第一篇:浙江省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研究生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
浙江省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研究生工
龄计算问题的通知
[ 作者:工资处来源:宁波人事编制点击数: 923时间:2007-10-23 09:47:00 ]
浙人薪〔2000〕105号
各市、县(市、区)人事局、劳动局(人事劳动局),省直各单位:
根据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干规定》(浙政〔1999〕4号)第十条 “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回 国参加工作的留学人员及其配偶,其重新参加工作后的工龄可与出国前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 续工龄,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后计算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的规定,现就获得硕士、博士 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工龄计算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在机关、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己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其攻读该 学位的规定学制时间均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二、提前获得学位的毕业研究生,按攻读学位的实际时间计算;延期获得学位的,按该学位 的规定学制时间计算。计算工龄的起始之月,正常入学的,统一按入学当年的9月1日(春季 按2月1日)起计算;非正常入学的,按实际开学之月起计算。
三、获得学位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时间,按被单位正式录用报到之日算起。
四、现已离退休的人员,其获得学位的规定学制时间也可计算工龄。
五、回国参加工作的留学人员的配偶,因出国陪读或探亲未及时返回而被作自动离职处理,现随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工作的,其重新参加工作后的工龄可与出国前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 工龄。如在出国陪读或探亲期间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其攻读该学位的规定学制时间也可计 算为连续工龄。
六、未获得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再获得硕士学位的,其攻读研究生的规定学制时 间,不能计算连续工龄。
七、获得学位后增加的工龄,填写表格时需在备注栏中注明。
八、获得学位后增加工龄,以及由于工龄变动需要处理工资和退休费的,省级单位由省级主 管部门审批,其中,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由于工龄变动需要调整缴费年限及养 老金待遇的,需经省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各市、县(市、区)如何审批,由市、县(市、区)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商定;省管干部由省委组织部审批。
九、本规定从1999年7月1日起执行,在此之前与工龄有关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不予追补。
二○○○年六月十四日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
《嘉兴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
年休假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机关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嘉兴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管理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7月8日
嘉兴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年休假管理办法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
为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根据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第514号令)、人事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事部第9号令)和浙江省人事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有关问题的通知》(浙人发[2008]67号)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年休假对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年限满1年以上的工作人员,享受带薪年休假(简称年休假,下同)。
二、年休假假期
1、工作年限满1年不满10年的工作人员,年休假5天;
2、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工作人员,年休假10天;
3、工作年限满20年的工作人员,年休假15天。
上述工作人员从工作年限满1年、满10年、满20年的次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
三、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当年不享受年休假
1、依法享受寒暑假,且寒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2、请事假累计超过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3、工作年限满1年不满10年的工作人员,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4、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工作人员,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5、工作年限满20年以上的工作人员,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工作人员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内又出现上述2、3、4、5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则下一年度的年休假不再享受。
四、有关问题处理
1、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和按规定享受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2、依法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的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3、交流调动人员的年休假,由单位根据原单位出具是否已休年休假的证明进行安排。如原单位已休年休假的,交流调动的当年度不再安排;未休或已休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统筹安排休年休假或补足其应休天数。
4、工作人员的年休假假期一般在当年度集中休完,也可以分段安排,年休假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受影响。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年休假的工作人员,经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但是,对工作人员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本人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括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
5、机关、事业单位已安排年休假,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或请事假累计已超过本人应休年休假天数但不足20天的工作人员,只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五、实施工作要求
1、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休年休假,并督促安排好其他工作人员的年度休假,以确保年休假制度的落实。市领导的休假,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安排机关干部年休假有关问题通知》(浙委办[2000]57号)做好备案工作;各县(市、区)党政正职领导的休假,由市委、市政府批准,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备案,其他领导的休假,报县(市、区)委批准;市级机关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休假,由市分管领导同意,报市委、市政府备案。
2、各部门、各单位对本年度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工作人员全休和部分休年休假的人数,必须控制在本部门、本单位总人数的30%以内,支付工作人员应休未休年休假的工资报酬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由部门、单位在次年第一季度兑现,所需经费在部门年度预算经费中解决,财政不另行安排。
3、机关、事业单位要根据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工作人员本人意愿,按照“AB”岗工作制要求,合理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年休假计划,确保工作人员享受年休假,避免出现工作人员集中年休假或休不了年休假。
4、本办法从2008年1月起执行,未尽事项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附:机关事业单位发放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审批表
第二篇: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范文模版)
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陕劳社发[2006]18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省级各有关厅、局,中央驻陕有关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解决职工关心的难点问题,经研究,现对临时工招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后的工龄计算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招用并长期使用的临时工,以后招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其最后一次在本单位从事临时工的工作时间与被招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后的工作时间可以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1986年9月30日前从事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为缴费年限;1986年10月1日以后从事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要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计算缴费年限。招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后未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一律不得计算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
二、对于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原劳动合同制工人,需要重新核定其连续工龄和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要按现行退休审批程序进行核定。具体由企业进行初步审核后,报原审批退休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并由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新认定的条件和当时的政策规定计算养老金待遇,最后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定。重新核定后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从本通知执行之日起执行。
三、认定本单位最后一次从事临时工的工作时间,要有明确的档案记载。同时要提供招用临时工的手续、用工单位工资发放花名册及能证明其工作经历的其他原始资料。
四、各市、县(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高度重视劳动合同制职工连续工龄的审核认定工作。尤其是对已退休的原劳动合同制职工的连续工龄审核认定及养老金计算工作,要认真部署、周密组织、严格把关,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对于弄虚作假及随意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的,将从严查处。重新审核认定的情况,各市要书面报省劳动保障厅备案。
五、本通知从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以前文件和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通知
(鲁劳社[2002]44号)
各市劳动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中央驻鲁单位:
为了及时处理好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依法订立而未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并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事实劳动关系期间的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按国家和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自《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以下称《条例》)实施之日起,其法律责任按照《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执行。此前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条例》第二十九条中“最低工资标准”是指月最低工资标准;未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按月累计,不足一个月的,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
