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座:美好人生从心理健康开始
美好人生从心理健康开始
很多人认为:没病没痛,能吃能睡,这就是健康。对不对?这只是说你的肉体没有问题,如果我们说一个人“一丈柴九尺无用”,这丈柴没病没痛,能吃能睡,你说他健不健康?不健康,健康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病。那么健康是什么呢?
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趋于完满的状态”。这表明,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
是不是说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不错就是健康呢?会不会还漏掉什么?如果一个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但是他十恶做尽,机关算尽,坏事做尽,好人害尽,健不健康?也不健康。所以1989年,WHO在宣言里把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99年,WHO新制定的健康标准是:躯体健康方面:1)吃得快;2)走得快;3)说得快;4)睡得快;5)便得快。心理健康方面:1)良好的个性;2)良好的处世能力;3)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心理健康是什么
健康知道了,那心理健康又是什么?不能满足于没有问题,而且还要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才是心理健康,十全十美是不可能。最起码要没有心理问题,第二是状态良好,心情愉快精神爽,能有效对付各种心理压力;第三是最高层次的,高心理效能的理想状态,在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效能。大家要看清楚是理想状态,是值得追求但不要希望能达到的状态,尤其是接下来要讲到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果照标准来看,你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些标准目的是鼓励你,努力去达到这种状态。还有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它是连续性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教授莫雷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其实在轻度失调和常态之间还有一个水平,叫心理不适,就是心理不舒服,而且要经常的不舒服,偶尔不舒服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
知道了心理健康是什么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知道怎么样才是心理健康。
第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多,我选出一些最出名和大家关系最密切的看看。前面已经说过,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让自己从正常向健康发展,从健康向更健康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完满的人。
一、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要做到心理正常比较容易的,有幸福感就行了,而要健康就要四项具备。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觉,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幸福你就幸福了,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觉得自己幸福呢?国外在经过多次调查后发现,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征,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对自己多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较大,第三,幸福的人很乐观,对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惊喜,第四,幸福的人多外向,易与他人共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
二、我国心理学家王登峰提出的标准:
(1)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2)受他人,善与人处;
(3)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来的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这些标准主要是针对成年人,高中生听起来可能感觉很遥远,下面还有一个是专门针对高中生提出来的,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
这就比较全面的描述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是怎么样的。要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还需要我知道第三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几个:
(一)生物因素
遗传、性别与年龄、体质、疾病
(二)自然环境因素
天气、空气质量、噪音、拥挤、色彩
(三)心理社会因素
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心理冲突和挫折情境
4、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5、认知模式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中国有句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就是遗传,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西方人到了20世纪才开始研究遗传。遗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气质,气质类型主要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性决定的,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性通过遗传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所以,血缘关系相同或相近的人比无血缘关系或血缘关系疏远的人,无论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或气质特征方面,都要接近得多。
性别年龄也有关系,以精神病为例,从性别上看,女性比例较男性为高,约65%左右;从年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40岁以上的约占20%,其它年龄段的患者占5%左右。总以精神病为例好像不大好,我们来看正常的人吧。
高中学生中,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起男性更令人担忧,特别在抑郁和恐怖方面问题更严重,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情绪更加容易低落苦闷,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对各种事物例如人群、学习、交际等更容易产生恐惧感。
体质也会影响心理健康。许同海,李少铎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等院校学生864名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个性类型
体质好生
体质差生
乐群兴奋型
24.8%
3.6%
持强果敢型
27.4%
1.2%
聪慧紧迫型
22.4%
20.6%
自信安定型
19.3%
8.2%
从众随和型
18.2%
24.5%
忧柔怯懦型
2.7%
42.8%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积极的个性类型中,体质好的学生要比体质差的学生占的比例高得多。体质好的学生不仅心理健康指标相对较高,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相对较高。
(二)自然环境因素
噪音
