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宜居城市

时间:2019-05-12 17:1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建设宜居城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建设宜居城市》。

第一篇:怎样建设宜居城市

《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这本书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和《中国国家地理》权威推荐和新浪网调查结果,选取了100个最具人气和旅游价值的地方,通过文字,图片和版式设计的有机结合,让读者在色彩绚烂的阅读空间里,体验到这100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看完不免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地方是人们终身最愿意生活的地方?作为一名××人,我衷心希望我的家乡××市成为最适宜居住地方,成为每一个××人的理想家园。

近几年来,围绕打造一个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城市功能、城市品位、人文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的基础上,2006年又分别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市、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等荣誉称号。但今后一个时期,人们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将逐步提升,资源能源缺乏、环境容量文秘杂烩网饱和、环境承载力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制约矛盾也将逐步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我认为××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还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让××成为一个更安全的城市。一个城市的安全状况,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形象,关系到这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市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就必须以安全作为保障。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民的生命价值越来越受到珍视,城市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今年4月初,我市全面部署开展了平安镇、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平安道路、平安景区、平安工地、平安市场、平安场所、平安保税区、平安港口等13个方面的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但是仍然有个别区www.域和单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安全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格格不入,这种违背科学发展观、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行为,是与我市城市形象极不相称的。

让××成为一个更公正的城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必然随之产生。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拆迁等方面,保持公正性往往是对城市管理者的考验。我们必须要能够为所有的居民提供包容性的公正居住环境,不管是穷是富,无论是老还是少,每个人都有权居住在在这个城市,有权享有体面的居住环境、清洁的水、卫生、交通、电力以及其他服务。同时,城市管理各项政策整体性的公正、平等,以及尊重和及时回应市民对城市管理政策的合理诉求,也同样不可或缺。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服务、市政管理及服务,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等等诸多方面还应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同时要加大对城市特困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关怀。所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地配置各种城市资源,公平、公正的实现“人人公平享有”的目标是我市建设者和管理者面临的任务。

让××成为一个更舒适的城市。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很容易可以想到一个中国普通市民可能的遭遇:堵车烦、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水发臭……遇到这些事情怎么能让人高兴得起来。目前,我市已经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光荣称号,而且还在积极申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但在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城市交通环境、城乡绿化、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对照市委黄钦书记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中等城市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特色明显增强”这一目标要求,下一步,我们仍然要以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个性、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着力增强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追求。“人一生要去100个地方”,但人的一生能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捷、舒适宜人的地方就足够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相信××市一定能建设成为一个更有内涵、更富魅力、更具活力,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第二篇:建设宜居城市经验交流

建设宜居城市经验交流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宜居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离不开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的要求从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用发展产业、管理城市的理念,设计规划农业。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产业布局进行全方位规划,使其融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与环境建设、城镇建设、社会建设协调一致。

二、利用现代工业、科技的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产,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三、建立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提倡物质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

四、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清洁、干净、绿色生态农业,建立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农业进一步净化城市的水质、土壤和空气,使农业区域成为城市的花园和绿色生态屏障。

五、努力扩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通过生物技术来大幅度替代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

第三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岳阳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人居质量不断提升。2006年,岳阳市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2009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社会效益,全面落实“秀美岳阳”的奋斗目标,按照“提速、升级、增效、惠民”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岳阳市继续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城市绿化建设活动,近两年城市绿化建设和提质改造投资近3亿元,城市绿化维护管理手段不断改善,城市绿化景观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绿地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绿化面貌显著提升。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质量,岳阳市委、市政府将城市绿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投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着力扩大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面积,均衡城市绿地分布,让最广大的市民以最低成本分享城市绿化成果,为此,市风景园林局于2009年着手对《岳阳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岳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组织编写并于2010年3月通过评审,该规划在规划期末,岳阳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0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22%,最终将岳阳建成为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滨水景观、特色明显、生态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筑“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园中”的城市绿色环境,《岳

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为城市划定了“大绿线”,也为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以规划为基础,我市近两年先后完成了巴陵广场、金鹗公园南大门、北大湖水景公园、羊角山种质博览园、李家冲游园、火车东站广场等公园绿地建设,完成了建湘中路、巴陵东路、青年中路的道路绿化建设,近两年新增城市绿地30余万平方米,组织开展了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城区植树活动,动员城区各级政府,驻市各单位参与城市绿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城区各级政府在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及庭院开展了栽植以市树杜英、市花桅子花为主体,兼顾香樟等乡土树种的植树活动,整个植树活动共计植树20余万株。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9年底,岳阳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了8㎡,岳阳也以其骄人的园林绿化成绩,是湖南省第二个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但是岳阳的城市园林绿化也还存在横纹色块过多、硬质铺装多、草皮面积多、乔木数量少、绿化水平不高等问题。2009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专家组在对我市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为此,在2009年3月,市风景园林局将2009年定为“提质年”,着手对我市城市绿地进行以增量补绿为主题的提质改造。4月份,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市风景园

