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
2008年09月09日 08:18:20来源:北京日报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三人谈
丁聪先生以漫画的形式讽刺了我国干部选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买官卖官”现象。
热点话题之一 选拔、淘汰、监督制度不到位、不协调
中国的干部选拔制度是通过组织部门执行的,因此,组织部门的工作对于选拔优秀干部是个关键。20世纪80年代就有个说法:“中国富不富,关键在组织部”。实际上是说:“中国能否选出好干部,关键在组织部”。我国的知识分子经常发牢骚,“碰撞”和“争锋”中也常常表现出许多对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满,表明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还存在着缺陷和问题。
政由人执,人优政强,人庸政弱,人劣政亡。选准一个人才、用好一名干部,治理好一个部门和一方天下。一个优秀人才为执政党所选所用,增强一份甚至多份党的执政能力;而排挤和淘汰一个优秀人才,减少的则不是一份、而是多份党的执政能力。如果庸人和劣才入仕占据高位,优秀人才就会产生对执政党的不满。这种能力和能量如果不能为执政党所使用,就可能被别的组织利用,或者自造组织搞体制外活动,成为执政党的负面力量,蚕食、削弱执政党的能力和地位。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使得不少贤能入仕,提升和壮大了中国的干部队伍和党的执政能力。但仍存在着一些严峻问题,主要是选拔优秀人才和监督干部队伍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不规范的人才竞争和不健全的人事制度仍然严峻,好人吃亏,忠诚受挤,庸人和劣才入仕升迁的现象并不少见。中国多年出现的“跑官”、“数字升官”、“虚假政绩升官”问题,以及屡斩不断的腐败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这当然存在着领导干部队伍的道德教育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选拔、淘汰、监督制度问题:是钦定还是民主选拔;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是任人唯庸还是任人唯能;是监督还是放纵;是真监督、硬监督还是假监督、软监督。
怎样避免在人才选拔中的“汰优择劣,逆向淘汰”问题?怎样避免人才选拔中较优秀者容易“夭折”、而较中庸者甚至较劣者容易“胜出”问题?怎样避免优秀人才入仕升迁后劣变问题?首先要能够防范庸人和劣才入仕并升迁;二是要能够为选拔、任用好每一个优秀人才真正发挥有效作用;三是要对领导干部队伍进行有力有效的监督,对占据了重要岗位的庸人和劣才,以及对优秀人才入仕后变质变异劣化的,都要能够及时发现和清除。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组织人事制度的设计,而我国组织人事制度的设计、执行和完善,任务还相当艰巨。(邹东涛/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热点话题之二 改革尚未触及“核心”部位
三十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艰难历程。其中,党政领导干部(主要是委任的)选拔任用方式有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规范(不包括监督方面的),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选举的)的选拔任用方式进展不大。
从现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选举类)选拔任用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有:一是决定的“主体”还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手中,少数人说了算的机制还未发生
实质性的变化。二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任方式基本上是变相的任命制。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改革的“核心与攻坚”部位。由此,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目标、步骤等必须由现时的“整体推进”,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重点突破”。所谓“重点突破”,主要是指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举上,有一个较大的推动和进展。为此需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十六大确立了“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的改革内容。十七大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这一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原有干部选拔任用基础上,增加了干部的管理监督,具有了系统性。但这一重点,仅仅是突出了改革的重点内容,未突出改革的重点对象。因此,实践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的选任方式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而对选举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本上是处于基层小范围的试点之中。然而,选举类干部却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中坚,是人民直接授权的主体,理应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对象。但因为实践中,它又是一个难点问题,因而始终未提到“工作思路”上来。对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就是要由重点内容日趋明确、日趋完整,向重点对象日趋明朗转化。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骤。针对改革的重点对象、具体目标,可从上下两方面展开。一是扩大决定的“主体”。将主要领导干部的决定“主体”,由以往的少数人——常委会扩大为全委会。现行常委会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把重要干部的决定权由常委会交与全委会票决制,这意味着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将逐步由常委会向全委会转移。二是改革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举制度。从基层开始,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做法。具体讲,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由以往的党组织提名为主,改为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最后实行差额选举。
上述改革的重点对象、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就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与攻坚”部位。当然,这一“核心与攻坚”部位的改革,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党内权力结构的设置、权限、运行等密切相连,与社会民主建设密切相连,需要党内外各项改革统筹推进。(梁妍慧/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热点话题之三 要直面干部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基层班子领导成员直接选举和领导职务任期规定等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干部管理工作有了极大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干部制度改革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给予关注并加以切实的改进。
