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梅之四贵中提炼四种工作精神作风
前不久,在全省组织部门办公室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以“赏梅四贵”为题,勉励组工干部学习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情操和积极向上、无惧无畏的政治品格。组工干部学践梅之四贵,就要结合实际工作提升四种精神。
一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梅花飘香源自寒冬砺练,组工干部要炼就珍贵品质、提升个人才华也需努力修炼、克服万难方能达到。以梅为镜,须立志奋发,顽强拼搏,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要增强忧患意识,以“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拼劲带头学习新知识,做学习型干部。要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贵有恒”、“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坚持学以“勤、苦”,在艰苦付出上有所为。组工干部日常工作忙,加班加点多,各种诱惑大,要学有所成,更需耐得住心灵寂寞,守得住寒窗清苦,脱得了低级趣味,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钉子精神。
二是“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强刚正、无惧无畏的傲骨精神。梅之四贵贵就贵在她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傲然挺立、昂首怒放。组工干部以梅为范就要党性鲜明,在风雪一样的复杂环境中立场坚定,讲求大局,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任霜凛冽笑开颜,就是不低眼”,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就要有梅花知止不殆的境界,“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学习它搏斗严寒,赢得春天,却并不强夺春天美景,对进退荣辱拥有一颗平常心。
三是“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那种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组工干部要作开拓创新的表率,须具备梅花“先天下而春”的精神。创新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要“视野宽”,善于发现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思路宽”,以新观念、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和改进工作,以变革的思路研究和解决疑难问题;要“作风实”,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一线情况,研究苗头问题,提出高效举措,开创崭新局面,做与时俱进、善思笃行、创先争优的表率。
四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超然自逸、自甘淡泊的奉献精神。组工干部生活清淡,要以“凌寒做得墙角梅,淡看群花斗芳菲”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品性修养,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模范。要以“凌寒独自开”的韧劲埋头干事,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豁达立身处世,以“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突出业绩彰显自我价值,看重职业操守,看淡物质享受;看重社会贡献,看淡个人得失,既积极进取,又宠辱不惊;既超然物外,又情系黎民。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心神、戒除浮躁、顶住压力,不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馨香本色,树立无私奉献的忘我形象,做到自尊、自爱与自律。
第二篇:四种精神改进司法作风
倡四种精神
提倡四种精神,首先是提倡公平正义的精神。做到办案有正气,办事有底气,做人有骨气,即不徇情、不谋私、不贪赃。
其次是提倡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到敢于实践,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即善谋事、多做事、做成事。管理不但要精细,还要创新,使审判、执行找到符合更高标准的管理办法。
第三是提倡司法为民的精神。做到民本为上,民生为重,民愿为先,即转变司法作风,司法惠民利民。真心善待群众,真诚贴近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真正取信群众。
最后是提倡团结进取的精神。做到顾全局,讲奉献,有品位,即为人诚实宽容、办事光明磊落。只要具备了这四种精神,法院一定能做到风清气正,士气旺盛,工作有劲头、有奔头。
第三篇:从《沉思录》中提炼的“组工精神”
捧读《沉思录》,如穿越时空隧道,与先哲灵魂对话。“帝王哲学家”对人生心路的哲学思考,跨越两千年历史长河,仍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人类的心灵。特别是在当前组织部门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新形势下,书中关于善学、理性、包容和内省的精神,更是启迪和引导着广大组工干部,立足组工之本、勤树组工之德、彰显组工之韵,为新时期的“组工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
