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广播电视媒体人才队伍状况与需求分析
人是广播电视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随着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广播电视业对人才需求将呈现结构性的变化,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人才等将成为广播电视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重点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和队伍现状
截至2006年底,中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座,其中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广播电视台1935座。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04%和96.23%,覆盖人口均在12亿人以上;全国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和5亿台。
2006年全年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99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8%。2006年广播电视行业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其中事业单位414亿元,企业单位175亿元。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基本构成情况是:中央级190亿元、省级460亿元、地市级274亿元、县级175亿元,分别占全国广电总收入的17%、42%、25%、16%。广播电视收入结构表现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广告创收收入,县(市)级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
截至2006年底,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62.4万多人。在学历构成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9200多人,占1.5%;大学本专科学历人员36.07万人,占57.8%;高中及以下学历(含中专)人员25.44万人,占40.7%。以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专科人数比例比较适中,但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含中专)仍偏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过小。这种学历构成与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型的广播电视业对人才需求很不相适应。
在岗位构成上,管理人员9.3万人,占15%;专业技术人员29.9万人,占总数的47.8%;其他23.2万人,占37.2%。其中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采编人员10.8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6%;播音员、主持人2.24万人,占7.5%;科研、工程技术人员11.67万人,占39.1%;其他包括艺术类、经济会计统计人员等5.2万人,占17.4%。以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偏重事业发展,而相应的由于经营管理人员比例偏低,表明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还偏弱。这与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广播影视“两手抓”(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经营)的发展战略方面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趋势判断
中国广播电视业正处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转换、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对于中国广播电视业来说,既是历史机遇期,又是严峻的挑战。
首先,广播电视数字化将贯穿在今后5~10年广电发展进程中。“十五”期间是中国广播影视数字化的准备和启动阶段,“十一五”时期则是中国广播影视业向数字化全面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1)在节目制播数字化方面,全国80%的电台、电视台到2006年底已经实现了台内节目制播的数字化;(2)在网络传输数字化方面,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从局部试点开始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大中城市实现整体转换,并初步建立了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3)在存储数字化方面,如中央电视台目前拥有200个注录终端的数字化工场,具备了每年可完成10万小时的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生产能力;(4)在终端接收数字化方面,截至2006年底全国拥有数字电视用户1266万户,占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的9%。从以上各项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广播电视数字化还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数字化带来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会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广播电视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不同于一般性产业,它是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从发展现状来看,广电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广告、广电网络传输,而节目内容、广电服务等边缘化明显。《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未来几年将加快推进广电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切实推进除新闻类节目的制播体制改革,把节目内容产业做强做大,加大创新力度,塑造和树立品牌,促使内容产业等成为广播电视业的核心产业。
第三,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开展,将会成为广电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视听消费欲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因此,新媒体业务新的产业运作方式、赢利模式、营销手段和用人机制等,将是传统广电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将会成倍增长,势必成为广电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会给社会增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
第四,跨媒体、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业务合作、战略联盟将是中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块块”运作的、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形成的广电媒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显得像一座座“孤岛”,它原有传递信息、宣传教化的功能日渐弱化。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一些广电媒体开始着手寻求业务合作、战略联盟,打破用简单行政区划手段获取资源、信息方式的传统局面,建立以原有电台、电视台为核心,信息资源采集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的电台网或电视网。在未来的5~10年中,中国将会出现一些跨地区、跨媒体的综合性广电传媒集团。
广播电视业人才发展规模及需求结构分析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1980年,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22万人,到2006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至62万多人。
从相关统计结果看,在1980年至2006年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规模以年均6.7%的幅度增长。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发展、人才供给以及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综合测算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长幅度约为4%。按照这一增长幅度,预计到“十一五”末,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总量将达到72万人左右,比2006年增长10万人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88万人的总量目标,将在2006年基础上增加26万人左右。
