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县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19-05-12 19:3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县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县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篇:浅析我县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我县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县不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征地规模、征地速度、征地幅度都在急剧增长,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发生,因征地纠纷引发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我县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征地工作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我县征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地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被征地农民认为征地补偿费用过低。从被征地农民的愿望看,他们以发达城市的征地补偿标准和政府招拍挂出让土地的价格来衡量当地征地补偿标准的高低,期望高,愿望强。二是部分被征地农民顾全大局的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部分被征地农民不考虑土地征收、征用是出于公益性还是非公益性,都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增加被征地地面上的附着物、附属物、建筑物、构筑物的数量或面积,如在被征地块抢盖房屋、抢栽树木等,给征地工作设制重重障碍。三是被征地农民在征地工作过程中,把自己和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在征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上的矛盾及与村组干部的矛盾常常转移到征地工作上,借机阻挡征地工作。四是被征地农民身处县城周围、河滩地区,文化程度较低,务工技能较差,面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丧失,担心日后的生活。

(二)征用土地上建筑物拆迁的问题。一是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周边农户房屋拆迁时因安置宅基地问题造成的拆迁难度更大,这些拆迁户不愿意以单元楼的形式集中统一安置,而是要按一户一院的方式进行安置,加之有些村组已无地可安置,这些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拆迁工作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当群众得知某地块要被征收时,抢时间乱搭乱建的房屋拆迁也是阻碍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难点。三是部分拆迁户的房屋,不具备商业用房补偿条件,却提出要按商业用房的价格给予补偿的不合理要求。特别是赖着不搬迁的部分户,采取上访、群访的形式向政府和有关单位施加压力,阻碍拆迁,力求达到多赔的目的。

二、对策和建议

(一)在征收土地时,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土地征收的范围决定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土地附着物(如:房屋、树木)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对认定为在土地征收范围内的土地附着物和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土地附着物的,应当给予补偿;对认定为违法土地附着物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土地附着物的,不予补偿。如对在公告征收范围之后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如果给予补偿,于法于理不合,这样对其他守法的被征收者不公平、将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但有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形成房屋手续不全的,应当先由有关部门进行认定、处理必要时召开会议讨论决定,防止投机取巧、侵占社会公共利益。

(二)在房屋征收前优先补偿,然后统一搬迁,防止暴力或恶性事件发生,在作出土地附着物征收决定时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偿后,做好被征收人在补偿协议约定

日内或者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并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法律规定中断供水、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同时,禁止相关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防止他们采取暴力、威胁或者中断供水、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使矛盾冲突升级,对于采取暴力手段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的,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三)在搬迁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补偿标准,优先保障住房,确保被征收人的生活水平不因土地征收,购买房屋而生活水平下降,在确定被征收人的土地附着物房屋的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当前本地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购买价格。以市场价格作为补偿标准,充分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维护了社会公平,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当考虑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区位、用途,建筑物的结构、新旧程度、建筑面积等因素以及装修和原有设备的拆装损失补偿等问题,充分考虑由房屋征收机构和被征收人协商委托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办法,使得被征收人的基本利益得以保障,其中包括对房屋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这样就可以确保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有改善、生活水平不下降。因此,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土地建筑物征收评估工作,当各方对评估确定的被征收房屋价值有异议时,向房地产价

格评估机构申请重新复核评估,直直各方满意,必要时公开组织听证,维护各方利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四)当被征收人不同意征收补偿方案时,及时组织听证。我县城区改建需要征收的土地及其建筑物,多数被征收人认为征收补偿方案损害其利益的,政府应当组织由被征收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并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听证的事项和内容要足够多,提前公开,使感兴趣的公民都可以申请参加。同时,组织方要做到中立并具有代表性,利害方都要参与并保障其主动听证,并如实反映情况,“说真话,说事实”使听证成为真正表达民意的场所,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不是走过场、做表面文章。摒弃由主管部门作为既得利益者,为了确保对自己有利的方案顺利通过表决,在听证对象上的选取过程中,主观人为取舍,在听证过程中一边倒,或在听证前主办方早已在未经公众表态的情况下,已经做出决定,形成只有空闲时间,只有表达欲望的人才衷于参加而公众缺乏参与热情,使听证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群众越发的对听证不感兴趣、老百姓对听证失望,责怪政府工作不力。发挥听证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听证是否属双赢之举,是否借此吸纳民意,尊重民意,获得公众支持,是否借此集思广益,弥补政府自身在决策过程中的知识缺陷,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智力支撑。要实现如此美好愿望得取决于参与听证会代表的广泛性,要求他们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领域等,也就是说参与听证人员要能真正代表公众和民意。只有这样,行政机关才能听到各方声

