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在普通高校食品专业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切实提高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食品质量管理学 教学 创新 实践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及公众对食品的安全质量、营养质量和感官质量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阐述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了以保证食品安全质量为目的的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和ISO9000 质量保证标准系列以及食品质量检验的技术和方法等[1]。它的教学不仅仅要传承无数前人总结而成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要探讨与环境变化及社会文化进步相适应的最新食品质量管理理念,思考并传递食品质量管理实战中那些巨大成功的经验与沉重失败的教训。
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学在教学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空洞乏味、考核方式单调、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师生互动程度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目前形成了多种课程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创新,包括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企业家讲座、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此外,有学者还探讨了考核方式及手段的创新,比如,在考核上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成绩上采取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的综合评定[2]。但是,总体上看,尽管教师们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花费了无法估量的努力与心血,学生还难以形成感性的认识,对理论知识理解过于抽象与空洞,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仍然存在“雾里看花”、“中听不中用”的感受。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自身的这些特点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学生的实际要求,我们教研组近年来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努力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课程内容是否新颖与实用,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理论上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完善理论教学内容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进入21 世纪,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食品质量管理新理论、新标准、新法规与新方法层出不穷[3]。作为教学内容基本载体的教材,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以现有的多本国内权威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为参考,结合国家食品质量管理的最新政策和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设置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比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报警,公众反响强烈,因此,2009 年6 月1 日正式实施了“食品安全法”,而教材中有关食品质量法规的内容仍是“食品卫生法”,对此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学生全面解析全新的“食品安全法”。
(二)适当删减重复内容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要讲授完所有的课本内容,可能性不大,且极可能造成 1
每部分内容的讲授都蜻蜓点水、学生似懂非懂的局面。因此,为了突出本门课的重点, 根据需要进行了删减。如在食品质量检验一章中, 检验采样、感官检验等部分与《食品检验与分析》内容重复, 可删除;优化试验部分在《数理统计与分析》中已涉及到, 本课程中只介绍食品实验中因素与水平的设定方法, 试验结果与分析部分让学生自学。食品质量标准这一章与《食品安全控制》有重复, 本课程侧重介绍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这一节。通过调整课程间的重复内容, 既突出了本门课的特色, 又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长期以来,多数高校都采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整个课程上完后,老师感觉累,学生反映内容枯燥,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课堂信息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与多媒体课件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当今,学生普遍一“网”情深。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共享有价值的管理资料、优秀管理网站信息、管理课件等。教师也可以直接就某些网上资料布置作业或直接要求学生到网上收集某方面资料。这些能促使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食品质量管理学原理和方法涉及到的图片、影音、动画、多维图形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4]。除善用多媒体教学之外,还注意积累并运用不同的电影片断、漫画、现场照片或企业宣传画册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千方百计挖掘蕴藏在学生心底的巨大潜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发挥无限的思维与创意,让他们愿说、敢说。但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要避免滥用“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授课技巧的不断归纳总结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大多是概念性、叙述性内容,若教师不注重授课技巧,完全采用照本宣科地“背书式”讲解,老师说、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通过比较,发现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越性已经得到学界共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会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未紧扣案例作分析,答非所问,不能充当一个实践者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食品质量管理科学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因而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兴趣不大。因此,我们在学期一开始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按小组完成多媒体课件,由代表发言并接受全班其他同学的质疑、提问与辩论。老师一般不参与课堂提问,只是在讨论的最后环节进行案例点评。实践表明,有些学习小组会主动采用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现场效果与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收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的及时总结也非常重要,应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尊重学生的创见。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若干个具体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对不同的观点加以分析,保留合理成分,逼近答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怀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了主动思考的过
2程,就能学得深,记得牢。比如说,在讲解“质量管理中的数据及统计”章节之前,教师可提出“某食品企业产品不合格率一直居高不下,作为品控员你该如何开展工作呢”之类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在讲述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方法与工具、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和食品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等章节时, 除讲清基本理论外, 还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食品企业和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以配合理论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选择了一些通过ISO9002 质量认证体系的食品企业, 让学生集中深入这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一是通过与技术人员交流了解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 如何在生产中保证食品质量, 二是通过与管理人员交流了解企业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调研结果组织讨论, 总结先进的食品质量管理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方法, 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
