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建设典型汇报材料
提升建设理念完善载体功能
在统筹发展中建设全省一流名镇
**镇位于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中部平原,是 市中心城的“南大门”,镇驻地城镇规划面积235公顷,拥有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市中心城区南扩的机遇,按照优化提升建设理念、拓展完善城镇功能、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多元融资,社会建城”之路。200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卫生镇和山东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
一、理念先行提境界
(一)树立规划之要重在执行的理念。在对小城镇驻地周围的地形状况、水系分布、交通流量进行深入调研,摸透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从根本上破解“规划执行难”的问题,多年来,镇党委、政府一届接一届,将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每届每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规划开发建设,保证了规划实施的有序、连贯。建立规划公示制度,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每年总体工程实施方案的确定实行“专家为主、依法运作、群众参与、反复论证”决策模式,组织专家、党政班子成员、镇人大代表等不同群体进行讨论确定,1
减少重大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将方案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坚持镇长交接制度,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负责人的镇长,在调整岗位、交接工作时,小城镇规划建设情况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单独交接,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二)树立建设之要重在精久的理念。对确定实施的各类建筑,聘请具有高级资质的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对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外墙装饰,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严格审查各建筑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三级资质企业的,一律不得参与城建工程的招投标。坚持“早、快、好、省”的建设理念,做到工程质量、进度、资金投入同步推进。在委托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的同时,采取先进的仪器设备与原始的盯人战术,每一项建设工程都选派2-3名技术骨干盯上、靠上,严把施工程序关、质量关,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停工整改。
(三)树立管理之要重在治本的理念。在土地、房屋、规划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按照长期发展规划,在未建设的关键部位采取先期绿化、按期建设的方法,既避免了随意、盲目开发,又节约了绿化成本。同时为防止室外经营,采取围挡措施,设立公益性宣传版面,压缩室外经营空间,有效杜绝了乱搭乱建现象的发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成立了环卫队和绿化队,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镇村统筹促和谐
(一)以镇带村,将城镇的管理理念向农村延伸。将城镇物业管理理念引入农村,对街道及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做到家家户户门前卫生清洁、绿化适宜、秩序井然。定期检查评比,将结果纳入年终小康文明户评选,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形成了“一户带一街,一街带一村”的卫生保持机制。同时,将放心店、农资配送站、科技服务中心等便民网络向农村延伸,将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型“三产”向农村嫁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相继实施了乡村公路硬化、沼气入户、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集中供水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先后投资2460万元建设村级柏油路8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建成沼气专业村10个,全镇沼气入户达到1823户,清洁型能源利用进一步加强;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镇4万人全部喝上除氟水;有线电视安装率达到70%,宽带用户达到1200余户;全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14处、标准化卫生室3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农民不出镇可以享受到城市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二)优化功能,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发挥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用市场化机制和办法吸引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起来的农民到镇区居住、消费和娱乐,加快减少农民、富裕农
民的进程。围绕“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构建框架、加快建设”的要求,2006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聚缘农民新型居住区一期工程,230户居民如期入住,高标准、高档次的居住条件,吸引了农民向城镇、社区聚集。投资23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九年一贯制教育园区,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城市标准的教育。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架设路灯310盏,铺设柏油路5.3万平方米,东海路南延工程搭建起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目前,镇区已经形成了南教育、北办公、中居住、西商贸的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规模不断膨胀,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功能日趋健全。
三、多元投资扩规模
(一)争取上级扶持。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持,争取城镇建设资金,同时注重把争取到的有限资金投到公共设施建设上来,满足社会公共消费娱乐的需求。近年来,共争取专项扶持资金300多万元,确保了小城镇半圆农民健身中心、农民科技信息服务大厅等一大批小城镇建设重点工程的建成,并顺利投入使用。
(二)盘活土地资产。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实行政府收购储备,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利用土地级差的积累,建立资金平台,用于小城镇滚动开发和建设,不但拉动了小城镇的深度开发建设,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城建资
金。