1.关于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制度的一些问题。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实践中碰到一些新问题,如怎样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候选人能不能公开进行竞选活动等。
解答上述问题,正确开展党内直选,可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以往,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多采用上级党组织经一定组织考察程序,形成了候选人名单,然后交由党员选举的方式。这样的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走过场的选举。今后,候选人的提名,应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建立组织提名与党员或代表联名相结合的提名制度。(2)如果候选人提名过多,可以进行一轮甚至是多轮的预选或初选,直至形成合适的候选人名单。
(3)改进候选人的介绍方式。候选人的介绍有组织介绍和自我介绍两种方式。“组织介绍”方式,由党组织进行人事安排的说明,对候选人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政治履历、以往政绩等方面,进行详细、准确、适当的介绍和宣传;“自我介绍”方式,应允许候选人开展竞选活动,即通过举行竞选演说,发放书面材料(包含竞选纲领等),接受质询与提问,增进候选人与选举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党员或党员代表对候选人的参选目的、动机、施政纲领有充分的了解。
2.关于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的一些问题。2006年8月,《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对干部在领导职位的任职期数和任职年限作出规定,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其他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现在的问题在于,任期制的规定对于选任制干部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它彻底终结了职务终身制,不过,它没有明确规定哪些干部是属于选任制的;而对于实行委任制的干部而言,任期制的规定则显得不尽合理。
在公务员的分类上,我国《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分为选任制和委任制,但是,无论是《公务员法》还是《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都未明确哪些公务员属于选任制范围。现有《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把委任制干部也
包含在内,是不妥当的。我国的委任制干部,是指经考试录用、按实绩晋升的公务员。委任制干部在晋升到一定级别不再晋升从而停留在某一层级领导职务上,按照《公务员法》可以对他实行轮岗调换,但不能以15年期限的规定再也不让他任领导职务,而应工作至退休为止。
3.关于对不称职干部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的一些问题。2003年12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针对出现一些不称职的干部,专门设立了“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的制度,作出了相关规定。规定指出,“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有权向上级党组织提出要求罢免或撤换所在委员会和同级纪委中不称职的委员、常委。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有权向上级党组织提出要求罢免或撤换所在委员会不称职的委员、常委。”这里所规定的参与者,可以把它简称为“两委”委员,即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把广大党员排除在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的参与者之外是否合理。这样的规定显然不合理,它不仅不符合党规党法的基本规定,也不符合党内民主的主体原则,更不符合干部管理的客观规律。在现实党内生活中,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罢免制,党员群众对一些不称职的干部忍无可忍而又无计可施,党员与干部貌合神离,长期下去势必使党员不再关心党内事务,游离于组织之外。显而易见,实行广大党员参与的党内罢免撤换制度,是民主管理干部,更新淘汰干部的科学、有效的制度,将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置身于全体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成为人民公仆。(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第二篇:基督教重点、难点问题调研范文
2007年统战理论政策调研文章
基督教重点、难点问题调研
——方岗乡基督教会现状调研
禹州市方岗乡党委统战委员 郝志罡
基督教活动场所是基督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从事正常宗教活动的场所。作用发挥的好,就能积极维护宗教界的和谐稳定。方岗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工作,不断发挥基督教活动场所在促进宗教和睦和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方岗乡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南至三峰山,西抵伏牛山,东部、北部分别与梁北镇、火龙镇为邻。南部、西部与鸿畅镇、文殊镇接壤,总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800亩,全乡辖24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200个村民小组,39940口人。
方岗乡现有方东、张村、杨北三个基督教活动场所,东炉村设有一个祷告点。信徒有500余人,分布在昌王、刘屯、帖沟、东炉、西炉、石坑、方东、方北、方南、朱庄、薛庄、黄庄、朱沟、杨南、杨北、徐门、火龙镇刘沟、龙池、火山赵等19个行政村,信徒以中老年人为主,占全部信徒的95% 以上。
二、基本做法
(一)狠抓基督教会的思想、制度建设。近年来我乡基督教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不断得到加强和发展。我们着重从思想、制度等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基督教会自身建设的能力。一是加强思想建设。结合基督教会的特点,指导基督教会加强对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和政策、法律、法规教育。使之成为在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人士,始终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支持和维护基督教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搞好自我管理。全乡大多数基督教会已经健全了人员、学习、财务、会计、治安、消防、卫生防疫等七种制度,并上墙公布。使以制度管事管人落到实处。三是加强作风建设。要求各基督教会加强作风建设和信德建设,遵守戒律,树立良好形象,要求基督教会的领导成员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反映基督教会的要求和呼声。