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广电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呈现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以注重传统的专业技术队伍向掌握广电科技发展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转变。传统广电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编、播、控。对广电人才的要求是:政治高、纪律强、业务精,就能满足传统广电媒体宣传业务的需求。因此,民间流传着“一流人才进报业,二流人才进电台,三流人才在电视台”的说法,也印证了广电行业进人门槛较低的普遍现象。但广播电视数字化带来的是广播电视制作、传输、播出、监测、监管等方面的技术革命,因此数字化也正改变着广播电视业现有人才结构。当前,那些能掌握广电科技发展新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高层次人才缺口巨大,此类人才在今后将会有旺盛的需求。
(2)以注重专业技术型队伍向创新型、专业交叉型、学科综合型人才队伍转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中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创新、广播电视艺术创新以及广播电视技术创新等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着力点,相应的创新性广电产品、服务将会有大量的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需求。
(3)以注重传统宣传队伍向既懂宣传业务又懂传媒经营、管理的知识复合型人才队伍转变。随着现代广电产业的发展,传统广电人才队伍在市场意识、营销观念、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已经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阻碍了广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广电单位开始着手挖掘、培养一批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版权管理、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知识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一类人才在未来5~10年将会成为广电人才市场需求的重点,并且在人才数量上会有较大的增加,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广电现有人才结构。
(4)以注重本土化队伍培养向懂传播、会管理、精通外语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队伍的转变。随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业开始转向跨行政区域、跨媒体经营,有的甚至开始走出国门。因此传统本土化的人才队伍已经很难满足广播电视业走出去发展的需要,一些懂传播业务、会经营管理以及精通外语的优秀人才成为广电人才市场需求重点之一。
相关链接: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十一五”人才规划纲要》节录:
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大力实施广播影视人才战略,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为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拔尖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吸纳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经营和管理,又懂宣传和技术,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名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导演演员,站在信息、数字技术前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
加快培养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和知识更新工程,在关系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
第二篇: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状况与需求分析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状况与需求分析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方德运
2007年06月21日08:32 来源: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人是广播电视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随着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广播电视业对人才需求将呈现结构性的变化,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人才等将成为广播电视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重点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和队伍现状
截至2006年底,中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座,其中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广播电视台1935座。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04%和96.23%,覆盖人口均在12亿人以上;全国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和5亿台。
2006年全年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99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8%。2006年广播电视行业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其中事业单位414亿元,企业单位175亿元。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基本构成情况是:中央级190亿元、省级460亿元、地市级274亿元、县级175亿元,分别占全国广电总收入的17%、42%、25%、16%。广播电视收入结构表现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广告创收收入,县(市)级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
截至2006年底,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62.4万多人。在学历构成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9200多人,占1.5%;大学本专科学历人员36.07万人,占57.8%;高中及以下学历(含中专)人员25.44万人,占40.7%。以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专科人数比例比较适中,但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含中专)仍偏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过小。这种学历构成与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型的广播电视业对人才需求很不相适应。
在岗位构成上,管理人员9.3万人,占15%;专业技术人员29.9万人,占总数的47.8%;其他23.2万人,占37.2%。其中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采编人员10.8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6%;播音员、主持人2.24万人,占7.5%;科研、工程技术人员11.67万人,占39.1%;其他包括艺术类、经济会计统计人员等5.2万人,占17.4%。以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偏重事业发展,而相应的由于经营管理人员比例偏低,表明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还偏弱。
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趋势判断
中国广播电视业正处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转换、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对于中国广播电视业来说,既是历史机遇期,又是严峻的挑战。
