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2012年4月)
绿道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之后在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广为盛行,通常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之间的纽带,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休息站、旅游商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形成一种线性的绿色开放空间。依据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绿道主要分为3种类型: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市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串联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市建成区周边的开放绿地、水体和田园资源设立,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等城市景观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运动、休闲、娱乐场所。
近年来,城市绿道作为一种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的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内较早启动了绿道建设,广东、东莞、佛山等城市相继出台绿道建设规划,并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绿道网。我省绿道建设也已经起步,于2010年出台了《河北省关于推进城镇绿道绿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即便捷服务、安全舒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因陋见巧;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目前,省内各市均已启动了绿道规划。
一、建设绿道的必要性
(一)绿道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以国际国内几条典型绿道为例,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功能于一体,每年为沿途各州带来16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广州增城绿道的开通,为沿线居民带来就业岗位4000多个,每月吸引近3万名游客到绿道周边的“农家乐”旅游消费,带动增城旅游业快速增长;深圳建设的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大梅沙,全长近20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滩、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元素有机串联,极大地提升了沿线商业价值。
(二)规划绿道有助于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英国“雾都”伦敦通过实施以绿道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项链空间计划,由重污染城市蜕变为花园城市;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实施绿道计划将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全球闻名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区作为城市中心区,境内小区数量多,人口密度大,特别是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管理任务重、难度大。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表明,绿道具有线性、连接性和便于通达等特点,又兼具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是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关于我区绿道建设的初步设想
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分路段实施,逐步串联”的思路,打造具有XX特色的绿道网络,使之成为服务民生、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当前,结合我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建议规划实施三条绿道。
(一)在东部水系沿线规划建设都市型滨水景观游览绿道
1、规划依据。目前,我区正在加快打造新华桥至河北桥的东
部水系风光休闲带,水系公园广场、博物馆、周边区域改造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实施绿道规划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水系沿线建设一条串联景观节点的绿道,也是打造“五大公园”连线成串、“四大博物馆”聚集成群的风光休闲带不可或缺的。
2、规划思路。依托水系沿线正在实施的项目,将绿道理念融入项目规划设计,并作为一项必要的设计条件。同时,统一设计风格和建设标准,以保证各分段绿道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以促进都市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突出休闲娱乐、景观游览功能,主要设臵零售摊位、多色彩夜景灯、观赏花卉、雕塑小品、休憩凉亭及座椅等设施。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水系沿线项目开发单位配套建设、属地街道维护管理方式。零售摊位由属地街道持有产权并对外出租,所获租金全部用于辖区绿道日常维护管理。
(二)在西外环沿线规划建设郊野型旅游观光绿道
1、规划依据。一是南湖大道至果园乡娘娘庙村的西外环沿线,是我区打造优质产业聚集带的重点区域,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启动,为规划绿道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随着产业的聚集,未来这一区域也将聚集大量人口,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群众提供一个休闲观光的生态空间具有现实需求。三是西外环沿线绿化覆盖率高,含氧量高,生态资源丰富,建设绿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规划思路。依托项目建设,于西外环路西侧同步规划与西外环路平行的绿道,由政府聘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整体设计。绿道规划设臵与外环路连通的若干出入口,以方便进出绿道。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依托西外环路沿线既有生态资