林局将岳阳大道、金鹗路、南湖大道、洞庭大道、南湖广场、桥西游园、青年路立交桥绿地纳为第一批改造范围,到国庆节止,第一批提质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同年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市政府专题会议又研究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作,作出了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将金鹗西路、岳荣路、巴陵路、岳东路、北港路、城东南路、琵琶王立交桥等多条道路纳入提质改造范围,总投资约2亿元。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按照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植物,着力打造城市生态廊道和斑块,构建稳定的城市生态群落,特别是在背街小巷、横纹色块和主次干道两侧补植乔木,增加绿量。到目前为止,我市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共栽植各类乔木6万余株,栽植各类灌木20余万株。

第四篇: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掇刀区建设宜居新城问题研究

九三学社掇刀支社

掇刀区是荆门市重点发展建设的新城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扣“打造工业新区 建设宜居新城,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实现翻番式增长,生产总值由61.79亿元增长到130亿元,增长1.1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5.26亿元增长到87.4亿元,增长4.7倍,规模工业增加值由7.23亿元增长到38亿元,年均增长39.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89元增加到8750元,始终位居全市第一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当前,全市正掀起一股建设“中国农谷”的热潮,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找准阻碍未来发展的客观因素,探索适应宜居新城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我区差异性发展,在区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下,九三学社掇刀支社组成专题调研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宜居城市的认知

宜居城市建设是后工业化的产物。关于宜居新城,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05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本文采用广义概念。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态条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有新鲜的空气,洁 净的水;二是物质条件,要有完善和便利的交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配套设施;三是经济条件,要有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文条件,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就是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

二、我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状况

1、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其中亿元企业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6家。人民电器、星球商业中心、LNG物流园、东方百货掇刀购物广场等一批商贸市场相继建成营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5亿元增长到28.2亿元,年均增长19.48﹪。渝楚化工、天茂实业、美丰化工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设了双碑循环农业产业园等一大批农业示范园区。预计2011年,区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达43.5亿元、11.58亿元和6269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0.5﹪、17.2﹪、2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52元,是2006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50元,是2006年的2倍。

2、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来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0个,投资过亿元的34个,累计引进资金52.1亿元,年均增长21.3﹪,利用外资6427万美元,年均增长10.6﹪。对外贸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区属外贸出口企业达到17家,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5亿美元,年均增长18.3﹪。

3、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建立。建成区面积扩大4.8平方公里,达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61%提高到69%。以1个中心城区为主中心,以2个中心集镇为次中心,以40个城乡新社区为节点,累计投入1.4亿元,新修通村通组公路18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 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累计投入9026万元,延伸城市供水管网160公里,解决了6.4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筹资改造小街小巷80条40公里,绿化亮化城市景观大道20条,打造了双泉、斗立、江山、石堰等一批农村新社区。

4、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较好。城乡居民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100﹪。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900万元,帮助160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8500人。累计引进运用科技成果168项,申请国家专利268件,争取科技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被确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掇刀石中学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被评为“全省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区”,顺利通过“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考核验收。信访、政法、综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

三、制约我区宜居新城建设的几个因素

1、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速度缓慢,与经济发达的长珠三角等地区的差距较大。除建设中的化工循环工业园产业较为集中外,其他各项产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结构松散、集聚力弱,基础设施、有效资源的共享程度小等问题,大多是一些不同名目的房地产项目,围而不建,建而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光端企业。加上学校、医院、商业配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无法吸引人流,房产空置现象较为普遍。

2、功能定位不合理。城市发展偏重于产业发展,忽视了支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人的基本需求。如各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的环保、绿化设施,标准较低,道路、供水、公共服务、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后期维护成本较高,部分产业集中区甚至已然出现环境污染事件,有以牺牲一定环境代价获得经济发展的趋势。主城区缺乏 标志性建筑,大部分居民小区档次不高,条件较差,缺乏地方特色。汉正街、城南新区、雨田小区等部分老旧街道浅窄,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加上人员密集,改造困难,很大程度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后续发展。

3、未来人居建设用地不足。随着东部化工循环产业园、南部商贸物流和麻城工业集中区的连片发展,为做大做强产业链,让步于工业,部分传统住宅用地通过征地拆迁正在相继转化为工业用地,加上侵蚀既有绿地状况时有出现,人居用地不断压缩。以后,伴随着城区南移进程的加快,人气聚集,城市不断的扩容必将导致前期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旧城改造压力增大,城市扩张成本巨大。

