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富阳市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市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富阳市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文件
富人大„2009‟24号
关于富阳市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市
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09年6月19日富阳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市人民政府:
2009年6月19日,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教育局局长包国灿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富阳市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市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市是推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该创建活动自2008年初开展以来,市、乡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应该看到,学前教育目前仍是我市基础教育的一条“短腿”,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管理体制、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城区幼儿“入园难”问题还比较突出。对此,市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落实好创强
- 1 -
工作各项任务、指标,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并以此为契机,围绕教育低龄化、城乡均衡化、布局合理化、体制多元化、管理科学化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工作,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会议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制,落实政府责任。市政府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地位,真正把学前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统筹管理和扶持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按照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按照一个乡镇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办好中心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履行主管学前教育的职责,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支持和服务。
(二)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满足群众需求。要完善农村中心幼儿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规范幼儿园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新建、改建农村公办中心幼儿园园舍的财政补助标准,并对经济欠发达乡镇实行倾斜,改善农村中心幼儿园及其下属分园、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满足农村群众“入好园”需求。要充分挖掘、整合城区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立即启动虎山区块幼儿园建设和金桥区块幼儿园筹建工作;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撤村建居时,严格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督促相关开发建设单位建设好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切实缓解城区幼儿“入园难”问题。
(三)强化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职能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教,不断完善幼儿园的审批、定级、考核等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督查,规
范教学行为;加大对幼儿园尤其是家庭式幼儿园的卫生、消防、交通和教育过程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办园,对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要坚决予以清理、整顿和取缔,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要高度重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公办教师编制,按照农村中心幼儿园的规模,合理配备公办幼儿教师;切实改善幼儿园非公办教师的福利待遇,建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按照事业单位标准,解决非公办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险;严格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和注册登记管理制度,抓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以上审议意见,请市政府抓紧研究处理,并在两个月内将研究处理情况送交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征求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富阳市人大常委会
2009年6月19日
———————————————————————————— 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中共富阳市委
送: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各部门,市政府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巡视员
————————————————————————————
第二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工作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以来对涉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8项工作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应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3月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民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应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4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现阶段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情况。
1、城市、农村低保。截至11月,全市城市低保对象4885户、11074人,共发放保障资金1762.5万元;全市农村低保对象达到7232户、16025人,共发放保障资金969.1万元。
2、农村“五保”供养。目前共有3644人享受“五保”待遇,其中集中供养1329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800元;分散供养2315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300元。共发放“五保”供养经费540.17万元。
3、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我市对集中供养的1329位“五保”老人和373名符合救助条件的重大疾病患者进行了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 106.8万元;对已申报的70名需要救助的大病医疗患者及时进行审核批准,预计救助资金总额将达到126.6万元,比去年增加1.2%。同时,还为所有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补助,共拨付补助资金49.6万元。
4、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目前全市共有126户享受了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其中城市低保户32户、农村低保户34户、困难群众60户,截至11月共发放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金10.2万元。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施阳光操作。一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全方位、多渠道、大范围的宣传,发放了城市低保“十五不准”单册3000份;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行风评议活动,发放《低保政策一册通》1份;走进“政风行风热线”访谈节目,对低保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在应城广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民政政策宣传活动,现场答疑并发放大量宣传资料;与应城电视台联合主办了“走进民政,关注民生”的主题交流活动,让人民群众对低保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二是低保热线制度化。及时受理低保、“五保”供养和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的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和调查核实工作。共接到咨询、投诉电话860多人次。三是业务培训经常化。组织低保工作人员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有效地提高了低保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加强动态管理,完善低保政策。4月6日到6月6日,市民政局与城中街道办事处及有关社区工作人员组成4个工作专班,对中心城区的3411 户、9032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入户清查;7月6日至8月6日,按照孝感市“城市低保十五不准”的规定,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员进行了集中评议,共取消不符合低保条件的1268户、3404人,调整637户、2020人,新增454户、871人。9月份,市民政局又组织了7个专班,用1个月的时间对全市382个村的农村低保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核查和集中评议,共取消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200户、445人,调整73户、145人,新增137户、300人。我市还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支持,在原有农村低保对象的基础上新增了6005人的指标,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低保政策。通过两次城乡低保清查,取消了一批、调整了一批、纳入了一批,社会反响良好。既做到了动态管理,又宣传了低保政策,同时也消除了社会上不满的人情保、关系保。
