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科学管理到现代化管理
一个影楼要健康良好地持续发展下去,光用科学管理远远不够。虽然所有的人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工作着,同事之间的协作和睦很不够,有些员工当着主管一套,背着又一套,上班一个样,下班大变样,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缺乏团队精神。只当影楼是自己的经济来源处和劳筋动骨的重复劳动处,责任心不够,创新意识缺乏,对顾客的微笑不够,亲和不够,服务理念淡薄,在这个时候,怎样进入一种以企业文化为氛围的现代化管理,是影楼进入新世纪后的当务之急。为了不失去与名牌影楼作战的能力,企业文化为象征的现代化管理必须与时间赛跑,走在别家影楼之前建立,先建立完善,先得益。这样才能真正做成品牌化形象,赢得市场。
所以现代化管理下的品牌店营造要在店堂布置,橱窗设计、统一的工作服着装、价格表形式、工作牌标签、提袋用品的字体、颜色规范、规范服务流程、员工服务礼仪标准化、人人会唱店歌、人人都参与的店训、晨会、以及客户服务部的售后服务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季节性广告方案和活动策划上注意每一个细节工作的完美,结果自然水到渠成。另一个重要的资源建设是员工教育、潜能开发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运作。
广告、价格、质量、服务的昨日竞争已非今天主要竞争手段,企业文化意识氛围浓厚的品牌店形象是影楼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2000年的时候,我在江西萍乡开办了伊丽莎白分店,到九月份前影楼一直是科学管理的体系,来自台湾的品牌分店悄然登陆株洲,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广告攻势,对我们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土影楼“来说,台湾影楼文化无疑是当头一棒。影楼的市场占有份额在松动,下滑,营业额在松动、下滑,员工的人心也惶惶然,不知所措,一片哀呼:“狼来了!”
实际上我在江西萍乡开办分店时,正是大病初愈,当得知株洲伊丽莎白在经受着强烈撞击和考验时,真是有点力不从心之感,而给我和伊丽莎白人以莫大讽刺的是,竞争对手店的经理恰是我在伊丽莎白管理运动中蒸发出去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
我这时发现:不完全是靠装修,降价就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要在品牌宣传和文化营造上全方位与竞争,经过痛定思痛,我用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和请求,得到了在台湾最负胜名的台中市新娘世界任职企划部经理六年的高级管理人张龙耀先生的帮助,并在2000年10月5日起导入了全方位影楼管理手册,并合作开办了e世纪文化传播公司,招揽了“精兵强将”专门营设管理文化的传播,专人做品牌形象设计,建立星级服务流程,借鉴和积累打造完善伊丽莎白员工手册,万事俱备后,我又请来了专业的讲师、潜能培训师配合我们影楼的特点,连续做了5天的员工潜能素质培训,从根本上鼓舞了员工士气,为我们影楼的团队文化建设做了重要“注脚”,全面提升了影楼的战斗力,使我们伊丽莎白影楼真正跨入了现代化管理的轨道。
第二篇: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
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
【摘要】:“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社会转型条件下,这一问题尤为教育理论界所关注。从市场经济与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到知识经济与教育、全球化与教育,都是这一问题的发展谱系。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以及其他领域的全球化倾向既对中国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成为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的助动器和抑制全球经济离心力的缓冲器,也可能相反。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以彰显教育的积极功能,是本文探讨的中心主题。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挑战就是机遇。文章从探讨教育发展研究的两种分析框架(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全球化)及其理论预设(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冲突论)入手,分析了全球化的五种界定模式和教育全球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变革、应对挑战的问题,研究了中国开展教育全球化研究应当持有的两种前理解: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主义和后现代观照下的现代主义。第二部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制度面临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教育全球化的三种制度性先兆,即教育国际贸易化、教育产业经营化和教育权力分散化,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变革背后的四个理论问题,即教育产业还是教育事业、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调节、教育平等还是教育效率,以及专业自由还是民主决策,最后指出了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教育市场、教育结构和办学体制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第三
部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文章从历史角度分析了由市民社会向全球社会变迁过程中教育目标的变动趋向,即从“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以及可能带来的民族认同危机,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应有的素质目标,即培养和谐世界的完人、全球社会的国民和地球祖国的球民,最后指出了教育全球化对中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第四部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文章从分析现时代关于课程全球化的四种哲学观即新全球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反全球主义入手,探讨了全球化挑战下课程改革的五种主要国际趋势,即双语课程、环境课程、创新课程、发展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最后指出了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第五部分结语:问题与沉思。文章跳出具体的教育问题,分析了教育应对社会转型而不断变革的必然性和教育基本理想的永恒性,总括性地探讨了教育全球化或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基本含义,以及教育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家化、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民族化、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地方化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的历史使命。【关键词】:教育发展研究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教育现代化民族文化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40
【目录】:内容提要3-6Abstract6-8第一章导论:挑战就是机遇8-39第一节教育发展研究的两种分析框架及理论预设8-18
