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三大板块建设的学习与思考
各位前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选择的讲演主题是“我为三大板块建设做贡献”因为我还年轻,所以谈不上贡献,如果不是因为参加青干班培训,我都不知什么是三大板块。所以在这里我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三大板块建设重要发展战略构想的一点了解,认识和思考。
都知道,应城有三宝:石膏、岩盐和温泉。这是应城人引以为豪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可是依赖它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资源枯竭,等到那时应城该何去何从,如何寻求新的发展,这是需要大家思考和担忧的。在这个大的背景下,2010年应城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旅游经济区“三大板块”,的战略构想。听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是应城市合理利用资源,将功能分区,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这个构想与应城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那么在这样一个战略构想的指导下加速应城的经济转型,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推动?如何为“三大板块”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搜集的对各区人才现状的一个调查数据:
东部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余家,各类从业人员1.2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近30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近320余人。像华能应城热电联产、国家西气东输应城地下储气库和国家战略石油应城地下储备库三大项目所需人才门槛高,对地方人才需求少。中部将是应城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有企业管理人才100余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0余人,但人才学历和密度远高于东部和西部人才。而西部地区作为旅游经济开发,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近4000人,远低于全国水平。从学历来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28人。持国家或省级部门颁发相关证书的中高级以上管理人员总数仅为67人,同样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各行业人才的紧缺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我敢说各行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重内部培养轻外部培养,可以做到外派学习的单位不多。就拿我来说,一学期5个月,就有差不多五个月是在教学,走出去的机会很少,都是自己摸索;重个体轻群体,重视能力好的人才,能力稍差的呢其实很努力但因长时间得不到认可,干劲愈发不如从前,比如曾经和我在同一个外贸公司工作的同事,因为不是专科出身,很多东西不熟悉,业务能力班班,长期得不到认可也争取不到较好的培训机会,单位其他人都不是很主动的走进他,所以像这种情况是对增强整个单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是不利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 在人才方面 1.应建立科学的人才环境评估体系
2.畅通渠道,加快引进当前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
3.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夯实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如重点解决好各类人才在家庭、子女、住房、保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外地人才,为他们办好联谊会,联姻会,既为他们解决了个人问题,又能让他们留下来为应城发展贡献力量。建议和方法还有很多,这里若有不够成熟的想法,还请大家多多包涵。那么我身为基层普通教师,教育的学生还不能是直接输出的人才,他们还需要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和经过漫长历练才能为社会所用。所以我不能说能为三大板块建设做什么贡献,我只能说在我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教育前线培育好自己的学生,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在座的各位前辈都是各行各业的力量骨干,我相信你们都能够各得其所,各施其职,利用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才干,为三大板块的建设贡献有个人特色的智慧。
第二篇:浅谈山西旅游业(三大板块)
浅谈山西旅游业
----三大板块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 秋时代,这里是晋国的领地,所以至今简称为晋。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是文物资源大省。
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有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雕刻精细;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的泉水数量多,且涌水量大。主要泉水有朔州神头泉、五台般若泉、太原晋祠泉、平定娘子关泉、蟒河泉等。还有几处有名的温泉,水温较高,富含多种矿物质,是开展保健旅游的宝贵资源,如浑源汤头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营泉、定襄温泉、盂县温泉等。
山西遍布名山大川,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北武当山、灵空山等也各有特点。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秀丽。
山西坐拥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对于以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的过多政策性倾斜,使我省的旅游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人们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日益加快,但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弱项,对我省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大。近几年我省来加速推动转型,将文化旅游业确立为该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产业,重点打造以“黄河、长城、太行”为支撑的三大旅游板块,突破传统“点状分散、线状短窄、片状不足”的旅游格局,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挖掘黄河的博大 内涵,凝练黄河风情、民族精神主题,构建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生态黄河的旅游精品线路;挖掘长城的边塞、军事、农牧、贸易等历史文化元素,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建设古建长城、军事长城、民族长城、丝路长城的历史文化旅游公园;挖掘太行的山水、生态、红色圣地等文化元素,凝练大美太行、天下脊梁主题,打造雄奇太行、秀丽太行、红色太行、古韵太行的精品风景旅游带。
山西旅游的核心资源就是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在山西都能找得到“根”。楼阳生省长提出了山西三大旅游带的构想——黄河旅游带、长城旅游带、太行旅游带。三者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标志物,而背后,承载的又都是文化,黄河代表的是民俗文化,长城代表的是历史文化,太行代表的是生态文化。