(四)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五保”供养。,我市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和1300元。为全市 3644名“五保”对象每人每年划拨100元门诊费用和向医保部门缴纳30元医保费用,对他们在医保部门报销费用后剩余部分的50%予以报销,缓解了“五保”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协调各乡镇按政策落实福利院生产经营用地,鼓励农村福利院开展院办经济改善老人生活。从公益福利金中拿出近50万元对16所农村福利院进行了改扩建,今年又争取省民政厅资金近40万元对杨河镇中心福利院进行完善配套,达到了一级福利院标准。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福利院24所,实现了愿意集中供养者“应养尽养”的目标。
(五)加强组织领导,多途筹集资金。一是积极对上争取省级最低生活保障金4564.96万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2137万元、农村低保资金 1397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582.96万元、农村孤儿救助资金46万元,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资金402万元。二是市财政配套资金300万元,其中城市低保配套资金210万元、农村低保配套资金60万元、临时救助资金30万元。三是落实低保局成立后的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120万元,保障了工作开展。四是积极筹备成立应城市慈善会,帮助解决民生问题。我市率先在全省县级城市中争取到特批的慈善阳光班的开办资格。省慈善总会为50名成绩优秀、家庭特困的学生每人每月资助200元生活费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理想大学。
二、关于组织实施老县河综合治理工程议案启动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5月2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副市长阮炎坤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组织实施老县河综合治理工程议案启动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4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老县河综合治理涉及两条河流(老县河全长约30.4公里和盐水河长约10公里),流经四里棚、城中、经济开发区、黄滩、天鹅等地79个村,流域人口约10万人。近年来,老县河淤塞严重,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堤防失修,防洪功能退化,直接影响到老县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开展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
(二)老县河综合治理启动情况。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着力推进老县河综合治理工程。
1、组织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一是编制完成了《四里棚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环评报告》,待评审后上报批准实施。二是委托省水利科学院编制《老县河综合治理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完成工作量的50%,预计2010年1月底可完成。三是完成了老县河、盐水河沿线40.2公里的地形图测量。四是编制老县河城区段改造规划初步方案,规划两岸面积130公顷、河段长2048米。五是完成了城南大道跨老县河向西道路延伸和排水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全长 735.3米。
2、实施流域治污截污工程。一是完成了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已投入试运行。污水处理后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灌。二是完成了全长 6.7公里的污水处理管网铺设,实现了对旧城区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同时对直接排入老县河的污水口进行了封堵。三是治理四里棚盐化企业工业废水。关闭了久大(应城)制盐公司25吨锅炉,投资486万元新上静电除尘、炉外脱硫装置,防止煤灰水流入盐水河。新都化工公司投资500多万元治理工业废水氨氮超标问题。截至目前,四里棚各工业企业共投入1800余万元对各类污染物进行了治理,控制了煤灰水向河道排放,取得了好的效果。
3、推进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在老县河城区段以东收储了474.6亩建设用地,为老县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和开发创造了条件。二是启动建设城南大道跨老县河桥梁,总投资690多万元。三是实施盐水河四里棚段东堤改造工程,投入400多万元完成了长1088米的沿河护坡工程和道路工程,路基宽 14米,硬化路面宽7米。
(三)2010年工作计划。一是精心谋划,完成老县河综合治理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制定老县河综合治理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蓝图”。二是明确责任,合理分解任务。老县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10年将结合实施方案的制定,把各项工程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分配到各责任单位。市政府将加大组织、协调、督办力度,促进各阶段工作任务完成。三是多法并举,广泛筹措治理资金。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方建设的局面。工业治污工程以企业为主体;河堤加固、河道清淤工程以处镇(村)为主体;截污工程以建设部门为主体;涵洞、闸泵站工程以水利部门为主体;道路桥梁建设工程以交通、城投部门为主体。在财政引导性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多元投入实施治理工程。比如将开发权与经营权有效整合,将沿河两岸土地出让与治理工程进行捆绑,综合开发。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对综合治理工程的投入,努力完成老县河综合治理工作任务。
三、关于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5月2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4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年初确定了“三个确保”的奋斗目标——确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责任目标,确保在孝感市排名靠前,确保在全省的先进位次。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三完善、三强化”工作机制,为持之以恒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1、完善领导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调查研究,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等各类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累计达6次之多。市“四大家”领导建立了计划生育工作联系点,并经常到联系点调查、指导、督办计划生育工作,共组织各类督查活动达20余次,共印发计生工作通报32期。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2、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一是落实“三线”责任制,形成工作合力。将计生工作列入乡镇综合责任目标管理,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与36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签订计划生育齐抓共管目标管理责任书,保证了党政线、部门线和齐抓共管线“三线”计划生育工作有责可追。二是落实干部包保责任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实行驻村干部计划生育责任包保、分季考核、年终结账兑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创新考核方式,确保工作质量。,我市将原来年终考核一锤定音变为分类、分时段考核,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采取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受招待的办法进行各类考核评估,确保了考核公平和质量。
3、完善投入机制,强化资金支持。全市人口和计生工作经费投入始终做到了“三优先”,即优先财政预算、优先资金制度、优先专款到位。,我市计生事业费预算961.85万元,人均达到14.46元;以钱养事156.82万元;转移支付105.17万元,人均2.02元;省拔专款192万元,全部用于了人口和计生事业。
(二)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力破解计生工作难题。
1、创新工作机制,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采取“以房管人、区域协作、部门配合、综合治理”的办法,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难、服务难的问题。一是实行属地管理,建立城区计生工作新秩序。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市直单位、驻应企业计划生育属地管理的意见》、《关于理顺属地管理关系,加强特殊人群计划生育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对流动人口、离下岗、户口空挂等特殊人群的计生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新机制。二是强化部门职责,将36个部门列为计划生育齐抓共管单位,并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形成了综合治理新合力。三是实行“以房管人”,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办法。按照“试点启动、总结推广(来源:读书人 http://www.xiexiebang.com)、规范管理、考核评估”四步走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以房管人”工作,初步形成了定好一个章程、签好“二线”责任书,建立“三级”服务网、绘制四个平面图、落实“五同步”的工作格局。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服务管理的新方式。建成了高标准的信息中心和全覆盖的网络系统,将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全部录入全员信息系统,为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三年三步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加强区域协作,打造服务管理的新载体。多次组织专班赴武汉、哈尔滨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建立双向协作新平台,并在哈尔滨市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为抓好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2、强化工作措施,破解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难题。一是严把“六关”,强化源头管理。严把孕妇上报、孕情检测、干部包保、合同管理、出生报告、终止妊娠审批关,加强对孕妇生育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减少了擅自终止妊娠现象的发生。二是专项治理,管好关键环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决定》,明确了相关环节的管理办法。对全市涉及性别鉴定的设备和药品进行了全面登记,对全市所有医技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和警示教育,对医疗保健机构和计生服务机构进行专项清查,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民政部门婚姻登记反馈、医疗卫生部门出生和终止妊娠信息反馈、公安部门新生儿入户信息等经常性工作制度,使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三是集中办案,落实责任追究。对10月以来孕情上报、终止妊娠审批、b超和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落实孕妇、出生、人流、引产倒查制度,发现“两非”案件线索65起,并逐一进行了调查处理。
