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教育原则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教育原则
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原则,是流传千年的教子智慧,是受益终生的教育圣经。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它们总是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地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孩子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简单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篇:世界上最著名的碑文[推荐]
世界上最著名的碑文
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扬名世界的墓碑。这块墓碑改变了曼德拉,让他从一个提倡以暴制暴的黑人青年变为用爱去呼召连结的领袖。
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是英国著名大教堂之一,教堂内除了有许多礼拜堂外,还安置无数名人墓碑,包括丘吉尔、史考特、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在内的政治家、诗人、艺术家等人士,以及许许多多的无名战士都在此安息。2011年4月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也在此大婚。
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十分普通的墓碑,精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的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更是一块十分普通的墓碑,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就是这样一块墓碑,却是名扬全球的一块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诸如狄更斯和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个墓碑深深震撼着,准确些说,他们都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震撼着。
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他顿然有醒醐灌项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抗暴来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历经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而,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点不是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它的最佳支点只能是自己的心灵。
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曼德拉,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在牢中服刑了27年,在其40年的政治生涯中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第三篇:世界上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摘抄)
http://venusye.blog.163.com/blog/#m=0 世界上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摘抄)
成长故事 2008-10-11 23:16:26 阅读519 评论25 字号:大中小
了解世界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选择最适合的你那一种。
1、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卡尔威特,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2、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
MS斯特娜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法学教授,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在推崇卡尔威特教育法的同时,提倡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于1914年写成《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在书中,她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3、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1870年8月出生在意大利安科地区的基亚拉瓦莱,自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07年开始在各地建立蒙台梭利儿童之家,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她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一生为了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法》、《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书。
长久以来,还不曾有过一个教育家,能将儿童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研究,蒙台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了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以上著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结晶和集中体现,概括起
来包括九大方面: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长短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的,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所有这些思想归结于一点,就是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趋向正常,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孩子的缺点:杂乱、不听话、自私、吵闹、心神不定、幻想、爱说话、撒娇、贪玩、模仿、好奇心等,转而成为一位具有自我统御能力、有自信心与安定感、诚实、慎重、不使自己犯错、品格优良、富于正义感、拥有自发性纪律、在自由中守规律、听话、懂礼貌、能够正确使用自由、守规
矩的好孩子。蒙台梭利教育特征: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 ,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
如下:、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
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 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
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
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
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这种思想构成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基础,并由此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浅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特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只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
蒙氏教育的原则:
以儿童为主--为的孩子打造的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
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特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蒙特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
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
感情。蒙氏教育的价值: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广百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蒙特梭利学校已遍及
一百多个国家。
目前在上海、北京及一些内陆城市,开设的蒙特梭利的幼儿园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良好的受训教师是办好蒙氏幼儿园的关键。在蒙氏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也是教师上岗的必备条件。蒙氏教学也因其对儿童心理的独到见解,对我们的非蒙氏幼儿园的教师也有相当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4、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古屋,其父经营着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天才教育,培养出大批的天才儿童。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
一书。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老师们都按这个方针,力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人。
在铃木看来,实施才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
力的最佳途径。
在此以前,美国普遍认为,小提琴的学习必须到八九岁才行,否则是学不好的。在亲眼看到了包括2-5岁在内的日本孩子们竟能演奏出难度大的巴赫二部协奏曲的情景,十分震惊,日本国内,在铃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倡导下,才能教育也开始超越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向传统教育渗透了。报着“每个孩子能力的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从1984年开始,铃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区的小学尝试用“铃木教学法”,进行国语教育,对一年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实验教育。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完成时,每个孩子都能和上书背诵如流,并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能作
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能力开发。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成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广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
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与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音乐才能教育的奇迹
你可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吗?
在日本,从全国汇集而来的学生,按照从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规模,逐渐递增,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会推向最高潮。你又能相信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
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吗?
