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一方面是要坚持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德育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德育队伍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大对德育的投入;一方面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须力突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
德育的针对性,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主动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醉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就中学德育来讲,就取要针对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及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针对同一年级不同性别和发展水平不同层次曙晕生的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针对一段时期内中学生思想品檀和心理上带倾向性的问题,等等。
德育的实效性指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效应,是德育的生命力时体现。德育的实效具有长期性、综合性、不易显现等特点。长期性: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成效,不只是着眼前的变化,更主要是看长远效果。正如柳斌所说:“应该看到一个祟高理想的树立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即使是某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露要一个教育、训练、内化的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综合性: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表现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发展状况;同时,还应当体现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和师生员工作整体精神面貌的变化上;再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德育的实效性也应该体现在促进学生家长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大小上。所以,德育的实效性应当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一种综合的整体效应。不易显现性:德育的实际效果和综合效应是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不可能如掌握知识和某些操作技能那样可以直接量化;德育对素质教育、学校各项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椎进作用,也需要通过各方配合、长期努力,才能显示其效果。
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长期存在“费力不小、实效不大’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厂是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人一切从利益驱动出发,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腐败现象。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忍、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S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窟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二是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在实际上削弱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重智轻檀、重分数轻做人的不良后果。
三是蕾育工作自身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比较突出,脱离学生实际,违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成人化、空洞说教、突击性活动较多,未e2深入细致地研究·以德育人”的规律。以上分析说明:加强“针对性”只是德育工作本身的措施,要增强德育的·实
效性”,还必须从多种因素考虑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在学校具有正确办学思想的前提下,在全社会日益增进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有实际意义和可能。
二、全方位增强博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牵涉德育观念、穗育内容、簿育途径、智育方式、德育手段、椿育评价、德育环境和德育队伍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和创新。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恤育观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德育观就是现代德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念:
1.德育人本观
德育人本观,指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目的和出发点,一切从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应试教育”是重分不重人、重智轻德、“目中无人”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来关心人的成长,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德育观则要求必须·目中有人”,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德育,获得德育的实效。应当指出,德育人本现与发挥德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不矛盾。德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可能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去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可能使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2.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要求转变把教师作为传道施教的权威,把学生视为被动受教、受训的’听话机器”的传统观念。要树立教育者是组织、实施、指导德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能动地参与德育活动主体的观念,使德育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
3.德育民主现
德育民主观是德育人本观和主体观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其基本含义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要相信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扬民主,才可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切实加强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发扬民主,才可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树立德育民主观,教育者必须彻底摒弃专制、独裁、高压的思想作风。
4.大德育观
现代德育观要求突破学校德育的视野和范围,树立大德育观。大德育观的基本含义是:一是不能把德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相互沟通,形成合力二是要以学校德育为基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5.德育创新观
德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品德,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的。青少年思想活跃、反应敏捷,他们已有的品德心理结构更容易出现新的矛盾和新的表现。因此,对青少年的德育不能用固定不变的内容和干第一律的模式,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才可能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系列化的檀育内容体系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三个主要方面。构建德育内容系列化体系,就是以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目标为依据,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按照(中学德育大纳)的要求,将上述三方面的德育内容和活动归类、分解,并按年级、学期、周次有序排列,依次递进,形成分阶段、分层次的螺旋上升体系,同时还要使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交叉配合,形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整体内容结构。
每年周期性出现的各种节日、纪念日活动和常规性活动(如朝会、升国旗、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等)都是德育的重要资掠。按德育系列化要求,对这些活动也应有序安排,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加强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形式主义。
(三)以学生生活需要作为健育的起点
德育的起点不是从书本开始,也不是从道德训条开始,而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始,即德育起点生活化。德育起点生活化,要求德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并满足学生对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的内心需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践行道德准则,才可能形成和获得良好的品德。