源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条满足城乡居民郊外生态观光需求的旅游线路,发展西部旅游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绿道规划突出生态特色,沿线绿化以观赏型林木为主,搭配大型乔木、亚乔木,适量点缀灌木和花卉,体现物种、色彩的多样性,提高观赏效果。设臵餐饮购物点、休憩点、浏览交通工具租赁点、治安岗亭、公厕等配套设施以及路标、安全警示等标识。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由区城建投联合旅游机构按比例出资建设,建成后交由旅游机构经营管理。
(三)在西部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运动休憩型绿道
1、规划依据。目前,我区正在规划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占地规模大,未来将形成一个商企云集、人口聚集的区域,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人群需要一个户外活动空间。同时,这也是提升园区投资价值,吸引高端产业进驻的有效手段。
2、规划思路。依托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在西外路西侧,修建一条环绕园区的绿道,并与西外环沿线规划的郊野型旅游观光绿道连通。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以户外运动为特色,打造高标准的户外运动基地,在满足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群体需要的同时,发展户外竞技运动项目,带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道路沿线绿化以观赏型林木为主,辅以草坪、色块和点缀花卉;沿线规划户外运动项目,如攀岩、网球场等;配套设臵餐饮购物点、休憩点、浏览交通工具租赁点、治安岗亭、消防站、公厕等设施以及路标、安全警示等标识。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
式,由区城建投具体组织实施,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绿道建设资金采取将户外运动和餐饮娱乐项目经营权对外招标方式筹集。建成后交由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第二篇:休闲慢行绿道调研报告
(一)2019/11/2 外出考察 调查人员 :万帅、王保林、何榆、王保林 时间:2019 年 11 月 2 日星期日 08:30 地点:海口市秀英区 绿道名称:秀英石山休闲慢行绿道
调研 内容:1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概况 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西南石山镇,距市区仅 15 公里,西线高速公路转绿色长廊可达,绕城高速公路穿过园区。属地堑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 1 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山群之一,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秀英石山休闲慢性绿道建设现状分析
秀英石山慢行绿道是以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美社村为中心的区域,是一条极具本地特色的“观火山奇景、探远古文化、游生态田园、住原野人家、品富硒水果、尝羊山美食”生态乡野休闲慢行区和新农村建设亮点。
石山作为秀英绿色休闲慢行系统示范区,拥有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周边良好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和水库资源,具备建设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乡野休闲慢行区和新农村建设亮点的先天优势。
2.1 绿道位置
石山休闲慢行系统由绿色长廊为起点,经儒黄、美社、美岳、玉喜、美党、美玉等村庄和玉风水库返回,全长 44 公里,依托农村公路进行改造成自行车绿道,设有自行车道、绿化带、驿站和乡村游服务站。
2.2 绿道布局特点
秀英石山慢行绿道系统总长 44 公里,采用环状布局,环环相扣共同形成区域内绿道网络。绿道采用珍珠项链模式串联了绿道系统内各类功能节点和景观节点,满足骑行游客各类需求。
2.3 绿道营建特色
海口秀英石山慢行绿道是是一处极具本地特色的“观火山奇景、探远古文化、游生态田园、住原野人家、品富硒水果、尝羊山美食”生态乡野休闲慢行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绿道不仅突出了生态功能,同时融入了独特的火山文化。
石山慢性绿道总长达 44 公里,绿道沿线串联近百个景观节点和功能节点。
以三卿村为起点向东骑行,途径双池岭和儒豪村,会穿过火山乡村绿道。乡村绿道最大的特带在于它拥有城市绿道所不具备的古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沿途的景观节点别具特色,游客在这里不仅能畅快骑行,更能充分欣赏各类火山奇观,了解火山古村的文化和享受农家田园的乐趣。
不难看到,火山文化渗透到了村庄的每个角落。村庄火山主题的各类雕塑、用火山材料搭建的墙壁建筑、融入火山元素的骑行民俗,这些都是对火山文化的最好传承和发扬。
继续向东行,依次途径石山镇和施茶村。由于开发程度更高,这两个村镇的景点尤其别致。沿绿道骑行,道路两侧的植物配置格外引人注目,乔灌木搭配合理、层次分明、种类丰富,再加上植物各异的形态极具热带植物群落的典型特征,没有过的花卉植物却因为植物色调的丰富显得五颜六色。绿道两侧的乔木较为茂密,空间感较强。在骑行途中场地时而变得封闭时而变得开阔,游客的心理也随之跌宕,十分迎合骑行爱好者追求好玩刺激的心理。测量数据汇总3.1 绿道类型
石山休闲绿道属于生态型综合慢行道。3.2 功能定位
主要是满足周边居民及游人日常游憩、骑行多种需求,且以骑行功能为主。3.3 交通衔接系统
衔接设施:绿道呈环形环环相扣形成最终的绿道网 停车设施 :没有设定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开场区域均可以停放自行车,在沿途中的自行车租赁出可享受换停服务 3.4 服务设施系统
管理设施 :各村镇有相应的委员会。
商业服务设施:售卖点、自行车租赁点、饮食店主要分布绿道中,绿道两侧
分布少量售卖点。
休憩设施:绿道两侧设有休息场地。
科普教育设施:每条绿道设有三四处公示牌。
安全保障设施:绿道临水一侧设有隔离绿化带;绿道两侧设有紧急报警设备。
环境卫生设施:绿道两侧设有多个分类处理垃圾箱、公厕以及排水系统。
3.5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细节记录
三卿村作为原始村落,向游客展示了古朴原始的村庄场景、没有过度的开发建设,村庄的植物景观以当地本土植物为主,榕树、椰子树、苦楝、相思树作为常见高大乔木,自然的种植于村落街头或村庄院内。草本植物多为自然生长的野草,分布在墙角街旁道路等,整体植物景观虽没有刻意设计却显得很自然和谐。
石山镇和施茶村绿道一带的植物非常别致,常见乔木有:阴香,香樟,椰子树,榕树,台湾相思树,菲岛福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龙船花,红花檵木,芭蕉树,变叶木,龙血树,散尾葵,蒲葵,三角梅等。
绿道建设 不足之处
(1)由于场地十分巨大,部分地区管理不足导致植物长势较差。
(2)绿道旁缺少急救设施,如报警器、医疗所等。
(3)
交通不够完善,除了骑行外不方便游客步行、且标识系统不是很清晰容易迷路。
