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与健康名词解释
心理与健康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个人群体)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 传递思想 表达感情和需要等动态互相作用的过程.2、释梦:是揭示无意识材料,使来访者洞悉未解决问题的某些方面的重要程序.在睡眠时 人体防御水平降低 在压抑的感觉得以浮现 夫洛伊德把梦看作”通过无意识的捷径” 因为在睡梦中 个体的愿望 需要及恐慌都得以表达 有些动机是极难接受的 于是它们不是直接显示出来 而是通过伪装或符号的形式来表达
3、消极攻击人格:也叫被动攻击型人格 它通过表面积极的答应顺从 而内在行为上消极的拖沓 不作为 或以坚决的 实际上的抵别人 还可能以消极依赖的方式行动 做出无能为力 犹豫不决和恋恋不舍的样子 消极攻击型人要做到的全部事情就是欣然同意所有批评 动辄表示抱歉 一方面继续避而不做他人要求他做的事情 或理直气壮的表示自己尽了最大努力 做出了牺牲 声称他的每次都是同意 而对方提出的要求太过分 动力学派与行为学派的理论家们一致认为 消极攻击行为是发展不完善的结果 而不是内外紧张刺激的无意识反映 消极攻击的人常常对自己十分满意 只要社会不干涉 就很愿意坚持自己的行为
4、心理生理紊乱:心理生理紊乱是一种具有心理病因的躯体疾病 是由于心理紧张 特别是情感紧张转变为实际组织损害和生理平衡的失调 心理病患者的躯体确实有病 因此就不同于转换反映或疑病的人 他们实际上无生理病变 组织也无损伤 心理生理紊乱不确切的因为所有疾病中都有生理与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 只是这种生理疾病的病因主要是心理原因引起的5、焦虑:焦虑是人们在预则到不良的后果将要发生或者遭受挫折后 一时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 伴随产生的一种模糊的 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综合性情绪反映 它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忧虑 焦急 恐惧 愤怒 压抑和惶惶不安等 在遭受挫折时 可能还包含着自尊心的丧失 失败感于内疚感 而处于不可名状的烦躁心境之中
6、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很少严格的定义 也颇有分歧 如果从心理病态学的角度看 心理治疗就是心理治疗专业人士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诊断 治疗解除心理病痛 矫正行为和人格 使其恢复常态社会生活 并实现健康发展的活动 如果站在人本 主义心理学的角度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一体化 咨询的过程和治疗的过程无法分区 都是为了促进来访当事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现在很多人都采纳这一观点 但是发展模式 并非都是否认心理病态者的存在 而只是心理病态者的存在的事实 那么心理治疗就必然是客观正确的7、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 使情绪在生理活动 主观体验 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8、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主要是指感觉 知觉 记忆 理解 判断 推理等在一定心理倾向和一定的方法原则下 不能全面 深入 客观 准确的认识及反映客观事物 以及认知事物时产生的障碍
9、挫折:关于挫折的定义 中外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阿卡夫认为 挫折是”有目标的行为 遭遇到阻碍的情况” 戴利则认为 “个体对刺激做了反映 但得不到预期的奖赏时所产生的动机反映 “就是挫折 中国台湾学者张春兴和杨国枢两位教授任务挫折有两个含义 其一 就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境而言 其二 是就个体的动机受阻后所引发的情绪状态而言
10、移情:移情通常表现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 来访者的早期关系影响了来访者扭曲地认识他与治疗师当前的关系 可以理解来访者通常把治疗师看做生活中对他们十分重要的人.移情也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为移情使来访者有机会重新体验一系列他本来没有机会体验的情感 通过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来访者可以表达他们原来被深埋在无意识中的感受 信仰和欲望 通过恰当的释义及疏通这些早期情感在当前的表现 来访者可以改变一些长久以来的行为方式
1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也是一种对付受挫后的紧张与焦虑的有效方法 由著名的精神
病学家沃尔帕创立其特点是通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 焦虑的事件的预演 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从而达到能在真实挫折情境和紧张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情绪反应 系统脱敏法的操作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建立焦虑层次 2 放松全身 即运用最放松方法进行全身性肌肉放松 3 预演挫折情境
第二篇: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开始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传统的观点都认为健康指生理上的健康,事实上,心理也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健康和心理的概念入手,浅要地介绍心理与健康的关系。关键词:心理
健康
心理健康
(一)、心理的概念及物质基础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一旦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有脑缺陷的婴儿不能发展或不能健全发展心理。人脑的不同区域有相对的分工,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某一区域的损伤或病变会招致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的紊乱以至丧失。人类心理的发展非单纯决定于却依存于机体特别是脑的发展。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结,它们的分子组成,以及脑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都与特定的心理现象有关。
人的机体是一个整体,人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但人脑的活动是与机体的其他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动还与体液有关。人认识世界还有赖于内外感受器官的特异传入神经冲动。人脑要保持工作状态也有赖于非特异的传入神经冲动。丧失了大多数外围感官的人会长期陷于睡眠状态。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认识客观世界,也改变客观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或反应。人能作用于周围环境,就是以其主现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实现的一个前提是心理过程如思维、意向等的内部物质变化。通过肌肉活动而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客观物质化了的行动才能给客观环境以影响。常见的行动包括广大的范围,都是借助于人的机体的肌肉活动,诸如发声、表情、动作,特别是人手的动作等。手既是认识的器官,也是改变物质世界的主要器官。人类机体某一部分的丧失,将导致心理的相应变化。后天聋者渐次变哑;后天盲者关于客观世界的视觉表象以及截肢者关于被截肢体的表象,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所以,说心理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整个机体更合乎逻辑。
(二)、健康和心理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
1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2.良好的休息习惯,睡眠良好;
3.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4.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5.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7.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8.头发光洁,无头屑;
9.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10.足趾活动性好,足弓弹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脚且没有疼痛、没有拇外翻。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精神。
(三)、心理与健康的关系
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药物、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要想拥有健康,就应该先学会建造一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标准之一。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内在要求。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建造一个健康的心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
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之后,我们就可以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第三篇:药品与健康名词解释
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它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阐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该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1972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承认中国的合法地位。2003年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粤港两地防治SARS的旅游警告。
2.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of drug)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1999年11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施行《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系指对从事实验研究的规划设计、执行实施、管理监督和记录报告的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方法和有关条件提出的法规性文件。
3.英文名称“Good Clinical 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在我国引入、推动和实施 GCP已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对该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于 200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4.(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大力推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GSP是英文Good Supplying Practice中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第四篇:健康与心理讲稿
同学们好!