德育起点的生恬化,并不是让学生只关注个人的生活。狭窄、被动、封闭的生活塑造不出高尚的人格。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关
(四)拓宽馆育渠道,形成立体化惶育网络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要打破德育渠道单一的局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德育网络渠道。
首先是发挥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要积极探索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起到德育课的核心带头作用。同时,要大力探索各科教学如何有机渗透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使文科、理科、艺术学科都能绗学科特点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课校外活动是德W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发展的基础。要在糟9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搏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要灿加强学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和精9,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锻炼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杜女在学生德育方面所起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必须使之紧密躺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才0形成tt育的整体合力。
(五)采用多样化的掉育方式方法
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与学枨期受“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束缚,采用
“成人化的徘、知识化的内容、课堂化的模式”和以灌辖为主的方法有着直挂的关系。因此,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改进传统德育蝉一方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特点栗用多样化的德育方式方法。
1.首先要综合运用已有的德育方舫法
通过长期德育实践形成的德育方鞋,大体分为四类,即:说理教育法(讲述、讲演、谈话、讨论、辩论);e染敦育法(参观访问、榜样示范、情景陶冶);实际训练法(日常栅规范训练、实践活动锻炼);评价反馈法(评定、评比、批评与表S、奖励与惩罚)。这四类方法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过程中,各有XQ特的作用又彼此关联是我国穗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应当继承,2展和创新。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
德育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方面是推动学校德育占领网上阵地,实现德育网络化、信息化,l檀育工作的触角深入学生热衷的上网、聊天、网页制作、软件a汁等领域中去。通过正面引导、适时监控、积极干稹和形成舆论)培养学生养成健全、健的信息素养,增强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有效途径、方法与现代信息设备、技术的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扭转德育方式方法单一呆板的局面,为学生乐意接受。
3.充分发挥读书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德育不是空洞说教和单向灌输。要引导学生以书籍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组织、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过去,社会主流文化提倡的人格范式和英雄人物往往成为鼓舞上几辈人成长的力量。当代中学生崇拜人物呈多样化趋势,这是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的必然反映。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时,既要引导他们学习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从他们的伟大人格中受到感染、启迪和鼓舞;又要指引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人物中寻找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同时更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六)探讨科学、规范的憾育评价标准和机制
德育评价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激励手段。由于德育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机制是德育难以走出嗣境的一个·瓶颈”。
如何依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体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评估标准,如何使德育评估更全面的体现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的要求,如何使tC育评估的具体操作更加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制定几条评价标准或简单沿用过去的“操行评语”方法所能解决的,亟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更深入、更切实的探讨。
(七)充分发挥师傅作为德育资谭的作用
师德既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无形的、天天发生作用的、影响久远的、巨大的德育资源和力量。要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必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抓好、抓实。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只有在活动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无论什么章程与计划,无论什么巧妙的设施,那怕想得怎样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教师在自己工作中,如表现出马虎、不切实、无纪律等等,论他怎样想唤起学生的自觉,也很难在儿童身上会养成相反的习惯”。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把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师德作为德育资源的作用,这是增强德育实必须注重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发挥师德作为德育资源的作用时,首先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的素养。在中学,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力军。班主任的学识、人格、作风、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班主任的人格和业务水平对形成教师集体协调一致地教育学生关系也极大。在一定意义上讲,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养将直决定班级德育的成效。
(八)强化对裤育过程的反思和管理
德育过程是不断地把德育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的道德品格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痞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加强和改进德育,必须强化德育过程的反思。
德育过程的反思,大致可分为·前反思”、“中反思”、·后思”三个阶段:①前反思:对即将实施的新的德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再思考,以确保德育活动的目的合理、方案可行。①中反思: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注意工作的有效性和程序的恰当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后反思:对德育实践结果进行归因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强化反思实际上就是强化对德育过程的管理。注重德育的实效不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结果是从过程而来,只有强化过程管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过程,才可能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强化德育过程反思,实质上是不断改进德育,把教育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由“他律”变为“自律”的过程。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德育就是要养成学生求善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教育者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甄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定型化,形成稳定的品德结构。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如写座右铭、写日记等,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自己得到新的感悟,形成优良品德。
第二篇:增强新时期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增强新时期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苍溪县元坝镇中心小学校侯泽全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小学德育工作的内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增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在认真分析教育形势、研究教育对象、反思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实际,对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教育”、“德育实践活动”和“德育研究”,三套马车并驾齐驱,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涵盖全程构建立体教育网络。
