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关于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学院: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迎接审核性评估,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学院、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安徽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学院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尽快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各学院建设和规划的重点、特色学科应具体到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科建设现状:主要指本学院学科建设的现有情况,包括现状和差距等。
2、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言简意赅。
3、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包括总体建设目标,并围绕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硕士点申报等方面阐述具体建设目标,要讲清学科发展的规模与布局,体现重点和特色。
4、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即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举措,要求明确、具体。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分“现状分析、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四部分撰写。
3、请各学院分别制定两份学科建设规划,具体时间为:2009年-2011年;2012年-2015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2015)》。
5、请各学院务必于10月10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技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xshjl@wxc.edu.cn。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 人:陈慧
联系电话:3307053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O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制定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的通知(2014-2016)
[日期:2013-10-17] 阅读:561 次
各系(部):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系(部)、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广东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系(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系(部)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现有基础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
1、学位点建设目标
2、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3、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4、科学研究
5、教学
6、学科队伍建设
7、人才培养
(四)学科建设的措施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具体情况见附件)。
3、请各系(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间为:2014年-2016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惠州学院XX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16)》。
5、请各系(部)于10月25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研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cxyk@hzu.edu.cn。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人:胡松
联系电话:0752-2529062 附件: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科研处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二日
附1:中长期(2005—201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提纲(返回)
一、学科名称
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1、本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所在领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
3、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目标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两个以上)及其特色
五、本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规划、学术队伍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3、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实际情况、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层次、数量及培养能力等情况)与发展目标、工作条件(实验基地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第二篇: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8–2012)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它既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建设、学校良好形象的代表,也是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石,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工程。根据《吉首大学科学建设与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和修订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生态学科创建于1992年,1995年获得湖南省教委立项资助,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被确立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进入吉首大学博士点计划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在学科方向、队伍、平台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未来发展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
通过最近几年的调整,目前生态学科主要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建设和发展:
1、植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立足武陵山地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资源,在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相关领域,重点开展武陵山地区植物资源调查、评价与种质采集整理;重要濒危植物的保育生态学研究以及特色资源植物产业化应用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工作,为进一步验证、充实和完善植物生态学相关理论,为该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已在濒危苔藓植物保护生态学、武陵山区种质资源和区系以及资源植物的发育与应用生态学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2、动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行为、食物营养组成、动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动物粪便的光谱特征等相关领域,重点开展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营养生态学研究以及动物应用生态学研究工作,为进一步验证、充实和完善动物营养生态学相关理论,以及为武陵山地区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东方田鼠、家禽营养生态以及动物粪便的光谱学特征等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3、微生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以环境微生物、污染微生物以及畜禽病源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微生物类群多样性、适应机制、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和进化特点,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揭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主要开展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污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以及畜禽病源生态学研究,已在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区系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以及病源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开始形成特色。
(二)学科条件进一步改善
通过争取各方支援、资源整合等方式,目前本学科拥有“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湖南老爹农科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湖南省产学研基合作示范基地、与湖南湘西群博公司合作共建“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中科院会同国家生态试验站建有教学与科研基地,拥有省部共建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生物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另有合作企业4家、野外研究基地3个。队伍方面,已汇集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的人员2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有博士学位者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青年骨干教师6人。