今晚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健康与心理”这个话题,于“心理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是又说不清楚。的确如此,心理学可以说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学科,因为心理学里面说的都是我们的事情,存在于我们的行动间、言语里、动作中,每个人都有所思索有所了解。但是对心理学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我发觉有时候当你跟朋友说你学心理学专业时,他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学心理的,那你知道我现在心理想什么吗??”或者以为你是心理医生,要你帮助解决问题!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对心理学的误解哦.....学心理学的人并不一定是心理医生,他可以是搞教育心理,消费心理,发展心理,认知心理,社会心理,人力资源心理等...还有学心理学的人并不是能看透别人心里想什么的呀.如果能看出别人想什么的话,那就是相当于“神”,跟迷信就没有多大区别哦!学心理学的人只是能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统计来揣摩或预测出你大概的心理活动罢了...所以别把心理学想的太可怕呀!!今天我们言归正传谈“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健康吗?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虚弱,而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及对社会适应方面都趋于完满的状态。”为保持身体健康,人们常加强体育锻炼,有了病,打针吃药、平时也注意吃好,讲究营养,这都是必要的,健康长寿的确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还远远不够,人们常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举例:(1)负面心理、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大?美国一生理学家的实验,用玻璃试管提取和观察人在不同情绪下呼出的气体转化成液化水的颜色、形态、沉淀物的特性,结果令人惊奇。
把“愤怒气体液化水”注入大白鼠,几分钟内就死亡了。医学化学家指出,人生气时体内分泌物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具有较强毒性,如不及时排解留在体内后患无穷。
(2)从心理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英王太后伊丽沙白病逝101岁,乐观向上)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经常面对周围人对你的深深感激和温暖、身心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就会深感生活的意义,也是健康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们来聚焦个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这些悲剧的发生,都和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人能早些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是完全能够避免走上这条自我毁灭或失败的人生之路的。
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学习时,因缺少心理准备,对新环境的不了解,而感到有所不适应,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心理学家们把一只小猫先放进背景全是竖线条的生活空间里,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它放进一间全是横线条的生活的空间里,结果猫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小猫对新的环境产生了不适应心理,出现了感觉零乱,行为反常。其实我们人和动物一样,当我们到达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都会感到不适应,有压力。我们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产生不适应心理,轻如者感到心慌、焦虑,重者身体出现严重不适,会产生许多生理上的反应,如头痛、呕吐、出冷汗。
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学习时,因缺少心理准备,对新环境的不了解,而感到有所不适应,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种不适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如有的人只身一人闯入一个新环境,所遇到的并不是过去“老朋友”的相聚欢庆,而是举目无亲的酸楚,因此造成内心寂寞、压抑、失落。这种感受是由于人们对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而造成的。这是每一位走进新环境的人内心都会有的感受,对于即将走向成年的中职生来说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理智地认识到不适的原因,调节自己的心态,就一定会排除心理障碍,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中职新生现象”的出现,是同学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它,积极适应新环境,讲究学习方法,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成熟的中职学生。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望同学们都能够记住美好的、忘记不高兴的。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
• 不是烦恼太多
• 而是我们心胸不够开阔 • 不是幸福太少
•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 快乐时唱支歌 • 忧愁时写首诗
• 无论上苍给予我们怎样的待遇 • 生命总是美丽的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与健康
书名: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训练
作者: 杨洪泽
姜丹
回春光
主编
开本: 787mm×1092mm 定价: ¥29.80元
字数: 344千字
书号: ISBN 978-7-5601-8497-5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6月
版次: 第1版
适用: 普通高等院校
其他:
内容提要
本书力求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出发,广泛运用心理学有关学派的理论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突出强调对大学生学习、成功、生活、交往、爱情和性等方面的指导性、应用性、趣味性、有效性、训练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培养与训练的结合、教育与调适的结合,尤其是在理论知识后面的“思考与训练”部分,设置了“分析与讨论”、“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三个模块,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并运用学生喜爱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完善自己。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思考与训练
第一章 认识自己 第一节 自我意识 第二节 人 格
第三节 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思考与训练
第二章 学会学习第一节 记忆与遗忘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偏差及调适 第三节 多湖辉学习方法 思考与训练
第三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辅导 第一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性质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 第三节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四节 了解他人
第五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及调适 思考与训练
第四章 大学生成功心理的培养 第一节 成功的心理动机 第二节 成功的内涵和观点 第三节 成功者的素质 思考与训练
第五章 大学生爱情与性心理 第一节 爱情的心理实质 第二节 爱情心理现象分析 第三节 失恋的心理辅导 第四节 大学生的性心理
第五节 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及矫正 思考与训练
第六章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第二节 激发创造潜力 第三节 创造的途径 思考与训练
第七章 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及治疗 第一节 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及防治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思考与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认识自己
“我是谁?”这是一个难解的人生课题,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特耳菲神殿之上有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它警示世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认识自己是人生之旅的出发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这句话被西方理论界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起源,人们认为心理学就是一门人类认识了解自己的科学。直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一个最大的也最永恒的课题——认识自己。
第一节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标志着人类很早就开始自觉地认识自我。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真正研究,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儿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同时他又提出“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自我意识及其发现途径。
斯芬克斯之谜
在古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有着狮子的身躯、人的脑袋的怪物,叫斯芬克斯,它经常守候在路口,向路人提一个相同的问题,如果行人答不上来,就会被它撕成碎片吃掉。它的问题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很多人因为答不上来它的问题而被活活吃掉。直到有一天,一个叫俄狄浦斯的年轻人答出了这个问题,斯芬克斯听后大叫一声,跳下悬崖摔死了。俄狄浦斯的答案是:“人。”的确,人在生命的早晨,即刚出生时,只会手脚并用,所以是“四条腿”;人在生命的中年,学会了直立行走,所以是“两条腿”;人在生命的傍晚,因为年岁的增大而行走不便,不得不借助拐杖帮忙,充当第三条腿,所以是“三条腿”。俄狄浦斯正是因为解答了“什么是人”的难题,才当上了一国之王。但是,作为人类,即使他解决了“什么是人”这个大问题,也只是完成了人认识自身的一半。另一半就是回答“人是什么”。从古代西方圣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呼声,到古代中国的先哲老子谆谆告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不在向人们诠释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认识自己仍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产生的。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对自我的确认
人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意识。幼儿在1岁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掌握了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应用,如“宝宝”等对自己的称呼,产生了“自我概念”。
2.对自我的评价
3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自尊感、羞耻感,有“自己来”的主动愿望,对集体游戏产生了兴趣,在扮演角色中开始对别人或自己的特征、行为进行评价。通过与他人交往,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此时则为生理自我时期。
3.对自我的理解
15岁左右进入青少年期,身心日渐成熟,并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认识。从青春期到青年后期,个体遇到的困扰最多,如,逆反心理等,这个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此后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但大体上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主体的“我”,即作为观察者的我)对客体我(客体的“我”,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对我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它使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始终是他自己。自我认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即自己的性别、年龄、相貌、身材、健康状况、体能等生理因素决定的生理特征。受遗传影响很大,很难改变。