3、严格依法行政,破解社会抚养费征收难题。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力度,落实违法生育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党纪政纪处分,极大地抑制了政策外生育上升势头。一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和信访举报制度,摸清了以来全市政策外生育底数,督促政策外生育群众自觉接受处罚。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促进社会抚养费征收整体推进。在东马坊、长江埠两个街道办事处开展了社会抚养费征收试点工作,积累经验,有序推进。三是改变征收方法,提高征收质量。成立了征收领导小组和宣传发动、强制执行、综合协调、督办检查、纪律处分等5个工作专班,印发了《应城市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方案》,对以来全市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进行了全面清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征收社会抚养费389.39万元,征收率达81%。四是加大惩处力度,落实党纪政纪处分。17名违法生育的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全部受到处分。
4、强化优质服务,破解节育措施落实难题。以“宣传教育先导、知情选择先行、免费服务先知、补助奖励先进”为推手,鼓励和激励育龄人群尽早、尽快、尽好落实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节育措施,特别是对已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夫妇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实行补助奖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积极性。全市一孩妇女上环4206人,上环率达73.91%;二孩及以上妇女结扎1808人,结扎率75.74%,其中二女无儿夫妇结扎411人,结扎率为 75.69%。
5、探索统筹机制,破解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兑现难题。一是积极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生子女保健费落实办法。市政府从公用经费中挤出了38万元,用于补贴独生子女保健费。二是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政策。按照“统一安排、分级负责、分级负担、分步到位”的办法,全力落实符合条件的企业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政策,全市各级共筹集资金596.05万元,其中市财政预算243.5万元,兑现 1703人,兑现率100%。按照“入户调查,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市镇两级审核,市、镇、村三级公示,资格确认”的工作程序,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为612名农村计生老人发放扶助资金44.06万元,为125名独生子女病残、死亡家庭发放特别扶助资金14.3万元。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惠济农村女孩。近两年来,我市建立关爱女孩资金30万元,解决了128户计生家庭女孩在就学、就业、就医方面的特殊困难。从起,共对200多名农村独女落实了中考加分政策。又对351名农村独女和二女落实了中考加分政策,对35名农村独女落实了高考加分政策。四是落实生育保险政策。筹资8万多元,为5749名农村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妇女办理了节育保险。
(三)稳定机构,加强队伍,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是稳定人口计生机构。解决了市计划生育协会参公管理问题,并增加了人口信息中心。保留了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和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并对服务中心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解决了56名医技人员的工资报酬问题。对全市48名市、镇医技人员进行了学历教育,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加强计生队伍建设。按照“配齐、配精、配强”的要求,配备乡镇计生办工作人员105人,其中公务员 84名。采取“镇聘村用、合同管理、工资统发”的办法,配备村级计生专干431人、组级信息员2700多名。将村级专干年工资额从原来的1500元提高到了3000元,全部列入财政转移支付。组织全市421名市、镇、村计生干部参加了为期6天的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证培训班,提高了专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强化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全市建立计生协会组织634个,会员达67815人,构建了横道边、纵到底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
四、关于《农业法》实施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5月2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农业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4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实行整体联动,不断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加强宣传贯彻。将《农业法》作为全市“五五”普法的重点内容进行宣传普及,将《农业法》宣传与全市农资经营户培训、农业生产相结合,扩大了《农业法》影响。二是健全执法体系。按照《农业法》的有关规定,健全完善了农业行政执法制度,公开了执法依据、办案程序、办事指南、办案结果,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农业行政执法结案率100%,没有发生一例申请行政复议案件。三是加大农民权益保护力度。重点开展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专项整顿,在防治水稻“两迁”害虫的关键时期,在全市范围内认定了23家农药经营放心店,让农民买上放心安全农资,降低防治用药成本;结合“打假保秋播”活动,累计查处、退回劣质小麦种子120万斤、油菜种子500斤,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四头”并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贯彻实施《农业法》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扩大复种指数,“增量”增收。全市农作物总播面81.24万亩,预计平均单产461.3公斤、总产374723吨,分别比去年增加0.48万亩、5.9公斤和6950吨。二是搞好土地流转,“集约”增收。建立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土地合理进行季节性流转,鼓励种田大户短期租赁土地,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秋播生产中季节性流转土地面积超过6万亩。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增知”增收。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和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推介高产、优质、抗病农作物新品种。共印发四季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公告近5万份,印发农业科技宣传资料4万余份,编印《应城农业信息》、《病虫情报》共40期(次)、8000余份,共开展各类农技培训200余场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组织农技专家讲师团深入基层进行六大农业实用技术巡回讲座。分别开办《农技大讲堂》广播节目39期、电视节目20期。结合开展“三进农户”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抓推广、做试验、搞示范、办样板,推动农业实用技术广泛应用。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在28个村落实了万亩糯稻示范片2个,在8个村落实了棉花万亩示范片1个。糯稻高产示范片单季单产超过600公斤,棉花万亩示范片籽棉单产超过260公斤。四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技能”增收。全年共培训3650人,包括100名基层农技人员。
(三)实施人才战略,着力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一是积极引进人才。截至目前,我市共引进“三支一扶”支农大学生14名,为我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近1000人次;组织100名公益性技术指导员进行技术轮训,现已培训2批、23人。三是落实以钱养事政策。实行“市包乡镇、乡镇包村”的农技推广责任机制,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考核制,将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与考核结果挂钩。同时加强了对以钱养事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
(四)积极申报项目,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在建农业项目14个,总投资8476万元,现已完成8个。一是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三合、杨河两个乡镇标准粮田项目已完成投资85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两镇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排灌方便”的高产稳产示范样板。植保区域站项目已完成投资320万元,检验检测综合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将极大提高我市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防控能力。二是抓农业惠民项目。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5万亩,为农民节本增效4500万元。采取整村推进、包干建设的办法推进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全市沼气池建设总量达到14448口,其中总投资130万元的祝墩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已经正式投产,为农村新能源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三是抓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项目。在全市11个重点乡镇建设优质水稻板块面积53万亩;投资50万元重点在“随应线”、“盐两线”和“团结垸”的2万亩核心区域实行统一无偿供种,形成了连片生产、多镇一品的格局。加大对豪丰公司、瑞丰公司、巡检糯米协会等龙头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和协会发展“订单经济”,订单生产率超过 70%。仅优质稻板块建设一项,项目区农民将人均增收70元,亩平增收62元。四是抓农业项目申报。截至目前,市农业局已申报2010年农业项目建设7 个,预计总投资1359万元。