恐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这些无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与会的所有听众都很受感动,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对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所感动。
同样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乐大师们。
1955年的某一个晚上,日本松本音乐学院等待着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到来。在一个合唱队员无法置信,甚至怀疑是走错地方的家庭宿舍的小楼里,30名幼儿和小学生用小提琴拉起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
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万万想不到,巴赫创作的难演奏的曲子竟会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操作的小提琴中发出幽雅的声音。惊奇突然变成了强烈的感动。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然后,合唱团的指挥者达皮特教授说:“惊奇!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孩子们的独奏。”
被点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拉了维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同样精彩。合唱团的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演奏都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与指挥者都并排站在钢琴的旁边说:“让我们
一起唱吧。”
着装美丽的合唱队和优美的伴奏声使松本音乐学院的破旧大厅顿时边成了盛大的家庭音乐会。
另一个场景。1961年4月16日,在东京文京公会堂的舞台上,400名5至12岁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齐的排好了队。他们在等待着20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
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来。卡扎斯先生刚一进入会堂,当看到舞台上排列着的400个孩子,他就激动地一面高高地挥着手,一面就座。与此同时,舞台上一齐奏
起了《闪闪星星变奏曲》。
“好!——好!”
这位年迈的巨匠一面惊叹地睁大眼睛观看,一面连连不断地流露出赞叹之声。当孩子们演奏起波巴鲁得和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的激动之情达到了顶点。
老先生被感动得哭了,眼里充满洋溢的讲话。称这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 人数众多的、年幼孩子们的合奏,简直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
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孩子学习这样一来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啦!”
铃木对这样的说法抱怀疑态度,并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从而增强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好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
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例如,生于大阪府的孩子们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压抑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
们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
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饿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遗传这种观念会严重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人们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是由于能力法则尚未广泛应用的缘故。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教育法不是根据能力法则来实施的,对孩子们开展的是与能力开发无缘的教育。
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铃木先生认为,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开始。铃木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较晚。由于培养方法不当,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定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能力。有人常向;铃木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家的孩子已经上了高中了,对他们进行才能教育还有可能吗?” 对此,他的回答是:“我是从17岁开始接受教育的。从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从表面上看幼苗开始精心培养,直到开花结果。”
针对有的人说:“每个孩子都有倾向性的素质。”铃木曾苦口婆心地劝解:“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质这东西。”他认为,有的人之心所以把“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也看成是本质性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把每个孩子的成长条件看成是一样的缘故,而实际上,即使人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教育,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庭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孩子的影响也决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由此,从幼儿开始就似乎出现了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这一特定素质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当环境条件一改变,也会使其倾向性突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贸然断定了孩子的“素质”,说出“我的孩子在这方
面不会有出息”的话来。
对此,铃木很是担忧,在他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且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特
定素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中有这样节内容: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
但是,正因为遗传因子的优良,我才断言说:“莫扎特可以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而保证他成为好苗子的人们
将会怎么说呢?
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如果你担保莫扎特是个好苗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应是适合环境的灵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农场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怎么想要把他变成音盲,如果庙子不好,遍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想把按照预想的那样,将其变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当大的力气。但是,由于莫扎特是个好苗子,我坚信使他变成世界第一流的音
盲,通过教育是能够办到的。也就是说,当莫扎特还是个婴儿时,每天当他哭泣时,就让他听跑调很厉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话,那么到五六对时。就会将他培养成一个唱歌跑调很厉害的孩子了,由于遗传赐与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先天条件,所以会产生
出惊人的音盲状态。
人们早就谈论素质的高低,但却不是通过这对出生不久的幼儿进行测试而得出有没有素质的结论,而是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待看到他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质的高低。
因此,当开始被称作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平常人”时,人们就会说“他的素质本来就一般”。相反,当小时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发挥出很出色的能力时,人们往往只看成长的结果,将其与遗传联系起来,并据此判定
先天的优劣。
铃木认为,先天也还,遗传也好,说到底,这应该中指身体的生理条件而言。这方面的高低优劣确定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却是无法了解的。
因为婴儿时文化方面的能力,既无法用语言去教,也不是有意识地去学,而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到两三岁这段极短时间里,能力的核心是要为其创造适应环境的条件,以便早期感知所处环境的一切。
