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学具操作活动
大班学具操作活动:奇妙的游戏棒
学具现场观摩活动活动内容;奇妙的游戏棒活动目标;
1、学习较细致,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由浅入深得观察出记忆中事物的联系和规律。
2、能按事物的外型特征进行记忆,并能大胆表述结果。
3、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思维,发展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范图若干张
2、学具:游戏棒每人一盒,雪花片若干,每组幼儿拼板一张。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儿歌引入:游戏棒,真奇妙,红黄蓝绿真好看,会变房子会变船,我们大家都爱玩。
二、教师出示范图一、二,要求幼儿仔细观察,提问:“图上有些什么?这些图形分别在纸的什么方向?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上下位置变换,左右位置变换)幼儿观察后回答。
三、出示图三,观察后提问:
1、图上有什么图形?(幼儿按顺序说出,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2、幼儿观察后,教师遮住图面,请幼儿凭记忆拼插出物体。
出顺序:排在第二的,第四的等。(幼儿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四、出示图四,记忆拼画,观察提问:图上有什么物体?(按左、中、右顺序说出)
1、幼儿记忆三分钟,遮住图面,提要求:幼儿进行拼插画,画中有图上中间的物体,其
他可自由发挥。
2、幼儿拼插画,鼓励幼儿在记忆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想象。
五、小结:幼儿讲述拼插画内容
六、活动延伸:可进行小组合作拼画。
第二篇:关于学具操作的思考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教学了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一分》,主要想通过操作小棒,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以及感受平均分的优越性。课后发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达到,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第二,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不知道说什么,有些讨论可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第三,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许多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律,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因此,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手摸、口讲)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
1、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习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自由空间。
2、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一,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
3、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4、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教育作用。
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它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1)在学具操作中,有一些操作需要同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意识;(2)在操作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就等于世功的一半",从小培养他们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操作时不要大声说话,轻拿学具轻放回去不要影响别人,注意保存好学具里面的东西,课后要把学具中的东西放回盒内并摆放整齐,使他们从小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操作学具制作》及教学反思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操作学具制作》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根据水果树上的水果数量,按照数的组成规律找出相应卡片,用回形针串挂在果树两边,直到所有的分解方法挂完为止,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数学《操作学具制作》含反思教案吧。
套盒材料:
废纸盒一只,泡沫纸和橡皮筋若干,彩色纸,安全型大头针,数字卡,记号笔。
制作方法:
l、用彩色纸包装纸盒。
2、用泡沫纸剪成若干个圆形,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上数字。
3、用安全型大头针将这些圆形泡沫纸固定在纸盒上。
4、在纸盒的左下角贴上一张数字卡(如图一)。
5、另准备饮料瓶瓶盖,并用记号笔写上数字和算术符号,供幼儿列式用。
玩法:
1、用橡皮筋套住2至3枚大头针,使圆形上的数字相加等于左下角的数字,数字卡可根据需要变换。
2、根据围套住的几个数字、数字卡上的数字列算式。
丰收的果树材料:
各色泡沫纸,彩色回形针,数字卡片,房子形状的记录纸。
制作方法:
1、用绿色和棕色泡沫纸制作若干棵小树,再用其他色纸剪出不同的水果,分别贴在小树上。
2、用打孔机在小树两边下方和数字卡片上下打小孔。
玩法:
1、幼儿根据水果树上的水果数量,按照数的组成规律找出相应卡片,用回形针串挂在果树两边,直到所有的分解方法挂完为止(如图2)。
2、将所有分解方法记录在小房子里(如图3)。
占棋盘废纸盒一只(如衬衫盒),小瓶子(如口服液空瓶)和彩色纸若干,骰子一个。
制作方法:
l、在纸盒内贴一张卡纸做底板,再将彩色纸剪成的小圆形整齐地贴在底板上做棋盘。
2、将小瓶子装饰成小兵,分红蓝两色。
玩法:
两人一组,各拿一种颜色的“小兵”。游戏开始,两人轮流投骰子,将所得点子相加或相减(投骰子前两人约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如:3+3=6或6-3=3。谁先报出得数即可将一“小兵”放入棋盘中,以小兵占得的空格多为胜(如图4)。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本文扩展阅读:学具是学生用教学学习用具的简称。常用到学具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美术等。学具是学生和老师通用的教学以及学习的用具。学具,顾名思义就是指可供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直接操作的用具。
第四篇:大班技术操作型活动方案
大班技术操作型活动方案《跷跷板真有趣》 活动目标
一、知道怎样让跷跷板和跷跷板保持平衡;动手制作简易小跷跷板。
二、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三、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活动准备
木片(或硬纸板),线绳,螺丝钉一个,塑料泡沫一小块,彩纸一小张,胶水,质量不同的钩码,带孔眼的尺子,实验记录表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图片。
问题:小刚和小明在玩跷跷板,小明为什么能把小刚撬起来呢? 讨论:小刚有机会反败为胜吗?可以怎样做?