(三)已取得一批有影响成果 学科瞄准武陵山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生态学主题,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一方面加强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则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鉴定成果9项,并有4项成果进行了转让和技术推广。基础研究领域的植物光合作用、苔藓植物保护生物学等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应用研究领域的猕猴桃等研究也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主要不足和差距
面对新世纪对地方高校的新要求,本学科较之省内一流水平学科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平台层次尚低,学科资源整合力不够,优势发挥不显著;争取研究经费渠道不广,研究经费相对不足,高级别项目难以有较大突破;学科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尤其是高级别研究成果,研究奖项、论文等数量明显不足等,尚有待今后加以改善。
二、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省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吉首大学关于学科建设的规划定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根本出发点,按照“立足区域、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提升水平”的基本原则,坚持科研与培养人才并举、基础与应用并重的方针,通过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和吉首大学博士点计划学科建设,将我校生态学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省级重点学科。
(二)总体目标
经过四年左右的时间,将我校生态学科建设成以解决区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学问题为主要目标,省内一流,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科。
(三)具体任务
1、学科方向:本学科立足武陵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水平深入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该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巩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向污染生态学、资源与生态系统管理方向适当扩展,同时注意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促进成果转化,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研究队伍:学科队伍稳定在30人左右,其中教授和博士超过50%,省级学科学术带头人3-5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20-25人。达到我省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总体势力。
3、研究条件: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5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0-50台(件)。新建学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3-5处、与企业共建技术工程中心2-3个。新增图书资料2000-3000册。增订外文期刊5-10种。
4、学科平台:本生态学科由现在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晋升为省级重点学科,并实现博士点的突破;学科平台“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获得“优秀”的基础上,获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支持“植物学”、“动物学”获得硕士点;试办《生态科学论丛》交流期刊。
5、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级课题10-15项;研究经费500-800万元;鉴定成果6-8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发明专利10-15项;出版著作8-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300篇,其中三大索引20-3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150篇。
6、人才培养:培养硕士50名,联合培养博士3-5名,支持本校有关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和科研技能训练。
7、学术交流: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4次,每年有一定数量人员出席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有一定量专家来校讲学。建立与包括中科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外有关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及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
8、管理服务:优化资源结构配制,建立健全学科管理规章体系,建立生态学重点学科网页。
(四)发展思路
未来四年内,生态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省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指标为指南,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为目标,以硕士生教育为依托,以(博士点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申报为契机,瞄准生态学发展前沿趋势和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科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建设内容
1、学科团队建设
科研队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因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尽管本学科是我校师资力量最强和办学条件交好的重点学科之一,但由于学科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加之高级别研究成果、成果奖项、论文等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本学科未来四年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生态学为我校正式遴选博士点计划学科,对学科带头人将有更高的要求。现有带头人李菁教授是国际苔藓植物学家联合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121”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已连续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苔藓植物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接承担植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并与动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李俊年教授、微生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恩特马克教授共同组成了本学科带头人团队。未来几年,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学科带头人的访问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使充分发挥其带头人的作用。
(2)学科队伍的组建与优化:虽然生态学科现有人员共24人,但具有生态学背景以及直接从事生态学研究者大约只占1/2,这种情况对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极为不利。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开放思想,通过学科政策支持、方向引领、专家评估、考核等手段,使更多基础扎实、水平较高而有志于从事生态学事业的学者能够加入本学科团队,实现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而切实发挥其在生态学科中的作用。
(3)学科团队的培植与提升: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未来几年将按照以下三种方式:培训(重点是参加与中科院以及国内外重点大学学科交流性的业务培训)、教学(重点是承担精品课程任务,指导研究生等)、科研(重点是组织全学科协同的纵向项目和服务地方的横向项目),来训练和提升学科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达到省级学科团队的总体水平。为进一步支持本学科建设,将聘请3-5名国内外生态学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以指导、参与本学科工作。
2、学科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科目标的重要保证。未来几年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1)按照省重点(建设)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内涵,逐一落实各项建设任务,确保建设期满评估“优秀”,顺利进入重点学科行业;(2)按照学校博士点计划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稳步推进,力争在2012年获得博士点;(3)支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按期建成、运转,并获得优秀的验收评估结论,顺利进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行业;(4)支持植物学、动物学在2009年申报和新增为新的硕士点;(5)支持“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功能。
3、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在建设规划期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人才培养问题。
(1)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生源(特别是发挥导师的作用),改进招生方式(放开考生提前跟读、实行按导师招生)和提高研究生待遇(加大研究生生活补贴最低标准)等,吸引更多更优秀学生报考我院,达到年招收20人左右的目标。