黄河魂,在山西。没有听过壶口瀑布的咆哮,不足以谈民族之精神。黄河是山西人的母亲河。它穿过山西境内4市19县(市),给三晋大地添加了波澜壮阔的美景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黄河自高耸的西北向低缓的东南顺流而下,沿黄河流域生活的山西人则以坚强开放的拼搏精神逆流而上,孕育和书写了人类历史和华夏文明的华美篇章。这里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国人对母亲河的执着情怀,为沿黄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城魂,在山西。没有见过荒烟蔓草的长城,不足以谈历史之浮沉。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自古就与长城紧紧依附在一起。这条横亘在广袤大地上矫健的巨龙,经过山西境内8市40县(区),赋予了三晋大地雄伟壮观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太行魂,在山西。没有攀登过壁立千仞的山峰,不足以谈人生之自信。千百年来,巍巍太行犹如雄浑的脊梁,护翼着三晋大地,为沿太行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
黄河、长城、太行这一山西旅游的“新三板”,是我省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话语权的必然选择。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深挖文化底蕴、植入一流创意、借助科技手段、发展自身特色,打造“产品包”“景点群”和“线路套餐”的旅游新格局,以适应当代世界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点状分散、线状短窄、片状不足”的传统旅游格局,使山西同质化的旅游市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助力山西旅游行业挺进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前沿。
随着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中部开发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旅游产业发展应抓住良好机遇,适应新形势,把山西省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使山西省旅游业发展 水平和整体实力再迈一个新台阶。
2017年9月6日,山西文旅集团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基础上制定并提出了“13366”发展路线图,即树立“一个目标”、明确“三个发展思路”、打造“三个平台”、建设“六大板块”、形成“六大保障体系”,其中建设文化旅游业的开发运营平台、投融资平台、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三大平台,打造酒店管理、景区开发运营、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地产、投融资等六大主业板块构成其核心内容。董事长王文保说,这一路线图的关键环节,是以整合开发山西省内旅游资源为抓手,规划、整合、建设、开发、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支撑项目,以点串线带面,积极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集群,对服务山西发展大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产业规划,精心构筑新型支柱产业的大旅游格局。旅游规划决定着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才能不断优化产品配套,改善客源结构,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实旅游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为构建和谐山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 献。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体现线路、精品和特点,要根据市场需求,把休闲度假旅游纳入其中。同时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要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推进旅游法规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通过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行政许可的程序和管理,完善和理顺协会和中介组织体系,同时更要提高市场引导和监管能力,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要建立全省旅游行政和执法体系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旅游条例》、《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三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围绕打造旅游精品,对景区名称、商标注册、产品登记等都要精心策划。在抓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重视并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为向本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重视基础建设,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完善提升已经初具规模的大运旅游经济带,整合推进极具发展潜力的太行旅游经济带的新产品开发。强化旅游市场开拓,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要有大突破。旅游市场开拓要根据现代旅游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将旅游形象与整体形象塑造相结合,推进大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山西文化自然旅游特色,又符合旅游时尚;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和发展,既符合市场要求又易于传播;既主题突出,又立体多面。二是要重点策划设计晋北佛教文化游、平遥古城游、晋南寻根觅祖游、太行山风景游,黄河风光游及红色旅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加快市场培育与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健全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狠抓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化全省旅游市场秩序。要积极创建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山西省旅游客栈的星级与评定》省级地方标准。编制《山西省旅游行业管理细则》,从旅游星级饭店管理、旅行社、导游管理、旅游安全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方面系统地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三是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各级旅游行政部门的市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市场秩序与旅游安全。四是要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宣传贯彻国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检查标准》。五是要抓好岗位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最后,借用中国著名艺术家张继钢的话:“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就适合一个人慢慢地去走,慢慢地感受。在旅游景点看建筑,其实,最终的体现还是文化。希望通过打造黄河、长城、太行旅游新品牌,让山西歌唱起来、欢乐起来,五千年的光芒闪耀起来。”
第三篇:HR业务知识三大板块 .doc
HR业务知识三大板块
最新的密歇根人力资源调研揭示,在五项核心胜任力表现中(战略贡献、个人信誉、业务知识、人力资源服务的实施和人力资源电话化科技),中国人力资源工作者在业务知识领域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其它四项,而且也与全球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可见,中国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业务的了解还相当不够,需要大大提高。
那么,业务知识究竟包含哪些内涵呢?