(三)整合城镇资源。挖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资产的变现潜力,即对城镇道路、广告、公共建筑等使用权、冠名权进行有偿出让,对建设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进行公开拍卖,变“无形”资源为“有形”资产,以城养城,以城聚财,滚动发展。同时,我们还对公共绿地和路灯广告等进行拍卖,把这些长期闲置的资源盘活,建起了道道靓丽风景线。
(四)聚合民间资本。坚持走“政府引导,多方融资,社会建城”之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通过吸纳和聚合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不但直接加快了小城镇公用事业的建设步伐,而且间接增加了投资者的经济效益。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我们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各级领导的要求和群众不断提高的居住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拓宽筹资途径,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档次,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力争让**镇这一黄河三角洲上的奇葩绽放得更加灿烂。
第二篇: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载体功能日益完善,有力的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全省卫生镇。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打造“全省二十强”的奋斗目标,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城镇档次,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进程。牢固树立“四化同步、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专业团队,科学绘就城镇发展蓝图。二是以全域理念统筹建设。坚持以全域视野统揽规划编制工作,将15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一个镇区规划、一个镇域规划、四个社区规划(挖沟、陈剅、赵湾、汪洲)和五个专题研究(现代农业、土地利用、无纺布产业、美丽乡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协调)的“1+1+4+5”规划体系,统筹城镇空间布局、同步制定各项分类详规,注重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努力做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各项建设一盘棋。(二)高标准建设,城镇功能日臻完善。1、道路建设工程。汪洲大道配套建设已完成、8公里长彭张公路土路基工程共同段已开工,完成30000土方。3、绿化工程。大道、彭赵公路集镇段补植色块8万株,红叶石楠球150株。仙汉公路千丰段栽植桂花500株、彭赵公路植楠树800株。40个村小游园全面达标。5、广场建设工程。汪洲无纺布主题广场建设铺装、绿化全面完成。7、市民之家建设工程。场馆内外装修已于10月初全部完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展示馆、无纺布博物馆布展工作高标准完成,并作为“四化同步”建设亮点工程接受张昌尔书记和全体与会代表检阅。9、集镇立面改造,重点抓好千秋街和文化路主要街道改造。11、迅速完成剅沟“一河两岸”景观带规划设计,打造集镇核心景观建设。坚持把管理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管并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规划管理,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杜绝违法建筑和旧房翻新,避免了农村无序建房和重复投资,有力的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度。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将镇区保洁工作细化、量化,托管给市城管局,对50个村垃圾清运分别外包给市场,购买市场化服务,对镇村环境卫生进行全天保洁,做得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城镇环境养护常态化。建立依法管理约束机制,成立城镇综合执法局,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商铺店面、零售摊点、集贸市场、交通干道的日常管理,严肃处理破坏镇村环境、影响公共秩序、损坏城镇形象的现象,有效地维护了镇区秩序。注重加强引导,增强居民的规划意识、绿化意识、卫生意识,为实现城镇的长期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如何破解建设用地难,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的最大难题之一。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同时,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沟通对接,争取4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当前镇级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仅仅靠政府投入项目运作是不可行的。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融合政策,整合各类资金,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是用足政策。充分利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争取1500万元挂钩补偿资金,用于还建房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省级5000万元周转金,用于集镇设施改造升级。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开发商垫付资金、出让经营权和BT模式实施建设,将政府主要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具体项目运作由开发商进行,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将长期闲置的镇文化站、经委、计划生育管理站进行拍卖出让,获取资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二、几点成效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小成绩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村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集中整合配套,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更加齐全,形式更加多元,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四是搞活了农村经济。建设小城镇,促进了土地向规模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项目的逐渐增多,镇区常驻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水、电、路、医、学等基础设施需进一步配套完善,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工程进度和搬迁速度。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全镇工业产业比重不协调,无纺布产业“一枝独秀”,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快技术升级和生产设备更新;新材料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篇:城镇建设汇报
某县关于城建工作情况的汇报
