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文学学科特点与时代新质的嬗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代文学学科特点与时代新质的嬗变
作者:吴秀明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1期
[摘 要]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演进,逐渐由弱至强,成为近20年来别具影响的一门显学。当代文学概念的提出,实际上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内涵,空间范畴仅限于中国大陆母体的文学,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高度政治化、组织化了,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阶段性特征。反映在当代文学的修史上』,J往往重主体认知而轻客观事实,因此,有必要提出并强调以“实”见长,而不是以“论”取胜的另一种编写思路。
[关键词]学科内涵与空间范畴;时代新质与阶段特征;修史原则与编写思路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第二篇:新媒体与当代文学心得体会
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结课心得
03212726 叶广宇(17小组成员)
这学期稀里糊涂地选上了新媒体与当代文学这门选修课,开课之前也不知道这门课是干什么的,后来听老师讲了讲,才知道主要是讲新媒体下产生的当代文学。原来一直没有过当代新媒体文选这个概念,觉得是写了骗骗小孩子的东西,现在才意识到,不经意间,它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了。
说来也巧,假期看了《相爱十年》这部电视剧,觉得还不错,感觉是国内近几年拍的为数不多的贴近生活的好剧。看完电视剧,回想整个剧,觉得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故事,也就是一个很平凡的故事,故事里的人也是那么平凡,让你恍惚间觉得,他们似乎,就是你身边的人。后来了解到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小说《天堂在左,深圳向右》改编而拍的,于是在地铁里各种间隙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读完原著,觉得电视剧还有很多地方欠佳,比如肖然的绝望与阴郁,对于韩灵的种种纠缠与心理上的矛盾。
再到后来,陆续读了《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原谅我红尘颠倒》这两部小说。都是出自慕容雪村之笔。说来也巧,后来在课上,老师着重介绍了慕容雪村的作品。慕容的三部作品都是讲述城市喧哗中迷失的三个主角,金钱,权利,利益,女人…这些看似华丽的东西,让陈重,魏达,肖然他们疯狂追求,却又在最后,迷失在自己一直的追求中。
对于作品的看法,我觉得慕容应该是仔细观察过他们这一类人的生活,或者说身边的朋友有过类似经历(只是个人猜测)。三部作品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行业。法律,经商,白领。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他们有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自己内心的偏执,却又控制不住自己,拥有了很多,却又空虚,长期纸醉金迷,最后却沉沦于空虚和空洞。我想这是现在很多当代人的毛病。虽说有yy成分,但是总体上还是很能反映生活的。毕竟,偶尔用夸张的手法,是能够让作品更加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但三部作品都是同一个套路,让我不禁觉得慕容是不是仅仅只擅长写这种类型的作品,比较别的作品我没读过。但这三部被认为是他的经典之作。个人觉得,文学的作用就是用来反应生活。一切都离不开生活,我们不能把当代文学和近代作品德纯文学性对比,时代不同,人们的想法也不同。这是个什么都很快的时代,纯粹文学性的东西,大部分人都消化不了。我们无法再像上一辈大师那样,潜心研究纯文学。所以这个时候文化就要与时俱进了。文化和文学不是死的,它应该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并用其多样的影响力来影响我们当代人。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媒体的不可离开性,将文学贯穿于媒体是必然的。但网络上的小说的确太多,容易让人鱼目混珠,一切都更自由。随着我们信息量摄入的增大,筛选信息的能力对我们来说也是越来越重要。
文学与新媒体的结合当然是好事,但多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味的沉醉于没有营养的小说,修仙,yy,穿越等类型的小说只会让自己陷入虚幻之中,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就适得其反了。三观不正毁一生。希望我们都能在新媒体这个鱼目混珠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启发。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第四篇:质新二手车与诚信
构筑诚实守信,质新恪守践行----质新二手车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
小编了解到此次修正案明确指出:企业要把诚信经营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切实做到重合同、守信用。确实,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构建诚信体系进而净化行业氛围,想必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河南质新二手车超市作为新的二手车行业形态和模式出现在河南,对于构筑诚实守信,质新必恪守践行。
首先,二手车交易作为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交易车辆的价格和车况被提上首要的位置,质新的服务承诺中明确指出:明码实价、车况透明。这就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和担忧。做企业就是要注重诚信经营、注重品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所以,河南质新二手车超市旨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如新的二手车,这是质新人的目标,在这个呼吁诚信的经济时代里,质新恪守这一承诺,从点滴开始,从点滴做起,恪守承诺,一直践行。
其次,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意识和践行也是影响行业的重要因素,质新二手车的发起人兼CEO王安澜先生说过:“质新作为一个平台出现在这个行业的大家庭里,相信只要我们以最真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以最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投资人,以最谦卑的心态面对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成为中国二手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缕正能量,为净化行业现状,改善消费者感官,促进行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真诚是一种正能量,是构筑诚信的基石,是寻求企业发展的必需因素,质新恪守践行,由您见证。
最后小编想说,诚实守信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以真诚的心和坦荡的胸怀与人交流能够换来明媚的阳光、真诚的和谐,我们也能换来更多的朋友,换来更多的真诚,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的进步!
