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白山政发〔2009〕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牧业大省的目标要求,强力推进我市山区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生猪、肉牛奶牛、家禽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09〕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畜牧业发展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09〕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先发展畜牧业、建设畜牧大产业的战略部署,围绕“特色牧业扩能、常规牧业跟进、后续牧业振兴、畜产品加工业跃升”等四大工程建设,在全面抓好常规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力争在特色牧业上有所突破,构筑我市山区特色牧业经济体系;积极扶持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综合产出能力,实现牧业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到2012年,全市生猪、肉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79.4万头、48万头和645万只,年均增长6.45%、6.1%和6%;特种野猪饲养量达到12.6万头,年均增长26%;肉、蛋产量分别达到8.4万吨、4.67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培育带动能力强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达到6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废弃物处理(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民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5%以上。
二、优化产业布局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牧业经济,立足区位优势,定位区域功能,引导加工向养殖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依托基地县(市)区建设一个产业园区、七大加工业基地,即特种野猪加工基地、生猪加工基地、肉牛加工基地、肉鸭加工基地、肉鸡加工基地、蜂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鹿产品深加工基地。
生猪与特种野猪业:建设白山市生猪与特种野猪产业园区。根据全省建设“一大一特”两大生猪生产基地的总体规划,我市重点建设东部山区特种野猪产业基地,以抚松县为中心,以靖宇县、江源区为两翼,依托其它县(市)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建设特种野猪加工基地。在生猪加工基地建设上,以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八道江、江源两区为中心,依托其它县(市),建设生猪加工基地,两个加工基地形成白山市百万头生猪与特种野猪产业园区。肉牛业:依托山区资源,采用分散繁育、集中育肥、定单回收、企业统一加工的模式,以临江市为中心,依托其它县(市)区,适时启动安格斯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建设年屠宰4万头肉牛加工基地。
家禽业:以江源区为中心,依托江源鹏宇鸭业公司建设年屠宰500万只的肉鸭加工基地。以靖宇县为中心,依托宏发实业有限公司建设年屠宰300万只的肉鸡加工基地。
特色畜产品加工业:以长白、抚松、靖宇为中心发展中华蜜蜂优势产区,养蜂规模达到2万群,联合汪氏蜜蜂园建设年处理1000吨蜂(蜜、胶、王浆)系列产品深加工基地。以靖宇、抚松、临江为中心发展鹿业优势产区,茸鹿存栏规模达到3万头,在抚松县建设年加工50吨鹿茸及其它鹿产品的深加工基地。
三、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重点建设生猪、特种野猪、肉牛、家禽、鹿、蜂良种繁育体系。按照全省的规划,我市建设一处原种猪场,其中:特种野猪的繁育规模占总生产规模的50%以上,力争2011年建成投产。支持种猪、种禽扩繁场建设,每年建设存栏种猪600头以上的特种野猪扩繁场6个,建设存栏种猪600头以上的“洋三元”或配套系种猪扩
繁场6个;在靖宇和江源分别建设存栏2万只肉种鸭和存栏1.5万只肉种鸡的种禽场各一处。每年建设标准化的综合人工配种站15个,完善肉牛配种站点“冷链体系”,实施优质肉牛冻精补贴工程,每年良种肉牛冻精推广面占可繁母牛的70%以上。规划与实施中华蜜蜂、长白山梅花鹿、东北马鹿的保种区(保种场)与种源繁育基地建设计划。各县(市)区也要根据辖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安排专项资金,抓好生猪、特种野猪、肉牛、家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筑牢发展基础。
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围绕产业园区和产业布局,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设的原则,重点支持规模饲养场(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每年新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60个,到2012年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240个,其中:特种野猪、生猪、肉牛、家禽、蜂、鹿等规模养殖场(小区)分别达到70个、65个、55个、20个、15个、15个。50%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任务争取省政府专项资金支持,50%的建设任务由市、县(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重点用于畜禽舍标准化改造及小区水、电、路和粪污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到2012年,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要达到80%以上。
五、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加强市、县两级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严格落实畜禽疫病扑杀补贴政策;确保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和扑灭的工作经费;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补助标准;落实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县级财政经费补贴制度,保证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六、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全面实施以规模养殖场养殖档案、标识管理为主的备案制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建立畜禽产品定期抽查制度,切实保证畜产品质量。市、县(市)区政府要对畜禽产品定期抽检提供经费支持。对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场户,优先享受国家、省、市的有关奖励补贴政策。
七、加大扶持力度
从2009年至2012年,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市政府每年新增2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畜牧业发展。各地要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政府扶持畜牧业政策的同时,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畜牧业发展,进一步建立完善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场和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及粪污综合治理、畜禽品种引进与改良等项目。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贷款条件的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项目,要优先安排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抓住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组建吉林省畜牧业信贷中心白山分中心的机遇加快牧业发展步伐。《关于加快长白山特种野猪产业发展的意见》(白山政发〔2007〕31号)的扶持政策继续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规模养殖场(小区)用水免收水资源费,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八、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推动畜牧业加快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摆上突出位置,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经济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从实际出发,认真抓好组织落实。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和实施办法,积极配合,主动搞好衔接,加强协作,切实把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
中国养殖网 2010-4-22 10:14:32 山东畜牧网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实施新一轮农业振兴计划,再创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