(二)积极引导基督教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近年来,我乡部署各基督教会认真开展“讲正气、树形象、比奉献、促和谐”系列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基督教会积 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一是开展“方岗发展我有责,发展方岗我有为”活动,教育引导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为发展方岗鼓劲,更好地支持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方岗经济,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二是开展精神文明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按照“八个有”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即有一台电视机、一台VCD、一个管理班子、一套管理制度、一个宣传栏、一个活动室、一支文艺宣传队、一个慈善领导小组。各基督教活动场所都能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经验,树立典型,不断提升宗教信仰活动场所的精神文明品位。三是把加强人才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关键来抓,近年来,我乡基督教会筹资4000多元把张晓花、李伟伟等八名学生送到青岛、许昌、临颖等地的神学院深造。四是在全乡基督教活动场所内开展“双五好”评比活动。五好宗教活动场所评选条件: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管理民主、团结友爱、环境美化;五好宗教界人士评选条件: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识较高、管理有方。有力地推动了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规范管理。
(三)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我乡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以典型示范,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刘屯张村基督教会作为规范管理、服务社会、民主办教、神学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典型。同时还将张村基督教会树立为财务规范管理方面的典型,推动全乡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规范化建 设。
(四)积极做好抵御渗透工作。我乡基督教会始终坚持自治、自传、自养、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加强基督教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信教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我们把抵御的重点放在预防上。首先,加大《宗教事务条例》的宣传力度,组织教职人员学习《条例》,以他们为骨干并通过他们对信教群众进行广泛教育,提高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其次,深入开展三自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抵御渗透的自觉性,确保基督教内部的纯洁。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乡基督教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个别教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形成内部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失去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信赖,失去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教会对人才培养工作比较薄弱,领导层面临青黄不接的现象。从全乡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现状来看,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短缺,年龄老化。
(三)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基督教世俗化、庸俗化现像日益严重,个别教职人员存在着对本宗教教 规教义不遵守,戒律松驰,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
(四)宗教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有增无减。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又处在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宗教问题十分敏感,比较复杂,抵御渗透工作形势严峻,针对渗透手段的多样化,我们统战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认真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营造最宽松的宗教氛围。民族与宗教问题交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会引发矛盾纠纷,涉及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各类纠纷时有发生,取缔和打击各类邪教组织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现有经费难以保证教会工作的正常开展。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工作贵在超前防范,工作重心下移,关键在于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处理热点、难点问题。前提要有资金做保证。教会活动场所除刘屯张村教会有完善的教堂外,杨北、方东都是租借临时房屋做为活动场所。信徒年龄老化,无力办经济实体,经费靠信徒乐捐。很难维护工作正常开展。自养问题突出。
(六)思想认识未到位,基督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的特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督教工作,把它作为全党、全局的重要工作来认识和对待。然而做为基层统战干部对基督教工作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基督教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是西方洋教、是迷信,对基督教怀有不尊重和岐视的态度。二是认为基督教工作思想上敏感,政策上不易把握,对基督教工作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不去管。三是认为“宗教无小事”,但也出不了大事,现在经济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管基督教的事。四是认为基督教工作是上级的事,是宗教事务部门的事,抓得好无功劳,抓得紧怕信徒有意见,可谓“吃力不讨好”。因此对基督教工作有事应付一下,平时很少管。
四、几点建议