(2)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完善有关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从制度上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灵活研究生选课和英语过级规定、开辟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展研究生科技竞赛、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论文答辩条件等。
(3)提高研究生指导水平: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指导整体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一是不能偏离生态学培养方向,二是要有充足的培养条件(课题、经费等)。在指导方式方面,将根据实际情况,改“合作带”的指导模式为“合作带和隔年招生”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根据需要,探讨与其他高校导师合作指导的新模式。
4、科学研究
(1)科研立项:四年期间,争取获得国家级课题10-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7项;省级课题15-20项,其中省自科基金7-9项,省科技计划项目8-12项;地厅级项目20项;学科自立项目12-15项;横向合作项目10-15项。
(2)研究经费:四年期间,争取经费500-800万元,其中国家级自科基金项目经费100-150万元、国家部委项目80-150万元,省科技计划项目30-50万元;地厅级项目100-130万元;配套及其他横向经费150-200万元。
(3)成果、专利:获得省级鉴定成果6-8项(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其中二等奖1-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励4-6项;申请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授权10项)。
(4)著作论文:出版科研著作6-8部、教材8-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300篇,其中三大索引20-3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150篇。
5、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检验科学成果的舞台,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最佳场所。通过举办与参与学术交流会,发表论文和热情讨论,目的在于得到同行专家的评价和认可。在科研成果进入科学交流体系的过程中,能提高学者的名望,其科研成果亦容易在刊物上发表,并迅速引起同行的注意。另外,举办单位通过介绍其研究成果、科研条件、科研队伍和日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能极大地提升其知名度,为未来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学术交流有关机制。
(1)学科成员学术报告制度:各学科方向(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每年均应积极参与或举办相关专业的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交流会,提交学术论文并做学术报告;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或在职研究生导师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报告会,报告最新研究工作及其进展。
(2)著名专家讲学制度:每年邀请3-5名专家来校讲学,一方面报告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指导本学科建设,促进本学科水平的提升。
(3)学术会议举(承)办制度:每年举办一次省级以上国家级或国际性学术交流会,通过承担学术会议开阔视野、扩大影响和寻求合作与支持。
(4)由学科方向带头人组织,各学科方向组与该研究方向研究生每2周举办一次学术交流会,主要由研究生介绍其工作进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生态学科依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及环境科学四个本科专业,目前学科依托的实验室主要有(省部共建)生物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基础生物学实验室以及(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上述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部分实验室正处于建设实施阶段,因此在规划期内,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建立省级重点课程1-2门,校级重点课程3-4门;建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逐步开展网上教学;出版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6部;实现学科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生态学双语教学;尽快落实和完成(部省共建)生物专业实验室、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任务。
(2)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统一要求,加快对“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省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使尽快建设到位和发挥作用,同时新建立3-5个教学科研合作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另一方面,也须挖掘内部潜力,通过资源重组、优化,探讨集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模式。所有实验室均对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放,为科研创新和快出成果搭建平台。
7、对省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1)对省内同类学科的带动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生物学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存死亡。人类居住环境的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模式的不断增长,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近几十年来,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探讨和解决,现代生态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研究层次正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日新月异,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决定了它是一门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
就省内来看,尽管已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但生态学只有我校一个。建设好我校生态学科,无疑是抢占先机,不仅对我校服务地域产生巨大影响,对我省同类学科建设产生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生态学对提升我省在全国生态学科领域学术地位作用重大。同时也为该学科的进一步扩充、提升、发展,最终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新增列为博士点学科,提高我省生态学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2)对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在生命科学与环境专业和学科群中,生态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林等专业的直接支撑学科,决定着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好生态学科无疑对我校上述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作用。生态学又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交*学科,是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生态人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以及新的生长点,建设好生态学,对环境科学、民族学、经济学、旅游管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态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都将直接应用到农、林、牧、渔、环保、旅游等诸多领域,建设和发展生态学对提升我校服务地方能力至关重要。
(二)安排 1、2008年12月~2009年11月
(1)修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聘请学科指导顾问和客座教授3-5人;(2)组建生态学创新团队,选送学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3)“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到位,并顺利运行;(4)支持植物学、动物学申报硕士点,创办《生态科学论丛》学术交流期刊;(5)协助共建单位制订好“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配合基地开展有关工作;(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2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20-15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授权1-2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获得省级奖励1-2项;(8)发表学术论文50-8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30篇,国外5-8篇(SCI收录),出版著作2-3部、教材2-3部;(9)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2-3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1-2人次。2、2009年12月~2010年11月
(1)申报生态学省级创新团队,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2)迎接省教育厅专家对“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验收,创办《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术交流期刊,新增合作研究基地1个;(3)协助制订植物学、动物学建设与发展规划及硕士生培养方案;(4)与共建单位密切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5)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2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40-180万元;(6)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获授权2-3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获得省级奖励1-2项;(8)发表学术论文50-8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40篇,国外5-8篇(SCI收录),出版著作3-4部、教材3-5部;(9)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3-4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3、2010年12月-2011年11月