要恒葆勤学善思的睿智。《沉思录》开篇用了9页的篇幅表述自己的学习历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奥勒留身为一国之君,面对内忧外患,没有自暴自弃、纵情享乐,而是夙兴夜寐、留心学习、勤勉工作。其重学之智、善学之行、修学之勤值得后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当今社会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学习力决定创造力,创造力决定竞争力,竞争力决定前途命运。组工干部肩负着管党员、用干部、聚人才的重责,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理性、有个性差异、有主观能动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因此,组工干部更应该把学习当作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来对待,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永不满足的饥渴感,虚心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志学、向群众学,在学习理论中净化思想、提升境界,在学习哲学中俯仰天地、洞晓人生,在学习历史中察时知变、奋发进取,在学习业务中推动工作、创新局面,在学习典型中见贤思齐、加强修养。要养成勤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的体会和收获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推动工作的本领,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科学选人用人,推进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与自身科学发展上来。
要培育科学辩证的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把人放于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科学辩证地审视名利、得失与生死,教与人们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一种科学辩证的处事态度,启迪人们多维度、深层次、立体化分析处理问题。发展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之要、首在得法,组工干部要担负好为科学发展配班子、用干部、聚人才的重责,更应该培育科学辩证的哲学思维。特别是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关爱基层、突出实绩、注重民意、兼顾资历,又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正确看待政绩、民意与资历,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与准确度。既要坚持以绩取人的用人导向,又要防止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混同干部实绩,对那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要大力褒奖和重用;对那些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的干部,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还要坚决予以调整。既要扩大民主、尊重民意,又要防止“唯票取人”,将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一贯表现、工作实绩和历年的考核情况相结合,与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相结合,细化分析、相互印证、综合研判。既要考虑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又要防止简单地论资排辈,多看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不干事、熬年头、混日子的人没有市场。
要颐养大度能容的胸襟。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雨果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和谐之基、成事之道,宽容可以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造活力;宽容也是用人之道、聚才之术,汉高祖刘邦的宽容,助其成就了千秋霸业;唐太宗李世民的宽容,助其开创了贞观盛世。组工干部要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更应该时刻把“容”字装入心底,做一个心胸宽广、气度宽宏、眼界宽阔之人。要有雅量尊贤者、宽容护英才的大度,善于发现干部的优点,精于发挥干部的优势,围绕干部所长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要有容人之过、容人之失的胸怀,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对待干部,对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客观分析、公正看待,做到宽其过、恕其失、抚其痛、安其心,让那些有前途的干部不至于被一个缺点影响、被一个错误困住、被一个污点束缚。要有厚德记人长、美言谈人善、体贴宥人过、大气容人特的善举,对那些个性鲜明、张扬不羁的特殊人才,要包容其张扬、兼容其另类、宽容其唐突,竭力为各类人才展示才华营造如鱼得水的成长环境。
要恪守静心内省的操行。“名节源于修身,境界升于内省”。内省是自我锤炼、提高修养的灵魂所在。一个人只有经常检查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加强道德、人文修养,才能正确地把持自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反复警醒自己,要宁静修心、专注工作,让自己的言行限定于有益于社会这个范畴,他始终把官位看成是报效国家、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平台。在统治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帝国的间隙,奥勒留还能够这样不断地反省,解剖自己,实属难能可贵。组工干部身处人事要害部门,把持着党员发展与干部任免大权,既是众人关注的对象,也是不正之风侵蚀的首选,更应该始终恪守静心内省的操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坚持“吾日三省其身”,常思自己在工作中有没有尸位素餐?自己的言行是否为组织部门增光添彩?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像奥勒留那样毫无保留地观照自己、解剖自己、拷问自己,通过静心自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幸福观,坚持科学的察人之法、举人之术和用人之策,把握好名利关、人情关和交往关,自觉慎始慎微、慎权慎欲,守住底线、保住节操,从而净化灵魂、规范行为、提升自我。