研究表明,噪音条件下,人们易出现烦躁不安、疲劳、迟钝,甚至是严重的焦虑状态。长期的噪音可使人的性格特点发生改变,并使人的攻击行为增加。其实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做,你学习时别人朗读英语背诵课文唱歌跳舞,你感觉如何?一定很烦。研究继续,你受不了大叫一声:不要吵。那个人装作没听到,继续歌唱伟大的祖国。接下来你有什么反应:再吵我就对你不客气。所以大家尽量不要制造噪音,不要影响别人的心理健康。
拥挤
一个人至少也需要0.6平方米以上的私人空间,如果人的这个私人空间由于互相拥挤而受到破坏,人就会亢奋、烦躁。美国一位学者把人所需要的一定空间领域称为“人体缓冲区”,如果经常有人入侵自己的这一区域,人就会紧张、焦虑、烦躁,情绪失调,甚至失去自制,产生攻击行为和暴力事件。大家知不知道,考试时为什么要把前后左右的桌子距离拉大呢?其一防止作弊,其二让你们的水平更好发挥出来。因为拥挤会影响人的学习能力,人们在拥挤状态下的学习能力智力活动会降低。
生物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下面这个。
(三)心理社会因素
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中国有古话:三岁定八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可以看出早期经验的巨大影响。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教授卡斯比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这是性格上的影响,智力也一样。对婴儿和动物的研究表明,那些早期接受丰富刺激、受到良好照顾的个体长大后智力能力发展都比较好,而在贫乏、单调的环境中成长的小孩,能力就比较差。
早期经验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妈妈在怀孕时就已经开始影响小孩的心理健康。英国研究者发现,小孩先天畸形、很大才会走路或说话,还有活动过度(多动症),这些问题严重的儿童,他们的妈妈在怀孕时就经常和别人吵架。
当然,早期经验也有好的影响。澳大利亚一家医院进行一个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35名怀孕期间每天欣赏音乐的妈妈,他们的子女中有7个成了音乐家,2个成了舞蹈演员,其余孩子也有良好的乐感。
家庭环境的影响,这里有一首小诗可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指责中,他学会责备;
如果孩子生活在仇视中,他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学会害怕;
如果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学会自馁;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学会羞愧;
如果孩子生活在妒忌中,他学会嫉恨;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学会自卑;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
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友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学会自珍;
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立志;
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和公正中,他学会什么是真理和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挚爱中,他学会热爱我们所生存的这颗星球;
所以,请问呀请问:我们的孩子究竟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父母的养育态度对你们的性格影响也相当大,尤其是母亲。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对孩子是左边这些态度,那么孩子往往就会有右边相应的性格。
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娇宠 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
拒绝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 攻击、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专制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民主 合作、独立、温顺、社交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就是指使生活发生变化的一些事情。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都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压力,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1967年对43件生活事件进行了评定,计算出每一种生活事件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叫做社会生活再评定量表。我们来看前10个。
生活事件 压力平均数
1、配偶死亡 1002、离婚 733、夫妻分居 654、服刑 635、轻近家人死亡 636、受伤或生病
537、结婚 508、失业 479、复婚 4510、退休 4
5这些是针对成年人的,跟高中生关系不大。下面这些就是针对高中生的,引起高中生压力的生活事件。最高的五个分别是:
1、考试成绩不够理想,2、在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3、害怕考不上大学,4、考试要争取好名次,5、父亲或母亲的期望。
最低的五个依次为:
1、青春期生理变化,2、自己的外貌,3、目前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4、生病,5、没有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3、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关系比较大,往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总是和某些性格密切相关。
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成为强迫性人格,表现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与癔病相联系的人格表现为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沉于幻想、自我中心和爱自我表现等;精神分裂症被认为与孤僻离群、多疑敏感、情感内向、胆小怯懦、喜欢幻想等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还有一个A、B人格类型。其中A型人格的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的两倍以上,并且易患强迫症、焦虑症、高血压等其他的心身障碍。所谓A型人格的典型表现是:好胜心强,事业心强,雄心勃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凡事求成;B型人格则表现为:心地坦荡,不争强好胜,从容不迫地做事,较宽容,易合作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B型人格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但不大容易成为杰出人物,比较适合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但是不要去羡慕别人的伟大杰出。
如果个体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特征,那么只要有较轻微的刺激因素就有可能导致相应的精神疾病。所以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就要注意:第一,尽量去改善这些特征,完全可以改善;第二尽量避免刺激。
4、心理冲突和挫折情境
5、认知模式
第二篇:美好人生从音乐开始
美好人生从音乐开始
音乐教育专家许卓娅教授谈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用音乐来进行儿童的启蒙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层面来阐释。因为父母在利用音乐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价值期待,从而导致父母对儿童不同的音乐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评价。
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什么是合理的价值期待呢?