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农民组织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主要畜产品产量、畜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出口创汇连年领先,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畜牧业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中居于突出地位,在劳动就业和农民增收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中居于关键地位,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居于提升地位。但是,仍然面临应对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压力的新课题,面临自身矛盾积累、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压力,面临适应新形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任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强省跨越。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3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兽药产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牛、羊、兔肉在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25%,畜牧养殖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达到60%,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达到2:1;规模以上畜牧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达到20亿美元,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位置;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畜禽养殖场户85%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80%参与畜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1.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养殖;夯实饲料、兽药、种畜禽生产供应基础;搞好饲养、加工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养殖方式先进、加工带动有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2.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加强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饲料、兽药、种畜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强化质量监管和信息发布;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3.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教学、推广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先进技术;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重点搞好技术研发;加强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
4.夯实畜牧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快畜禽良种产业化开发;加强饲养场舍、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改造;加大青粗饲料、蛋白原料等非粮食饲料的开发力度;推广高效、环保、安全饲料和兽药生产技术;建立饲养、加工、市场、服务、监管相融汇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5.健全畜牧业经营组织体系。家庭饲养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社会服务向合作社为主转变。积极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指导县乡畜牧兽医站所、社会力量、龙头企业等为农民提供服务。引导城乡和国内外生产要素投向畜牧业。
6.加强畜牧业行政管理体系。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使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城乡间均衡有效流动。以畜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制定畜产品产销计划,加大宏观调控。完善畜牧兽医配套法规规章,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良种品牌开发工程。制定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和良种推广指导目录,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的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扶持10家大型畜牧企业从事地方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加强濒危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培育一批风味好、价格高、潜力大的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打出山东的品牌。建设7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加强省级种公牛站、6个省级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150个县级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提升良种制种供种水平,逐步建立种畜禽生产、测定拍卖、推广利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实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选择养殖基础高、产业体系全、组织经营好、综合实力强的畜牧主产县,以规范场区布局、养殖场舍改造、信息化装备、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为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5000个畜禽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开展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行动,逐步形成大中型高标准畜禽养殖场、畜牧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并存互促的养殖格局。进一步抓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畜牧基地、沿黄畜牧产业带、山东半岛高端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鲁南生猪产业带等畜牧业重点区域发展布局,落实畜禽养殖场区备案管理制度,扶持推广“干湿分离、粪便制肥;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的循环生态养殖技术,确立现代养殖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施100万亩草场,年出栏200万头肉牛、1000万头生猪、500万只肉羊、8亿只肉禽和存栏50万头奶牛生态养殖建设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畜牧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三)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建立畜牧兽医与卫生管理部门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对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净化行动。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队伍、资金、技术、物资储备,提高应急能力。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所需疫苗、耗材、人工、监测及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列入省市县财政预算。大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完善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基础设施,尽快建成省级和5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市县乡基层动物防疫设施建设。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建设15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和信息平台。加强33个省际间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加强进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防止国外疫病疫情的传入。加快胶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的国家评估和国际认证。
(四)实施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制定《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严格畜禽饲养场户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作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建省级畜牧环境检验检测实验室,扶持4个省级、6个区域性及100个县级饲料、兽药、畜产品、牧草等公益性检验检测实验室改善条件。逐步形成以企业生产检验为基础、省级评估认证检测为龙头、县级日常监管检测为主体、市级仲裁复查检测为补充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支持800个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改造,完成发证工作,做好常规性质量检测,强化质量监管,确保乳品质量安全。对出口饲养场、供大中城市饲养场,进一步落实备案制度,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畜牧业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五)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畜产品加工分级管理制度,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落实140家省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对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给予重点扶持。2015年,全省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达6家以上,过50亿元的15家以上,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00个。加强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宣传,创新销售形式,方便城乡居民消费,培养成熟的消费群体。深化与沪杭宁、京津塘地区的产销合作,组织产销对接会、产品订货会。逐步增加长三角地区生猪、家禽及其产品,京津塘地区生猪、牛羊及其产品供应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合作对象从以日、韩、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转向多方位并举,增强对欧盟、中东和非洲等新型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畜产品出口规模,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外向度。支持20个大型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畜禽拍卖机制。