第五篇: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的形成、特点与嬗变(定稿)
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的形成、特点与嬗变
黄建军
(五邑大学 体育部,广东 江门 529020)
摘 要:通过调查访问和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对五邑传统龙舟历史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五邑龙舟文化先后经历了疍民龙舟文化和移民龙舟文化两个阶段,它们的形成与五邑历史地理环境,乡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紧密联系。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龙舟外形特征和龙舟活动细节的差异,但部分龙舟文化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发生变异,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因此,深入研究五邑民俗体育龙舟文化,把握其历史形成及其发展的规律,对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传统龙舟文化;形成;特点;疍民;移民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Culture of Wuyi Traditional Dragon Boat
HUANG Jian-jun
(Department of PE,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China)
Abstract: Analysis about the traditional dragon boat history of wuyi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visit and inspect the historic data.Wuyi dragon boat culture is divided into the danjia dragon boat culture and immigration people dragon boat culture.Their formation are closely contact with Villager's production, life styles, and religious beliefs.Its features are differences of the dragon boat shap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tail of the dragon boat activities, and Some dragon boat culture be changed in the form or the content,and diversified forms.Therefore, further study of Wuyi dragon boat culture, master its rules of the historical 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bout further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Traditional dragon boat culture;Form;Characteristics;People of danjia;immigrants
五邑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包括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市、区,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东邻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斗门,西接阳东、阳春,南濒南海,毗邻港澳,北与新兴、高明、南海为邻,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素有岭南水乡之称。五邑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从时代及主体人群特征可划分为疍民龙舟文化和移民龙舟文化两个阶段。疍民龙舟文化源于2000多年前(秦汉之前)百越时期的“龙舟拜祭”,移民龙舟文化则形成于南宋以后,源于长江流域,·至今约700余年的历史。
1五邑龙舟文化的历史
作者简介:黄建军(1968-),男,江苏宝应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Tel: 0***,E-mail:hjj980009@163.com。