4、社会文明程度不高。文化产业重视不够,旅游开发力度不大,没有形成规划,相较于屈家岭地区的“中国农谷”商标,没有深层次地把握和集中打造掇刀既有和独有的“三国”文化品牌,人文气息不浓。群众意识不高,乱摆乱卖,乱搭乱建等依然存在,乱停乱放、乱丢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城市管理、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三、建设宜居新城的工作思路

(一)加快发展具有掇刀特色的高端产业体系,壮大经济实力。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率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必要条件。掇刀作为新城,要建设宜居新城,必须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全社会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1、大力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要充分借助武汉城市圈1+8城市的承载辐射功能和创建“中国农谷”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引资思维,重点引进一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力争在掇刀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

2、坚持发展高端产业。要以荆门石化1000万吨技改扩能项目为支点,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三大功能定位,打好“资源牌”、“特色牌”、“优势牌”,聚集一些优质、高端的生产要素和处于 4 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上下游产业,创造条件也必须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切不可急功近利,导致无关低端产业盲目上马。

3、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与漳河新区联手整合农庄餐饮业,按照都市农业定位,统一规划,引导建设一些生态型的休闲农庄和果园,建立集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餐饮娱乐品牌,让掇刀成为人气聚焦的好去处。

4、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要借助企业落地建设,鼓励扩大本地就业容量,同时,大力开发适合就业困难人员特点的社区就业岗位,如以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增加就业岗位途径。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掇刀人多地少,失地农民较多,外来创业较多,必须统一标准,按照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将被征地农民、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

(二)保持和建设宜人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最直观的特征。为此,就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把创建宜居新城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以超前的眼光和务实的理念搞好规划,完善掇刀主城区小街小巷、环卫设施、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汉正街和封盖工程改造、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提高城市的品位。

2、将掇刀新城区与荆门老城区完全对接,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特别是阳光大道、象山大道南段及虎牙关大道一带道路的绿化工程,要规划为景观长廊等公共设施,更要特别注重“千佛寺”森林公园和两镇两办有限绿地的保护。

3、按照区划功能定位,确定工业园区和商住区的环保工作重点和考核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及环保设施建设的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评内容,促进各部门落实环保责任。

4、建立企业环境行为和经济效益挂钩的新型社会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自觉形成环保意识,从而促使企业建立内在的环保机制、产生内生的环保动力。在园区内率先推动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建立工业园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

5、建立准确、可靠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数据库。通过对辖区垃圾填埋点、化工厂、传染病医院等污染源的调查评估,确定污染等级,并利用GIS等先进技术对污染源进行监控,切实防止引进高污染、高能耗、资源粗加工型等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项目运行。

6、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以此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提高环保水平。

(三)合理利用土地。

1、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调查摸底闲置土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盘活土地存量。对圈地不建的企业和个人坚决依法收回或收储。

2、在用地布局上要长远考虑好园区扩建、产业发展和住宅、公建等配套设施用地的关系,避免二次拆迁。

3、在各工业园区积极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凡工业用地经过生产性改造,提高了容积率,其增加的建筑面积部分,政府可减免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4、建立低效用地、闲置占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应退出园区,对侵占和破坏绿地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四)塑造浓厚、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

1、重视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建议在创建宜居新城过程中,以关羽、周培公和陈士榘、邓家泰、李可梅等古今历史文化人物古迹和周围的环境为圆点,加快策划和保护一批、建设一片历史遗迹和景点。

2、充分挖掘掇刀的历史底蕴和地方楚文化内涵,注册“三国”文化商标,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推介工作,争取把掇刀独有的“三国”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3、充分利用团林、麻城镇的历史和土地优势,结合水源保护,高标准、严要求抓好道路、公共服务、管网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度假休闲元素创造条件。

4、增加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调查公众文化需求,通过综合运用资金支持、市场推广、评比表彰等手段,引导、鼓励、支持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类文化机构,创作和生产喜闻乐见的掇刀文化,提高掇刀的美誉度。

(五)建立祥和的治安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掇刀是一块新兴的宝地,建设和发展热火朝天,但是发展快,矛盾纠纷就多,要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化解矛盾纠纷,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和社区归属感。

