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与推动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研究
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与推动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研究内容摘要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是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上海也不例外。十多年来,上海各类大型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既为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广大上海市民参与社会实践、发挥才智、增长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本课题立足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代背景,围绕开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对十年来的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工作进行审视,探索其实践路径,剖析其功能作用,思考其发展方略,进而为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型活动 志愿者服务 世博会 国际大都市
一、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概述志愿者服务是指一种基于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真正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它是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起来的,是学雷锋活动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和深化。
(一)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基本界定上海的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在上海走向国际化、现代化过程中兴起的。根据其不同功能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一是重大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服务,如全运会、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全国性的体育比赛和国际大赛。二是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志愿者服务,如每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旅游节、电影节等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三是重要国际、国内会议中的志愿者服务,如ApEC会议、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世界工程师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会议。四是重要主题活动、专项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如赴国外志愿服务活动、扶贫接力志愿者活动、捐献骨髓志愿者行动等涉及扶贫济困、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活动。
(二)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比较特征目前,上海的志愿者活动主要包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开展的群众性志愿者服务;在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相对固定的帮困结对志愿者服务;社会成员自发参与的个体性志愿者服务;有明确目标导向的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作为其中的一种,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在志愿者服务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其他志愿者服务具有一定差别。从发展背景来看,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在上海走向国际化、现代化过程中兴起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服务对象和服务内涵来看,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围绕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的重大活动所开展的;而其他志愿者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经常性、普遍性的志愿活动。从特征来看,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专业化要求比较高、组织程度比较强、承担责任比较重,并且具有标志性、展示性、辐射性、带动性的显著特征;而其他志愿者服务通常不具备这些特征。从活动机制来看,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包括招募、培训、调配、管理、表彰等;而其他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多样,管理比较松散。
(三)发展历程1、1993年~1997年底为起步阶段1993年底至1994年春节前后,上海大中学生参加了“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94新春热心行动”,第一次引入了“青年志愿者”的概念。严格意义上的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以1993年上海主办东亚运动会为开端的。东亚运动会期间,上海市文明办和团市委组织的志愿者为参赛的各国运动员和有关人员提供了接待、联络、导游、赛场服务等大量服务。这种组织化程度强、专业化要求高、社会化动员范围广的志愿者服务,是志愿者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从单一活动转向自身机制建设并举,组织机构逐步建立,服务项目不断创新。
2、1997年~2003年为发展阶段1997年开始,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97年10月,以青少年为主体的10多万志愿者为八运会提供了10多项内容的志愿服务,推动了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深入发展。1997年开始,上海团市委还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随着上海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各类重大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国际会议接踵而来。在98世界中学生运动会、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2001年ApEC会议、2002年亚行年会等各类活动中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此外,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志愿者行动项目也逐步发展起来。如开展以“保护母亲河”、“创建青少年绿色文明园”、骨髓捐献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志愿队伍不断扩大,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3、2003年~2010年世博会为提升阶段2003年以来,上海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以往。中国上海国际旅游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F1世界锦标赛、第48届世乒赛、网球大师杯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和200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60届会议、2005年的世界工程师大会等各种国际性会议越来越频繁。2003年1月开始向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申请承办“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老挝项目”。3年来,上海共选派了54名志愿者赴老挝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海外服务计划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为对外援助、民间外交和国际合作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已有40多万志愿者为60余项大型活动提供了志愿服务,而且在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项目建设、队伍建设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青年为主体,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式、特色化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格局已经形成。2010年,世博会将首次在我国举办,这是一次充分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上海人民精神风貌的盛会,是一次让上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上海的大好时机,必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功能作用
(一)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上海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广泛发动志愿者有序、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活动,是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有效社会动员机制。未来5年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快培育和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上海城市精神,才能更好地营造与硬件建设相适应的城市文明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新一代上海人的形象,促进上海新一轮的发展。而组织和协调全市志愿者的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传播文明,提高上海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推进上海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上海加强社会管理、探索社会化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市场活动、政府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在内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三个支撑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对社会资源整合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将显得日益重要。而组织开展和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客观上需要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志愿者服务,这是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的有利契机和有效载体。
(三)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载体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公共服务不可能也不应该由政府全部包揽,民间合作是解决公共服务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能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协调优势,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将志愿服务的目光从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投向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在更大领域内开展志愿活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有效、便捷的动员方式,正在成为危机预防、危机应对、危机保障等社会应急机制方面的重要建设力量,并成为国际惯例。2003年4月,上海经历了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战斗的严峻考验,有数10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加入了抗击“非典”志愿服务队伍。
(四)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展示城市形象、弘扬城市精神的广阔舞台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志愿服务活动培育了一种新的公共精神,在关注公共生活和负担起公共责任的同时,人们也获得了道德精神的升华、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七届大运会上,志愿者把“当好东道主,开好大运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以满腔的热情、一流的质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ApEC会议上,2000余名志愿者坚守在100多个岗位上,为与会的万余名宾客提供热情服务,展示的是上海风采,留下的是宝贵的人生历练。
(五)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提升市民素质、锻炼青年人才的实践基地大力推进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发挥志愿者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培育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在参与志愿工作的过程中,志愿者除了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培养自己的协作意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外,还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志愿者服务为青年创造了一种良好的锻炼条件,开辟了一条成长成材的道路。
三、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机制建设
(一)社会化运作机制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广泛争取社会支持。社会化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实行社会化运作是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10多年来,上海在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运作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首先,强化社会动员,在组织动员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的宣传、海报的张贴,对外公开招募电话,动员社会的广泛参与;其次,注重公开招募、组织招募、社会招募和互联网招募相结合,扩大青年志愿者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从报名人员中挑选优秀者参与志愿服务;再次,建设好网络资源,在互联网上宣传志愿活动的活动理念和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活动。