(1)制订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2)迎接省教育厅专家对本学科的评估验收,确保达到“优秀”水平,正式进入省重点学科行业;(3)以“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正式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平台的提升;(4)启动“生态学”博士点申报工作,支持植物学、动物学硕士点招生,落实硕士生培养方案;(5)协助共建单位做好“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迎接省教育厅评估验收工作;(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3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60-20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获授权2-3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3-4项,获得省级奖励2-3项;(8)发表学术论文60-9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50篇,国外8-10篇(SCI收录),出版著作3-4部、教材3-5部;(9)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5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4、2011年12月-2012年11月
(1)迎接创新团队建设中期评估,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人;(2)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组织工作班子,正式申报“生态学”博士点;(3)制订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落实有关建设任务;(4)支持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申报新的硕士点;(5)协助共建单位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有关工作,对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进行评估、验收;(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3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80-22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8项、获授权3-5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4-5项,获得省级奖励2-3项;(8)发表学术论文80-10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60篇,国外8-10篇(SCI收录),出版著作4-5部、教材5-6部;(9)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或者重要工作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4-5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10)迎接学校对本学科建设的评估验收。
(三)保障措施
1、进一步更新观念
通过学科依托单位组织管理,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明确学科建设的特色意识(领先意识)和全局意识,认真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形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合力。
2、进一步强化学科工作的组织管理
(1)建立学科组织管理体系,通过理顺管理关系,明确责、权、利,使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充分发挥各系和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和实施作用。同时还将建立学科咨询专家顾问机构,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与权利,使学科由行政负责制逐步转变为行政领导、专家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建立学科工作考核制度:通过修订学科建设与科研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科建设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特别是要建立以定性和定量为依据的学科和科研考核办法,启动调节杠杆。对于特别优秀的方向将予以上浮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下浮、停止支持直至调整带头人和重组队伍。
(3)加强对学科的指导和监督:按给学科各方向下达相应的建设指标(培养计划、科研等),相应地也要下达经费使用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年底考核并实行一定程度地滚动,使学科建设经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加强对科研的组织支持力度:加大对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力度,尤其是高级别纵向课题和大经费横向课题,使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大对在研课题的支持力度,根据立项课题份量在资产配置、人员配备、指标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加强对课题结题的关注和监督,特别是要在成果鉴定、成果奖励申报、专利申请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新的突破,使“两条腿都能站立”,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研究生和本科生学术交流的机制,促使“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导师”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的形成。争取承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要使学术交流成为全校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支持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获得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寻求国内外合作,特别是要用好中山大学对我们的对口支持,搞好与我们有良好基础的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的合作关系,努力开拓合作领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在省内的竞争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通过稳定(关键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共享(社会人才)等方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学科队伍,发挥人才应有作用,其中特别注重将带头人建设纳入到战略的高度,着力培养“有匠心无匠气”的名师,极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4、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大学灵魂,学科建设更应强调学风建设。要改变少数将重科研轻教学与重教学轻科研的极端状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团队、重利益轻道义、重名誉轻责任、重索取轻奉献、重公关轻工作等不良风气。加强学风建设,必须(1)靠正面宣传、教育,强化意识;(2)靠开展活动,比如学术报告活动、科技节活动、学科优秀成果评选等,营造氛围。(3)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改进方法;(4)倡导学科成员发扬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优良传统,树立榜样。
四、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意向
(一)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与依据 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由省教育厅拨款的学科建设项目费用(每年10万元);二是学校按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每年10万元);三是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四是学校博士点建设专项。
(二)基金使用意向安排
1、各项资金均按立项单位经费使用有关规定,实行学科带头人(或者带头人委托学院负责人)责任制。
2、省拨学科经费按省教育厅文件要求执行。学校配套经费及其他途径筹集经费中,科研费用(实验材料费、分析测试费等)占总经费的40%;专利申请、成果鉴定及出版等费占总经费的20%;学科管理、图书资料、文印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差旅等费占总经费的20%;举办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专家教学等费用占总经费的20%。各项经费主要用于:(1)学科发展必需的学术图书资料、计算机软件、仪器设备购置;(2)(学科正式立项的)课题科研测试、实验材料消耗等;
(3)实验室和研究场所改造、装修、添置办公用品及学科基地建设等;(4)与学科建设有关的申报、评审咨询、材料打印、网站维护等费用;(5)举办生态学专业学术会议,参加生态学学术交流活动及短期培训等;
(6)专利申请、成果鉴定与发表出版费用,重点资助著作(需纳入计划)以及在《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Oikos》、《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的出版费;
(7)与学科建设有关的其它开支。
五 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经过四年的建设,我校生态学科研究方向特色进一步彰显,学科平台得到进一步巩固,学科队伍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增强,达到省一流学科的总体水平。
1、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科学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经过四年建设,学科的科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每年将获得3-5国家级科研课题,发表80-120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出版学术著作3-5部。在开展科研的同时,技术研发能力也将得到提升,预计每年可将鉴定成果3-5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8项,并逐步实现成果转化,切实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人才培养功能
