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生本课改心得体会
数学生本课改心得体会
任艳琴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我校积极学习生本教育,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生本教育”。从接触“生本教育”开始,我发现生本教育与我校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生本教育课题在我校的不断深入,我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认为,若将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我主动学习,同时也听了不少生本实验课。生本教育带给我惊喜、欢乐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胜过这期间的困惑。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我豁然开朗。我们原来的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学,这是以教定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在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中因受到局限。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仍然不高,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仍未改变。
而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我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彼此尊重、信任。同时,我校的一些同事正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为此我也“蠢蠢欲动”,开始在我的课堂进行生本实验。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中对生本教育的点滴实践。
在生本教育中,“前置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头一炮,所以我非常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只有做到以任务为导向,明确方向,预习才有效。尤其是数学课,“前置预习“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我通常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我大概提前三天左右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以便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预习。
成立“数学学习讨论小组”。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他们喜爱讨论,也能够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因此,“生本数学”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讨论的生本化。我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灵活分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过去,在学生接触一种新例题时,我们总是先把这种知识点滴水不漏的讲给学生,然后再举几个例句让学生理解。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认识到学生内在潜能的无可限量。于是,前不久在上新课时,我尝试了用生本教育上了一堂课。在学生前置预习十分充足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先例举了几道新课中的题。然后由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小组间相互补充,最后得出了结论。更令我吃惊的是,有个小组还指出了要引起注意的地方。正因为学生自身主动的学,学生学得轻松,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看似那么简单,却又蕴藏着深奥的哲理;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本的数学课堂上,我把活动的空间交给了学生,把表现的机会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快乐地学习,真正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我愿意在“生本数学“中,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的火把。
第二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堂教学中,“一讲到底、重复训练、缺失思维”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各环节“重形式、轻实效”状况仍然突出,学生素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旨在建立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提质”,促进我校教育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班级情况:
本学期所任教的是六年级(3)、(4)两个班的数学,共有学生122人。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但是两极分化在增大,这无形给我的教学带来压力和困惑。所以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并尽可能的保证优等生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加强生本课堂理论学习。
“生本教育”课堂改革活动把“以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较强理论学习,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重建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价值追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生本课堂教学,能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挥小组集体优势。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个性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一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以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样有利于各组公平竞争,和谐发展。小组内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其余组员依次为三号、四号。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副组长负责纪律,记录等工作。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四、完善课堂评价制度。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肯定的评价,学习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用真心实意尊重学生,努力创造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课堂以小组评价为主,对于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回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赞赏,这是“锦上添花”。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给予肯定,在对他说一句“下次还请你回答,老师相信你能成功”,这是“雪中送炭”。当学生举棋不定,不敢发言时,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凡事试试就能行,争取就能赢”,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中,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要及时评价,甚至可引用竞争机制来激活课堂。
