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病人康复
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形式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治疗形式主要有:住院治疗、设立家庭病床、定期门诊、家庭治疗。住院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使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药物治疗、电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效控制病情,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创造条件;家庭病床主要针对病情较重,但无条件住院的精神病人提供的一种治疗方式,由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承担治疗任务,制订治疗和康复计划,定期出诊,填写规范病历;对出院后仍需要点监护的病人应当定期到专科门诊进行治疗,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在社区建立康复站,由专业人员定期在康复站为精神病人服务;家庭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比较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承担这部分病人治疗任务的人员主要是街道(乡镇)、居(村)委会的专(兼)职精防康复医生,通过定期随访及监护小组督促病人按时服药来完成。
精神病人的康复形式主要有:医院内康复训练服务、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其中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又分为家庭康复、工疗站以及其他职业康复。家庭康复是目前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监护小组是家庭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它由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居(村)委会干部、基层精防康复医生和其他志愿者组成,对病人督促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工疗站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康复形式,它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多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而建立的,采取多种形式,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康复、管理、就业服务的福利性事业,主要有依附型、独立型、托管型三种类型,接收、安排精神病康复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复;其他职业康复形式包括回原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福利工厂就业以及在社会公开就业。对康复后的精神病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职业技能的辅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促进康复。对农村精神康复者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昆明市残联2011-1-8)
家庭能为精神病人的康复做些什么?
当精神病人治疗好转后,家庭往往是病人活动最多的场所,家属是他们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亲人,因此,家属是病人社会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家属要做好以下工作:
●监督患者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和执行其他医嘱,定期门诊。●训练并提高病人对异常心态的分辨能力和调控能力。
●制订合适的作息时间表和劳务安排,督促训练病人逐步主动性地操持家务和承担责任。
●帮助患者按实际情况接受职业训练,鼓励他们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
第二篇: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治疗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治疗
医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治疗是康复的三个主要方面。训练心理与社会功能方面的行为技能,是医院内康复的主要措施,包括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以及工作行为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国内从60年代开始的“培训治疗”、“教育再教育治疗”、“劳动治疗”到“文娱、教育、体育和劳动四结合疗法”,都是行为技能的训练,社会化行为技能的训练;在理论上符合“行为疗法”的原理,即反复训练加上条件强化。
一、生活行为的训练
训练住院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其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是采用最还的教育、训练的方法来改善生活障碍的治疗方法。
(一)生活行为训练
主要是针对病期长、行为退缩、活动减少、生活懒散,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有的躯体状态及运动功能也颇衰弱,通过生活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对人正确的表达情感和要求的有益行动,对人、对社会有目标的有效行动。着重培训个人卫生(包括盥洗等)、进食、衣着、排便、基本的对话、空暇时间的安排、钱物的管理等等,人际关系作为基本的训练。其目的是训练他们具有对社会种种应激的对应,有社会效益的生活技能,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反复进行提高其自觉性,帮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定适当的目标,以建立 自立、稳定的生活为目的,进行反复训练。
