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税收工作促进总部经济在县局经济的发展

时间:2019-05-12 20:5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搞好税收工作促进总部经济在县局经济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搞好税收工作促进总部经济在县局经济的发展》。

第一篇:搞好税收工作促进总部经济在县局经济的发展

搞好税收工作促进总部经济在大邑发展

摘要:近年来,大邑县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对总部经济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地区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的总部经济发展。总部经济在带来税收倍增效应的同时,也造成了税源的区域间流动和税收征管难度的增加。本文从总部经济的概念和效能出发,分析了大邑县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及总部经济对税源特征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税收征管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总部经济的概念及效能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企业本身、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增进共赢的局面,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利用不同的资源禀赋,是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战略选择和重要路径。具体来说,总部经济能够为中心城市带来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中心城市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企业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一定的税收;另一方面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企业总部的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实证表明,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的集中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总部经济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经济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发展会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人才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步伐。

前面提及总部经济的五种效应中,最重要的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经济能够给一个地区带来丰厚的税收回报,也就是说,要想税收增长,必须先发展经济,各级政府应始终坚持只有经济增长,才有税收增长的理念。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和加强征管将有助于总部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总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及特点

大邑县位于成都市西部,县内经济以农、林、矿、电、食品加产业、旅游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随着对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加强和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雪山、森林、温泉、庄园、道源”为特色的五大旅游品牌。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有一定的工业聚集度,大邑县在灾后重建中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质量,壮大了区域内一定数量的总部或总部派出机构的整体发展。二是企业单体有一定的规模,总部经济聚集发展的工业区形成了在一定的标准和规模,在区域、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集中发展。三是与所在地有一定的关联度,医药制造、机电配件、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区域资源和产业配套发展。四是总部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独占和不可替换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生态观光农业等促进总部经济的急速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大邑县 “总部经济”的发展基于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一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围绕农业经济区,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食品制造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是总部经济的集聚期间。目前已有兰田食品、金正食品、邑丰榨菜、唐桥豆腐、渔樵仙集团等龙头企业落户我县,形成了构建总部经济的发展链条,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二是医药制造产业集群。同道堂药业、百草生物制药、圣诺科技、中药材公司、四川惠丰公司都是知名企业,实力雄厚,大邑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企业总部基地的一体化发展和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三是机械制造业集群。机械制造业是大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企业有蓉新公司、宁良公司、和舜机械、宏立机械等,主导产品有汽车发动机缸体、空气滤清器、程控高压阀门、管道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均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些密集型的生产企业,一旦形成链条后,必然要集聚起来研究发展、拓展空间,为此具备建总部经济的初步条件。通过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奠定我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以这些产业为中心带动人、财、物的流动,形成大流通格局,加速相关产业的聚集,从而吸引更多相关公司和集团安家落户。可以说,我县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三、税收对总部经济的影响及税源特征

总部企业对所在区域贡献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印花税等。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在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企业直接创造的税收和其间接创造税收,由于其自身税源特点不同,就使其对区域税收的贡献程度有所不同。下面就总部企业自身创造的税收和带动的相关产业创造的税收的税源特点分别进行分析。

(一)总部经济税源具有高成长性。从经济到税源再到税收,是组织税收收入的基本路径。所以谈及总部经济对区域税收的贡献,就不能不谈及经济和税源。经济决定税收,这是因为经济总量的多少是决定税收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增长为税收增长提供源泉和动力,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税收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二)总部经济税源具有集中性。总部作为企业的核心,履行着资金筹措、投资决策、研究开发、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薪酬设计及利润分配等多项重要职责,这些职能可以全部集中在总部,也可以部分集中在总部;同时,总部与基地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情况,可以是母子公司关系,也可以是总分公司关系。在总分公司制度下总部经济税源的集中性显得尤为突出。为了逐步与国际规则和

惯例保持一致性,鼓励我国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整体的竞争能力,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允许某些行业、企业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允许试点企业集团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总部所在地集中的地区税源表现出集中性。

(三)总部经济税源具有不确定性。在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企业贡献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种的税源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企业可以将设在总部企业所在区域以外地区的子公司、分公司创造的税收,转移至总部企业,也可以将总部企业自身创造的税收,转移至其他地区的子公司、分公司,这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战略,但无论哪种方式的选择都会对总部企业所在区域的税收产生影响。

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措施

(一)组织收入“竭尽全力”,优化地方政府经济环境。筑好“凤巢”、“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优化经济环境需要有强大的财政收入作支撑。组织收入是国税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强化大局意识组织税收收入,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为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二)依法治税“尽心尽力”,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更是良好的经济税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税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法治环境和竞争环境,进一步吸引总部经济落户。一般来说,总部对所在区域的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总部的投资计划和成本核算,这时,税务部门的税收执法和征管,对吸引总部入驻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地方税务部门,只能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税收政策,刚性较强,无权擅自改变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适用条件和执法尺度。因此地方税务部门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应该统一税收执法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为企业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

(三)落实政策“不遗余力”,推进总部经济健康发展。除考虑市场、资源、成本等因素外,税收优惠政策无疑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参数。这就需要国税部门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引导、调节作用,对优化投资结构予以政策倾斜。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优惠政策。力求“用足、用好、用准”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既不浪费一条政策,也不搞政策递减。2009年大邑县仅国税就对户企业及时兑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增值税直接减免退税户,直接减免退税万元;减免企业所得税户,减免企业所得税万元,很好地促进了总部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健全国内企业转移定价管理。总部经济的涉税风险主要表现在监管企业资本弱化等“恶意背离”的问题。为遏制总部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转移税收和避税,要进一步规范税收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减少由于征管力度不一造成的税负不公。同时税务机关应加强协调地区间的税收利益,进行地区间税收信息的沟通,国、地税需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税源的地区间流动与分布情况,加强合作,共同预防和打击总部企业通过不当关联交易的非法避税。