在调研中,我们把价值链、价值主张和劳工法规这三项统称为业务知识。劳工法规不难理解,在中国,它是传统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早在很多年以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已经开始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可想而见,中国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劳工法规方面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如果忽略劳工法规这一因素,中国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其它两项业务知识——价值链和价值主张——的表现实属堪忧。甚至乎,很多中国人力资源工作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价值链和价值主张。
价值链——久远而时髦的名词
“价值链”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从成本控制到竞争战略,几乎无处不在,它成为近来最时髦的名词之一。从最上游的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的客户和消费者,这个由始至终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系统工程就称为“价值链”。其实,“价值链”的概念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Dr.Michael Porter在其著作”Competitive Advantage”中阐述了最基本的“价值链模型”,将企业的价值链环节分为五项“主要活动”和四项“辅助活动”,通过相互之间的接与运作,最终产生赢利并获得竞争优势。
五项主要活动:
输入物流Inbound Logistics:原材料获得和储备的过程
生产制作Operations:使原材料变为成品的过程
输出物流Outbound Logistics:将成品运输给客户的过程
市场销售Marketing & Sales:使客户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渠道建设、广告传播、价格制定等
服务Service:维护并提高产品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客户支持、维修服务等
四项辅助活动:
企业基础设施Firm Infrastructure:包括组织架构、文化建设、控制系统(包括财务、法务、质量管理等等)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包括招聘、发展、激励等各种机制
科技发展Technology Development:包括研发、流程自动化等增值的科技发展活动
供应管理Procurement:获得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与供应过程
花这些篇幅来介绍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主要是为了让人力资源工作者们找到了解业务知识的突破口。根据自身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和背景,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在价值链中找到不同的价值链重点环节,比如在运输服务公司里,物流就
是重点环节,而在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则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总之一句话,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学会讲“行内话”,也就是说,必须更加深入了解业务运作实践。
价值主张——1+1>2的主张
调研发现,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还不太了解业务,但是国外的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已经对业务价值链非常熟悉了,以至于在国外,高表现公司的HR和低表现公司的HR对业务的了解几乎在同一水平上。差别在于,高表现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更加擅长于整合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能够将对业务的了解转化成对战略的贡献,实现快速变革,创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组织文化。仅仅了解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是不够的,哪些是最关键的价值创造点,怎样整合不同的环节,以获得比简单叠加环节更高的价值,这才是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思考的“1+1>2”的问题。
与业务牵手
人力资源工作者从哪些地方着手,才能增加对业务知识的了解呢?简单而言,有二个“多”必须要做到:多阅读和多沟通。
“多阅读”——阅读是最快吸收知识的方法,这种速成学习法应该成为所有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习惯。阅读范围包括公司产品资料和技术报告、分析家写的报告、客户的报告和竞争对手的报告等等。阅读的目的很简单:首先要学会“讲行话”;其次要了解业务发展的新动向,不管是自己公司的,还是客户
或竞争对手的;最重要的是要将读到的东西与公司的战略所结合。
“多沟通”——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信息。和非人力资源的同事沟通,可以获得最新鲜的业务知识,了解到不同业务部门当前最重大的任务和最现实的问题。很多表现优秀的公司鼓励HR参与很多与人力资源无关的项目和工作组,让人力资源工作者与业务同事进行最亲密的工作接触,甚至有些大型公司让人力资源工作者在不同的业务部门间进行轮岗,这些努力都是希望人力资源工作者冲出HR的小房间,和一线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一起。当然,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要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和持有同样目标的人力资源同行多沟通,经常参加一些行内聚会。
另外,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多和客户沟通,可以直接与客户或消费者对话,也可以通过一些机制的调整拉近HR与外部客户的距离。中国已经出现一些服务型公司将客户评价作为对员工奖金发放的一个参考标志。甚至有些公司里,只要客户主动给某位服务员写表扬卡,公司就会给予该服务员特别的奖金。在国外,有些机构甚至请客户参与到自身员工招聘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鼓吹这种激励方式,但这种做法恰恰反映的是人力资源与外部客户之间的近距离接触。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沟通是双向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在沟通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更要学会自我宣传。在与非HR同事沟通时,要宣传人力资源部的新举措,特别要在适当的时候让非HR同事了解到人力资源已经参与到业务中,已经参与到战略中。密歇根人力资源核心胜任力调研中有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在中国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能评估中,所有的职能指标上,非HR同事的评价全部低于HR工作者的自我评价。这可以说是HR工作者自视太高,也可
以说HR工作者的努力并未被其他同事所了解。另外,在与外部客户或人力资源同行沟通时,一定要记得宣传自身公司的产品、形象和品牌。
第四篇:对板块是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 “板块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 唐琦
更新时间:2012-5-21 9:55:35