父母不能完全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音乐启蒙。早期婴幼儿的音乐启蒙更多地是在生活中,由父母随时随地进行的,其目的不是为了让他掌握一种技术、学问或生存本领,不是儿童或者父母以资炫耀的资本,而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利用音乐进行交往的能力,是为了让儿童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When 何时开始音乐启蒙教育?
▲从祖母的祖母开始„„
这是匈牙利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先生的一句话。有一次,一位家长问他:“教授先生,您认为我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比较合适呢?”柯达伊问:“请问您的孩子现在多大了”,这位家长回答说:“我的孩子就快满六个月了”。柯达伊不无遗憾地对他说:“太晚了,从孩子的祖母的祖母就应该开始音乐教育了。”
柯达伊先生的回答表明,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起点并不是儿童本身,而要追溯到其祖辈的祖辈。
▲从准备要宝宝开始„„
宝宝的音乐启蒙越早越好,如果祖辈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父母要从准备要一个宝宝的时候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尤其是胎儿时期,母亲要经常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并经常哼唱一些歌曲给宝宝听。
What 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进行启蒙?
▲欢快、轻柔
▲适中的音量
▲父母的声音
给宝宝听的音乐要选择一些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太热烈、金碧辉煌的不行,描写战争杀戮狂暴的也不行,迪斯科音乐、有很强烈、狂躁、尖锐声音的音乐都不行。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的选择,要从节奏、旋律、歌词方面加以适当的注意。在播放给宝宝听时,音量要加以控制,不能太大,否则会伤害宝宝娇嫩的听觉系统。但我还是更推崇父母用人声、用充满爱与想象的声音,通过亲子的身体的有节奏拍打来哼唱给宝宝听。
How 音乐启蒙怎样进行?
▲哼哼唱唱
▲拍拍打打
▲摇摇晃晃
0-3岁的宝宝有很多机会呆在父母的怀抱里。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对他哼哼唱唱,同时要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伴随着哼唱或者念儿歌,还可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和爱,这是无论哪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也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宝宝小的时候以此为主,即使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只要孩子有机会坐在你身上,父母便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其身体。这些东西都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也是充满爱与想象的。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它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韵律的变化。这种摇晃、颠簸对于儿童的抗摇晃、抗颠簸的感觉统合也有很大帮助。现在有的父母把宝宝局限在小床上、小童车里,缺少摇晃和颠簸的刺激,导致一部分孩子感觉统合失衡,这是很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是你主动,宝宝大了一点以后,可以让他主动,让他来拍打你,摇晃你。等到宝宝会走路了以后,可以和他做音乐游戏,边念儿歌边相互追逐,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高低等。
Part 2爸爸妈妈还应该知道的:
音乐能使宝宝更聪明吗?
这首先要看如何理解聪明这个概念,如果仅把聪明界定为智力的发达,那么,我不敢确定,因为这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但如果我们把聪明理解得多元一些,音乐是绝对能使宝宝更聪明的,因为音乐中充满了爱与想象,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秩序,而这些都是宝宝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父母需要用语言表达出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吗?