(四)纳税服务“同心协力”,建立征纳和谐互动关系。当前国税部门在依法征收、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应以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为目标,切实更新服务理念,大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为推进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具体而言,应以是否符合纳税人客观实际需求、能否更好满足纳税人个性化、特异性需求为衡量标准,不断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方式,努力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首先将税收服务前置,变静

态服务为动态服务,提前介入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主动与引入总部企业沟通,积极帮助其排忧解难,并根据投资者的适用情况,提供优惠政策指导。其次开设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的税收服务,对总部企业购领发票、纳税申报等涉税事项,采取提前预约、上门服务等形式,对特大型总部企业也可以提供常驻服务,让总部企业感受优质的服务,增强落户本地的信心。同时对总部企业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做到常探访,常沟通,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他们对税收征管的建议,并提供相应的税收政策和管理辅导。

(五)强化征管“群策群力”,提升征收管理质量效率。提高区域税收征管质效是改善税收环境的重要内容。当前,国税部门应以信息管税为抓手,建立立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税源管理体系,不断夯实征管基础,整顿税收秩序,完善稽查体制改革,健全税收管理机制,实现税源监控能力和税收征管效能大幅提高,特别是不断完善电子申报、缴税体系,推行“一窗式”、“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简并资料,简化流程等,不断降低企业总部的纳税成本,确保总部经济税收环境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一是加强对总机构的税源监管。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要对我县设立总机构在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进行逐户调查,摸清分支机构基本情况。根据所得税管理的规定,二级分支机构要在当地预缴税款,三级及三级以下分支机构统一汇总到二级机构所在地预缴税,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总机构企业沟通,采取改变分支机构性质或者核算方式等办法,使企业所得税尽量在总机构所在地缴纳。二是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税源管理。对外省市总机构在我县设立的分支机构企业,积极督促其在我县进行就地纳税,同时,对总机构提供纳税分配表存在明显分配不实情况的,要及时向相关税务机关进行核实,以确保在我县缴纳的分支机构能就地缴纳,增加税款收入。三是加强对总部企业的税源分析管理。总部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实现的税收对所在区域的收入影响也较大,因此加强税收监控尤其是流转税、所得税的分析监控尤为重要。目前税务部门在外资企业的反避税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对内资企业、包括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效管理的手段,防止税源非正常流动,影响地方税收利益。

第二篇:广州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实施办法

附件

广州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总部企业是指在我市范围内依法登记注册和纳税、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各类商事主体,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分公司,合伙企业、非公司制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等。

第三条 按照“鼓励增量、留住存量”以及“引进来、留得住、可发展”的思路,综合考虑营业收入、经济社会贡献等因素,分类型、分行业、分标准为各类商事主体集聚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培育、壮大和吸引一批总部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群。

第四条 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实行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工作机制。各区政府是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统筹全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市商务部门负

责总部企业的引进和服务等相关工作;市工信、科创、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统计、国资、知识产权、审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按职责做好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工作。各区政府做好总部企业引进、培育及服务工作,促进各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 总部企业主要条件

第五条

广州市总部企业应达到以下条件:

(一)农业

1.涉及生物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农业:(1)上一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

(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3)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

2.除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外的其他农业:(1)上一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

(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1亿元;(3)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

(二)工业和建筑业

1.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

(1)上一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

2(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3)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

2.除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外的其他工业:(1)上一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

(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1亿元;(3)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3.建筑业:

(1)上一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

(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1亿元;(3)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

(三)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上一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

(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3)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

2.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上一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

(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1亿元;(3)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3.房地产业:

3(1)上一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2)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5亿元;(3)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

(四)本办法所称“上一营业收入、纳税总额”是指企业及其下属控股企业和分支机构上一个纳税汇算清缴完毕后在我市形成的营业收入、纳税总额。下属各级控股企业是指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下属各级公司。纳税总额是指由企业自身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全部税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海关关税除外;企业营业收入和纳税总额,可以以单个企业本身数据计算,也可将企业及其下属各级控股企业和分支机构的有关数据合并计算,但不得重复计算。对分公司、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注册资本的商事主体,不以注册资本作为条件。

第六条

市委、市政府重点引进,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企业,可以直接认定为总部企业。

第七条 各区要加强培育总部企业的工作,构建从“种子企业”到“总部企业”的良性发展梯队。建立年纳税总额200万元以上且近两年连续增长20%的培育型企业信息库,对符合产业导向、成长性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培育型企业要出台扶持政策,提供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优质服务。

第三章 扶持政策和服务

第八条 市、区两级政府要积极发挥总部企业认定成果的作用,切实做好引进、培育和跟踪服务企业各项工作。各区要建立本地区总部企业、培育型企业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和统计数据,建立完善市区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第九条

加大总部企业奖励和补贴。根据产业分类、经济贡献情况、落户年限、注册资本等不同情况,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自认定起,连续3年每年给予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等不同档次的奖励。对租赁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自认定起,连续3年每年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办公用房补贴;对购置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办公用房补贴。对年工资薪金应税收入60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对在我市无住房(以家庭为单位)的总部企业人才,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租房补贴。对总部企业并购重组国内外上市公司并将其迁回我市的,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并购重组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广州市总部经济集聚区,每年给予每家集聚区50万元财政补贴。

第十条

总部企业可享受的政策和服务:

(一)荣誉表彰。市政府向总部企业颁发“广州市总部企业”证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由市政府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

(二)协调服务。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完善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各区政府、市有关部门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协调总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属于区级权限内的事项,由各区给予协调解决;属于市有关部门权限内的事项,由市有关部门给予协调解决;需跨部门综合协调解决的事项,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分类提请分管市领导或市政府协调。

(三)用地支持。市国土规划部门负责整备、拓展总部企业用地来源。强化土地精准供给,对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等重大功能片区产业项目用地应储尽储、连片储备,在城市规划、用地、城市更新等方面,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总部企业集聚区。对上一在我市纳税总额不低于1亿元,在我市无自有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按程序批准后,可以独立或联合建设总部办公大楼。

(四)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市、区两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投资基建项目纳入重点建设项目绿色通道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投产。