(二)网络化组织机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发展、注册、策划、宣传等多个工作职能部门,规范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制度。目前,上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四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即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区(县)、局、集团控股公司、高校志愿服务分会,街道(乡、镇)志愿者联络站,基层企事业单位志愿者服务队、服务基地组成的四级志愿者服务网络,从横向覆盖到纵向渗透,初步形成了体系健全、覆盖广泛、活动多样、管理有效的良好局面。管理有序的志愿者组织网络,确保了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规范化管理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机制,实施登记注册、系统培训、有序调配、合理使用、宣誓上岗、记时考核、评比表彰有关制度,使志愿者参与大型活动有章可循。注册志愿者制度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比较通行的做法,被注册的志愿者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一旦确定某地方需要志愿服务时,便可调集志愿者及时到岗服务。2002年7月,上海开始全面实施青年志愿者的注册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服务青少年,上海青年志愿者网站于2002年8月正式开通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上海青年志愿者自己的网络管理系统。
(四)专业化培训机制针对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既需要体力劳动的志愿服务,又因活动的主题和内容需要心理、法律咨询和医疗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目前形成了比较专业的培训机制,根据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培训,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志愿者的培训分为三个阶段:普通培训阶段、集中培训阶段和专业培训阶段。首先对志愿者进行岗前教育,向其介绍组织/活动的背景、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内容,使其了解所举办活动的概况;其次让其学习志愿者注意事项、管理条例;熟悉服务岗位的具体要求;掌握相关的外事礼仪、外事纪律等。再次编写培训教材和工作手册;实行分级培训、函授培训和骨干队伍集中培训相结合。
四、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法律环境缺失志愿服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者行动。这使得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发展受到限制,志愿服务的社会动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此外,对志愿者服务的社会角色和定位、服务对象及范围、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少明确的法律界定,在参与社会服务时,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服务对象往往把志愿者作为无偿或廉价劳动力滥用。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依托,还有人假借“志愿”之名牟取个人私利。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迫切需要更清晰地界定自身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来对其加以规范和保护。
2、地位界定不清大型活动志愿者的作用本应是“锦上添花”,但现在很多大型活动离开了志愿者就没办法正常运转。事实上,志愿服务与政府购买服务是有区别的,有些服务是需要政府出资购买的,如卫生清扫等简单、重复的工作,而一些要求高、技术含量高、能增长青年才干的工作才应由志愿者完成。而在目前的实际运作中,有时为求即时的社会效应,缺乏长远、整体的考虑,导致志愿者资源的错误使用或滥用,如“大材小用”、专业不对口等,甚至将志愿者作为无酬或廉价劳工随意使用。此外,我国民间社团发育并不充分,一些政府部门和准行政性社会团体仍主要担负着志愿服务的组织责任,对大型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往往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3、管理有效性不高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初期,其主体为易于组织和发动的高校学生,社会青年和其他社会成员参与较少,行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失衡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深入发展。目前上海的大型活动志愿者队伍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普遍分散在各大高校内,每遇到规模较大的活动时,需要重新选拔、召集和培训,而活动过后,这些志愿者就解散了;到下一次有类似活动的时候,仍然要走同一轮程序。这就造成召集效率低,而且重复的培训也不合理。
4、支持网络欠缺在我国,民间社团不发达,无法为志愿服务提供支持,企业支持志愿服务的行为也因为税收方面的因素和企业自身意识上的差距而搁浅。很多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时遭到了单位和家庭的反对,一方面是由于单位从本身的利益来考虑,担心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保障,很多志愿者因从事志愿服务而错过了晋升、分房、评职称的机会,甚至丢了工作,这无疑打击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此外,资金不足更是困扰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广泛开展的重大问题。
(二)对策建议五年后,上海将举办中国2010年世博会,这是上海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上海的志愿者大有作为的难得机遇。从现在起,就应开始为世博会的志愿者工作做好准备。要通过世博会志愿者的工作,宣传世博、营造氛围、提供服务,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志愿者应有的贡献,并以此为契机,把上海的大型活动志愿者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1、制定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专项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来保证志愿者服务的系统管理和规范运作,是志愿者服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国家尚未出台志愿者服务法规,上海可以利用承办2010年世博会的有利契机,加快制定上海地方性志愿者服务的法规条例。该法规条例要明确志愿者服务的宗旨,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性质,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和表彰奖励,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服务的资金使用,志愿者服务中涉及的法律责任等。同时,还要针对2010年世博会和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提出专项的规范要求。
2、组建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管理中心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要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坚持组织动员与社会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党政支持、相关志愿者组织承办、社会地方式运作”的崭新格局;必须具有精干的组织机构、高效的工作机制和有力的工作手段。要强化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全市志愿服务的科学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调配、考评的工作机制。对大型活动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调配、日常管理,要由相对固定、工作人员比较专业的机构或组织承担,职、责、权、利相统一,防止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相扯皮。
3、健全志愿者人才的网络管理系统目前,从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对志愿者服务的多方面需求来看,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建设要向系统化、全方位、多功能方向发展。首先,上海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网络,应该是面向全社会的、跨地域、跨国界的、各种志愿者人才充分集聚的人才资源宝库。其次,上海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网络具有对各种专业人才的有机分类,具有多重检索功能,能为专业化服务、多样化服务、特殊性服务和突击性服务进行快速配置,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再次,上海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网络,还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登记注册、网上信息查询、网上业务咨询、网上资金捐助、网上培训等服务项目,成为社会公众和志愿者与志愿者服务管理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和交流的平台。
4、设立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专项基金因为志愿者服务是自愿的、无偿的,不能通过活动来赚取利润,所以志愿者服务所需的管理、培训、开展活动的大量经费必须通过有效的渠道加以解决。当然,政府部门有责任承担一些必要的工作开支。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志愿者服务的资金支持应采取多元投入的机制,从单一的政府拨款转变为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赞助、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创办实业自筹等多种渠道。建议设立上海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大型活动志愿者的日常活动、培训、表彰奖励,以及因意外事件造成志愿者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后的赔偿补助等,亦可为扶贫接力志愿者和海外服务志愿者购买保险。要鼓励各类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进行捐赠、资助。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要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运作,定时审计,接受社会监督。
5、注重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管理上海承办2010年世博会这样的特大型活动,大容量、高质量的志愿者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志愿者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差错和疏漏。同时,着眼于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长效常态管理,必须在管理的具体过程中做到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我们认为,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应对以下环节加以重视。一是弘扬志愿者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倡导大型活动志愿者精神,建立起对大型活动志愿者工作的评价、表彰和奖励体系,培养大型活动志愿者荣誉感、责任感以及社会的认同感。二是统筹招募事务。大型活动志愿者队伍的招募要统筹协调,并由权威部门授权,以防止有人假借世博会的名义开展纯商业性的活动或谋取非法利益,避免志愿者资源被滥用、冒用和误用。三是统一培训教材。大型活动志愿者培训要有专门的教材,包括场馆方位、交通线路、外事礼仪、基本技能、工作纪律等各方面内容。四是重视梯队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应有意识地培养一批高
一、高二学生加入大型活动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队伍具有良好的年龄结构。五是储备专门人才。着眼于全方位服务的需要,考虑到大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民族宗教人士、小语种外籍人士等特殊服务对象,要超前作好有关专门志愿者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顾红基、俞彪、胡玉霞、李天生、邱力萍、吴艳)
领导点评以青年为主体,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式、项目化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格局的形成,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大型活动的开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是展示城市形象、弘扬城市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青年志愿者素质、锻炼青年人才的有效载体。5年后,上海将举办2010年世博会,这是上海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广大青年志愿者大有作为的难得机遇。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运用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使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体现应有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团市委副书记 李跃旗
第二篇: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小语种志愿者服务条例
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小语种志愿者服务条例
第一条为了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鼓励,推动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长宁区图书馆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内开展或者发起的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以语言技能、智力、体力等为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公益性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上注册登记,且具备相关语言能力水平,为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提供小语种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人,国籍不限,年龄不限。
第四条志愿服务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