2002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启动,我们在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把视角转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环境教育。在大德育观理论指导下,积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全程教育网络建设。
办好家长学校,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最有效的途径。2002年9月,我校第一期家长学校开班,在七年多时间里,一方面构建家长学校运作的机制。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组建了家长学校教师队伍;确立了家长学校学制;编制了家长学校教材;健全了家长学校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丰富家教活动,提升家教水平。一是班级授课活动,重点对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家庭教育行为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荣辱树新风、科学发展观等专题内容培 1
训;二是家长经验交流活动;三是“留守儿童”家教管护活动;四是校外辅导活动;五是家庭作业辅导活动;六是家校互动活动。
实践表明,家长学校提高了家教水平,使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有效地弥合了过去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鸿沟,变冲突为互补。我校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成功做法,在2006年4月苍溪县社区三结合教育现场会上交流推广。
社会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与相关单位或社会团体建立“共育”机制。例如,我校与派出所是长期的警校共建文明单位。今年又进一步开展了“警校共育”活动,派出所的每位干警都承担有对小学生的教育任务,他们每学期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法制图片展、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小学生心理辅导等活动;二是社区辅导员教育。我校按学生家庭的分布,在每一个社区(村、组),聘请多名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作为学生校外义务辅导员,重点对学生在假期中、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事物、现象进行辅导教育。这些同志比较熟悉学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懂得教育规律,在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特别是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中心开展的免费读书活动、绘画活动、器乐培训活动,参加社区中老年文体健身服务活动、宣传活动,参加城镇环境建设活动等。
二、活动育人在活动中习得良好品行
小学思想教育必须要通过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感知、感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在活动中育人,重点开展三大系列的教育活动。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系列。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多年来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轴,展开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活动:坚持20年为“五保”老人温暖活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坚持15年为青年英雄李君烈士扫墓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每学期参观、考察文明新村、文化新村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近年来组织的“双日”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题活动”、“知荣辱、树新风”,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育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五自”活动系列
21世纪德育的主题,将进一步加强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方面的教育。因此,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活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组织低年级学生学会整理书包、穿衣、扣扣子、正确刷牙,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叠被、整理教室、寝室,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自理能力对抗赛”。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自我防范、食品卫生安全防范专题活动。通过参观、考察大自然、生活环境,“手拉手、心连心”互助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以艺术熏陶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活动系列
学校十分重视艺术育人,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确定每年“六一”所在的一周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周,每一个孩子都要参加一项艺术表演、展示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歌舞表演、书画作品展览、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科技创新比赛等。学校设立艺术教育活动课,每周四下午按课表进行,把全校学生分别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分编到舞蹈、鼓号、笛子等16个项目中,选派教师分项目指导。学校坚持多年开展主题中队会展示观摩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受到积极健康的教育。
三、德育研究提升德育质量
实效性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生命。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2002年9月,根据我校教育研究氛围较浓,研究力量较强的特点,学校确立了两个德育研究课题,从理论认识上,实践上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新世纪德育工作特点的研究》。在这一课题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品德形成动力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和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教育。为此,我校在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下,对德育的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强了学生责任感、公民道德规范、完善自我人格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与时代特征相符,与学生的道德心理需求相符,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的“实”和“效”。
《新世纪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该课题根据“大德育”理论,重点关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分析当代教育形势,反思传统教育手段。通过研究,我校改进了德育工作方法,注重在活动中育人,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全程教育,伴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活动育人,适应现代德育的形势和小学生的心理;德育研究,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上、方法上的保证。这三套马车拉动着我校德育工作走上高速高效发展之路。
第三篇: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
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分析
马军红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但受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道德价值观出现困惑,道德行为选择错误,使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文章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途径的分析,探索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措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词:高校 德育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我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肩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高校德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整体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为落实德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各高校都大力开展各项德育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随着国内外对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渗入与碰撞,我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道德价值观念出现困惑和焦虑,道德行为选择错误,使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高校现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德育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德育工作人才的缺乏等。