(五)人才户籍、人才绿卡和集体户支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区应按照相关规定负责解决总部企业相关人员及配偶落户问题。重点解决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配偶、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及配偶的落户问题;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为总部企业中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发放人才绿卡。市公安部门负责解决总部企

业开立集体户问题,总部企业集体户按照一般居民户籍政策同等对待,可办理婚姻登记、计生、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户口挂靠等。

(六)子女入园入学。各区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指标协调解决本辖区内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子女入读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问题。市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区落实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子女入读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区政府给予积极配合;市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区、市直相关部门加大对外国语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中外合作学校的建设和指导力度,建立与区域总部经济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教育体系。

(七)人才公寓支持。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市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向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提供一定数量人才公寓和公租房。市城市更新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在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预留一定比例用于建设人才公寓。

(八)居留许可。总部企业所聘用的外籍人员需在穗常住的,在提供《外国人就业证》或《外国专家证》等相关证明材料后,可向市公安部门申请居留许可。总部企业的外籍人员可申请办理有效期不超过5年的外国人居留许可,其配偶及未满18周岁子女,可以申请相同期限的外国人居留许可。以上居留许可期限不得超过其护照有效期。总部企业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按有关规定可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九)粤港、粤澳通行。市公安部门负责协调省有关部门为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办理粤港、粤澳两地车牌;负责为总部企业员工在穗办理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签注等提供便利服务。

(十)医疗服务。市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把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市属各级医院绿色通道管理。

(十一)汽车牌照支持。市交通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交警部门为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实施中小客车购买指标优惠措施。

(十二)办税(地税)绿色通道服务。市国税部门、地税部门负责在各办税服务厅设立专窗,实现总部企业及其控股企业国税、地税前台业务专窗受理、全市通办。

(十三)人才服务便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在企业人才的社会保障(市民)卡中加注或共享企业人才身份信息。各区政府、市各相关部门根据社会保障(市民)卡信息办理相关政策便利手续。企业人才凭社会保障(市民)卡办理本办法规定的各种优惠便利手续以及领取人才资金奖励。

第十一条 市、区要形成合力,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力度。各区参照市层面政策,出台措施扶持培育型企业,并定期将辖区内培育型企业库信息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市直有关部门应在人才入户、人才公寓、居留许可、出入境、医疗服务等方面配合相关区做好培育型企业的服务工作。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市发展改革部门定期通报各区政府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企业奖励资金核拨全过程信息公开和留痕管理,主动向社会公开非涉密信息,并接受社会监督,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监督。

第十三条

总部企业在享受政策支持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的,拒绝配合资金绩效评价和检查的,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2005〕第 427 号)进行处理,按规定取消或收回资金,并将该企业录入诚信黑名单,取消其在我市申请各类资金支持资格5年。对涉及违法、违纪的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市属国企或市国有控股企业原则上不得将工商注册地和税收户迁离我市,或者将主要业务和主要经营环节从我市剥离,确有当地市场需求原因的除外。市属国企或市国有控股企业确需将工商注册地和税收户外迁的,应提前向市国资监管部门报告,由市国资监管部门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并抄送市发展改革部门。对已外迁的市属国企和市国有控股企业,由市国资监管部门负责督促其限期迁回我市,确有当地市场需求原因的除外。

第十五条

市属、区属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股比50%以上)不在本办法财政资金奖励范围内,但可享受其他政策和服

务。

第十六条 总部企业若同时满足我市或区同类型资金奖励补贴条件的,按“就高不就低”原则,自行选择最有利的一项,但不得重复获得奖励补贴。

第十七条 总部奖励补贴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市、区两级财政在同一对同一总部企业的奖励补贴资金总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在我市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总额。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解释。本办法中所称“以上”、“以下”、“不超过”、“不低于”均含本数。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2013〕14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穗府办〔2015〕8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

闽政〔2011〕75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我省总部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就促进我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有关政策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壮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大力引进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循序渐进与创新突破相结合的原则,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国际会展等服务业总部企业。一是积极争取省外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机构、地区总部机构或职能型总部机构,着力争取闽资为主民营企业总部回归和台资总部企业入驻。二是积极扶持省内现有总部企业发展。三是积极引导总部在省外的企业在我省新设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将已在我省设立的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

二、扶持政策

(一)积极争取引进总部企业。1.认定条件。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引进总部企业的对象、类型。对在我省新注册设立的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的企业,可认定为新引进的总部企业。

(1)在我省境内工商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并在我省境内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2)总部企业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

(3)营业收入中来自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的比例不低于20%。

(4)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对于服务类中介组织、研发机构、软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等总部可适当降低条件,入库税收(不含海关税收)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2.扶持政策。

(1)开办补助。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根据总部类别、企业类型、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划分不同档次,可给予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的1%~3%开办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从企业入驻后上缴我省地方级收入中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以下涉及的地方税收贡献额均按照本口径执行)中分年安排。

(2)办公用房补助。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其本部租用自用办公用房,可按租金市场指导价的30%~40%一次性给予12~18个月的租金补助。其本部新建或购置自用办公房产,自新建成或购置之月起3年内,可按该房产实际入库的房产税的30%~40%给予补助。每个总部企业享受的办公用房补助原则上最高累计不超过500万元,从企业入驻后对地方税收贡献额中分年安排。(3)经营贡献奖励。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可按该企业地方税收贡献额,前2年给予60%~80%奖励,后3年给予30%~40%奖励。5年后可继续享受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奖励政策。

(4)规费减免或返还。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部分,前2年可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5年后可继续享受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奖励政策。(5)人才激励。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领军人才,可根据不同级别按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住房和生活补助。总部企业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领军人才,由各地研究认定。对符合《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闽委办〔2010〕2号)及各地、各部门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给予享受相应待遇。

(二)积极扶持省内现有总部企业发展。

1.认定条件。各地要鼓励本地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将总部建在福建,支持其在福建做强做大,认定条件参照新引进总部企业的条件,结合当地实际自行确定。2.扶持政策。

(1)支持建设总部大楼。各地要制订具体的土地优惠政策,规划优质地段,支持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在福建建设总部大楼。