第五条长宁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长宁区图书馆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下称志愿活动组织方)负责指导、协调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提供服务,依法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志愿活动组织方在招募志愿者和开展志愿活动时,应当尊重志愿者本人的意愿、根据其时间、能力等条件,安排从事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为志愿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安全、卫生等必要的条件或者保障。
志愿活动组织方应当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志愿者本人
同意,不得公开或者向第三方提供。
第七条志愿者应当具备与其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应当符合其身心特点,并征得其监护人同意。
第八条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能力等条件,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获得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三)获得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必要条件或保障;
(四)向组织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九条志愿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接受志愿活动组织方的指导和安排、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不得利用志愿者身份从事与志愿服务活动宗旨、目的不符的行为;
(三)保护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受保护的秘密;
(四)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及时告知志愿活动组织方。第十条志愿活动组织方根据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的文献服务情况,确定具体志愿服务内容如下:
(一)协助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完成不同语种图书的内容摘要、图书甄别工作;
(二)定期向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推荐新书;
(三)密切关注国外文化发展动向,及时向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提供图书出版、文化热点等信息;
(四)参加并协助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的开展各类涉外文化交流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其他与图书文献与文化交流活动有关的志愿服务项目。
第十一条志愿活动组织方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时,应当将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在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上予以公布,并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十二条志愿活动组织方可以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要求、所期望达到效果、以及申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志愿者。
第十三条志愿活动组织方与志愿者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就服务的内容、期限、要求及其他必要事项签订书面协议。
第十四条志愿活动组织方应当根据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对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
第十五条志愿活动组织方应当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在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上提供志愿服务时间等级,同时可以根据志愿者的要求,就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出具有关的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志愿活动组织方应当避免安排志愿者从事需要承担重大管理责任、经济责任或具有较大人身伤害风险的服务活动。
第十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小语种志愿服务的名义进行盈利性和其他违背志愿服务宗旨的活动。第十八条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由志愿活动组织方予以奖状、感谢信等非物质褒奖。
第十九条志愿活动组织方与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或由长宁区志愿者协会主持调解,也可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解决。
第二十条本条例自2011年6月15日期施行。
第三篇: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建设研究论文
1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层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志愿服务工作与乐山社区基层建设这两者呈现双向互动关系,可以起到双向积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大学生自身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对社区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掌握了大量专业技能知识,在服务社区时能有效解决基层法律咨询、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问题,不但能充实社区的服务内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现代社区居民要求的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和丰富性,由于社区文化水平差异性,多数社区并不能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富创新性的高雅文化生活。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如唱红歌、小品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为和谐社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把党的政策及时传递到基层大学生在这方面有优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服务型学习”观念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打破传统大学封闭教育状态,借助志愿服务平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换为社区服务,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有助于拓展自身社会实践的空间和内容,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校志愿者服务地方的优势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复杂而多变的。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需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融入社会,寻找归属感。在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以后,这些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能够满足个人自尊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来展现自身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的工作,而进社区志愿服务无疑提供了这种机会。学校常常会通过志愿服务总结表彰大会、志愿者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班级志愿服务风采展评选活动等宣传志愿服务,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激发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志愿服务的热情。通常情况下,社区招募志愿者会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信息栏等多种形式,根据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向全社会发布招募志愿者数量、岗位要求和报名方式等信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招募志愿者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动员与宣传的效果,而缺点在于对招募工作本身效果不明显,且存在时滞性,即不能再规定时间内快速地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志愿者。因此志愿服务组织会利用向社会各类别机构组织和人群,定向、有针对性地招募,学校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学生志愿者往往有着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学习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宣传力度大,能够在全校范围内迅速展开,能有力地传播志愿精神,营造全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3乐山市社区与高校志愿服务的供需现状
乐山市有着丰富的大学资源,行政辖区内有包括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成都中医药大学峨嵋校区等在校的十余所高校,在校青年大学生约6万人。随着乐山市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思想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趣日渐浓厚,参与渠道日渐拓宽。由于参与门槛低,众多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种常见类型,服务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但是,社区志愿服务始终不能全面展开,不能保证长期持续有效性,甚至有一些志愿者行动停留在表面上,这就说明了目前乐山市高校志愿服务现状还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高。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频率较低,多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而且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每月一次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其他人相隔6个月以上才参加一次活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是根据重大纪念日、节庆日或寒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没有做到长期满足社区居民连续性服务的需求。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面较窄,时间较为集中。内容多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而对于社区文化等领域较少涉及,不能满足社区的文化真正需求。目前,乐山市高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多为到养老院、救助站、关爱留守儿童以及社区环境清扫为主。虽然说该市高校有开展法律宣传与援助项目,但是未能形成一个系列,只在车子镇、苏稽镇等少数几个乡镇开展,开展时间短。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间多选择在节假日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较少选择在周末或课余时间。志愿行动多由老师或组织号召的临时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无持续性,导致无法激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
(3)大学生志愿参与社区服务主观愿望和客观因素相抵制,导致志愿服务精神难以传承。大多数学生在首次参与志愿活动时,其动机大多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提高个人能力,但是在访谈中发现,许多同学表示在参与多次活动后,发现其活动项目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待的效果,活动形式浮于表面,简单的打扫清洁,办板报认为活动并没有实质意思,因此内心遭受挫折,对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便逐渐失去兴趣。为促进乐山市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政府及社区之间合作的纵深发展,更好地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对乐山市的志愿服务需求进行规划和科学布局,节约人力、财力资源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效率,根据乐山当地需求情况和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经过不断探索,从两大方面寻找到了青年志愿者如何服务基层社区具体的路径,从而实现构建乐山本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目标。
4构建乐山本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具体路径
(1)不断加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宣传海报、网络媒体、社区广播等方式,对志愿服务的精神作用、参与渠道等方面展开宣传,让社区居民与志愿者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掌握志愿服务的内涵,从而创造志愿者与社区居民双赢的局面。
(2)适应社区需求,打造对口志愿服务。深入调研、调查,严格配合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需求,与社区居民、志愿组织形成良好对接,建立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平台,并尽量依托学校在社区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将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保障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实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常态化,稳定化。
(3)加强志愿者培训,提升服务主动性。高校志愿者在很多方面仅限于打扫卫生、清洁社区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因此必须从社区需求的角度,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让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学习专业技能,并将其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传播到学校志愿组织中,从社区需求不断改善志愿服务形式,让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得到提升。另外,完善各种激励机制,例如表彰制度、考评制度,可以激发和保持志愿者的热情性和主动性,不断打造成一支专业、特点鲜明的志愿者团队。