这就是铃木所说的能力培养法则,它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总之,莫扎特也好,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论是谁都可以变成音盲。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断言,音乐素质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另外从反面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把几个无可救药的音盲家长所生的婴儿培养成了具有卓越音乐才能的人才。
才能的作用:
铃木的才能教育运动始于1954年,开始是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
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 里演奏高等科所学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钢琴)的学生约500名。
经过对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相当不错,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了出色的能力。
另外,一项对幼儿圆的才能训练班毕业幼儿(6岁)进行的智力测验来看,结果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平均的IQ(智商数)都是在160左右,而适龄智商应该是100。因此,铃木认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
他说:“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他都会作为
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当孩子问:“知道吗?”便回答“知道。”当问:“会吗?”的时候,则便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是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时,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
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能力。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是否有能力”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钢琴方面实际能力的孩子,学校的成绩确实可以说反映了“真正的能力”。因此,铃木指出,那种既从事音乐工作,却有说“并不特别想当音乐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错误的。既然要从事音乐工作,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养出色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对智能也起不了多大影响。不论是谁,只要肯努力,已培养的能力都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出来。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条件: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在生命的作用下,将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任何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零岁婴儿的教育自然是从父母创造出的环境中开始的。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中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
要条件。除此以外,没有比家庭再好的条件了。
孩子的身体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发育。同样,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员相互接触中不
断提高的。
婴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不断理解人的心情、增强感觉和掌握习性。他不分善恶美丑,他只有通过家庭
日常活动,才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条件。创造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乃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有素质”的说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这一新的学也做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好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的,大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逐渐连接起来,形
成了能力。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是从上天掉下来的,而是适应环境条件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出生于西方国家的,还是出生于东方国家的孩子;无论出生于非洲国家的,还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孩子,他们的能力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培养的。进而,在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又有不同类型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他们培育着与这些环
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
一切事物的发展有其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养也是如此。在良好的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善良的、感觉敏锐的人;而在恶劣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非善良的、感觉迟钝的人。
这样一来,有人会说:“我们很难创造出那样的良好环境。”
其实不然,只有愉快的、温暖的家庭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环境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优越环境了。只是外表上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做是一个能培养好孩子的家庭。
5、多湖辉的实践教育法
多湖辉是日本二战以后杰出的教育家,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著有《母爱促进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学习指导法》
等书。
6、周弘的赏识教育法 周弘是中国南京市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为聋人大学生。他用赏识教育法培养了一批早慧儿童,也改变了成千上万健全孩子的命运。起著有《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一出版即风靡全国。
第四篇: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
生命成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辛弃疾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兄卓荦经奇,与予读书罗浮,有扶风、越石之志。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
边风
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
边月
秦时一片月,万古照边州。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
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
边尘 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
边角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
边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
沙柳愁中折,梅花梦里惊。徘徊三五弄,肠断忆南征。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边马 天马应星晨,金羁虎豹茵。骄盘春草短,叱拨桃花新。
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百战交河道,功成还与人。
边柳
叹息阳关柳,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度,绿鬓已成丝。岁岁愁扳折。依依绾别离。故园有奇树,日夜忆连枝。
边草
王孙去不返,马足共车轮。万里连天色,终年出塞人。
几经金海雪,不见玉关春。独夜寒塘梦,相思愁白苹。
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青玉案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江城子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个有用鍀!◆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活动重点:
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活动准备:
1、制定此次小组活动的方案,填好活动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2、读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为讲战争的故事作准备。
3、浏览介绍有关战争的网站,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
4、走访身边的老战士,观看影视作品,了解中国解放的历史。
5、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导入
《南京大屠杀》片断。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看了《南京大屠杀》片断,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吧?