二、活动一:研究跷跷板的平衡
导入:我们试一下改变小明和小刚的位置,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媒体:播放“跷跷板” Flash动画。
问题:改变了小明和小刚的位置,跷跷板的平衡就改变了。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幼儿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三.演示:指导幼儿利用材料搭建一个跷跷板
制作方法:
1、用木片(或硬纸板)裁出两个长方条,把它们的中心钻一个孔,呈垂直方向用螺丝钉连在一起,螺丝钉穿过带孔眼的尺子,用螺丝钉连在一起的两个长方条做跷跷板的主轴。带孔眼的尺子做跷跷板。
3、把木片(或硬纸板)裁出一块方形,再用塑料泡沫裁出一个方块粘在木片上。把彩纸贴在塑料泡沫周围。这部分是跷跷板的底座。
4、把跷跷板的主轴插在底座正中。四.实验:模拟跷跷板游戏
1.幼儿发挥想象,动手操作,可相互交流,老师从旁观察指导。请个别幼儿谈谈解决方法。
2.如果中点在跷跷板的中间,指导幼儿在左边挂一个钩码,提问右边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3.是不是在横杆的右边随便挂个钩码就可以使跷跷板平衡? 4.讨论:幼儿讨论使跷跷板平衡的方法
5.任务:指导幼儿进行跷跷板平衡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找出使跷跷板平衡的规律。6.教师小结:当中点在跷跷板的中间时,左侧的钩码与跷跷板右侧的钩码的质量相等时,跷跷板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7.问题:如果中如果中点不在跷跷板的中间,左边挂一个钩码,右边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8.指导幼儿将螺丝钉穿过不在中点的孔眼,即跷跷板左右长度不同时,右边挂一个相同的钩码,跷跷板可以平衡吗?
9.讨论:幼儿讨论使跷跷板平衡的方法
10.任务:指导幼儿进行跷跷板平衡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找出使跷跷板平衡的规律。11.教师小结:当支撑点不在中间时,可以采取远的一边挂少点钩码,近的一边挂更多钩码。跷跷板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12.再次讨论:小刚有机会反败为胜吗?可以怎样做? 13.幼儿自由发言
活动评价:
跷跷板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本课就是通过小明与小刚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瘦小的小明和胖胖的小刚如何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甚至小刚反而能被小明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在本课中,活动1“制作简易跷跷板”,让幼儿通过制作简易跷跷板的活动,加深对跷跷板知识的理解;活动2“研究跷跷板的平衡”,让幼儿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分别调整跷跷板尺上挂钩码的质量和位置,研究如何才能使跷跷板尺达到平衡。幼儿在此活动中了解了跷跷板的制作原理,初步懂得杠杆原理,感受跷跷板带来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乐于尝试操作,培养了幼儿的操作技能。发展幼儿想象能力,培养其乐于同伙伴分享经验。
第五篇:大班社会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
大班社会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社会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社会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1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
(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
(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半,不能用1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像0.50、8.00、3.50、16.85、1.06等这些数我们就叫做小数。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学生不认识。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字上注上了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第一题:用小数写出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时错误就少多了。我还要求学生这样表述:“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个几分合起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点几元。”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起来”的回答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总之,全课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的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大班社会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2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大班社会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3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逐一出示书包、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并讨论它们的用处。
——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2、观看情景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提问:表演说明了什么?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小明作业做完了,小方还没有完成?
——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如何将书包望的用品摆放整齐呢?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请一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
——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在课前我积极地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数一数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找一找教室和生活中见过和用过的数字、玩一玩平时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游戏以及课后找一找等活动,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数一数、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玩一玩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3、开放教学,让数学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找朋友”的连线,顺序是开放的;数文具的方法、数数的思维过程是开放多样的,有一个一个地数,有多个多个地数;“看一看、想一想在教室里、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观察感知,得到多种的结果,还可以开放式想像校园里、家里数字的存在与价值;此处,学生表达的语言是开放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表达的方式与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得到逐步培养。
4、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同步发展。
如何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大班社会认识文具和学具教案4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
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
(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
(3)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4.讨论:
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5.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
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6.创设“上课,下课”情况。
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