经过四年的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科所依托的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吉首大学创办最早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学科和科研平台较高。由生态学直接支撑的本科专业主要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旅游管理等,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学科特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旅游专业的行业特色也十分明显。生态学科建设与发展,无疑可为上述本科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以及硕士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除了培养本学科梯队人员提升水平以外,预计每年还可为200多名学生提供研究技能训练,培养“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5名左右,接受一定数量非学历培训,并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
3、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建在湘西地区及我校唯一的自然科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研究团队和学科平台集群可直接向行业和社会开放、服务。同时,由于目前省内其他地(市),就是在整个武陵山地区,都还没有省级以上的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就是整个华中地区省级以上生态学重点学科也极为罕见。依托我校建立的生态学重点学科,无疑可抢占先机,对这些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同时,也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扩充、提升、发展,最终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长远的基础。
第三篇: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7-20l0)
一、基本概况
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
(1)学科方向
在药理学首席科学家周宏灏院士带头的、包括李元建教授、邓汉武教授、谢文教授、肖洲生教授、刘昭前教授和熊燕教授等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十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药理学学科总体水平目前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和心血管药理学方向某些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如药物代谢和效应的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及其遗传机制的系统研究;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表型相关关系的规律的发现和应用;环境和遗传因素在调控药物代谢酶活性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药物基因多态性作为药物相互作用中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及临床意义:基因导向性个体化用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及相关诊断技术(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开发;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与心血管药物作用机制方面,首次提出和证明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一种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物质,发现它参与缺血、热应激和药理性预适应心肌保护的调节,介导经典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临床应用已达120余年)的心血管效应,对硝酸甘油的作用机制提出新的理论依据;筛选出由CGRF,所介导的、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高血压新药一吴茱萸次碱,目前正按国家I类新药标准进行开发;率先报道了动脉粥样硬化动物血浆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升高,提出内源性ADMA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促进物,以ADMA/ADMA为靶点寻找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发现中草药川东獐芽菜的有效成分口山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学科队伍
十五期间,学科队伍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本学科首席科学家周宏灏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2005年),谢文教授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许多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1人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获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湖南省跨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人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养和引进了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学术带头人。加大了博士生的培养力度,使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55%。已建立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稳定的学术梯队,学术队伍结构日趋完美。
(3)科学研究
在211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本学科科学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期问,本学科承担973项目2项,863计划九五课题l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和国际合作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及重点跟踪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湖南省重大专项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34项,总进校科研经费3889万元。一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8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IF值>5.0共12篇),EI收录3篇,ISTP收录5篇,中文数据库收录13l篇,科研论文被SCI期刊引用629次(其中他引506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教材(教学用书)16部;药理学荣获国家精品课程。
(4)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49人、博士研究生6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毕业硕士研究生56名、博士研究生36名;出站博士后4人,培养了药品临床研究高级人才1310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4篇,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9篇,10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奖;4人获法国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2人获复旦大学谈家桢生命科学九源奖学金。所有硕、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均以英文发表于SCI杂志。
(5)条件建设
通过2ll重点学科建设,购置了一批用于科研和教学的重型仪器设备,使本学科无论是实验室条件还是科学研究的硬件、软件条件和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增加科研用房500M2,重点改造了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物室,新建了2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2个细胞培养实验室,建立了“湖南省心血管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遗传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和“CMB一中南大学遗传药理亚洲示范实验室”,建立了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成立了全国首家“湖南省个体化药物治疗咨询指导中心”;通过了国家首批I期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评估和建设。
2.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命科学各学科问的渗透,极大地推动了药理学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上药理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是向微观方面发展,如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另一方面又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进一步分化为遗传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肿瘤药理学、受体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个研究方向。目前国际上遗传药理学发展的趋势是研究:(1)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阐明更多潜在药物靶点及其作用机制,针对重大疾病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和应用;(2)基因重组技术、人源化动物模型、器官特异性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等新手段、新技术应用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探索;(3)多基因、多位点结合环境因素对药物效应或毒性表型的综合作用以及多基因型、多表型信息采集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4)基因导向性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对临床重大疾病治疗的大样本临床验证,与传统治疗在疗效、毒副作用、药物经济学方面的优势研究;(5)天然药物或中药多成分体系的代谢网络、遗传药理学与中药现代化。
