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

时间:2019-05-12 19:5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

第一篇: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

“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方案 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研究方案 xx 镇中心学校本部:xxx 等

一、课题提出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再给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上指引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同时,也增强我们适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历史重担。而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力度。初中是中学教育的开端,又是学生的人生转折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创新教育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校一直在探索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努力找到提高德育教育实用效果的最佳途径。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德育课题“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创新研究”课题已被批准立项。正是因为“三结合德育创新研究”课题对中学德育很有研究价值,我校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多年的探讨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提出“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作为总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研究。

二、选题的主要目的: 在社会各界都很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从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等方面出发,从学校心理教育、各年级系列教育专题、学生德育常规要求、学生自治管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等方面入手,利用现代化手段多途径开展现代德育教育,力求寻找到科学有效的综合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达到提高中学德育创新教育效果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新型人才的目的。

三、开展该课题的基本思路: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理念。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教育渠道。我们想方设法,多途径开展学校德育创新教育,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发扬家长亲情教育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教育的意识,并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内心体验,把外部影响“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品德意志等自觉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党的十六大报告》 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精神、德育现代化理论等等。2、实践依据:我们学校有深厚德育教育的文化底蕴,在当地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需要科研指导的要求;一部分教师以科研为导向,融合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案例等。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德育科研,学校成立了校长室、党支部、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班级为主的德育教育队伍,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定期开展科研交流,全体教职员工都十分注重德育理论的学习,具备较强的德育科研的素质。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中学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学校必须对德育教育的管理和教育途径、方法进行整体优化的研究,逐渐构建德育教育的整体化系统,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构建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系统,发挥其主导作用 德育教育管理系统是在现阶段的学生教育实际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关系中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其中学校教育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因素,社会、家庭也是这一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要素共同形成教育网络系统。

学校管理要通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学校在“三结合”教育合力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综合我校实际,要完善德育教育管理系统,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德育教育主要工作是通过校长室、党支部、各处室、团委、少先队、年级、班级、学科等途径来实施的。学校德育既要发挥各个部门的教育作用,又要统一要求,进行宏观的控制和协调,使各部门能统一步调,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1、完善德育教育机构、实行分层德育教育管理模式(1)建立由校长全面负责制,副校长主管,由校长室、党支部、德育处、各处室、团委、少先队、年级、班级等有关人员组成学校德育领导小组。(2)由年级组长负责协调同年级的德育工作,形成一支由年级组长带头,班主任协作的一支德育队伍。(3)由各学科科组长、任课教师组成学科德育渗透队伍,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内在的德育因素,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备优良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4)学生自我教育组织由团委、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校长助理按照学校每个时期初制定的中心教育内容,分阶段帮助同学开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担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班主任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最后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目的。

3、实行全员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职员工对学生的成长都要尽到教育的责任。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我们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按德育工作的规律办事。我们全校任课老师都有帮教对象,进行个别谈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满腔热情地关心“困难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4.环境育人: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风校貌等对学生都会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在学校树醒目位置陈列了《校、、训》《中小学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牌匾,在办公楼旁树立着“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三中校园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牌匾,在第三座教学楼的墙壁上悬挂“今天我以三中为荣,明天三中以我为荣”的铜字浮雕,红墙中也挂上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铜字浮雕与之朝夕辉映,此外,校园的五个小景,都有不同的教育作用。这一精心巧妙的校园布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更使得我们的学生时时沐浴在校园环境所营造的德育教育的氛围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校园中的每一堵墙壁、每一块墙报、每一张宣传画,甚至每一块草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5.丰富团队、学生会活动:团队、学生会组织是青少年自己的家,是学生锻炼能力的最佳阵地,通过学生自我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组织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举办“校园广播站”“校园文学社”“翘、、、、、楚报”“少年团校”“少年军校”“值周班”“学生干部竞选”、“学生校长助理竞选”“夏、冬令营”活动、“与贫困山区手拉手活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各类“学生课外活动俱乐部”等。第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 我们努力构建和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德育网络,不断优化社区育人环境,通过、关工委,义工联、街道办事处、共建单位(陆航团和劳教所等)家长学校等组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补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1.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1)利用区关工委、各级义工联等力量,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展讲座和重点关心对象进行课外辅导。(2)警(军)校共建,与陆航团和劳教所结成文明共建单位,每年带