企业的产品最终要推向市场, 食品质量的好坏要受市场检验。我们选择了上海市一些大型食品市场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许多食品的质量执行标准及各类质量标准在不同食品上的应用,也初步掌握了食品市场情况, 包括食品的自然状况(品种、价格、质量等)和销售状况(销售渠道、促销方式、销售数量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商业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及信誉意识。
三、考核方式的完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升,而不仅是学生书本知识的积累。所以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应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增加对应用知识的考核;减少对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对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要废除“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能按笔记或某一教材回答试卷的做法;要突破单一闭卷笔试的局面,扩大开卷和口试的做法的范围。同时,应大力提倡多次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性、多样性的方法,把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课堂讨论、实习调查等所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5]。
具体来说,可将考核分为三部分进行:
(一)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由学生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表现、案例讨论等组成。课堂提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不可小视。
教师会注意到有这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只靠期末突击复习, 即使会取得好成绩, 知识也是不扎实的。通过课堂提问, 就可以尽量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 因为它会督促学生在课下及时复习, 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 通过课堂提问也能使老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了解学生掌握已学知识的程度及自己讲课的效果。
(二)期末考试是指在本门课程内容全部讲完之后进行的闭卷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40%。它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 巩固和补充平时上课时只是一般了解的东西, 使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系统完整。
期末考试的题型主要由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组成,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技能测试技能测试以小论文或实习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写一篇以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分析为主的课程论文, 通过查阅国内外食品企业文献, 运用所学的原理
3进行分析、评价某些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情况。课程学完后必须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口述和简单答辩,这一项占总成绩的30%。采用这一教学环节, 不仅让学生更主动深入地了解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状况, 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和写作能力,从实践上看, 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完成。常言道:管理无定法,这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随着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应用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 这门课程的内容还需及时进行调整,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断改进, 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 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道,刘金福,陈绍军.食品质量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毕金峰,徐优,孟宪军.谈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4:132-134
[3]李伟.质量管理学及其发展[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4,5:12-14
[4]王莉,陈江辉,许毓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5:150-152[5]黄津孚.管理学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37-45
第二篇:食品质量管理学论文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论文》
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学生姓名:
性 别:
学 号: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简要分析了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际水平间的差距,提出了改善当前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微生物污染、食品三要素、对策
前 言
众所周知,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迎来了空前的机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进而也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人们对食品质量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食品质量是食品基本属性营养、安全,感官修饰属性色、香、味、形和功能属性的综合表现与完美集合。民以食为天,食以鲜为先,质量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与健康。人们视食品质量为视频的生命是很有道理的。食品质量的意义已由最终产品的检测鉴评转向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的“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的“二恶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大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日益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近些年来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从总体上食品质量安 2
全问题仍很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
近年中国卫生部每年接到食物中毒报告一二百起,涉及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除意外事故外,大部分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因食用污染毛蜡引起甲型肝炎大爆发,累计30万人;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每年上报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起,其中不乏上百人的大型食物中毒。微生物性危害已成了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1.2化学污染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1.2.1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源头污染
化肥、农药、兽药和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中国每年氮肥使用量达2500万t,农药超过130万t,单位 3
