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大学:紧抓行业动态 培养适用人才

时间:2019-05-12 18: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信息大学:紧抓行业动态 培养适用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信息大学:紧抓行业动态 培养适用人才》。

第一篇:中国信息大学:紧抓行业动态 培养适用人才

中国信息大学:紧抓行业动态 培养适用人才

5月6日下午1点半,信大持续每周二例行的学术研究会在9号楼302如期举行。本次进行汇报的是王海峰和吴彩英两位老师。他们汇报的题目分别是《探索家装行业发展新趋势——云装修》和《基于C# +Xamarin的跨平台移动开发的研究》。

王海峰老师就家装行业刚刚兴起的新鲜事物——云装修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进行了阐述。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大潮,家装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消费者则越来越希望互联网发挥更多的功能,例如寻找优秀的施工单位,满足个性化自由设计,以及足不出户掌握装修进程和装修的质量„„消费者的迫切期望和云计算的兴起,催生了诸如极客美家等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云”企业,导致一向严重依赖线下交易的家装行业都开始触及“云”的概念。“云装修”依托互联网技术,其核心内容包括云设计、云体验、云施工等。通过它,不但能让业主拥有更大选择的空间,让业主的消费更加透明,还能让业主自选工程经理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张子刈校长坦言,关于“云装修”,目前虽然只是少数几家公司在为数不多的城市进行实践,其真实的效果和意义还有待检验,但是通过“云装修”,确实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企业的服务水平。在下一步的研究过程中,要深入分析“云装修”对于我校室内设计人才有哪些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相应的能力培养应如何展开。

吴彩英老师汇报的内容是跨平台移动开发,她说,当前移动互联的迅速崛起,使得移动应用得到迅猛增长,为移动开发提供了具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企业而言,移动平台(android、ios、windows phone)的增多,移动设备尺寸的层出不穷使得移动开发的成本越来越大 ——无论是开发者进行学习的时间成本还是培训成本;对于开发者而言,由于平台所需要的开发语言不同,他们必须要学会不同的语言及开发工具,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其对程序本身的开发。

在这种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候,Xamarin跨平台移动开发应运而生。它是一个跨平台开发框架,提供跨平台开发能力,开发人员透过它开发工具与程序语言,即可开发出ios、Android 与Windows 等平台的原生(Native)App 应用程序,不须分别使用各平台的开发工具与程序语言。

张子刈校长对吴彩英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个刚刚问世三年的新技术、新平台,目前国内高校应该都还没有完善的课程,虽然某些培训公司会有,但也只是零散的,不成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研究无疑是走在行业前列的。在下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吴老师要考虑如何将此项研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真正地将学术研究指导教学,让学生掌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培养适用人才。

第二篇:中国信息大学:怎么样培养学历+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中国信息大学:怎么样培养学历+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时间在推进,时代在变化,连人才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人才的定义也许仅仅围绕着能力,而没有其他色彩,怎么样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就摆在中国高校面前,中国信息大学认为,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前的应试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

在教育改革上,中国信息大学确实是走在了中国其他高校的前面,在新时代的今天,特别是高校受到越来越多质疑的今天,中国信息大学的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迷信高校,在大学招生遇到冷空气的时候,中国信息大学的招生却异常火爆,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信息大学在教育改革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首先在招生工作中,中国信息大学就走出了一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路线,不再以高考成绩为入学的唯一标准,能力测验的加入让中国信息大学在招生中更有自主权,而能力的标准也被正式提了出来。用中国信息大学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不是要挑选那些会读书的人,也不是挑选成绩好的人,那只说明一个过去,我们要找那种有潜力的人,给他们一个与他人同等的平台,让他们得以展翅高飞。

这一理念其实是贯穿整个中国信息大学。学生有多少学习的潜力,能够在大学期间获得多少能力,甚至大学期间所获得的能力是否能对她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信息大学所重视的。

根据学校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要和实际相结合。因此,很多学生可以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公司企业进行社会调研或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数据或者调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做出来的毕业作品才具有真实的意义。一个漂亮的毕业作品,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在就业竞争时可以轻易地把所谓的简历、证书、学历、文凭推到了一边,是具有说服力的就业敲门砖。

在中国信息大学比较重视自主学习,重视社会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中国信息大学的文凭才如此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

第三篇: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赴新加坡考察学习有感

电气与电子系王艳华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建设的需要,2008年1月22日至1月31日,我校一行23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交流学习,收获颇多。在此仅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谈谈个人看法。