首先,广播电视数字化将贯穿在今后5~10年广电发展进程中。“十五”期间是中国广播影视数字化的准备和启动阶段,“十一五”时期则是中国广播影视业向数字化全面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1)在节目制播数字化方面,全国80%的电台、电视台到2006年底已经实现了台内节目制播的数字化;(2)在网络传输数字化方面,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从局部试点开始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大中城市实现整体转换,并初步建立了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3)在存储数字化方面,如中央电视台目前拥有200个注录终端的数字化工场,具备了每年可完成10万小时的影像资料的数字化生产能力;(4)在终端接收数字化方面,截至2006年底全国拥有数字电视用户1266万户,占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的9%。从以上各项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广播电视数字化还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数字化带来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会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广播电视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不同于一般性产业,它是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从发展现状来看,广电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广告、广电网络传输,而节目内容、广电服务等边缘化明显。《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未来几年将加快推进广电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切实推进除新闻类节目的制播体制改革,把节目内容产业做强做大,加大创新力度,塑造和树立品牌,促使内容产业等成为广播电视业的核心产业。
第三,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开展,将会成为广电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视听消费欲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因此,新媒体业务新的产业运作方式、赢利模式、营销手段和用人机制等,将是传统广电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将会成倍增长,势必成为广电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会给社会增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
第四,跨媒体、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业务合作、战略联盟将是中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块块”运作的、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形成的广电媒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显得像一座座“孤岛”,它原有传递信息、宣传教化的功能日渐弱化。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一些广电媒体开始着手寻求业务合作、战略联盟,打破用简单行政区划手段获取资源、信息方式的传统局面,建立以原有电台、电视台为核心,信息资源采集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的电台网或电视网。在未来的5~10年中,中国将会出现一些跨地区、跨媒体的综合性广电传媒集团。
广播电视业人才发展规模及需求结构分析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1980年,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22万人,到2006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至62万多人。
图1 2000年~2006年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情况图
从相关统计结果看,在1980年至2006年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规模以年均6.7%的幅度增长。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发展、人才供给以及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综合测算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长幅度约为4%。按照这一增长幅度,预计到“十一五”末,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总量将达到72万人左右,比2006年增长10万人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88万人的总量目标,将在2006年基础上增加26万人左右。
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广电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呈现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以注重传统的专业技术队伍向掌握广电科技发展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转变。传统广电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编、播、控。对广电人才的要求是:政治高、纪律强、业务精,就能满足传统广电媒体宣传业务的需求。因此,民间流传着“一流人才进报业,二流人才进电台,三流人才在电视台”的说法,也印证了广电行业进人门槛较低的普遍现象。但广播电视数字化带来的是广播电视制作、传输、播出、监测、监管等方面的技术革命,因此数字化也正改变着广播电视业现有人才结构。当前,那些能掌握广电科技发展新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高层次人才缺口巨大,此类人才在今后将会有旺盛的需求。
(2)以注重专业技术型队伍向创新型、专业交叉型、学科综合型人才队伍转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中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创新、广播电视艺术创新以及广播电视技术创新等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着力点,相应的创新性广电产品、服务将会有大量的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需求。
(3)以注重传统宣传队伍向既懂宣传业务又懂传媒经营、管理的知识复合型人才队伍转变。随着现代广电产业的发展,传统广电人才队伍在市场意识、营销观念、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已经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阻碍了广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广电单位开始着手挖掘、培养一批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版权管理、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知识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一类人才在未来5~10年将会成为广电人才市场需求的重点,并且在人才数量上会有较大的增加,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广电现有人才结构。
(4)以注重本土化队伍培养向懂传播、会管理、精通外语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队伍的转变。随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业开始转向跨行政区域、跨媒体经营,有的甚至开始走出国门。因此传统本土化的人才队伍已经很难满足广播电视业走出去发展的需要,一些懂传播业务、会经营管理以及精通外语的优秀人才成为广电人才市场需求重点之一。
相关链接: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十一五”人才规划纲要》节录:
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大力实施广播影视人才战略,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为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拔尖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吸纳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经营和管理,又懂宣传和技术,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名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导演演员,站在信息、数字技术前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