五、关于我市廉租住房建设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7月30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房管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我市廉租住房建设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4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住房保障工作影响。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住房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赢得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张贴公告80余份,出动宣传车60余次,接受电视台采访2次,参与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2 次,在应城网等市级媒体集中宣传4次,举办相关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2次。
(二)加快建设步伐,切实解决房源问题。一方面在用足用活国家廉租住房专项资金的同时,采取打包补差的办法,多方筹措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另一方面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采取新建、配建、改建等办法,不断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先后实施了工农路廉租住房、城北街道办事处膏矿棚户区改造廉租住房、长江埠街道办事处新建廉租住房和春天名苑一期廉租住房等四个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此外,全面开展了直管公房清理活动,腾退房屋86户;逐步将直管公房改建成廉租住房,完成了进香巷、航运新村两处改造工程,提供廉租住房24套,全部出租给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三)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一方面要求房管、民政、财政、纪检等部门及相关办事处和社区加强协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断完善 “社区受理,办事处审核,房管、民政部门会审,两次公示”的申报审批手续,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预防漏洞,完成了廉租住房配租对象的审核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承建单位与自来水、电力等部门积极配合,本着让利于民、保本微利的原则,采取同步建设的方式,精心组织小区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了租住户用得上、用得起;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廉租住房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开展了全市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质量安全联合监督检查,确保了廉租住房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四)全面搞好项目审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廉租住房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坚持先审计后招标,认真组织相关单位做好廉租住房建设工程预算栏标审计,搞好成本核算,最大限度减少建设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廉租住房资金管理,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法人、一个专户、一套专帐”的管理办法,为每个廉租住房项目设立了项目法人,开设了财政专户,建立了项目专帐,先后四次对廉租住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确保了廉租住房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和租金补贴。
六、关于应城市上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9月23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发展和改革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应城市上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5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新增4家。继续抓好特色板块建设,优质稻板块面积达到53万亩,其中优质糯稻面积达到30万亩,成为全国糯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含套养)达到17.26万亩;“双低”油菜面积达到30万亩;速生林新增1万亩。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力转移培训8500余人,占年初计划的106.2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杨岭镇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积极学习推广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经验,争取到2012年,努力把该镇建设成全省深化农村改革的先行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乡镇。目前已完成宣传发动工作,并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四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共发放惠农补贴资金8405.4万元,比上年增加2014.9万元,增长23.97%。
(二)进一步突出工业主线,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工业经济协调服务,重点抓好电力、运力、大宗原材料的协调调度和企业发展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先后组织了4次银企对接会,签订银企信贷投入和合作协议2.35亿元,落实技改贴息资金200万元,85家企业获得了金融部门的综合信贷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启动了应城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课题研究。抢抓国家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研究调整我市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理清发展方向、目标和措施,做大做强我市产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进和项目工作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11月,全市内联引资18.13亿元,占年计划20亿元的90.6%;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091万美元,占年计划2020万美元的103.5%,同比增长10.7%。对接新增中央投资,积极申报国家和省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已获投资计划的项目26个,总投资额3.6亿元,共争取到位国家和省投资7890万元。重大前期项目取得新进展。华能应城热电联产一期工程项目已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应城国家战略石油地下储气库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将适时开工;国家战略石油应城地下储备库项目正在进行地下储油三维造腔试验工作。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鸿祥油品城二期、新都化工碱盐扩批、汉正街工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倾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汤池温泉二期开发、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和旅游休闲产业的培植,带动和促进全市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一是严格依法行政,提升服务效能。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和完善服务公开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整治”活动,全力营造“服务优、效率高、发展快”的投资环境。二是创新服务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建立情况报送、上门服务和项目服务、工作督办、财政扶持等工作制度,为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11家企业被列入孝感市“直通车”服务名单,31家企业列入我市“直通车”服务名单,重点协调解决了宜化双环公司“6改10”项目区内46户居民、新都公司“2改6”项目区内420户居民的搬迁问题,促进了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探索建设城南新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暨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试验示范区,目前城南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一是抓好实事工程建设。认真制定了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具体要求,落实了领导责任,强化了检查督办,有效保证了实事工程任务落实。目前,除城中街道办事处和东马坊街道办事处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资金问题没有启动外,其他工程均已达到建设进度或完工。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依法规划,依规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把好项目选择关、环境评估关和农民利益维护关,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七、关于应城市财政决算及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9月23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应城市财政决算及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4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努力完成全年任务。一是建立精细征管机制。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和分析,加大了地方税种清欠稽查力度,强化了非税收入征管,实现了应收尽收。截止11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61645万元,同比增长8.4%,增收4771万元。二是建立协调督办机制。市政府多次召开财税收入形势分析会,主要领导亲自深入一线调研、协调解决税收征管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财税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了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充分发挥新一轮财政体制激励效应,有效地调动了乡镇抓发展、抓征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对乡镇实行完成任务与资金调度挂钩考核,对征管部门实行征收任务与税务经费挂钩考核,促进了目标任务落实。