(二)训练程序
初次见面的问候
介绍新入院的患者
更进一步明确生活技能训练的目的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也常常说明其目的是为了与他人很好地交往,能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较好地供述给对方,而且假如自己这样做,就会得到对方较好的回报、回答,就会感到被承认,产生自信,每天都会变的很愉快,这样不仅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全方位地改善其生活的自立,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还应强调,如其看到对方的缺点。并强调自发的参加训练。
练习听别人的作业报告
明确自己训练的课题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练习
设定下次自己训练的课题
患者通过上述的反复练习,有的达到熟练程度,再设新的训练课题,还不熟练的患者,可再用角色搬演法进行训练,并且应对其讲明训练要点,最终还应把练习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尝试,并把这种尝试作为课题进行训练。这样就形成:课题报告—角色扮演—课题再确定,这样全部程序结束。写出结束的总结及下期的预告。
生活技能训练应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简捷、轻松、愉快地进行,结束时,进行结束的致辞和下次的预告。上述角色扮演如下进行:
制作剧本。(设定时间、地点、做什么、对方如何反应、结果如何等)
选择练习时的对手,具体设定对手的言语和态度。进行预演。设定正确的反馈。提示改善的方面。示范动作。再练习。
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练习,并作为课题具体化。课题写在课题卡片上。
在练习的时候,把课题的具体内容详细地告诉患者,而且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如周围的环境、本人的语言、对方的反应等等尽量如同现实生活那样。
练习的对方是从参加练习的成员中,让患者挑选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对方,相近特征的人,模拟是,比言语的表达更有效的是非言语的表达。
角色扮演过程中大体为①促使良好的合作法的产生;②教给良好的作法;③一步步地练习等等具体积极地进行。
二、文体娱乐活动训练
训练重点在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目前在康复医学中以定名为“文娱疗法”。文体娱乐活动的内 容应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其目的大体为:①提高情趣;②提供社交的环境;③促使有季节感;④提供尊重自主性的场地;⑤提供康复活动的启蒙。
具体做法如下:
(1)成立文娱治疗委员会:首先在各病房组成“文娱疗法”委员会,委员会每月开一次,讨论一个月的文娱活动内容及其问题,方向性协议等等,并对各种节目性活动的目的进行统一认识,制定出适宜的计划内容,并且各病房之间进行协调性磋商。
(2)开展与社区交流的活动:社区的人可自由到医院来,医院里建立模拟商店、小卖部等提供社区的群众和患者、患者家属、职工交流的场所。
(3)医院的活动:提供职工、患者、患者家属交流的场所。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成立委员会,其成员由职工1人,患者2人组成。讨论活动目的、内容,并广泛征求患者及职工的意见,通过执行委员会进行协调。
(4)统一活动:这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提供病房职工、患者交流的场所。
(5)病房活动:通过病房的职工、患者郊游、果园采果等促进患者与病房职工的交流。其他活动还有歌吟、舞蹈、体操、游泳、球类比赛、乐器演奏、散步、观看录象、游戏等等。
在组织上述活动中,应注重:①使患者感到参加好,参加愉快、是难得的机会,因此治疗者应根据对各种活动的内容,每个人及每个 小组的反应去开展②应动、静结合;③治疗者应根据患者的爱好、年龄、活动的难易度与患者沟通,使之参加的活动适合每个患者;④计划实施中时刻应避免事故,患者之间的冲突,治疗者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而且应留余地,愉快地开展。
三、学习行为的训练
培养住院患者学会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内容可分为一般性认知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的训练。
(一)一般性认知活动训练
即在住院期间普遍地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历史和科技知识、实事形势等,以提高其一般的认识水平,并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可采用集体听讲课及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内容宜选择较多趣味性的。另一种形式是集中部分对象办短期培训班,每日进行一、二小时类似课堂教学的活动,宜反复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宜追求速度。
(二)家庭生活技能训练
这段训练使之学习有关家庭生活、业余活动的某些技能,以改善其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家庭的布置、物品的采购、烹饪、钱物管理、家庭社交礼节及交通工具使用等等。对复杂的技能训练如烹饪技能训练,可集中举办短期培训班,也根据每单位的具体条件决定方法,如可2周一次,也可每天一次,每天上午2小时参加菜肴的烹饪操作实践,品尝自己的作品,下午2小时学习烹饪知识。在实施过程中,由有经验的厨师讲解理论、知识 的操作要求,如刀功、火候、油温、调味等,及几种菜肴的制作方法;操作时在示范带教的同时,积极辅导患者自己操作,同时安排工作人员配合、指导及适当的监护。每次品尝作品后,都要共同进行简短的评价。总共可进行2~3周,训练结束时由工作人员与患者一起进行总的评价,总结交流参加这项活动的收获。通过这种技能训练使患者学会了一种技能,亲口尝地自己的作业成果,增长了兴趣,更增强了其参与意识。