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较多,而硝酸盐会进一步形成强致癌物一亚硝胺,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滥用或残留超标同样会造成对人体的巨大危害。2000 年,有关部门对部分省会城市的9个蔬菜品种中的9种农药和14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了定点监测,总体合格率仅为54%,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达到31%。同年,因兽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经人们食用后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还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和疫病的增加。1.2.2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江河、湖泊以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850条河流、130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二恶英污染又是一个环境污染的重要案例。含氯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厂、钢厂及其它工厂的排放物质、焚化炉燃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等都能产生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肉、乳及水产品。1.2.3 生物毒素的污染
生物毒素污染主要包括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两个方面。细菌毒素可直接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如金黄色的葡萄球菌产生的葡萄球菌肠毒素与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都具有很强的毒性,使人产生严重的呕吐和神经中毒症状。长期食用低含量的被霉菌污染的食品能引起慢性食物中毒,严重的可引起癌症。1.3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 4
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1.4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1.5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1.6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1.7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8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1.9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
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2.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2.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
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6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最具权威的监督机构,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是宪法赋予的职权,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郭丽华,陈锦权;HACCP体系在冷冻干燥小香葱中的应用效果——浅析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 [J];保鲜与加工;2005年05期:68-70 [2]刘瑛,牛德林;把握机遇破除藩篱在分工合作中振兴东北大农业[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106-109 [3]喻仕瑞,周黎;HACCP在含乳饮料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4年04期:54-59 [4]朱校奇;蔡立湘;彭新德;赵政文;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与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65-69 [5] 彭兰英,沈江建;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实施现状及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2005年05期:210-213 [6]朱晓峰;21世纪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导报;2003年07期:74-76 [7]田淑梅,郭松年,白洪涛;HACCP在面粉生产中的应用[J];面粉通讯;2005年01期:95-98 [8]王可山;李凤宾;李秉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06期:12-15 8
第三篇:食品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
1、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的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称为适用性,通常称为质量。
2、食品质量:食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可口性,即食品在使用方面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
3、质量控制: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4、质量管理: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或者攻城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和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5、质量情报:反映企业茶品质量和供产销各环节以及企业全部工作质量的信息,也叫质量信息。
6、产品责任:因企业产品缺陷造成消费者身心伤害或者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
7、质量保证:为提供足够的新人,表明尸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8、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布的该组织的总的质量总之和质量方向。
9、质量目标:企业根据质量反震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0、质量计划:是落实质量目标的具体部署和行动安排。
11、质量监督:为了确保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由顾客或其代表(或第三方)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及质量体系等进行持续的监控和验证,以及对记录所做的分析。
12、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13、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效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14、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时机的或潜在的问题指定共同的或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15、国家标准: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和组织草拟,并同意审批编导的发布的标准。
16、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计划和组织草拟,并统一审批编导的发布的标准。
17、地方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导、发布,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18、强制性标准:分为全文强调和条文强调,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规,是行政法规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标准。
19、推荐性标准:即其他标准。
20、工序能力:工序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产品质量的能力亦即衡量工序能够稳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21、质量策划: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
22、质量改进:为向本组织和顾客提供更多的收益,在整体组织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
23、质量保证模式:满足给定情况下质量保证的需要,标准化的或经选择的一组质量体系的综合要求。
24、质量认证:第三方根据程序对产品、过程和服务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所给予的书面保证。
25、质量保证:为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正式的全部有机化和有系统的活动。
26、质量功能展开(QFD):研究和倾听消费者想法,确定一个优良的产品特征为起点,通过市场研究,讲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和需求进行分类,根据相对重要程度赋予权重,再
请消费者对公司和市场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和排序,以确定对消费者重要的产品特性,更深刻的理解和关注那些需要改进的产品特征。