领学生深入到部队、劳教所,以参观、听讲座等形式,使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制度化,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法律意识。(3)开展广泛的社区教育活动。学校与街道办事处密切配合,经常走访特殊学生的所在居委和街道,了解其家庭情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靠街道、居委的力量,对本地的游戏机室、电脑房进行巡回宣传,教育青少年告别游戏机,多读健康书籍,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户外活动。2.发挥亲情教育的优势作用,与家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1)通过“电话”“家访”“家长开放日”“学校家庭联系、“手册” 人人通短信系统”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在互相通制度,便于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2)组织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年级家长委员会,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学校做到制度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向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请专家介绍家庭的教育经验,学校与家庭合力教育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二)我们将认真研究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非教学人员)德育工作评价,探讨学生个体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在现代德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对教师开展德育工作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更好地改进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另有详细试行方案、开展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三)在学校教科室的统一领导下,以全校、年级、个别班为研究单位,制定研究方案和纲要,分工协作,并完成子课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归纳整理,再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完善,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方法和途径:(1)历史文献法。以管理学和德育教育理论作指 主要方法:导,并借鉴有关已有的研究(2)观察、归纳法。成果。(4)个案研究(3)调查研究法。(5)对比、分析法。法。主要途径: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研究开始,强化民主的管理制度氛围,建立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管理制度,营造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开展主题鲜明的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教育和引导,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学生校长助理、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学生干部、学生校长助理的竞选制度,强化学生自治管理模式,以此架起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协调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注重激励、疏导和赏识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进一步树立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加大和改进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与配合的“三结合”教育模式;通过学生成长手册、学校与家庭联系册、社区服务活动登记手册等形式,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广泛开展“三结合”的讨论、对话、沟通、理解等活动,以此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德育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开展德育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尝试,从外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

六、研究目标:

1、通过“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提高全体教师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有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及全员育人的德育新格局。具体表现在:(1)注意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从浅层来看,是认同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从而提高其认识水平的有力保证;从深层来看,学生能通过参与和体验,形成感悟与信念,进而把正确的观点内化为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式,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注重德育 “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因人施教,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作为活动的准则,由“管、卡、压、罚”转变到“疏、导、育、教”正确教育路线上来。(3)注重德育工作形式和方法,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力求生动活泼、可亲可信;方法趋向科学与可行。(4)注重德育教育规律性的探求。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浓厚的学习气氛,执行严格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度,运用科学的常规管理模式,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起到同化、促进和约束的作用,使学生的个人行为成为群体规范,真正确立“爱国、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这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无言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展示教师“处处做表率”的师德精神。

2、通过“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学校各个管理层的个人德育潜力,共同搞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3、通过“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如何更好地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新路来。

七、课题研究的程序:

(一)课题研究时间:2009 年 9 月—2012 年 12 月

(二)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2009 年 9 月、10 月)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德育现代化理论,转变观念,确定实验班,制定方案,做好一切实验的准备。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 年 11 月——2012 年 6 月)全面展开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全面展开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并查找相关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 年 7 月——2012 年 12 月)总结课题,出版有关研究成果作品,录制 VCD 等,进行成果推广。

(三)课题管理措施:(1)制度保障 例会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制度。(2)研究组织保障 由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学校配备行政领导、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程序。(3)时间保障 确保时间落实,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活动,每隔两个月举行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4)经费保障

(四)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

3、课题研究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4、课题研究汇总 VCD。

第二篇:德育实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国家领导在《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校内外教育都要抓得紧,一点放松不得。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前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它表明了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时效性。

二. 课题的界定

1、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2、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地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 1

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3、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4、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独生子女问题”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妨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此外,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德育实效偏低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操作方式上的不当,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不足,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三. 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相关课题的基本情况,课题所采集的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的敏感问题区域,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对此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实际性较强的具体指导方案,目前还属于待研究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此也有所

涉及,也有一定操作实验和方案,但由于我们的国情不同,我们只可借鉴相关一些内容。我们的课题力图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脚踏实地地作好研究工作,闯出一条德育工作新途径。为了课题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最后选定“素质教育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小学学习科学研究论文选”、“小学心理研究”并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我们在研究中汲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的基本目标,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开发学生的浅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是由时间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时间的辨证发展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时间过程的两次飞跃。我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体现了主体性、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观察、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正式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继续实践中,完善这种认识,最终寻求理想的育人效果。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主的经验背景而构建。它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刺激,而是主动接受建构意义,学生并不是由空白进入学习环境,当问题显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认知能力,形成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上述理论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它是我们在进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校此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常规管理” 和“探索以美育德特色突破”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研究:

1、构建德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2、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3、学校德育组织管理与队伍培训的研究。

4、德育创新方法系列的实践研究,包括:德育专题教育系列、学科渗透系列和特 色活动教育系列的开发。

5、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德育有效实施的研究。

6、德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五. 研究对象与方法

方法:实施实效性研究具体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教师即是研究者,研究对象是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不设对比班,采用“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基本步骤。同时辅以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资料依据。

六.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 2011 年10 月—2012年3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4 月—2012 年 10 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11 月—2013 年 4 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 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 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八.课题研究成员。

1、组长:窦传国;

2、课题研究成员:樊丽丽,王玉龙。

第三篇: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实施方案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实施方案