四、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是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目前统称“作业疗法”。通过作业疗法使患者自身通过活动,逐渐地扩大兴趣,增加和现实的接触,提高自信心和对现实的检验能力,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更好地生活自理。作业疗法内容,如日常生活的活动、家务劳动、消遣性作业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的技能训练,作业疗法的组成可根据具体情况,其成员为作业疗法士、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士、专业的讲师等组成。负责作业疗法的工作人员根据住院时从家属中得来的资料以及对患者行为的观察,患者住院前的社会适应状态,过去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作为重点,它是其初期的目标和活动方法,组织方法。原则上不同的病例、基于其患者的自由意志,尽早进行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作业疗法处方。作业疗法工作者根据患者当时人际交往的机能,作业能力等社会适应水平,和患者面谈。并且不仅仅则重于病和问题,而且重视健康方面,为了解决问题,和患者共同设顶努力的目标。通过作业疗法的过程评价其社会适应的 水平,通过反复与病人的面谈,使努力目标更具体化,并根据其具体目标,调整一周的作业内容,作业疗法应适应患者的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因可能有能力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这些缺陷和精神症状一样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即产生了“生活障碍”,对这种生活障碍的作业疗法是确立于生活习惯。对封闭状态,活动性低、作业能力低的患者,应使之每日能正规地参加活动。初期应做活动内容简单而且反复重复的作业。参加比其能力更低,应激少的活动。治疗者应经常对患者交谈,诱导其参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患者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产生自信,生活方面也有了好的习惯性。在此过程中,应主要不要长期只做患者自身作业能力以下的作业,否则会助长刻板性,为了提高其活动性,治疗者应反复与患者面谈。作业疗法,应采用小组,并不断变换其种类。
对人交往有障碍的患者,应与患者具体交谈其发生交往困难的事由,治疗者根据此事设定相应的场所、小集体形式,并有相应的计划,要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强化和反馈。然后让患者在自己病房实践自己学过的内容,治疗者评价其学习效果。
另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服药,为了帮助患者管理自己的服药,从每天管理自己的服药开始治疗者对患者充分说明服药的意义、必要性,药物的效用和副作用。并且自己有服药记录,治疗者应给予确认。对身边的整理、钱物的管理进行生活适应训练,可采用个别或集体训练方法。
进行训练中,治疗者应与病房护士经常交流情报,和主管医生具 体评价,针对患者的问题,促进学习的强化,并在病房的实际生活中给予实施和强化,作业疗法同时加入有趣的小组活动和娱乐活动。
作业疗法的一种可让病人参加简单的劳动作业,即通常所谓的“工疗”,比较单一,品种内容适用于大多数患者的集体活动,如粘贴信封,折叠纸盒等,往往缺少职业性及技能要求,尽管如此,具体安排时仍应根据病情特点,尽可能个别化,针对性地分别训练。如按照患者发病时对人格和心理特点的需要而安排其劳动作业,可更为有效。
在开展行为训练时,应遵循一定的共同原则:
1、现实性。提供的活动内容应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2、人际性。帮助患者在训练中加强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
3、适切性。训练的进度需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与水平而定。
4、团队性。积极开展有组织的集体训练活动,多用激励性和强化性措施以强化效果。
5、安全性。训练时应注意安全,设置必要的监护措施。
6、自知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知力。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宣
2006年6月
第三篇:精神病人恢复期康复指导
重性精神病恢复期的康复指导
一、培养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有些病人在病情稍微好转之后就不再注意个人卫生,不打扫房间,也不洗衣做饭。这有可能是病情本身的残留症状,也可能是药物反应,还有可能是家属对病人过分照顾,不让他做家务,这些都对病人的康复极为不利。康复科护士应注重帮病人培养生活能力、交往能力,这对于精神病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康复过程应渗透到病人的一言一行当中。病人需要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重新学习和锻炼。精神病不同于躯体疾病,在恢复期不需要充分的体力休养,适当的活动可以增加病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他的生活独立性,为他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护士应向病人以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让病人主动做家务,自己来安排生活,家属要多加督促和鼓励。
二、培养病人情感交流能力
人的情感活动包括内心体验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正常人对外部事物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然后再通过表情表达出来。恢复期病人常常给人一种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的印象,因此要加强训练。首先要提高病人的兴趣。兴趣越大,情感的投入越多,愉快感也就越强;其次,要设身处
地地体谅和关心他人。理解了别人的情感,才能唤起自己的情感;三要充实生活内容。聊天、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等等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小事,都可以充实病人的信息来源。整日呆坐少语、无所事事,自然难以产生丰富的情感。最后,要善于适时、适度地让病人表达情感,让病人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这需要家属耐心的帮助。
三、培养病人注意力