27、统计:就是有目的地手机数据,并使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制图、列表及数据分析的过程。
28、统计技术:是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技巧和方法,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29、统计工具:则是指简化了的通缉技术,是在无需了解统计方法原理和统计结果分析的前提下,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操作方法。
30、7种常用工具: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开发了因果图、排列图、调查表、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和分层法,将其称为质量管理的7种常用工具。
31、7种新工具: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又开发出系统图、关联图、矩阵图、矢线图、亲和图法(KJ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PC法)和矩阵数据解析法,将其称为质量管理的7种新工具
32、计量数据:是一类可连续取值的数据,如长度、强度、硬度、成分含量等。
33、计数数据:是一类不能连续取值但可以计数的数据,如不合格品的件数、外包装的缺陷数等。
34、样本:抽取的部分产品
35、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
36、样品:样本中的每一个成员
37、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包含的样品数目
38、抽样:从总体中取得样本的活动
39、随机抽样:就是在抽样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样品)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而进入样本。随即抽样能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40、矩阵调查表:就是把产生问题的对应因素(多因素)分别排列成行和列,在其交叉点上标出调查到的各种不合格情况及其数量,进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1、不合格项目调查表:为了调查和统计生产中造成的不合格的香木及其占不合格总数的比率,以便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改进和控制措施。
42、不合格位置调查表:用来调查产品各部位的不合格情况,将不合格的位置标记在示意图上,不同项目用不同符号或颜色标出。
43、分层法:又称分类法,把收集来的原石质量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分析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
44、排列图法:将因素按影响产品质量的程度大小,用条形图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从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的方法。
45、因果分析图法:基本格式由特性,原因,枝干三部分构成,首先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大原因,然后寻找到大原因背后的中原因,再从中原因找到小原因和更小的原因,最终查明主要的直接原因。
46、直方图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将从样本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从而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以便测量工序质量的好坏。
47、弃真错误a:每1000次中可能有3次将本来是稳定的生产状态误判为异常状态,将没有发生变化的工序判断为发生了变化。
48、取伪错误B:生产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总体分布由A变成了B,则在B的样本测定值仍落在控制界限内,有次判断生产状态正常。这样把已经变化的判断为稳定的,把异常判断为正常。这是第二类错误。
49、GMP:良好操作规范,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品质保证或制造管理体系。
50、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一种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由HA和CCP组成。
51、生物性危害: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如毒素)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成品造成的污染,这种污染会损害人体健康。
52、化学性危害:有毒的化学性物质污染食品引起危害,如农药残留,抗生素、激素、重金属、防腐剂、清洁剂、消毒剂、颜料等。
53、农药残留:使用农药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性危害。
54、挥发性盐基氮(TVBN):食品中的蛋白质被细菌分解产生具有恶臭气味的氮、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他们都具有挥发性和碱性,总称为挥发性盐基氮。
55、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任何可食部分所含有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56、转基因食品:指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供体基因植入受体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后生产的食品原料、成品及食品添加剂等。
57、实质等同:如果某种新食品成分与现有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在实质上相同,那么在安全方面就应采取同样的措施。
第四篇: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实习报告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实习
论 文 题 目植物性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实习报告
学生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姜桥
完 成 时 间2011年 10月12日
2011年10 月12日
我独自一人到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实习是对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经历,我心里清楚这次远行不轻易,工作热情很高,也非常重视这次实习。所以为了这次实习,一、实习目的实习单位简介:
南京赛尔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两千多万元,占地面积万多平方米,是依据GMP(已通过认证)标准建设的头孢菌素和半合成抗生素原料药生产企业。地址位于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内,年被市政府授予花园式企业称号。2000年兄弟公司丽达医药有限公司成立并由南京赛尔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治理、固定资产投资1亿多元,占地面积.万多平方米,一期工程枸橼酸铋钾生产车间现已落成,100MT头孢新车间,中试车间、中心化验室等相继落成,赛尔金合成将成为合成原料药生产及中试基地。
公司现有员工近100人,主要产品为年产100吨的-apa,100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10吨头孢曲松钠,10吨头孢他啶及头孢呋辛钠,其工艺和经济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均符合国际最新药典标准。销售额均已近亿元,现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青霉素三水酸原料药和头孢类无菌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为了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对原有品种扩展的同时开发头孢类原料药头孢匹胺、头孢尼西、头孢米诺等,心血管类药辛伐汀,消化系统药枸橼酸铋钾。
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抗菌活性,抗菌谱包括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肠细菌、变形杆菌属、双球菌属及金葡菌等。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的脑膜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腹膜炎、泌尿系统感染、淋病、肝胆感染、外科创伤,败血症及生殖器感染等。已作为治疗淋病的第一线药物。
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口服药。是用于处于繁殖时细菌的杀灭或者抑制。其主要是以细菌上的青霉素酶为靶,通过对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禁止服用。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头孢曲松钠头孢曲松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抗菌活性,抗菌谱包括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肠细菌、变形杆菌属、双球菌属及金葡菌等。
头孢他啶适用于由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单一感染及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敏感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呼吸道感染;耳、鼻和喉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胃肠、胆及腹部感染;骨骼及关节感染;与血透和腹膜透析及不卧床之延续腹膜透析(CAPD)有关的感染。