(2)社会自我。即个人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主要涉及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身的定位。
(3)心理自我。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心理品质,代表了自己的主观体验,包括我们感知到的自己的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愿望、气质和性格等。个体对自我心理的认识越充分,越能调整好自身的状态,改变不适应的行为。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的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也就是在客观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个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自己就会有安全感,就会对自我评价充满自信;反之,就会产生矛盾而丧失安全感。长期下去会导致个体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可见,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体的健康成长有重大的影响。
歌德曾说:“人是一个蒙昧物,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他对世界知道得很少,对自己知道得更少。”因此,认识自我并不容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未必总是客观真实的,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出现一些偏差,以下就是自我认识过程中常犯的一些错误。
——选择性知觉。预先有某种心理或认识上的倾向,然后只选择某些信息去感知。比如自负的人往往会选择自己积极、成功方面的信息进行认识;相反,自卑的人往往会选择自己负面、失败的信息对自己进行认识。
——以偏概全。认为一样行,什么都行;一样不行,什么都不行。比如,成绩好就认为其他方面就都应该比别人要好,或者由于外表的原因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人的生活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如外表、修养、学业、人际关系和能力等,不能由一方面的情况来决定其他方面。
——简单归因。归因过于单一,比如,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就认为别人是天生聪明,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他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过程;相反,看到别人失败,简单地认为是能力差,觉得自己一定比别人强。又例如,考试成绩不好,要么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行,要么认为是题目太难或运气不好,等等。
——错误评价。过高或过低估计某方面的影响。比如,和某个同学闹了矛盾,就认为和那个同学好的人都对自己有看法;做了一件错事,便认为会长时间给人留下坏印象。又比如,虽然自己性格很好但成绩不好,这时也认为别人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学习好的学生,性格好没有什么用。
——二分思维。用全和无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要么是对,要么是错;要么是好,要么是坏,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于简单和极端。然而事实往往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坏相统一。
以上这些错误看法常导致自我认识的扭曲,以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一致比较好,这样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良好的自我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全面,即能认识到自己更多的方面,这将随个人社会生活的拓展而拓宽;二是认识客观准确,即对自己的认识没有扭曲,不过分夸大,也不贬低自己;三是具有发展性,由于人在不断发展,对自我的认识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主要涉及“是否接纳自己”的问题,所反映的是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对主我要求能否满足,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语、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它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等问题。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促进作用,即人在克服某些困难的过程中,强制自己进行某种活动。二是抑制作用,即主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言语和行为,自我制止某些行为。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三个方面和谐一致,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从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已成熟,心理发展也逐渐定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其特点如下:
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理性。进入大学以后,随着知识面的拓宽、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专业教育的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喜欢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探索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理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主动通过自己和周围同学、老师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较客观。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系统发挥正常调控功能的前提,是健康人格的标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抱负水平的稳定,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但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效地评价自我也并非完全正确,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即有些人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通常我们所说的自傲或自卑就是由自我意识的偏差造成的。
自我塑造性强烈。青年大学生的感受性较高,自我塑造愿望较为强烈。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对3000余名大学生做的大型调查表明:有32%的大学生愿意“力争第一”,希望“名列前茅”;而赞同“60分万岁”的仅占10%。这就证明大学生崇尚自我设计,而且自我设计标准高。当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家长的直接约束,大学生活和学习都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日渐提高。当然仍有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只有那些不断提高自律性,对自己负责的人,其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愿望才能实现。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青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一次这样的历程不足以使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全定型,其自我意识会发生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需要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但总的趋势是,在变化的强度上一次比一次弱,由激烈趋向平稳,直至最终定型。
1.分化
步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着眼点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更多地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原有封闭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分化为两个“我”:一个是主体的“我”(I);另一个是客体的“我”(Me)。通过I对Me的观察,大学生了解到先前从未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于是,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能够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成果。
2.矛盾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矛盾性,其主要表现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心理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造成上述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主我和客我的不一致性。由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多变性,且对自我的控制不自觉、不果断,所以自我意识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3.统一
自我意识的矛盾会令大学生感到不安、焦虑乃至痛苦,所以总是力图摆脱这种矛盾状态,力图使自我认识统一起来。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另一个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心理学家指出,自我评价的成熟是大学生实现主体我和客体我统一的基础。这种成熟的自我评价有三个特点:其一,能够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其二,能够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其三,能够评判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在学校期间,他们也同样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当步入大学高年级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向定型。
(三)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即个性的形成过程。要重塑一个人的个性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要正确认识自己,并付出巨大的努力,是一定会成功的。
1.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标准
怎样知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健全,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一些心理学者提出的一些原则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参考。
有自知之明。即了解正确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既了解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主体我与客体我相统一。即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的人。接受自我。即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的人,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又能有效地自我控制。
超越自我。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统一,有积极的内省意识和目标意识,积极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有效地调控自我。
2.塑造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
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那么,怎样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呢?