一、立足本县,站位全市,着眼长远,科学谋划三年上水平工作 推进城镇建设工作,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又一轮攻坚战。我县把城建工作摆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抢抓机遇、找准定位、加大投入,再掀我县城镇建设新高潮。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确定总体思路和目标。依据省、市确定的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六大类考核目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我县《城镇建设实施意见》。确定了以围绕“繁荣、舒适”两大目标,放大价低质高的商品房优势、基础设施完善的环境优势,重点实施规划管理先导、污染治理攻坚、承载能力提升、旧城改造变样、公共设施完善、园林城市创建、城市品位塑造、环境卫生整治、产城融合互动、小城镇体系培育等“十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县城区“ 横
纵”主干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县城主要设施指标和环境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建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魅力小城市。
二是以项目为支撑,建立动态管理的项目库。年初,我县谋划了 个重点项目,今年安排项目 项,其中新建和谋划项目 项,续建项目 项,全部项目预计总投资 亿元。谋划的项目数量、拆迁规模、建设总量,与其他兄弟县相比,可以说是名列前茅,在我县城建史上前所未有。为实现既定目标,我们健全完善了重点项目库,明确了各项目建设任务、开竣工时间、分包领导、协调人、责任单位等,同时,采取县级领导干部分包、动态管理、定期督导、覆盖率达到 %,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县城环境的舒适感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是大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城市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的加强,为此我县加大投入,大规模实施了路桥、商贸、公益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区位、多层次提高城市承载力和集聚力。我们坚信:城区承载能力、集聚力的提升对于县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凸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我县首先从拉大城市框架着手,重点实施了 等 条主干道路和 立交桥建设。其次,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入手,谋划启动了 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三,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不同程度的理想进展效果。预计总投资达 亿元。第四,我县工业聚集区日益发展壮大,随着 等道路的完工以及供热、燃气等管网的优化,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工业聚集区的长远发展和城市集聚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目前,道路建设已完工,已基本完成主体施工,全县道路网密度达到 公里/平方公里; 正在修改完善可研报告,正在积极谋划当中;铺设城区供水管网管道 米;总投资 多万元的 排水工程全面完成;总投资 万元,铺设集中供热管道 公里,极大解决了 路两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供热和供气问题;坚持高标准配备,为廉租房铺设专用燃气管道 米,全县燃气普及率达到 %。
商城、休闲广场等已投入使用,等商贸设施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外装修; 已投入使用,等公益事业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大修改造全面完成,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 %。城区承载能力和集聚力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作用
第四篇:穿城镇创业典型汇报材料
穿城镇返乡创业典型工作汇报
2007年穿城镇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充分转移,积极开展了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新举措,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返乡人员通过创业实现自身就业,同时吸纳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促进本镇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通过他们“洗脚”进城,“洗脑”还乡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带回家乡来推动本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整个文明程度的提高。
来到我镇东创业园,一下路一排崭新的厂房映入眼帘,这就是我镇嵇兴松创办的宿迁市浩斯达服饰有限公司。嵇兴松,41岁,我镇穿城居委会村民,1990年高中毕业以后,一直在苏南的一家服装厂打工,通过十几年摸爬滚打,学到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本。2007年春节回到家乡心中萌生了回乡创业办厂的念头,但却苦于对各种行政审批、核准门槛的顾忌,再加上手中资金不太充足,一直迟迟下不了决心,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知情后,马上通过各种渠道和他取得了联系,并把他请到镇政府做客,向他当面讲解政府有关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消除他的思想顾虑,并责成有关部门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在税务登记、土地的使用,项目的立项审批核准上实行一站式服务,现场交办,限时办结。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同时由政府牵头、多方融资很快就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2007年6月,一座占地16亩,投资280万元的宿迁市浩斯达服饰有限公司在我镇工业园区落成,并于当年顺利投产。2008年实现产值300万元,利税8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80名,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嵇兴松成了乡亲心目中的创业英雄。
十年磨一剑,有志者事竟成。嵇正东,40岁,我镇穿城居委会村民,高中文化。二十年前怀着远大抱负前往外地打工,可是自己刚毕业没有专业特长,干的工作也就不怎么理想,很快连路费钱都没攒够,就回到家里,心中陷入了无限的迷茫中。当地的村支部书记知道后对嵇正东说:“小嵇,听说镇里搞服装加工的培训,你不妨去看看,嵇正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踏进了培训班的校门,几次培训下来,嵇正东像变了个人似的,心胸开阔了,信心有了,成天抱着《服装加工技术》书籍翻来翻去,很快就懂得了服装加工这门技术。嵇正东便又迫不及待的再次外出打工,很快在一家外资企业找到工作,老板看他懂技术、又勤快,破格提拔他为厂里的生产厂长,他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学到的知识,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2007年回到家乡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落实了土地、资金等一系列的问题,于当年投资了150万元创办了宿迁市江林工贸有限公司,2008年实现产值200多万元,利税3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60多人。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乡亲们不出家门造就了一个“金饭碗”。2009年我镇将根据本镇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强化创业服务保障,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使“人回乡,厂回迁,钱回流”,把劳务大军变成加快我镇经济发展的“人才库”、“资金库”、“项目库”,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意识,建设创业文化。使更多的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使我镇2009年劳动力转移再上新台阶。