(二)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做实财政增收基础。一是支持企业渡难关。积极筹措资金8613万元,帮助20家招商引资企业解决了土地使用证办理问题;协调受理企业承兑汇票1.76亿元,缓解了企业困难。二是培植财源求发展。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企业税收奖励等政策,加大对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检查力度,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及时下拨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万元,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担保贴息、热电联产项目经费、科技三项费用、企业税收奖励资金等3000多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企业发展。三是超常举措保增长。兑现金融机构奖励资金54万元,获得新增贷款4亿多元,为实现保增长目标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加大支出控管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严格执行年初预算,坚持有保有压,加强对各类财政性资金的支出管理,确保了工资发放、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及重点项目支出需求。组织开展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检查,有效堵塞了支出漏洞,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截止11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 68952万元,同比增长26.6%,其中社保、医疗、教育、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分别增长4.4%、23.4%、12.5%、27.9%。
(四)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和审查;强化对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监督和检查,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强化先有预算后有执行的管理意识,努力做好预算管理基础工作,规范预算执行行为。加强财政审计和监督,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逐个逐项分析,认真整改落实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转移支付资金,实行跟踪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拨付到位。积极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着力打造阳光财政。
八、关于应城市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9月23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审计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应城市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提出了3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强化财经审计法规宣传,增强各部门、各单位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审计法》和审计成果。市审计局网站上设立了专栏,市财政局开通了“应城会计网”,在开展财经审计法规宣传的同时,接受各方面的咨询和监督。二是组织开展“大接访”活动,发放《审计法》宣传资料200余份。三是坚持召开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座谈会,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部门、单位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
(二)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强化财政收入分析、征管和检查督办,加大税收清欠和稽查力度,实现了应收尽收。二是将基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增强了市政府调控能力。三是市财政局撤销了多设的银行账户,将国库资金拨付和财政专户资金拨付统一归口国库部门管理,有利于预算执行的源头监控,加大了预算监督力度。四是全面启用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积极开展了财政性票据检验,加强了非税收入的源头控管。五是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联合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检查,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行为。
(三)强化审计整改跟踪督办,提高审计工作实效。审计发现的大部分问题已得到整改。如:地税部门已将延压的税款入库;财政部门欠拨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已逐步拨付到位,撤销了多设的银行账户,纳入国库归口管理,对国库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也进行了整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补发参保对象丧葬费,加强了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四)强化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市审计局加强了对审计质量的日常监督和控制,促进了审计水平和质量提高。加强了审计工作效能建设,开展了全员岗位绩效考核。加强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培训和应用,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认证培训和考试,在实际工作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取得了实效。继续加大了审计力度,开展了15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14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开展了预算审计,共减少预算造价1970万元;对汉宜线城区段路面刷黑工程等3个工程项目开展了决算审计,审减投资额253万元;对至扩大内需中央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实行了全面跟踪审计和调查,督促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促进了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落实。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市政府在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努力解决。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进一步强化整改,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为促进应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简
报
〔2010〕第二期(总第2期)
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本期要目
【创强要闻】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 【创强动态】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街)待评单位全力冲刺狠抓整改 【创建之路】
●翁源县创新工作机制全力建设教育强县 【信息短波】
【创强要闻】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为做好我市首批7个镇(街)迎接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准备工作,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于4月9日下午召开。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全体人员、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以及我市首批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南雄市珠玑镇、仁化县城口镇、仁化县董塘镇、翁源县国营铁龙林场、浈江区乐园镇、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武江区新华街道办事处等7个镇(街)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镇(街)中小学校长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韶关市教育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动员讲话。
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对我市创建省教育强镇(街)的背景、内涵与重要意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首批申报的7个镇(街)不仅代表所在的县(市、区)迎评,也代表韶关市迎评,并将对韶关市整个教育创强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必将在韶关教育史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肖狄荣调研员要求,一是各镇(街)的分管领导要及时向镇(街)党政主要领导汇报今天会议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主体;二是各镇(街)要尽快拟定迎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三是各镇(街)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的整改意见,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
培训会上,乳源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邹学明同志就迎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工作方案、工作手册、督导验收的日程安排及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我市人民政府督导室负责人对下阶段的迎评工作作了具体布置,要求各镇(街)一是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意见扎实抓好整改落实,二是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迎评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