针对我乡基督教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基督教会自身建设。一要加强对教会建设。基督教会要督促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二要牢牢掌握政府对基督教会的领导权。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宗教学识,并能联系信教群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二)要切实维护基督教会的合法权益。一要支持教会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自主地开展工作。如:办理教务,组织宗教活动,进行宗教学术文化研究和交流,兴办公益服务事业,只要是符合政策和法规的,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二要维护教会的合法财产。按照2005年3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第五章31条规定“宗教团体、宗教 活动场所所有的房屋和使用的土地,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所有权、使用权证书”。协调帮助宗教活动场所及时给予办理房地产证书。对因土地规划和重点建设需要拆迁的教会活动场所的问题,要专题研究,妥善安置,切实化解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防止矛盾激化。
(三)加大依法规范管理力度。一要严格执行《宗教事务条例》规定,按照《条例》要求,基督教活动场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有效机制,切实加以落实。二是指导各场所加强财务管理。基督教活动场所要实行财务督导制度,积极帮助并推动场所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真正把对宗教场所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四)“积极引导”与“主动适应”相结合,促进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基督教于公元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中国主流文化一直具有较深的隔阂。新中国成立后,敌对势力始终未放弃对我进行渗透,使基督教的工作呈现了特殊的复杂性。中央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各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和宗教界双方共同的事,要在积极引导上下功夫,在主动适应上花力气。而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只能是前者(宗教)适应后者(社会主义社会),后者包容前者。
1、引导基督教积极挖掘教义教规中符合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并做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阐释,摒弃原有教义教规中消极的、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自觉服从政府部门的宗教事务管理,抵制境外渗透。
2、树立信教群众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观念,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真心实意帮助和引导他们,做到让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在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把广大信教群众的注意力、智慧和力量更多地引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3、鼓励和支持基督教弘扬荣神益人的精神,强化社会宗教意识,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当一名好公民,好教徒。
4、帮助基督教活动场所“固本强身”,加强自身建设,消除各教派之间矛盾,搞好团结。加大对教职人员队伍的培养力度,增强对信教群众的凝聚力。
(五)拓宽思路不断创新。一是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要有新思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扎实开展精神文明进宗教活动场所,更好的促进和谐教堂建设,为宗 教和睦和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开展基督教活动场所宗教文化交流要有新思路。在宗教事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基督教活动场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会的自身发展,搞好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经验交流,为维护社会稳定尽力尽责。
(六)加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统战干部的宗教工作能力和水平。首先,统战干部要带头学习宗教政策和法规,把握宗教的规律特点,分析新时期本辖区宗教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基督教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次要加强基层统战干部学习培训,贾庆林同志在全国宗教会议上强调:“加强宗教工作,关键在于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统战和宗教工作干部、宗教界人士这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把宗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处理宗教方面的重大问题,结合基督教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类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解决。
第三篇: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当前教学流程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教导处在听随堂课中,经常发现有些老师有内容来不及上,导致拖堂;有的是整堂课的气氛很平淡,缺少层次感;再有就是环节很多,上课像赶时间。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更具体的讲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
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本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参考语文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的难点。
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本人深有体会的一个例子是:我上过的一堂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其中有个知识点是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在我自己的班级能够理解的人很少,我用了建襄小学上,这个知识点就不成为难点,班上很多同学都知道并理解。这也就是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的证明。
三、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正确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1、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进度要求,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特别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显然,为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列为教学重点。而且,有的学科的教学大纲,对于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重点有明确的规定,只需结合教学实际贯彻执行就行了。因此,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一项重要工作。