一、两种范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全球化9-1
3二、理论预设:社会进化论与社会冲突论13-17
三、教育现代化范式与教育全球化范式之间的关系17-18第二节全球化的界定模式与教育全球化的基本特征18-28
一、全球化的界定模式18-2
3二、教育全球化的基本特征23-28第三节教育全球化:问题的提出与视角的选择28-39
一、问题的提出28-3
3二、视角的选择33-39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制度面临的挑战39-73第一节教育全球化的制度性先兆40-49
一、教育国际贸易化40-
43二、教育产业经营化43-46
三、教育权力分散化46-49第二节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制度的理论审视49-6
1一、教育产业还是教育事业49-
52二、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调节52-5
5三、教育平等还是教育效率55-58
四、专业自由还是民主决策58-61第三节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挑战61-7
3一、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教育市场的挑战61-6
5二、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教育结构的挑战65-68
三、教育全球化对中国办学体制的挑战68-73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73-111第一节从“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74-8
5一、市民社会与国家公民教育74-78
二、全球村落与世界公民教育78-8
3三、个人、国家与世界的关系83-85第二节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的素质目标85-99
一、世界公民的形象与素质维度86-87
二、个人维度:培养和谐世界的完人87-9
1三、国家维度:培养全球社会的国民91-9
5四、人类维度:培养地球祖国的球民95-99第三节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教育目标的挑战99-11
1一、教育全球
化对中国创新教育的挑战99-10
2二、教育全球化对中国素质教育的挑战102-106
三、教育全球化对中国公民教育的挑战106-111第四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111-151第一节课程全球化的四种哲学观112-12
5一、新全球主义课程观112-11
5二、新自由主义课程观115-119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观119-12
2四、反全球主义课程观122-125第二节全球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125-137
一、双语课程125-128
二、环境课程128-130
三、创新课程130-13
3四、发展课程133-13
5五、国际理解课程135-137第三节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改革的挑战137-1
51一、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目标的挑战137-1
41二、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结构的挑战141-14
4三、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管理的挑战144-147
四、教育全球化对中国课程实施的挑战147-151附录一: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51-155附录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的地区公约155-159附录三:WTO教育服务贸易的有关规则159-166附录四:世界人权宣言166-169附录五:走向全球伦理宣言169-179附录六:世界人类义务宣言179-181主要参考文献181-190后记190-19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三篇:中国企业论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DP网站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xuexiao/35852/ 通过在厚学网报名学费可优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博http://t.qq.com/zjuedpmd
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围绕着岗位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着力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及专门技术知识的培养,确保员工在担任更高级别或技术职务之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未来职位的职责、权利、知识和技能等,帮助员工尽快胜任工作要求。
陈老师
Tel: *** QQ: 547870949
第四篇: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
我们先不深究“领导”与“管理”这两个词的内在涵义,先从直观上来看:“管理”是一个缺乏人性色彩的中性词,而“领导”则充满了人情味。不过,这并不是说“管理”不好,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管理”是“领导”的基础,“领导”是“管理”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其“领导”的企业必然在管理上是卓越成效的;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其本身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管理”到“领导”,或漫长曲折,或突飞猛进,或了然顿悟的质变过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毛泽东作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其领导艺术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他的成长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血与火洗礼的质变过程。虽然“领导”与“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本质区别。“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者的内在涵义不同。“领导”就是率领并引导大家齐心协力,朝着某一目标前进;而“管理”就是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管理”是要正确的做事情,而“领导”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只要掌握特定的技能或方法,就能把事情做正确,即“正确的做事情”,这是“管理”的内在涵义;“领导”即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其核心涵义在于理性的决断、诗性的引领、愉悦的工作与融洽的协作,归根结底在于将“管理”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也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二)两者的受动对象不同。“管理”是对事情加以控制,甚至在事情的处理中将活生生的人淡化成推动事情进展而没有生命特征的要素;而“领导”则是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充分考虑在事情处理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才是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核心。所以说,“领导”是以人为导向,而“管理”则是以事为导向。从组织成员的角度来说,“以领导为导向”,即跟随领导,自愿的采取“我要干”的主动态度,就像自觉的大雁;“以管理为导向”,即服从管理,则会采取“要我干”的消极态度,就像散漫的羊群。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就是在于让企业或基层组织从“犬”式管理转变为“雁”式领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下属的工作态度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一旦员工的主