在200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国家的战略举措。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主要角色,大学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端正办学方向,更好地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的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1.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内地列34名,远远落后于排名11的中国香港。该蓝皮书分析中国的10项明显弱点中,首当其冲的是,合格人才的匮乏,就业形势严峻;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以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都不高

虽然我国的GDP总量已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第一集团,但我们的实际收入和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上还处在一个以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外国技术和外贸收入的阶段。

3.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科学论文水平不高,以及科研成果国际获奖情况不好

总体而言,我国论文数量增加很快,但整体科技竞争力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应景之需,而确实是我国大学教育当务之急。

二、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1.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前提。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包括:

(1)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强调大学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亦需重视大学人才培养应有的共性。新加坡国立有3所大学和5所理工学院,每个学校都是自己鲜明的特色。我校在进行国家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

2.科学的培养模式

育人环境决定育人质量。培养模式营造育人环境,决定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决定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应该面向社会实际、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1)教学制度及其改进

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新性等)。

我校教学制度可在两个方面有所改进。一是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我校应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避免目前考前突击复习一次考试过关的现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设立学生研究计划,提倡学生和教师在学术上密切交往,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全校范围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项目并请多学科教师指导,研究工作可以取得学分或获得报酬或者纯粹是无偿的志愿行为。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和科研成果共享系统,教师及学生研究作品设立展示中心,并建设网上共享系统。

(2)教学模式及其改进

教学模式包括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从而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决定他们的情感和素质结构。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要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培养形象思维和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保持科学和艺术的平衡,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更有利于科学创造。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国外许多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围绕一份创业计划展开的,强调实战训练。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只能片面地传授知识,而学生忙着吸收支离破碎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消化学习内容,并不能以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所学的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一是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采取解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天,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教师向学生发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答案,而并非由教师直接传授知识,教师会在整个过程中加以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与队员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教师扮演的是协调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在我校的部分专业课程中加以借鉴。二是要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Mind and Hand(动手动脑)既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该校一直保持这样一门经典课程,教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要求学生用箱子里的零件自行设计安装一台机器。他们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3)人文环境及其营建

把人文环境纳入培养模式加以强调,是因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创设的教育环境。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其二,重视尊重重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含文化的营造。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和学生想象力的文化营造。

3.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等。必须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重要的位置,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当然,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不仅依赖于有水平的教育者,也依赖于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2008年2月18日

第四篇:依托东莞紧贴地方培养基层适用人才

依托东莞 紧贴地方 培养基层适用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情况汇报

校长 杨晓西(2008年5月12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面检查、指导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分四个部分向各位专家进行汇报。

一、艰苦创业,伴随东莞快速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所在的东莞市,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穗港澳经济黄金走廊,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年的发展,东莞市已由一个瓜果飘香的农业县,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制造业名城。2007年,东莞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151亿元,财政收入530亿元,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列。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院校,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潮流,依托东莞良好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于1990年由广东省政府批准筹建,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提前招生,1992年获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一)办学规模适度发展

根据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始终坚持办学规模适度发展策略,在学科专业设臵上,开设了21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理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设臵了12个系(院);在师生规模上,现有教职工1106人,其中专任教师603人,普通全日制在校生8572人。

(二)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学校坐落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由东莞市政府拨款10.3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103.7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692.95万元,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7万平方米,藏书总量(含电子图书)138万册,期刊1712种;购臵了专门网络光纤,开通千兆校园网,安装了约20000个数据信息点;体育运动中心面

积8.57万平方米,2006年成功承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我校有8人次打破省大运会纪录,荣获甲乙组综合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学校近三年学费总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均超过30%,并呈上升趋势。

(三)办学声誉不断提升

“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成为众多考生的心愿。五年来,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且上线的人数,是录取人数的1.6倍左右,学校录取平均分比省线高20多分,省外录取分数线接近当地重点本科线,生源质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应届毕业生的总就业率99%以上,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题写了“学而知不足”的校训,设立“杨振宁奖学金”并亲临学校颁奖;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多次莅校指导办学;2007年省民政厅批准学校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得到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在短时间内已募集资金7000多万元;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领导先后莅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果。