(4)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从文化活动、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比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入社、入家,让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对老人进行更多的帮助,从专业分类的角度满足社区民众的需求,实现单边服务向多边服务的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志愿者团队项目化。
第四篇: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_刘学华
[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
刘学华
周海蓉
陈 恭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
200032)
摘 要: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源动力。上海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聚焦跨界融合关键领域,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能级,培育龙头企业,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依托科技进步助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关键词:文化
科技
深度融合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3)09-0049-01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指明了未来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路径。从当前全球产业发展的规律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又是海派文化的重镇,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海派文化的形成是中国本土的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优化的结果其本身与世界科技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条件下通过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搭建新的载体、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优势,对上海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贯彻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理念促进上海创新型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各产业领域或企业主体虽然也有不同类型 的创新活动,但这些创新活动多数都是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一元模式的局部创新、内部创新为主;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则强调要把创新真正贯穿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通过整合科技、文化、制度以及市场、管理等全部的社会要素,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发展则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它能够从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动力、提高思维水平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因此,文化与科技两大要素具有最为紧密的联系和耦合性。
在创新驱动阶段,全社会各种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体现出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活动多样化、创新过程系统化、创新能力综合化等新的内涵特征,这就需要在组织形式和实现机制上进行配套调整。上海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创新活动的参与者,这对形成全新的推动社会创新的组织体系、关系网络及其有效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上海产业发展自身的规律要求,也是推动上海率先实现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内在逻辑要求。
(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增强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精神和品牌形象,是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电子产业“集体沉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索尼公司、NEC公司等诸多电子企业过度追求缺乏文化引领的技术“硬”创新,而品牌文化“软”创新没有跟上外部市场和人文消费需求的变化,这同美国苹果公司、韩国三星公司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开放的文化视野制约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领域是未来上海拓展科技应用形式和范围的核心领域。从英、美、德等国转型发展的经验来看繁荣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与文化实现有效结合,占领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诱导大量文化资源积极谋求新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实现产业化、产品化,并进一步诱导各类科技主体开展适应性应用性的创新研究。因此,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重点从“促进传统产业文化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战略层面有效破解科技创新本身的共性难题,是促进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进而体现上海“创新型城市”特色和活力的基本路径之一。
(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源动力。上海围绕“海派”风格形成的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依托科技助推文化繁荣发展。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新媒体、多媒体设计、网络信息、软件等对文化与科技融合有着强烈诉求的新兴业态占据了很大比重。但也应看到,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要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动力,任重而道远。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脉络和框架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脉络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始终没有停息。特别是自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通讯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印刷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衍生出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印刷出版业、新兴演艺业、新兴传播业等一批文化业态,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在科技文明的影响下,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一样,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1.工业化阶段: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以第一次科技革命为开端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特点体现为革命性科技进步向文化领域的选择性切入,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1796年塞尼菲尔德平版印刷术为标志,印刷术的创新推动为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19—20世纪,各类科技发明的介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放映机的发明开创了电影时代,电影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电影业的飞跃;留声机的发明为音像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收音机,、录音机等技术创新推动了广播业和唱片业的繁荣。
2.城市化阶段:文化繁荣引致科技创新。主要对应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作用类型。同工业化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典型的区别在于驱动机制的反方向作用。随着第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对文化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认识使得文化的内在需求进入了井喷期,也成为科技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先有科技发明、经过[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摸索找到使用价值后再投入文化产业生产,那么,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先有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更强烈的需求,然后这种需求再推动科技发明与创新的产生。如黑白无声电影产生之后,人们才对色彩和声音有了进一步需求,从而推进了科技创新,加快了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诞生。
3.数字化和全球化阶段: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时代,文化与科技已从彼此推动转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深度融合阶段。一方面,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不再局限于某一项技术在某一文化领域的应用而是产生立体式的波及效果例如激光技术的应用就不局限于印刷业,还扩展到了唱片业、电影业和电视业,促使文化产业的结构向内容产业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文化内在需求的张力不仅推动科技的持续进步还加速推动着新科技在全球的流动速度和流量,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这种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整体进步,并不断呈现出新的创新形态和文化业态。
当前,作为世界技术革命领头的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的广泛应用,虽然还会有类似iphone产品的不断创新,但这些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构架式创新、集成式创新,而不是实际路线的根本性变化。因此,在下一轮新的世界技术革命出现之前,集成式、整合式、构架式创新主导阶段,文化与科技之间需要建立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式反馈式关系、,形成双向互动循环式协同创新的过程。
4.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
(1)科技创新发挥“杠杆效应”。从演化轨迹来看,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有力杠杆。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因为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创新文化内容和形态,推动文化发展与演变。
(2)文化发展创造“泉涌效应”。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的总称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人类虽然也是动物,但却是唯一具有长远思考能力的动物。有了这种思考能力,人类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性功能去改造(和适应)自然,调整(和[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创建)社会,这种改造和调整的痕迹即表现为人类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因此,文化发展通常是科技创新重要的思想源泉。
(3)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共振效应”。当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引擎时,文化与科技融合将极大地提升原有文化的新魅力,催生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当文化繁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向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呈现出良性的循环效应。
(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分析框架
1.要素耦合互动模型。沿着上述脉络,未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不仅强调某一产业、技术的集聚或应用而是更强调不同要素在一定空间内能否形成循环生长的有机过程,———深度融合强调的是在相互对接的基础上,科技型与文化型要素之间的互动率(融合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彼此新成长路径。因此,构建要素耦合互动模型,可以较好地阐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模型构建的逻辑起点是:打破传统科技、文化的领域概念,在一个城市或载体落地的技术、项目、产业都可以分解为融合发展所需要素的外生性导入;创新融合发展生态,各类要素集聚的目的也都在于能够科学、高效、有序地促进科技与文化的生长。根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不同圈层,要素导入发挥的能效和作用是不同的;按照融合生长路线,分别提供关键服务和品质的要素同样不可或缺。
图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要素耦合互动模型
基于这一框架,文化与科技最初的融合,可能会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源、技术转移、信息网络以及展示交易服务能力等核心要素的驱动(第一圈层),使特定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够在部分的文化产品、创意中得到具体化体现(第二圈层);通过产业对外部资源、政策制度,包括科研机构、产业资本院校及文化企业等要素进一步带动吸引、,又激发新的融合功能导入诉求———融合发展带来的大量外生性要素;要素集聚则基于能够为要素进一步生长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成长的有机过程。良性循环能否形成持续的发展优势便取决于不同阶段和类型所集聚要素之间的互动率(融合度)。[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要素耦合互动模型对传统科技与文化融合机理的拓展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打破文化与科技的边界,强调要素的互动融合;二是考虑要素植入和融合的动态时序;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逐步从二维变为三维。从这一框架可以看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取决于从历史演变脉络中梳理出促进两者融合的关键要素。
