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第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市优秀实验课题发布会

时间:2019-05-12 17:3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沙县第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市优秀实验课题发布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沙县第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市优秀实验课题发布会》。

第一篇:沙县第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市优秀实验课题发布会

育人为本养成为先

----《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介绍

沙县第一幼儿园陈月英

“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是我园在2007年3月被立项为市、县级的课题。其实早在2005年我园就提出和实施了:“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的教育要求,并把“养成教育”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讨。该课题从开始探索到现在,真正历经5年多的时间。为何我们会提出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呢?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全面阐述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有句名言:“思想可以决定行为,行为可以决定习惯,习惯可以决定性格,性格也就决定了命运。”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在幼儿园加强对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我们第一幼儿园根据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本着“育人为本、养成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重视营造健康、快乐、积极的教育环境。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新的问题,但新世纪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并进行研究。

我园是地处城市中心的公办幼儿园,由于沙县小吃业的发展,大批的家长外出做小吃,留下孩子给老人照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欠缺。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而现实中“三教”的脱节又使养成教育面临困难。因此,我们着重探索适合幼儿各种良好习惯形成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幼儿习惯上出现的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目标:

1、明确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并进行分类研究;

2、明确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及矫正策略;

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4、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住两大方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1、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2、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内容的分类:幼儿良好习惯涉及多个方面,层面多,内容覆盖广泛。为此,我们在养成教育内容的分类和每种类型的内容确定方面,我们遵循了“针对性、代表性和重要性相结合,可观测、可干预、可操作兼顾”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将3—6岁幼儿教育目标中关于“习惯养成”的目标进行分类、排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教育方针“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筛选出了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两种习惯作为“养成教育”的研究内容,即自理能力和文明礼仪习惯。其中“自理能力”涵盖了健康、安全教育和生活教育目标;“文明礼仪”涵盖了道德、品质和社会性教育目标。科学的分类为顺利开展养成工作,充分发挥养成在实践中的效能,以及今后更好地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内容的确定: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习惯筛选出来。如自理能力方面重点培养以下几个内容:进餐(不挑食,安静就餐,保洁,不剩饭,餐后擦嘴漱口)、饮水(使用自己的杯子,自己喝水,将杯子放回原处)、睡眠(自己穿脱衣服,按时入睡、按时起床,保持正确睡姿)、入厕(主动入厕,主动遵守入厕秩序,正确脱提裤子)、盥洗(饭前便后洗手,洗手方法正确,使用自己的毛巾)、整洁(整理自己的物品,将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等。

文明礼仪方面主要培养以下几个内容:语言(见人主动问好,能使用文明用语)、行为(无推打拥挤现象,不随地吐痰,不抢东西随手扔东西)、举止(不抠鼻子,不挤眼睛,正确走路,不咬指甲)、仪态(坐姿、站姿、行走姿势正确)、合作意识(喜欢交流,乐于助人,乐意分享,诚实,知道谦让,愿与同伴游戏)等。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力求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1、通过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我园目前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把教师搜集、观察、调查到的信息,运用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作出分析、评价。

2、通过调查法、文献法,采用问卷和家访的方式,调查不同教养环境方式对幼儿不同个性的影响。收集国内外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观察法: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加以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

做好确立、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后,我们先制定研究实施方案。并根据研究实施方案,挑选合适的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班级(各年段重点实验班:小(2)班、中(2)班、大(3)班),进行课题研究前的相关培训。召开研讨会,明确实验目标,同时要求全体研究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本次研究,力求研究方法正确,研究过程扎实,研究结果真实,研究数据准确。使整个研究过程变成了培训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四、“养成教育”的实施:

1、观念指导,把养成教育深深植入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中

教师是幼儿园工作的基层实施者,是幼儿园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她们的教育工作。为了让教师们真正规范地落实“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我们制定了《第一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常规要求》;然后再通过教研活动“养成教育专题研讨”指导教师教育观念和引导方式;同时,我们对教师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念培训:《摆正心态,享受健康人生》、《如何做好家长工作》、《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使我们每一位老师做一个爱孩子、尊重孩子、懂得赏识和引导孩子的优秀教师。