(1)正确地认识自我。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确认识自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主要是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观察和评判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二,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认识自我。个人认识与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品德以及个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站在他人的角度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有必要重视以下四种情况:一是重视关系密切者对自己的评价;二是重视大多数人异口同声的评价;三是重视逆耳但有道理的评价;四是重视他人言语、态度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
第三,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自我。人总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在相互交往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在认识和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认识自我,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缺少哪一方面都会造成自我认识上的偏差。(2)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要悦纳自我,就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要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这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如果缺少此动力,就无法将“现实我”转化为“理想我”。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的核心成分是自尊感,如在肯定性与否定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以肯定性自我体验为主;在积极性和消极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以积极性自我体验为主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激励我们去拼搏,战胜消极的情绪,增强对挫折的容忍力。
肯定你自己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最优秀的老师”。
该校校长对三位老师说:“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当你面对挑战时,你不妨告诉自己:“我”就是最优秀的和最聪明的。那么,结果肯定是另一种模样。
第二,要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具体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积极有效,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条件决定的。其一,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当代大学生的正确理想是成为“四有”新人;其二,实现目标的自信心,大学生要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我”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准备为实现奋斗目标作不断的努力,增强自制力;其三,自尊自爱之心是自我控制的激励因素。大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献身的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塑造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合理定位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将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在确立其内容时,要立足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所确立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恰当的理想。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会使自我丧失信心;如果目标过低,容易使自己变得平庸。
第二,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品质健全的人,在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对自我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自我。因此,大学生要从培养自我健全的意志品质做起,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
总之,自我意识的健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它是每个追求卓越的人的终生课题。
第二节 人 格
一、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它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心理学中的人格概念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科学地讲,人格是指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体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它们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人的行动并不是某一特定成分(如性格或能力)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所进行的活动。人格的整体性表现在人格的内在统一性上,人格的统一性是人格健康的标志,一个失去了人格的内在统一性的人,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是一种人格分裂的表现,会形成“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二)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人的人格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独特的人格。人格结构组成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三)人格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所不同,但人格特征趋于稳定。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一个内向寡言的学生平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但经过精心准备和多次刻苦认真练习,也可以在某次活动中表现得活泼开朗、语言风趣、有吸引力。他的人格特征是内向严肃,而活泼开朗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
(四)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把人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化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如果婴儿的社会接触被剥夺,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人。例如,1920年印度一位牧师辛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小女孩。他们从小被狼叼走,在狼群中长大,像狼一样生活。她们被救出来以后,小的约1岁,很快死去了;大的约8岁,经过辛格的悉心照料和教育,她用了两年时间学会了站立,4年学会了6个单词,6年学会了直立行走,并能讲出40个单词,到17岁临死时,她仅仅具有相当于正常儿童4岁时的心理发展水平。
人格的社会性并不排除人格的生物性,人格也受个体的生物性的制约。人在出生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的生物性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影响着某些人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二、人格的结构
气质、性格和能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你的气质挺好的!”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赞美之辞,不过,这句话中所说的“气质”,主要是指人的风度、内在修养,与心理学角度所说的“气质”不是同一概念。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个体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俗称“性情”、“脾气”。气质是一个人最一般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活动的方方面面。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同学性情急躁,喜怒形之于色;有的同学说话、做事总是慢条斯理,难得发火;有的同学活泼好动,善于交朋友;有的同学则喜欢独处,安静并且少言寡语等,这些心理活动的差别正是每个同学具有不同气质的缘故。
2.你属于何种气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关系较为直接和紧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巴甫洛夫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他认为,人的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构成人类四种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见下表。
气质类型表 ■
受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气质类型也就有四种基本类型,其特征表现如下:(1)胆汁质。神经过程表现为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低的抑制性,以及在行为上的均衡性。他们精力旺盛,直率、热情、刚强;脾气急躁,易冲动,好挑衅,好意气用事,心境变化大;反应迅速,情绪体验强烈。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解决问题有不求甚解倾向,易感情用事,等等。胆汁质的人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积极进取,生机勃勃,有魄力,但有时表现出没耐心,虎头蛇尾;胆汁质的人说话办事不太体谅他人,易伤人,具有外倾性。
(2)多血质。神经过程表现为平衡而灵活,容易适应环境。他们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容易接受新事物。情绪不稳定且易表露,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多血质的人精神愉快、朝气蓬勃,在新的环境里不会感到拘束,适应能力强,活跃开朗,但是如果受挫或遇到不顺,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其热情就会锐减,容易见异思迁,具有外倾性。
(3)黏液质。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安静、均衡。他们稳重、交际适度;平静沉稳,性格平和、谨慎,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灵活性不足,比较刻板,注意力稳定,不容易习惯新的工作。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沉着坚定,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缓慢,多愁善感,情感体验深刻。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容易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到的细小事物和变化,敏感,比较容易受挫折。能与别人很好相处,但要求自己和他人较苛刻。做事认真、细致,节制自律,善于思考,胜任别人的委托,能克服困难,具有坚定性。易疲倦,比较孤僻,行动迟缓,遇事优柔寡断,具有内倾性。
人的气质特征千差万别,上述四种气质类型分类的意义只是相对的,实际上纯属于某类典型气质的人很少见,大多数人是不同类型的混合,或近似于某种类型,或介于某些类型之间。