(2)经营贡献奖励。支持在福建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凡将分布各地企业生产的产品集中在总部营销中心销售并开票的,可按其缴纳的税收贡献额地方分成部分给予奖励。各地可根据企业规模、新增税收贡献额,研究制订具体奖励标准。

(3)人才激励。对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领军人才,可根据不同级别原则上按不超过其当年在本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住房和生活补助。总部企业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领军人才,由各地研究认定。对符合《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闽委办〔2010〕2号)及各地、各部门有关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可给予享受相应待遇。

(三)积极引导省外企业在我省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

各地要引导总部在省外的企业,实行“母子”公司制,鼓励其在我省设立子公司,而非分支机构。要全面调查了解总部在省外并已在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掌握其税源状况及在本地区纳税情况,加强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分支机构进行分类梳理,重点关注税源较大的分支机构,积极引导其改制为子公司。

对省外企业在我省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的,可给予以下扶持政策。

1.经营贡献奖励。自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对我省税收贡献额100万元以上且环比新增税收贡献额30万元以上的,前2年可按该新增量的60%~80%给予奖励,后3年可按该新增量的30%~40%给予奖励。奖励期限暂定为5年。2.规费减免或返还。自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部分,前2年可全部免收或返还,后3年减半征收或返还。

三、相关要求

(一)要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各地可在注册登记、年检、行政审批、财政资金补助、进出口、出入境、产权保护、用地、用工、子女入学等方面为总部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二)本指导意见涉及的扶持政策,与我省出台的其他优惠政策类同的,企业可以按照就高的原则申请享受,也可以自愿选择一项享受,但不重复享受。

(三)本指导意见涉及的各项奖励、补助资金,按属地原则,由企业所在县(市、区)财政负责兑付。企业缴纳的税费,涉及省级、设区市级集中一定比例的,按奖励金额同比例返还给县(市、区)。

(四)各地出台扶持总部企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是吸引省外、境外企业来闽落户。省内现有总部企业在本省范围内重新变更注册地的,不享受新引进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

(五)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将总部设在省内,其高管人员及总部中层管理人员应在总部领取薪酬并享受省内现有总部企业人才激励政策。

(六)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应根据本指导意见,10月底以前制订或完善出台促进本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或细则,报备省政府后再下发执行。本文件为指导性意见,具体执行以各地实际出台政策为依据。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第四篇:最新的区经济促进局经济发展工作计划

区经济促进局经济发展工作计划一

20**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内经济将进入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我区也将进入全面推进城区空间高端化、产业业态高端化发展的新纪元。但同时我区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掣肘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我局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在应对挑战中赢得主动,在把握机遇中寻求突破。我们将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以“一中心两基地”建设为统领、以质量为导向、以创新为路径,大力推动辖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理顺机制,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任重道远,我局要始终围绕和紧跟这个发展目标,做足做实自己的基础工作。

一是继续争取市里加大对我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支持力度。罗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是罗湖的发展重任,更是XX市的发展重任。20**年,将努力促成《罗湖先行先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行动计划》中成立的市级层面领导小组形成运作工作机制,争取市级部门在产业片区规划、政策、资金等资源上给予XX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努力形成合力推动罗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二是强化更新项目产业规划引导机制,推动优质产业空间的充分合理利用。明年,我局将在“三个同步”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同步机制,确定业主、行业专家、机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全面落实空间与产业、产业与规划、规划与招商之间的对接,确保通过城市更新释放出的产业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并符合我区实际发展需要。具体而言,明年将进一步跟进正开展更新改造的项目,如笋岗-清水河片区、湖贝片区、深圳酒店片区、蔡屋围片区等,深化和完善相关地块产业规划国际咨询的成果,保证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招商引资的三个同步推进。

三是合力推动老旧产业空间升级改造,推动优势产业二次发展。联合辖区各产业部门、重建局等部门,合力通过规划引导,借助城市更新政策、商业物业升级政策等措施,持续推进现有老旧商业物业升级改造,集聚产业,提高附加值,推动优势产业二次发展,创新发展。

二、突出重点、明确导向,继续扩大资金杠杆的引导作用。

经过2014年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政策体系的中期修订升级,新政对行业、企业的扶持重点更突出、特色更鲜明,政府扶持方式、扶持方向更科学,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作为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政策办公室,明年,我局将更全方位落实产业政策,进一步提升资金对行业、企业的扶持引导作用。

一是探索实施“ceo”评审机制。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等部分需要审核认定的项目,设立ceo评定机制,选取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企业家、行业领军人物,对项目进行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评审。

二是进一步规范落实项目专项审计,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落实,同时便利企业申报,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进一步开展多维度宣传。对重点企业积极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按行业召开大型宣讲会,并借力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加强宣传。

四是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系统。一方面是继续加大公开透明度,企业可随时上网查询办理结果,5个工作日内获知受理意见。网上公布投诉电话和局长信箱,可随时多渠道接受企业质询。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严格落实工作时限。

三、抢抓机遇,打造湾区经济“一号店”。

以XX市《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若干意见》出台为契机,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关于“一带一路”和“湾区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毗邻香港、通关便利、出入境旅客云集的优势,科学谋划、率先发力,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区国际化发展进程,实现创新大发展、质量大发展,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发挥罗湖核心城区的作用,抢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先机。

一是打造现代服务消费输出港。发挥罗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产业优势,完善配套,优化集聚,形成区域内会计服务、法律服务输出港地位。强化对一达通等商务企业的服务力度,力争成为湾区经济进出口商务服务中心。同时,整合优化现有楼宇资源,比如龙园创展大厦、蔡屋围金龙大厦等重要楼宇,引导楼宇经营管理主体单位升级改造楼宇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商务服务业聚集和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

二是加强粤港澳合作,进一步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以发展湾区经济、加强粤港澳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我区比邻港澳,拥有完善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营商软环境等优势,遵循“依法、便民、高效”的工作宗旨,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做好引进外资工作,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港澳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企业来罗湖投资兴业,为外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进一步落实投资意向,做到项目引得来,企业留得住,为我区经济引来源头活水,进一步巩固我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全市第二的地位。