2、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的重点主要决定于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如果教材中某一内容是诸内容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或者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的关键,那么这一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二项重要工作。
3、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难点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除了教师本身要有自知之明以外,还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据以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难点。显然,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不必列为教学难点。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三项重要工作。
4、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
要善于总结自己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方面的经验。同时,虚心学习别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地用它们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这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四项重要工作。
四、突出教学重点就是在教学中要讲清主要问题,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突出重点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式方法有:
1、保证时间
保证时间,就是在突出重点上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为此,在备课时要合理安排重点和非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做到主次分明;上课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近,听过一篇优雅的请假条,课文的重点部分应该放在理解请假条为什么是优雅的,而教师在课文的一开始,重点帮助学生理清乐师、公爵、海顿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上,在这方面花了较长时间,导致后面的课文重要内容来不及上,这就是时间分配的不合理。)
2、着重讲解
着重讲解就是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讲深讲透,使教学重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突出重点的基本方法。为此,在备课时要备好教学方法,特别是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上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索;上课时要做到有详有略。
3、口头强调
口头强调就是要用准确的语言和加重的语气向学生明确指出教学的重点。可以在每堂课的复习旧课环节,再次口头强调旧课的重点;在每堂课的引入新课环节,在指出本次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的同时,口头强调新课的重点。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心中有数,能够主动地去领会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板书提示
板书提示就是采用板书图文这种直观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可以对重点内容板书必要的插图;可以详细地板书重点内容;可以用彩色粉笔板书重点内容的讲授提纲和要点,或者在其下画下划线。总之,通过板书提示使学生对教学重点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若学生能笔记板书内容,就能将教学重点记录下来,反复复习和领会,从而不断加深对教学重点的印象。(蜗牛的外形和运动一课,如果进行板书设计的话,从课题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是从外形和运动两个方面进行整理与归类,可是在实际中,板书主要呈现的是蜗牛的种类和颜色,那么这样,学生上完课,就很难弄清和理解本堂课的重点在哪里?)
5、实践应用
在这里,实践应用是指利用实践应用这类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例如,针对教学重点布置复习思考题、练习题和作业,上练习课等这类方式方法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训练和掌握基本技能。
6、考查考试
在这里,考查考试是指通过考查考试环节去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它主要是指针对教学重点进行考查考试的命题和考题的分值分配。应用这种方式方法来突出重点,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重点的高度重视;并且能够检验突出重点是否成功和有效,以利于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突破教学难点,就是对教学难点内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弄懂和会做。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般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加以突破。突破教学难点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式方法有:
1、保证时间化难
与突出教学重点一样,突破教学难点也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2、慢速化难
慢速化难是指在讲解难点内容时,放慢讲解速度和教学进度。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边听、边思考、边记忆、边消化吸收。(不能赶时间)
3、直观教学化难
对于由于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实验操作复杂而产生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加强直观教学、补充感性知识和经验这种方法去加以突破。直观性教学手段,除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以外,主要是具体的实物、教具、模型、图片、图表、音象教材以及模拟和现场的实验等。当然,在给学生补充感性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抽象思维。
4、分解难点化难
对于由于教学内容复杂使教师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分解难点、各个击破这种方式方法去加以突破。它要求将一个大型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型难点(其中也可能分解出非难点),以大大减小突破大型难点的难度;然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逐个突破这些小型难点,从而达到突破整个大型难点的目的。对于综合性强的大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课题,采用这种方式方法突破难点,一般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5、温故知新化难