五、抓好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是生本课堂重要表现形式。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跃性,有利于教师更快、更准地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引领课堂学习的展开。有效的前置性学习设计必须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统一,要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来设计。不同的课型要有不同的设计。努力抓好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只要设计合理,使用得当,就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合作探究的助推器,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六、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制定导学案。
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时,首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还有学案设计中的各个学习环节要以任务、问题为线索,从具体的内容入手,使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索性,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能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实现真正有效的自学。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空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摸索、学习和尝试,有了这些体会及收获。当然,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来完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在实践中更努力寻求改进和完善。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李春香
第三篇:立足校本课改教研
立足校本课改教研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纪实材料
[内容提要]校本课改教研,培养名师骨干是关键,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地校本课改教研活动,是实施新课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全体教师达成了广泛的科研观、教育理念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立足校本课改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就是以课题研究过程中探讨的问题和研究成果领先指导新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就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主要导向;立足校本课改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就是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角度开展校本课改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驾驭新课程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抓新课程的学习,促新课程理念的牢固树立。从2006年9月开始,学校为了确保新课改的落实,从求真务实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新课程的集中培训时间短、天气热、人员多、收效有限,远远不能适应课改实际的需要。于是把《新课程》的学习纳入校本教研活动之中,把《走进新课程》、《学科课程解读》纳入校本培训内容,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纳入了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制定了《新课标校本教研周期实施方案》,方案中的校长负责制、分组实施制、时间保障制、内容进度统一制、奖惩激励制的具体内容是:校长任组长,亲手抓,负总责。学科课改组长等同于教研组长。制订了“学习—讨论—尝试—抽查”的学习步骤,在七年级下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课改小组,开展课改工作,并让原任初二年级的教师也提前纳入培训。为了能如期同步进行,规定每周二下午学生放学后,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并履行签到制,纳入考勤。为了在活动中讨论内容一致,话题一致,采取按教研组分学科、选重点、定章节、定进度学习和摘抄笔记,每人一学期不少于一万字。学校按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一并检查新课改的个人档案,并以“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分别记载存档,作为教师评优、晋级、年终评模、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并要求每位教师每次讨论时,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讨问题。通过经常化、系列化、递进化的反复讨论和课堂中的初步尝试,各科对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认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现所有教师基本具备了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二、抓骨干培养,育校本名师
1、分层建组,因人定培。为了使新课改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地开展,我们把全体专任教师按学历、按教龄、按学科、分年龄分类造册,即把新任教师定为“学习适应层”,五年以上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定为“成熟骨干层”,能力强的中年教师定为“带头发展层”,按教师特长分为“特长交流层”,按年龄与学历定为“学历提高层”,把那些敬业精神强、求知欲望浓的中青年教师定为“校需培训层”,把中老年教师定为“及时充电层”。并要求各层次教师必须逐级递进,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2、灵活多样,讲求实效。一是校校联谊法。即与周边相邻乡镇兄弟学校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考察活动,开辟了活动领域。二是外引内育法。外请专家名师,内育骨干教师。我校先后邀请市县教科研专家定期到校举行专题讲座1-2次,来培养我们自己的骨干教师。三是送培辐射法。学校不惜财力送培骨干教师,先后派往武汉、宜昌和市内各县学习的高达200余人次,回校实行二级培训,辐射全体教师,拓宽了人才渠道。四是集中培训法,学校坚持每学期假期间集中培训一周新课程。五是业余自学法,即个人自发的听课、请教、探讨等形式弥补不足,解决疑惑问题。六是名师带动法,即利用学校已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对其他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校内名师效应,推动“学名师,当名师”的热潮。