(六)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农业良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依托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单位,整合科研、教学、推广、应用等单位的技术力量,扶持建设1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开展良种培育、畜禽饲养、疫病防治、信息装备和环境净化等科研攻关。围绕畜牧重点产业和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设20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畜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畜牧兽医高端人才培养,培育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人才带项目搞开发,对畜牧科研、技术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支持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建设,搞好软件开发,发展终端用户。定期发布畜牧兽医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支持畜牧兽医推广单位、畜牧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自然养猪法、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喂、生猪人工授精、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等先进适用技术。制定实施畜牧从业和服务人员培训计划,把村级动物防疫员、家畜配种员和畜牧合作组织人员列入“阳光工程”培训对象,加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
(七)实施饲料兽药优化升级工程。支持50家饲料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示范项目,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联合重组,扩大饲料、兽药等生产企业规模,建立现代企业经营制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年产值过100亿元的饲料企业3家,过50亿元的饲料企业5家。支持秸秆、牧草饲料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秸秆饲料,推广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种植,努力实现区域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比重达到10%以上,青贮氨化秸秆4000万吨。加快开发安全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兽药,严格落实兽药生产企业GMP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加强兽药合理使用指导,规范兽药生产经营和养殖环节用药行为。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的兽药企业2家,过亿元的兽药企业10家。
(八)实施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帮助农民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围绕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需求,组织畜禽饲养、饲草饲料生产等合作社,解决家庭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两委干部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带头发展合作社;引导县乡畜牧兽医服务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的服务实体、畜产品加工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参与发展合作社。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支持建设1000家畜牧示范合作社。组织畜牧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技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四、政策保障
(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畜禽良种推广、秸秆养畜、饲养场面源污染防治等投资。认真实施国家生猪、奶牛等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养殖场区建设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检疫基础设施、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屏障体系、动物隔离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疫病监测净化等投入。根据国家和省规定的检验监测任务,加大对动物疫病、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种畜禽、饲养环境、牧草检验检测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正常的检验监测活动。
(二)强化对畜牧业的财税扶持。继续实施奶牛、生猪、肉牛良种补贴,加大对畜牧机械、饲草饲料机械等畜牧业农机具的补贴力度;积极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逐步完善补贴机制。加大畜牧业科技创新、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积极支持畜禽新品种培育、畜牧兽医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落实强制免疫疫苗经费。为动物疫病、饲料、兽药、畜产品、种畜禽、畜牧环境、牧草的监测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逐步增加畜禽标准化养殖、家畜配种改良站点建设、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秸秆养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畜牧业科研推广和农民培训等专项投入。落实饲料加工企业免征增值税以及进口种畜禽、牧草种子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初级畜产品加工优惠扶持政策。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的不合理税费,减轻养殖场户负担。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财政、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联络协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畜禽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探索通过资金互助和兴办村镇银行支持畜禽养殖的模式。加强银企对接,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每年举办一次银企合作活动。通过畜牧企业、畜牧合作社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总结能繁母猪、奶牛保险的经验,逐步扩大畜牧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实施办法。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
(四)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障畜禽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养殖用地,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鼓励发展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新型框架式畜舍建筑材料,逐步实现养殖场和农田的轮作使用。积极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针对畜禽规模养殖的不同兴办主体和建筑性质,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畜禽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08]61号)规定,及时办理养殖用地手续。畜牧生态循环和休闲观光型牧场,其永久性设施用地应依法办理农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国土资源、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掌握畜禽养殖用地情况,及时化解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畜牧兽医工作协调和目标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围绕建设畜牧业强省和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要求,制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将规划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研究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畜牧兽医、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科技、国土、检验检疫、质监、卫生、金融、物价、税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内容,明确考核指标和方法,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加强畜牧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搞好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发布,实现对市场变化、疫病流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有效预警预报,强化宏观调控和风险控制。