音,做到耳听八方,让真正的民意成为决策的重要甚至是惟一依据。

(五)做好普法宣传,增强村级干部民主决策意识。部分村委会将土地补偿费留在村委会用于村集体发展,不将补偿费发放到村民个人手里,或者留用一部分用于村委会日常开销等引起群众不满,对于这部分争议如果部分村民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为该类争议属于农村自治组织内部的管理职能,作为政府部门要及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议定程序进行表决,从而确定是否发放以及具体发放多少份额,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工作,防止因补偿款的发放引起村民上访、闹事,影响社会稳定。

保护被征土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事关我县稳定大局,我们应当从长远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再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防止守着一次性征地补偿费坐吃山空。并加强对农民相关法律宣传,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物权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学习和宣传,促进征地工作依法开展,普及相关法律,并加大征地过程的透明度,充分使农民对征地整个过程享有知情权,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利。

(撰稿人:曹保锋)

第二篇:濉溪县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濉溪县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11-24 09:17:34信息来源: 安徽省濉溪县国土资源局濉溪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境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在建矿井加上生产矿井共有15对。为发展资源优势,濉溪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以发展工业经济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工业经济加速崛起,工业增速高位运行。随之而来的是我县境内的土地被大量征收或塌陷,多个压煤村庄需要搬迁。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当前征地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

在现行制度下,在征地拆迁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偿方式单一,难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当前,征地安置的主要途径是一次性货币安置,即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让农民自谋职业。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只要按法定标准计算安置费用,造册发放到人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货币安置虽能解决被征地农民的暂时生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征地工作顺利进行,却难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缺少谋生手段,加上农民自身的理财能力和投资能力偏弱,就会坐吃山空,长远生计没有着落,终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失地农民就业艰难,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征收土地,一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个别村组农民已无地可耕,而目前农民多数属于低文化、没资金、没技能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一些中年农民,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的要求,尽管有的人可以到企业中做一些非技术性的重体力劳动,但随着年高体弱,会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而论为无业人员。虽然说,引进企业后,能带动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失地农民提供很好的就业机会,但并非所有失地农民都能够参与到这一产业中去,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因缺资金或不懂经营等因素制约而长期失业。因此,征地后农民的失业问题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三)对违章建筑的补偿,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弱化,造成私搭乱建、抢栽抢种现象严重

近几年以来,由于职能部门监察的缺位,及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对于农户抢栽抢种的树苗特别是对违章建筑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补偿,因此造成农户一旦听说政府要征地的事情后便会突击建房或者种植作物,以获取额外补偿费。

(四)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偏低,拆迁难度加大

我县压煤村庄搬迁补偿安置费用大都按照搬迁人口计算。淮北市虽然出台政策,将搬迁安置费用提高到每人10350元(补偿给家庭部分为每人9000元,补偿给集体部分为每人1350元),但随着市场物价的上涨,群众用这些费用搬迁建房确实困难,特别是现在老村址上建的楼房比较多,每人补助迁建费9000元,人口少的连原先建房的成本也达不到。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反响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征地拆迁工作难度,挫伤了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存在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机制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因素;既有执法力度的问题,也有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的问题。

二、对策和建议

基于目前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因此,征地工作在今后乃至一段时间内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认真做好征地工作,既要使征地工作积极服务于各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又要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农民的长远生计,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在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未修改完善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征地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征地制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征地、拆迁、安置一体化的科学工作机制