三、抓集体备课,促新课改的落实。
在对新课程理念有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新课改,首先要备好课。为了集中集体智慧,必须要保证集体备课。为此,学校明确规定,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中心发言人。具体任务是:提前确定每周的备课内容和中心议题,以中心发言人的身份提出探讨要点,组织备课组对中心议题进行探讨,并以书面形式填写活动记载表(记载表必须由年级主任签字方可有效,否则视为空缺一次活动)。二是每次活动要选定一人讲课改课。来体现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供大家学习借鉴。在集体备课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定位的切入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作用的发挥,尤其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创新精神等培养的切入点进行了热烈化、经常化的讨论,形成共识后,作为大家备课的导向。
四、抓讲课与评课,促驾驭新课改能力的提高。
讲课是新课改落实的具体体现,评课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标准认识的深化,更是促进驾驭新课改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此,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过程中新理念的渗透和新标准的落实如何。二看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否恰当,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三看教学方式的革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落实,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否得到体现。
评课采取授课教师自评,学科教师互评,行家领导点评,既评特色,又挖掘不足。在听评课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集体智慧和艺术。这样从自评中感受,从互评中提高,从点评中升华,已成为教师提高艺术水平的校本课堂。
五、抓远程教育技能培训,为课改提供优质资源。
为了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采取多种举措,为远程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1、机构保驾。自2005年7月开始,学校组建了远程教育资源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远程教育资源教研组长和十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实体。实体各成员都具有明确职责和分工。
2、人才资源保驾。一是2005年暑期学校派2人参加省级专项培训。二是培训者回校后,迅速组织十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再培训。三是暑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全员培训,保障秋季开学正常使用不缺人才。
3、配套设施保驾。学校竭尽全力在20天之内建起了标准化远程教育室,经市县教育部门检查验收定为合格。
4、激励机制保驾。
①评价机制。一是把参与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工作作为星级教师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二是把是否具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技术能力、自制课件能力,是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等纳入到优质课竞赛评价、教学常规检查、晋级、评模、考核之中;三是中青年教师在一学期内必须保证学校规定的远程教育教学课节或开发远程教育资源材料的任务。
②奖励机制。学校对荣获县级以上优质课、课件参赛获奖者予以物质奖励。
金秋开学伊始,柳陂中学在抓好迎接“普九”复查工作的同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电教资源。一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利用每周晚自习时间,分年级、分学科轮流观看《教师教学用书》所附的配套光盘及远程教育资源,每学科每周不少于1.5小时;二是课改研讨组在集体备课时充分讨论观后感,然后各自制作课件让学生共享;三是把上述活动纳入考勤,由教务处负责督促记载,确保电教资源的利用充分有效。这样使教师们从中受益匪浅。四是师生们已尝到了充分利用远程优质资源的甜头,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初衷。五是远程资源教学效益显著,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上述多项举措的保驾,活动扎实有效,该校现已形成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热潮。为了保障井然有序,现采取各年级提前一周申报,教务处统一安排。现已制作出有价值的课件30余张。2005年11月,全县组织的语数外学科优质课大赛,我校派去的肖文才、陈默、李功均获一等奖,尤其是课件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赞赏。
省、市、县组织的专项检查,通过对我校现场教学观摩、档案资料检查等,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六、课改结硕果.1、教师素质得到发展。一是一年来,在县优质课大赛中,各学科均获奖,其中英语、数学、生物学科荣获一等奖。二是教科研论文创历史新高,获奖论文县级以上84篇,其中5篇获省级奖;发表论文33篇,其中8篇在省级刊物发表。尤其是省级发表的论文,填补了我校的空白。三是教师的教科研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市级六个课题全部结题。并得到市教科院专家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四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角色观念得到转变,对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兴趣与能力有了提高,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空前的突破。尤其是对教科研认识的深化与提高,为我校发展的前景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自信和希望。因此,今年我校又申报了五个课题(省级2个,市级3个)。
2、教学质量呈跨越式发展。仅以毕业年级为例,硬上县一中线以上人数,2003年48人,2004年57人,2005年跨越到104人,是2004年的1.8倍。尤其是,仅上郧阳中学线的就有42人,是2004年的2.6倍,本校考生卢晓南以620分的总成绩夺得全市第一名,6名考生跻身全县前10名。
3、学生各项竞赛成绩斐然。2004年县中学生体育大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两项刷新纪录,23人次夺得第一名。2005年县中学生音美大奖赛获团体第五名。2005年英语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7人,省级奖5人,理化竞赛国家级2人,省级3人,市级5人。