1.1疍民与疍民龙舟文化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的地域差异既是划分文化区域的标志,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的因素。龙舟文化之所以能在五邑这块土地上形成、沿袭和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天、地、山、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密不可分。《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之情欲,故谓之俗。”五邑历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西、北高,东、南低,谷地丘陵、山川河流、纵横交错,境内的西江、锦江、苍江、潭江及临海大、小河道交织密布。两千多年前,岭南五邑属于百越之地,沿江、沿海一带的沙地平原还是一片汪洋,人烟稀少,生活在这一带的百越人多为水上居民,俗称“疍民”。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为疍民龙舟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1.1.1“疍民”的生存环境与龙舟文化
“疍民”多指宋代以后岭南陆地居民对水上一族的一种蔑称。(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注:同疍)也。钦之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举网垂;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2](清)钱以垲《岭海见闻》中记道:“疍家捕鱼为业,舟楫为家,故曰疍家。或编蓬濒水而居,谓之水栏。”[3]这种特定的生存环境为疍民龙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五邑疍民历史悠久,流源也很复杂,既有古越族人,也有秦汉前迁入的移民。从地方志记载可以看出,宋代以前,五邑(注:明代以前属于新会县)就有水上居民,多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如,新会《潮莲乡志》记载:在南宋以前,潮莲是“渔民蛋户之所聚,蛮烟瘴雨之所归”。[4]自古以来,“粤民视蛋户为卑贱之流, 不容登岸居住, 蛋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 畏威隐忍, 踢踏舟中, 终身不获安居之乐, 深可悯侧。”[4]
5[1]不难看出,当时疍民的生境非常艰难,一方面为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要善造舟、善用舟;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传统社会的最地层,不断遭到陆地居民的排挤、岐视和侮辱,为了生存,不得不“善水战”来反抗民族和阶级的压迫。所以,“善于造舟”、“善于水战”的民族特性既是疍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所需,也是生存环境所迫。1.1.2“疍民”宗教信仰与龙舟文化
龙舟文化是疍民民俗的重要内容,更是其宗教信仰的集中表现。自古以来,“水”一直维系着疍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以水为生,无日不与“水”交往,经常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归服于自然威力的统摄之下。因此,疍民信仰以宗奉水神为主,如,蛇神、龙母、妈祖、洪圣、北帝等都是疍家信奉的神祇,虽然各地不同时期的信仰有所差异,但是以宗奉水神为主体的多鬼神信仰始终未变。如,西江流域的疍民以龙母为水神,沿海疍民以妈祖为圣灵,而对于传说中掌管风雨、控制江海的“神龙”,疍民更是有一种敬畏心理。五邑疍民崇拜“神龙”最初源于古越疍民“蛇神”图腾。明邝露《赤雅》记载:“疍人神宫,画蛇以祭。”又因龙与蛇相通,龙是蛇类,龙的基调是蛇,为避水害,疍民“断发文身”以示蛟龙之子,自称为“龙户”、“龙子”。《说苑·奉使》云:越人“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
[7]
[6]
[5]
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又《广东新语·舟语》载“(疍人)昔时称为龙户者, 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 以象蛟龙之子。行水中三四十里, 不遭物害。”可以看出疍民对“神龙”信仰与崇拜的虔诚心理,龙舟文化形式是其宗教信仰的集中表现。
1.1.3疍民“祭龙”活动与龙舟文化
龙日即龙的生日,五邑民间历来就有“端午龙日”之说。每年五月前后,岭南雨水明显增多,江河涨水,洪水泛滥,如遇天文大潮或台风暴潮顶托,还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远古时期,民智未开,疍民认为这一现象是“神龙”降临的缘故,称之“发龙水”,便视农历五月初五为龙日。为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每年端午龙日,疍民“断发文身”、唱着“龙舟歌”在刻有龙纹的舟上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和“龙舟竞渡”活动。《越绝书》载,“竞渡起源于古越族。先民断发纹身,自称龙子,特别喜爱龙舟竞渡,其目的是媚神。”娱神娱已的“祭龙”和“竞渡”龙舟活动是古越疍民最隆重的民俗。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记载:“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10][9]