第三篇: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9月底,以市旅游委蔡俏副主任为团长的海口旅游考察团一行14人去到增城,开展了为期2天的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荔新公路景观林带、新荔生态公园、荔湖湿地公园、市民花园、增江画廊、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休闲长堤公园、增城广场、荔枝文化公园、增派公路绿色通道工程以及莲塘村绿道、小楼人家景区东西境古街和白水寨风景区,详细了解增城绿道建设、宜居城乡建设、和乡村居住环境情况,学习增城市推进绿道建设的有关经验做法。
通过参观考察,考察组人员对绿道建设有了直观生动的深刻认识,认为增城市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城市绿道集城市日常文化、运动、旅游、休闲、商务等功能为一体,通过建设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并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旅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切实做到以绿道建设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人员同时表示,增城市的绿道建设思路,十分值得我市认真学习借鉴。
二、绿道的内涵与增城绿道的“由来”和发展思路
(一)绿道的内涵
所谓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途径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化缓冲区组成。
(二)增城绿道的“由来”
增城修建“绿道”的缘起是前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在国外考察期间“偷学”来的。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增城市将“拿来”的“招数”经过一番“改造”,竟产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自2008年起,增城沿城乡主干道陆续建设了10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慢行道和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探索出一条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的新路。
(三)增城绿道的发展思路
第一、增城市将绿道建设变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增城没有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就绿道谈绿道。在满足绿道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又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了。
第二、绿道建设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结合,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第三、绿道变成了农民的“财道”。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家特产品市场,搞活了农村物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增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发展“低碳”绿道游所带来的效应。其中,尤以单车道观光游最为显著。这条被誉为广东最美的单车道,一边是碧绿秀丽的清溪小河,一边是繁茂绵延的山林,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让游客可安心地骑车“慢游”。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自08年投入使用以来,吸引了众多珠三角游客、自行车爱好者以及健身爱好者前来游玩,仅荔城街路段今年上半年就已接待近4万游客。
三、增城发展绿道的成功经验
(一)以民为本,把绿道网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在推动绿道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把绿道网的建设当作是一项造福增城人民、造福增城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在推动绿道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让农民积极参与,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绿道网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深入绿道网沿线的农村,及时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合情合理的诉求,依法依规尽快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农民解释,争取农民的支持,同时高度重视处理好绿道网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群众,及时依法依规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经营绿道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共同建设好绿道。
(二)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把绿道网的建设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增城政府相关部门探索通过政府的策划和规划推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以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为突破口,把绿道网、发展产业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荔城街和增城市旅游局在认真调查研究,并进行策划规划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扎实推进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把莲塘春色景区建设成为富有岭南乡村特色的旅游景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营造环境,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结合起来
目前,增城绿道网建设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发挥群众的智慧,让农民主动参与到整治环境、营造环境中来,发展产业,把客引来,把客留下,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告别农村脏乱差。比如,通过全面整治,莲塘春色景区已逐步形成旅游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四)培育产业,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紧紧结合起来