加快培养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和知识更新工程,在关系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开展大规模继续教育,进一步健全广播影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锻炼成长,培养造就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新闻宣传和艺术创作人才。实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负责制,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观念,为优秀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联系专家制度,掌握一批广播影视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经营管理、科技创新、运行维护等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专家,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队伍建设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影视剧导演、制片人,广播电视传输业务技术人员等的规范管理。
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
适应广播影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立足岗位成才,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技能水平。抓好广播影视技能人才职业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完善广播电视机线员、影视动画制作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做好鉴定大纲、题库建设工作和培训工作。加强职业鉴定考评员队伍建设,提高鉴定质量。
加强农村广播影视队伍建设
适应农村广播影视发展需要,结合大力实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县、乡镇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乐于奉献的农村广播影视人才队伍。
加快西部地区广播影视人才资源开发
西部地区广播影视单位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重视人才开发,积极引进急需人才,调整人才布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人才工作的支持,在培训项目、经费上向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措施,鼓励和支持发达地区人才向西部流动。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及其它边远、欠发达地区的工作。在西部地区广播影视重大工程建设中,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措施,保障经费。
第三篇:中国第三方物流业需求状况分析
1总体状况
随着社会大生产的扩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竞争压力的增强,企业越来越趋向于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例如,零售供应链的“快速反应”(QR)压力导致了运送的频率增加和订单规模减小,这迫使供应商必须加大利用外部物流供应商的力度,以分享服务的形式减少成本。在某些行业,如汽车和电子行业,对第三方集运服务的需求也类似,这些行业原材料“零库存”供应已广泛使用。
在国际物流方面也有类似的物流服务外部化趋势。制造商的国际运输与产品配送对合同物流供应商的依赖性很大。荷兰国际配送协会(HIDC)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美国、日本、韩国等欧洲配送中心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
中国第三方物流业也面临相似的情况。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原材料物流和成品物流中均有21%的业务由第三方完成,在商业企业物流中也占到13%(见表1)。另一项由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使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占22.2%。这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重(比如美国占58%,日本占80%)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
目前世界第三方物流平均仅占物流市场总额的5%,即使在物流较发达的国家,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份额也只有30%左右,如德国占23%,法国占27%,英国为34%,美国和日本在30%以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在中国真正符合现代物流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仅占国内物流市场的不足2%。因此,第三方物流在中国潜在的增长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报告认为自2002年始未来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年增长率将在16%-25%之间。
2需求内容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我国工商企业目前需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如图1所示:
从以上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层次还比较低,主要仍集中在对基本常规项目的需求上。生产企业外包的服务第一是干线运输,第二是市内配送,第三是储存保管。商业企业需求的服务第一是市内配送,第二是储存保管,其次是干线运输。这表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企业对增值性高、综合的物流服务如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的需求还很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出了较大差距。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现代管理意识还不是太强,而且企业很多时候也受到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采用高水平的物流服务还不能马上接受。即使从发达国家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来看,需求最多的也是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只不过这两项服务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服务内容已经扩展,不再是单纯的储存保管和运输,但都是从基本的物流功能中延伸出来的。增值性高的服务如订单处理、库存补充、物流系统规划等也没有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普遍采用。这一方面是因为基本的常规服务不仅操作比较简单,而且协作也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是因为高层次的增值服务需求是合作双方长期互动协作才形成的,在确立第三方物流联盟关系之前往往要经过必要的磨合期。而且企业的物流运作优化也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分阶段实施的。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在推进第三方物流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现实需求,从基本的服务功能入手,从简单的服务开始,在不断巩固自身提供常规服务能力的前提下扩展延伸服务。一开始就定位在高级形态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上并不现实。不应一味追求时髦的理念与模式,舍本逐末,放弃对常规服务质量的重视。3需求标准
我国企业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还比较谨慎,短期内还不会普遍采用第三方物流。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第三次调查,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选择新型第三方物流的标准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考虑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成本还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据快步公司对天津泰达开发区生产企业的调查,受访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主要是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企业大都想把自己的物流外包出去,而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更换现有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条件包括:允许企业保留足够的控制权,根据不同需求(包括质量和准时性)提出相应的要求及所提供的价格具有竞争力。此外,从表2也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标准已发生了变化,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重视了。考虑过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标准的企业中,作业质量和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成为了衡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效率的重要性,对物流能力开始重视,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的定位时,要有针对性。