(二)加强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深入贯彻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6〕119号)和2009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鲁发〔2009〕18号),加强市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稳定隶属关系、加强人员编制。健全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条件。逐步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统一管理的体制。推行县级畜牧兽医、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为加快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二日
第三篇:10.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意见
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意见
白山政发〔2013〕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为推动我市人参、医药、矿泉水、绿色食品、旅游等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打造以生产健康产品,提供健康服务,发展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集群,现就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意义
我市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优势。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健康产业凸显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一个处于加速发展期的“朝阳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可以有效破解我市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没有形成集群等问题,推动特色产业链条深度延伸、产业间相互融合、产业集聚效应充分释放,实现支柱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高质化、资源效益最大化,在集群中形成和壮大新的主导产业,促进特色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二、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及目标
(一)基本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长白山优势资源,生态先行、药养并重、精工细作、旅游联动。实施重大项目拉动、产业集群带动、科技创新驱动,延伸、补齐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层次,实现产业、集群、园区、企业、项目五位一体集聚发展。打造长白山大健康服务聚集地,建设国际化健康城市。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重点打造以一个千亿级的健康饮品板块;两个三百亿级的人参系列健康产品板块、休闲旅游板块;两个百亿级的健康医药板块、绿色食品板块为主体,独具特色、三次产业紧密结合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1.健康饮品板块。重点发展矿泉水产业,打造以天然矿泉水、专用矿泉水、矿泉水饮料、功能矿泉水四大产品链为主体的健康饮品产业链。
天然矿泉水—复合型、硒型、偏硅酸型等;
专用矿泉水—婴幼儿、孕妇乳母、医疗等专用;
矿泉水饮料—加气、加味等;
功能矿泉水—添加微量元素、特色植物等;
坚持打品牌、上层次、扩总量、控资源,积极争取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支持矿泉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省政府将矿泉水产业发展与百万吨商品粮、千万吨钢同样做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推介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品牌,制定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地域标识的产品标准、价格标准、产能标准,推动统一使用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地域标识工作。大力开发中高端系列化产品,发展营养价值高的果蔬、矿物质含量高的功能性健康饮品,建设中国国际矿泉城。到2017年,全市矿泉饮品产能达到2000万吨。其中:中高档矿泉水及饮品达到50%以上。矿泉饮品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2.人参系列健康产品。打造以鲜参生产与加工、人参饮品、人参提取物加工产品、人参保健食品四大产品链为主体的人参系列健康产品产业链。
鲜参生产与加工:主要应用干制、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鲜参生产与加工。产品包括生晒参、红参、大力参、活性参、糖参等。
人参饮品:主要应用乳化技术、发酵技术、生物酶技术、高温瞬间灭菌技术等,将干参(鲜参)粉碎或经提取后制成饮品。产品包括人参果蔬饮料、人参茶饮料、人参蛋白饮料、人参运动饮料、人参酒(人参配伍酒、全株鲜参酒)等。
人参提取物加工产品:主要应用膜技术、分子蒸馏萃取技术、层析技术等,对人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应用,中间产品包括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蛋白(人参多肽)、人参挥发油,加工后产品包括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医药等。
人参保健食品:主要应用超微粉技术、微胶囊技术、喷雾干燥技术、冷杀菌技术等,产品包括人参超微粉胶囊、速溶参片、口服液等。
以建设世界级人参精深加工基地为主线,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控制园参,扩大林下参、有机人参种植,提高人参品质,大力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依托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普及人参安全优质生产技术,在人参加工,饮品制作,有效成分提取、应用,保健品、化妆品生产等引进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到2017年,全市人参、西洋参产量稳定在1200万公斤,精深加工率70%以上。人参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3.休闲旅游板块。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共同构成的产业链。
积极构建环山、沿江、跨国旅游产业格局。推进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养生为重点,涵盖休闲度假、会议论坛、冰雪娱乐、高端养老、旅游文化、旅游纪念品、雕刻、木刻、观赏石等高端产品建设,促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开发建设生态、冰雪、温泉、边境、民俗旅游产品,完善环长白山、沿松花江、沿鸭绿江和跨国旅游主题线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组合山水休闲、冰雪娱乐、温泉度假、红色旅游四大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多功能旅游度假区和自驾游营地。构建东北区域大旅游产业格局,实现旅游信息互通、资源开发共享、市场营销共赢共创的发展。建设“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东北亚旅游名城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17年,旅游业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旅游业社会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4.健康医药板块。打造以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化学药及生物制药五大产品链为主体长白山健康医药产业链。
中药饮片及颗粒——利用长白山道地中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制等现代技术加工制成传统饮片及颗粒,探索将单味中药经提取加工制成配方颗粒;
中药提取物—经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提取分离,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
中成药—现代中药制剂(片剂、胶囊剂、合剂、注射剂等),传统复方中药制剂(丸剂、散剂、酒剂等);
中药衍生品—日用品、农用品、食品、兽用品;
中药保健品—对具有一定营养和调节人体机能功效的绿色植物进行提取加工,制成营养补充剂,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缓解疲劳等制品;
化学药及生物制药—替米沙坦、那格列奈、瑞舒伐他汀钙片剂治疗“三高”药物等。加速推进包括重组蛋白、治疗血癌、乳腺癌、类风湿、乙肝、不孕不育症等生物药品在内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投产。
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中药材GAP基地和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提高道地中药材自给率。优化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提高饮片质量,方便使用,规范化发展;充分利用长白山特色山珍资源,开发高科技含量中药保健品、滋补品。选择中药传统制剂,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开发治疗慢性疑难病、老年性疾病,抗衰老、补益和养生保健药物;加大对施慧达药业集团重组蛋白、治疗血癌、乳腺癌、类风湿、乙肝、不孕不育症等生物药品的研发、生产的扶持、促进力度。树立“老产品新开发、小产品大市场、新产品打市场”的营销理念,构建纵横覆盖、高效快捷的市场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对新版GMP改造企业的扶持,助力医药企业良好过渡。大力扶持以修正、神威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企业、以施慧达为代表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企业,建设长白山北药生产基地。到2017年,健康医药板块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5.绿色食品板块。打造林果、食用菌、经济动物、山野菜四大产品链为主体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链。