3.气质在实践中的意义 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气质只是给人的行为涂上某种色彩,而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做,是由动机、愿望和信念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黏液质;果戈理属于抑郁质。四个人的气质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成就。事实表明,每一种气质都有一些特征有利于开发智力,发展心理素质,并获取成功,另一些特征则是不利的。因而,气质的调节会影响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虽然每种气质都有有利于或有害于心理素质的一面,但比较而言,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那些典型或较典型的胆汁质或抑郁质,尤其是胆汁质—抑郁质的混合体的人,心理素质较差,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和成功。所以,属于这种类型气质的学生应积极地改善气质,扬长避短,改进心理素质。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特征,对人际交往、学业进步和职业选择都有意义。比如,气质不同的人,在说话、走路、与别人交往、学习、工作、休息以及怎样表现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怎样对不同的事件作出反应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同学间加深理解、融洽相处很有好处。同学之间彼此摸透了脾气,自然就增加谅解,于是不再为别人说话急躁、不爱与人打交道、表现不那么热情之类的小事感到不快,减少了在人际关系问题上的苦恼。
气质特征对活动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要求速度的活动,多血质和胆汁质特征的人更适合;要求稳定、持久性的活动,黏液质特征的人更适应;要求精细、敏锐的活动,抑郁质特征的人更能胜任;等等。所以,了解气质特征可对选择活动起参考作用。但是,在一般的学习和工作中,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这是由于气质的积极方面对其消极方面有补偿的作用。多血质的人注意转移灵活可弥补其注意力不集中的弱点;黏液质人的细致、耐心可适当弥补其速度慢的不足。认识这一特点,可以使你消除因自己的气质弱点而感到的苦恼。
(二)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例如,谦虚或骄傲、诚实或虚伪、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都是人的性格特征。
随着环境的多变性和人活动的多样化,性格也表现出多样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会随着个人角色的转变、环境和情境的变化以及自我要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人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虽然在不同的场合下一个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总的说来有些是经常的,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有些是稳固的,有些是可变的。一个人一时的偶然表现,不能认为是他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在偶然场合下,一反常态发了脾气,不能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暴躁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比较稳定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才是性格的主要方面,才称得上是性格。
性格品质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心理综合体,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道德性格品质(如对社会、工作、他人的态度、气量等),情感性格品质(如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意志性格品质(如意志自觉性、果断性、毅力、自制力等),自我意识品质(如自信意识、进取意识等个人精神风貌)。
2.你属于何种性格
(1)外向—内向型。按个性倾向性分类,可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善交朋友,感情易外露,关心外部事物,处世不拘小节,独立性强,能适应环境,但易轻信,自制力和坚持性不足,有时表现出粗心、不谨慎,情感动荡多变等。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感情较内敛、含蓄,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富有想象力,情绪体验深刻,但不善社交,应变能力较弱,反应缓慢,易优柔寡断,显得有些沉郁、孤僻、拘谨、胆怯等。
(2)理智—情绪型。按情绪的控制程度可划分为理智型与情绪型。具有理智型性格的人性格中理智特征特别鲜明,这种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理智导向,自制力强,处事谨慎,但容易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冲劲。如果理智型被不健康的意识控制时,就可能表现为虚伪、自私、冷漠等。情绪型性格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言行易受情绪左右。这种人待人热情,做事大胆,情绪反应敏感,但情绪容易起伏,有时会出现冲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兴趣易转移。
(3)独立—顺从型。按个体独立程度可划分为独立型与顺从型。独立型的人意志较坚强,不仅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自主自立,自强不息。但是独立性过强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常独来独往,不易合群。顺从型的人服从性好,易与人合作,随和、谦恭,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易受暗示。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惶失措。
一般来说,典型性格类型的人并不多见,多数人是处于两极之间或偏向某一类型而已。事实上,任何人都有某些好的性格特征,也有某些不好的性格特征,有些性格特征有助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些则不但无助而且有害;即使是好的性格品质也要把握好“度”,一旦表现过度或与环境不协调,就可能引起心理不平衡,产生心理问题。比如,过于直率而不顾场合或对象,就可能伤害对方或引起适应不良。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的生理基础是先天的神经类型特点与在生活经验影响下神经系统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合金”。所谓“合金”,即指暂时神经联系受神经类型特征的制约,又指暂时神经联系能掩盖或改变神经类型的基本特征。因此,性格和气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气质决定了性格特征外部表现的时间,即由于气质类型不同,在强或弱的内外刺激的作用下,人的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停止有快有慢,有难有易。如,多血质的人和黏液质的人有交往的动机,但前者主动,而后者往往较少主动;多血质的人很容易和新朋友相识,但也容易疏远旧的朋友,黏液质的人则正好相反。
第二,气质的特征可以促进或阻碍性格的发展。比如,一般情况下胆汁质比抑郁质更容易形成勇敢、大胆的性格,而抑郁质比胆汁质更容易形成谨慎、耐心的特征。
第三,性格相同但气质不同的人,其外部表现有不同的色彩。如,同样是有勤劳的性格品质,胆汁质者常常情绪饱满,迅速而利落地完成任务;多血质者往往精力充沛,充满热情;黏液质者则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工作;而抑郁质的人常善于体察事物的细小变化,认真默默地工作。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首先,相对而言,气质较多地受遗传因素影响,因而变化较难、较慢,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受生活实践、经验的制约,虽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与气质比较,它的变化更容易些、快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生活的磨炼可以改变一个人”,主要是指性格的改变。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只有当气质的表现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时,才能评定这种品质是否可行,是否有价值;而对性格而言,始终具有好坏的评价。再次,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最后,气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心理品质,性格不仅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心理品质,而且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性格对气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三)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已经发展成为或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其二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例如,观察的精确性、记忆的准确性、思维的敏捷性则为完成许多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缺乏这些心理特征,就会影响有关活动的效率,就会使这些活动不能顺利地完成,从而使人有受挫感,长期这样,心理素质将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层次。
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需要有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这种多种能力的结合称为才能。例如,数学才能包括:对数学材料的迅速概括能力;运算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迅速“简化”的能力;正运算过渡到逆运算的灵活性。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它是多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各种活动需要不同的天才结构,但无论是哪种天才,都是由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和高度发展的特殊能力所构成。天才并非天生之才,它是在良好的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在生活实践中个体自身的主观努力发展起来的。
2.你已具有了何种能力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这是按能力的倾向性划分的。一般能力也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特殊能力也称专门能力,指从事某项专门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包括动作能力、机械能力、核计能力(从事登录、校对、核算等工作的能力)、管理能力、美术能力和音乐能力等。人要顺利地完成一种活动,既需要具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与某种活动有关的特殊能力。一般能力越是发展,就越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按照能力参与活动的性质划分的。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模仿,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表现出新颖性和独特性。智商高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此外,特殊能力、强烈的动机和坚持性等对创造活动也是必要的。大学生的活动一般总是先模仿,然后创造,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相互联系的。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这是按照它的功能划分的。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包括劳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这两类能力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认识中必须有操作,操作中一定有认识。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3.能力的个别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的环境、教育和认知的实践活动不同,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能力完全相同的人。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第一,能力的类型差异。每个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类型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知觉方面:综合型——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力能够清楚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分析综合型——知觉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
记忆方面:根据记忆材料的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视觉型——视觉识记的效果较好,画家多属于这种类型。听觉型——听觉识记的效果较好,音乐家多属于这种类型。运动型——运动知觉识记效果较好,运动员属于这种类型。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识记的效果较好,大部分人属于混合型。
言语和思维方面:生动的思维言语型——这种人在思维和言语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这种人的思维和言语是概括的、逻辑的联系占优势。中间型则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