目前,在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选择的代理企业的数量情况如表3所示:
以上数据显示,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的数量主要为2-10家,商业企业则为10家以上。这表明,我国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主要是“分包”,即将不同的物流业务或同样的物流业务分割开来,交给不同的物流企业来承担,采取总代理的方式外包物流业务的还比较少,在这种现状下,物流运作被人为地分离开来,尤其是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难以实现。
4需求趋势
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已经开始需求新型的物流服务。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期望的新型服务内容如图2所示:
生产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以物流总代理、市内配送、干线运输、仓储保管为主;商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内容为物流系统设计、条码采集和仓储保管服务。可见,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受地域跨距和管理幅度的影响,更强调集成化的物流服务。而商业企业对物流的信息服务要求更强烈,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增值信息服务越来越受企业重视。这也表明,我国企业对增值物流服务的需求将增多,需求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今后能够提供更多信息增值服务的物流企业将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状况及对第三方物流供应方的要求大致如下:
①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今后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即时性的服务需求也将增多,我国物流企业将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还不足,企业由于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有待物流企业去主动开发、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
②目前第三方物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需求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几大行业,而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市场定位,合理确定业务重点、配置资源,同时兼顾今后第三方物流需求地域扩大的趋势,做好进入新市场的准备。
③企业目前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外包的主要是销售物流业务,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上。物流企业应做好顾客目前及潜在需求的调查,从最基本的服务入手,贴近顾客需求,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避免盲目追求时髦理念与高层次服务。
④企业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加上入世后跨国经营将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而物流企业要做到这两点,实现信息化运作是关键。要求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客户开发出合适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实现系统的无缝链接,达到物流运作的高效率。
5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对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层次还很低。但尽管当前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不是很大,却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量一定会大幅增长,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因此我们的物流企业应把眼光放远一点,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未雨绸缪,现在开始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着手准备迎接不久的将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第三方物流本来就应具有创新性和开发性,因此,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在需求还有待我们的物流企业来努力挖掘和开拓。
第四篇:企业转型对人才队伍需求分析与研究
企业转型对人才队伍需求分析与研究
徐州矿务集团供电处隶属于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服务于徐矿集团各厂矿的用电管理和设备维护。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炭企业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型企业。随着2008年起新河矿,卧牛矿等6座矿井的关闭破产,全集团公司的用电量也在逐年的大幅度减少,对于过去一直以电费差价和设备维护费为主要经营收入的供电处来说,就相当于节流了收入的来源。为了不至于在以后的发展中没有市场,没有竞争优势,职工收入降低,企业必须面临转型发展,打破过去吃大锅饭的局面,需要我们走去,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作为转型的基础保障。以下从几点对企业转型发展中,人才队伍的需求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第一,企业转型走出去,必须要以技术优势为基础。作为煤矿企业下属的供电维护部门,首先我们在煤矿供电这方面比别人要有一定的优势,对煤矿供电的要求也更加熟悉。所以,我们的技术人才队伍要立足于本质,不断提高自身在煤矿供电线路架设,一、二次设备安装、调试,及继电保护装置的年检试验的技术全面性。再者,我们的人才队伍需要不断的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过去我们的大锅饭机制,使得很多同志都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不再去对新工艺,新技术加以学习和研究,使得我们在一定层次上和国家电网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电压等级施工方面,我们的技术和工艺已经满
足不了现在超高压电网的施工。所以,企业转型成功必须要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过硬为基础保证。
第二,要积极创造人才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创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成长机制;二是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机制;三是创建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培养机制,通过培训使职工清楚自己岗位的职责,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四是创建“岗位靠业绩、收入凭贡献”的考核机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进行薪酬体系的重新设计,特别是对于转型业务一定要有新的激励机制,要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升迁变动制度结合起来,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分权与授权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拓展新市场的积极性,并且进一步完善对知识型员工的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以任职资格体系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和尝试企业内部的竞争与淘汰机制,使竞争上岗和有效退出成为企业的一种经常行为。