因此,要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解作用,积极探索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措施,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进一步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针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研究创新符合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高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措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注重德育过程的优化。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优化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科学合理建构。要做到德育目标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发展性;德育内容的客观性和可接受性;德育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确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道德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因此,高校德育目标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从基本的道德行为和基本文明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竞争与开拓创新精神。科学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些大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都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德育手段和方法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合理选用现代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实现德育手段、方法的彻底转变,增强德育的信服力和说服力。从课堂内的知识教育到课堂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从提高思想教育到以制度建设加强约束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多管齐下,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达到优化德育过程、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目的。
2.加强德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人。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好成效,关键也在于人,在于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在于德育工作者创新实践工作的能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德育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加强德育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首先优化选人机制,把素质高且有培养潜力、道德品质好、乐于奉献、热爱德育工作的人选拔到德育队伍中来;其次制订培养方案,强化竞争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使德育工作者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将不能胜任者从队伍中分离出去,保证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努力改善德育队伍的地位,使其与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吸引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培养专业的德育队伍,开展专业的德育工作。
3.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作用,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方位教学,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客观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良好效果。如依托校园网、广播、橱窗和板报等宣传手段,为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征文、演讲、文艺晚会、辩论赛等形式,给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高校各种社团的作用,给大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舞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体会道德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道德品质,加强践行道德的自觉性,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趋势。大学生没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是很难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的。屡屡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足以证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普及宣传和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等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地正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加强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处理好适应社会、成长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思想道德评价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使大学生对德育目标与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清晰明辨是非的标准,而且对大学生有巨大的督促和激励作用。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避免评价体系形同虚设。这样,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准确地制定相应对策,完善教学管理工作;被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纠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使道德评价体系起到应有的道德督促作用。科学的评价制度,必须通过改进学生的评优评奖体制,改变不合理的评审办法,实行学生申报制,并辅之以公正的奖惩制度来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中,要以硬性科学评价制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道德自觉、自律、自省,珍惜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任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但是,道德教育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提高内在修养,又需要具有强有力的外在约束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工作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网络,进行立体化教育,取得综合教育效应,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达到教育目的,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刘瑞复,李毅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胡锦涛.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
4、胡炳俊.高校德育课期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来源:《教育与职业》2012年8月中
第四篇: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邹维荣
激励,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常用的方法。要用好这个方法,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要求,在不断增强有效性上下功夫。
按照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人们都有接受各种激励或奖励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又是多方面、分层次的。部队官兵由于工作岗位、社会阅历、家庭条件、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物质或精神激励的需求内容、程度也不尽相同。干部比较关注的,往往是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工作能否得到上级与群众的肯定、赞扬;知识分子则比较看重自己的劳动和研究成果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有些家在农村、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战士,可能更希望在部队能学到一些科技文化知识;而家在城市、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士,则可能更关注参与竞争和对外交往的机会,以及进一步入学深造,等等。显然,要有效地实施激励手段,就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因人因事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地将激励的触角伸到官兵不同的“兴奋点”上,而不能不分对象,搞一刀切、一锅煮。