恢复期病人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或不能持久,这对病人的生活、工作会有很大妨碍。对此,首先要排除药物的影响,选用镇静作用轻微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另外,要加以训练,来延长主动注意的时间。具体的方法是,先从简单的、病人感兴趣的事做起。如果病人喜欢听音乐,就安排一个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并记录病人集中注意的时间。每天坚持训练,病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逐渐延长。然后再训练病人集中从事复杂事物(如读书、写字等)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病人能够集中从事一件事达一个小时以上,就不会给他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带来大的妨碍。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地锻炼。
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精神病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这些病人在病好之后,如果不继续加以训练,就会继续影响病人的社交能力,最终成为病情复发的隐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让病人敢说,其次才是学习怎么说。护士应告知病人家属,为病人建立一种宽松、平和的气氛,使病人有随意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而不至于因为病人的言谈不当被中途打断,或被嘲笑、轻视。对不善言谈的病人,家属要寻找机会,自然地诱导病人开口讲话。比如让他对某些家庭事务发表意见,同他一起讨论新闻轶事等。只要病人开口讲话,不论他讲的是否有道理,都要听他把话讲完,尽可能地尊重他的意见,不要轻易去反驳他。至于讲话的条理性,这主要反应了思维的条理性,与病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的训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去摸索和总结。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就足以胜任人际交往。因此,不要对病人要求过高。
五、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需要一些基本的礼仪,精神病人因病与外界隔离的时间较长,对这些礼仪难免有些生疏,因此需要为他提供机会重新训练。一方面,可以有意安排客人来家里做客,事先要征得病人的同意,询问病人对来访者的态度,安排好病人将要扮演的角色。对来访者,要说明病人的情况,特别要介绍,哪些话病人愿意听,哪些话病人不愿听,让客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免见面后因言语不当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在客人到来时,由家属引荐,然后让病人主要负责接待。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发现病人有言语不当之处,要主动“圆场”,而不要当面说穿。另一方面,指导家属带领病人上街购物、郊游、串门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应允许病人独自交友、外出。在每一次社交过程结束后,应主动同病人交流感受,善于发现病人微小的进步,并加以鼓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指出不足。
做好以上几点,对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而言,相当重要。临床工作中,应将精神康复理论渗透到护理病人的一言一行中,从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第四篇:精神病人外出活动及康复计划
精神病人外出活动及康复计划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是利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改变病态的精神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社会能力。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患病后遗留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缺陷,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行为异常,因此怎样促进其恢复精神健康,防止衰退和人格改变,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也成为考验医务人员的一项重大挑战。首先:
1、住院期间,病人感到生活苦闷、单调,,相对于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可以适当带病人进行外出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心情,扩展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性情,适应外界能力。.各病区可以进互相协调,每天组织10-15个病人,上午、下午都可以带出活动。但应加强防范,尽量减少安全隐患,外出活动时人手一定要充足,四个角落及每个危险关口均应有医护人员看守,病人活动范围应在医务人员视线之内。
2、对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着重训练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等项,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督促教导。大多数病人在2到3周可以显示效,但必须持之以恒,应多加督促与引导。
3、对住院病人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性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学习内容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的科普知识。