对于脑膜炎,推荐在得知敏感试验结果后,单独应用头孢他啶治疗。头孢他啶可用于耐其它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和多数头孢菌素的感染。如果合适,可联同氨基糖苷类或其它b-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例如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或在怀疑是脆弱拟杆菌感染时,与另一抗厌氧菌抗生素合用。另外,头孢他啶还可用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手术的预防治疗。
细菌学:头孢他啶的药效是杀菌性的,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发挥作用。在体外,广谱的与医院获得性感染有关的病原菌株和分离株都对头孢他啶敏感,包括耐庆大霉素和其他氨基糖苷类的菌株。其对绝大多数临床上重要的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细菌所产生的b-内酰胺酶都具高度的稳定性,因而对很多耐氨苄青霉素及头孢噻吩的菌株都有效。头孢他啶于体外显示高度的固有活性,在较窄的最低抑制浓度范围内便对绝大多数的菌属有效,且于不同的接种水平下其最低抑菌浓度亦改变极微。在体外,头孢他啶已证实对下列细菌有效:
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及其它假单胞菌属,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其它克雷伯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摩根摩氏菌(以前的摩根变形杆菌),雷特格氏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多杀巴斯德氏菌,不动杆菌属,淋病奈瑟氏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包括耐氨苄青霉素的菌株),副流感嗜血杆菌(包括耐氨苄青霉素的菌株)。
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和表皮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微球菌属,化脓链球菌(A群b-溶血性链球菌),B簇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缓症链球菌,链球菌属(粪肠球菌除外)。
厌氧菌菌株: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链球菌属,丙酸菌属,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梭状菌属,拟杆菌属(很多脆弱拟杆菌属已有耐药性)。
在体外,头孢他啶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多种其它的肠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氏菌,弯曲杆菌种及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没有作用。
在体外,头孢他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其功效至少是添加的,对于某些菌株,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该特性对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
规格:每瓶含1g头孢他啶(五水合物形式,并含碳酸钠(每克头孢他啶含118毫克)。
用法用量:头孢他啶是肠道外给药,剂量依感染的严重程度,敏感性,感染种类,及病人的年龄,体重和肾功能而定的。
成人:头孢他啶的成人剂量范围是每天1克至6克,每8小时或每12小时作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对于大多数感染,应投用每8小时1克或每12小时2克的剂量,对于尿路感染及许多较轻的感染,一般每12小时500毫克或1克已足够。对于非常严重的感染,特别是免疫抑制的病人,包括那些患有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应给予每8或12小时2克的剂量或每12小时3克的剂量。
当用作前列腺手术预防治疗时,1克的剂量(从1克瓶中)应用于诱导麻醉时,第二剂剂量应考虑用于除去导管时。
年老病人:鉴于急性患病老年人的头孢他啶的清除率有所减低,尤其在年过
八十的病人,其每天的剂量一般不能超过3克。
囊肿纤维化症:对于纤维囊性而患有假单胞菌类肺部感染,但肾功能正常的成人,应使用每天每公斤100至150毫克的高剂量,分三次给药。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每天剂量可达9克/天。
婴儿及儿童:对于2个月以上的儿童,一般的剂量范围是每天每公斤30至100毫克,分2或3次给药。
对于免疫受抑制或患有纤维化囊肿的儿童或患有脑膜炎的儿童,可给予剂量高至每天每公斤150毫克(最高剂量每天6克),分三次给药。
新生儿至两个月大的婴儿:临床经验是有限的,一般剂量每天每公斤25至60毫克,分二次给药被证实是有效的。头孢他啶在新生婴儿的血清的半衰期是成人的三至四倍。
在肾功能损害情况下的剂量:头孢他啶几乎全部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从肾脏排泄。因此,在患有肾功能损害的病人,推荐的剂量需减低以代偿其减慢的排泄功能,轻度损害的患者,即肾小球滤过率(GFR)大于50ml/分除外。对于怀疑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给予的首次负荷剂量为1克,然后,应根据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合适的维持剂量。
肾功能损害的剂量:正在监护室接受连续动静脉或高流量血透的肾衰竭的病人,推荐剂量为每天1克,分次给药。至于低流量血透法的病人,应参照肾功能不全的推荐剂量。
本公司以市场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动力,以现代治理为手段,以创名牌、上规模为目标,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企业理念,迎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实习目的及意义
(1)了解药厂厂区布局,车间布局,熟悉相关原则;
(2)熟悉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料到成品),学习各车间物料流程,加强
GMP知识和安全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了解各部门日常工作,亲自体验,并自我总结;
(4)提高沟通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5)体验上班族生活。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
(6)找到自身不足之处,早日弥补,增强自己适应社会能力。
二、实习内容
.公司生产部门介绍
合成部分:合成一车间,合成二车间,合成三车间,100MT车间,负责头孢粗品的合成,离心干燥。
精制部分:精制一车间,精制二车间,精制三车间,精制四车间,负责对头孢类粗品进行精制加工无菌处理,得无菌粉,再送进包装车间包装就得到成品。
合成部生产一车间:合成生产一车间是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四个合成车间中重要车间之一,该车间共有正式员工60人,车间主任2人,工站长8人,技术员10人,分四个班,车间的主要生产产品为头孢曲松钠粗品,年产量00MT,车间员工操作岗位分为:反应岗位和离心干燥岗位。
岗位实习内容:
(1)离心干燥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了解离心干燥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熟悉
产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标准;把握该岗位主要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
(2)熟悉车间布局和管线流向。
(3)根据“上部料式离心机标准离心操作规程”,对头孢曲松钠粗品及中间体
-ACT进行放料,离心,洗涤操作,把握离心机速度的控制和放料阀门的切换
(4)把握设备的清洁保养技能(离心机双锥,粉碎机,出料车,滤包等清洁
保养)
(5)使用摇摆式颗粒机进行产品的粉碎操作
三、使用的部分设备
(一)离心机
工作原理:
离心机是立式刮刀卸料自动过滤离心机,待分离的物料经进料管进入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转鼓内,在离心机力场的作用下,物料通过滤布(滤网)实现过滤,液相经液管排出,固相则截留在转鼓内,待转鼓内滤饼达到机器规定的装料量,停止装料,对滤饼进行洗涤,同时将洗涤液滤出,达到分离要求后,离心机低速运转,刮刀装置动作,将滤饼刮下,完成一次工作循环。
(二)摇摆式颗粒机
工作原理:
电动机直接针齿减速机,通过偏心凸轮带动齿条,驱动制粉轴往复旋转,使固体物料进入刮粉轴内仓,再由齿轮顶角将物料推出筛网成粒,粉型固体物。
工业离心机诞生于欧洲,比如19世纪中叶,先后出现纺织品脱水用的三足式离心机,和制糖厂分离结晶砂糖用的上悬式离心机。这些最早的离心机都是间歇操作和人工排渣的。由于卸渣机构的改进,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连续操作的离心机,间歇操作离心机也因实现了自动控制而得到发展。
离心机有一个绕本身轴线高速旋转的圆筒,称为转鼓,通常由电动机驱动。悬浮液(或乳浊液)加入转鼓后,被迅速带动与转鼓同速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各组分分离,并分别排出。通常,转鼓转速越高,分离效果也越好。离心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机械。
离心机主要用于将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开;或将乳浊液中两种密度不同,又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例如从牛奶中分离出奶油);它也可用于排除湿固体中的液体,例如用洗衣机甩干湿衣服;特殊的超速管式分离机还可分离不同密度的气体混合物;利用不同密度或粒度的固体颗粒在液体中沉降速度不同的特点,有的沉降离心机还可对固体颗粒按密度或粒度进行分级。
(三)回转真空干燥机(双锥)
工作原理:
干燥设备通过对设备夹套的加热加温,内胆不停地翻滚搅和,同时对设备内胆进行真空抽湿,达到对物料的进一步干燥与混合的目的,本厂生产的干燥机广泛应用在化工,医药,染料,食品等行业。
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为双锥形的回转罐体,罐内在真空状态下,向夹套内通入蒸汽或热水进行加热,热量通过罐体内壁与湿物料接触,湿物料吸热后蒸发的水汽,通过真空泵经真空排气管被抽走。由于罐体内处于真空状态,且罐体的回转使物料不断的上下内外翻动,故加快了物料的干燥速度,提高干燥效率,达到均匀干燥的目的。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是集混合干燥于一体的新型干燥机。将冷凝器,真空泵与干燥机配套,组成真空干燥装置。(如不需回收容剂,冷凝器可不用)本机设计先进,内部结构简单,清扫容易,物料能全部排出,操作简便。
能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同时因容器本身回转时物料亦转动且器壁上不积料,故传热系数较高,干燥速率大、不仅节约能源,而且物料干燥均匀充分,质量好。可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染料等行业物料的干燥。符合药品管理规范“GMP”的要求。
适用范围:
本机适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的粉状粒状物料的真空干燥和混合,尤其适用有下列要求的物料:
1.不能接受高温的热敏性物料
2.容易氧化,有危险的物料
3.需回收溶剂和有毒气体的物料
4.要求残留挥发物含量极低的物料
5.对结晶形状有要求的物料
操作规程 :
1、开车前检查:a、开启真空泵检查,管道连接处、填料函是否泄漏,进、出料口密封是否良好,真空表反应是否灵敏。b、开启冷却水阀门检查载热管道连接处,填料函是否泄漏,压力表反应是否灵敏。c、检查电控柜各仪表、按钮、指示灯是否正常,检查接地线是否良好,有无漏电,短路现象存在。d、在各由怀中加满润滑脂,起动电机空车运转,听噪声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应检查出噪声的来源,并加以排除。
2、将需干物料加入容器内(粉状、细小粒状、浆状物料采用真空进料),然后关闭进料孔盖。
3、关闭排真空阀后,开真空泵,使干燥容器内呈负压(600 – 755 mmHg)。
4、合上电源开关,启动电机,按下工作电钮,干燥机开始旋转工作。
5、开启载热体阀门,让载热体进入干燥容器夹层内,按工艺要求验测。
6、物料干燥完成后,先关闭载热体阀门,然后向夹层内注入冷却水,待物料冷却到常温后,停止抽真空。开启排真空阀,关电饥,停止干燥机旋转,打开孔盖出料。
四、产品生产流程:
氨基头孢三嗪(-ACT)反应—→离心干燥—→-氨基头孢三嗪湿料粉碎—→真空干燥—→-氨基头孢三嗪干料粗品—→贴产品标签—→头孢曲松钠(CTR)反应—→离心干燥—→湿料粉碎—→真空干燥—→头孢曲松钠(CTR)粗品—→贴产品标签—→包装送进冷库。
头孢曲松钠的制备工艺属于化然后再加入钠成盐剂进行反应析出结晶而制得,其特征在于溶媒是由烷的卤代烃,乙酸乙脂或丙酮与醇类溶剂和水组成的混合溶媒,在-ACT和AE-活性脂的搅拌反应至澄清,再直接加入钠成盐剂进行成盐反应,待反应溶液变混浊时进行养晶处理,然后用头孢曲松钠的不溶性有机溶剂将结晶析出,最后经过常规的结晶洗涤、干燥后处理得头孢曲松钠成品。
氨基头孢三嗪的合成工艺方法以-氨基头孢烷酸(-ACA)为原料,经-位三嗪环取代,先制得-氨基头孢三嗪(-ACT)。
头孢曲松钠的生产工艺合成的制备技术领域,由氮气保护,在溶媒中,由-ACT和AE-活性脂在胺类中间反应物的作用下进行反应。
五、实习结果
在为期几个月的实习里,像一个真正的员工一样拥有自己的工作卡,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学生了,和上班族一样上班,天天8:00-18:00。实习过程中我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做到了不睡岗,托岗,闯岗,不缺勤,没发生过重大事故,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认真的完成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并把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下班休息之余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在实习过程中我顺利的通过了司级,车间级,班级的层层考核,获得了独立上岗操作的资格。
六、实习体会
实习是对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经历,实习是我们离接触社会的一个平台,最真实地感受社会的一个窗口。这次在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为期3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更深刻的了解社会,更便捷的融入社会,它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对制药技术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熟悉,而且在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有效的锻炼了自己,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实习是我们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的一次尝试,是我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通过这次实习,我发现了不少问题,自己的缺点、不足,早该摒弃的陋习,逐渐被自己所认知,学知识的肤浅,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匮乏让我明白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使我熟悉到必须让自己了解更多才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第五篇:食品质量管理学结课论文
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
摘要:食品质量管理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它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已经或者正在根据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调整,质量管理机构该如何设置,成为了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保证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以及使企业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由企业生产、品管、质检部门按相关要求结合实际,进行了企业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从而使产品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关键词:质量管理 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安全 设施 机构 管理 卫生
食品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首先是食品企业机构的良好操作规范的设置。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它是国际上普遍应用于食品生产过程的先进管理系统。世界各国GMP的管理内容基本相似,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是食品企业的厂房、设备、卫生设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而软件是指可靠的生产工艺、规范的生产行为、完善的管理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等。它要求食品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以确保终产品的质量符合有关标准。然而,GMP的中心指导思想是任何食品质量的形成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必须强调预防为主,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一、厂区环境、厂房及设施
(一)厂区环境
1、加工厂不得建在易受生物、化学、物理性污染的地区,工厂四周环境应保持清洁,避免成为污染源。
2、厂区内主要通道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空地应绿化,以防尘土飞扬而污染食品,车间及其构造无尽处不能有害虫滋生地。
3、厂区内不得有足以产生不良气味、有毒有害气体、烟尘及危害食品卫生的设施,厂区同生活区应分开。
4、常去应设有适当的排水系统,车间、仓库、冷藏库周围不得有积水以免造成渗漏,形成脏物而成为污染食品的区域。
5、厂区内卫生间应有冲水、非手动开关洗手、卫生间的门窗不能直接对着加工或储藏产品的区域;卫生间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具备纱窗等防蝇、防虫设施;墙壁、地面易清洗消毒。
6、废弃物应有固定的存放地点并及时清除。
7、厂区应建有生产必须的辅助设施。
(二)厂房
1、厂房应按加工产品工艺流程需要及卫生要求合理布置(包括车间、冷库、化验室、更衣室、厕所等)。
2、厂房各项建筑物应坚固耐用,易于维修,易于清洁,所用材料不应对产品产生污染。
3、使用性质不同的场所之间应予以适当的隔离。
(三)设施
1、车间设施:
(1)车间面积应与生产量相适应,并按加工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分原料粗加工车间和精加工车间,并有足够的使用空间,按供需清洁度要求不同给与隔离。(2)车间地面应用无毒、兼顾、防护随、耐磨、耐腐蚀、防霉、便于消毒即水情系的浅色的材料建筑;地面平坦并有一定坡度,排水通风等出口应设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的装置。
(3)车间天花板应用无毒、能防水、浅色的不脱落的涂料或材料构筑;车间墙壁应用无毒、平滑、易清洗、不透水的浅色材料;建筑、墙角、地角、顶角应有适当的弧度(半径应在3cm以上)。
(4)车间门窗应以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并设有防虫蝇装置(水幕、窗纱等)。车间窗台与水平面呈45°角。(5)车间舍友的各种管道应是防锈材料制成,不同管道应有明显的颜色区别。供水龙头应有连续的编号。