林果:包括坚果—干果加工—果仁加工—果壳、种鳞加工;浆果—果肉加工—特色保健食品—副产品加工;
食用菌:干、鲜制品及即食品、调味品—提取各种功能因子作为最终产品或食品添加剂—菌糖综合利用作为饲料、农用肥;
经济动物:主要有林蛙:对蛙卵、蛙油、蛙肉、蛙骨、蛙头、蛙皮加工和有效成分提取制成保健品、化妆品及医药产品;鹿:包括鹿茸产品加工、鹿肉食品加工、副产品加工;
山野菜:采用速冻、微粉、脱水加工等现代加工工艺,生产即食和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大力推介长白山原生态、营养、无公害集群品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加强林蛙、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红松果林、蓝莓等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引进、消化生物保鲜、微生物发酵、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膜分离技术等先进生物工程技术,推广应用新型片剂、冲剂、胶囊、口服液、营养餐等成品加工技术及分析检测技术等,实现产品精深加工,达到优质化;推进绿色产品产加工、营销一体化,促进绿色产品产业健康发展。到2017年,绿色食品板块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一是承载平台。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围绕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大健康产业园。对进驻产业园大健康企业,比照市招商引资政策给予优惠。以基地聚项目、促项目、扶项目。二是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或商会,为具有共同资源、共同技术、共同市场的产业集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三是招商引资平台。完善“一个产业,一套措施,一名联系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突出产业链式招商,广泛吸引域外同产业的优秀企业入驻产业集群,领办、创办实体。(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经合局、市农委、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
(二)提高产业规划水平。组建专家咨询团队,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站位、高层次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高品质、高端化谋划发展项目,引导大健康产业以产业园为中心,向上延伸至以生态医药,经济动、植物种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林下经济等行业,向下带动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养生服务、健康娱乐、健康物流、高新技术研发、区域消费及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工信局、市农委、市旅游局、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帮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小微企业采取合作、兼并、改造和重组等方式融入产业链。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利用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大对人参、绿色食品、道地药材等种养殖、加工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创建等给予补助,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大的省、市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省、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税收减免、财政奖励、补贴和新增税收按比例返还等项政策。落实《白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白山政发〔2012〕13号)规定的各项税费扶持政策。(市工信局、市农委、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四)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对实施大健康产业项目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级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简称《标准》)的70%执行。使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地,土地出让价格可按不低于《标准》的15%执行。使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未利用地,可按不低于《标准》的50%执行;使用原有出让土地扩大生产规模,不改变土地用途,在土地出让年限内,不再增收土地出让价款;对投资10亿元以上民营项目,实行用地指标“点供”政策;对重点和投资亿元以上大健康产业项目用地,建立用地服务档案,全程跟踪服务。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实行林地审批与用地审查同步进行;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物流园区项目的,在首付不低于50%并保证一年内全部缴清的前提下,土地出让总价款可按约定分期缴纳。(市国土局、市农委、市规划局)
(五)提高融资保障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机械设备、库存商品、商标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抵(质)押贷款。支持以专利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要求的专利质押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支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依托产业园园区、特色产业园基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票据承兑、贴现要予以大力支持。(市金融办、市工信局)
(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对于企业内部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经认定后,可按新增净利润的5—10%提取用于对研发团队的奖励。建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以“人才+项目+资金”的形式引进创新团队,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创办或合作创办研发机构。鼓励本地高校设置涉及大健康产业专业学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开展“市校合作”咨询、“企校合作”服务、双千行动、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活动。三是打造科技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以省天然矿泉水科技创新中心、施慧达研究院建设为突破口,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具有白山特色的科技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人参、特色健康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高新区聚集。(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常务市长任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工信、发改、财政、国土、农委、商务、住建、科技、旅游、国税、地税、质监、经合、规划、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等部门参与的全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问题。调度考核各地、各相关部门支持发展大健康产业工作情况。二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政府重点产业推进组作用,设立专业推进机构,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三是建立工作考核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分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四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一月一调度、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的决策和推进机制。(市工信局)
附件:白山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府
日
附件
白山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裘会文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陈耀辉
市委常委、副市长
苗春岫
副市长
王
库
副市长
王树平
副市长
成员:刘凤春
市长助理、市发改委主任
崔学武
市工信局局长
黄金钰
市财政局局长
葛会清
市国土局局长
范传福
市农委主任
王
刚
市商务局局长
郁家林
市住建局局长
姜
丽
市科技局局长
丁鹏茳
市旅游局局长
徐
辉
市国税局局长
白山市人民政
年11月25
2013
李
发
市地税局局长
王一知
市质监局局长
张雪松
市经合局负责人
李
越
市规划局局长
杨明国
市金融办主任
张彩庆
市人参及特色产业管理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学武(兼)
第四篇:加快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活动方案doc
“加快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
专题讨论活动方案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就“加快我市山区现代畜牧业”举行专题研讨活动。
二、活动的主要方式
就每个专题,先由课题研究人员主要发言,然后由参加人员发言。
三、对评选的优秀调研文章进行表彰奖励
由参加会议人员,举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优秀调研文章10篇,每篇奖励人民币300元。(文章署名为个人的奖励到个人,署名为单位的奖励到单位。)
四、参加人员
1、县区人员。各县区畜牧局主要负责人,分管生产、防检疫、改良等工作的负责人,办公室主任。
2、市局人员。局及局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部。
3、邀请人员。根据情况,邀请省局、市委及市政府领导出席。