[8]
即竞渡后解除文身还需“上书”批准方可。如今,五邑内河一带还遗留少数疍民一族,他们“文身”习俗已消失,唱“咸水歌”(龙舟歌)却依然传承。从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图案也可推断,宋代以前,五邑疍民“竞渡”就有“文身”、颂歌之习俗。1.2 移民与移民龙舟文化
华夏龙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之时,龙舟文化就已盛行于江南吴越湘楚一带。最早记载龙舟的是《穆天子传》(公元前318—前296年)“天子乘龙舟,负浮于太沼。”[11]和《大戴礼》载“颛顼(传说中上古帝王名)乘龙游四海。”
[12]
屈原在其辞赋中也多次提到龙舟,如《九歌▪东君》中“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和《湘君》中“美要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等等,所记载的龙舟多以“巡游”为主,这是否与民间“竞渡”龙舟相同,不得而知。然而,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得知,在岭南还处于“火耕水耨”的原始部落时期,湘楚大地龙舟文化就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宋代以前,岭南一直被视为南蛮之地,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少有龙舟文字记载。五邑最早有关龙舟活动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新会县志》:“端午早饮蒲艾酒,餐角黍,午后看竞渡,舟楫横江,鼓乐喧天。”由此可推,早在明朝期间,五邑移民龙舟文化已经盛行。
五邑移民历朝都有,或驻军、经商,或任职、贬黜,但主要是逃避战乱,尤其是“靖康之变”,大规模的移民随宋室南迁。据《新会县志》记载,南宋时期,先后有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南宋初,逃避金兵,随宋室出走赣南的军民很多逾岭暂居保昌(今南雄),进而南下。”《新会乡土志》载:“宋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珠玑巷迁至者,约占全邑民族之六七。”另一次是宋末,1279年南宋皇帝从湛江附近的硇州迁都新会崖山,后元军进攻崖山,宋军败北,战后的幸存者流落到新会及附近地区。随着移民的增加,沿江、沿海的沙地开
[14][13]
发加快,农田耕种、养蚕种桑、围塘养殖等多元化农业生产开始形成。自宋神宗实行鼓励围垦政策,大规模地兴修堤围以来,[15]
尤其是清乾隆时期,五邑兴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鱼塘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出门行舟、以舟代步成为乡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泛舟江河是他们必备的一技之长,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五邑移民龙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的特点
南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珠三角农耕文明的兴起,疍民的龙舟文化开始衰落,逐步被移民龙舟文化所替代。同时,因移民的来源地、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宗教观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具特色。2.1传统龙舟的特征
五邑传统龙舟手工制作,结构紧密、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色彩丰富。一只龙舟由龙头、龙尾、干船、闸水板、龙篸、舟桡等部分拼装而成,各部分材质不同。干船多用木质坚韧、不易渗水、耐撞耐浸的优质坤甸木制作,因坤甸木忌风吹日晒,平时干船需埋藏于河底淤泥之中,用时才捞起;龙头、龙尾用樟木雕制,需涂油、上漆、着色,平时存放在村祠堂或族庙里;衔接干船头尾的龙篸和插在大傍上方的闸水板多用杉木制造,以防河水从头、尾、边倒灌,龙舟下水时才装上;舟桡用的是元木,不易折断、开裂。五邑传统龙舟规格有大、中、小之分,大龙舟为20-40米,桡手40-80人不等,如江门礼乐、新会大泽、鹤山三夹、开平龙舟等,一般需要配备锣、鼓、舵手;小龙舟长5-6米,桡手4-5人,如江门棠下、荷塘龙舟。龙舟色彩不一,但每只龙舟的队员衣衫、舟桡与龙头、尾颜色相同,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以色彩命名龙舟,如礼乐龙舟有“桃果红”、“花蓝桡”、“黄桡”、“红桡”、“白桡”、“黑桡”;三夹龙舟有“红颈”、“白颈”、“黄颈”、“金龙”、“银龙”、‘“乌龙”等异彩纷呈。另外,龙头造型也形态各异,“五邑乡里看龙舟,看到龙头便知舟”道明了五邑传统龙舟的特点。2.2传统龙舟活动特点
“四月龙头随街绕,五月龙船抢大标”。五邑传统龙舟活动一般在农历四、五月份进行,历时近一个月,整个活动过程包括“龙舟拜祭”和“龙舟竞渡”两个阶段,龙舟拜祭阶段有起龙、龙下水、龙舟宴、旺龙、采青等环节,“龙舟竞渡”分“应景”、“斗龙”两种形式。2.2.1龙舟拜祭