二、更新观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一直以来遵循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和把握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东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重视做好发展规划工作,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了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先导作用。升本前,学校十年的专科办学历程,积极扎根地方、依托地方,不断夯实基础、积累经验,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育思想观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2002年升本后,学校将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构建本科教育平台放在工作的突出位臵,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系列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员工深刻思考如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办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办一所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等问题;组建了发展规划咨询专家组,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战略发展规划(2002—2006)》、《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规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等,深刻分析了学校的发展环境,比较了同类院校的发展状况和模式,探索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邀请了杨叔子院士、潘懋元教授等知名教育专家莅校作报告,开阔办学思路;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中层干部学习班,集中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研讨学校的发展策略。经过不断学习研讨、深化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发展应用学科,逐步形成特色学科;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依托东莞市社会经济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

(二)学校的定位

学校的基本定位是:在学校类型定位上,明确为教学型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结构定位上,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办学规模定位上,“十一五”期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0000人左右;在服务面向定位上,立足东莞市,面向广东省;在发展目标定位上,到20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居前列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型院校,长远目标是建成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

(三)学校的教育理念

学校确立了“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综合培养、面向基层”的教育理念。“学生为本”即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质量立校”即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不断强化教学改革和管理,切实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培养”即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由专业教学计划、辅修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成的综合培养方案,构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面向基层”即学校在学科专业设臵上,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服务面向上,注重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在人才培养途径上,重视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着力培养了解东莞、熟悉地方的,具有创新精神、较高人文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学校的办学思路

学校明确了“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的办学思路。坚持“走创新之路”就是要充分立足自身条件,吸取国内外名校和同类院校发展经验,不断探索办学思路和办学形式的创新,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走特色之路”就是要打好“东莞牌”,强化特色办学意识,构建本科教学平台,积极依托东莞、紧贴地方、面向基层,培养基层适用人才,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走质量办学之路”就是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坚持“走科学管理之路”就是要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组织、目标、资源、效率等要素,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走四条路”的办学思路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学校在实现建设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奋斗目标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三、质量立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校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线”的意识,以抓教学质量为根本,着重构建“三个体系”,强化教学基本建设,切实巩固和提升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合理构建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积极适应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认真分析了东莞对IT产业、制造业、管理等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合理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发展,“少专业、多方向”,注重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构建了以工、管为重点,七大学科协调发展,21个本科专业合理布局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注重充分利用东莞区位优势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以服务东莞的方式融入东莞,以融入东莞的方式强化学科建设,从而逐渐做强专业,培育品牌。如:总投入3000万元的“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应用化学等专业建设,推动其成为我校名牌专业;由我校、东莞市政府、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与瑞士精密制造相关企业共同组建,计划总投入7130万元的“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在为东莞制造行业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将有力促进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建设。我校东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创办《城市文化评论》集刊,联合举办“双三角论坛”等,提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实力和知名度。

学校坚持科研促进教学。三年来学校承担了欧盟AsiaPro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180项,到账科研经费总额4300多万元,教师人均在研科研经费7万多元;2006年各项科研统计指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科研创新团队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促进了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与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的开放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二)着力构建综合培养体系

学校按照 “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四部分组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内课外活动于一体,统筹优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共性培养,达到人才培养的合格要求;辅修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创造条件。

1.教学计划。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四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文理渗透,体现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构建公共基础知识平台;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类别设臵,体现学科大类宽口径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构筑扎实的专业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按“模块”设臵,体现灵活适应社会需要,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二者为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技能平台。同时,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了“大学语文”、“管理学概论”、“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等课程;在工、管、经等门类的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广东(东莞)经济研究”、“东莞IT行业发展战略”、“报关理论与实践专题”、“东莞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系列讲座”、“东莞历史文化研究”等,增强了学生对地方经济文化的认识了解和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素质拓展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将社会调查与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教育,纳入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制订了素质拓展计划的主要活动安排和课外学分认定办法,并且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获得15个课外学分方能毕业。

3.辅修计划。辅修计划是教学计划的延伸,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4.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来,学校坚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投入经费168万元,支持1781名学生参加了234个项目的研究,太阳能汽车研制、竞技机器人研究等一批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实践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获“航天杯”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全国十佳职业规划之星”、“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广东省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原创歌曲比赛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文化艺术竞赛奖项共计145项。

(三)全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了由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规章制度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系统;建立了由校、系、教研室三级和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建立了由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常规教学检查、教学例会、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毕业生调查等途径构成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制定了对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建立了由学生、同行专家、教学督导和领导干部等不同评价主体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立了多渠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向教师、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及时反馈教学质量信息,调控和校正教学过程。通过上述系统的运行,将教学质量监控真正落到实处。近三年学生评教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和课程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加强“三风”建设,保障教学质量。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系列评选。近三年来,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3名教师获得“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东莞市十大杰出青年”。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了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初步形成了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每学期都安排本校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学生举办一定场次的学术讲座;同时,积极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三年来莅校讲学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两院院士达50多人次。学校坚