2、照明设施:(1)厂内各处应装备适当的采光或照明设施,车间照明设施应使用防爆安全型,以防破裂时污染食品。
(2)照明设施的亮度应足以满足工人员的生长需要,其照度不低于220lx,检验台上方展读不低于540lx,所使用之光源应不至于改变食品的色泽。
3、通风设施:
(1)加工、包装车间应通风良好,配有换气设施或空气调节设施以防室内温度过高,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排气口应装有方式害虫侵入的装置,进气口应装有空气过滤装置,两者均易于拆下清洗或更换。
(3)室内空气调节,进排气或使用凤山市,空气流向应从高清洁区流向低清洁区,以防止空气对产品包装材料造成污染。
4、供水设施:
(1)厂区应提供各部位所需之充分水量,必要时设有储水设备。使用地下水源应与污染源(化粪池等)保持适当距离,以防止污染。
(2)储水池(塔或槽)应以无毒,不污染水质的材料建成,并应有防止误让的措施。
(3)采用非自来水者,应设有净化池或消毒设施。
5、更衣设施:
(1)应设有与车间相连接的更衣室,更衣室面积与加工人员数相适应(每人占有面积不少于0.5㎡),男女更衣室应分开,室内应有适当的照明,且通风良好。内设挂衣架、柜及工作服消毒设施。
(2)更衣室内设有厕所(每25—30人设一便池),淋浴间,其门应能自动关闭。
6、洗手消毒设施:(1)车间总出入口应设置独立的洗手消毒间,其建筑材料与上述车间地面的要求相同。
(2)洗手间内设置足够树木的洗手设备(每25人设一洗手水管,每50人设一消毒盆)并备有清洁剂、消毒剂和干手设备,设有靴鞋池,池身足以浸没鞋面,并设有照半身以上镜子。
(3)水龙头应采用非手动关闭阀,以防止易清洗或消毒过的手再度污染。洗手池应以不锈钢或瓷质材料建成,其设计和结构应不易藏污纳垢,并易于清洗消
毒。
7、厕所设施:
(1)卫生间应设有冲水、洗手、防虫设施。
(2)卫生间的墙壁、地面、应用不透水、易清洗消毒不易积垢的材料建成。(3)卫生间的吸收消毒设施应符合“洗手消毒设施”中的规定。(4)卫生间应有良好的排气和照明设施。
二、加工设备
1、操作台、工器具和传送车等,应用无毒、无味、坚固、不易生锈、易清洗消毒、耐腐蚀的材料制作,与产品接触的设备表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缝。
2、盛放食品的容器、工器具不能接触地面,废弃物应有专门容器存放,必要时加贴标识并应及时处理。
3、设置在车间一旁的废弃物容器或房间必须经常清洗、消毒防止污染工厂或周围环境。废弃物严禁堆积在工作区域内,盛放废弃物的容器应易清洗、消毒,不允许与盛放产品的容器混淆。
4、车间单冻机冷却水排水管及解冻槽排水融化的装置应直接与车间排水管相连。
5、车间禁止使用木(竹)制品。
6、设备和设备之间应排列有序,各工序所用设备和容器不得混用,以免交叉污染。
7、工厂应配备适当的检查设备,已备对原料、半成品等进行监控检验。
8、用于测定、控制或记录的测量器和记录仪应齐全、正常运转、定期校正。
三、组织机构
工厂应设有生产管理机构和质量、安全卫生控制机构。负责“良好操作规范”的设计、实施、监督和检查等。生产加工负责人和质量、卫生管理机构负责人不能相互兼任。
(一)生产管理机构:直属厂长领导,负责制订本厂质量手册并按质量手册组织安排全厂的生产。
(二)质量、卫生控制机构:
1、直属厂长领导,并享有充分的权限,以执行质量管理工作,其负责人有权停止生产或出货。
2、负责从原料到加工成品的全部质量和卫生控制,保证加工出的产品优质、安全。
3、对加工人员和检验人员按所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并向培训合格人员发证。
4、监督检查全厂实行卫生管理情况。
四、人员要求
(一)健康要求
1、直接接触蔬菜加工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作临时进行临时健康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岗。
2、凡患有以下疾病之一者,应调离蔬菜加工岗位: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疥、疮等传染性创伤患者;受外伤者;肠道传染病或肠道传染病带菌者;活动性肺结核或传染性肝炎患者;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二)卫生要求
1、直接接触产品加工人员应保持高度个人清洁,遵守卫生规则,进车间必
须穿着清洁卫生的白色工作服、工作帽及鞋靴、口罩,头发不得外露。
2、进入车间须经消毒间,用清洁剂洗净手后经消毒盆消毒,再经清水冲洗手,必须是经干手器干燥,鞋靴也经消毒器消毒。
3、禁止将个人衣物或其他个人物品(包括珍贵饰物、手表等)带入车间,禁止再车间内饮食及吸烟。不得留长指甲、染指甲小白、不得涂抹化妆品。
4、生产操作中如需戴手表者,可使用乳胶手套,但必须保持情节卫生,必要时定期消毒,禁止使用线手套。
5、车间设有专职卫生间,负责监督检查进入车间人员衣着和消毒情况。
(三)知识要求
1、生产管理、质量、安全卫生控制部门负责人应由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并具备实际经验的人员担任。
2、感官检测员和安全卫生控制人员应具备高中以上水平及4年实际工作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人员担任。
3、化验室人员应具备高中以上水平,并经专业培训合格的人员担任。
五、加工工艺管理
(一)加工工艺书的制定和执行
1、工厂应制订“加工工艺书”。由生产部门主办,同时征得品质、安全卫生管理部门认可,修订执行。
2、“加工工艺书”内容包括:原料规格要求、工艺流程、操作规程、成品品质规格和安全卫生等要求,包装、标签、储存等要求及规定。
3、应教育和培训加工人员按“加工工艺书”执行。
(二)原辅料要求
1、进厂原料经验收应新鲜、清洁、无污染。
2、经对原料化验,对未受微生物、化学物和放射性等污染的蔬菜进行水洗处理后再进行加工。
3、经对原料化验,对受化学物污染的蔬菜应单独存放并退货。
4、加工用水(冰)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GB4600《人造冰》的要求。
六、包装
产品包装必须在封闭的包装间内进行,包装间内温度保持在0—10℃。
1、包装用塑料袋、纸箱(盒)应清洁卫生、无毒、无霉变、无异味,并经性能验证合格。包装物料应设专库存放,保持清洁卫生,并应采取措施防止灰尘等物质污染包装材料。凡有水湿、霉变、虫蛀破碎或污染等现象不得投入使用。
2、所有塑料袋、纸箱、〔盒〕应设计尺寸合理、大小适中。
3、包装材料在使用前需预冷至10℃以下,纸箱底部和上部有粘合剂粘牢并用胶带封口。包装应完整、牢固,适于长途运输。
七、品质安全卫生管理
(一)“品质控制标准书”的制订及内容
1、“品质控制标准书”由工厂质量检验部门制订并经生产部门认可后遵照执行。
2、“品质控制标准书”的内容应包括本段中“原料品质管理”、“加工过程中的品质管理”和“成品的品质管理”中规定的内容。
3、“品质控制标准书”应规定重要加工设备的计量器(温度计、衡器)定期计量和校准计划,并作好记录,车间用衡器每日至少校准一次。
4、原料品质管理:(1)“品质控制标准书”中应制订原料的品质标准,检验项目、验收标准,抽样及检验方法等。
(2)发现原料不符合标准,停止运入车间。(3)记录原料验收结果。
5、加工过程的品质管理:(1)“品质控制标准书”应按出口合同规定制定速冻产品加工半成品的检验项目,验收标准,抽样及检验方法等。(2)规定控制各加工工艺点。
(3)加工中品质管理结果发现异常现象时,应迅速追查原因,并切实加以纠正后才能继续生产。
(4)记录半成品检验结果。
6、成品的品质管理:(1)“品质控制标准书”应附有出口合同规定的速冻蔬菜质量标准。(2)每批速冻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冷藏库。(3)速冻成品经检验不合格者不得出口,应单独存放,并设有标记以示区别。(4)成品发运出厂后,顾客提出疑问或发现品质的问题,应立即采取妥善的补救措施。
(5)记录成品检验结果及反馈和处理情况。
(二)“卫生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内容
1、“卫生标准操作规程”由工厂卫生管理机构制订并执行,经卫生部门认可后遵照执行。
2、“卫生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车间卫生、人员卫生、冷藏及运输卫生管理等。
3、工厂应根据“卫生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制定检查计划,规定检查项目及周期并建立记录。
4、环境卫生管理:
(1)厂区应设有专人负责,每日清扫洗刷保持清洁,地面应保持良好维修,无破损、不积水、不起尘埃。(2)厂区内禁止堆放不必要的器材、物品。草木要定期修剪和拔除,防止蝇、蚊等要害动物孳生,禁止饲养出畜禽。
(3)厂区内设有防鼠设施,并有图示,每日检查一次。
(4)排水沟应随时保持畅通,不得淤积、阻塞。废弃物、下脚料及时处理,必要时消毒清洗。
(5)厂区厕所应每日打扫两次,并消毒。
5、车间卫生管理:
(1)车间各设施随时保持完整,如有破损应立即修补。(2)消毒间卫生每日打扫,消毒池中消毒水每日更换两次。
(3)更衣室(包括厕所、淋浴)设卫生值日人员每日打扫,保持清洁。(4)一切接触产品的设施、设备、工器具在每日生产期和生产后必须进行有效的清洗,必要时予以消毒,消毒后彻底清洗。
(5)加工所用之水应定期化验,每年一次由卫生防疫站进行全项目化验,工厂每月进行一次微生物检验,每日一次有效氯浓度的测定。
6、人员卫生管理。
八、冷藏与运输管理(一)冷藏
冷却排管上的霜应定期清除,保持最少积霜,以防止污染产品包装。
1、冷藏库应保持清洁、卫生,产品按不同等级、规格、批次分别堆放,货垛之间及货与库顶、库墙间应有30—50cm空隙,垛底托板不低于10cm。
2、冷藏库温度保持在-20℃及以下,并尽量保持稳定,库内备有温度自动记录仪。
3、禁止未包装之冻品与包装成品,原料及成品同储一库,同库内不能同时存放其他异味商品,做到专库专用。
4、定期检查产品,如有异状及时处理。
5、经长途运输之冷冻成品需经验收合格方可入冷藏库,冻品中心温度高于-8℃时,禁止直接入冷藏库,经检验品质正常的,需经速冻将中心温度降至-18℃后方可入冷藏库。
6、各冷藏库应有存货记录及存放部位示意图。(二)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是清洁、卫生、无异味、干燥之冷藏车(船)集装箱;运输车(船)集装箱工具必须实施定期消毒与清洗。
食品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其次是食品企业机构的良好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的设置。
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包括:水质卫生(包括冰)、设备工器具卫生、交叉污染控制、加工人员健康状况控制与培训、加工人员卫生、洗手消毒及卫生间卫生、有毒物品的管理使用以及防止掺杂物污染、包装运输储存卫生、害虫的控制及去除等部分。
(一)、水质卫生
1、加工用水采用公共饮用水或自备引用水源,自备水源要进行消毒。
2、备有完整的供水网络图和污水排放管道分布图,加工车间水龙头进行连续编号,不同用途的水管用标志加以区分。
3、由县级以上防疫部门对公共水源每年进行一次全项目检测,对自备水源每半年进行一次。