五邑“龙舟拜祭”是对原疍民龙舟文化的吸收和创新。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举行隆重的“起龙”拜祭仪式,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家庭健全的男性长者主持。“起龙”仪式是龙舟活动的起始,即从“龙舟坞”河底淤泥之中起出干船,也叫“出水龙”或“龙出水”。届时,在锣鼓爆竹声中把龙头、龙尾请出,而后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穿街过巷,走村入户,巡游舞动,纳吉驱邪,这就是“四月龙头随街绕”。另外,龙舟宴、龙下水、旺龙、采青等环节之前以及活动结束后的“藏龙”环节都有相应的拜祭仪式。不同环节拜祭仪式的形式和地点不同,“龙舟宴”在宗族祠堂或村头空地,“旺龙”、“龙下水”在河边,“藏
龙”(又称入宝或入窦)在“龙船涉”(又称龙舟坞)。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拜祭”活动的内容逐步简化,但形式依然留存。2.2.1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传统龙舟活动的高潮,也是众民所盼。“竞渡”一般分“应景”和“斗龙”两个环节。“应景”是正式赛前的表演或友谊赛,不设名次,活动形式自由多样,或单舟戏水,或双舟竞渡,或多舟齐发。而“斗龙”才是正式的锦标赛,又称“抢大标”,多选择水面宽直、水流平缓的河段。传统的“斗龙”一般多集中在端午前后举行,由实力强的乡镇组织,德高望重的乡绅主持。五邑各地竞渡的时间、形式及赛制不尽相同,如,三夹龙舟、开平龙舟竞渡是在五月初
三、初四两天中午开始,这种传统已有300多年。清鹤山举人吴槐炳(1742——1770)《三夹竞渡竹枝词▪十首》序中云:“地名三夹,乡人竞渡之所也。每逢端阳前二日,士女骈填,笙歌鼎沸,香风影鬓飘拂于酒船板之间,沿河观者不下万人,洵太平盛世也。”[16]有诗“二五墟期龙在田,初三初四龙跃渊。只期郎与龙争健,长在人间不上天。”及“龙舟午后正催齐,斜照多情入鬓低。寄语同心诸姐妹,弯船切勿对河西”等,由此不难理解“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龙过基,初七初八入泥底。”这首老少皆知的俗谚。在江门礼乐,端午前后的龙舟“应景”,又叫“节龙”,而到农历八月秋凉期间才举行“斗龙”,这就是礼乐“八月龙船出大标”的由来。礼乐龙舟“斗龙”方式特别:一是赛道长,从起点至终点,赛道长5Km至8Km,来回共14次,要取14支标旗;二是要“转鼓”,因河道狭窄,龙舟长,不能转弯,到达标旗处,队员迅速转身,前变成后,后变成前,如此往返,每转一次取1支标旗。所以礼乐龙舟“斗龙”的时间长,完成整个赛程至少需要3个多小时,对队员来说是个极大的耐力考验,俗语云:“任槌一鼓先去,到底是谁夺锦?”即起鼓在先,未必可以夺锦,起鼓在后,未必不可夺标。另外,在开平的水口、龙东、月山、沙冈、杜冈一带还沿袭着“龙舟结契”的传统。每年端午,这一带结契的龙舟便会轮流当东道主,邀请附近龙舟和全村老少前来做客,竞渡后大摆“龙舟饭”宴请各路宾客,场面独特而热闹。不难看出,五邑龙舟竞渡形式灵活多样、特色鲜明。
3五邑龙舟文化嬗变
文化嬗变即文化脱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主体人群的构成和需求的变化。随着中原移民的不断迁入,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沿江、沿海平原的形成和珠三角大规模开发,五邑社会、自然环境均发生了彻底性变化,传统的龙舟文化或形式上、或内容上发生了变异。3.1 主体文化形式变异
五邑传统龙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龙舟竞渡”,是一个多元的龙舟文化格局,有的甚至脱离了传统龙舟“竞渡”形式而发生变异。如,台山广海地区的“打龙舟”,就是一种传统龙舟文化的脱变,它只保留着传统龙舟“祭拜”仪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打龙舟”起始仪式,端午节才正式“打龙舟”活动,龙舟用木雕制,长约六、七尺,活动中仅作为道具。每个龙舟队8-10人,他们穿着整齐,头戴装饰的宽边草帽,抬着龙舟,敲着
铜锣,以唱的形式走进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打龙舟”的唱词自由活泼,可根据对象唱不同的歌,一般多为送神送福、恭贺吉祥等内容。到天黑结束后,把龙船上所有的公仔,帽上的纸花饰物,全部焚化,俗称“送龙返天”。如今,“打龙舟”仍为台山广海一带最为流行的民间岁时节令习俗,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另外,五邑民间还流行一种“唱龙舟”,又称“龙舟说唱”,由民俗龙舟文化演变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18]
[17]
始于清乾隆年间。据《佛山历史文化辞典》记载:“珠江三角洲河涌纵横,人们都喜欢扒龙舟、赛龙舟,而且喜欢听龙舟,唱龙舟。过去,一些被称为‘龙舟佬’的卖唱艺人,手持木雕龙舟,胸前挂着小鼓和小锣,边唱边敲,沿门卖唱,在车站或渡口,亦常可看到龙舟艺人献艺。”
[19]