(提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同时,由于创新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实践表明:能否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最关键的问题。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基础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从小抓起,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少年、青年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进而培养科学创新的能力,这是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情况下,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问题。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要靠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迫使学生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相对于其他许多国家而言,中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能力不足。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在中学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杨振宁先生指出的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说明我国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除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外,这主要应视为教育塑造的结果。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创新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学校教育中引人一些诸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具体活动,不限于增设。“创造性思维”等课程,也和国外“创造力

教育”相区别,它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因此,必须抓住相关问题综合进行教育改革,这里面既包含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与习惯,也涉及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围绕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是本项目的重要特征。

二、研究背景

——世界从传统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

——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一一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必须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创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三、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四、研究现状

国内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过创造力培养的问题,若干地区也开展过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我国“创造教育”迄今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方面: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自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将创造力的概念引人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创造力问题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引起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深入研究。创造力研究对教育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把创造性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和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前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

性教学体系,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入了宪法。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人创造教育,进行普及性实践,并将其列为21世纪新教育的目标。

五、研究目标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拼搏奋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现成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

——以学习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

——以提高学习主体适应与改变社会的能力为观察视野,改变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

六、研究内容

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究

——实现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造型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例如,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和错误,不求全责备。

——实现封闭办教育到开放办教育的转变,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例如,改变“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法;把培养想象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重心向创造能力倾斜。

2.教育模式与学校管理的研究

从传统的封闭型教育模式向现代的开放型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

3.课程教材改革研究

——改革落后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的知识体系。

——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主体性,发展丰富的个性。

——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针对性。

——具有时代特点,能够及时反映人类最新文明成果。

——方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活动。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

——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注重网络。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影响。

5.学生与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

——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6.儿童潜能早期开发研究

——树立儿童早期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学认识。——开展儿童潜能早期开发的实验研究。

7.超常学生教育研究

——正确处理照顾大多数学,生和鼓励少数超常学生发展的关系,鼓励“冒尖”,提供超常学生成长的良好条件。

——开展超常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实验研究。

8,教师创新问题研究

——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宽松环境,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

9.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研究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并创造必要的条件。

——深入研究心理健康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成长。——开展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

10.相关理论研究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特定形式,必然涉及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的研究。一方面,这些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的研究也会使理论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促进理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

七、研究方法

鉴于本项研究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力量成分多样等特点,研究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咨询报告、改革方案、教材及学生读物、论文、专著等。本项研究着重解决实践问题,检验其成果水平的首要标准是实践效果。各参与单位应将本项目的研究与各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九、研究力量的组织及管理

此项研究与实验拟请教育部领导为顾问,由中央教科所牵头,负责总体设计、协调组织和实施;有关省(市)分别在当地组织若干所(一般为10---20所)学校参与研究,学校为本项目的基本组成单位。

本项目采取三级实施及管理的办法:

学校

省(市)协调小组(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和教研机构有关人员组成,须有一名常务负责人)

项目领导小组(中央教科所3人,各省市协调小组组长),设组长1人,副组长2---3人

项目领导小组下设研究指导小组(中心研究组)和办公室。研究指导小组由中央教科所参加此项研究的主要成员和特邀所外专家组成。

十、实施步骤

1998年12月-----1999年4月:启动、筹备、组织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方案。

1999年5月------8月: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制定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并交流研讨,培训骨干。

1999年9月------2000年6月:开展第一阶段研究和实验。

2000年7、8月:阶段总结验收,确定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2000年9------(待定):开展第二阶段研究和实验。

第四篇:实验中学德育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德育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

满城县实验中学 申龙 田振冀 周杨 杨永珍

德育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

一、背景分析:

我校是县城内一所重点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2000多人,学生大多来自城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学校有教职工140多人,教师们能尽职尽责,但课程育人观念薄弱。教师多缺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以滋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意识。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着“为学生的道德提升提供动力,为教师的师德修养拓展途径”的原则,决定在校内实施“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的课程育人尝试,将诵读经典诗文作为我校创建国学氛围校园的突破口,努力实现“国学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德育目标。

二、实施理念:

一个追求:植根经典土壤,实现德育渗透,提升师生品位,创建礼仪校园。

三个原则:

①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

②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理解,即本着:“直面经典、但求背熟、咀嚼回眸、终身受益”的方针指导学生读经诵典。

③实现“读有所获,诵有所悟,悟有所得,得有所为”的课程育人原则。

五条途径:

听: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

看:我校设计了传统文化氛围,如《弟子规》、《三字经》的明理墙,五常“仁义礼智信”图腾柱等,重在陶冶学生情操。

读:我们筹集了古诗文诵读方面的教材,学生可以在早读课前5分钟,和睡前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

讲:利用早读课,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赛:每学期,全校和班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背诵大赛。