不能偏重物质奖励,忽视精神激励。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当然要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物质激励手段。但是,物质激励并不是激励的全部,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物质激励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但如果仅止于此,不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给予必要的精神激励,热情也不会持久,搞不好还会把官兵的需求引向低层次,助长“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都是调动官兵积极性的必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坚持以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为主导,才能收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增强激励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掌握“火候”。火候掌握得好,激励的时机及时、恰当,效果就好。比如,当部队面临战备、训练、施工等重大任务时,及时宣传贡献突出的官兵的先进事迹,可以起到奖励一人、鼓舞大家的作用;当有些犯了错误、受到批评的同志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时,趁热打铁地进行鼓励,能够帮助这些同志恢复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此外,搞好激励还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以给立功受奖的战士送喜报为例,有的单位严格按发送要求,由政治机关填写,再由当地民政部门敲锣打鼓送到战士家中;而有的单位却图省事,怕麻烦,将喜报直接寄到战士家里,甚至由战士本人带回家。显然,后者的激励效果比前者要逊色得多。要实现激励的最佳效应,还必须开动脑筋,不断探索新的激励手段。近年来,有些部队采用换岗激励,即把在非技术岗位上干得出色的战士,调到技术岗位学习技术;有的每周评出两名工作最突出的战士主持本周的升旗仪式,等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激励效应。
增强激励的有效性,必须切实防止形式主义。激励要有一定的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些单位喜欢在形式上做文章,动不动就造声势,搞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评比达标活动。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加重基层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因此,运用激励手段时,一定要注意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地办实事、求实效。
(解放军报 2000年11月30日 第6版)
第五篇:增强领导艺术提高管理工作有效性
文章标题:增强领导艺术提高管理工作有效性
领导就是率领和引导个人或群体实现工作目标的行为过程。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是决定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切实增强领导艺术。
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软环境”。
1应恰当行使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领导者的权力有两个:一是组织赋予的职位权力。这种权力
随着职务的变动而变动,有职就有权。下达行政命令体现的是自己职位的权力。二是个人权力。这是由自身的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形成的。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逐步学习、积累有益的工作经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以博大、坦诚的胸怀对待员工。善于体贴、关心他们。坚持做到清正廉洁,与下属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使下属从内心感到你可亲、可敬、可信。这些都是非权力的影响,是无形的,但管理的实效却往往在于权力的作用。在具体:亡作中要注意协调好这两种权力的关系,并灵活、恰当地运用之。
2.应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几个“注意”。一要经常注意观察员工的情绪和行为,分析其原因和动机,与之进行平等的沟通和真诚的交流,避免说教式的谈话,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认真听取、采纳员工的意见或建议,满足其合理要求二要注意强调团体意识和集体精神。由于员工之间性别、年龄、民族、爱好、志趣、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产生各种各样的磨擦。这就要求全体员工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要使员工懂得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同事关系,更重要的是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应该做的不是制造矛盾。而是求大同存小异,避免和消化矛盾,减少磨擦,减少内耗,维护集体的团结。三要注意引导和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无形的,只要有群体存在,它就自然产生,因为它存在的基础是感情、心理的同合,所以它以感情逻辑作为主要标准。正式组织是随着生产活动的开始而产生的,是维持生产中各个因素灵活运转的纽带,是有形的,存在的基础是效率。所以,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所追求的目标的区别在于“效率”与“感情”。在工作中
应力求找到效率与感情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和发挥非正式
组织的积极作用,求得在完成组织的各项任务,共同推进工作的目标上达成一致。
二、以约束机制形成“硬环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人的行为不受制约,势必助长个
人意志,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顾及自己的社会责任晰在组
织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大的弊端就是仅表明了人
自身的需求,而没有揭示更重要的社会(或组
织)对每个社会(或组织)成员的需求,是有局
限性的。所以“软环境”和“硬环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对下属不能一味无原则地讲
“软”而不讲“硬”,我们讲尊重人、关心人是搞
好管理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一条原则,但是决
不能把尊重当作迁就,把理解变成附会,把关
心变成迎合。不能只考虑个人的要求而不顾
及组织的利益,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对任何一
个群体的行为必须给予合理的指导和约束,向他们讲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遵守什么样的准
则,这是管理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职责。要制定和不
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内容,用以指导
和约束下属的行为,使之与领导保持最大限度的合作,最终实现
管理目标。
三、以激励机制形成“推动力”。
1.确立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必须被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双方
认同。一是制定组织目标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合理需求。要使被管
理者认识到实现组织目标对自己的意义,明确个人的需求应当
是在完成组织目标后个人得到的满足。二是目标难度要适度,不
能好高骛远,要切实可行;但也不能轻而易举,必须通过努力才
能达到。三是目标要分阶段,把大目标分解成(下转第3O页)(上
接第25页)一系列的小目标,逐项实施,最终达到大目标。做到
既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又存在一定的刺激力。这样的目标才
能做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利益一致、行动一致。·
2、营造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管理的氛围。要尊重被管理
者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参与管理和决策,使管理工作内容融人
他们的智慧。这样做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投入程
度,形成向心力。
3.公平、公正地评价所有的人。当被管理者在主观上感觉
受到不公正评价的时候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他的行为必然影响
管理的效果。这种主观感觉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符合实际,二
是不符合实际。对这两种情况管理者应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
作。
一方面制定内容全面、可行性强的员工业绩评定标准及考核细
则,每一项内容都有具体的得分标准,由民主评议小组定期检查
员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确定业绩得分,实施量化的评价,做到
用事实、凭数据说话,使员-Ell服心服,减少心理不平衡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允许心理不平衡的员工发泄牢骚。说出心理话,管
理
者应耐心倾听。如果确实存在不公平,要及时纠正和弥补;如
属主观错觉,要摆事实,讲道理,做好解释工作,绝对不能压制他
们,否则会给管理带来难度。
4.给予有特长的人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要经常安排一些
工作课目,让他们去完成。使这部分骨干力量工作富有成就感。
工作成绩得到承认。有专长的人是生产经营中的中坚力量,激发
他们的工作热情能起到以点带面,优化管理工作的作用。
5,多鼓励,少批评。人人都有自尊。尊重人是管理者应特别
注意的问题。对于先进员工。耍及时表彰,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带动全体员工。即使是对于思想相对落后的员工,也要善于发现
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促使他更快地进步,也能提
高管理的效果。
<理论学习12oo6年第6期
《增强领导艺术提高管理工作有效性》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增强领导艺术提高管理工作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