第二,人的能力在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最早指出人的能力分布是常态的。他认为在全人口中有一半人的能力属于中常、还有一半属于异常。在异常中,一半高于中常,另一半低于中常,这种看法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人类智力基本上虽常态分布,即两头人数少,中间人数多,但异常的人的比例没有高尔顿估计得那么高。
智力的高低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水平。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止的时间晚;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停止时间早。这也是一些人只能完成初中或高中学业,而另一些人却能取得博士学位的原因之一。
非智力因素更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例如,具有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坚持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和好胜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品质。就一个人能力发展水平而言,非智力因素往往是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第三,能力表现有早晚差异。人与人之间能力表现有时间上的差异。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
能力的早期表现称为人才早熟。有些人在童年就表观出某些方面的优异能力。例如,白居易1岁开始识字、5岁就会做诗,9岁已精通声韵。德国高斯3岁就会心算,8岁就会解级数求和的数学题。能力早期表现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另一方面与其环境的早期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能力的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最为常见。
青年晚期和中年初期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因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敏锐、少保守,既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又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这个时期是个人成就最多、对社会贡献最多的时期。研究表明,30~45岁是人的智力最佳年龄阶段,其峰值在37岁左右。有人对3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调查,发现其中301人在30~50岁之间取得科学成果。
大器晚成也时有发生。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例如,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时才表现出他的绘画才能;达尔文在50多岁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名著《物种起源》一书。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年轻时不努力,后来加倍勤奋的结果;也可能是小时候智力平常,通过长期的主观上特别的努力,智力像菊花一样,到了秋天才显示出绚丽多彩;还有可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地位使人早年得不到学习的机会。
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气质、性格和能力这些心理要素逐渐发展,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心理素质中比较稳定的成分。这些要素彼此之间也相互影响,气质和性格会表现在人的活动中,如活泼、沉静、暴躁、谦虚、骄傲等,它们只对活动的完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能力则是成功地完成一些活动所必需的要素。
三、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成才直接相关。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作为在校大学生,其智商总的来说都比较高,经过几年的学习,多数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但也确实有一些人中途退学、留级甚至被淘汰等,这固然有智力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在独立性、自信心、勤奋、踏实、坚韧、耐挫力、性格等方面不适应,则不利于成才。
(一)心理素质与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术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素质之间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所有这些行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基础之上,如果不具备这些必要的能力,将不能很好地完善自我,可能会落在同龄人的发展之后。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各种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提高的。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易产生心理问题,而有的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生成心理疾病呢?其中固然有心理素质自身的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对待人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很好地对待。因此,心理教育绝不能孤立于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教育之外而存在,必须将其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心理素质与成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经常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得到发展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大学生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和复杂,较为困难和艰苦,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有人因现实的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尽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极少数的,却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一个人在心理素质上多一分弱点,他的发展和成功就多一分限制和损失,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分成就和贡献。
第三节 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心理发展迅速地趋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准成熟阶段,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危机期”。心理充满矛盾是大学生心理最主要的特点。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特点,是大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的前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一)新角色带来的冲突 1.尖子地位丧失导致自暴自弃
能够考上大学的,大部分都是中学时代成绩较好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尖子,家长心中的宠儿,班级同学中的中心人物,考上大学更是“身价”倍增。亲朋的赞扬、同学的羡慕、老师的青睐、父母的骄傲,使他们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但同时也易使他们过高地评价自我。然而好景不长,进校之后,周围的同学水平相当,各有所长,也许一些新同学很难得到往日他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耳边也许没有那么多赞誉的话语,许多新同学在集体中显得非常一般,过去众星捧月的地位丧失了。
面对新的组合、新的角色,有的新生发觉自己不管是从学生干部职务还是从学习上都很难再现辉煌,于是颇有挫折感;有的新生由于往日的自信和骄傲,此时便觉得自己落伍掉队,原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变成了自卑感和焦虑感。
2.学习方式的改变导致自我压抑
大学学习由中学教育的以课堂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觉学习占很大比例的主动接受知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新生还没有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了,也没能及时去认识它并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而一味地沿用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结果一部分新生入学前是中学的尖子生、县乡的佼佼者,入学后却失去了原来的优势,成绩不再拔尖。个别同学对学习放松过了头,结果与别人的差距拉大了,成为差生,顿感一落千丈,无地自容。
3.物质需要的剧增导致经济拮据的尴尬
高校招生并轨,大学生统一缴费上学政策的实施,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增多,给家庭经济拮据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感觉尤甚。不少家庭经济比较差的大学生常常精力分散,思想不集中,时常感到强烈的自卑,有的抑郁烦恼,交往退缩。
此外,大学新生常常被高考成绩左右着情绪,相互间存在着攀比心理,比学校名气,比专业紧俏与否。部分新生因不能考入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学习理想的专业而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甚至会自暴自弃。
(二)依赖到自立带来的困惑
大学新生从中学时代那种被家长、教师管束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这种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年龄特点使新生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摆脱对家庭和教师的依赖,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该做的事和该走的路。中国人民大学曾对新生做过调查,发现“希望在大学期间寻找并确定自己的路”的占76.2%;对1999级新生做过调查,发现对于过去一向认为是准则的“必须听父母和教师的话”表示必须“重新考虑”者占85%;对118名2000级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81%的同学认为“自己对行为的选择往往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愿受他人的管束和干涉。以上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大学新生的独立意识在迅速发展。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依赖性尚未完全消除;二是在长期的老师“包教包学”的“保姆式”的教学之中,他们的独立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三是新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经济来源仍必须依靠家庭、父母;四是他们见识较浅、阅历不深,许多复杂的问题无力独立解决。因此,尽管新生此时的独立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现实仍使他们处于强烈的心理矛盾之中。这时如果没有走出依赖与自立的困惑,便会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者会产生心理障碍。
(三)觅新朋到念旧友带来的孤独
在进入大学之前,新生普遍都有一个愿望:在大学里可以多交朋友、多觅知音,并经常聚在一起。可是他们发现,事实却是大学觅新友觅知音更难。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就与中学不同:师生联系没有中学时密切;同学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异性同学不再无话不说。此时,一些新生既抱怨别人不对自己敞开心扉,自己又不主动与他人接近,结果初到学校便无法与别人沟通。此外,当他们开始交友时,又往往用以前的老朋友的标准来衡量对方,由于对朋友的怀念,无形之中对他们的形象又美化了一番,这样就使他们更难接受新朋友。总觉得新朋友没有老朋友对自己那么好。再加上大学里的同学有各自的志向、爱好、兴趣,要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短时期内是很难的。一些骄傲自满或性格孤僻的新生,与周围的同学更是格格不入,结果苦恼万分;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新生可能因遭人妒忌而感到孤立;还有的新生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而产生自卑感和心理闭锁。