2007年以来,我们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全面化,制定出便于幼儿记忆的《幼儿行为规范(三字经)》并分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通过园刊《同心园》、家长学校讲座《关于幼儿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十个注意》等不断地将养成教育深深植入家长的教育理念中;通过家长会上教师的具体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行为,并让家长配合做到持之以恒,长期培养。

2、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从洗脸、漱口、吃饭,到午睡、整理床铺,所有的环节都制定了教育目标。我们在大、中、小各班开展系列活动,坚持“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并鼓励教师把儿歌、礼貌用语等贯穿其中,提高养成教育的趣味性。

小班年段我们把重点放在常规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同时针对各班幼儿的情况进行情感教育、礼貌教育,教孩子学会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各班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通过“找朋友”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毛巾和杯子;“谁是大老虎”培养幼儿自己吃饭;“能干小宝贝”学习简单的自理技能;“帮玩具宝宝找家”学习收拾玩具。老师们从生活的点滴开始,耐心、细心的教育并不断重复、引导。

中班年段重点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提出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并且在“养成教育评比栏”对幼儿进行评比;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大班年段将养成教育与主题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主题《我是中国人》重点培养幼儿从小爱家,爱祖国、爱幼儿园、爱身边的人,并有初步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主题《我是大班小朋友》:开展“大带小”的活动,培养幼儿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并会主动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体验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同时也可以增强幼儿团结、协商、合作的意识。“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与分享;团结起来力量大,合作成功真好;知道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和公共秩序;知道做个守信用的孩子等等这些良好品质,都可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培养。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幼儿的思维既具有直觉行动性,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抓住这一特征,教师结合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次次有记录。

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举止、仪态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故事,或者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编、续编故事。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我来帮你好吗”等,我们设计了多个主题活动。通过故事《买礼貌》使幼儿懂得讲文明有礼貌的重要性,使幼儿知道当你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如何表达你的感激,因为“谢谢”两个字很神奇,能使做好事的人产生一种继续做好事的愿望,也会使接受帮助的人不忘别人的恩情。通过“礼仪儿歌比赛”的活动,从班里评选出“文明用语小宝贝”、“文明学习小宝贝”、“关爱老人小宝贝”等,促进了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此外,我们还在班级中投放了许多适合幼儿阅读的有关礼仪的书籍,《孔融让礼》、《小兔子找朋友》及幼儿园的《文明三字经》等等;创设主题环境“文明小天使”,设置红花评比栏,对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肯定。

4、注重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老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教师的示范可以起到良好行为的导向作用,使规范行为的陈述转变为规范行为的动作系列,使幼儿获得好的行为

模式,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并内化良好行为品质。因此,凡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率先要做到,把教师对行为规范的示范作用落实到细微处。每周一升旗仪式,跟孩子们一起整齐地列队;看到幼儿园里有一张废纸,弯腰捡起;钢琴上、电视柜上,老师们始终注意保洁;书包柜、玩具柜,孩子们会自觉学样,摆放整齐。这就是身教胜于言传的最真实体现。

5、优化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氛围塑造幼儿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首先,我们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让他们在看看、听听中知道讲卫生光荣的道理;通过演唱一些歌曲让小朋友知道大家都有一双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我们从物质环境入手,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区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等,使幼儿从中受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环境教育法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感染又强调精神环境的熏陶,还要注意创设与幼儿年龄想适应的环境。如:教师把材料分层次地投放到角区中,幼儿通过区角“拼拼摆摆”活动,进行归类整理,养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整齐的好习惯。同时,教师每天用微笑、点头亲切的态度表示对幼儿的友好,给幼儿以温馨和谐的氛围,渐渐的幼儿就会从教师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一些表示友好的语言、动作和方式。

6、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为了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合力,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让家长成为幼儿行为教育的榜样

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讲解习惯培养的要求、内容、方法等,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家长必须行为正确,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定期向每位家长发放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文章、《家园共育手册》,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教观念,树立使孩子多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使幼儿在离园后的各种行为习惯也能得到持续性的培养和巩固。