这次动员暨培训会,为各县(市、区)、镇(街)的“教育创强”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镇(街)均表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扎实推进,调动一切力量做好冲刺阶段的各项工作,确保创建省教育强镇的最后胜利。(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
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
4月9日上午,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韶关市教育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韶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全体人员、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和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一年来我市教育督导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教育创强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我市7个镇(街)已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实地调研,即将接受“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强调,全市教育督导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搞好教育督导的信心、明确教育督导的职能和厘清教育督导的工作思路,要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创新,认真履行督政、督学职能。
会上,我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传达了2010年全省教育督导室主任会议精神,回顾了我市2009教育督导工作情况,部署了我市2010教育督导工作,各县(市、区)汇报了一年来教育创强的工作情况。(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创强动态】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街)待评单位全力冲刺狠抓整改
3月30日—4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莅临我市指导“教育创强”工作,初步确定了我市首批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7个镇(街),并指出这7个镇(街)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整改意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听取这7个镇(街)的整改计划和措施,要求这7个镇(街)针对存在问题,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整改意见,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各县(市、区)教育局、各镇(街)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整改及迎评的各项工作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日前,我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带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人员前往各镇(街)察看整改情况,检查指导迎评工作。各地整改情况如下。
【南雄市】南雄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珠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迅速召开工作会议,针对整改意见,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目前,珠玑中心小学两栋教师宿舍楼“穿衣戴帽”工程已经完工,新建一间电脑室;珠玑中学生物园也将于近日完工;全镇各校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乳源县】乳源县高度重视,针对整改意见,桂头镇党委、政府加快整改力度,目前,已按要求拆除了桂头中心小学运动场周边的破旧建筑,运动场填土平整工程正抓紧施工,镇供电部门优先解决了桂头中心小学校园内用电线路布控凌乱的问题。
【仁化县】城口镇、董塘镇高度重视整改,力度很大,效果显著。城口镇投入近18万元购置300套新台凳,购置10台教师用计算机,翻新两个教学点的教学楼,充实一批教育教学设备,城口学校进一步调整教学用房和加强功能室管理,校园文化及班 级文化的建设焕然一新。董塘镇为中心小学新增学生用计算机30台,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单人单机,中心小学及分教点课桌椅全部更新,进一步整饬中学、中心小学及教学点校园环境,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
【翁源县】铁龙林场教育创强的前期工作扎实到位,所有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铁龙林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建设,制定详细的迎评方案,营造浓郁的教育创强氛围。
【武江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工作会议,积极做好各项整改工作。近半个月来,共投入整改资金180万元。该区采取边审批边动工的方式,投入125万元资金增建了5间电脑室,同时,投入资金13.3万元加强全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18.6万元用于校园粉刷翻新,1.1万元用于校园绿化,21.5万元用于学校功能场室的建设等,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校园文化。
【浈江区】乐园镇各中小学及教学点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整饬校容校貌,如教学楼的修缮、门窗的翻新与更换、功能场室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添置,并注重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
【创建之路】
翁源县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全力建设教育强县
2008年,翁源县在全市率先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目标。该县对全县的教育创强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成员单位团结协作、分工负责。经过近两年的奋战,该县的教育创强工作初见成效,铁龙林场、周陂镇的教育创强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该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创强” 工作高度重视,除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制度保障之外,主要领导多次到县教育局、各学校调研教育创强工作,还提出了“三个一”的工作制度(即每月召开一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出一期创强工作简报、县电视台每月组织一次创强工作专题报道),并要求各单位对照教育创强工作要求,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做到“三无”(即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只要政策允许,就必须特事特办为创强工作开绿灯。县创强办、县教育局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每周1—2次到各镇(场)、学校检查、指导教育创强工作。
二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据测算,该县要实现创强目标,需要投入资金近亿元。该县为解决教育创强资金,一是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从2009年起除保障正常教育投入的增长外,还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2009年下半年,该县又在县财政预算外增加1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创强。二是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贴息、银行融资50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创强。2009年首期已融资1860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目前该县民办教育呈现起点高、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劲、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
三是宣传造势,营造氛围。为营造创建教育强县的舆论氛围,该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制订了《创强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在各镇(场)、各单位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公路两侧设置“创强”宣传牌、在全县教育系统内部电话设置宣传彩铃,向全县科局以上各单位、各学校赠送创强宣传茶具和宣传笔,制作电视专题片,播放公益广告以及在全县的幼儿园接送车辆张贴创强宣传标语等,使教育创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方案》,该县提出了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强镇、规范化学校建设、强师兴教、质量强校、特色教育等十三项教育工程并突出抓好重 点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该县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健全人才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各展其能,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调整优化学校布局。该县根据生源测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实行区域集中布局: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集镇集聚,小学向集镇和中心村集聚。2009年该县继续加大布局调整力度,铁龙林场将龙集分教点的全部学生和龙化分教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撤并到铁龙学校,周陂镇将坤山小学、高一小学、高二小学的五六年级撤并到周陂中心小学,将集义小学、黄河小学、陈村小学的五六年级撤并到礤下小学,江尾镇将仙鹤片的五、六年级撤并到仙鹤中学,龙仙镇将三华片小学五、六年级撤并到三华中学。(翁源县创强办供稿)
【信息短波】
☆3月29日下午,始兴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协调会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县长刘峰主持,副县长伍文、刘胜春及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马市镇、城南镇、顿岗镇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始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
☆3月18-19日和4月6-7日,由县教育局,顿岗、马市、城南三个乡镇相关领导以及三个乡镇的中小学校长等组成的始兴县“教育创强”考察团,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胜春的带领下,先后赴清远市佛冈县和乳源县桂头镇、仁化县董塘镇、南雄市珠玑镇,考察学习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镇)的工作情况。(始兴县教育督导室供稿)