对于由于旧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使学生难于接受新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温故知新这种方式方法去加以突破。它要求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温故知新,既是针对本门学科,又是针对相关学科而言的。
六、为了解决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应对以下几点给予足够的重视: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教学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然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具有“同一性”。例如,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另外,就每一堂课或每一课时而言,是否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否同时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有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同一性”。在以上介绍的一些方式方法中,有的既适用于突出重点,也适用于突破难点。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有灵活性。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而应立即增加教学内容或布置课堂作业。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要在课堂上讲请楚,因而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时,教师应精减一些教学内容,或把部分课堂作业改为课外作业。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3、对于由于教师素质和能力有限而产生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加以解决。为此,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习和进修
(1)加强本学科或本专业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进修;(2)加强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进修;
(3)加强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浅谈幼教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
浅谈幼教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
关于“热点问题”
中国幼教界,喜欢跟风。“早期阅读热”、“双语热”、“蒙台梭利热”、“瑞吉欧热”、“多元智能热”、“建构式活动课程热”、“整合课程热”、“计算机热”、“读经热”、“珠心算热”此起彼伏。有人随风逐浪,乐在其中;有人独善其身,淡然处之;有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有人奋笔疾书,慷慨陈词。总的感觉,无论是摇旗呐喊,还是迎头棒击,都缺乏力度,态度也有些暧昧不清。究其原因,还是研究的深度不够。
关于“重点问题”
当前幼儿教育研究中有哪些问题是重点问题?翻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研究课题指南,我们找到了答案。这些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也很细。虽然我们课题组不能一一研究,但关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教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相信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大有裨益。
我们从中摘录了以下相关课题供大家思考。
1、幼儿身心健康问题研究。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营养、睡眠、活动量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问题的研究;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干预研究;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等。
2、幼儿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与教育研究。如:幼儿的独立性、自控力、好奇心、自尊心的发展与培养研究;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研究;幼儿的责任感、合作品质、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认知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其教育价值研究等。
3、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研究。如:通过各领域(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教育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的研究;通过游戏了解与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研究等。
4、幼儿创造性发展与教育研究。如:学前儿童创造性的表现、特点、发展规律研究;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因素研究;通过各领域(语言、数学、艺术、科学、游戏等)发展幼儿创造性的探索等。
5、幼儿的个别差异与教育问题研究。如:根据幼儿个别差异进行指导的策略研究;幼儿(个性、认知、学习方式等)个别差异形成原因的探讨等。
6、幼儿园课程问题研究。如: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研究;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问题的研究;课程的预成与生成问题研究;学前班课程问题研究;幼小课程衔接问题研究;国外各种课程本土化问题研究。
7、游戏与学习问题研究。如:幼儿各类游戏活动的特点、发展规律、教育价值和指导策略研究;幼儿各学习领域的全面发展价值问题研究;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指导策略研究;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指导问题研究;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问题研究;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研究等。
8、幼儿园教育过程研究。如: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研究;师幼互动的研究;集体教育活动的适宜性问题研究;小组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
9、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及参与方式问题的研究等。
10、反思实践与教师自我成长(人格完善,专业水平提高等)的研究。
11、幼儿园教科研在教师成长中的地位、作用研究。
12、教师的成长与园内成长环境关系的研究。
13、影响教师队伍稳定因素的研究及对策等。
14、幼儿园园所文化的研究
关于“难点问题”
幼教的难点问题不少。有些来自圈内、有些来自圈外。
就幼教圈本身而言,我们老生常谈的《纲要》思想如何内化为一线老师的具体实践问题,就是一个难点问题。还有,在贯彻《纲要》精神与满足家长要求方面,我们如何做到统一?再比如,“幼教科研无病呻吟,杜撰名词、唯恐别人听得懂,追逐万变而忘了其宗”等倾向,何时得到扭转?