四、研究发展“话语权经济”,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经过30年的发展,罗湖遇到很多发展瓶颈,也积累了很多优势,我们认为“话语权经济”因其顶层设计、高端定位、行业引领特点是罗湖突破瓶颈和利用优势的良方。

一是构建行业“领航灯”体系。通过制定标准,提升我区相关优势行业的话语权,大举发展“话语权经济”。完善品牌培育标准体系,支持黄金珠宝、服装企业参与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消费领域标准创新,探索制定品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商贸业服务质量标准。

二是利用罗湖产业优势,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提升行业话语权。例如,通过水贝?中国珠宝指数发展黄金珠宝产业“话语权经济”,通过中国品牌发展大会等品牌发展战略发展商贸零售业“话语权经济”,可以此为思路,在各优势产业中通过举办行业盛事、发布行业权威资讯及趋势等手段抢占舆论制高点,扩大行业影响力,集聚创新企业,形成孵化基地。

三是全面开展课题调研,为发展“话语权经济”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研究、思考力度,推动商务服务业发展、信息消费、消费环境建设、跨境消费、罗湖商业城改造等若干课题的研究,将课题研究成果吸纳入“十三五”规划,并转为具体的工作措施。同时,抓住产业中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具有增长潜力的个别领域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充分听取行业精英的意见,和市场一起推动行业的发展,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报告及建议。

五、突出优势、创新引领,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

(一)打好“消费牌”,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商贸业是罗湖的优势产业,促进消费、提升行业质量是商贸业发展的关键,我局明年还将围绕“促消费”、“促提升”做足文章。

一是加快发展信息消费,促进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形成各部门联合推进“信息消费”的机制,以信息消费为抓手提升消费层级,拉动内需。持续推动传统商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信息消费体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信息消费市场需求旺盛活跃、电子商务优势突出的新格局。继续面向商家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用足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辖区实体商家开展“线上+线下”经营,继续对“礼享罗湖”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对“特约商户”进行分行业展示,使之成为汇集罗湖优势行业品牌企业的移动交易展示平台。通过开通平台的支付功能,扩大粉丝量,实现企业与十几万会员的直接线上交易,将“礼享罗湖”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为罗湖商家的移动交易展示平台,举办“永不落幕的购物节”。

二是引导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推动传统商业转型。与各大商圈、品牌企业联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主要商业企业、购物中心等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发挥整合资源优势,举办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消费,提升消费“外溢力”。进一步提升蔡屋围、人民南、老东门“金三角”商圈竞争力和辐射力,引导消费文化建设,制造“话题营销”,吸引区外、市外、国外客流,大量“进口”外来消费;继续统筹举办包括美食文化节、汽车文化周、购物节、中国品牌连锁发展大会等在内的“礼享罗湖”系列活动,带动消费;继续举办“时尚之夜”、深圳珠宝区域品牌巡展、珠宝设计大赛等助推企业品牌建设,打造声势、提升名气、树立形象,拉动辖区消费增长。

四是优化消费环境建设,提升消费中心竞争软实力。以XX区消费者委员会秘书处划归我局管理为契机,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为抓手,着力优化全区消费环境。推动建立消费投诉快速处理机制,探索建立“罗湖消费通”网络投诉平台;编制消费手册,将全国、全市及罗湖现行的保护消费者的法律、维权途径、注意事项、“诚信联盟”商家名单等编印成消费手册,免费发放给来罗湖购物的消费者,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成立XX区食品行业协会暨食品安全促进会,推动政府、企业、学者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致力于为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服务,为维护公众健康利益服务,推动罗湖餐饮行业的品质大提升,使消费者在罗湖吃得“放心、安心、舒心”。整合资源,扩大“礼享罗湖”微信平台功能,将“诚信联盟”、“罗湖消费通”网络投诉平台、食品安全信息、罗湖消费信息等整合到微信平台,提高相关工作的受众面、公众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便捷性;同时建立与区政府电子政务网、罗湖社区家园网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共同营造优质消费环境。

(二)抓住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商务服务业带动经济换挡提速。

明年,我局将在行业发展向好的趋势上,顺势而为,力争进一步引导商务服务业做大做强。

一是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目标和辖区产业基础,在商务服务业中,优先发展以提供律师和仲裁、会计税务、管理咨询、地产综合服务、信用、建筑设计、工程咨询、产业运营等服务的商务服务业企业。

二是挖掘“潜力股”,重点培育。在现有以阿特金斯、普华永道、安永、德勤、鹏劳人力资源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一定规模和潜力的商务服务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积极引导规模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做精做专做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盈利能力。

三是引导行业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围绕着蔡屋围片区,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入驻,鼓励知识密集型境外商务服务业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抓住城市更新的契机,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的同步机制;另一方面,整合优化现有楼宇资源,比如龙园创展大厦、蔡屋围金龙大厦等重要楼宇,引导楼宇经营管理主体单位升级改造楼宇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商务服务业聚集和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

四是加大行业扶持力度。强化罗湖打造“服务业基地”,以今年末开展的行业调研为基础,根据明年上半年行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十三五”对该行业的规划,探索出台专门针对商务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的可行性。

(三)发展“一基地四中心”,推动黄金珠宝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

明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将水贝打造成“一基地四中心”(珠宝总部基地和珠宝商贸中心、珠宝品牌营运中心、珠宝人才中心、珠宝设计中心)这一任务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珠宝产业竞争力,保持产业优势和行业引领地位。

一是推动以钻石毛坯交易为主的XX市珠宝玉石原材料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营,抢占市场先机,与以成品钻交易为主的上海钻交所形成互补,将深圳打造成国际钻石毛坯集散中心。

二是深化珠宝指数运用,加强指数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推动黄金和镶嵌钻石周指数;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指数的熟知度和使用率。