2.国内外大都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找准关键要素,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一是根据城市自身禀赋和特征,决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具体路径;二是把文化与科技融合当作互动渗透的过程,摈弃技术工具简单的机械嫁接;三是强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四是打破文化与科技的边界,不断创造各类人才互动的机会,培养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
在国内大都市中,北京立足首都的文化与科技资源优势,采取“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支撑体系,、。深圳则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服务平台支撑、展示平台互动的产业链式文化科技融合格局。深圳拥有大量中小型文化科技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扮演着积极的主体地位深圳文博会等关键平台则充分引导文化与科技发挥“1+1>2”的融合溢出效应。
三、上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瓶颈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缺乏主动性
缺乏自觉性、主动融合的创新太少、也不知道如何融合,这是目前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现状。上海文化与科技缺乏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有: 1.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一旦分散,就难以形成能主动引导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深度融合的溢出效应。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分行业增加值来看,上海各领域可谓“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十大行业也是“行行是重点,但行行不突出”,各区县对应该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仍然相对模糊,缺少一个统一、权威的产业导向手册。缺少清晰的产业导向和领域聚焦,便无法吸引各类技术创新立[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足市场需求形成合力。
2.协同创新动力缺失。当前,互联网、3G通讯、数字电视、云计算平台等技术已经成为相关文化产业链融合的重要经脉,但上海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缺乏自觉,难以协同发展。从宏观层面看,融合服务平台和相应的支持激励政策缺失,针对文化与科技创新互动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从微观层面看,文化和科技企业相对独立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加之缺乏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跨界人才相应的投融资及市场机制环境不健全,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也困难重重。
表1 上海高科技产业门类及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序号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 1 新能源 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
民用航空制造业 建筑设计 3 先进重大装备 咨询服务业 4 生物医药 文化及创意相关产业 5 电子信息制造业 广告及会展服务 6 新能源汽车 工业设计 7 海洋工程装备 媒体业 8 新材料 休闲娱乐服务 9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3.产业属性错位。纵观上海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见表1),不难发现,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与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之间存在错位和不匹配,重点产业领域之间缺乏有机关联。如:政府在文化企业的研发等环节给予了一定扶持,而企业往往更需要在营销、市场推广等方面获得关键性支持;科技企业的需求则恰恰相反。由于注重研发而缺少对市场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充分激活,导致文化企业科技投入难以发挥催化剂效应。
(二)文化与科技跨界融合高端人才稀缺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产业发展也就很难谈得上跨界融合。随着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入,既掌握高新科技又熟悉文化发展规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文化与科技融合快速[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发展的一大短板。
1.文化与科技行业鸿沟逐渐加深。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行业间的鸿沟逐渐加深,各专业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专家“隔行如隔山”,对彼此的领域学习不够、探索不足,导致相互之间融合困难。
2.人才培养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的文化与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却很少开设相关的专业。除了专业设置与用人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高校自身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科研选题等方面也存在着忽视艺术科技、忽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倾向。以动漫产业为例,上海普遍存在动漫产业人才“荒”,普通技术人员的人才缺口就达到3000~8000人左右,而FLASH动画设计师、高级3D动画工程师、插画师、动漫制作后期剪辑工程师等文化元素和科技元素“双高”的人才缺口则更大。
(三)文化与科技创新成果交集少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得文化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但是,目前上海的自主科技文化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
1.创新理念少。尽管上海在文化创意发展方面是先驱城市,但现有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在理念上没有质的突破,无法形成持续的创造力。如创意产业集聚区自有品牌非常稀少,产品设计跟风,严重缺乏原创性。
2.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尚待挖掘,科技应用仍显不足。在产品发掘方面,目前国内基本以跟踪国外的技术创新为主,自主原创和二次创新不足。其原因不仅在于创新理念少,还在于受技术水平限制使得很多创意成果不能产业化,无法创造价值。以动漫行业为例,由于电脑绘图技术、渲染技术等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本土应用水平不高,使得动漫行业活动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即使有好的创意,也无法通过先进科技手段转化为优质的可视化产品。
3.官、产、学、研对接薄弱。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大量的创意主体(设计师、工艺美术家、画家、创意策划人等),以及由政府、企业、学校等组成的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服务的社会有机系统。但是,目前上海在科技成果与[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文化创意“无缝对接”方面仍然缺乏形成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扶持一体化的完整体系。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数量激增、规模拓展、影响扩大的发展态势,但大部分集聚区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系统对接模式,后劲乏力,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4.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尽管上海已将知识产权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来加以建设,但在国内大环境影响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维权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载体空间缺乏
1.缺乏空间集聚。从产业机理上分析行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缺乏集聚,将难以形成促进文化与科技产生有效匹配的溢出效应。北京、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如,2010年北京海淀、朝阳、东城、西城4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分别为2842.78亿元、1625.51亿元、899.07亿元和510.42亿元,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85.7%,特别是海淀区,几乎占到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半壁江山”,大量的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人才资源汇聚在中关村等标志性区域,很容易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相反,上海具有政策优势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却不明显,如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虽然科技和资本汇聚,但发展之初甚至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产业发展导向和空间上的错位,使得文化和科技在服务、需求、信息等方面很难实现空间上的“耦合”。
2.缺乏展会活动等平台。上海缺少类似北京文博会、北京文化投融资论坛、深圳文博会、杭州动漫节等推动文化与科技实现对接互动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现有的相关展会在规模能级交易对接上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北京文博会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在强化交易功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投资合作与文化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于2012年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如何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新体系、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圳文博会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它分为展览交易、项目投融资、拍卖等板块,汇集了[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最优秀的文化企业及其产品,成为全球中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品类最齐全、规模最宏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之一。这种高级别、超规模的展会,对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作用十分显著。
(五)众多扶持政策难以实现共享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最终需要在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突破,甚至需要发生重大变革。从梳理国内主要城市最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实际情况看,上海并不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微观主体与宏观导向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以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例,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仍主要聚焦在陆家嘴金融城、综合保税区、创新驱动(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城乡统筹和政府管理等5个方面,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相关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改革创新尚未得到充分关注。这种产业和政策指导上的错位,也进一步导致目前上海市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版权交易中心、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功能平台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四、对上海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若干建议
(一)总体思路
1.营造氛围。积极打造为各类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及文化科技活动提供展示、合作的平台,实实在在地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其目的就是要创造机会“让科技发现文化,让文化找到科技”,构建文化与科技互动融合的项目、人才、产业、企业等资源整合网络体系;注重开发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硅谷”地带,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富有灵感”的区域。
2.落实主体。各类兼具科技和文化属性的企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体,也是实现有机融合的微观基础。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要扎扎实实地落在有效主体上,包括引导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中小企业发挥市场灵活作用、引导国有企业发挥示范效应等。
3.聚焦载体。聚焦产业基地和重点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集成性高、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文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深度互动、有效衔接。