从政府层面整合行政资源的综合力量,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宣传等手段,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安置、统一管理。按照政、事、企分开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深化市、县联动、部门配合的征地机制,充实、明确政府及各部门在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征地、拆迁、安置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二)严格征地管理,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关键是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一要严格执行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遵循严格保护和合理、节约用地原则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征地“两公告一登记”工作,严格征地程序;同时要认真执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在征地中,凡是村组集体组织或群众要求听证,国土资源部门都要组织听证,保证农民对征地工作的知情权。二要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和征地范围。首先要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在目前用地指标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政府要把工作重点转入到加强签约企业的用地跟踪管理,建立企业用地信用制度,督促企业依法办理供地手续和按计划投入建设,对违反协议逾期未动工建设的企业,应一视同仁依法给予收回土地。其次,要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在保证盘活存量土地上,再根据建设的实际需要,按项目报批,保证报批一宗用一宗,不要批而不用、开而不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再次,要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对用地项目要认真筛选,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对一些大的用地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用地面积要根据企业的实力、项目投资规模、投资计划、经济社会效益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任凭企业要求多少就供给多少;防止“圈地”行为,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三)改进征地补偿支付方式,防止补偿渠道梗阻和堵塞

征地补偿费用问题是征地工作的核心问题。征地补偿款能否落实到位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在执行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的前提条件下,要保证有限的征地补偿费用落实到被征地农民手中,需要改变补偿费支付途径,防止补偿费渠道梗阻和漏洞。一要调整补偿费支付主体。长期以来,征地补偿费都是以乡(镇)、村(居)为主体发放的,由于基层政府财力不足,难免有截留部分征地补偿款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源头抓起,调整支付补偿费的主体,由国土资源局根据被征地乡(镇)、村(居)提供的农民名单、分配方案,把补偿款直接发放给征地农民,这样可以减少补偿款发放的中间环节,缩短支付渠道,堵塞漏洞。

采取这种做法,必然涉及到乡(镇)、村的利益,同时,乡(镇)、村工作在农村基层第一线,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担负着巨大的协调任务,没有一定的利益驱动,会直接影响其征地工作积极性。因此,在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民补偿款的同时,可以根据财力,适当给乡(镇)、村政府支付一定的工作经费。只

有这样,才能既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又调动乡(镇)、村政府的积极性,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

(四)创新安置方式,切实解决农民生活的长远之计

目前普遍实行的以货币方式进行安置,容易产生“分光吃光”的状况,对于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和农村稳定是十分不利的。现在虽然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但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更谈不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问题,最根本的要着眼于农民的“造血功能”,在征地过程上,为农民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只有让农民通过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远生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一是实行国有土地留地安置的方式,引导被征地农民入股创办经济实体。采用按批准面积的10%左右土地作为安置人员的“村留地”,用以发展二、三产业,在“村留地”上办经济实体,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

三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努力为老、弱、病、残农民提供生活保障。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都在征地补偿费中留成了一定比例的补偿款,应当用于农民的安置保障方面,同时投入发展再生产,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学习外地在征地改革试点中有关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及农民社会保障方面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如“征地补偿综合价”、“土地换保障”,及把失地农民的安置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等。

(五)逐步完善市场化的拆迁补偿价格机制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价格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确定价格应举行由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农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价格构成应有一定的材料成本指数弹性。总价格应适当向失地农民倾斜。补偿政策应适当细化,要缩小农村房屋拆迁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价格的差别。创新压煤村庄搬迁的新机制,积极探讨据实补偿、封闭运行、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六)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

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城建规划的宣传,教育农民必须服从规划,自觉遵纪守法,依法保护自身权益。政府应按规划严格实施建,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管理,建立农村人口居住地管理网络,理顺人户分离关系,防止有人多处批地,多头建房,坚决刹住违规占地建房之风。

第三篇:我市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黄太启

上世纪70年代末,六盘水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将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后国家又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我市部分地区将部分荒山、荒坡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因历史及现实诸多原因,现土地权属不清、产权不明晰、征地补偿价差大等问题凸现,农村土地纠纷频繁,农民信访不断上升,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社会稳定及项目建设进程。

一、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权属不清楚。我市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时,国家没有制定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的“实施细则”,原生产队干部没有处理好生产队与生产队、大队与大队、乡与乡等边界土地权属问题,大部分地区就粗放按人口、习惯亩或丈量亩承包农户经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种项目建设用地,地方政府采取减免占地农民的农业税或调剂集体土地,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90年代至今,各项目建设征地呈上升趋势,国家及企业建设用地补偿农民,农民人均占地逐年减少,更显得土地对农民的重要,往往因项目建设用地,就涉及土地权属不清而扯皮,甚至造成流血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及项目建设进程。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及政策中,农民承包的土地没有明确的土地产权、经营权。为使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各地以低价的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造成农民承包土地被征用补偿价低、生计难以维持,大部分失地失业困难农民不断上访,严重影响农村和谐。