4、师生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一是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兴趣;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信息同步;三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方法,自主个性成为部分学生发展的亮点。
第四篇:校本课心得体会
校本课心得体会
张炳德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
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第五篇:生本课改结硕果
生本教改结硕果
——郧县五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改纪实
2012年教育质量分析表彰会上,五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又一次举跻身全县中考综合排名前十,七学科全部进入全县前十名,其中语文、化学两个学科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名列全县第一名。一时间,五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全县瞩目的教改焦点。五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异军突起,由以前的全县默默无闻的“后进生”,变为全县的“优等生”,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大跨越。这一巨变缘于学校充分依托县教研室大力推行的《导学练案》,牢牢抓住“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探究式教学法的精髓,追寻生本教改路,借得东风催花开。
困境之中求变化
五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教学成绩基础差,教师学科不配套、缺乏工作激情等原因,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举步维艰,每年的中考升学人数停留在个位数或十几个,曾面临过中考“剃光头”的尴尬。学校的声誉一度降至“冰点”,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为改变学校落后面貌,学校尝试进行了一系列整治活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毫无激情,无职业幸福感;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无快乐可言,教学质量也始终没有大的改观。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提高育人质量的突破口在哪里?带着沉重的压力,学校领导一班人在深深地思索着„„
2006至2008年学校的几名校级干部先后在教育局的组织下赴洋思、东庐、杜郎口学习,这些名校的先进理念、高效的课堂让大家惊羡、激动,他们把改革的目光对准了课堂:很想用他山之石来攻玉,改革课堂教学。然而当教改的想法刚提出,就面临着诸多阻碍。
教改初探现曙光
2009年,郧西马安中学的教改奇迹通过媒体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使学校的教改之路初现曙光。学校领导班子决定从马安中学学起,从洋思模式,东庐讲学稿学起,吸其精华,为我所用。
为了探索生本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学校先后组织教改组教师三进马安中学,体验感受该校的生本课堂教学。同时邀请该校的优秀教师为我校教师上示范课。他们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全体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老师这样总结说:一看一比,愧对无比。于是,一场从形式到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
2009年秋开学初,学校成立教改实验班,学校克服教室、教师短缺等困难,实行小班额教学。座位按照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安排,并在各班成立了4-6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成绩、爱好、个性等优化组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到人人有事做。在班内组与组比,人与人比,形成团结合作、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
在教改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时间教改效果开始呈现,课堂上学生开始异常活跃、主动参与,各科的学习成绩也开始节节攀升。在教改实验班的感染下,学校其他年级的部分学科教师也跃跃欲试,尝试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改促质量提升之路。
夯实教改结硕果 2010年秋,郧县教研室以导学练案为依托,开始在全县四至八年级推进“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县教研室的这一教改举措犹如强心剂,更加坚定了学校教改步伐。对县教研室下发的导学练案,学校没有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由学科组教师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案。
同时学校把“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教改的“实验田”。围绕“探究型教学,合作型课堂”的课改主题,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为期一个月的全员听评课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大型的听评课活动。在议课过程中重在让每位教师总结、反思—实践—再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适合学校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全面的推进教改,促使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坚持走以课题研究促教改提升之路。继2010年,在县教科所领导的指导下,学校第一个县级研究课题顺利结题之后,学校又申请了四项市级研究课题,经过市教科院和县教科所专家的悉心指导,目前已有三项课题顺利结题,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改探索之路虽然艰辛,但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探索、新收获。学校的教学成绩发生了质的飞跃。当年中考,学校除数学外、其他六科均进入全县前十名,学校综合排名第五,创学校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
课改带来天地宽
时光荏苒.从2009年开展教改实验,至今已走过了三年的风风雨雨.回顾过去的上千个日日夜夜,有兴奋、有激动有迷惑也有矛盾和无奈……但令人欣喜的是教师们迅速成长了,教学行为改变了.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今走进学校,你会感到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这里的课堂是别样的,教室里没有讲桌,课桌面对面排成方阵,学生每4-6人一组,老师在小组间来回穿梭,询问或点拨。小组讨论时,学生全员参与,你思我写、你读我听、你说我辩,“热闹”非常。
这里的课堂是振奋的,你的心灵始终被激荡着。问题由学生发现,过程由学生分析,结论由学生总结。你会情不自禁地被那种浓烈的氛围和情绪感染,并为他们的奇思妙想喝彩、叹服——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润花著果,催笋成竹”。郧县五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堂改革才刚刚起步,带着大家的期待,让我们继续关注它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