是啊,正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我们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板书课题)
一、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
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评委打分〕
主持人小结:不错。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虽然这些英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好的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主持人:同学们,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下面让我们进入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及关于战争的成语的环节,看谁说得多,说得好。通过活动,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
下面我们先来说有关战争的古今诗词,通过诗词的吟诵,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领略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战地感受。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主持人: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
三、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主持人: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在你的村子附近,也许就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你走访地怎样了,了解了哪些情况,拍摄了哪些资料,做好哪些记录;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走访的见闻和感受吧。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第五篇:《蒙娜丽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了,人们都知
《蒙娜丽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了,人们都知道,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杰作。这幅画的模特儿是佛罗伦萨的银行家佛朗切斯科?戴尔?佐贡达的妻子,作画时她正21岁。不过,后来又有新的说法,认为《蒙娜丽莎》的模特儿不是佐贡达夫人,而是佛拉拉公爵的妹妹。
《蒙娜丽莎》是一幅半身像,模特儿头发披肩,剃去了眉毛,露着宽阔的前额。她双手交叉,温文优雅。这是西洋美术史上侧重心理描绘的一幅最优秀的作品。那双手,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丽的一双手。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微笑的神态,以“神秘的微笑”的美誉而流芳千古,甚至有人把“蒙娜丽莎的微笑”与古埃及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的微笑”并列为世
界上两种最神秘的微笑。达·芬奇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天才的“完人”,他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工程师。他曾设计过飞行器。他还暗中记录过他观测天文的结果:地球绕着太阳转。在当时,这是违背教会的意旨并且会因此而掉脑袋的。此外,他还解剖过尸体,这也是犯法的。达?芬奇是在以人的而不是以神的态度去对待人,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对象。他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体是自然中最美的!“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从更高的意义上说,是歌颂了生命,歌颂了人自身。这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一微笑,是人性觉醒的一个标志。
达.芬奇的《蒙娜-丽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这副画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所以也成为世人争辩不休的问题。
画家笔下的丽莎在生活中确有此人,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位有钱人的夫人。达.芬奇给她画相时,丽沙刚丧失爱女,因此闷闷不乐。画家为了愉悦她的心情,做画时请人在一旁弹琴歌唱。还有一些滑稽家做逗人发笑的表演。这一切努力终于引出了这位美人发自内心的一刹那微笑,画家就在画面上真实的描绘了这难以扑捉的微笑。
然而无数的观画者却对这微笑感到神秘莫侧,有时候令人迷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虽然是淡淡的却能引起心灵的颤动。有时候感到美得不可接近。这微笑究竟有什么含义?几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有说法是画中蒙娜丽沙的嘴唇是男子裸背的画像,从而推断出达.芬奇是同性恋者。另外有种说法是蒙娜丽沙的眼睛射出的神光在医学上证明是孕妇独有的眼神,从而推断出现实中的蒙娜丽沙是位怀有四个月身孕的孕妇。还有一种说法是达.芬奇分了两阶段来完成的此画。