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是心理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为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适应体系,应从这几方面入手:学习心理学知识,寻求心理帮助,迅速适应新环境;加强意志锻炼,培养乐观情绪,成功渡过心理转型期;正确评价自我,养成平常心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等。
二、大学新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进入青年期,自我意识发生了新的质变,心理活动指向内心世界,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始从社会性方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从社会性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体验和调控自己。在青年期,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大学生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其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独立意向、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足,因而其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意向的矛盾性 1.独立意向强烈
独立意向是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摆脱他人监督、支配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社会化程度也有了一定提高,因而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希望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向周围人显示自己的主张和能力,不喜欢旁人过多的干涉。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欲望,大学生活又为此创造了条件。很多初次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跃跃欲试。大学生们希望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表现出反抗权威,不愿遵循传统,想标新立异。一般地说,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不屈服于周围的压力,不随波逐流。
2.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作祟
大学生经济上未独立,心理上没有完全成熟,社会地位还未确立,这种独立性还表现得不够理智,表现为一定独立意向的盲目性。有的同学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突出自我,故意做出与传统、师长和社会期待不符的事或要求相悖的事,以示对现状的不满。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两个本质特征是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在现实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二是对先进人物无端否定;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校规校纪消极抑制。
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作具体分析,有些是积极的,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表现了大学生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着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有些则是消极的,应当加以克服和引导。大学生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矫枉过正”,表现出盲目的和非理智的反抗,过分强调个人意见、主张和做法,对家长、教师、及他人的意见、主张和做法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存在盲目的逆反心理,从而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有些大学生则表现为一种顽固性,通常具体表现为执拗性和“拒绝癖”。执拗的人自己怎样想就会怎样做,不顾客观实际而顽固支持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明白自己的谬误时,还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拒绝癖”则为毫无根据地反对其他人的一切行为。这些都是不能冷静分析问题的轻率行为。
有的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有见解,而遇到大事,却摇摆不定,没有主意,最终只好听从父母或朋友的意见,是依赖性较强的表现。不少大学生仍处于父母的“遥控”之下。另有些大学生易受暗示影响,容易导致个体随波逐流,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受各种诱惑影响。易受暗示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意志,成为他人和环境的附庸。这样的人往往会因此而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依赖外界,从而阻碍自己的心理发展和才能发挥。易受暗示也是一些人没有根据地产生恐惧、疑虑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主见、依赖性强、没有确立目标的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暗示,放弃自己正确的意见,或者又去实施自己已经否定的行为,表现出“人云亦云,人行亦行”的盲从行为。一般来说,女生较男生、新生较老生、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容易受暗示,而自信、独立、能力较强、知识较丰富者比自卑、依赖、能力欠缺、知识较贫乏者更不容易受暗示。
(二)自我评价的矛盾性 1.自我评价需要增强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进入大学以后,随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生们拓展了自由空间、交际面和活动空间,开始了“自我发现”的新时期,他们急于想在新的环境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认识和评价不仅仅是仪表外貌,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2.自我评价易出偏差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加之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而使得大学生在认识、评价自我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流于表面,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现自我否定、自卑或者自负、盲目自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自我评价逐渐趋于客观和全面。
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日益丰富,各种能力和才能持续增长,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各方面趋于成熟,而且也明白自己是时代的骄子,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栋梁,因此大学生的优越感较强,有时显得过于自信,加之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的驱使,在辩证思维水平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高的现象。
一些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加之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经历挫折之后,可能产生自我否定感和自卑感。
(三)自我体验的矛盾性 1.自我体验敏感、丰富、深刻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强度较大,具有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等特点。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威信,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
2.内心闭锁与情绪波动
一些大学生的独立欲望和自尊心比较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袒露,十分注重自己的面子,会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闭锁心理在大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闭锁心理妨碍新的友谊关系的建立,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加重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正由于闭锁心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不主动寻求帮助,因而其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会随情绪的波动表现出波动性:如,情绪好的时候自我肯定多些,充满了自信;一旦情绪低落,自我否定就多些,容易产生自卑、内疚等情绪。
(四)自我控制的矛盾性 1.自我控制愿望强烈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愿望十分强烈,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节改变自己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动机,能够在较高水平上驾驭自我。
2.自我控制力仍然不足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采取理智的行动,大学生的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根据对129名1999级大学新生的调查,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差或不足的有35人,约占26%。
解决自我意识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健康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大学生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很多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行为都是由满足自尊心的需要造成的。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就要培养良好的亲近情感,拥有健康的身体,敢于理智地冒险,有效地应付转折点。
三、大学新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成长,因而大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和不成熟,具有两极性和矛盾性特征。这一特征是大学生情绪的基本特征,贯穿于诸多特征之中,决定了大学生情绪的基本面貌。
造成大学生情绪两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稳定,对事物还缺乏完整的把握,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往往轻易地加以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易走极端。当他们用这种不成熟的认识去看待外界事物时,就容易发生矛盾,从而导致情绪的摇摆不定。二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和发展,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指向自我内部,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常常会引起情绪的矛盾和波动。三是由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与现实满足需要的可能性之间是非线性关系,使他们易处于矛盾状态而表现出情绪忽高忽低,激烈多变。
(一)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出一种过渡性特征,既有儿童少年时期残留下来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期的深思熟虑,而两性情感的介入更使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多姿多彩。一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越丰富,更多地表现出关心他人和社会,积极思索人生的情感倾向。另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在情感发展、情绪表现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男女生的情绪有各自的特点,这就使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情绪体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情绪波动较大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恋爱的成败等,都会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