第三,要坚持人才的标准,其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品德决定职工的工作态度,知识决定职工的学习能力,能力决定职工的岗位适应度,业绩决定职工的贡献价值。
第四,加强对人才队伍有效管理的研究。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强化责任心,让每位职工对所作的贡献能够自我评估,要在机制上保证每位职工务其正业,并且他们最恰当的工作岗位,让他们的执行力达到最大化。
企业进行转型,既对人才提出很高的要求,又对人才提出更大挑战,更是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除了以上人才标准以外,在转型过程中对人才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把工作看成事业,要充满激情地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做出高水平。二是工作中要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要学会“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要坚持大问题讲原则,小问题讲友谊和换位思考,要有广阔的胸怀,学会宽容和适应。三是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培养健康的心态,只有强健体魄,才能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上的许多问题,从正确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企业高级管理者来讲,要学会处理好工作、事业、家庭和休息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企业和社会,同时还属于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地把工作做好。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需求状况分析
大学生村官需求状况分析
王瑞妮 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06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普遍实施以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且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正在进行不断的完善,但随之也暴露出种种问题:如大学生在农村无法发挥专业特长,自身定位模糊,大学生整日无所事事等特别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大学生村官需求状况的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需求状况
The Analysis of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WANG Rui-n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Weinan ,shanxi 714000 Abstract:The plan of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take a important effec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new counrrysi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mo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is plan have a great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new countryside day after day since it have generally put into practice in 2006.The plan improved continuously as a new strategy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but there still have lots of problems exposured.The problems ofthe students can not to play professional expertise, can not have a clean location to thenselves, have nothing to do all day are the most important.The paper try to find a new clue to these problems throgh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s requirements.Key words: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 , existing problems, requirements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5年6月,政府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万大学生村官,他们成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对于大学生进入农村,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也给予了较高的厚望。部分大学生村官不负众望做出了领人欣喜的成绩,但这种新的制度安排还不完善,特别是国家在农村建设急缺人才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 1
难题下,为大力推动,引导大学生去农村建功立业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实践中的快速推进暴露了种种问题。
1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这么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的问题。国家出台的各项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任用、考核、激励、保障等政策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普遍关注和研究。
二、大学生进入农村之后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与农村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也与大学生村官计划自身弊病相联系。本文重在分析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后遇到的实际问题。
1.1 学生村官不清楚自己在农村中的作用。
有些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之后,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造成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社会现实,农民分地之后各自为“政”,农村公共产品缺乏,税费改革之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缺乏【1】,这是困扰基层政权的一大难题,所以很到地方乡镇政府觉得无事可做或无钱干事,大学生村官又能如何?他们虽然能够认识到农村“是事该为,又事事不可为”。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村官招聘时,并没有在签定的聘用合同中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也是其不知何可为、何不可为。
1.2 大学生村官自身角色定位不清。
实践中有些大学生发现农村有事可做,也想做一些事,如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明面貌等,但得不到村委会决策者的支出。他们更希望大学生村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认为这些对于农村的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用不大。同时,有些村干部不接纳大学生,不让其参与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而在大学生村官计划里被选聘的大学生只能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书记助理、村团组织书记或副书记,他们担任的都是些“虚职”,没有决策权,能否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的决策,取决于为村领导干部班子是否允许。这种在制度安排没给予大学生一定参与农村事务实权,导致其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最新的报道显示就连大学生自己都对能给农村带来多大变化缺乏信心。有些大学生村官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到农村就是为了锻炼自己,这说明他们对于自己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做村官的职责和作用。
1.3 大学生无法发挥专业特长。