(三)失地农民生计难。我市农村人均耕地不足0.7亩,大部分农民生计的有限土地被征用后,成为“三无”(无土地、无救济、无职业)村民,由于国家还未完善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生计的政策,一些土地较少、土质好的农民,不愿配合项目建设占地,加之国家授权承包土地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等原因,增加项目建设征地的协调难度。

(四)征地补偿价差大。2008年,我市完善征地拆迁政策,但各地执行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市内高速公路用地与县、乡公路用地补偿,乡与村、组公路用地补偿,国有企业用地与民营企业用地补偿,农民与农民流转土地,乡与乡之间同类项目用地补偿等存在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土地权属。首先,明确重点项目地区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土地权属问题,减少和避免项目建设用地权属不清而扯皮,影响全市项目建设;其次,通过各县(特区、区)政府的努力,使一些土地权属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和避免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的矛盾,逐步降低农村维稳成本,改善全市投资软环境,确保农村的长期稳定,推进项目建设进程。

(二)调整土地规划,加大造地力度。按照我市“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规划,安

排市、县(特区、区)政府相关部门,超前做好重点项目地区调整土地规划,明确工业等发展项目用地,减少和避免项目少占基本农田指标,加快项目建设核准(备案);加强对土地利用的领导,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推进全市造地进程,解决项目建设占补土地平衡问题,推进全市后续项目建设如期开工,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制定帮扶失地农民政策,妥善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生计的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帮助地方解决失地失业农民就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确保地企长期稳定。

(四)完善征地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切身利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征地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减少避免一个地区土地征用补偿价差距过大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的长期稳定,努力构建和谐六盘水;加大随意抬高土地买卖的人和事打击力度,维护全市现行征地补偿政策有序进行,推进全市各项目建设健康发展。

第四篇: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20多年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相应推迟了几年,为缓解全球人口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及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执法环境的深刻变革、干部群众思想的深刻变化、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农村计生工作出现明显弱化的势头,主要存在计划外超生现象比较普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仍然严重、“以罚代生、放水养鱼”的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重视政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采取农村计划生育广播电视讲座、计划生育专栏、组织基层计生文艺宣传队伍等多种形式,丰富计生工作宣传内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娱乐性和感染性,彻底转变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使群众真正认同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

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严打违法行为。要加大对计划外生育案件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超生行为的成本,让他们知罚而止。要组织公安、卫生、计生等部门,加强B超管理,对B超医学检查进行全面整顿。

三是落实惠民政策,建立利益导向体系。要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惠民政策,在资金项目、扶贫帮扶、医疗救济、低保享

受、“两免一补”等方面,重点考虑计划生育户,用利益杠杆来调

节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提高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自觉。

四是在加强部门配合,营造齐抓共管氛围。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同起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各级人民法院应配合计生部门对拒不接受处罚的违反计划生育人员依法强制执行等。要赋予计生部门和基层组织更多的执法权力,让计生干部敢抓敢管,没有思想包袱,以减轻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和阻力。

只有解决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问题,才能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只有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 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

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 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 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浅析我县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县征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0接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0接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接处警工作是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打击犯罪、服务群众和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三基”工程建设中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自1997年XX市......

    浅谈乡镇纪委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黎正林 乡镇纪委是具体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层组织。近年来,乡镇纪委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认真履行职......

    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有待加强。由于我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

    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县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妇幼卫生工作做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占人口2/3的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任务。目前,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新的挑......

    关于国家赔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赔偿法》颁布施行八年以来,对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国家赔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确立国家赔偿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赔偿法》本身规定的过于原则......

    地方人大代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方人大代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主体。学习贯彻中共中央转发的《若干意见》精神,加深对人大代表政治和法......

    防汛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武陟一局防汛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局所辖堤防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部,黄沁河交汇处,上接博爱县境,下连原阳县界,堤防长度60.058公里,是国家防总明确的确保堤段。其中黄河大堤......

    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公务员考核工作中,仍存在着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考核指标欠缺针对性、考核过程有失客观公正性、考核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这也是《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