由于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等)是严重影响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长期以来,防治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一直是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06年7月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收到的3000余篇学术论文中有16%集中在心血管药理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已在两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不断深入,为心血管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例如,在内皮功能障碍与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现多种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如CGRP、ADMA、Visfatin等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发挥作用,从而为将这些分子作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新型抗心衰药物钙增敏剂的开发和研究;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深入研究为临床心肌缺血性疾病研究出新型治疗方法治疗性血管新生。二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很多具有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新物质和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化合物(包括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新的活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目前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本学科与世界同类一流学科的差距
本学科与世界同类一流学科相比,在实验室规范、规模、资金投入和研究手段上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和规范性不够;(2)目前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够先进;(3)引进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的力度不够;缺少大师级人物和创新、拔尖的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学科队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4)科学研究缺少原创性和开创性研究,尚无国家级成果奖,近些年没有New Eng J Med,Nature,Science等高端杂志论文;(5)学科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形成“勇于创新、鼓励竞争、有序淘汰”的创新环境;(6)资金投入不够,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还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4.本学科的国家(含部门、地区)需求分析
药理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和百姓安全用药具有重要作用。新药从开发到上市销售平均耗时10年,耗资12亿美元。研究表明,药物代谢过程的优劣对于新药开发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改变及其基因多态性是造成诸多药物毒副反应甚至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获得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代谢产物、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早期淘汰掉代谢性质不良的化合物,避免进入临床研究的高额费用,其经济社会效益难以估量。与之相伴随的是上市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利用药物反应相关基因芯片对药物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可以实现上述疾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这已成为现代疾病诊断与治疗学的基本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拥有高血药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3000万、恶性肿瘤患者300万(每年新发病例200万)。从这些重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患者寻求康复的迫切性出发,发展遗传药理学在重大疾病个体化诊疗方面的应用,开发用于快速高通量检测个体遗传信息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手段,将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是遗传药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载体,为实施基因导向个性化给药的新治疗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个性化给药模式的实施将确保药物更安全、有效、经济地用于患者,节约社会医疗成本,改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人口的第一大死因。药物治疗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据调查,目前世界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市场的销售额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至20%,销售额居首位。深入开展心血管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药物,对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降低由心血管疾病带来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加强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研究,也符合我国中药现代化的研究的宏伟目标。
二、建设目标及发展思路
进一步增强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领域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力争在基因导向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和中药遗传药理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广度和深度拓展心血管药理学和分子药理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着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抗高血压或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使药理学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使我学科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药理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心。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各1人,力争每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l篇;发表SCI科研论文130~50篇,其中IF>5文章10~15篇,力争IF>10的文章5~10篇,力争获国家级成果奖1~2项。
尽快将“湖南省心血管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遗传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建成为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力争使“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使之成为我国和亚洲地区遗传药理学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类一流实验室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开发3~5个重大疾病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芯片,并获国际专利;继续进行抗心血管疾病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继续完成“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芯片”I类诊断试剂和抗高血压I类新药一吴茱萸次碱的申报,发现2~3个有开发潜力的中药先导化合物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原遗传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4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范围,包括重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癌症等的药物基因组学、中草药诱导作用机制的遗传药理学、天然药物代谢与效应的个体差异、天然药物诱导预适应及机制研究、药物筛选的基因功能学和基因调控等。
(1)遗传药理学
继续深入和拓广药物作用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功能意义与机制的研究,开展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阐明这些重大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药物反应、毒副反应个体差异的分子机制,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阐明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效应及毒性差异的规律。
(2)心血管药理学
紧跟心血管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一步查明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如CGRP介导缺血后适应与药理性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阐明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干预作用;揭示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对内皮祖细胞和心脏干细胞的调控作用;从免疫一炎症机制角度出发研究心肌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药物的干预作用:从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出发,寻找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物新靶点,开发新型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