专门的语言描述是不必要的,你不一定要把你从音乐中理解到的东西告诉孩子。孩子和成人的经验不一样,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对于宝宝而言,唱词是一种刺激,哼出的旋律、节奏是一种刺激,音乐里面既包括了爱与想象,又包括了秩序,虽然孩子不一定能清楚地表达,但他在听,在感受。父母实际上是用音乐在和宝宝进行交流,你向他传达的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互相关怀的教育。3岁前有没有必要进行专业的音乐教育?
这很复杂,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孩子还小,可能更多的时候是父母的选择,而父母的价值倾向会影响选择,所以父母的选择有时是盲目的,有可能完全出于一种功利性的需要,或是对父母自身幼年生活的一种补偿,觉得自己曾经没有机会学习的,现在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这样在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起来,才不会觉得有失面子。
除非孩子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兴趣,同时又有天分,也未尝不可尽早让其接触专门的音乐教育,是所谓“早定性,早成功”。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家长还是要客观一些,不要代替孩子作选择。除非孩子无所事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然后,家长有必要介入,着手培养他某一方面的兴趣。
可以让3岁以前的孩子学习乐器吗?
前几年,铃木教学法曾经很流行,也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乐器的热潮。其实在我看来,铃木教学法的核心,是为了在学小提琴的过程中,培养儿童一种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且孩子在做出选择以前,成人要经常带他去看别的孩子拉琴,使他逐步产生了学的愿望后,还要给他一个考验期,因为一旦做出选择,就是绝对不能更改和放弃的。其实铃木学校具有法西斯性质,是很不人道的。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赋,家长可以让宝宝学习玩玩乐器,但要对学习乐器的目的有一个客观的期待,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学出个子丑寅卯,而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一种陶冶,在乎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交往,人生价值的获得,及如何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情感上的困难。
不进行专门的音乐教育的孩子照样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音乐和生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媒介,一个交往的媒介。家长要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和孩子共享音乐,使音乐成为家庭生活的背景,成为共享交流的一个资源和话题。非洲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而他们的音乐教育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的,音乐就是生活本身。
怎样才能知道孩子对音乐是否有兴趣或天赋呢?
家长可以经常放一些音乐给宝宝听,观察他是否表现出高兴,是否能模仿再现,是否要求成人重复等。这样可以看出孩子对音乐有无兴趣。
至于宝宝是否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则要经过专家的鉴定。
父母要具备什么样的音乐素养呢?
关键是爱心,这是最重要的,而且父母要自始至终参与到宝宝的音乐活动中去,要用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和理解去引导宝宝喜欢音乐、感悟音乐。父母本身的音乐素养在早期并不是最重要的,父母只要不是纯粹的音盲,就都能够用自己的爱心,用饱含情感的自然人声来给宝宝哼哼唱唱。到了宝宝正式学习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和宝宝一起学习。
第三篇:美好人生从扫地开始
美好人生从扫地开始
也许有同学会问:美好人生怎么会从扫地开始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扫好地与学好习并不矛盾。扫地与学习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扫好地对学习还有促进的作用。也许有同学还会问:扫地耽误了我们的学习时间,怎么能会促进我们的学习呢?这不是明摆着矛盾吗?当然,如果单从学习的时间上看,扫地确实会占用我们的学习时间,但扫地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完善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学习固然重要,学会生活同样地重要。难道我们能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看作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吗?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这句话说得十分深刻,我认为这“习惯”中一定包括卫生习惯,“细节”中一定有扫地的细节。因此如果我们能养成扫好地的好习惯,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的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就能迁移到学习中去,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是大有裨益的;相反,我们扫地马虎、做事不认真,这种生活习惯也会迁移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当然这种迁移是负迁移,对我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其次,扫地能折射我们待人待事的态度。有同学认为扫地是小事,学习才是大事,于是乎在值日时马虎应付、“偷工减料”。没错,扫地事虽小,却能反映出我们对待事件的态度。一滴水,少吧,照样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树叶,小吧,同样能透出气候的变化与季节的更替;雷锋一生做的都是小事,但雷锋精神却能代代相传。可见小事与大事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试想一个连地都扫不好的人,将来又能成就什么样的大事呢?又有谁会把重要的事交给一个连地都扫不好的人去做呢?同学们,让我们每天都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另外,扫地是爱班级、爱集体的重要表现。应该说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是爱班级、爱集体的好同学。谈到爱班级、爱集体也许同学们想到最多的是如何为班级争更多的荣誉,如何在运动会上获得更多的金牌,如何在考试成绩上取得更大的优势等很多方面。诚然,这些确实是爱班级、爱集体的表现。当然,做好自己的值日工作,扫好每一片地、擦干净每一块玻璃也是爱班级、爱集体的具体表现,而且是更为具体、更为现实的爱班级与爱集体。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一尘不染、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谁都不愿意自己整天在一个纸片满地、痰迹一片的环境下生活与学习,应该说拥有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其实,实现这个愿望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每天作好自己的值日工作就行了,这当然得靠每一个同学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齐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地面更卫生、玻璃更干净。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将来肯定不会去扫地,但我们每一个人又必须学会如何去扫地。因为美好人生从扫地开始,最后祝愿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第四篇:美好人生,从文明礼仪开始