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化是一个通病,与之相伴的是课堂目标不明晰、教学结构紊乱、教学效果低效。而“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老师的首创,是余映潮老师教学艺术主导的风格特征之一,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我常常想,“板块式”教学思路下的课堂教学就像是游览一处园林,园林的名称就是课题,余映潮老师则是一名高超的园林艺术设计师,预先设计好这处园林。然后他又像一名出色的导游员,引领学生们在这处园林尽情地游览,一处景点、一处景点地慢慢玩赏,细细琢磨,悟到实效。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余老师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也是我的主流教学模式。”纵观余老师一系列教学设计和他所上的示范课的实录,我认为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板块式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余映潮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中说:“我没有建立什么思想体系,也不刻意追求形成什么语文教学派别,但我设计每一节课的时候都要求做到非常贴近一线的教学。‘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我的教学设计理念,‘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是我的教学常规。”
“学生主体”自钱梦龙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写入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中,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能否落实,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关乎学生语文素质能否得到快速提升、健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所以,“学生主体”必须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之中。对此,余老师在他的一篇篇课例的设计、一课课的示范教学中,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回答。他的设计,无论是两个板块,还是三个板块(基本上三个板块),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无论是听、读,还是说、写,都给学生留有充分活动与思考的时间,都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都有一套相应的操作方式和办法。学生所有的活动都能与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水准紧密结合,没有任何玄虚花哨的噱头,也没有什么预设的圈套,而是一步一步地前行,一层一层地推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向目标,并一一落实。语文课要真正告别传统的授受模式,把学生从“灌”与“填”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自然要从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有序地把学生引入主动钻研探索文本的境界之中,让学生做一个清醒的学习探索者、吸纳转化者、创造实践者。
比如,他上的《马说》这一课,只有“诵读”和“积累”两个板块,但两个板块的步骤十分清晰,落实非常细致。如诵读要求:读出“同情”,读出“愤慨”;朗读要把11个“不”字、3个“也”字读好,交流体会各语段的“语气”。这就好像特级教师李镇西对学生提出的阅读既要“走近作者,还要读出自己”一样,达到心灵上的浸润与情感上的滋养。这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达到真正理解消化的要求,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告诉学生。这样落实“诵读”要求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目标“,体会各段的语气”的要求就能落在实处。
在“积累”这一板块中,又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听记积累。即听老师讲解并记录,内容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名词、副词(如“奴隶人”“其”“以”“虽”等)以及关于“说”的文体知识。第二步是辨析积累。主要辨别词的同形而不同义,如“之”“也”“食”“其”“策”“虽”“常”等。第三步是翻译积累。用说话的方式把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背诵全文,还要引申理解“作者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人的出现”。这是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让学生过好文字关、语言关,对应该掌握的实词、虚词一一加以落实;在疏通文义的前提下,当堂背诵该文,并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些“积累”要求是必须的,也是科学的。唯有如此,语文的根基才能打得扎实、牢固,语感才能不断地丰富、敏锐。
由此可以看出,余老师的课做到了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他的课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具有针对性,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落实具体细致,主体活动不仅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探索求知的成功满足。这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是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说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出一种可大面积推广的教学模式。
二、“板块式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只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余映潮老师所设计的语文课和所上的示范课例,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目标明确,步骤简洁实用。步步不离目标,每一个目标都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努力来完成,其共性特征十分突出。“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余老师的课,每一节都会十分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 学什么? 用什么方法学? 经过哪些步骤? 达到什么目标? 如《口技》一课,余老师将其设计为三个板块,即“朗读、欣赏、积累”。他在开课伊始,就告诉学生:“朗读,读起来;欣赏,把我们的眼光进入课文深处;积累,做好老师发给的智能练习,把它理解分类。”现在我们就看他对第一板块“朗读”的程序是如何设计的: 第一次读: 读得流畅——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第二次读: 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第一段,由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明晰的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情景,读出段中层次。这里的朗读要求具体,层次分明,既有朗读方式的要求,又有对内容把握的要求,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保证了学生遵循“总体感知——细节理解——总体把握”这样一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文本阅读的思维认知规律。环环相扣,步步落实,教学目标得以一一实现,学生的收获也就做到了无可置疑,这样的课堂不正是充满了“语文味”的课堂吗? 从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余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讲程序、讲方法、讲语文知识和言语材料的积累、讲语文能力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学生活动实实在在、仔仔细细、有条不紊,符合新课程关于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三个维度上体现出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要求。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既长知识,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讲,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充满了“语文味”。