“唱龙舟”的道具龙舟长约60cm,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形象,寓意避邪,下层是十名壮汉奋力扒龙舟的姿态。龙舟下方用布衬托,意为龙舟行于水。整个龙舟由木杖撑起,说唱时,艺人一手持龙舟木杖,一手敲着锣鼓,走村过户,边吟唱边敲打,内容也多为祈福吉祥。因此,无论是“打龙舟”,还是“唱龙舟”均脱变于传统龙舟文化,同样表达了五邑民间祭拜“神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的民族心理。3.2主体文化的延伸
五邑民间将五月初五前后的较大降水现象称为“龙舟水”,即端午前后,南方暖湿空气活跃,在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时,往往会出现大而集中的降水。五邑民间非常看重“龙舟水”的功效,据说“龙舟水”可以祛邪防病,端午洗饮“龙舟水”,一年到尾都精神爽利,无灾无病。因此,农历五月初五,人人都到河里去洗身,从头洗到脚,不会游泳的也下到滩边,掬水洗脸,边洗边喝,洗身的最佳时间是午时。即使那些不靠近江河的村子,也会从井中取水洗饮,望得到“龙舟水”的滋润,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可见,五邑民间对神龙的崇拜已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代代相传,远远流长。
[20]4 结束语
无论是疍民龙舟文化,还是移民龙舟文化,它们的形成与历史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历史地理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龙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五邑龙舟文化与同其它文化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形式上的变迁也有内容上的变异,从而使如今的五邑龙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因此,深入研究五邑民俗体育龙舟文化,把握其历史形成及其发展的规律,对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忠亮.巴蜀民俗文化初探[J].民俗研究,1992,23(3):11 [2] 周去非.岭外代答[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5-116 [3] 钱以垲.岭海见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55 [4]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 —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J].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3):1
[5] 陈光良.岭南疍民的经济文化类型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104(2):168-169 [6]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M].上海:开明书店,1948:29 [7] 蒋炳钊.疍民的历史来源及其文化遗存[J].广西民族研究,1994,54(4):83-84 [8] 张雄.东、南“越”文化同源试证一一兼论“越”文化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J].中南民
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4(1):24 [9] 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86 [10] 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3 [11] 叶春生,罗瑞强.顺德民俗解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 [12] 佚名.大戴礼▪五帝德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472 [13] 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14] 编纂委远会办公室.新会地方史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146 [15] 勾利军,付勇.论中国古代广府文化中的农业文化特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147(4):136 [16] 刘达权.腾飞鹤山——纪念鹤山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N].江门日报,2008-12-23 [17] 司徒沛.广海“打龙船”习俗[J].海洋与渔业,2011(8):55-56 [18] 叶春生.岭南俗文学简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6-58 [19] 林振勇,任流,陈春陆.佛山历史文化辞典[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172 [20] 林秀梅.中国岭南、泰国的水崇拜之比较[J].东南亚纵横,200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