穿城镇人民政府
2011-10-05
第五篇:(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典型材料
科学规划城镇建设,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阿合雅乡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乡作为乌什县中心乡镇建设重点,一直以来,我乡党委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中心村梯次衔接、中心村带动周边村”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抓好城镇化建设,办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塑造“生态阿合雅、魅力阿合雅”的乡镇新形象,为把阿合雅乡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美丽,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坚持“撤乡建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阿合雅乡位于S306省道旁,距阿克苏市约60公里,距乌什县约45公里,是乌什县的东大门,东部连接温宿县阿热力乡大桥,西面连接乌什县阿恰塔格乡,北部连接托什干河,有着一定的地理优势。近几年,我乡整体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经具备了建镇的条件和功能。乡党委根据我乡实际情况出发,把撤乡建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石,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科学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快阿合雅乡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步伐,促进经济整体提高。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载体功能
阿合雅乡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举措,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一是加大乡商业区建设力度,我乡为进一步提升城镇吸引力,争取上级资金848万元完成乡巴扎两条主街道绿化和集贸商
铺改扩建、硬化工程,乡商业区已于2011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化工程”全面完成,铺设下水管道3.5公里、完成4.5公里人行道路硬化和护栏安装,安装路灯58个,同时,配备4名卫生清洁工(每月300元/人)负责打扫街道卫生。
二是作为阿合雅乡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283.3万元的乡巴扎搬迁及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土地平整工作已全面完成,新巴扎占地250亩,可修建固定摊位200个,门面房80间,可解决1500人就业。新巴扎建成后,可以满足农牧群众商品交易市场需求,改善农牧民商品交易市场环境,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是乡集资房建设全面启动,为推动我乡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生活条件,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阿合雅乡巴扎实施干部集资房建设工程。阿合雅乡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开展集资房建设相关工作。截止目前,干部集资建房工程建设已完成摸底调查、选址、图纸设计、首付款收款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工程已开工,预计明年5月份主体完工。
四是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今年我乡新改扩建富民安居房1553户,沼气入户300户,落实中央补助及地方配套农村改厕70户,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60户700人,庭院改造162户。新改建农村公路40.5公里,乡公交1路、2路车贯穿22个行政村。建设改造农村电网7公里。新建幼儿园6所,改扩建学校12所,乡中学综合教学楼(4层)已全面开工。
五是最大限度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到乡自办实体、自主创业,目前,我乡已形成以面粉加工厂、加油站、扎花厂、木材加工厂、核桃加工等中小企业带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促小城镇建设取得
新突破。
三、发挥“中心村”辐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
我乡紧紧围绕 “宜居村庄” 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抓紧修编完善中心村布局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大力推进6、7、8、9、10、11村等中心村建设,同时,结合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有计划地开展零散住户搬迁工作,加快居民点集中改造步伐,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水、电、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中心村规模,凸显中心村建设亮点,切实增强中心村的集聚辐射功能和服务带动功能。
四、狠抓亮点工程,增强小城镇建设的内在动力
我乡以安居富民(兴牧)工程建设为契机,有计划地开展零散住户搬迁工作,加快居民集中点建设步伐。坚持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动城镇化建设。
阿合雅乡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浙江衢州对口援建的支持,重点打造阿合雅乡衢州新村(牧业村),目前衢州新村已成为我乡乃至全县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的范例,衢州新村位于S306省道,规划用地700亩(其中:住宅用地190亩,耕地及其它用地510亩),集中建设162户面积为8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牧民安居房,同时,配套建设院内外护栏、渠道涵管、分户墙、围墙、大门、暖圈、花墙、青贮窖、厨房及道路、路灯等生产生活设施。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户均投资7.4万元。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资金314万元,其中政府投入资金22.4万元,完成了场地平整和道路铺设等基础工作;牧民户均投入资金1.8万元,其中抗震房补助资金5000元、牧民自筹1.3万元(现金投入1万元,投工投劳及投入
木料等折合资金3000元),建成了户均50平方米的安居房162套,住房扩建、庭院“三区”分离及水、电、路、沼气、厕所等配套设施。
在今后工作中,我乡将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浙江衢州对口援建的支持,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确保我乡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