二、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劳动者继续在该用人单位工作期间,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如果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办理终止手续;如果当事人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与劳动者协商订立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并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订立而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劳动合同文本应当由双方当事人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共同拟定,劳动保障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提供劳动合同参考文本,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四、劳动合同文本应当用中文书写。需要同时用外文书写的,中外文本的劳动合同内容应当一致,不一致时,以中文劳动合同为准。
五、用人单位与初次就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指令性安置的复退军人以及军转干部随调家属等政策性安置人员订立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者本人要求约定试用期的除外。
六、用人单位资产性质或者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是指用人单位因改制改组、合并分立、出售兼并、承包租赁等引起的资产性质或者经营方式的改变。因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改变,与劳动者变更或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合并计算为在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如果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改变,且符合《劳动法》第二十六条(三)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已领取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不再计算为今后新用人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
七、劳动者因工作需要非本人原因由组织调动转换工作单位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原用人单位未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应当合并计算为调入单位的工作年限。
八、用人单位依照《劳动法》第二十六条(一)项规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对患重病或绝症的,除执行《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外,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九、2002年1月26日《山东省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停止执行前用人单位招用的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办法》中有关终止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发给劳动者至《办法》停止执行前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办法》停止执行后用人单位新招用的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十、劳动合同被依法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未按规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应当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
第四篇:59 教育部、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印发《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确定职称暂行办法
教育部 劳动人事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于印发《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确定职称暂行办法》 的通知
(82)教干字033号 劳人科(1982)45号(82)科发干字0920号 社科(82)人字59号
各省、市、自治区文教办、科委、高教(教育)厅(局)、人事局,国务院各部委干部司、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单位,各高等学校:
现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确定职称暂行办法》发给你们,请转发各有关单位认真执行。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附:
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确定职称暂行办法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技术人员的重要补充来源。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师资历和科研、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均应注意对他们的培养、使用,做好确定职称的工作。现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不同的工作经历,分别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按有关职称规定进行考核,对具备了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农艺师等相应职称条件的,可确定相应的职称。
1981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前,1978年、1979年、1980年入学的毕业研究生确定职称,亦可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二、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一般可按有关职称规定确定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农艺师等相应职称。
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入学前已取得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农艺师等相应职称的,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按有关职称规定进行考核,对具备了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等相应职称条件的,可分别确定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等相应的职称。
三、攻读硕士学位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一般可按有关职称规定确定助教、研究实习员、助理工程师、助理农艺师等相应职称。
攻读博士学位而未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不同的工作经历,分别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按有关职称规定进行考核,对具备了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农艺师等相应职称条件的,可确定相应的职称。
四、出国留学的研究生毕业回国或在国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相当于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回国工作,由于各国的学位情况不同,确定他们的职称,可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本办法自下达之日起实行。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五篇: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通知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通知
(冀劳社办[2005]252号)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扩权县(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设区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扩权县(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为了做好工伤争议的处理工作,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2003]第375号令)、《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2004]第7号令)和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等有关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工伤职工劳动关系确认问题
(一)工伤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凡是能够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证明(劳动合同文本)或者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下列凭证材料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规定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履行工伤认定程序,并通知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对申请人提供的事实劳动关系证据进行举证。
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包括: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发给职工的“工作证”、“派工证”、“上岗证”等能够证明其身份的证件;职工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用人单位考勤记录(考勤表、出勤卡)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
(二)用人单位对事实劳动关系无异议或在规定时限内未提供举证材料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申请人提出的证据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用人单位对与申请人的事实劳动关系有争议的,由用人单位或申请人向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同时办理中止工伤认定程序。
二、关于工伤待遇争议问题
(一)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其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工伤(亡)待遇不落实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可以按照规定向具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在我省务工的外省户籍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认定为工伤(亡),因工伤待遇问题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提起仲裁申请的,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立案,需要依据伤残程度确定赔偿数额的,由仲裁申请人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通知书到单位所在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同时办理案件中止处理审批程序,直到申请人提交劳动能力鉴定结果。被鉴定为1-4级伤残或工亡的,本人或工亡职工遗属选择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长期待遇的,其支付标准按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冀劳社[2004]95号)执行;被鉴定为5-10级伤残的,其工伤保险待遇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非法用工单位劳动者伤残、死亡的伤残鉴定和经济赔偿仲裁问题
(一)非法用工单位(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或者用工单位使用童工造成伤残、死亡的。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可以依法向单位所在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由用工单位按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的伤残等级和《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第19号令)的规定标准支付一次性赔偿金。用工单位拒绝支付一次性赔偿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2004]第423号令)第三十条规定依法处理。
(二)非法用工单位与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就一次性赔偿数额发生争议,提起劳动仲裁申请的,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严格在法定的期限内立案受理,依法处理。需要确定伤残等级的,由劳动仲裁申请人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通知书到单位所在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等级鉴定。
非法用工单位作为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仲裁机构可以用其经营字号、商品品牌、对外使用的称号(注明未经依法登记、备案)以及原营业执照、登记备案的名称(注明被依法吊销或撤销登记、备案)作为名称;以主要经营者(或主要投资人、直接责任人)作为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主要生产经营场所作为住所地,受理案件。
二〇〇五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