因目标明确,主体不会盲目活动而游离于文本之外;因方法明确,对内容有针对性,借助教师点拨或示范,主体的思维不会信马由缰、南辕北辙;因程序明确,一个目标达成了,自然进入下一个目标;一个板块结束了,进入下一个板块。每走一步,学生都能了解自己达成目标的状况,每完成一个板块,学生都能感知到自己努力的程度。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最难以(全面)落实的,而余老师的每一课都会开宗明义,告知得清清楚楚,每一环节的活动程序设计得明明白白。我们说余老师的课值得研究,值得推广,就是因为他的教学模式和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开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结合得比较自然、比较自觉、比较合理、比较细致、比较扎实,达到一种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正因为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思想植根于基层,着眼于一线教学实际,着力于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从普及大众的课堂教学艺术的角度来专注地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所以他的课设计得既实用、又灵活,既简洁、又丰满,既清晰、又有深度,既朴实、又很精细,既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既继承了吟诵品读的优良传统、又勇于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他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作出成功性的示范,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第五篇:关于对我市三大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省委孟书记提出的用2—3年时间使我市的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围绕突出三大主导产业,尽早谋划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办公室、市委农工部、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成立联合调研组,分赴乐平、浮梁、昌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听取了县(市、区)主要领导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乐平蔬菜集团公司、镇桥镇、洪岩乡,昌江的吕蒙乡,浮梁的茶叶集团总公司和经公桥镇,亲身感受了我市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三大主导产业有喜有忧,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和成效
1、浮梁茶叶
作为传统产业,浮梁茶叶有着资源、文化、规模等优势,历来都受政府的关注,茶叶作为浮梁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浮梁县名优茶发展迅猛,广大茶农的收入得到较大增长,山区茶农茶叶已成为他们的主收入。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茶园管理两极分化,稳产高效。浮梁县近年的茶叶总量在4万担左右。一方面高山茶园注重发展高品位的有机、AA级名优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低山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茶园,已有十几家农场主、茶叶大户经营的近万亩茶园,注重投入,管理水平较高,但仅占浮梁县茶园面积总量的八分之一。
茶叶经营诸侯纷争,茶农增收。浮梁县品牌由原来的三五个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个,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由多个个体经营商贩将茶叶通过不同渠道分销到北京、上海、南昌、常熟等地,同时也引来了外地的经营大户直接来浮梁县收购名优茶,促进浮梁县在瑶里、西湖自发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促进了茶农增收。
茶叶品种花色增加,多类发展。浮梁在发展高山名优茶的同时,依然保持传统的工夫红茶这一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6套珠茶生产线,在低山联片的茶园采用机剪、机制,加工普通绿茶,丰富浮梁县的茶类,形成多种茶协同发展的格局。
茶叶趋向无公害化,唱响绿色。浮梁县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茶生产规模,目前全县3万亩无公害茶基地的空气、水、土、产品已通过江西省农科院的抽检,已有近万亩茶园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基地认证,为今后茶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乐平蔬菜
乐平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撤县设市以来,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去年,全市蔬菜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4万亩,全年总产量达58万吨,总产值4.89亿元。拥有全省县级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设施最好的蔬菜科研基地,全市现有汇德、祥辉、彩云等多类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鲜菜,全市蔬菜外销量占总量的80%,但外销蔬菜又有90%只销往周边市县。暂时处于领先位置,因此不论是实力还是名气,乐平市都已基本奠定“江南菜乡”的地位。
3、昌江养殖
2003年该区养殖业产值近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6.5,比2000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值20来自养殖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虽然已形成了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格局,但产业化水平依旧较低,还没能够突破阻碍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离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和困难:
1、农户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低,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趋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全市出现了不少的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但由于专业化经营投资风险大,加上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当前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那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和兼业化趋势。农户作为一个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兼有生产者如现代企业和纯粹消费者如城市家庭的双重特征,这就决定了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的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小而全的生产,所以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生产经营格局,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雷同。有很多农户仅仅是种几分田、放几只鸡、养几头猪,只能保温饱,还谈不上搞产业化。