五、活动举行时间、地点。拟根据情况,安排在2009年6月,地点初步定在南江光雾山。
六、前期准备工作
1、继续开展调研活动。通知各县、区局,对下达的课题调研内容在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鼓励市、县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就某些内容开展调研。所有的调研文章在4月底前上交局办公室,并报送电子文档。
2、出版专题调研文集。对所形成的调研成果,请市委或者市政府领导作序,在2009年5月底前进行编印。送省局10本,市委、市政府领导5本,发县区(各5本),市句中层以上干部,合计60本。
二00九年一月八日
第五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冀政〔2011〕135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现代畜牧业生产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发挥气候条件适宜、饲料资源丰富和环绕京津的产业优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重点产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省畜牧业实现稳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不高,生产管理方式粗放,质量效益不稳,产业链条不长,保障支撑能力较弱。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发展理念,着力改善饲养装备条件,强化科技支撑,健全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一体化经营水平,加快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
二、明确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思路目标。围绕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扩量、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按照“一种五化”(良种普及、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科学化防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强基地建设,健全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到“十二五”末,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全省主要畜禽品种单产水平提高10%以上,肉类产量580万吨、禽蛋产量460万吨、奶类产量1000万吨,分别比2010年提高40%、35%和12倍,在全国位次前移一到两位;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现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机制调控和配置资源。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根据区域资源特点,重点发展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产业,积极发展肉牛、肉羊、肉禽、皮毛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坚持龙头带动,拓展市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链条,争创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科技支撑,提升档次。加快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集成与应用,切实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饲料兽药生产,着力改善产品品质,确保安全发展。
三、大力发展优势畜产品生产
(一)奶牛生产。围绕提质增效,巩固壮大传统生产核心区,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推广纯种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和性控冻精,加快改良步伐,培育高产奶牛群体,提高生产性能。大力发展奶牛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区),引导奶牛小区通过股份制改造、托管、寄养等方式实现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统一销售。规范奶站建设许可、合同收购、网络监控、驻站监管,保证生鲜乳质量。到“十二五”末,全省奶牛存栏280万头,泌乳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吨。
(二)生猪生产。立足保质增量,在粮食主产区加快建设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杜长大三元杂交和斯格猪配套系,扩大优种覆盖面。强化技术服务,引导农户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在年出栏30万头以上的养猪大县,全面实施人工授精,扩大优质种猪改良范围。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推广猪舍环控管理技术、营养优化技术,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生长速度。支持养殖场建立大型沼气池,推广猪沼肥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自有养殖基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市场供应。到“十二五”末,新建300个万头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全省年出栏生猪3900万头。
(三)禽蛋生产。着眼上档升级,按照“设备先进、环境可控、效益较高”的要求,巩固提升京广沿线蛋鸡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大力推广海兰、罗曼、京白939等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柴鸡养殖。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加强基础设施改造,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存栏1至2万只的规模场。普及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湿帘降温、封闭管理、全进全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支持大型养鸡场采用自动捡蛋、清洗打蜡、机械喷码设备。充分发挥养鸡合作组织作用,规范养殖行为,推行统一供雏、统一饲料兽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生产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鸡蛋、功能蛋等特色蛋品,努力扩大高档禽蛋市场份额。鼓励大型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村建立鸡粪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无害化、资源化水平。到“十二五”末,新建存栏5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鸡场200个,全省蛋鸡存栏36亿只。
(四)肉牛、肉羊、肉鸡生产。瞄准市场需求,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广快速育肥技术,在山区和坝上地区建设肉牛繁育基地,在粮食主产区建设育肥基地,在平原农区和丘陵地区加快发展肉羊生产。推广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三大品种,因地制宜发展和牛及乳肉兼用品种。以平原农区和丘陵地区为重点,发展肉羊生产。推广道赛特、杜波、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加大肉羊改良力度。推广肉牛、肉羊分群、分段饲养模式和全价配合饲料饲喂技术。建设环京津肉鸡生产基地,推广艾维因、罗斯等肉鸡品种。到“十二五”末,新建出栏5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200个,出栏10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500个,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鸡场200个,全省年出栏肉牛450万头、肉羊2500万只、肉鸡5亿只。
(五)特种动物养殖。发挥传统优势,切实抓好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建设。依托现有养殖基地,引导养殖户发展皮毛动物饲养。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户适度发展鹿、鸵鸟等特种动物,拓宽农民致富门路。
四、抓好现代畜牧业发展关键环节
(一)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坚持“引育繁”相结合,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省级原种猪场、祖代种禽场和种羊场建设,引进推广优良种畜禽,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升荷斯坦种牛站建设水平,引进国际顶尖奶牛胚胎,培育优质种公牛。完善配种改良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推进改良站点标准化建设,提高改良效果。加快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全面开展种公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后裔测定工作。建设省级种畜禽管理信息平台,为养殖场户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服务。