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工作,想企业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其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三)两者的实施效果不同。“管理”的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的行为则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焕然一新的变革。“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微观运作,而“领导”的精髓在于宏观把握。不过,从这一层面来看,有效“管理”是卓越“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细致周到而卓有成效的“精细”管理,卓越“领导”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在制定过程中,“管理”是制定计划与预算的过程——确定实现计划的详细步骤与日程安排,调拨必须的资源去实现计划;而“领导”则是确定经营方向——确立将来,通常是未来一段时期的远景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举措。在执行计划中,“管理”是控制和解决问题——相当详细地监督计划的完成情况,如发现偏差,则制度计划、组织人员着力解决问题;而“领导”则在于激励和鼓舞——通过唤起员工内在的情感诉求,激励人们战胜自我,克服变革过程中遇到的或源于外部,或在于自身的各种障碍。从最终的实施结果来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领导”则会引起变革,通常是剧烈变革,并在公司内部或员工之间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就行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
总而言之,“微观”管理与“宏观”领导二者虽然具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之间不是决然对立的。“微观”管理是宏观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宏观”领导是微观领导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然要经历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质变,尽管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蜕变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地调整心态,不断地克服压力,不断地战胜自我。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转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达成计划的没有生命特征的必备要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方能真正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者。
第五篇:从科学管理看《摩登时代》
从科学管理看《摩登时代》
喜剧来源于讽刺,讽刺必有其来源。《摩登时代》一片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讽刺了在大工业社会下,工人阶级其人性受到的忽视,甚至是欺压。而这,也恰恰就是那个物本主义的时代的不足之处。
首先来谈一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我们可以将伦敦其其理论归结为两点。第一,管理需要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泰勒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即提高生产效率。在他看来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一种经验管理,缺乏对于工业社会快速前进的生产力的适应,也可理解为他认为现有的管理手段无法完全发挥出生产的可能性。故而他提出科学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制度化、详细化、明确化。管理者可以通过定额、计件等手段来明确任务,增加生产效率。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见工人打卡上工,老板通过影像监督,不停在运转的机器,甚至是那个奇怪的自动喂食机,都为我们生动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追求效率的思想。
第二,工人的重要性。泰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了工人这一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生产积极性”这一概念。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基于此点,泰勒的管理思想形成了一种逻辑。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当双方友好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就能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出比过去更大的利润来,从可使雇主的利润得到增加,企业规模得到扩大。相应地,也可使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很明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前,管理只是一直行为或是经验,在此之后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的程度。尽管具有时代局限性,我们还是可以从泰勒的理论中看到物本主义时代下人本主义的萌芽。就如影片开始时白羊群中的那只黑羊,是一种叛逆,也是一个希望。
那么,继而要谈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时代局限性。泰勒已经开始意识到人这一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主观性在生产中巨大的隐藏价值,但在他那个时代下,他所提出的思考是基于一个“经济人”的。他认为工人的满足仅仅来源于金钱。这实际上是不完全的,他忽略了个人的社会性。影片的主要思考也在于这。一句“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揭开了电影的序幕,也揭开了人的社会学的面纱。
科学管理体系中,资本家已经意识到工人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优秀工人,经济上也会给与奖励,但是缺乏对工人心理的关注。“不实用。”可怜的查理惨遭那糟糕发明的折磨,由始至终我们都没有看到老板哪怕一个悲悯的眼神,他只是怒叱一句“不实用”,然后走开。所以我只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任不够成熟,后人为其做了很多补充,才会最终有我们所在的这个人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所以在我看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只是人本主义的萌芽,具有一定先进性,但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很多时代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