三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企业品牌化发展。推动企业通过改制或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宣传,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在武汉举办深圳珠宝区域品牌巡展;组织珠宝企业参加巴塞尔、香港、北京等专业展会。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研发设计发展。联合行业中介组织及专业机构,搭建设计师沟通交流和仲裁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企业设计研发的资金扶持力度;举办珠宝设计师作品联展,鼓励独立设计师举办个人作品展。

五是推动行业标准建设,提升行业影响力。以珠宝指数建设为契机,加强企业信息化培训,推动行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推动行业标准化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六是鼓励企业引进和创新珠宝生产工艺技术,发展“工坊”、“景观工厂”、“高级定制”等形态的高端制造环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四)创新发展都市旅游,打造旅游经济新高点。

为推动旅游产业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我国将20**年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作为拥有中国目前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陆路口岸的XX区,20**年我们将着力吸引更多出入境游客在罗湖旅游消费。

一是探索成立针对境内外到深圳旅游游客的服务机构,行使咨询、救助、补证等工作职能;探索推动辖区旅行社、酒店吸引境内外游客来罗湖住宿和出入境的便利措施。

二是利用旅游产业优势,积极打造旅游电商聚集区,与辖区旅游企业共同研究探索建设旅游电商集聚方案;加强城区wifi体系建设,为传统商圈应用o2o提供信息支撑;广泛发动辖区旅游企业加入“礼享罗湖”推出优惠促销活动,发挥其吃、住、娱,游、购一站式服务指引作用,吸引更多本地区潜在消费群体与来深游客在罗湖消费。

三是利用XX区黄金珠宝产业优势,探索开放水贝黄金珠宝生产加工流水线作为游客观光点,打造罗湖体验之旅。

(五)积极探索外资审批改革,全力推动审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

我区的外资审批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明年我局还将本着“专注审批,但不只是审批”的服务理念,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更精细的外延服务,助力招商引资,亲商稳商。

一是积极探索外资审批改革,力争走在全市前列。结合市监部门推出的商事登记改革,在外资审批中,结合外资企业认缴注册资金、首次出资比例、出资期限等的放开,对企业新设立、延长经营期限、部分变更等,探索在法律框架下的改革,力争走在全市前列。

二是为企业提供更多延伸服务,以服务为企业增值。在不违反原则和规定的前提下,力争最短时间内审批完毕,并协调相关部门,为投资者尽早取得开展正常经营的全部手续和批文,节约其租金成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以延伸服务促企业增值。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挖掘企业增资潜力。密切关注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倾听企业诉求,跟踪合同外资落地,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鼓励其增资扩大经营,对于有增资意向的企业,了解其增资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落实其投资意向,并着力减少减资。

四是进行投资者跟踪服务。对一些符合我区产业政策、投资金额较大的项目,在审批完毕后,加强项目后续落地、经营的关注和走访,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服务,实现引得来项目,留得住企业。

五是加强利用外资数据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潜在引资点,并为全区招商、统计等提供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六)创新对口帮扶工作,实现帮扶工作的新转变。

一是创新模式对口帮扶七星关区。按照“优势互补、智力帮扶”,借助我局聘请的专家团队和专业机构,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结合七星关区丰富资源及罗湖、深圳发达的市场机制,对七星关区相关产业把脉问诊,整合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以多种方式开拓深圳乃至全国市场,重点推广七星关区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持续提升七星关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对口帮扶中“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二是按要求做好“双到”工作的各个项目。按照省市区扶贫工作方案和各项考核指标要求,做好“双到”工作的各个项目,通过进一步抓好学习培训工作,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贫困村的经济发展,达到脱贫目标。

三是做好20**年对口帮扶工作中的项目遴选工作。配合被帮扶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生项目,真正将我区的帮扶资金用于实处,最大化的让贫困人口受益。落实我区和被帮扶地区领导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配合区相关部门做好党政干部等专业人才的交流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调动市场资源,发动企业参与行业帮扶,实现多方共赢。

区经济促进局经济发展工作计划二

20**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新常态: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环境欠佳,企业技改投入乏力,用地空间遇到瓶颈,招商难度加大;税收体制调整、总量减少,政府融资规模受到控制;房地产开发力度减弱;低水平规模农业造成土地主导权逐步流失;社会事业发展速度仍跟不上人民群众的需求;安全环保现实状况与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新形势下更需要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紧抓沿海开发、陆海统筹发展等迭加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县会议精神,围绕习总书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新要求,继续按照镇党委“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加工区、库区、镇区”建设,努力实现“园区发展见速度、镇区建设见形象、项目运行见效益、民生工程见成绩、作风建设见转变”的工作目标,不断彰显“三区并进”成效,全面开创全镇改革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适度增长;新批注册外资及外资到账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围绕以上目标,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三大方面工作:

一、把握区域发展新机遇,彰显循环发展新理念

结合全镇实际,科学规划引领,把握产业增长机遇,抓实载体建设,打造循环经济新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又好又快发展。

深入转变发展理念。我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工业基础薄弱,要实现新突破,全镇上下必须深入转变发展理念,摒弃仅仅关注经济效率与增长速度的线性发展观,由侧重发展工业向三大产业齐头并进转变,更加关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环路发展方式,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财富。壮大循环农业,通过引进深加工企业,化解面源污染问题。拓展再生资源加工业,努力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推动生态旅游休闲业,以水库建设为抓手,将东凌库区打造成以“美丽、休闲”为主题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规划引领先行。面临现阶段的发展瓶颈,规划先行是找准增长点的最佳途径,以此引领方向,抢得先机,进行三大产业规划研究。邀请省级专业机构编制《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集聚区规划》,创建省级集聚区。委托国家旅游研究院编制《南黄海东凌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力争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课题进行研究、策划和试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大豫镇)总规修编,衔接好与加工区、库区、镇区上下游产业链的循环关系,与省、市、县产业发展导向关联关系,并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

二、适应宏观形势新常态,凸现三区建设新成效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清新常态,分析新常态下带来的新问题,紧扣发展重点,凸现三区建设的新成效。