(3)分子药理学
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明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生存与凋亡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深入研究药物对基因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从分了水平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规律,开发其新型治疗药物;从基因水平阐明间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调控机制。
(4)临床药理学
从基因水平进一步阐明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影响和规律,为新药临床评价和新药研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新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机制研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中药药理学
利用“人源化”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对CYP诱导的分子机制,建立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一CYP450酶活性和蛋白质表达一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同时阐明中药和天然药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和作用机制;分离或合成2~3个先导化合物。
2.学术团队建设
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始终保持和建立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争取培养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加大博士生的培养力度,使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60~70%。引进2~5名优秀留学生回国工作。
3.人才培养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竞争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扩大博士生、博士后和留学生的招收比例,注重博士生来源的质量。注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和连续性,对于有潜质的博士研究生采取政策倾斜的方法着重培养,采取如提前攻博、加大资金投入、联合培养、承担课题、个别辅导等多种方法使之加快成长。继续要求所有硕、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均以英文发表于SCI杂志,5年期间获省优秀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15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1~2篇。
4.科学研究
力争在遗传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研究领域获得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获取科研基金,争取包括国家863、973、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发表SCI科研论文130~150篇,其中IF>5文章10~20篇,力争IF>10的文章2~5篇,力争获国家级成果l项,省部级成果5~10项,发现2~3个有新药开发潜力的先导化合物,申请专利2~4项。
5.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本学科现有的国际影响及一些学科带头人在重要学术团体的任职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经常到国外去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以提高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和地位。每年举办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2次国内学术会议,同时邀请更多的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本学科客座教授,参与学科发展方向、重大科研课题的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在现有6个专业实验室、4个教学实验室、1个资源共享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一个临床药理国家培训中心、一个国家临床药品研究基地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争取扩大科研场地的面积,组建蛋白组学研究实验室,将2个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部级重点实验室,申报和建立“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时通过多渠道筹集自筹资金加大大型仪器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素报告基因系统、切片机等的购置,努力创造一流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保证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7.对国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药理学是与临床医学学科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我校遗传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等强势学科的持续发展可带动和促进我校心血管、精神、内分泌、呼吸、肿瘤等临床学科的发展,并对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具有推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可望带动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中医药学、药剂、药化、药物分析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为省内兄弟院校如南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湘南学院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药理学教学和科研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院校相关学科的发展。
四、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意向
1.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和依据
(1)国家财政拨款:国家重点学科“十一五”建设经费600万元:985二期建设经费600万元、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筹款55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筹款500万元。
(2)地方财政拨款: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筹款280万元;湖南省科技项目(含院士基金)100万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30万元。
(3)横向经费资助2000万元:借助基因芯片市场运作和新药开发等方式筹集。
2.资金使用意向安排
资金主要用于进行实验室平台建设,购买各种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
五、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1.科学研究
(1)获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药物反应、毒副反应个体差异相关的分子机制,获得3~5种个体化药物治疗诊断芯片专利,从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始在中国推广个体化治疗。
(2)运用遗传药理学研究方法和转基因动物模型阐明天然药物代谢与效应的个体差异、天然药物对CYP450的诱导与调控机制、天然药物相互作用的遗传机制;
(3)从分子水平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阐明一些主要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疾病的调控规律。
(4)通过与校内相关学科进行交流和合作,带动校内相关学科的发展,培育出一批集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学和心血管内科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解决心脏和血管研究领域的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如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作用,开发2~3个心血管系统作用新药。
(5)在上述研究领域可望取得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IF>5.0的高质量SCI论文多篇,争取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l项。
2.队伍建设
(1)建立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一批 270具有明显创新能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2)引进大师级学术带头人1~2人;培养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3)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60~70%。引进2~5名优秀留学生回国工作。
3.人才培养
(1)继续扩大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的招收比例,争取每年招收50~60名的药理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专业人才。
(2)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2篇、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10~15篇,全国博士点基金2~4项。
4.科研成果转化
(1)获得“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诊断芯片”I类诊断试剂证书及生产批文。
(2)获得治疗高血压新药“吴茱萸次碱”的I类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
(3)力争获得多个重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芯片国家专利及新药证书。(4)估计5年内“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诊断芯片”可达到5000万的年销售额;产值可达1000万元。