持将考风建设和诚信教育相结合,设立“千人大考场”,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学风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我校图书馆生均周借书量超过1册,学生助学贷款的返还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高度重视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以评选“文明处室”、制定机关工作规范和办公办事服务指南等方式,不断提高职能部门和管理干部服务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的人才工程成效突出。按照学科专业布局,采取调入与聘用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与2002年相比,专任教师由297人增加到603人,正高职称教师由8人增加到71人,博士由13人增加到91人,50岁以下的教师占92.9%。近三年引进教师165人,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学校还坚持选派教师到清华大学或国外高校进修,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2.课程与教材建设效果明显。学校按照“点面结合、重点建设、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达标课程建设为起点,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开展课程建设,建成了8门校级精品课程。学校重视教材选用质量,鼓励教师编写、选用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

3.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学校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已建设1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8585.63元,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99%,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达到84.6%。学校充分利用东莞丰富的社会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合作,建设了11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良好作用。

4.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学校先后投入3383万元用于网络信息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网络;投入近亿元用于运动场地及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运动场馆;仅近三年就投入1188.09万元用于采购图书资料和电子文献,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5.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承担省部级教育教改项目25项;校级教改教研与建设项目23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还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并通过教育部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院校评估。

四、紧贴地方,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依托东莞,紧贴地方,培养基层适用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一)依托东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依托东莞的区位发展优势,顺应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诞生,在东莞丰厚的经济基础支持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建校短短的十六年间,特别是升本六年以来,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院校初显规模;依托东莞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学校不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战略成效显著,建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依托东莞产业优势,学校积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管为重点,七大学科协调发展,21个本科专业、33个专业方向的学科专业体系;依托东莞实施“科技东莞”战略,顺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出成果”,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校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紧贴地方,培养基层适用人才

学校积极发挥紧贴地方的优势,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探索、创新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培养基层适用人才。

——紧贴地方,按照“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综合培养体系。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和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制订科学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夯实基础,强化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育;积极实施本科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辅修计划,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大力推行本科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紧贴地方,让学生尽早感知东莞、适应东莞、融入东莞。学校开设“广东(东莞)经济研究”、“珠三角(东莞)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东莞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系列讲座”等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加强对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进一步搭建平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多种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建立了113个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基地”;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1781人次参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34项;每年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点面结合、分队行动”的形式,深入乡镇、社区,充分融入东莞,先后六次受到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在今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中,我校有3000多学生深入东莞企业、村镇,历时三个多月开展普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紧贴地方,加强科研促进教学。学校坚持把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与重点,把握东莞经济社会转型的契机,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成立了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东莞市知识产权促进中心和东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直接服务地方的科研机构;发挥专业优势,联合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承接工厂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设备改造等任务,与企业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帮助东莞企业创品牌、创特色。如:我校教师与龙昌国际集团合作的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开放式益智机器人控制器”省级项目,由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多方共同参加研发工作,其成果产品化后将为东莞玩具行业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学校把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科研立项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科研、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科研促进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近三年,我校科研成果进教材31项,有426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155项(篇)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取得成果和发表论文共22项(篇)。

——紧贴地方,培养基层适用人才成效显著。

一是毕业生留莞发展,竞争力强。我校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省内高校中处于前列,绝大部分留莞发展。根据对2006届本科毕业生质量水平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达到95%。

二是毕业生扎根基层,施展才华。有相当一批毕业生,下到东莞乡镇社区,从最基层的农村、社区做起,与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一道,为东莞的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扎实工作,大胆创新,逐渐成长为东莞乡镇社区基层领导。在东莞32个镇区的领导班子中,有21位是我校毕业生,还有一批毕业生担任“村官”。如: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社区党支部书记黎建波,带领社区群众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上任三年就使该社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可支配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

三是毕业生学以致用,创业有为。一批毕业生把握东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优势,积极自主创业,成为了民营企业家。如: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莫冠英,在广东名冠集团参与创业并成为旗下金凯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对其属下的四家金凯悦大酒店(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家)推行科学规划、专业管理,效益突出,使集团成为一家多元化发展的著名民营企业。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谭凯帆,毕业后创立凯怡家具有限公司,创立了“新维思”家具品牌,产品远销美、英、法、瑞士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在全国设有50多家品牌特许经营店。

四是毕业生融入企业,成为骨干。我校80%的毕业生进入东莞企业,其中有一批表现出色,成为管理、生产骨干。如:在日资企业东莞井上五金橡塑有限公司的13个部门中,有9个部门的经理或主管是我校毕业生。管理系毕业生张炯在广东唯美集团实习期间,为该集团营销策划了“中国印象”的方案,使企业产品畅销国外,实习结束后被集团高层力邀留用。该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先生在评价我校的毕业生时,称赞:“东莞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的学生„好用‟!”