(一)经济发展展现新作为

一是突出载体优势抓项目。突出加工区载体优势。抓好“圈区管理”验收,推进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城市矿产”项目。实行立体化多维度招商,全年力争新落户项目不少于3个,正常运行的企业不少于2个。进一步推进废钢配送、再生资源交易中心、青少年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等项目。突出库区载体优势。根据系统的项目策划,围绕产业融合发展方向、不同功能区块,引进新的投融资模式,实现基础设施投入与项目建设的突破。继续紧盯和跟踪服务有关重大项目,力争年内正式签约并实现项目落户。突出工业集中区载体优势。确保20**年工业集中区内招商项目全覆盖,同时按照规划要求,做好绿化、排水等配套工作,做优、做强、做美工业集中区。

二是发挥产业优势抓招商。发挥再生资源的产业优势,招引进口废七类拆解和再生资源熔炼项目;发挥库区东凌湖生态优势,招引旅游业及其融合产业项目;发挥规模种养殖业的现有基础优势,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发展循环农渔业;盘活现有的风电项目资源,扩大风电装机容量。推行引进人才带项目的招商方法,调整招商格局,整合人脉、资源优势,扎实抓好一产招商、建筑业及房产项目招商和文化产业招商工作。

三是服务现有企业强发展。对全镇企业登记造册,做到重点企业重点服务、规模企业正常服务、企业需要即时服务。抓好如东高辉、江苏顺加福等企业的培育,力争应税销售超亿元;着力破解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等现实困难;抓好人才引进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发挥企业家协会的积极作用,正常组织活动,搭建企业家交流、取长补短、抱团凝聚发展的平台。

(二)农业农村打造新特色

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好农业增效、产业化的文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推广西兰花、榨菜等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品种,控制产品效益低的品种,不断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层次;重视现有千亩种养设施农业园区的规划,提高园区标准;对各村可流转土地资源进行摸排,加强农村土地规划,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调整农业结构。以土地确权工作为基础,规范土地适度流转。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全面启动土地确权工作。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制定出台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提高土地流转质量。以项目农业为依托,创新经营模式。加大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发展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江苏恩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试点,带动周边群众积极探索“微农庄”经营管理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引进互联网销售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网店”等对外进行销售,促进农业增值增效,用先进理念经营现代农业。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平台,打造特色基地。以省“菜篮子”工程项目在我镇实施为契机,加快1万亩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农业占比,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创建农产品“三品”品牌,叫响大豫蔬菜基地品牌。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根本,打造民生工程。计划修建硬质农路18公里、农桥14座。将全镇三、四级河道上纳入规划的389座坝埂全部拆除建涵,确保河道水系畅通。逐步实施规模养殖户蓄粪池建设,并建设相关配套工程,有效整治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改善镇村环境面貌。做好420亩生态片林、1610亩苗圃式绿化、300亩果园经济林的建设工作。以提高村营收入为目标,加强村级管理。多渠道挖掘潜力,提升村级三资管理质量,提高村级积累和村营收入。多途径筹措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各级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美丽新大豫增光添彩。

(三)村镇建设树立新思维

积极转变观念,拓展思维,着眼全局,牢固树立经营城镇发展思维方式,主动谋划、主动沟通、主动作为,确保镇区面貌有新变化。加快推进金地来公寓项目,确保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加大城镇开发招商力度,启动富华路西侧二期开发建设,积极谋划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效益;投入400多万元启动市民健身广场工程建设,年内完成基础性工程。推进顺通路东延、富华路和迎宾路北延工程建设,年内形成西北镇区的道路框架。

(四)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

进一步依托项目支撑,工程化推进,在更高台阶上推进全镇社会事业快步迈进。实施教育优质发展提升工程。实施全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形成全镇“一所初中,三所小学”的布局格式。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海滨幼儿园丁店分部、加固兵房初中学生宿舍楼。迎接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验收,加强公办幼儿园管理。实施省级卫生镇创建工程。积极创建省级卫生镇,启动镇区污水处理、市场管理、环境整治等全方位达标改造工作,加强村级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健康体检、适龄妇女孕前体检参与度,进一步推进卫生改厕,全年力争改厕4000座。积极迎接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创建验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工程。不断提高全镇群众文化体育素质,扩大农家书屋利用率,多形式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推进全民体育活动,组织召开第三届镇农民运动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规模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进一步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倡导党员干部带头文明祭扫。实施社会保障覆盖巩固工程。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与征缴工作,提高农村居民以及企业职工保障程度,提升医疗保障覆盖程度,推广新农合补助大病商业保险模式。落实各类计生扶持奖励政策,推行独生子女家庭政策性保险。发挥红十字、慈善和镇“爱心教育基金”救助作用。进一步重视养老工作,实施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各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更加关心残疾人工作。

(五)安全环保推出新措施

宣传贯彻新法规。今年将重点组织各村(居)、企业相关负责人学习新《安全生产法》和新《环境保护法》。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安全环保管理网络,达到安全环保管理纵深化、全覆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安全执法检查方案开展专项整治和事故隐患排查,督促村(居)、企业整改落实到位。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责任,进一步整合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严把行政审批关口。规范环保窗口办事流程,严把项目环评的审核准入关。做好剩余30家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确保实现县政府提出的中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达标的要求。

(六)社会治理找准新抓手

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窗口服务规范性建设,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法律渠道。继续加大对村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培育力度,力争20**年全镇村居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率100%。着力推进技防建设。将以九龙村、丁家店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地推进“技防村”建设。全力创建“现代技防镇”,确保通过验收。积极推进省级综治系统平台建设。确定网格信息员人选,做到基层矛盾纠纷信息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解决。进一步完善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村级法律顾问配备率100%,打造“农村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七)财政工作探索新机制

强化财源拓展。完善和优化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着力培植壮大可持续财源,拓展东凌库区和再生资源加工区新兴财源。完善财税联席会议机制,强化国税、地税和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税源监控,努力增加收入,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强化财政管理。制定增收节支措施,大力压缩行政性支出。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招标方式,完善政府资产管理工作,努力化解镇村债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强化保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强财政基本保障能力,减轻本级财政压力。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增强区域抗风险能力,研究运用公私合作模式(ppp)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三、提升作风建设新水平,落实依法治国新要求