美好人生,从文明礼仪开始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灿烂如花,远播四方,我想这与我们的礼仪之邦不无关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可见,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儿童时期,既是奠基人的性格雏形的时期,又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也恰恰是进行礼仪教育的黄金时机。通过对小学生教育和引导,使小学生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摒弃陋习,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将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抓住最佳教育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我们教育者值得深思和研讨的专题,也是执着追求的目标。
一、渲染铺垫
我国的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为人之道,让学生诵读脍炙人口的优秀中华诗文经典,对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大有裨益,我给学生统一发放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读本,利用晨读时间、课前十分钟组织进行大声朗读与背诵。初始学生读起来有些拗口,有些地方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学校校本课程《礼仪》课的开设,“礼仪之星”评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对这些国学经典的态度也逐步改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日复一日地坚持朗读,孩子们从经典中学到了许多文明之道。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也逐渐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在诵读中传统文化润泽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我在学生中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通过书报杂志或网络等途径,阅读礼仪经典故事、学习礼仪常识、搜集关于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然后制作成精美的电子小报、展板、漂亮的书签等,使学生在教室、学校里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
如果说诵读摘抄增加了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文字概念的话,那么相关的动画卡通以及漫画就增加了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直观印象。活泼有趣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传统的文明礼仪的认识不止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认识,这种形式的导入使得学生在更浓厚的氛围中由浅入深地感知文明礼仪的重要意义以及内涵。
二、榜样示范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是小学生的镜子,小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小学生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要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努力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当学生见到我问好时,我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向学生点头或微笑致意;当老师做错了,敢于向学生道歉;当需要学生帮助时,主动说声“谢谢”……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不仅如此,还要利用好学生生活中的榜样进行教育,我指导学生组成文明礼仪调查小组,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发动学生网上、报纸等媒体查找身边的文明礼仪小故事,组织学生文明礼仪故事会,这样获得的真人故事既贴近他们生活又有说服力,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同时我定期在班内评选表彰十位“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角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及时的鞭策和鼓励。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
三、实践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中、媒体中植入学生头脑中的这些文明礼仪常识还是浅显的,若要将文明礼仪植入学生心房,让习惯成自然,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中展现,还需在不断的活动、实践中提升方能达到效果,还需要学生从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以小见大中才能印证。我在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常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班队会、板报、作文、宣传栏、手抄报等形式宣传礼仪知识,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以礼待人、文明处事;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礼仪长廊、文明礼貌
用语征集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连班里最爱闹事的学生收敛了许多,学生的相处更和谐了。
每个传统节日及特殊含义的节日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绝佳契机,在这样一个个特别的日子里他们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所学,提升着自己道德素养,哪怕一个微小的鞠躬,一次不经意的礼让,一个不起眼的微笑,一次轻声慢步„„在一个个特别的日子里他们懂得了理解尊重他人,体谅他人,感恩他人,服务他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质的飞跃量的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四、合作共赢
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长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老师,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历程中,家长的榜样作用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习惯培养成功是否,礼貌培养也不例外。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尤其如此,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我把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延伸。布置家庭礼仪作业,通过家校联系卡进行家校互动。我们还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辅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文明礼仪是传承的需要也是让时代发展的需要,让文明礼仪教育植根于学生心房,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无声的春雨,让文明礼仪教育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缕缕春风,在这缕缕春风吹拂下,学生会享受到更明媚的教育阳光!