4.明确本体。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元素,已经渗透到广播电视、新闻[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出版、文化艺术、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多个门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要重点关注数字内容相关产业、文化装备相关产业以及科技助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3个领域,率先培育出一批在网络游戏展览展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领域具备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
(二)对策建议
1.聚焦跨界融合关键领域,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能级。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特别要注重产业链与价值链在产业运行中的互动与统一,以及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因此,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提升和重组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文化与科技融合必须突破核心环节,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强化成果应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1)聚焦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是当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有4种力量在驱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青少年文化消费数字化、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数字化、文化内容数字化、电信技术数字化。其主要产业模式包括娱乐体验模式、延伸产业链模式、平台模式、消费模式、技术支撑模式、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营销模式等。可以说,谁抓住了数字化,谁就赢得了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聚焦“眼球型”文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对中国本土时尚文化的引领,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全力扶持影视、出版、动漫等产业创新发展,把上海打造成中国时尚文化的发源地。
2.探索张江扩园,将重点文化创意集聚区(园区)纳入示范区范围。
(1)物理拓展。目前,作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尚未同其他散落在城市各个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充分的耦合,“重科技,轻文化”、“科技园区多,文化园区少”的现象十分明显,这对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明显制约。建议逐步将全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鼓励园区之间实现多元化竞合发展。
(2)内外兼修。一是练好内功。通过园区对接实现资源整合,依托核心载体,整合产业链,实现“环境、技术、资源、人才”等整体(主体、客体)营造。二是练好外功。积极争取通过部市合作等手段,谋求政策共享。国家级高新区享受[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的部分政策,市级高新区可参照执行;上海出台的各项政策,原则上适用于本地所有园区;鼓励上海各区县出台适合各自园区产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的附加政策。3.发挥区县积极作用,通过重心下沉促使文化与科技融合“接地气”。上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离不开各区县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激发区县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活力,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之一,也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接地气”、融进城市活动的重要内容。如杨浦区由“兆联天下”、复旦软件园携手徐汇软件基地发起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特色产业联盟集群,不仅是对园区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园区主动服务、专业服务、个性服务、加速服务功能的升级。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区县的积极性:
(1)优化调整市区财税体制,通过专项资金下放区县等方式,做实融合工作。完善市区财税体制是调动区县积极性的重大举措。“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后,中央和地方财税分成比例有可能出现调整,市区财税体制也必须做相应调整。如优化市区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结合融合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建设,加大市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调整税收的分享办法。对区县开发产生的税收,市区分成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区县倾斜。
(2)鼓励区县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或示范项目。借鉴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模式,在各区县开展“市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评选与挂牌活动,通过改变考核办法等手段,突破 “条线分割”、部门脱节等瓶颈,促进区县各类科技园区扩大成果产业化。
4.培育龙头企业,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把文化推向市场,不仅要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来生产,更要按照一般商品生产的模式来进行生产,适应最新的科技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行传播。从这一角度出发,上海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需要培育和引进具有世界影响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聚效能,努力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树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品牌。
(1)开启文化与科技融合“龙头企业”评选等活动。通过政策、资金等多种手段,紧紧抓住行业“龙头”,全力扶持一批行业领先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
(2)推动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发挥积极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术、数字娱乐等领域,要集聚一批具有较强“走出去”能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国有企业,鼓励以上海电影集团为代表的电影制作企业积极融入全球竞争。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既承担起在文化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的扶持、引导作用,又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5.营造氛围促进消费,提高文化与科技互动率和公众参与率。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提供实现互动的空间,需要引起公众关注和参与的氛围。
(1)倡导综合开发经营,确保企业、人才、公众、市场等有更高的互动和参与率。要大力发展技术中介产业,使更多的发明创造成果产业化;通过政企联动,有效推动文化投资项目管理的完善;推进项目综合经营,推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互动合作,挖掘市场潜力。
(2)探索筹办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题的文博会,营造消费市场氛围。积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形成全社会支持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手段,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消费。
(3)加大对通用型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鼓励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文化产业通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企业、司法、行政等部门适应知识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对法律、交易、金融等服务领域人才的要求,构建新的终身学习社会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制定适合本领域需求的人才培养政策。6.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塑造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城市文化核心特色。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物,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部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要以新兴业态发展赢得文化产业竞争核心优势。
(1)创建上海“世界级文化与科技融合与创新中心”。从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看,当国际大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居于世界一流地位并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之后,通过打造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激活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向高端化、创意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就成为了这些城市的不二选择。10多年来,上海已建成不少地标性的文化创意园区,但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上海应结合文化产业功能布局调整,全面提升上海科技、文化中心功能,推动上海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上海文化辐射力和城市软实力。[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2)筹办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题的重大国际性赛事和活动。随着迪士尼、东方梦工厂等项目落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相关领域,通过升级浦东创新论坛等方式,策划若干世界级的论坛、展会,或可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助推器。7.筹划组建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研究院。根据文化与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等的趋势建议,筹建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研究院。研究院应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推进先进技术产业化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通过集聚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建立新型运行机制,该研究院应具有技术研发、行业服务、成果转化等功能。不同于现有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研究院强调打通“文化艺术大师”与“科技领军人物”长期以来“隔行隔山”的典型通病,聚焦面向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8.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扶持政策共享化。结合各园区载体纳入张江科技创新示范区工作的推进,积极争取使更多的文化企业能够享受、申请科技类诸多投资、税收、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加强对优势文化与科技融合行业和重点融合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直接融资,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保险市场,改进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科技产业领域,支持有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动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基地与上海版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对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制定有利于文化“走出去”和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繁荣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扩大服务半径。责任编辑:王新建
[键入文字] 科学发展 2013年
第9期
参考文献:
[1] 顾江,郭新茹.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0 [2] 刘琦岩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甘肃科技,2012(1). [3] 匡跃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0). [4]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科委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R].2012-08.
[5] 汪振军.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J].创新科技,2008(8). [6] 王英.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J].兰州学刊,2012(5). [7] 文化部文化部. “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R].2012-09.
[8] 闻科.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J].艺术百家,2011(1). [9] 吴天勇章可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振兴[J].政策,2013(1). [10]习牧歌.中关村核心区:科技与文化的交响曲[J].中关村,2012(3).
[11]解学芳.基于科技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脉络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 [12]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3).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R].2012-09.
[14]钟荣丙.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 [15]周武.上海文化的三重构造[N].文汇报,2013-01-21.