对于这些不负责任而千奇百怪的猜想,我们总是付之一笑。那蒙娜丽沙神秘的微笑在我的记忆里早已留下深刻的痕迹,让我体会到了生命中的另一种感悟。
《蒙娜丽沙》看起来绝不仅只是个微笑的女人,在这微笑背后,有某种不能掌握的神秘性,是一种美,却是无法掌握之美。是一种自然,却是无法掌握的自然。不论人们给予什么样的评论,《蒙娜丽沙》始终带着她神秘恬静的微笑,看着一切,彷佛一切与己无关,又彷佛一切了然于心。
达.芬奇大师用他灵动的视角捕捉到生活中奇异的瞬间,并用那精湛的技艺绘出穿越时空的画卷,或许真正的蒙娜丽沙并非如此;或许是达、芬奇将无数种生活的感受神奇的溶为一体,这些都不重要,不会防碍这幅《蒙娜丽沙》成为艺术殿堂中永不退色的一抹异彩,无论后人如何去评说。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史上,一代绘画巨匠达·芬奇给后世留下了一幅现藏于卢浮宫的绘画巨作———《蒙娜丽莎》。它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是达·芬奇早年(1503—1506)为之苦心经营的留世杰作。正是这个世界绘画宝库中的极品给后世留下了几个世纪都难以解开的谜———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
蒙娜丽莎微笑了500年,人们也为她的微笑争议了500年。她到底在笑什么呢?对此,现在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
【1】神秘微笑之“蒙娜丽莎身着丧服”说
蒙娜丽莎毫无缀饰的素净黑服,发上覆盖黑色头纱,说是丧服并不奇怪。根据传记作家瓦沙利所言,此幅画的模特儿拉乔康达夫人,在开始绘制这幅画前,也就是1499年时,其心爱的幼女不幸夭亡;如果《蒙娜丽莎》的模特儿果真是她,穿着丧服请人作画也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瓦沙利所写传记的记载,达·芬奇在作此画的四年光阴中,令音乐家、名曲家、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蒙娜丽莎),使她的心魂永远处在温柔的愉悦之中,以驱除她的忧郁,同时也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其面容的神秘就包含了音乐的那种“摄魂制魄”的力量。当这种神韵体现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时就成了一种让人难解的神秘。
【2】神秘微笑之“牙病”说
意大利医生苏拉诺认为,蒙娜丽莎有这样神秘的笑容并不是画家功力的深厚,更不是蒙娜丽莎本人能凭神秘的微笑来颠倒众生。身为医生的苏拉诺认为,蒙娜丽莎之所以能有这样迷人的微笑,是因为她有磨牙的习惯。在睡觉时或精神紧张时会不自觉地磨牙,从而使笑容带有无限的神秘感。
而英国考古学家又提出另外一种牙病说。这些考古学家编写了一本有关牙医学历史的书。他们说,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时很可能以一位名叫伊莎贝拉·阿拉冈的年轻女子为模特。据记载,这位妙龄少女相貌娇美,体态丰盈,特别适合当模特儿。但是,当英国最著名的人类遗骸法医研究中心———布拉福特大学对伊莎贝拉的头骨进行分析后发现,伊莎贝拉的牙齿不仅黄黑,而且牙缝很宽。正因为如此,伊莎贝拉在当模特儿和有别人在场时,总不敢咧嘴而笑。
【3】现代化技术手段揭开微笑的面纱
在不久前,一个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现揭开了这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微笑的面纱。原来,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天才的达·芬奇以其出神入化的绘画技巧所造就的一个视觉假象。
根据哈佛大学的一位名叫玛格丽特·利文斯通的神经学家的发现,这个著名的微笑在蒙娜丽莎的脸上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犹如梦一样飘忽不定。根据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通过两个独特的区域来看这个世界,一个中央区域,称为中央凹。这个区域负责最强烈的视觉刺激,使我们具备看到色彩的能力。而它的外围区域则负责黑和白、阴影和运动。而人们凝视一副面容时,常常会把大多数时间花在看眼睛上。因此,当一个人的视觉中心集中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则精确度较低的外围视觉则集中在蒙娜丽莎的嘴上。由于外围视觉对细节不感兴趣,它会非常“乐于接受”来自蒙娜丽莎颊骨的阴影。外围视觉工作时又会使影像更加模糊,这就强化了蒙娜丽莎笑容所涉及的阴影。但是,当欣赏者的眼睛直接转向蒙娜丽莎的嘴时,他的中心视觉并未看见阴影。所以微笑的效果就不明显了。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像进行了扫描并用电脑对其进行处理,重现图像但是过滤掉了阴影,这使图像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楚,再看画时微笑就很难看到了;但是当把阴影再次加强时,微笑就又浮现了出来。人的眼睛会产生错觉,当人观察蒙娜丽沙的脸时,人的余光会以为她在笑,可当你看最嘴时,她的笑就消失了,这是因为嘴部的阴暗程度所反映出来的视觉效果使她如此神秘,另外,有专家做过分析,蒙娜丽沙的微笑是一种脸部神经麻痹的症状,这种人的笑就像蒙娜丽沙的微笑,但也仅仅是猜测。
利文斯通说:“在凝视蒙娜丽莎的嘴时,你将永远不会看到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之所以会忽隐忽现,是由于人们的眼光在围绕她的面容游动。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神秘面纱似乎已经被揭开了,但关于神秘的话题是否还会继续下去恐怕要实践来检验了。不管结果怎么样,蒙娜丽莎的微笑将仍是“永恒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