5.科研平台建设
(1)扩大科研场地的面积,组建蛋白组学研究实验室。
(2)将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心血管研究实验室”和“湖南省遗传药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部级甚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3)申报和建立“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4)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创造一流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保证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第四篇: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行操作考试,心肺复苏人人参加;各科室每月进行操作考试,成绩均记入个人业务技术档案中,为晋升和评比提供资料,真正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6、安全护理方面
安全护理是深化护理质量的前提,护理部要加强全院护士的安全护理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护士长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行政查房,严格缺陷管理,及时汇报和处理,并进行认真登记、讨论、定性分析,护理部每季度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做到连续五年无护理事故发生。
7、做好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
为配合医院工作安排,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开展,做好护理专科人员的培训。每年选送5—8名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结合护理人员院内科室轮转,加强护理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丰富各专科知识。定期举办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培训班。
8、继续教育工作
提高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到护理人员总数的7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30%。积极培养临床教学的师资力量,各病区安排有带教组长,并且分开带教大、中专学生。护理科研组,要求积极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护理发展的新动态,争取每年发表国家级护理论文2-5篇,五年内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2个。
总之,我们将努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优质服务,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满足患者的需求,赢得患者的信赖,赢得社会的赞誉。赢得医院发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护理部
第五篇: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我科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一支高质量的技术队伍,对一个学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检验科共有检验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技师4人,检验士5人,无职称人员14人,检验本科1人,检验大专7人,检验中专11人,非检验专业人员3人,无主任和副主任检验师。因此我科的人员素质还很薄弱,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近期目标:2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4名,至少要有1名检验本科,检验师职称人员达到7人以上,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一名检验师。2.中期目标:2013年至2015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6名,至少有2名检验本科。3.远期目标:十三五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40人,至少有1名主任检验师,2-3人副主任检验师,主管检验师至少8人,检验本科8人,保证每个专业组有一名检验本科和一名主管检验师专业技术人员,2名检验医师,争取十三五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具体措施:
1.扩大宣传工作和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2.鼓励本科中专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专和本科的学习。
3.选送思想品德好,肯专研业务技术的年轻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进行重点培养。
4.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学科活动和专业学习班。二.检验设备
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先进的仪器是走不到学科的前沿。近几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流现代化先进的医疗大型检验设备,目前检验科有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SysmexXT-1800i、西门子ADviA、法国ABX-PENTRA6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和日本SysmexKx-21三分类血球计数仪、日本SysmexUF-50尿液沉渣分析仪、长春迪瑞500尿液分析仪、西门子IMMULTE1000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ADVIAcentaur-xp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Microscan药敏细菌鉴定仪、SA-6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雷杜ABL-520血气分析仪、生物安全柜等先进进口仪器设备,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需要引进的设备有:
1.近期引进的设备:2012年计划引进的设备有,干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CA-7000全自动血凝仪,进口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等设备。
2.2013-2015年,计划引进设备有,全自动流水线尿液分析系统、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全自动细菌血液培养仪、全自动多功能血液体液分析仪、荧光定量PCR分析仪,过敏源检测仪等设备。
3.十三五计划引进,大型高速流水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水线全自动酶联免疫工作站、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多功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多功能全自动血型鉴定分析仪、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等设备。三.技术水平
目前检验科设有临床生化实验室、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临床免疫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室、血库六大专业,开展了一大批具有临床特点的诊断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各种体液、血流变、尿沉渣分析、骨髓细胞分析、Rh血型、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标志物、血糖、血脂、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肝炎二对半、丙肝、艾滋病抗体、结核抗体、妇女激素水平测定、甲状腺功能测定、肿瘤标志物、细菌培养鉴定、药敏等试验及耐药菌的检测等,共200多个检验项目。现有专业的检测项目基本上开展了室内质控工作,95%以上的项目CV值符合新疆临检中心推荐要求,参加了卫生部和新疆临检中心的质评活动,合格率达95%以上。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2012-2015年准备开展的项目:血药浓度的检测,过敏源的检测,产前筛查,自身免疫抗体,胰岛素浓度,性病的检测,特定蛋白、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测,血型抗体筛查试验等项目,对已开展的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补充和完善,争取在2015年检验项目达到300个项目以上。
2.新技术开展:2014年-2015年建立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展PCR检验技术,开展乙肝病毒,戊肝病毒核酸测定,丙肝病毒核糖核酸测定,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的测定,以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RNA的检测等项目。
3.目前科室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水平和临检室血细胞形态学及体液有形成分形态学检验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具体措施:
1.加强与临床的沟通,特别是要加强与上海援疆专家的交流与沟通,按计划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保证检验项目的顺利开展。
2.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从2012年开始每年选派2名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3.加强科室业务学习,每月不得少于2次,每月有一个专业组对全科工作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定期的进行考核。
4.希望医院2012年医院能聘请一名微生物检验专家,对我科细菌室进行技术指导,提高阳性检出率。四.信息管理
加强实验信息管理(LIS)系统的建设,提高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临床和患者及时的提供检验信息,希望医院在2012年能实施LIS系统的建设,以便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五.实验室认可
实验室认可是实验室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实验如果通过认可,就意味着这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质量得到了一定承认。因此检验科计划到2020年争取通过ISO15189的实验室认可。
总之科室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我们加倍的努力工作,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