4、由本厂化验室每天进行一次余氯测定,每月进行一次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检测(自备水源每月两次)。
5、加工用水的检验方法按一下标准执行: a.细菌总数:GB5750-85第35条; b.总大肠菌群:GB5750-85第36条。
细菌检验结果中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则判为不合格。
6、自备水源应远离居民区、污水或其他污染源,以避免地下水受到污染。
7、蓄水塔要封闭,防尘和安全,保证水源不受污染,水塔每半年进行一次清洗、消毒。清洗、消毒程序:
8、清除杂物等→水冲洗→200×10-6 —300×10-6的NaClO喷洒→水冲洗。
(二)、设备工具卫生
1、车间内操作台、传送带(车)及生产和贮藏并的设备,全部用兼顾耐用的不锈钢或塑料制作。
2、每天生产对生产设备、工器具进行一次清洗、消毒,对于不可拆卸的设备,工作案面用消毒液喷洒,小的工器具如:案板、刀、小筐等,用消毒液浸泡
1分钟。
3、工作过程中,每隔1小时对案面,小筐进行一次清洗、消毒;生产线每4小时停下来,对设备、工器具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消毒;加工过程的中断、重新启动前须重新清洗、消毒。
4、生产结束后应将所有设备、工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另外这些清洗、消毒包括工作地面、墙壁等的清洗、消毒。
5、盛放下角料的容器在倒完下脚料后,要消毒1分钟好后在清洗。
6、车间设备、工器具清洗消毒工作由车间执行,质检员每日对设备、工器具的清洗、消毒工作进行检查,并抽测余氯。如果达不到要求的卫生标准,将停止投入使用,并立即整改,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7、化验室对消毒后的设备及工器具、车间空气、墙壁进行微生物涂抹检测,对于不合格的,找出原因,进行及时纠偏,以保证消毒效果。
(三)、交叉污染控制
1、加工作业区分为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区和一般作业区。
2、不同清洁作业区工作人员,所有工器具不能交叉使用。加工工艺流程的设计不能造成交叉污染。
3、废水应直接流入下水道,不能造成地面积水,防止溢溅污染食品和食品接触面。
4、直接用于洗涤,冷却等生产的水管,使用完毕后不能拖于地面上,应离地放置,以防止污染。
5、车间内不得堆放与生产加工无关的物品,不得同时同地加工不同类别的产品。
6、车间内所有使用的水槽必须由明显标记;落地产品应用专用桶加盖放置并标记清楚;盛放下脚料的容器采用不漏水防腐蚀的材料制作;落地产品、下脚料应及时清理,清理完毕后用200×10-6—300×10-6NaClO消毒并清洗。
7、设备布局合理并保持清洁完好,粗加工间,精加工间与包装间相互间隔;加工人员相对固定不得串岗,物流流向;粗加工间→精加工间→包装间;在各个不同的车间及不同的场所,原料入口、下脚料出口处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8、生熟产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在加工、包装、贮藏过程中要严格分离,放置原料及污染与成品一起堆放,造成交叉污染。
9、接触过不卫生物品的手、手套、设备、工器具等在接触产品前要清洗、消毒。
10、固定装置、输送管道的水滴或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能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或包装材料。
11、各生产加工环节,质检员要作好卫生之间监控。
(四)、加工人员健康状况控制与培训
1、建立加工人员健康档案,初次进行蔬菜加工的工人、经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作,以后加工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防疫站组织的健康检查,必要时作临时检查。身体健康检查不合格者不允许上岗。
凡患有以下疾病者,视为体检不合格,并应调离蔬菜加工岗位: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肝炎;肠道性传染病及带菌者;手有外伤者;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2、质检员应随时观察加工人员的身体状况。
3、加工工厂每年至少对员工进行两次加工卫生教育和培训,新进员工应经
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五)、加工人员卫生
1、车间入口必须设置卫生监督岗,负责以下工作: a、对进入车间人员个人卫生实施监督;工作人员要穿戴整齐洁净的工作服、帽子、手套、口罩;工作人员严禁染指甲和化妆;头发不得外露,严禁戴手表、戒指等首饰;个人物品不准带入车间。
b、对进入车间工作人员洗手、消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c、及时更换消毒水。厕所、车间入口处置浓度为50×10-6的NaClO消毒水,每小时更换一次。靴鞋消毒为200×10-6—300×10-6,每2小时更换一次。质检员每4小时进行一次检查。
2、工作过程中,每小时用75%的酒精或50×10-6的NaClO溶液,对操作人员进行消毒。
3、工作过程中,精加工人员必须穿戴橡胶围裙和橡胶套袖,淡黄色或红色乳胶手套。加工完毕,所有穿戴统一交更衣室贮存保管,更衣室用不锈钢衣架,、鞋柜。每2天对所有的工作服进行统一清洗、消毒。
4、良好的进车间洗手、消毒程序:工作人员换鞋→穿戴工作服→皂液洗手→清洗→消毒→干手→进车间。
5、良好的入厕习惯程序:工作人员换鞋→入厕→皂液洗手→消毒→清洗→干手→换鞋。
6、工作人员必须戴乳胶手套,生产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乳胶手套的管理。作业开始、作业结束检查手套的破损情况,如手套破损应查其破损部位,如破损碎片丢失,应将这一时间段内的产品单独存放。
(六)、洗手、消毒及卫生间卫生
1、洗手消毒设施安放于车间入口处、卫生间、车间内,并且有醒目标志。
2、洗手消毒间、卫生间设有充足的非手动式水龙头,备有皂液器、消毒水50×10-6NaClO和干手器等。
3、车间入口处设靴鞋消毒池,消毒水为200×10-6 —300×10-6NaClO溶液。
4、卫生间设备齐全,方便清洁,水冲厕所,污水排放畅通,进卫生间必须换鞋。
5、更衣室、厕所、洗手消毒间必须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更衣室、厕所,洗手消毒间每4个小时进行清扫,更衣室、卫生间每天下班后,上班前开启2个小时臭氧发生器对空间进行杀菌。
(七)、有毒物品的管理使用以及防止掺杂物污染
1、所有使用的消毒剂、清洁剂(酒精、NaClO等)、杀虫剂、必须是国家卫生部门批准的,要统一购置,统一保管,对其毒性、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要统一标识。
2、加工车间要派专人领取消毒剂、杀虫剂,领取后应派有专人保管使用,并有专用场所、固定容器存放,使用时填写《化学药品使用记录》。、对消毒剂、杀虫剂进行标识登记,使用杀虫剂应注意人员和产品安全,严防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和包装材料。
4、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应尽量防止润滑小白等其他物理、化学物的污染,质检员每天对机械设施进行检查,以确保加工中没有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污染。
5、加工过程中,维修机械设备应将加工品清理干净,防止机小白、润滑小
白等掺杂物滴到加工品表面造成污染,修理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质检员检查同意后方可投入使用。
(八)、包装、运输、储存卫生
1、包装物料必须符合卫生标准且保持清洁。
2、与产品接触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卫生规定,特别是: a.不能影响产品的感官、特征;
b.不能向产品转移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c.其强度足以充分保护产品。
3、包装物料不得重复使用。
4、包装物料必须存放于加工区域的通风干燥的房间内,内外包装材料洁净卫生,适合于包装产品。内外包装材料分开存放且下有垫板,上有无毒塑料盖布,离墙堆放。对进厂的包装材料要进行检查,内包装材料提前两天进行微生物化验,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卫生。
5、速冻食品包装应在符合温度要求(0—5℃)的包装间进行,并保持清洁、卫生。
6、速冻库、冷藏库、预冷库温度应符合工艺要求并配有温度计或自动温度记录仪,每2小时检查核实一次。
7、库内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冲霜、除异味,排管积霜经常清扫,冷库每半年进行一次消毒,消毒方法:乳酸熏蒸。
8、储存食品与地面、墙壁和屋顶的距离必须符合冷库储存规定,产品不得混放,未经包装的产品不得进入成品库。
9、运输车辆必须保证清洁无异味,使用前清洗消毒。
(九)、害虫的控制及去除
1、加工车间入口、贮存库、物料库入口全部设有塑料胶帘,车间与外界联系的排水沟全部设有水封式底漏,备有不锈钢防护罩,工厂建筑物地下通风口设有铁丝网,以防虫、鼠的侵入。
2、加工车间、冷藏库、物料库为重点防害部门,分别负责本部门的防害工作。厂区其他部位有关妨害措施由行管处负责控制。
3、根据防鼠害重点,每月10号、20号、30号集中进行捕杀老鼠,环境捕鼠采用捕鼠笼(或粘鼠板),次日进行清理,将死鼠统一回收,送锅炉房烧毁。
4、飞虫采用飞虫捕杀器和药物喷洒两种方法控制。更衣室、包装物料间,工作中开启飞虫捕杀器,以达到捕虫的目的,捕杀的飞虫每天进行清理一次,厂区环境采用药物捕杀。冬春季每月5次,夏秋季每月15次。
参考文献
[1]冯叙桥、赵静:《食品质量管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2]盛宝忠:《质量工程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3]质量管理协会:《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4]朱亮辉:《品质管制》,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社,1980年。[5]E.G.寇克帕特里克:《质量管理教程》,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年。[6]J.M.朱兰:《品质计划与分析》,中兴管理顾问公司,1978年。[7]邹依仁:《全面质量管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8]王诚天:《食品卫生管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