目前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并没有对其专业和能力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聘用的大学生村官各个专业都有,组织人事部门在分派时也是按照“村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原则进行,并没有把大学生的专业和个人能力与农村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使大学生进入农村之后,严重的感觉到专业技能无法发挥,个人潜能无从实现,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报道在北方某山村,一个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最大贡献不过是替乡亲们修修电视机。另一名师范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也只是辅导农村孩子学习而已。
2农村对大学生村官需求状况分析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除了我们对大学村官计划的各项政策不断进行完善不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状况。大学生村官计划让更多的年轻学子在踏出校门的同时他如“农门”。农村真正需要他们吗?是农村需要他们还是他们需要农村?需要”与“被需要”问题的考问,应该得到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回答【2】。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实践价值。这说明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建功立业的空间来说,大学生需要农村。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农村需要大学生。
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方面比较简单,根据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目标,能够大体计算出来我国农村目前学要多少大学生。而质量方面就比较难。2006年4月12日到20日,《决策》杂志社、安徽省阜阳市三合镇南塘兴农合作社与“三合爱乡联谊会”联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调查”活动。此次调查收回104份有效问卷,在调查中被问“现在农村最需要那种人才”时,40%的农民认为最需要“有组织能力,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村民当家作主”的人才,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和“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分【3】
别为29%、26%。这说明农村对大学生村官的需要,是有一定要求得,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农村最缺的是资金、技术、信息。农村不缺“官”,缺的是“员”—急需的是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从这个角度,我想我们在分析农村对大学生村官质量的需求状况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2.1 能力方面。
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不管是扮演其中哪一个角色,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首先,准确把握和解读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能力。我国正在处于法制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依法治国,农村的法制化建设是基础。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法律意识,掌握深厚的法律知识,让他们承担“政策辅导员”角色,再好不过。因此他们对政策的解读,直接影响到我国各项先进政策、制度能否在农村得到准确、快速的推广和实施。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大学生要在农村扎根、发芽、成长,必须要能够协调各种矛盾,妥善处理群众之间,自己与群众之间、自己与原村领导干部之间,以及自己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利用这些关系,使其成为自己开展各项工作的坚实后盾。再次,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将农村现有人力、物力、自然环境资源充分组织起来,是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就不可能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最后,活跃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生为农村带来新的思想、理念,先进的文化、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同时需要将这些丰富的资源与农村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创新发展思路。站在更高角度,用长远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卓越的胆识,创造出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2.2知识方面。
2006年暑期期间,宁波大学法学院组织了“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赴慈溪市服务调研小组”,就慈溪市的“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被访村民在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要求上集中于法律、农业科学技术、行政管理、商贸、医学医药类,分别为36%、33%、30%、30%、24%【4】。从该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有一定要求得,而目前我们在大学村官招考中并没有将明确的专业要求列入招考要求中。而当代大学生在农村中的作用应该是依靠专业、知识优势,积极引导农村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协助当地干部群众,清理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选准发展项目;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生活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环境保护观念的传播和建立、理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均衡,促进农村“村容整洁”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健康生活形态、先进意识水准和正确思想观念,在基层工作中,直接传授和灌输、或依据榜样和示范的间接熏陶,积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形成“乡风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掌握法律、经济、农业和社会科学如政策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在农村中的作用是多个方面的,在不同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不同的农村以在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在农村中的作用重心也是不同的,这些都对具体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提出了要求。因此,我认为,在大学生村官的招考中,首先分析农村对大学生需求的具体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明确农村对大学生在质量方面的需求状况,才真正能使我们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农村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要求,在招考前就能更加明确招考对象,在招考后也能对大学生在农村中的工作提出合理要求。同时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农村的角色和作用,这不仅为大学生村官的后续管理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个人发展目标,激励大学生勇敢创业。
参考文献:
【1】刘老石.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和出路[J].山西农业,2007,(11).P37
【2】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中的冷思考[J].调研世界,2007,(08).【3】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 [J].中州学刊,2007,(7).P21-24
【4】李包庚,黄斌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7,(9)P34-40 【5】
【5】刘满喜.大学生村官机制与新农村建设[Z].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通讯地址: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714000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