三、建设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校传统文化环境建设,使阅读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相融。

2、围绕“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这样一个主题开展读书活动。

四、任务和措施:

1、开展好古诗文诵读、讲演等活动。古诗文诵读教材,学生天天诵读。教师带头诵读,不断充实自己文化积淀。

2、利用故事会、报告会等活动。巩固渗透传统礼仪文化,提升道德思想建设。

五、具体实施过程:

1、学校层面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上的讲话,积极宣传诵读中华古诗文的意义,并定期举办大型诵读汇报会,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学生层面

(1)指导学生诵读。利用语文阅读课让学生诵读、背。根据课标及学校的要求,认真落实下达的背诵内容。通过指导,提升学生审美品味。

(2)汇报展示。采取学校集体、年级集体、班级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诵比赛,心得展示,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现在教师和学生精神品位得到升华,文明礼仪修养大大提升,走进校园同学人人会用礼貌用语,走进课堂人人会诵经典诗篇,校风校貌品质积极提升。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所有成绩的取得,与我校一年来,实施“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的课程育人尝试是分不开的,与德育教育的创新是分不开的。

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工作制度、方法、途径,不断总结创新开发新成果,创造新业绩。

满城实验中学 2011年10月

第五篇:实验中学德育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实验中学德育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进、落实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精神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为先的德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二、组织机构

成立德育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三、具体措施

(一)、实现德育观念的创新(改进育人观念和管理模式)

1、以育人为本,由高大空远走向近小亲实。

德育的实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通过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选择策划组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以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为载体的校园德育实践活动。

2、德育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于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在增大,因此,提倡德育开放,即向家庭开放、向社会开放、向未来开放、帮助学生“在社会大泳池中学会游泳”,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

3、重视学生品德心理的研究,以“情”育人。认真地研究学生品德心理的矛盾性和多面性,因势利导,以“情”育人,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注重班级建设和学生自我教育学校实行班级赏识奖励制度和综合评价制度。德育工作坚持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评估、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目标。

(二)实现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

1、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昭示启迪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环境影响、文化熏陶的隐性育人过程。因此,必须努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构筑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习惯等施加综合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营造积极育人环境。

2、探索道德教育新模式。

(1)、探索道德教育新模式,促进学校三风建设。

中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探索新时期养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的三风建设。我们结合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开展了“双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升旗仪式等阵地,采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探索运用“叙述,评议,辨析”德育模式。

“叙述,评议,辨析”德育模式能创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教育氛围,为学校德育创新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出问题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活动,让学生展开陈述个人观点,进行评议,明确是非。

(3)、在德育工作中,探索运用自我教育模式

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支点,以“行为规范”为目标,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远离父母,独立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与老师,要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高二年级:以“发展教育”为支点,以“陶冶情操”为目标,致力培养成 熟 的 高 中 生。高 二 年 级,以 培养学生的 自 主 发 展能力为 主,通过 自主 教育、自 主 管 理、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为支点,以“健全人格”为目标,致力培养优 秀的毕 业生。高三年级,主要通过理想教育、信心教育、励志教育,培养 学生的 独立人格。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

3、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评价,形成舆论氛围。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某些突出问题以主题班会等形式通过讨论使广大学生明确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克制什么;什么是善美,什么是丑恶。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四、实施励志德育创新活动:

1、励志德育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以月度为单位,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读书节”“明德知耻”、“感恩教育”、“文明礼仪”、“诚信”、“责任”、“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发展自我”等为主题开展大型德育活动,使学生志存高远,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实现人生理想。

2、励志德育环境人文性构建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校园内的公共场所,凸显励志主题,各种宣传标语、横幅、板报、宣传橱窗的内容,从不同层次、层面对学生进行励志,宿舍、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乒乓球室、走廊等校园空间张贴励志格言,营造励志氛围,建设励志校园文化。一个班级是一个世界,每个班级都承载着学生腾飞的梦想。文明、洁雅、和谐的课室环境,师生共同制定班训、创作(选择)班歌,制定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等可视文化(班级环境文化)、可创文化(班级 精神文化)、可行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形成学风浓厚、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班集体,着力打造学生精神家园,营造和谐校园。

下载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代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落......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

    中学励志德育创新研究实施方案

    中学励志德育创新研究实 施 方 案一、课题名称:中学励志德育创新研究二、课题实验对象: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全体学生三、课题的实验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转变德育教育的思维......

    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

    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目前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在地理技能教育、能力教育、地理知识教育和情感、态度......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文山州财贸学校14级营销班为例 钱蛟杨 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 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为了建立起与社会主......

    初中德育实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德育实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本课题意义: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各方面......

    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民族中学王成轩2011年4月28日—30日,我有幸聆听了心理教育专家冯世忠老师为我们作的生动精彩的讲座 在这次学习中有收获与体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