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一定的标准,引导绿道沿线的农民适当在政府正确的指导下,科学布局农家旅馆、小商店、商业街。各镇街在绿道建设中要主动培育产业,主动调研,主动策划,以“小绿道”带动发展“大产业”。
(五)高效管理,把绿道网的建设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搞好绿道建设与管理,绿道沿线村庄建立了农村群防群治联防体系,加大对群防群治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做到教育引导农民,全面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解决就业、推动创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充分考虑绿道沿线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绿道建设改善环境,促进投资,拉动消费,解决就业,带动农产品的流通与升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增城市绿道建设给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鉴示
自2008年起,增城市以“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的科学理念出发,确立“服务好城市,服务好游客,致富人民群众”的思路,借助位于珠三角城镇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建成了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具有观光、健身、休闲功能,形成了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增城旅游绿道既致富了农民,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为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的鉴示。
(一)科学规划、形式多样、突出特色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的原则。把慢行系统的建设与景区点和文明生态农村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结合农村居民点、景区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围绕“衣、食、住、行、娱、购”等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景区点、村庄逐步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的节点和驿站,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沿线社区居民就地创业和就业。
慢行系统应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根据各区(镇、街)的自然资源和地貌条件,结合沙滩、农田、村庄、江河水系和林地园地等创造丰富多彩、景观各异的慢行道,对不同地段的慢行道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整治,让慢行道呈现多重的精彩。
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本地树种和本地材料,串联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的节点,提高人民的地方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慢行道展现地方的风情。对于慢行道途经的社区、村庄,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整治环境卫生,杜绝乱堆乱放,增加绿化种植、修建运动场地、整治建筑外墙。慢行道两侧,在树种单调稀疏路段加种开花乔木,修剪过低分枝。在自驾车旅游大道两侧添加绿化廊道,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通道(路径),在绿道沿线增加标志线和打造游憩节点,从而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型社
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凸显“历史人文、生态休闲”的特色。
(二)因地制宜、绿色健康
坚持在慢行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尽量利用绿道沿线的荒坡地和旧厂房、旧民居,变“废”为“宝”,建设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让慢行道既是市民健身休闲之道,也是文化体验之道,绿色经济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居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时充分发挥沿途各类公园的游憩、休闲、保健、浏览、游乐、科普等功能,确保原有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得到永续利用。定期举办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健身巡游活动等一些大型活动,营造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使慢行道成为广大市民精神的归宿、心灵的家园。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级各部绿道建设工作责任,按照规划部门统筹、各区建设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由政府负责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集体股份公司经营旅游公司经营。在规划建设完成后提供服务时期,各慢行道所属的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服务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绿道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五、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慢行休闲系统建设要突出“便”字
绿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景区点、历史古迹、居住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更应侧重于“便”字,方便游客、方便市民。各个慢行单元应根据区域、地段、需求的不同,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做好步行道、自行车道、轮滑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指示牌等游憩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注意慢行系统与十字路、丁字路衔接,与公交系统,旅游线路相衔接,真正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市民、游客出行,体现人文关怀。