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将依法行政贯彻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决策前广泛征求意见、风险评估等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切实贯彻“三重一大”等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努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加快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切实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重点推进行政审批、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安全环境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权力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注重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全力支持人大代表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将强化落实贯彻始终。一方面强化条线合作。建立健全政府推进落实的责任机制和协调机制,切实解决自扫门前雪、相互不协调等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强化主动担当。对定下来的事情立说立行,对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每个环节,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坚决整治“推拖慢、慵懒散”现象,进一步营造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工作氛围。

将廉洁从政贯彻始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两个责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反对“四*”常态化、长效化。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政府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专项资金使用等领域监管力度,切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因此我们将继续围绕临港区“三年翻一番,五年大提升”的奋斗目标,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调度分析,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的良好运行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前提保障。明年将进一步强化企业动态监测分析,搞好企业调研,切实加强对全区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关注力度,及时、全面掌握企业运行动态,帮助企业查找存在的核心问题,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科学调度好春节假期、迎峰度夏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生产要素供应,认真落实好市、区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的相关政策,配合企业做好市场开拓和调研,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增加企业订单,争取全区各项经济指标较快增长。

(二)狠抓项目进度,确保重点项目投资高效完成。经过精心筛选,目前已储备了威能高速动力永磁同步电机、三角全钢载重子午胎、威高医疗器械产业园、滨河湿地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等总投资达到174亿元的23个20**市级重点项目,和三角华茂二期、威达集团机器人改造、金威化学阻燃剂等24个企业膨胀项目。对这些项目,我们将在严格落实分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强对项目的定期调度、服务和推动,逐个研究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抢抓项目建设的“黄金期”,确保当年“开工一批、完工一批、投产一批”,争取圆满完成市级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膨胀考核任务,力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三)完善政策扶持,推动全区营商环境继续优化。全面梳理全区“3+3”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我区重点扶持的新材料及制品、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三大支柱产业制定“一产一策”,通过发挥增值税转型、技改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按照“抓大扶小,梯次推进”的思路,充分依托临港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鼓励小微企业入驻孵化,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工业110”的服务功能,不断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潜力;对大型企业结合区财政能力,因企制宜,积极推行“一企一策”,促进“中小型企业上规模,大型企业上层次”,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明年完成小升规企业9家。同时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加强经济趋势研判,借助中韩、中澳自贸区、中欧城镇化伙伴合作关系等重要机遇,加强与发改、经信等部门的沟通对接,着重从蓝黄两区、基础设施、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完善项目基本要件,全力抓好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的储备工作,力争突破6000万元。

(四)开展产业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同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目前重点支柱产业仍然没有形成高效的产业链条,也无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因此将力足临港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紧紧围绕新材料及制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文体休闲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招商,有针对性的引进实施一批能够起到引领、示范、拉动、辐射、配套作用的好项目大项目,进一步增粗拉长产业链条。同时抓好蓝星视窗玻璃、威达船舶脱硫脱硝等10个在谈项目的跟踪,争取早日签约落地。

(五)坚持创新驱动,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临港区省级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的带头示范效应,加大对轮胎设计与制造工业国家工程实验室、威达夹具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50余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的管理调度,争取更多创新资源进驻我区,全面提升现有创新平台的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抓好对海创模具复式模内成型技术、环翠楼红参模压高丽红参、晨源树枝状聚合物等创新项目的培育和关注力度,继续做好20**年省、市级企业工程实验室、“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的申报工作,再争取获批一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

(六)实施双线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活力。结合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在加快六大专业性市场建设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战略。线上通过实施“电商换市”战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模式争取市场份额,实现电子商务应用和电商园区培育方面的新突破。线下深入开展服务业项目宣传促销工作,重点围绕东元汽博城、金开利五金城、钓具之都·博览城等项目的宣传促销活动做好调研工作,鼓励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节庆促销活动,力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七)强化监管职能,继续保持全区安全生产形式稳定。进一步加强对新《安全生产法》贯彻落实。加强各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争取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1次全区安全生产会议和1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确保一般隐患整改率98%以上。认真推进小微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确保60个小微企业获得三级标准。全年培训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员人数不少于60人次,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培训一般行业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150人次,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健康稳定。

(八)坚持科学谋划,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高效完成 “十二五”规划既定任务目标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家学者论坛等方式,高质高效做好全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围绕国家关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有关发展的宏观政策,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辩证认识经济下行所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机遇,从全区经济增长的内涵、动力、格局等方面着手,认真搞好“3+3”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调研工作,切实把握新规律、新特点,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五篇:搞好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搞好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调查报告

河北省林业从1990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截止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已有四期。总投资计划约6亿圆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4100万美圆,造林任务16万公顷,涉及我省9市的70个县(市、区)。到2000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3万公顷,提取世

行贷款2300万美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历经10年,尽管每一期项目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贷款的条件和转贷渠道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讲,项目建设不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建设进程,储备了大量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在造林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

下载搞好税收工作促进总部经济在县局经济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搞好税收工作促进总部经济在县局经济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搞好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河北省林业从1990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截止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已有四期。总投资计划约6亿圆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4100万美圆,造林任务16万公顷,涉及我省9市的70个......

    搞好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搞好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许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梁宝锋) 摘要: 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

    南昌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办法(共五则)

    南昌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办法 为鼓励和促进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总部经济规模效应,提升城市服务能级,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我市加快打造带动全省发展......

    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总部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部经济是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已成为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发挥税收作用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国税部门既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也是落实有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职能部门,应当坚持执法和服务并举,发挥税收的职能和作用,在促进县域......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百有论文网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 收集中国自证券投资基金开始试点以来,已经在基金业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如投资者买卖基金暂免征印花税、基......

    如何进一步搞好我局的税收文化建设

    文章标题:如何进一步搞好我局的税收文化建设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自去年我局开展税收文化建设以来,其作用已充分显现出来,它对干部素......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泉政文„2011‟30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