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居城市标准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 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第二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读后心得体会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家论述城乡统筹发展较多的是如何统筹农村发展,今天我从研究城市的角度和大家交流关于城市的问题。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最简化、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认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互为解释变量,在常态下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由于中国已经选择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此相配套呼应,中国也必须和只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命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笔者最近学习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想将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
一、关于“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营建出不同的城市形态,进而又体现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为本的城市。高墙深池、重城壁垒,是中国早期城市的基本形态,体现了我们祖先以安全为本的城市理想。至隋唐,中国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发展到古代最高水平,在保持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池基本格局的同时,城内实行坊里制度,分设100余坊,各有坊墙,夜间宵禁。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北宋开始,中国都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打破城内的坊墙,开店设铺,发展贸易,而不是像隋唐时期在东西两市固定交易。不以政治、军事为目的的纯粹的经济城市也在宋代开始出现,史称宋代“城市革命”。
宋代“城市革命”的本质,是我们祖先城市理想的进步。他们把城市从防御工事变成了经济舞台,并且这种转变是以牺牲安全设施为代价的。
当然,城市从以安全为本转变到以经济为本只是从宋代开始,而不是在宋代完成的。真正意义上以经济为本的城市时代,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才开始的。而欧洲,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完成了转变。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XX年,以xx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我们新的城市理想。“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们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联合国的口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是对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的简明概括。
综上分析,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地。
二、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我们科学评价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依据
所有的城市都有宜居性,没有宜居性不可能形成城市。评价一个城市的宜居性,需要建立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算宜居指数。宜居城市就是那些宜居指数比较高的城市,通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来进行具体的评价:
(一)宜居城市需要较高的社会文明度
1、政治文明。科学民主决策要求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并贯彻执行;政务公开要求城市政府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每天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务信息;民主监督要求按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及建议、当地所有媒体都开设“群众来信”栏目、政府网站开设“市长信箱”并坚持一周内回复、已经开通“市长电话”并建立有督办制度、主要领导定期到信访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并建立有信访督办制度的;行政效率要求已经建立行政审批中心,并有整套可网上公开查询的限时审批、过错追究、目标责任制、追踪监察等管理制度。
2、社会和谐。要求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大于0.3、小于0.4的;社会保障覆盖率高;社会救助站、孤儿院、福利院、养老院、法律援助中心等救助设施完善;刑事案件发案率低和破案率高;文化包容性强,城市居民能够充分尊重其他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学历、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籍贯、不同行为方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已经建立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社会保险等服务,并能依法处理用人单位与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劳动争议,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3、社区文明。社区管理上建立有依法选举的居委会领导班子并能履行好人民调解、居民服务等职能,物业管理覆盖面要高、社区服务社区内文化、体育、卫生、家政服务设施或机构完备。
4、提高公众参与度包括阳光规划、价格听证等2个方面。
(二)经济富裕度评价指标体系
贫困的城市绝对不是宜居城市。本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XX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1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人均gdp标准值:大城市4万元、中小城市2.5万元的;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值:大城市2.5万元、中小城市2万元。;
3、人均财政收入标准值:大城市0.4万元、中小城市0.2万元的;
4、就业率;
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标准值:96%。
(三)环境优美度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环境优美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四个方面:
1、生态环境
包括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工业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宜居城市生态环境考评的核心要素,是空气、水和绿化。清新的空气是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良好的水质是宜居生活的基本保证。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也可以愉悦百姓的身心,实乃宜居城市必备之要素。
2、气候环境
舒适宜人的气候是宜居的重要方面,全年15°c至25°c气温天数是最适宜的。
3、宜居城市人文环境的评价,核心是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彰显城市特色,促进千城一面问题的解决。
4、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建筑设计、建筑色彩、空间布局、建筑密度、园林艺术、环卫保洁、路面完好情况。
(四)资源承载度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水土资源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个城市的资源承载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标准值1000立方米,可用淡水资源量是一个刚性指标;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标准值:100%;
3、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大城市80平方米;中小城市100平方米;
4、食品供应安全性。
(五)生活便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重要、核心的影响因素,生活便宜度的考量涉及以下6个方面:
1、城市交通。包括居民对城市交通的满意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共交通分担率、居民工作平均通勤(单向)时间、社会停车泊位率、市域内主城区与区县乡镇、旅游景区的城市公交通达度等6个评价指标。
2、商业服务。包括居民对商业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人均商业设施面积1.2平方米、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套率、1000米范围内拥有超市的居住区比例等4个评价指标。
3、市政设施。包括居民对市政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城市燃气普及率、有线电视网覆盖率、因特网光缆到户率、自来水正常供应情况、电力(北方城市包含热力)正常供应情况、环保型公共厕所区域分布合理性等7个评价指标。
4、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包括500米范围内拥有小学的居住区比例,1000米范围内拥有初中的居住区比例,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数量,1000米范围内拥有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居住区比例,市民对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满意率等5个评价指标。
5、绿色开敞空间。包括市民对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布局满意度、拥有人均2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居住区比例、距离免费开放式公园500米的居住区比例等3个评价指标。
6、城市住房。包括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标准值:26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户比例低和普通商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占本市住宅总量的比例达到70%。
7、公共卫生。包括市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满意度、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人均寿命达到75岁
(六)公共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公共安全与百姓安居乐业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人、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国际国内恐怖活动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城市公共安全度:
1、生命线工程完好率