(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省、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提高动物疫病检测分离和病原学、血清学监测能力。加快建立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指挥平台和市、县执法监督网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消毒、监测等综合措施,建立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度,完善标识佩戴,规范防疫档案,尽快实现全程监管。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精神,确保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按要求建设到位,配备与动物防疫、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相适应的人员。加强基层动物防疫站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搞好培训,规范管理,提高待遇,落实责任,增强一线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三)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省、市、县畜产品质检中心(站)建设,完善省为主体、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全面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检测,提升预警预报水平。整合畜牧兽医执法队伍,全力推进综合执法,搞好人员培训,构建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监管网络。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大实施力度。建立产销对接机制,规范养殖档案,增强出栏畜禽及产品的可追溯性。搞好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促进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强化源头治理,规范投入品使用,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添加物行为。
(四)饲料兽药保障体系。引导饲料生产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到“十二五”末,培育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集团3至5家。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安全、高效、无残留、无污染的饲料和添加剂新产品。严格执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支持生物制品和原料药生产,对新上企业严格把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淘汰不合格企业。加快兽药GSP建设,规范兽药经营行为。以奶牛养殖集中区为重点,扩大苜蓿和饲用玉米种植面积,推广秸秆青贮、微贮、压块技术,提高饲草资源利用率。
五、全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紧紧围绕畜牧主导品种,加速建设一批经营规模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更新改造、链条延伸、开发新上,谋划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发挥资源、市场、品牌优势,引进一批战略投资。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健全制度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进园入区,实现集聚发展。到“十二五”末,每个市至少建成一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畜牧龙头企业,全省达到30家以上,其中100亿元以上的2至3家。
(二)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引导养殖加工企业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健全标准化管理、计量检测和质量信用体系,开发高终端产品。筛选一批生产势头好、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重点培育,积极帮助申报国家和省知名品牌。支持养殖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商标,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把品牌做大做响。帮助省内知名企业在京津及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专店、专柜、连锁商场,增设销售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到“十二五”末,畜牧类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个。
(三)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坚持一手抓规范提高,一手抓扩大规模,加大在项目资金、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示范社。通过典型带动,帮助合作社健全机制,完善功能,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夯实规模养殖基础。指导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市场营销、信息咨询、技术培训、农资采购、融资担保等系列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到“十二五”末,畜牧类合作社占到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的1/3以上。
(四)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协作,建立研发中心,掌握核心科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畜牧科技推广机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型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
六、强化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动。各级政府要真正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摆上重要位置,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全面部署,狠抓落实,确保现代畜牧业不断取得新发展。要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督导制度,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检查,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强化责任落实,把畜牧业发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头。搞好通报表彰,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畜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标准化养殖、良种补贴、防疫体系建设等扶持政策,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成效。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测和饲料兽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对畜牧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企业及饲料加工企业给予扶持。将40%的农业产业化资金、40%左右的农业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贫困县安排扶持资金要向畜牧业倾斜。充分发挥政策投入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畜牧项目。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吸引信贷资金支持畜牧业发展。保险公司要开发适合奶牛、生猪、肉牛生产的保险产品,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四)强化发展指导。扎实开展畜禽生产“百场、千村、万户”监测行动,建设省级畜牧业预警信息数据库,搞好养殖、市场信息日常采集、信息传输,加强统计分析,及时掌握生产和市场运行形势。组织专家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指导养殖场户调整养殖结构,合理安排生产。
(五)搞好宣传引导。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意义,普及实用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培育一批现代畜牧业典型,广泛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坚持依法治牧、依法兴牧,促进现代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
附:1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3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4饲料兽药保障体系建设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附件1: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畜禽良种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资料,良种繁育体系是将引进、选育、培育的优良畜禽品种进行扩大繁育并安全推广于生产的载体。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由种畜禽场(包括精液、卵子、胚胎等遗传材料)、配种网络和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三部分组成。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有利于放大畜禽优秀遗传基因,提升商品畜禽生产性能,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养殖户收益。
一、建设现状
初步形成了以原种场为核心,繁育场为支撑,配种改良站点为基础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但种畜禽场普遍规模较小、选育水平低,原种猪、祖代鸡等种畜禽主要依赖国外引进,自主培育能力差;生产性能检测能力薄弱,应用于生产的种畜禽质量参差不齐;配种网络不健全,设施陈旧,优良种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建设目标
明确主攻方向,大力推广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和斯格配套系种猪,荷斯坦奶牛,海兰、罗曼、依莎、京白939蛋鸡。引进高代次种畜禽(含牛胚胎、性控精液),提升原种场、祖代场、种公牛站规模及选育水平。到2015年,全省生猪、奶牛、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1%、97%。
完善配种网络,到2015年,牛人工授精覆盖面达到95%,猪、羊人工授精覆盖面达到60%。
建立健全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全面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到2015年,达到奶牛20万头、种猪1000头、禽2万套的测定能力。
三、建设内容及投资预算
“十二五”期间,共投资48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7100万元,用于完善配种网络。市、县财政投资15亿元,用于市、县配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担单位自筹224亿元,用于种畜禽场扩建和种畜禽质量测定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一)种畜禽场建设投资15亿元。扩建6个原种猪场、6个祖代鸡场、10个种羊场。利用省级农业产业化等支农整合资金,引进原种及改良技术,提高良种畜禽供种能力。