第五篇:上海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上海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主要研究上海共青团组织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与共享为目标、以信息化为基础、多种接入方式并存、后台资源统一调配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实现活动、建设与服务的三位一体。建设上海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资源统筹与有效配置的科学体系,是实现共青团组织活动、建设、服务三位一体的联系纽带,是构建上海“数字共青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通过对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意义、目标、功能、架构和流程的重点研究,以及对相关试点单位的试点成果归纳,探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模式,同时指导各级团组织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积极参与,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共青团 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凝聚
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对党的执政理想的追随和认同程度,将直接影响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王兆国同志指出,“必须特别重视群众团体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群众团体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在联系群众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在巩固国家政权方面的社会支柱作用。”
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关键在于通过提高团工作的有效性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周强同志在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切实增强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我们认为,共青团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发挥在党的青年工作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关键在于以凝聚力为核心加强共青团的自身建设。从实践来看,共青团的凝聚力主要来源于思想凝聚、组织凝聚和服务凝聚三个方面,而服务凝聚的关键是对青年提供有效帮助。
长期以来,共青团组织通过一系列具有组织特色的品牌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种先进评选活动,聚焦了优势和先进青年群体;爱心助学、青少年社工、青少年维权岗等,把团组织的目光也投向了弱势青年群体。但总体上,对于占绝大多数的中间群体的青少年有影响的活动和服务相对还比较少。
当前,各级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资源配置尚不是很均衡。究其实质,就是资源在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没有得到有效的统筹。从时间序列上看,我们把较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阶段性活动的开展上,而在长效性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的建立方面较为缺乏,从而使得共青团组织的许多工作和活动很难长期地发挥应有的、持续的效应和作用。从空间序列上看,上级团组织拥有较多资源,如各类团属青年社团、各类活动阵地、各类青少年网站等,以及来自党政和社会方面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多是相对独立没有关联的,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机高效的整合,也没有在更大的领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越往基层,团组织往往在资源的获取上难度越大,从而制约了团组织为青年提供有效的活动和服务。因此,共青团要强化资源配置,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努力改变团内资源“横向分隔、纵向衰减”的现状,建设面向青少年、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以个性化的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
共青团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求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开展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的一个传统优势,也是共青团组织的强项,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理念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和体现。但一般来说活动存在着时间延续性短、受影响面有限、效用持续性差等客观情况,能对青年提供的服务相对有限。青年呼唤长期的、有效的、符合个性需求的、全方位的服务,这是对团组织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
共青团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求共青团组织实现青年工作的网络化,并在组织网络、工作网络和阵地网络的基础上,形成把这些网络贯穿起来的新手段。信息化手段提供了这样一种解决途径。通过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更大范围地整合党的执政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团内资源,为各级团组织服务青年提供统一的、庞大的后台资源支撑,把服务的主动权、选择权交给青年,使青年得到长期、有效、个性化的服务。
建设上海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上海共青团组织“活动、建设、服务”三位一体综合推进团的事业发展的工作理念。公共服务平台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一个以信息化为基础,功能强大、受众面广、影响力强的综合平台,这将使上海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和自身建设的创新,树立上海共青团组织的全新“品牌”。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1、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协调、整合各方资源,为最广大的青少年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构建一个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长效体系,实现共青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共青团组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共青团组织要实现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核心目标,关键是要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使广大青少年切实体验到来自共青团组织的有效服务,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与关爱,会自然而然地凝聚到团组织的周围,从而有效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
3、实现资源统筹与有效配置的科学体系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在时序结构中提升非一次性资源、非耗散性资源的比例,并将网上和网下的资源、团内和团外的资源、局部和整体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及在时空范畴的有效配置,从而使各级共青团组织在资源的利用上更好地消除不关联性和不对称性,并更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为团的工作提供服务。
4、实现共青团组织活动、建设、服务三位一体的联系纽带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建设和服务三者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活动,展示团组织的活力;建设,夯实团组织的根基;服务,体现团组织的价值。围绕服务开展的活动,将使服务更为生动,更广为人知;通过服务凝聚的人心,将使组织建设更有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成为三位一体的联系纽带。
5、构建上海“数字共青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青团要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而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必须实现共青团的现代化。信息化是共青团组织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是构建上海“数字共青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和工作流程的再造,是实现组织变革的基础。
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要求,通过建设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核心目标。
(二)建设目标
要打破团内资源掌控权的壁垒,充分整合党政资源、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达到青少年服务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与共享为目标、以信息化为基础、多种接入方式并存、后台资源统一调配的上海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
(三)基本原则
1、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设计制定平台建设的发展规划,并纳入上海共青团事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
2、资源整合与充分共享相结合服务平台建设中,一方面要整合,解决资源从哪里来;另一方面要共享,解决资源如何利用。所有的团组织既是平台的建设者,需要向平台共享自己的资源,同时又是平台的受益者,可以从平台上获取更多的资源去服务青少年、开展工作。
3、试点先行与经验推广相结合既要在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方式照搬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试点,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归纳服务模式和流程,形成一定经验后,逐步推广经验、扩大服务资源的整合面。
四、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特征和实现功能
公共服务平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需求为导向,二是以整合与共享为目标,三是以信息化为基础。
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按服务性质、服务形式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按服务性质分类
①提供发展型服务。在教育、就业、参与、健康、闲暇活动、维权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六个促进上海青少年发展的优先领域提供针对性服务。
②提供指导型服务。依托专家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政策、法律、维权、心理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③提供资源型服务。为共青团各级组织开展工作、活动提供资源,如讲座、报告等教育资源,活动场馆、会场等阵地资源,联系、交流等平台资源,等等。
2、按服务形式分类
①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围绕青少年发展的六大优先领域,为青少年提供政策、法规、知识、行情等各类信息。
②提供投诉举报服务。结合维权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涉及权益保护的网上投诉、举报。
③提供互动咨询服务。通过论坛、视频、留言板等形式,依托专家力量,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健康、发展导航等方面的实时在线咨询服务。
④提供个性诉求服务。对青少年个性化的诉求,上述服务形式无法满足的,通过相关团组织整合团内、行业内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在允许范围之内的个案服务。
3、按服务对象分类
①提供面向基层团组织的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使任何一级团组织通过一定的权限,使用平台上的稀缺服务资源,为本系统、本单位的团员青年提供服务。另外,可以通过平台的建立,为团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提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②提供直接面向青少年的服务。通过菜单式的服务项目,把更多的服务选择权交给广大青少年,使他们能够通过服务平台自主地、直接地获得服务,所有的服务流程将通过平台自主运转,而不需要通过团组织。