(2)让家长成为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课外教师

a、进行家访,与家长互相交流幼儿在园和在家中的情况。

b、召开参与式家长会,将家长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好方法集中上来,指导其他家长在家教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c、开展优秀家庭介绍经验活动,用实际例子现身说法介绍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经验,以点带面。

d、问题答疑:设立小信箱,针对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答疑。

(3)让家长成为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者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出现此类问题:幼儿在园很有礼貌,各方面习惯都很好,可是一回家,其表现与在幼儿园判若两人,这主要是家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我们培养幼儿,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在家庭里、社会上也要有好的表现。为此,老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与沟通,请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配合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五、养成教育的成效:

1、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我园“养成教育”已见较大成效,课题《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2009年10月结题并被评为市县优秀课题。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观察记录、活动方案、幼儿个案、经验总结等,为今后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我园“养成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树立了“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并将养成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

3、我们制定的《幼儿行为规范<三字经>》和涵盖了带班教师、生活老师及幼儿三方面常规要求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合理而有效的,为家长配合幼儿园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培养也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2008年12月,我们已着手将《幼儿行为规范<三字经>》编成一套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现已投入全园各班使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社会形成高度文明的必由之路。可以肯定的说,幼儿园教育的首要是养成教育。它不是一个深奥的课题,但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课题。重要的是我们要重视它、时时刻刻关注它。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动态、变化的、反复的,它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一个永恒的课题,因此学习、研究、探索仍然是我们一幼人不懈的追求。

2010年11月19日

第二篇:《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2016春学期 墩子小学 宋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 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呢?我们努力探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时间、对象 1.时间:2016.2-2016.7 2.对象:中小班幼儿:8名

三、内容与实施的策略方法:

(一)为了全面的了解幼儿习惯的基本情况,在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真实性,我们此次的问卷分为了二个阶段,其中有以调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与此同时,通过《幼儿行为习惯问卷调查表》了解孩子在班内的一些行为习惯,填写每个幼儿在习惯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科学的制定课题目标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调查的数据看,幼儿存在的生活卫生习惯问题比较多,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包办代替的较多,许多习惯还未养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对为什么餐前便后洗手、餐后漱口等等的作用没有真正理解,不是发自幼儿自身的需要,为了执行老师的指令才去做,处于被动状态。

(二)根据我园幼儿的发展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力求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运用了以下策略方法:

1、变教师要求为幼儿需求

以往,教师对幼儿统一要求多,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老师“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为了培养而培养,教师机械的培养,收效并不显著,在我们的研究中,首先转变教师的观念,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求,只有内化为需求,幼儿才会自觉自己的行为,形成习惯。

我们从幼儿生活的一点一滴进行,怎样使进餐成为幼儿的快乐时光,喝水成为幼儿的愿望呢?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喝水,各班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喝水记录,如:大班利用废旧的酸奶吸管做成棒棒,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贴在喝水记录袋上,每当喝水后,孩子们会在自己的记录袋里放入棒棒,这样老师、家长都能了解幼儿的饮水量了,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每天都会主动喝水了。

2、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习惯的提高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纲要》的实施原则,为了培养中班幼儿的叠放衣物,我们通过区域活动的“角色区”,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幼儿在《不做脏孩子》这一活动中,通过讨论、绘画的形式,了解了大家爱不喜欢脏孩子,在帮助“脏孩子”改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关经验,知道不讲个人卫生,对自己身体不利,也会影响他人。在游戏中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榜样激励的作用大 正如艾-伦凯强调: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并创设良好典型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幼儿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树立孩子们中的典型和榜样,幼儿看得见,摸得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同伴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老师适时地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4、把师生互动作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针对小班幼儿吃手、“吃”玩具的现象较多,为了防止“病从口入”,我们就把洗手环节作为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切入点对幼儿实施教育。在培养小班幼儿洗手的习惯时,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最后去找自己的手巾擦干手。

5、让环境和活动材料发挥隐性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

6、提高家长的意识,共同构建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代替”较多,同时有这样的观念:等你做不如我去做省事,因此,在吃饭时家长喂饭、喝水时家长给端着水杯,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经常督促孩子。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四、体会

在对幼儿实施良好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幼儿在此过程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二)一致性原则,要保教结合,家园合作,协调统一,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一贯性原则,不能时送时紧,要持之以恒,保护和巩固幼儿已有的生活卫生习惯。