4、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时,尽量提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内容,让病人从活动中体验责任感及其所起的作用。例如让一些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帮助护士做一些事情,如送血、取药等。
5、鼓励和帮助病人在各项活动中加强与他人良好合作,协调各方面关系。
6、利用家庭进行干预,努力促使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进行综上所述的各项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安全性的原则,有监护及防范措施,未雨绸缪,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第五篇:关于精神病人出院
关于精神病人出院
段艳平
精神病人特别是非自愿入院的精神病人入院后,经过临床治疗,由谁来决定出院,常常会出现经管医生、家属及患者的意见分歧。医生:患者急性症状缓解,可以离开封闭病房康复,但患者或家属不愿出院,该如何分配医疗资源——困惑;患者:认识到疾病,并理解治疗的重要性,且对院外生活充满祈望,但医生不建议或家人不同意出院——无奈;家属:好不容易让病人住院了,曾经的杂乱生活终于平静了,虽盼望家人早日回家,但害怕病人再次发病,扰乱平静的生活——矛盾。
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是患者病情缓解,由医生建议或患者提出,最后由送病人入院的监护人签字后出院。在这里,出院更多地强调了监护人的决定作用,却忽略了患者本人在出院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基于目前中国更多的强调了“知情同意书”的作用,在出院时,是要求由送其入院的监护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出院。对于自愿入院及开放病人来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但对于封闭病房的病人,常会碰见家属急于或不愿接病人出院,导致治疗上的困难和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
从国外的一些法规中,可以看到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出院与复核检查小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精神卫生法中的规定的一项权利。按照该法规定,非自愿住院的患者要求出院或转为自愿住院,可以向经管医生提出要求。一旦经管医生同意即可出院或转为自愿住院身份。这是患者最快最直接改变非自愿住院身份的途径。如果经管医生拒绝患者的请求,只能复核检查小组申请复核听证会。患者申请复核检查小组听证会时,指定治疗医院必须通知患者家属,以便亲属出席提供患者继续住院或出院的相关证据。”英国也有相类似的规定。
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同时也将一定的权利归还给患者,以人文的关怀去对待患者的决定和要求,是对他们的想法和要求的尊重,这对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我觉得把病人出院的权利归还给病人的好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治疗的目的。我国非自愿住院的病人主要以强制入院或医院保护入院,主要是根据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对自己或他人暴力攻击或自伤自杀的危险,或者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治疗的目的是尽量恢复其对自己的行为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回归社会。封闭病房在治疗中的角色是急性期的治疗,在治疗的方案上与缓解期的病人是不一样的,而且过长时间的封闭,会导致患者与外界更多的隔离,产生“住院综合症”,整天的无所事事,表情淡漠,对未来没有希望。治疗的最终目的不是住院,而是出院,即回归社会的康复治疗。
第二,康复的要求。社区康复作为精神病学的第三次革命是有重要意义的。精神病属于慢性病,具有易复发的特点,但不能说精神病是不能治愈的。当病人急性期过去后,要更多的强调康复,而康复的地点放在封闭病房就不合适了。封闭病房隔离了外面的纷杂社会,虽安全但单调,尽管有很多医院采用了心理治疗中的很多方法丰富其生活,但不能满足作为“一个人”的要求。正如加拿大的自愿住院的病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包括住院和出院,非自愿住院的病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治疗,转变为自愿住院的病人,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所以封闭病房的病人,也可以有相应的途径来获取自己的权利。
第三,人文的关怀。在北大六院的大厅上留有沈渔邨院士的训诫:“将人文精神(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人文在精神病学上很重要的意思。)”强调人文精神首先要尊重精神病人的想法和要求,从姚大夫的意大利之行的文章,以及加拿大的相关法规,可以看出对待精神病人不要过于急于求成。即使在目前,我们的治疗方案很先进,在一月或两月时间,就可以使一个急重病人缓解,但一次的长期住院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改变其易复发的特点。而以人文的精神对待病人要求和选择,起码可以让其享受人生的感觉。
在出院问题上,也曾经让很多大夫困扰,主要是难于说服病人家属出院。曾经我就和另一大夫,还有一个社会工作者一起来劝说一个病人家属,让其接病人出院,整个气氛很尴尬,病人很气愤,且对其家属产生了一些妄想的思维,对医生也心存怨恨,似乎是怨我们无能或有意不让她出院。所以就是我们这么多人,都不能解决这种家庭本身的关系问题,让一个刚从急性期的煎熬中挺过来的病人,成功的说服了家属才能接其出院,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起码他们的社会功能恢复有待回归社会的康复过程。
我国目前很多精神卫生研究所或心理卫生中心已经设立了康复科,为院外的病人提供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可以缓解长期处于照顾精神病人的家属的焦虑。同时家属也可以抽身做自己的事业,陪伴病人在生活中逐渐学习成长。在不久的将来,社区医院逐渐完善,精神病人真正的可以实现社区康复,不存在非自愿入院的问题,也就没有出院的困扰了。
归根结底,存在非自愿入院,就存在出院的问题,精神病人是可以通过治疗好转或痊愈,同时也相应的享有选择出院的权利,这是对他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