(二)慢行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原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利益
增城绿道建设为沿线的农民带来了收益,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有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甚至可以翻番。在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有一片枯而不倒的荔枝林,树形优美,令人叫绝。但是经过向当地老乡的了解,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片茂盛的荔枝林,每年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当客观,然而增江河下游修筑水坝导致水位上涨,淹死了这片荔枝林,才形成如此奇观。虽然绿道建设带来了游客,政府也给了适当赔偿,但是仍然无法弥补荔枝林的损失。在今后我市慢行系统建设中应以此为鉴,要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形就势,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江、沿村委婉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迁、大拆大建。要把慢行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齐头并进,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慢行系统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让慢行系统真正成为“生态之道”和“富民之道”。
(三)慢行系统建设时须注意安全问题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应注意做好沙滩、河岸的防护工程,同时建议慢行道边离沙滩、河岸有一定安全距离,防止崩塌。
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增城自行车绿道起于荔城西堤公园,止于白水仙瀑景区门口,道宽3.5米,全长约80公里。其中南段河堤上约有10公里是自行车与机动车混用车道,仅用白色实线在地面上画出了自行车专用道。在实地体验的过程中,每逢汽车从身边经过,总不免有些担心。
因此,慢行道设计应该能够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在遇有十字路、丁字路时,要有相应措施。自行车道更不应与机动车道混用,实在条件不允许,也应设置实体的隔离设施,只是画一条白线,甚至连地面铺装都没有加以区别,是起不了安全作用。
(四)慢行道设计要凸现人性化
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其规划设计更需要体现人性化,遮荫挡雨、便利设施、休息点、小卖店都应考虑齐全。在本次考察过程中发现,绿道上服务设施比较缺乏,一路上很少能找到公共厕所,即便有也经常要跑很远的路;而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路上渴了想买瓶水都很难;天然游泳场边上缺少更衣、淋浴设施,很多家长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孩子换衣服擦身,颇为不雅。
慢行道沿线景区景点通常是游客聚集、修整、观景的目的地,因此慢行系统除配套餐饮、小卖部、土特产销售点、公厕、垃圾桶等必要的设施外,还需为游客提供自行车存放、更衣室、自行车维护中心等特别服务。
慢行道交通环境设计,还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在景区景点服务中心和沿途休息驿站,应对休息场地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种植高大乔木,特别是用本地生优良树种作为行道绿化树种,不仅生长状态良好、管护成本低,并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营造夏季的荫凉;对地面进行平整,在树荫底下设置各种休息椅,让游客在海口烈日闷热气候里感受到一丝丝凉意。
(五)引入企业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休闲新产品
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建成后的服务时期,通过竞标方式交由实力强大的企业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农村集体或个人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来修建慢行系统配套设施,建好后承租给企业,企业优先录用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管理。
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帮助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点,变农村民居为农家旅馆,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我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还刚刚起步,尽管绿道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几十年,但是它在国内也还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慢慢摸索经验。希望我市慢行道工程能够脚踏实地,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成熟,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第四篇:蕉岭县2012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蕉岭县2012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和《梅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为加快我县绿道网建设,打造“绿色、精致、和谐”的宜居城乡,结合我县宜居城乡建设的实际,现制定我县2012绿道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2011-2015)》和《梅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纳入省市绿道网规划线路43公里,属长潭景区专用慢行道,南起谢晋元故居,沿石窟河东岸连接三圳福北、蕉城龙安名贵树木基地、镇山省级森林公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节点,北至丘逢甲故居。到目前为止,我县完成绿道示范段建设10.5公里,其中三圳福北段1.2公里,龙安名木基地5.3公里,湖谷名木基地1.5公里,长潭白马名木基地2.5公里。
2012年目标任务:一是组织编制蕉岭县绿道网建
设规划,7月底前完成;二是建设蕉城龙安名木基地至三圳福北名木基地约8公里慢行道;三是完善绿道交通衔接系统,即绿道和石窟河东岸道路、桃源东路的接驳设施;四是完善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规章标识和警告标识。