2、农户经营手段粗放,造成农产品质量低劣。我市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效益相对偏低,因此,多数农户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技术的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品种单一,精品、名品不多,优质品种严重短缺。浮梁有些茶农虽然能采摘到一流品质的茶叶,但因为制茶技术落后,只能做出中档茶叶,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收益。从大处看,因为茶叶生产和加工仍然是以手工为主,成本太高,产量太低,难以占领市场,降低了茶农生产积极性,产生了掠夺性经营现象。
3、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龙头企业建设缺乏规划,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尚未真正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导作用。
4、三大主导产业的规模总量仍然偏小,产业化层次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无公害化率不高,商品化率仍然偏低。因为产品没有统一规格,所以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无法在国内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仍然是薄弱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统一、健全的专业大市场数量不多。完成第一个“65”的目标问题不大,但离第二个“65”的目标差距还很大。
三、对策和建议
要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以粮食生产为主线,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把其构成要素配齐、配强。
1、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销售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专业市场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企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为、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要提高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企业必须对某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外市场状况有相当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包括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能够及时收集并向农民传导市场信息,引导农民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要提高给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龙头企业要在优良品种的供应、饲料、防疫、收购、加工、储运等方面对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根据环境条件、产业性质、龙头企业及农户的特点进行深入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初创阶段向积极发展阶段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提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信、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资金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要用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业对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双方的经营行为,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法律文书,以保护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
3、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在环境。(1)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也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2)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同时,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原有的县乡两级的经济职能部门转变为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诸如种子、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提供抗旱、浇地、防治病虫害、收割、运输等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民经营的能力和水平。(3)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要在财政、信贷、税收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产业化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量剩余劳动力困守在农村,这是进
入新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从改革实践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对吸纳剩余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应把它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首先,在种植业内部要实现由对土地依赖度高的产品向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品的转变,在农业中大力发展对土地依赖度较弱的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作物中大力发展劳动力相对集约的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在对外贸易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主要是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1)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表现在产前、产后环节使用的劳动力上。我市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目前吸纳的劳动力还很少,大部分产中环节的劳动力势必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鉴于此,应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政府、集团、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既可以有力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又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扩展农业外就业增收空间。主要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劳务输出等。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今后还会保持这种趋势,但空间会越来越小。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是要靠发展乡镇企业,加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距离市场近、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储藏、保鲜、运输业。加强布局规划,把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彻底改变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