第四篇:如何从领导讲话材料中提炼智慧结晶
如何从领导讲话材料中提炼智慧结晶
一直以为,领导讲话是代表公文写作最高水平的材料。上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下到所在处室领导的大会发言,都是领导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都是掌握公文写作要义的集大成者。因为,领导讲话里既有思想理论的高度,也有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有多种多样的鲜活情况,可以说包罗万象,是一座富矿。那么,我们怎么去看领导材料,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座富矿呢?我们感到,由浅入深应该有这么“三阶、九看”。
第一阶段
看事例。我记得自己刚开始看领导讲话时,最喜欢看的就是领导讲话中列举的各种例子。好多领导经历非常丰富,常常能举一些很鲜活、很生动、很深刻的例子,让人烙印很深。但这不是领导讲话材料的主角,甚至连配角都不算,它们只是一些配料和佐料。我们顶多把大意记下来,以后作为论据使用,或者从中能悟出些哲理,受到启迪或警醒,仅此而已。因此,现在方方面面的领导讲话很多,考虑学习效率,遇到事例一般略读,在旁边做一个标注,分门列到自己的资料库里即可。
看语言。金句名言有时比现实事例更让人眼前一亮,也更为实用。因为我们写文章一定会用到一些好的语言,这就靠平时的积累。当然,某一篇文章的语言往往是零散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资料库时搞好顶层规划。比如,党的建设类,可以按照“五位一体”的结构来划分,遇到相应领域的经典语句,就摘录在相应文档里,并提炼出关键词为序,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自己在起草材料的时候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看结构。看领导讲话多起来以后,就开始慢慢关注它的结构。当然,有的处室领导也会传道授业,帮助讲解领导讲话材料怎么谋篇布局,但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去悟。有的领导讲话的结构很清楚,因为从几级提纲就可以看出来;有的领导讲话是娓娓道来,甚至比较随意,几个提纲从名字上看像是“多胞胎”。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是积累若干个讲同样问题的领导讲话对照着研读,从中比较不同文章是从哪些不同角度去破题的,尤其是以哪些方式去拆分观点的。这样,也方便理解那些表面上看不出行文结构和主线的文章。
第二阶段
看思路。公文的主线是工作线,所以公文的思路也是工作的思路。到了这一阶段,很多笔友们开始慢慢揣摩领导讲话中透射的工作思路,这是掌握公文门道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讲话,其实都是讲工作,只是有的讲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的讲工作的原则方法,有的讲工作的辩证规律,有的讲工作的政治立场,这是层层递进、逐级拔高的过程。无论怎样,我们心里都应该很清楚,领导这次强调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面临哪些形势、涉及哪些领域、区分哪些内容等等,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下次再遇到相应的材料,即使是工作汇报、个人述职、经验事迹等其他类型的材料,也不会跑偏离题。
看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能够看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最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以前在科研单位工作,对这方面感触更深,因为开展重大科研的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公文领域也是这样,我们看习总书记讲话,从文章的立意、到行文结构和语言、再到列举的事例等等,都是对着问题来讲。因此,我们看领导讲话,很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对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问题的轻重程度、产生缘由、历史因素都要很清楚,这样写什么文章都会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看招法。领导讲话本身就是“桥”和“船”。一个成功的领导讲话,里面既要有思想、有情况、有问题,更要有思路、有招法、有措施。思路举措往往是对着实际、对着问题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梳理领导讲话中的“招法”时,要联系着问题去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的时候措施反映问题,比如我们要求某个单位要有创新的魄力,折射的问题就是这个单位存在守成求稳思想;要求某个一把手要注重发挥党委委员作用,折射的问题就是民主意识不强,等等。有的时候提出问题也是措施,比如省市领导到一线基层调研,对某项工作不可能细到操作层面,这个时候往往是提出某个问题,像要处理好某方面的矛盾,具体怎么处理区县自己去考虑,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突破口”。
第三阶段
看用意。看领导讲话到这一阶段,就开始从“术”向“道”转变了。领导讲每次话都是有意图、有想法的,这就需要我们透过文字需求去揣摩领导的本意。因为文字工作毕竟是停留在务虚层面,措施和招法再实,也得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起草材料的文字工作者,在研读领导讲话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琢磨领导为什么会讲这个主题?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这个时候讲?为什么对这些人讲?把这些问号拉直了,不仅仅是掌握了给领导讲话的思路和门道,同时也把握住了现实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这个时候再拿理论之矢去射实践之的,焉有不中之理?