第五篇:美好人生从自律开始……国旗下讲话
美好人生从自律开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扬州新东方中学的陈俊,今天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好人生从自律开始》.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社会文明青云直上,公民自律插上翅膀。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公民的高度自律,今天的青少年能不能形成自律,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能不能加强,决定着未来社会文明能不能提升。今天青少年如何担当起未来社会的责任,如何形成自律的意识,如何在未来的社会里,让自身的文明适应大国的崛起,这值得每一个青少年深思。
所谓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主动的、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与法度,用最美好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最后在学习上、生活上表现出自觉的习惯,把自己最美、最好,最阳光的一面奉献给社会。社会的契约与规则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是意大利的民族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除了增加知识积累,通过自律提升自己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那么,青少年怎样才能实现自律呢?
托尔斯泰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换血.”意思是一个文明人的出现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做一个文明人只要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敢于对社会负责,何用三代?
比如学习,应以对自己负责为要义,严格要求自己的每一分钟,每一堂课,用今天的努力赢得美好的明天。鲁迅桌上的那一个“早”不就是自律的最好表现吗?
比如穿衣,一个阳光少年应该以简洁、整齐为最高要旨,这一点尤其重要。没有一个人会愿意过邋遢的生活,讲卫生不仅是个人的需要,同样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自律与社会要求的一致性就决定不需要三代。
再如吃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营养不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健康的生活,在为青少年的行为把健康与节省连在一起,而我们的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同样是反对浪费,珍惜粮食,如果有一天中国赶上发达的国家,我们仍然没有理由去糟蹋粮食,这种道德素养与我们的传统理念的一致性,就决定青少年形成自律不需要三代。
文明社会步伐越来越快,青少年的自律越来越要强化,不能仅限于生活层面上,更要求青少年从思想上,道德上适应社会的新变化。人类已然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各种信息资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节约了社会交往的成本。但网络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些对青少年是一种毒害,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网络道德水准,自觉遵守网络伦理原则,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如浏览先进网站,陶冶高尚网络品德。从网络上获取先进、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学术视野、为人处世、文化礼仪,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只要我们青少年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社会就会文明一大步,所以我要说:“青少年决定未来社会的文明,只要从自身加强,只要从眼前小事做起,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形成自律,何用三代呢?”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乏自律的表现:篮球场上,有同学自觉捡起垃圾;打水池边,有同学主动拧上未关的水龙头;课外活动,大批学生主动留班学习;三餐时间,同学们排队井然,文明有序„„这些自律自觉的行为成了我们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古语说得好:“睡前当思白日事,是非功过心里明。”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我们要遵循的就是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处事方式两方面。也许你的力量很小,但如果你拥有坚毅的自制力,锲而不舍,没有不可征服的高峰;也许你的智力愚钝,但只要你拥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忍不拔,便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正像打开窗户,蚊蝇和阳光会一起进入房屋一样,抵制害虫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心中筑起自我防护栏,自律是最有效的武器。
那么让我们严于律己,从现在开始做起,从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开始,从自习课安静息声开始,从打饭排队有序开始,从捡起身边的每一片垃圾开始。凭着自己良好的自律能力,抵达成功的彼岸!
只要我们在方方面面形成自律,文明社会的到来不需要三代,中华民族的上空就会阳光普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