(四)实践性原则,不空泛说教,重生活体验,转化为幼儿自身需要。

良好的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只有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阿克苏市第七小学王利娟

一、课题研究背景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本性。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怀有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怀有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迷失时,感恩会象一盏最明亮的灯为我们指明方向,感恩象一只春蚕,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倾注给我们热情,感恩是整个太阳,感恩是和煦的春风,感恩是甘甜的清泉,给予我们严峻的态度和细腻的爱。感恩是一种美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但如今有很多小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个性变得很自私,缺少感恩情怀,但这一现象的冷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而导致未来的发展道路出现偏歧。所以培养感恩这一生活态度会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培养目标

根据班级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了8名实验学生对象,我负责四名学生,科任刘丽红老师负责三名学生。我负责的四名学生资料为:

姓名

养成目标8岁

有了感恩老师的教育父母亲外出打工,哥

张青青

8岁

之恩

王巍

感恩父亲的艰辛体贴

8岁

父亲挣钱的辛苦

卡地亚

感恩同学之间的关心

8岁

帮助

刘丽红老师负责的三名学生资料为:

姓名

性别

年龄

养成目标

家庭情况 父母在家

单亲家庭

哥在家

单亲家庭

家庭情况

性别 年龄

将金铭

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

古丽斯乃

懂得父母的艰辛,主动帮

8岁

家里干家务

父母在家

王洋

知道感恩爷爷奶奶的养育

8岁

之恩

父母不在跟爷爷奶奶生

蔡新新

理解父母管自己那么严的8岁

原因,主动关心父母

父母在家

实验目的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模式。2.实践目的: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三、感恩教育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可见公德教育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圣人之举,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首先要教师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1)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加强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遵循“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沙龙研讨,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充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思路。(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观念最终要落实到行为,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活动观摩一直伴随着我的研究过程,它是我行动研究的生命力。每次活动都经历了观摩——研讨——反思等碰撞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3)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研究的过程,我经常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研究方法,一起找出研究工程中的存在问题,制定调整方案,写好科研论文或课题研究体会。不断的总结有助于我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能提高了我研究的水平。

(二)学生成长

1.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转变达到明显化,课题与课程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主题活动,学生学得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待人有礼貌,热情招呼别人,做好班级小主人;洗手入厕有秩序;爱护环境,节约不浪费,尊老爱老,关心别人,感恩拥有„„等等使学生渐渐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他人”。2.培养自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结合课题我开展了大型活动,如“三八节”的活动;“让感恩伴成长爱心募捐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主动大方,从开始的被动参与活动,到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用品的制作,处处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爱心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永远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

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庭,社会的影响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四、几点思考与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培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第四篇:实验幼儿园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

1.课题组各项课题研究的开展应在园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并由业务园长监督和严格把关。

2.开展课题研究应是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每学期或学年每位教师要开展至少一个项目的课题研究。

3.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完成学期实施阶段的计划内容,做好相关记录、总结等材料。

4.每周有固定时间保证活动开展,除特殊原因外,组内成员应按时参加。

5.每次活动前应做好事先准备,保证活动如期、有效进行。6.能围绕课题研究方向组织活动,活动中要做好书面记录,记录规范,有时间、有地点、有议程。

7.课题活动中,组内成员应围绕课题积极参与,或组织实施,或研讨反思,努力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

8.根据阶段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月阶段小结并计划好下一阶段的开展工作。

业务学习制度

1.全体教职工每周一次业务学习,组织教师、保育员进行教育、保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交流幼教信息。

2.教研组长会议每周一次,商讨讨论保教工作、计划、相互配合工作以及为全园发展出谋划策。

3.全体教师2周一次园本培训,学习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讲座以及技能技巧的培训。

4.学习时做到严肃认真,不迟到、不早退、不闲聊、积极参加讨论、认真做好记录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5.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导》,以《纲要》和《指南》为依据,研究制订好各类教育教学计划。

6.根据国内外幼教新形势结合本园具体实际,认真学习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提高自身能力。

7.业余时间教师认真阅读幼教理论书籍、刊物,积极撰写教育反思,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8.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方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9.按时完成学习时布置的学习任务。

教研活动制度

一、成立教研组,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二、每学期组织群众性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创新,观摩后,组织讨论、评议、评分,并作为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存档。