医院、供排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消防、输油等与市民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工程设施,必许完好无损,确保城市在遭受地震、洪水、风暴等灾害袭击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
3、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
4、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
(七)综合评价否定条件
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否定条件,不能认为是宜居城市:
1、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
3、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十大污染城市”的。
4、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
(1)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标准:人均淡水资源500立方米以下。
(2)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标准:城区河流水质劣于4类,或2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不足260天/年,或沙漠流动沙丘逼近城市边缘5千米以内。
第三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读后心得体会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家论述城乡统筹发展较多的是如何统筹农村发展,今天我从研究城市的角度和大家交流关于城市的问题。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最简化、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认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工业化和城市
化又互为解释变量,在常态下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由于中国已经选择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此相配套呼应,中国也必须和只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命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笔者最近学习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想将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
一、关于“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营建出不同的城市形态,进而又体现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为本的城市。高墙深池、重城壁垒,是中国早期城市的基本形态,体现了我们祖先以安全为本的城市理想。至隋唐,中国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发展到古代最高水平,在保持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池基本格局的同时,城内实行坊里制度,分设100余坊,各有坊墙,夜间宵禁。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北宋开始,中国都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打破城内的坊墙,开店设铺,发展贸易,而不是像隋唐时期在东西两市固定交易。不以政治、军事为目的的纯粹的经济城市也在宋代开始出现,史称宋代“城市革命”。
宋代“城市革命”的本质,是我们祖先城市理想的进步。他们把城市从防御工事变成了经济舞台,并且这种转变是以牺牲安全设施为代价的。
当然,城市从以安全为本转变到以经济为本只是从宋代开始,而不是在宋代完成的。真正意义上以经济为本的城市时代,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才开始的。而欧洲,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完成了转变。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我们新的城市理想。“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们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联合国的口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是对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的简明概括。
综上分析,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地。
二、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我们科学评价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依据
所有的城市都有宜居性,没有宜居性不可能形成城市。评价一个城市的宜居性,需要建立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算宜居指数。宜居城市就是那些宜居指数比较高的城市,通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来进行具体的评价:
(一)宜居城市需要较高的社会文明度
1、政治文明。科学民主决策要求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并贯彻执行;政务公开要求城市政府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每天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务信息;民主监督要求按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及建议、当地所有媒体都开设“群众来信”栏目、政府网站开设“市长信箱”并坚持一周内回复、已经开通“市长电话” 并建立有督办制度、主要领导定期到信访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并建立有信访督办制度的;行政效率要求已经建立行政审批中心,并有整套可网上公开查询的限时审批、过错追究、目标责任制、追踪监察等管理制度。
2、社会和谐。要求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大于0.3、小于0.4的;社会保障覆盖率高;社会救助站、孤儿院、福利院、养老院、法律援助中心等救助设施完善;刑事案件发案率低和破案率高;文化包容性强,城市居民能够充分尊重其他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学历、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籍贯、不同行为方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已经建立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社
第四篇:建设宜居城市经验交流
建设宜居城市经验交流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宜居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离不开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的要求从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用发展产业、管理城市的理念,设计规划农业。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产业布局进行全方位规划,使其融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与环境建设、城镇建设、社会建设协调一致。
二、利用现代工业、科技的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产,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三、建立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提倡物质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
四、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清洁、干净、绿色生态农业,建立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农业进一步净化城市的水质、土壤和空气,使农业区域成为城市的花园和绿色生态屏障。
五、努力扩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通过生物技术来大幅度替代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
第五篇: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汇报
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汇报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2017年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任务》(@@@字〔2017〕@@号)及《@@@@@@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实施方案》(@@字〔2017〕@@号)文件精神,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各项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宣传工作,现就半年的创建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了推动“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的开展,我委成立了“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科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搞好“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明确了分工。
二、制定计划,落实责任
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委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及家属参与@@@@中心城区创建中国宜居城市的各项活动,并制定了2017年创建宜居城市工作计划,将创建“宜居单位”列入本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同时向各科室安排了创建宜居城市的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和工作目标。
三、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为加强干部职工的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意识,我委由专人负责,对创建中国宜居城市工作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在全委掀起以“创建文明和谐城市、建现代宜居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创建热潮。
四、积极支持、广泛参与
1、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宜居城市创建工作相关文件和资料。通过认真学习和了解,全委干部职工的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意识、对创建宜居城市工作的支持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知晓率和支持度高达95%以上。
2、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棋牌比赛等,对促进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
3、要求干部职工自觉参加所在社区的“宜居社区、宜居小区和美丽庭院”创建和@@@@@“宜居林”认养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参与宜居城市各项创建工作,为建设美丽@@@、幸福@@@、宜居@@@献言献策。
@@@@@@@ 2017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