☆近日,香港烛光基金会陈典琪夫妇为武江区沐溪陈匡华小学捐赠港币8万元,所捐赠款项全部用于充实该校电脑室设备;香港裘锦秋中学校友会捐资7000元,为武江区阳山小学添置一 台复印机,并奖励了一批优秀学生;镇泰慈善基金会主席李治元一行到镇泰小学视察时,为学校添置一套高质量的电教平台。(武江区创强办供稿)
☆浈江区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重点,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该区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分三年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彻底改变所属学校现代教育设施设备落后的面貌。目前,该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本期工程共为乐园镇和风采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14所学校新装配了7间电脑室、399台电脑、74套多媒体电教平台。(浈江区乐园镇创强办供稿)
本期报: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市委办、市人大办、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府办、市政协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徐建华、郑振涛、邓苏夏、林耀明、徐紫玲、兰茵、赵志发、陈为佳等领导同志。
本期发: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局、建设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教育局、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各镇(街),市直学校、局机关科室。
(共印200份)
第四篇:创建教育强市简报第 20期
创 建 教 育 强 市
简报
第 20期
建德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05年 12月 28日
新安江街道通过
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评估验收
12月26日,杭州市教育局督导处处长吴越祥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评估验收组一行3人,对我市新安江街道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进行评估验收,市人大副主任严凌云、副市长高国飞、市教育局局长钱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早林参加了评估会。评估验收过程中,街道办事处主任杨福泉向评估验收组的专家与领导汇报了该街道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工作的自查自评情况。评估组在市教育局副局长邵益娟、街道办事处主任杨福泉、分管教育领导邵建文等的陪同下,实地查访了新安江街道幼儿园、小学、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四类教育的发展情况,查阅了教育创强台帐资料,对该街道教育创强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估。评估会上,评估组认为新安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管理科学,教育经
1费得到有效保障;四块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高,教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条件良好;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配置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处于杭州市领先水平。新安江街道的教育条件全部达到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的评定操作标准10项指标要求,认定新安江街道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报请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下文公布。评估组还就新安江街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意见。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早林作了表态发言。
严凌云对新安江街道为全市教育更好的发挥示范、指导、辐射作用提出了建议。高国飞要求新安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继续努力,以现代化标志性的教育为起点,超前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起好示范作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巩固提高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的成果,在杭州市要始终处于领先水平,为建德教育领跑。钱新也充分肯定了新安江街道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今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罗志豹、唐鸣雷、方静)
我市“一校一品”渐成规模
——校本课程建设将学校引向个性化
我市至去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建设如火如荼。乾潭初中、寿昌初中、麻车中心小学等一大批学校充分利用地方的特殊资源和学校的教师资源,以乡土资源为依托,以爱国情怀为纽带,以实践活动为主,编写了一批反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乡镇全貌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学校教育不断引向个性化。三都初中利用曾经办过职高班的优势,编写了《三都柑桔栽培技术》课程,对柑桔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柑桔生产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下包初中充分借助高山茶叶优势,编写了《茶文化》,并分基本知识、文化内涵、饮食科学、栽培制作、经贸发展五卷,系统向学生介绍了茶的知识;新安江中学编写了《农村高中艺术特长生分流培养教程(美术类)》,并为老师也编写了培训教材,另外,该校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还专门编写了《阅读与欣赏(词欣赏)》;杨村桥小学和大同第二小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中,杨村桥小学的《唐诗精选50首》和《三字经》课程从2004年9月实施至今,注重以诗益智、以诗冶情、以诗明理、以诗育人;实验小学实施了小小书法家展风采,校园吉尼斯、陶艺屋里玩泥乐等一系列实践型的校本课程;新安江职业学校将《职业指导》课程分为入门教育、综合教育、就业教育三阶段实施;另外,邓家中心学校的《儿童趣味剪纸》、大同第一小学和洋溪小学的《自悟共创(小学生生活格言)》、新二小的《新安文化》、新安江第一小学和乾潭小学的《小学综合艺术校本教材》、梅城中心小学的《严州古文化系列读本》、姚村中心小学的《我们爱三室》、航头初中的《艾溪根艺》、下涯初中的《陈硕真文化》等都在当地学校具有了一定的影响。新一小的校本课程研究荣获杭州市第19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新安江第二小学的校本课程研究成果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程建全)
杭州市教育局指导新安江中学省重点中学创建工作
12月27日上午,杭州市教育局督导处处长吴越祥、督学吴济清对我市新安江中学做好省三级重点普通高中复评与升级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在市教育局局长钱新、副局长邵益娟、副局级调研员方万富等的陪同下,指导组成员视察了新安江中学的新校园。由市政府投资近1亿元、仅一年多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校园,大幅度提升了我市的初升高比例,有效破解高中段入学难,得到了指导组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赞赏。
针对学校硬件已达到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标准的实际,吴处长对新安江中学2006年上半年迎接省三级普通高中的复评与下半年省二级重点中学的申报工作强调以下四点意见。一是要夯实基础。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要抓住根本。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提升内涵。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教育科研成果要高品位齐头并进;四是要创建特色。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与实际,抓出特色,创出品牌,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罗志豹)
创建教育强市进入成果自查阶段
更楼小学、李家初中、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等15所中小学校作为创强成果自查的第一批学校,于12月22日接受了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办公室的全面检查,标志着我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进入阶段性成果自查阶段。
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成果检查组分两组,分别由副局长汪增祥、邵益娟带队,深入更楼街道、航头镇、李家镇、大同镇、杨村桥镇、三都镇、梅城镇的15所中小学校,先后听取各学校校长教育创强迎检准备工作的专题汇报,实地检查学校的各类教学仪器、电教实验设备、教育信息技术装备、体音美劳卫专用教室、图书等办学条件的达标情况,查看学校在教师办公室、普通教室、宣传橱窗等位置的文化氛围营造情况,检查学校男女生宿舍、食堂、小店、厕所等场所的卫生状况。
检查组对各教办、学校扎实做好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各项工作表示满意。特别是大同二小通过美化办公室、教室,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处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杨村桥初中、中心小学积极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检查组还对各学校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罗志豹)
我市“平安校园”创建进入考核阶段
12月7日,我市首批学校创建“平安校园”考核评估工作拉开帷幕,考评小组成员由市综治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分别对申报9所高中、17所初中、20所小学、4所中心学校进行考评。
考评组坚持深入细致、客观公正、严格要求、积极引导的考核要求,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帐、实地查看,从“组织领导体系”、“制度建设”、“安全和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工作”、“预警机制”、“处置
能力”、“实际成效”等七个方面对参评学校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行全面而认真细致的考评。在考评过程中,考评组既严格考评,向被考评学校提出合理而中肯的意见;又及时引导,肯定成绩,鼓励进步,对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指导。通过初步考评,考评组认为,我市各校普遍重视安全工作和“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严格执行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制定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落实维护校园安全的各项措施,做到学校安全工作到位,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开展。考评组希望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督促,促进全市各校形成“平安校园”建设和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丁能权)