1、全区司法机关的数据表明:这些年来的刑事案件,60—70%是盗窃案,其中50%以上是流窜作案,多为电脑、摩托车被盗。因犯罪人员多为本地无业外地流窜人员以及未成年犯罪,防控有一定的困难。为此,要学习宜昌先进经验,下大力气建立和完善了城市监控体系,引入高科技防控治安、盗窃案件治安案件、使“两抢一盗”案件明显下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2、提高社区组织自身建设水平,在服务细节上提高各项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社区内的公共事务,自觉把社区作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权益、形成社会合力的重要基地。

3、进行积极的舆论导向,对一些不雅行为、不文明行为进行大胆曝光,对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弘扬。如果大家都有一个良好的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随地吐痰、乱张贴等行为就会自觉维护,少数不和谐的东西也会自觉消失了。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职能部门资源,大力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秩序化工程,加强宣传教育,注重长效管理,逐步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达到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市民文明意识明显增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义斌,在中国共产党荆门市掇刀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打造工业新区 建设宜居新城 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努力奋斗”的报告(2011年11月14日)

[2]刘启华,2011年12月7日在掇刀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3]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北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城市

[4]湖北省委政研室调研组,关于湖北省开发区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2009-1-8 [5]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伊文思著,《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6]贾传兴,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生态中国社区,2004年5月

[7]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9.4 [8]于光远,《中国经济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五篇:推行建筑节能 建设宜居城市

推行建筑节能 建设宜居城市

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短缺,长期能源供应面临严峻挑战,如何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能耗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继工业、交通之后第三大高耗能领域。在建筑领域实施节能降耗、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建设宜居城市,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建筑。我国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8%,每建造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0.8吨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能耗还在持续上升。因此,必须健全完善低碳工程建设标准,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建筑。赤峰市从2009年开始,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从开工、施工和竣工验收三个环节实施“四不准”的监管措施,即没有按照节能标准设计不准许开工建设,没有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不准许施工,没有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建筑材料不准许使用,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合格不准许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形成了从设计审查、节能备案、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到验收备案全过程的闭合式监管体系。几年来,累计建成节能建筑工程5286项、3348万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5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3万吨。

加快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不仅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实现节能目标的需要,也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赤峰市冬季较长,年平均气温不到9℃,且老旧小区建筑围护结构缺乏保温措施,普遍存在能耗高、冬天室内温度低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赤峰市抓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的机遇,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采取政府补贴、政策引导的方式,结合旧小区改造,把建筑节能改造同楼房保温、庭院管网改造、小区道路及庭院绿化硬化、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同步实施。改造后的居民房屋冬季室温提高5℃左右,每年节约标准煤6.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4万吨。改造后的小区居住环境文明、整洁、便利,被群众称为最惠民的民生工程。

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我国北方地区云雾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可再生能源建筑具有节约能源、节省费用、美化建筑外观、提高生活舒适度的特点,应该大力推广、规模化应用。近年来,赤峰市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和需要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新建的学校、医院、酒店等公共建筑均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公共照明中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承担了60多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主要采用的技术类型包括太阳能光热、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温泉余热梯级利用、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等。

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传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为了进一步推行建筑节能,赤峰市大力推广新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夹心保温技术和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重点发展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和模块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同时,积极推广新型门窗节能技术,建筑工程门窗均采用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门窗、塑料中空玻璃门窗等节能门窗,禁止使用非节能门窗。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长 包满达 来源:人民日报 2012-12-12

下载怎样建设宜居城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建设宜居城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类别专题核心目标性指标目标建议值 资源节约高效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土地利用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2 单位GDP水耗≤12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

    宜居城市建设路径浅析论文(合集5篇)

    一、依据政府的良性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塑造力1、注重城市品位与城市质量的平衡与统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其基本功能已经足够满足人......

    宜居城市建设环境汇报(5篇)

    XX市宜居城市环境建设汇报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XX北依京华,东接津门,唐设益津关,后周建州治,辽宋设榷场,有“锁钥三关,机枢冀中”之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为其发展赋......

    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性

    http:///sqgl/zblj/t20100831_515537.htm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性宜居城市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宜居城市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涵,只有城市经济......

    建设宜居城市追逐梦想家园

    建设宜居城市追逐梦想家园——应城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纪实何红霞沐汤池温泉,游矿山公园,品蒲骚文化,看膏都盐海,魅力应城,应来之城。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梦想家园,每一座城市都有她......

    侨眷侨属参与宜居城市建设

    云城区外出乡贤和本地侨眷侨属 积极参与宜居城市建设在开展“我为幸福云浮建功业”系列活动中,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积极配合区委......

    建设宜居城市 打造魅力资兴

    建设宜居城市 打造魅力资兴资兴市城市建设发展纪实近年来,资兴市委、市政府围绕“两城建设,郴资融城”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开展“城市提质攻坚大会战”、“城市管理提质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