(二)配种网络建设投资22亿元。改造1个省级种公牛站、完善11个市级精液配送中心、3000个配种站(点)和250个种公猪站建设,实现猪、牛、羊人工授精网络全覆盖。
(三)省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投资11亿元。省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由奶牛、种猪、肉牛、肉羊和种禽五个检测中心组成,完善提升奶牛、种猪检测中心,新建肉牛、肉羊、种禽检测中心,全面开展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附件2: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动物防疫体系由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主要负责动物疫情的预防、预警、监测、控制和扑灭等工作。
一、建设现状
省、市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已经建设到位,尚有26个县没有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33个县没有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疫病监测和动物卫生监督手段落后,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二、建设目标 建立与动物疫情防控形势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到2015年,实现动物卫生监督数据资源共享,提升科学快速处置动物疫情和动物产品安全事件的能力;全面监测动物疫病,及时核查处置和扑灭疫情,实现对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有效控制。省级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能够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具备一类动物疫病和新发动物疫病的病原检测分离能力;市级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能够开展血清学和部分病原学监测工作,具备二、三类动物疫病的诊断定性能力;县级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一级水平,能够开展血清学监测工作;乡镇动物防疫站化验室能够开展部分血清学监测和采样、送检工作。
三、建设内容及投资预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资352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1056亿元,市、县投资2466亿元。
(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1省级以上投资2450万元,其中省级兽医实验室,新增、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投资800万元;建立一座大型冷库,配置冷藏车,配置疫病快速诊断车、应急处置指挥车、应急通讯设备、扑杀设备、消毒设备、无害化处理设备投资450万元;建设省级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投资600万元;为53万名村级防疫员每人配备一台识读器投资600万元。
2市级投资1620万元,用于11个市级兽医实验室,新增、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
3县级投资9300万元,用于180个县(市、区)级兽医实验室新增、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
(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
1省级以上投资1750万元,其中建设省级动物卫生信息化平台、开发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软件投资700万元;建设省级动物检疫电子出证数据中心投资400万元;建立省级动物卫生监督快速反应指挥平台,完善动物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工作手段,配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设备投资650万元。
2市级投资1100万元,用于11个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化、执法监督以及快速反应系统配套建设。
3县级投资8400万元,用于180个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执法监督以及快速反应系统配套建设。
(三)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全省共有村级防疫员53万人,按照国家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的要求,在国家补贴基础上省级财政每人每年补贴300元,市、县财政每人每年补贴200元,用于承担散养户的强制免疫、检疫报检、疫情报告等公益活动的补助。省级每年安排1590万元,四年共计6360万元,市县每年安排1060万元,四年共计4240万元。附件3: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河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由省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11个市级畜产品质检中心和49个县级畜产品质检站构成,负责全省畜产品、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工作。
一、建设现状
省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初步具备了确认检测能力,11个市级畜产品质检中心有9个通过质监部门资格认证;县级质检站有44个可以基本开展工作。省级仍缺乏多产品、多参数、大批量综合检测能力,市、县兽药、饲料、畜产品检测机构分散设置,设备水平低,人员少,缺乏经费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检测项目覆盖全省主导畜产品、畜牧投入品及畜牧生产环境的质量安全监管、风险预警、风险排查等相关检测需要。随时掌握全省畜产品监测数据,提供风险预警信息。建立省、市、县畜产品质检机构联动机制,及时应对应急检测、风险排查检测、飞行检测、拉网检测、交叉检测等工作。
三、建设内容
(一)省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省级以上投资3450万元,购置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飞行质谱联用仪、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等离子光谱-质谱联用仪等高灵敏、高精度检测设备;构建全省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畜产品监测信息平台;对实验室温湿度控制,防火、防尘、防震,噪声和电磁辐射控制,“三废”处理等设施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造;组织实验室间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开展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改建药物耐药性实验室与安全评价实验室。
(二)市级畜产品质检中心。市级投资143亿元,购置流动检测车和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购置监督检验、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基本设备。
(三)县级畜产品质检站。49个县投资294亿元,购置流动检测车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自动酶标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购置监督检验、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常规设备。附件4:
饲料兽药保障体系建设
饲料工业和兽药产业均是独立的工业体系,也是畜牧业主要投入品,大力发展饲料、兽药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对从源头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状
全省现有饲料生产企业1027家,饲料产量1086万吨,总产值298亿元;兽药生产企业143家,产值34亿元;饲料、兽药生产企业数量及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我省饲料兽药企业区域分布差异大,发展不均衡,饲料企业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和沧州两市,兽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和保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科研能力差,绝大多数属于同质低价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底,全省饲料企业数量保持在800家左右。力争培育年产10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企业集团3-5家,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20-30家。全省饲料总产量1300万吨,饲料工业产值350亿元。兽药生产企业严格按GMP标准生产,经营企业全部达到GSP标准。省内饲料、兽药产品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执法监督。健全执法队伍,强化基层综合执法。严格行政许可条件,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坚决不予申报、年检或者备案。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对违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二)引导企业整合。引导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整合重组,强强联合。对严重违规企业或者生产条件不达标企业,予以关停并转。加强科技创新,帮助企业上等级,上规模,上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质量监测。健全完善省、市、县饲料兽药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抽检工作,发现不合格产品认真追根溯源。监督企业强化内部质量机构建设,确保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质量。
(四)搞好宣传培训。大力宣传饲料和兽药相关条例及配套法规,教育从业者严格依法从事生产、经营和使用活动。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