我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摄影大赛评选揭晓
日前,由市教育局和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举办的“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摄影大赛落下帷幕,由市摄影界知名人士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其中,宁文武的《送给孩子大礼包》荣获一等奖;韩承义的《开心一刻》等2幅作品荣获二等奖;方立新的《小茶农》等20幅作品荣获三等奖。(范胜利)送:省、市教育督导处、七县市(区)督导室、创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关工委、市妇联、市残联、交通局、环保局、赵纪来、洪庆华、刘志新、谢康春、徐志生、程茂红、高国飞同志
发:各乡镇(街道)、中小学、幼儿园______
第五篇:审议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提纲
审议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提纲
各位领导、同志们:
XXX市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XX年的重点工作和辉煌成就,并对XX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做了全面部署,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是一个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报告,是一个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报告。聆听《工作报告》,让我感受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结全面到位。
报告既总结了全市面上取得的成绩,又兼顾各县区取得的突出亮点和特色工作,充分肯定了全市上下在大事难事连连的情况下,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一年,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的一年,在面对反复无常的世纪疫情的一年,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形势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鼓舞了加快发展的士气。二是形势研判准确。
报告深刻洞察国内国外潮流的新动向,全面把握全国全省政策形势的新变化,站在时代潮头,结合XX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分析了面临的发展新机遇,深入研究了制约XX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务实精准的办法,充分体现市政府对现阶段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三是目标催人奋进。
报告紧盯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政策导向,主动融入接轨国家和省的步伐,立足于XX实际,深入贯彻市委X届X次全会精神,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描绘了一张蓬勃发展的美好蓝图,既体现了追赶跨越,又不好高骛远,既有工作压力,更有工作动力,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四是抓手举措有力。
报告清晰地描绘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路径,有针对性的精心谋划了一大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重点区域,对未来一段时间“怎么干、如何抓”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工作安排中提出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具体的载体抓手,能充分结合县区工作重点,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报告表示完全赞同,非常满意。我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坚定信心、迅速行动,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报告提出的今年目标任务,是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的。作为XX县的主要领导,听了报告后,既明确了发展方向,又深感责任重大。2021年,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是100年华诞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夯基础,千方百计惠民生、优生态、促和谐,聚焦主业抓队伍、转作风、强党建,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XXX亿元,增长XX%;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XX亿元,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XX亿元,增长XX%;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XXXX元,增长XX%,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XXX元,增长XX%。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定认真组织传达好、宣传好、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统一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紧紧围绕此次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部署,按照“对标一流、争先进位”要求,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拿出更多的实招、硬招,全力把玉龙事情办好办实,为全市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是狠抓民生不动摇,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项目库,健全完善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动发展机制,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摘帽成效。深化灾后恢复重建,严格落实过渡安置政策,积极推进损毁民房重建,确保汛期前实现户户安居;加大项目包装、申报、争取力度,有序有力有效推进道路桥梁、农田水利、江防工程、供水供电、生态环保、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修复升级。同时抓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发展,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二是狠抓产业不动摇,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聚焦“XXXXX”目标,打造绿色发展“XXXX”,构建适应发展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产业化路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中药材、经济林果、畜牧业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龙头带动,加大技术创新,深化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着力扩规模、增效益,打造更多“XXX”优质绿色产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百村行动”Xx个示范点建设,培育发展特色民宿、绿色康养等旅游新业态,有效提升旅游供给能力,不断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精品化路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三是狠抓项目不动摇,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坚持向项目要竞争力,切实把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推动XX跨越发展的引爆点。积极对接项目布局,紧扣打造“三区一基地”和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的目标,着重策划、包装一批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生态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深化精准招商、定点招商,积极促成签约落地。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紧扣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道路交通水利城乡规划建设等做实项目库,确保项目滚动发展、有序衔接。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旅游、医疗、环保等领域投资建设,在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的同时补齐发展短板。四是狠抓园区不动摇,着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坚持以新型化路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工业,依托工业园区平台,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优化招商政策,积极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壮大本土加工企业,不断提升产值、拓宽营销渠道;围绕农特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健全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级物流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县电商产业园;加快完善XX片区自来水厂、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加快XXX、XXX等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推动XXX、XXXX等企业入园,实现XX等入园企业全面投产,通过园区经济的新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新增长。五是狠抓环保不动摇,着力保护绿水青山。
持之以恒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聚焦XX、XX等重点区域,动真碰硬、铁腕整治,按照市委政府时限要求坚决实现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彻底整改“清零”,年内全力完成XXX、XXXX、XXXX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继续推行河(湖)长制,大力开展XXX江、XX海等河湖库渠保护治理和城区黑臭水体、地下水开采整治,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