跳出幼教圈,放眼整个中国教育界,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同样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幼教身上。
第一,我们如何解决好孩子学习的“动力系统”建构问题,即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何倡导让孩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问题。有人说,为父母而学、为“四化”而学、为“三好学生”而学、为奖学金而学、为未来而学、为责任而学,的确能持续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但它不能持续一辈子;只有兴趣才能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如何尊重、呵护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其个体全面发展,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应是我们课题组所关注的。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我们也始终没有解决好如何看待孩子的“减负”问题。什么是孩子学习的负担?什么叫“死记硬背”?这些问题不彻底搞清楚,我们又将贻误一代孩子。为什么孩子喜欢看电视?为什么他们一看两个小时不累?(你说,不对啊,也累!那我告诉你,他那累,是身子累、眼睛累,大脑绝对不累!)为什么孩子喜欢打游戏机?为什么孩子与孩子之间那些戏噱的顺口溜一记就会?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能自然习得一种母语?所有的这些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亟待我们去挖掘。
第二,我们如何解决好孩子学习的“能力系统”建构问题,即“我会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会学习、快速学习”问题。有专家坦言,不抓住基础学科、不抓住核心原理、不找到知识与知识间的相似关系,“学会学习、快速学习”将成为一句空话。规律寓于相似性当中。只有找到相似性,才能找到规律;有了规律,才有方法。有了方法,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第三,我们如何解决好素质教育的落到实处问题。什么是素质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曾记得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说过,今天的教育是为本世纪培养合格的公民,今天的幼儿教育是为20年后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想一想,20年后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什么素质?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幼儿教育就知道该如何抓了。韦部长认为,20年后的合格公民应具备如下素质: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良好的身心;责任心、事业心、敬业精神。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重点。
第四,我们如何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经常听我们老师反映,每次出外学习,当时可激动了,可回到幼儿园,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听有的老师反映,有时候,上午听一个专家报告热血沸腾,下午听另一个专家报告同样热血沸腾,可回到宿舍,仔细一琢磨,他们的观点是相矛盾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曾听到一位权威人士这么来评价这种现象,他说:其实这不是老师的错,是专家那边出了问题。现在伪专家太多,他们成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大讲特讲张三说、李四说、王五说,就不说他怎么说,这样一个局面,他们所讲内容自然是伟大的、正确的、全面的废话,岂不坑人?也岂不耽误大事?作为课题组,我们不能漠视“幼教科研”隔靴搔痒的尴尬!无法指导实践、无法作用实践的理论,起码不是优秀的理论;其专家,定有“伪专家”之嫌!真正的教育科研成果,无论是引进整合理论,还是扎根传统理论,都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都必须具备:1、明了、透彻、启迪心灵;2、为实践服务,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惟有教师的成功,教师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提升,教师生命的意义也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我们如何解决好教师工作的“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建构问题,即乐于工作、善于工作问题。教师是幼儿园工作的最关键要素,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环境资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体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如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生活质量,使教师乐于工作、善于工作,以保证幼儿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很多园长比较棘手的难题。
第六,我们如何解决好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切入点问题以及幼儿园如何援助家长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家长的自我学习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教育的成败。与此同时,家长又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更是幼儿园教育的最铁杆同盟军。因此,如何做好家长工作,也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的难点。
关于“疑点问题”
当今中国幼教改革,如火如荼。但有些疑点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冷静思考。比如,在《纲要》中将“数学”搁在“科学”领域是否合适?“上课”跟“活动”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一提“上课”就落后?“分科”与“整合”是什么关系?是否一提“分科教学”就是落伍了?诸如此类问题,我们虽然人微言轻,但位卑未敢忘报国,我们斗胆把它们提出来,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第五篇:离任审计重点 难点问题探析
离任审计重点 难点问题探析
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也称任期审计。
1998年1月1日,国家局发布《烟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试行)》,对离任审计的组织与分工、范围与内容、程序与方法、意见表达、罚则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国烟办[1999]676号文件《关于加强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通过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审计,分清企业领导人本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其内容是: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情况;企业收益的分配;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3年多来,烟草企业对离任审计的目的与意义已经形成了明确共识,在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在此不作赘述,仅联系实际谈谈在离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离任审计是指烟草企业法人代表和领导人离任时,对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情
一、离任审计的重点
离任审计辐射面比较广,追溯期比较长,审计内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审计目的,我们在实践中认为,必须突出以下重点。