三、定期进行业务学习,经常开展学术研究讲座,定期组织教师、保育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

四、每学期初各班要根据班上工作实际,写出教学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期末写出专题总结或经验论文等,在园内进行交流。

五、每学期期末,对各班进行教育过程性评估和班级工作评估,开展评选“文明班级”活动。

六、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

七、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展或参加市以上交流的经验论文、实验报告等,根据《实幼。

八、每年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一次,开阔视野、取长补短。

教研组活动制度

1.同一年级的班级组成教研组,设一名教研组长,设一名备课组长,协助教研组长工作。

2.学期初,教研组长根据幼儿园工作计划制订详细具体的教研计划,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事前安排,务使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明确。

3.教研活动主要内容有:

①教育理论的学习;

②对各种形式公开课的系列研究(从备课、说课、听课到评课);

③班级或园内外教学经验的交流;

④园外参观、学习;

⑤主题活动策划与组织;

⑥专题研讨、课题研究。

4.教研组长认真做好本组教师各项工作的检查、评估工作。5.教研组成员须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得迟到或早退,有事要先请假。

6.教研组活动中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每学期每位教师上好“人人一节过关课”,课后开展评析活动。

7.教师应主动承担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任务,从教学实际出发,从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中选择并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务求取得成果,做到人人参与课题,每月有心得,每学期有总结。

8.坚持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1—2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专题总结)。

第五篇:幼儿内务自理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小班)

幼儿内务自理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小班)

一 课题背景:

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可塑性很大。幼儿从小养成的良好常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会很难纠正,会加大中、大班及小学、中学等的教育难度。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以教师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陶冶幼儿,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有的放失、持之以恒,要做好监督和检查的各项工作,等等。这些正是开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最根本的保证。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所以当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时就有点手忙脚乱。比如大多数幼儿不会穿鞋,老师就要一个个的穿,既耽误许多时间,老师也特别的累。如果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既让他学会自己动手,又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因此一定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幼儿的衣服穿的越来越多。进教室要脱外套,出去做操、户外活动要穿外套。针对与刚入园的宝宝,由于自理能力比较差因此给小班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幼教工作的朋友们深深体会到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带好班的前提。

二 研究意义:

(一)良好的内务自理行为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从入园开始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良好的自理行为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培养良好的自理习惯,能让幼儿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节奏,同时也能通过幼儿间互相鼓励互相竞赛互相帮助的形势,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融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

(三)良好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 研究目标及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一)学会自主整理内务(学会自己穿衣脱衣,养成进教室脱衣,出教室穿衣的好习惯,学会自己叠衣服)

(二)学会帮助他人整理内务(帮他其他还不会穿衣脱衣的小朋友穿好脱好衣服。学会帮小伙伴扣扣子,系鞋带)课题研究内容:

(一)通过调查,研究幼儿内务习惯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二)小班幼儿整理内务技能的指导。

(三)小班幼儿良好内务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内务行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 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幼儿内务行为现状及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A、通过家访、调查、座谈、观察等手段,了解小班刚入园幼儿有没有整理内务的习惯。

B、调查了解幼儿平时是否能够自主的整理内务,并分析小班幼儿造成不良内务习惯问题的诸多原因。

(二)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小班幼儿整理内务行为习惯。A、利用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培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来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B、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教育,一方面向幼儿传授理论知识,又同时可以以实践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各种整理内务的能力

C、用故事,儿歌,游戏来强化幼儿养成良好内务习惯的意识 D、在具体环境中,对待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教育方式,提升教师的信任度,以便幼儿更加能够接受。

E、实行内务小红花的奖励制度,敢于肯定,善于制止。F、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五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通过谈话、问卷等了解小班幼儿具体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做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二)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整理内务行为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幼儿内务教育的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实际解决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定期不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交流,经验介绍,补充、完善实验,扩大实验成果。

(四)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五)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进行幼儿整理内务技能的训练,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现状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调查边研究,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设计——探索——反思——总结。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

(六)探索性研究法

:采用新颖的形势,提升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的去接受整理内务的教育与养成。

下载沙县第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市优秀实验课题发布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沙县第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市优秀实验课题发布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