③提供面向管理、研究、决策者的服务。通过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团市委和其他有关青少年问题研究机构、政策决策机构等,可以直接面对青少年在竞争加剧趋势下日益膨胀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中所产生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对第一时间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的智能化分析,提供相适应的服务。平台还将为团市委在信息预警、动态研究、对象调研、广泛联系、扩大覆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架构
(一)逻辑架构
公共服务平台由三大部分组成:前台接入层(Access)、中枢平台层(platform)和后台资源层(Resourse)。
1、前台接入层
前台接入层是接受广大青少年提交服务诉求的窗口,由五个“A”构成:Anyone、Anywhere、Anytime、Anywise、Anything。
Anyone:任何青少年都是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职业青年、社区青少年等;
图1 公共服务平台逻辑架构
Anywhere:青少年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服务平台提交诉求,如家里、学校、社区信息苑,青年中心,团属阵地甚至网吧里;
Anytime:平台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诉求提交不会受服务机构的工作时间限制;
Anywise:青少年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提交服务诉求,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BBS、传统书信,以及到专门的服务受理点上门寻求帮助等;
Anything是指青少年的任何合理需求都能够通过平台得到来自后台服务资源的可能的有效帮助。
服务平台将通过具有“5A”理念的前台接入层,提高为青少年服务的广泛性,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
2、中枢平台层
中枢平台层是公共服务平台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是信息技术的集中应用环节。其主要功能,一是将所有前台接受到的青少年诉求信息标准化和电子化,通过系统自动汇总、归类,再将有关任务派送到后台与之相关的支撑资源;二是将后台有关的处理情况按照设定方式反馈提出诉求的青少年;三是对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记录和归档,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跟踪服务和有效查询、分析、研判等奠定基础。
从逻辑架构来说,中枢平台层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硬件基础平台层。硬件基础平台层是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位于中枢平台层的最底层,包括了共青团组织的团属网站,电子邮局、手机短信、网络论坛、视频会议、网络电话等共青团工作基础平台,等等。
二是数据库层。数据库层位于硬件基础平台层之上,主要包括:
用户数据库——记录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轨迹的数据库。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注册用户。普通用户可以浏览一般信息,无需登陆。注册用户采用“通行证”,只需一次登陆,就可以访问相应权限的信息。系统只记录注册用户的个人信息,但对所有用户在网站上的动作轨迹均予以记录,以进行用户行为分析,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
专家信息库——提供服务的专家资料库。如心理咨询专家库、法律援助专家库、医疗服务专家库等。各库由相应的服务提供单位负责建设和维护,确保一定数量和水平的专家队伍,为青少年的各种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
服务信息库——记录服务的基本信息,如服务类别、注册信息、基本介绍、服务设置、报审和监督、服务评价等。
知识资源库——各种知识类信息的数据库,如政策法规信息、服务案例信息、知识介绍信息等。
流程规则库——每种服务所套用的模式、流程和规则库,如针对不同类别的服务流程,以及服务过程中采用的实现方式(信息发布形式、信息单向传递形式、在线互动交流形式、网上留言形式)等。规则库建立后,每一项服务均可以套用其中的一种模式进行。
审核监督库——针对每一项服务,建立审核和监督机制。服务由三级团组织(团市委为一级,区(县)、局(公司)、高校和市属单位团组织为二级,其直接下属团组织为三级)负责审核,并接受用户投诉,对其实施监督。
三是应用层。应用层位于硬件基础平台层和数据库层之上,包括了各种应用系统,可以对任何一个通过平台处理的服务事件进行科学分类、跟踪督办和信息传递,并可进一步提供诸如查询、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如:
信息查询系统——对平台内信息进行关键字模糊查询,以方便青少年快速搜索到相应的服务内容。
在线交流系统——通过BBS、聊天室、视频等形式,与青少年直接“面对面”地开展诸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
后台管理系统——构建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对数据库、网页等进行管理与更新。系统管理员应拥有足够的权限对所有的后台进行管理;每一家提供服务的单位均有相应的权限维护与其相关的服务内容。
统计分析系统——对平台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页面访问量、访问者地域分布情况、各栏目点击量分布情况等,便于决策者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形式。
调查评估系统——通过网上调查、网上投票、网上评估、网上公示等形式,提高团员青年的参与度和评估的可靠性,推动共青团组织民主建设与评价体系建设。
网络动员系统——通过电子邮局、手机短信、视频会议等形式,建立共青团组织全新的快速动员和响应机制,使服务信息、活动信息、组织信息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大范围地传递到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中。
3、后台资源层
后台资源层是整个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各种服务的落脚点和支撑点,主要负责完成通过中枢平台层分类派送过来的服务任务。后台的支撑资源是否庞大和丰富,将直接影响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后台资源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加载新的服务资源。
①团内资源
协会资源——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杰出青年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文学联合会等。
称号资源——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文化新人、IT青年十大新锐、青年经济人物、青年岗位能手、三好学生、新长征突击队、青少年维权岗、青年文明号(共青团号)等。
奖项资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挑战杯等。
阵地资源——青年文化活动中心、青年中心等。
媒体资源——青年卡、青年报、学生导报、生活周刊、青年社交、团的生活、上海青年电子社区、城市青年网等。
活动资源——十八岁成人仪式、雏鹰争章、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等。
教育资源——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团校)、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基地、青少年野营基地等。
②党政资源
青年局——承担政府青年事务。
行业资源——房地、工商、公安、民政、劳保等。
政策资源——推优入党、再就业免费培训等。
③社会资源
专家资源——百名心理专家、百名法律专家、医务专家等。
企业资源——电信、汽车等。
4、纵向贯穿流
在逻辑架构的三个层次中,还纵向贯穿着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
信息流——服务诉求提交和处理情况反馈的来回信息传递构成信息流。
资金流——服务过程中涉及资金往来和结算构成资金流。资金流包括支付平台、银行结算、账务处理等环节。
物流——部分服务项目还涉及物品的传递,构成物流。高效的物流系统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对服务的满意度。物流包括仓储、配送、调度等环节。
工作流——为服务的有效性设定的工作流程形成工作流。工作流由一组规则构成,如受理、输入、处理、反馈、评估、投诉等各环节的工作要求与衔接程度。
若再考虑人力资源配置因素、技术扩展因素、第三方评价因素等,还将形成更多的贯穿内容。这些纵向贯穿的内容与横向各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了服务平台的三维逻辑架构。
(二)技术框架
图2 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框架
1、服务平台网站
建立一个服务平台的主网站,青少年通过访问网站获取最直接的信息服务,并可实现诉求的提交。青少年直接看到的网页是前台接入的一种方式,隐藏在其背后的程序、数据库等才是最核心的中枢处理系统。因此,网站只是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服务平台的全部。
2、信息化基础平台
完善电子邮局、手机短信、视频会议、BBS和网络电话的各项功能,作为平台服务手段的技术支持系统。信息化基础平台是相对独立的技术运用,可以嵌入在任何一项服务中,丰富服务手段。
3、服务热线
以12355热线电话作为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并根据服务量扩充呼叫中心的席位和硬件、人员配置。热线是前台的重要组成之一,工作人员通过信息输入系统,将电话求助的服务内容录入,实现信息的标准化,由中枢处理系统进行统一调度,完成服务。
4、受理点
以青年文化活动中心、青年中心为青少年服务诉求受理点,开辟受理专区,配置计算机设备并接入互联网。配备专门的服务接待人员,把青少年提出的需求通过计算机录入服务平台,寻求解决办法。受理点可为无法上网的青少年提供一种服务接入方式。
5、数据库系统
建立用户库、专家库、服务信息库、审核监督库、资料库等各类数据库。各数据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应用程序在执行时按需调用相应的数据库。
6、处理系统
由标准化系统、任务分发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后台管理系统等模块构成的中枢处理系统。标准化系统可以对来自前台任何接入方式产生的信息设置统一的格式,并按关键字不同,通过任务分发系统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来执行。任何一个操作以及数据的流向都会被记录,由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类统计。服务提供者和系统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的友好界面来对服务和系统进行管理。
六、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工作流程
1、加入流程
图3 加入流程
流程说明:公共服务平台上的每一项服务都应建立审核机制。服务由其上级团组织负责审核并对其实施监督。审核权限最低到三级团组织。
2、服务流程
服务窗口型流程——适用于具有服务窗口单位提供的服务,如服务性行业的共青团号(青年文明号)等。这类服务一般由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完成,类似于电子商务模式。
图4 服务窗口型流程
行业服务型流程——适用于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行业类服务,如房地、工商等。这类服务以提供政策法规和行业信息为主,服务提供者通常信息化基础水平较好,内部行政流程比较完善,服务流程一般通过前台接入后纳入其内部流程完成。
举报投诉型流程——适用于在线投诉、举报的服务,如110信箱、消费投诉等。这类服务提供者通常都有内部的处理流程,但不会提供分析统计,需在纳入其内部流程前对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以便于统计和监督。
图5 行业服务型流程
图6 举报投诉型流程
阵地服务型流程——适用于提供活动、教育阵地的服务,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类服务都有实际的阵地依托,通过平台提供基本的介绍、接受预约等,除浏览信息外需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完成。
图7 举报投诉型流程
线下服务型流程——适用于仅在网上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由线下完成。这类服务提供者一般没有或很少有上网条件,仅需在网上发布服务信息,不提供预约或在线功能。
图8 线下服务型流程
3、监督流程
图8 监督流程
“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形势下,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服务是根本途径。只有竭诚为青年服务,才能凝聚最大多数青年,才能赢得最大多数青年。随着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更多的团员青年将从中受益,团组织的比较优势也将在广大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体现,这无疑将增进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