各位专家,我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自2006年启动迎评促建工作以来,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系统总结了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使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工

作的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毕竟是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奋斗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需要解决。如:还需要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

为此,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的人才战略,通过设立“东莞学者”等形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加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我们还将更进一步虚心借鉴兄弟高校的成功经验,不断健全激励机制,加大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名牌专业,力争把我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过去,我们走过了充满艰辛却又不无自豪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正朝着建设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不懈努力。如今,各位评估专家亲临指导,对我校发展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我们将虚心听取各位专家的批评意见,认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中国信息大学教育制度

中国信息大学教育制度

学分制

基本学分反映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1 学分16 学时,1 学时45 分钟。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并通过考试,学生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基本学分。各门课程所获得的基本学分累计达到毕业标准时,学生即可申请毕业。不同专业的毕业学分标准不尽相同。我校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学习规划进行选择。

附加学分反映教学成本的差异,包括设备成本不同(如计算机课程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大大高于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成本不同;教学班规模不同等等。我校对成本高的课程增加附加学分,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合理收取教学费用,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按选课总学分收取学费,选课周期为一个学期。在上个学期选好本学期的课程,所选各门课程的基本学分与附加学分之和为选课总学分。

修满所有学分的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德育导师制

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的主要做法是:首先由各学院符合条件的任课教师自荐担任德育导师,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德育导师;我们将既能教课,又热心于学生品德教育作为遴选德育导师的首要条件;德育导师可以管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行为指导、思想管理和选课指导。

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看,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教师的角度看,是要推动专职任课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将教书授课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既能够完成授课任务,又能够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帮助老师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真正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德育导师每周至少利用两天的课外时间开展学生工作;每周日晚上组织全校统一的班会,利用班会时间传达布置学校各项工作要求,集中进行教育。很多德育导师把班会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给予高度重视;很多学生逐步养成了按时参加班会的习惯,使班会效果不断改善。每月根据学生表现为学生评价一次德育分,每学期4次。德育合格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重新选择一次德育导师。选择导师完全根据学生本人的主观感受自主选择。

下载中国信息大学:紧抓行业动态 培养适用人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信息大学:紧抓行业动态 培养适用人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来源: http://www.xiexiebang.com/cm/jycm/beijing/zgjyb/3b/t20060922_38882.htm 新闻背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一些大学校长提出的“蓝领论”和“创新人才说”曾一......

    如何培养中国动漫产业青年人才

    如何培养中国动漫产业青年人才 动漫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国际化需求,目前我国动漫产业青年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主......

    中国信息大学:演讲比赛拉开帷幕

    中国信息大学:演讲比赛拉开帷幕7月3日下午,中国信息大学校演讲社团在8号楼104举办演讲比赛。共有来自各个年级的八名同学参加此次比赛。 比赛中,孙浩伦同学名为《如何度过大学......

    中国信息大学:篮球赛冠军

    “四人队”荣获“一嗨杯”篮球赛冠军 (记者任以杰 摄影王宇琦)10月16号下午,2013中国信息大学“一嗨杯”篮球赛结束,“四人队”荣获冠军。 据了解,本次篮球赛由全校篮球爱好者自......

    中国信息大学: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 网页界面美术设计工作者通常被企业称为网站美工或网页界面美术设计师,网页界面美术设计具体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网站美工设计、网站美工编辑、淘宝美工、B2C、B2B网......

    感谢央视,感谢中国信息大学

    感谢央视,感谢中国信息大学 我是中国信息大学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于涵。很快又迎来了长假期,还没放假那会儿,我每天忙着面试的,同时还要忙着拍摄毕设视频。即使这样,面试的......

    中国信息大学青春无悔

     中国信息大学:青春无悔 真的要毕业了,发现我要感谢的人很多:家人,老师,朋友,同学…家人是我温暖的避风港,真的很感谢一直以来为我奔波辛苦的父母,感谢为我默默操心和关爱我的叔叔婶......

    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2009年,教育部专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选择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16所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5个学科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