二、组织实施机构
为扎实推进我县的绿道网建设工作,完成目标任务,成立我县绿道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江运洪(副县长)
副组长:何祥辉(县府办副主任)
古添强(县住建局局长)
陈希明(县财政局局长)
古育辉(县城综局局长)
黄金松(县文体旅游局局长)
谢广宁(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成员单位由蕉城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人民政府和县住建局、县城综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局、县文体旅游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务局、县环保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绿道办),设在县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何祥辉同志兼任,成员由上述有关单位各一位负责同志组成。
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绿道建设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绿道建设开展工作;负责筹备召开全县绿道建设有关会议,研究提出全县绿道建设的工作计划;起草或拟订有关实施方案,制定考核评价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对绿道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任务分解落实
(一)县住建局负责起草《蕉岭县绿道建设实施方案》,协助绿道办协调全县绿道建设的有关工作;负责制定城市绿道网建设规划,明确城市绿道网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与时序安排,并负责指导各镇的绿道建设工作。
(二)县城市综合管理局负责县城范围内的绿道管理工作。
(三)县文体旅游局负责指导绿道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指导协调绿道户外休闲健身和户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工作。
(四)县财政局负责落实绿道建设专项补贴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五)县环境保护局负责指导绿道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
(六)县林业局负责指导林地的绿道建设工作,并抓好“三绿”(绿色家园、绿色通道、绿色环境)工作。
(七)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的租赁、征收整合、开发和利用等工作。
(八)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局负责指导其管辖交通公路的绿道建设工作。
(九)县水务局负责指导河堤沿线和滩涂地绿道建设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机构保障。县绿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县的绿道建设领导机构,县绿道办负责绿道网建设的日常工作、会
议召集、工作安排、任务制定、任务分工、计划、工作督查和考核,明确绿道建设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按照工作安排落实实施计划和工作职责。
(二)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建成的绿道,要加强日常养护和管理。有关部门对损害、占用绿道或侵占绿地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处,确保已建成的绿道管理到位。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绿道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宣传健康生活和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保证绿道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四)督促考核。市政府将绿道建设考核工作纳入建设宜居城乡的考核范畴,对我县的绿道建设进行考核,县绿道办负责督查考核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成效,对措施不力、进度缓慢、责任不落实的成员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第五篇:小洲绿道驿站调研报告
小洲绿道驿站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13.9.28上午9:00—11:00 二.调研地点:小洲村绿道驿站 三.调研内容:
区位: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西北与土华村相接而小洲驿站则是位于小洲村入口处,是连接大学城和小洲村的小洲便桥的第一个驿站,它地处珠江边,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小洲驿站周边的交通主干道小洲大道东路车流量不大,且驿站邻近小洲便桥西公交总站,便于市民到达,且驿站周边环境优美,远离市区的喧嚣,有利于创造一个安静的休憩空间。
周边环境:
虽然小洲驿站位于两条马路的交界处(小洲路与小洲大道),然而由于在驿站与马路间适当地种植了各种乔灌木,有效地降低了马路对驿站的影响(阻挡了灰尘,降低了噪音),提高了驿站休憩环境的质量,通过不同的植物配置,使马路到驿站的园景过过渡自然,层次丰富,更显驿站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洽。
园景:
小洲驿站的建筑设参考了岭南园林,站内植物以龙船花、软枝黄婵、芭蕉、小叶榕等带有浓厚岭南地域特色的植物更是与颇具岭南气息的驿站建筑相呼应,强调了小洲驿站的地域情怀。
四.驿站优缺点分析
(1).建筑内部
优点:①采光效果好,宽敞通透;
②功能设施齐全,功能区分隔清晰
缺点:缺乏残疾人洗手间及无障碍通道
(2).外部环境
优点:①周边园景与驿站主体建筑连接自然;
②建筑风格与整个驿站风格相统一(岭南特色);
③人性化设施完善。
五.调研感受:
虽然我是本地人,但是我还是第一次走进小洲村,来到小洲驿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很方便,从学校到这里转了一次公交车就到了,而且一下车就到了,不用多走(虽然时间比搭地铁的同学要长些)。再者就是这里的环境很安静,虽然隔壁就是公交车总站,但是由于植物种植合理,使两个区域间隔清晰,相邻而不显冲突,这对于城市绿道的建设很重要的,也值得我们学习。当然,这里的设施亦较为齐全,市民可以在此休息(还可解决吃喝),又可在此骑车、慢跑、运动,还可以在此游览,使人与绿道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绿道本身所承载的功能。而且小洲驿站的建筑设计更好地体现了岭南建筑的地域特色,更利于外地的游客了解岭南文化、感受岭南文化,使绿道驿站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这同样值得我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