看方法论。我们老说学习习总书记讲话,要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看似很高大上,其实很实际。就是我们看领导讲话,不仅是看他对某个问题、某项工作的看法和措施,更要看他对某类问题、某个领域的观点和方法。比如,问题导向的方法论,统筹兼顾的方法论,重点突破的方法论,标本兼治的方法论,预防在先的方法论,等等。这些都是普适性的东西,掌握好了、运用对了,就会一通百通、一灵百灵。
看风格。风格是个性的,或者说是感性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备受某位领导倚重的笔杆子,换个领导就怎么也对不上路子,问题就出在风格上。有的领导喜欢和风细雨、有的领导喜欢狂风骤雨,有的领导喜欢引经据典、有的领导喜欢“时间”“地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领导讲话时非常注意,只有把领导的风格揣摩透了、把握准了,才能真正把材料写到领导心坎上,让领导真正离不开你,这才是看材料的高境界。
第五篇:学会从课本素材中积累提炼作文材料
学会从课本素材中积累提炼作文材料
(学习指导方案)
学习任务:1.研究优秀作文,学会整理课本素材。
2.学会从课本素材中整理作文材料的方法。
学习方法:思考、归纳、现场练习结合。
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研读优秀作文,分析考场作文得分因素。
阅读下面作文片段,看看这些文段在写作素材的选择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一组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受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我想生活在唐朝》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什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也只有李后主的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赤壁,只因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苏轼的赤壁》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北京的符号》 思考1:这一组高考作文运用的素材分别出自哪里?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第二组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 1
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生逢其时》
无论生于何时何地,凡有才能者皆将占有一席之地,何须叹生不逢时也,生活之趣,成功之道,非时能佐之。君不见李后主,有多少人慨叹其生不逢时,若生在太平年代,长在民间酒肆,岂不妙哉?但国家不幸诗家幸,李后主终以其不世之才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余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黄天不负有心人。能发挥己之所长,做力所能及之事者,皆能觉生活之趣,以平凡而生不凡,终成大事。——《生不必逢时》
思考2:这一组高考作文的素材都选择了谁?三个作文片段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第二环节:阅读分析下面素材,完成相应练习。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童年时期的沈从文活泼可爱,喜欢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沈从文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乡的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不喜去学校读书,经常旷课,喜欢流连街头巷尾,喜欢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童年时期自然、自由的生活,深刻地影响了沈从文。
沈从文学历不高,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北京大学当时向一切人开放,沈从文就当了一名不注册的旁听生。精神上满足了,学业上进步了,可生活中,沈从文却困窘到了极点。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连最基本的吃,都是这里蹭一顿,那里混一顿,或者赊账:在公寓和小饭馆吃上几次。(数年之后,一次他从上海返北京,还在一家小饭馆的欠账牌上,看到“沈从文欠××元”的字样)。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沈从文的文章被著名诗人徐志摩发现,得以发表。从此,沈从文,以一个小学学历资格,跻身《晨报副刊》这群“大家”其间,主编徐志摩的欣赏和宽容,当然有莫大成分。沈从文的名字,也陆续在多家报刊出现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了沈从文多样文体的合集《鸭子》;1927年,徐志摩参与其间的新月书店,出版了沈从文第一本小说集《蜜柑》。沈从文的文学事业,由此得以奠定。后来,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经由徐志摩推荐,他便将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聘请到中国公学来担任讲师,主讲大学一年级“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
沈从文是个高产作家,一生勤奋,笔耕不辍。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自己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处处与世无争。新中国解放后,他辞别文坛,远离政治,大隐于市,到历史博物馆去默默潜心古代服饰研究了。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沈从文有一句名言,即“人生是一本大书”,他的一生,可谓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远离政治的一本大书。但即便如此,沈从文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还是受到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以至于有多次自杀未遂的记录。伟大的作家在解放后再无文学作品问世。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曾经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本素材的整理给你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整理课文素材?
2.上述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可任选角度阐述。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
怎样从一个素材中提炼多个观点?
第四环节:实践演练。
林觉民,福建闽侯人,家境富庶,从小有大志。13岁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早年留学日本,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11年春抵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与妻书》。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不幸受伤被捕。入狱后进行绝食斗争,后被清朝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后,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后经林觉民双亲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亲照料,她才放弃自杀念头。但过了一年多,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终日郁郁寡欢而病死。
上述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请运用总结的方法,提取你的观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请从学过的课文中任选一个人物(王维、陈子昂、李商隐、柳宗元、辛弃疾、卡夫卡、托尔斯泰……),整理成写作素材,可任选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并以此素材为论据,写一段话来论述你的中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