(一)以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重点,摸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真实性。在进行离任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潜亏已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核定经济指标时,我们把核定企业法人代表和领导人任职期间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放在首位,以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通过查证、盘点、计算等审计方法,验证其真实性,对非资产性项目予以剔除,对不良资产作出界定,对漏记负债予以确认,为摸清国有企业的真实家底提供依据。
(二)以内控制度审计为重点,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能否促进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化、规范化,能否加强廉政建设,遏制不正之风等。一个企业,特别是经营管理范围较大,经济活动复杂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涉及面比较宽,离任审计必须有所侧重。我们认为,重点应放在企业法人代表和领导人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内控管理制度上,如财务物资管理制度、供销管理制度等。对于内控制度,既要审计其健全性,更要
审计其有效性。因为有效性不仅能说明内控制度的建立是否符合控制、责任、协调、效益等原则,而且更能说明内控制度的落实程度和实际效果,从而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
(三)以任期内目标完成情况审计为重点,正确评价离任者的经营业绩。只有坚持对企业法人代表和领导人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审计重点,对诸如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指标逐项进行认真审计,并鉴证其真实性,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离任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经营业绩。
(四)以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为审计重点,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国有资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基础。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配套措施还不到位,国有资产管理滞后、“家底不清”的矛盾十分突出,账外设账、账实不符、财产损失、潜亏挂账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依然存在。把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作为离任审计的重点,就是要强化企业法人代表和领导人在任职期间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对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审计,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各项投资上。实物资产不能有账无物,也不能有物无账;货币资金不仅要账实相符,而且要流向合理;各项投资不仅要程序合规,去向明确,还要确认回报的合理性。
(五)以重大决策是否合规与科学为审计重点,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决策往往是权力的体现。因此,审计重大决策是否合规与科学,应当成为对企业法人代表和领导人离任审计的重点。对其任职期间决策的合规性审计,重点是对决策程序的审计,如实披露不按程序办事、滥用职权、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任职期间决策的科学性审计,重点是对决策事项效果的审计,如实披露论证不足、盲目决策、效益低下等方面的问题。
二、离任审计的难点
在离任审计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难点问题,进而发现这些难点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一些制约因素造成的。
(一)审计时间和质量难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一般是在组织人事部门接到任命后才开始的。由于审计对象调离已定或者已经调离,为履行手续,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无疑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在时间和质量上都难有保证。
(二)“隐形债务”难以审计清楚。对离任者不论是先审计后离任,还是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结果都难以全面、准确。因为离任者在任期内发生的已形成债务的账外费用支出,即“隐形债务”一时难以审计清楚,致使离任者任期内的财务收支
及负债情况反映不真实,进而影响对任期内经济责任作出正确审计结论。
(三)审计责任界定缺乏操作标准。在对离任者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常常出现主管责任与分管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集体决策责任与个人决策责任、工作失误责任与有意违规责任等方面的责任归属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因此,不同的审计组或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审计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度公正衡量每一位离任者,审计人员也只能凭借审计经验来界定责任,最后的评价结论往往决定着离任领导的责任轻重,以及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
(四)离任交接内容和手续缺乏完备制度。由于没有规范的交接内容和程序,也没有交接监管措施制约,离任者与继任者交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遇到离任者的责任心不强,或提前到外单位上任等原因,就很难做到如实完整地介绍情况,办理交接手续,更说不上将自己的任职期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予以总结移交了。随意性很大的交接,会造成离任者与继任者经济责任不明晰,也削弱了离任审计的真正作用和目的。
(五)后续审计易被忽视。后续审计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阶段。进行后续跟踪审计主要是看“审计结果报告”或“审计决定”中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所提出的防护性、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及时采纳,审计建议和意见是否验证符合实际。通过后续审计,要达到既监督审计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维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目的,并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后续审计,主要表现有三难:一是对逾期三年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及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积压的存货,后续审计难以认真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进行如实揭示、客观评价、正确处理,因而存在长期挂在账上,不做处理,使盈亏计算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出现虚假。二是对潜在亏损,后续审计对企业是否为了体现业绩而掩盖亏损,是否在折旧和在产品、产成品分摊上,在递延资产科目上虚增利润,是否将应在当年损益中列支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计入递延资产账户等,难以作为具体内容认真进行后续审计。三是涉及对外投资损失,后续审计难以对经营者任期内对外投资项目进行逐个分析,对投资损失进行揭示,特别是对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擅自决策而造成损失的,难以着重予以披露;也难以对系统外借款逾期未收回的资金,特别是法人代表自作主张借出的,着重予以披露,明确经营者的直接责任。
综上所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各个方面,范围十分广泛,必须从经营者应履行的责任入手,抓往重点、难点问题,认真进行全面审计与评价,确认或解除离任者的经济责任,真正起到离任审计的作用,达到离任审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