(三)情绪易失控
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冲动,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富于激情,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的情绪易失去控制。一些大学生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大多因小事引起,大部分同学对体育比赛的胜负表现得非常狂热。这是由于大学生的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约束自我,容易感情用事。
(四)情绪表现隐蔽化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常形之于色,具有外显性特点。然而,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常常文饰、隐藏或表现出含蓄的特点。比如在对异性的态度上,明明愿意接近,却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它是大学生有意识控制和无意识防御的结果,与表里不一的虚伪是两回事。
要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自信。培养自己健康的自我形象;不要让别人的决定来左右自己的生活目标;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二是适度焦虑。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活动效率,是维持学习效率的有利因素,也是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但这种焦虑一定要适度,过度的焦虑则会造成心理异常。三是热情乐观。要认识到快乐不在未来而在现在;养成乐观的习惯;在挫折中学会乐观。四是通过理智分析、宣泄、放松、音乐调节等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整。
四、大学新生的意志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较独特的社会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知识素养。因此大学生的意志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主要意志品质特征在多数大学生身上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趋于成熟,但其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一)自觉性增强但惰性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般来说,大学生能确立人生目标,对动机、目的及后果的认识都较儿童、少年时期更自觉。在完成意志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比较镇定地处理预想不到的新问题,能督促自己的行动;能自觉提高和发展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出决定后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完成,即使遇到了困难也能及时克服。
但惰性也在相当一部分同学身上存在,离开父母和中学老师的督促,有的同学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上消极应付,得过且过,能拖就拖。惰性是许多大学生常感到苦恼而难以改正的心理现象,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一种意志缺陷。惰性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懒散、拖拉、退缩、逃避等行为。处于惰性状态的大学生如同身陷泥潭一样,若不及时解脱出来,会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越来越失去活力,封闭退缩。他们亦常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二)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大学生的果断性品质有较大发展,很多大学生表现得自信、果断,善于审时度势,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作出正确的人生抉择。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他们不断产生心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大学生能从实际出发作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有些大学生心情往往比较紧张,行为比较犹豫,表现为心情焦躁不安,坐立不定,丢三落四,甚至发无名火。有些大学生因为迟迟不能决断,而延误了时机;也有些大学生未经冷静分析就轻易决定,似乎显得很“果断”,而这种“果断”过于轻率、冲动,跟着感觉走,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三)自制力增强但仍显薄弱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大学生已能较理智地思考和行动。因为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认识得更加清晰、深刻,能够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能不受环境诱因所左右而作出合理的决策,制订出行动计划。在执行阶段,能排出干扰,表现出一定的稳重性,把决定贯彻执行到底,自制力较中学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另外,对于自己情绪状态的调节也表现出较好的自制力,如,在必要时抑制暴怒、愤慨、失望等不良情绪,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端。
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常为自己的自制力差而深感烦恼。他们感到自己容易受到内在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干扰,自己想做的事做不到,订下的计划难以实现;或者是遇到挫折就败下阵来,垂头丧气;或者是条件稍有变化,就见异思迁,无法专心致志,同样无法实现目标。
自制力差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恒心。有的大学生经常下这种决心:每天早起跑步、背单词。可坚持了几天以后,就不了了之了。有的大学生想练习书法、绘画、弹琴,然而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总是在计划,永远也没有成果,这样的事在大学生当中比比皆是,引起不少大学生自责、自卑。
自制力差的表现之二就是鲁莽、草率从事,容易感情用事。这种人在矛盾情景下往往害怕思索,盲目武断。尽管决断迅速,却缺乏充分根据,有时甚至凭一时冲动而作出比较重要的决策,冷静之后又感不妥而后悔不已。这种冲动性的决断常是失败多于成功,并易导致自信不足,自怨自艾。
自制力差的表现之三是自私任性。这种人急于享乐,不理解成功是一个过程,无法忍受焦虑和不安。从心理防御机制上看,其冲动行为是一种对焦虑不安的防卫反应。自私任性发展到极端,就会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常冲动地采取行动,容易和社会发生冲突,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他们常常责怪甚至敌视他人,把过失归咎于他人,从不承认自己有错。
(四)勇气增加但又显得胆怯软弱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大学生掌握了许多生活技能和解决方法,获得了不少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乐于接受机遇和挑战,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有信心取得成功,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不气馁。
但是,有些大学生在遇到机遇和挑战时表现得胆怯软弱。胆怯软弱是与勇敢顽强相反的一种不良意志品质,表现为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自败。有些大学生由于过去的经历一帆风顺,因而特别害怕失败。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是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典型表现之一。有的大学生由于胆怯软弱,不敢与人讲话,不敢抛头露面,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不敢问路;有些大学生由于软弱,不敢担风险,不敢担当重任,不敢与坏人坏事抗争,不敢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们一再回避矛盾、躲避失败,然而他们依然常常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
如上所述,大学生的诸种意志品质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就某一种品质而言,多数大学生既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而且常常会处在意志的冲突和选择中,冲突的结果是哪种品质特征占优势,意志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加强意志的培养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自觉性的培养。包括确立理想和目标;确定适当的目的和任务;加深对意志行动后果的理解;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等。
第二,自制力和坚持性的培养。包括体育锻炼;细分目标,逐步实现;从小事做起;自我激励与积极的自我暗示;等等。
第三,果断性的培养。包括剖析真正的动机冲突;克服恐惧;快速决断,绝不怀疑;勇于承担责任,不求全责备等。
思考与训练
1.20个“我是谁”: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快速完成下面20个句子,这些句子都以“我是„„”为结构,时间3分钟。
(1)我是一个的人;(2)我是一个的人;(3)我是一个的人;(4)我是一个的人;(5)我是一个的人;(6)我是一个的人;(7)我是一个的人;(8)我是一个的人;(9)我是一个的人;(10)我是一个
的人;(11)我是一个
的人;(12)我是一个
的人;
(13)我是一个
的人;(14)我是一个
的人;
(15)我是一个
的人;(16)我是一个
的人;
(17)我是一个
的人;(18)我是一个
的人;
(19)我是一个
的人;(20)我是一个
的人。
写完之后,请依据“我是谁”的提示给自己归类。正面的评价多,说明你自我接纳状况较好,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但是自信太多则容易导致自负;负面的评价多,说明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我,是一个比较自谦的人,但过分自谦则容易导致自卑。你需要反思一下:是否错误地评价了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的?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将上述20项内容作下列归类: A.外貌方面
题号:
B.情绪情感方面
题号:
C.能力方面
题号:
D.个性方面
题号:
思考:你对自己的再认识——我的优势和不足。
2.目标设定:
你还没有设定白纸黑字的目标、没有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吗?以下原因是否是你内心的写照:不了解目标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设定目标;对失败有恐惧感。
在这三个原因中,哪一个是你无法设定目标的最主要原因?
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原因?
设定目标时注意平衡性,在以下每一个领域(学习方面、人际关系、锻炼能力、身体健康)中你至少应有三个目标。
当你写下目标时,请记住:目标必须是你能做、能拥有、能做成的事情;目标必须是你极其渴望获得的事情;目标必须是在你控制范围内的事情;目标必须是很明确的事情;目标必须是可以用积极的语气,肯定地表达出来的事情。
请你写出每个领域中的三个目标: ——学习方面
(1)
;(2)
;(3)。
——人际关系
(1)
;(2)
;(3)。
——锻炼能力
(1)
;(2)
;(3)。
——身体健康
(1)
;(2)
;(3)。
接下来问自己:
这些目标是否能使自己向人生理想迈进一步?如果你发现目标中有与你的人生目标、理想不相符的,你有两种选择:
(1)把它去掉、忘掉;
(2)重新评估你的人生目标,考虑改写。两者必须选其一。
记住:如果你没有制订与人生理想相匹配的目标,你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可能成功。
你已经记住了为实现理想近期必须达到的三个目标了吗?请写下来。
(1)
;(2)
;(3)。
现在,在这三个目标中,找出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你能否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关键,请将它写下来。
3.课堂讨论: 阅读小诗《如果》,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如果》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上一棵挺拔的松树,就做一棵山谷中的灌木吧!但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那就做一片灌木丛林吧!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给道路带来一点生气!你如果做不了麋鹿,就做一条小鱼也不错,但要是湖中最活泼的一条!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总得有人当船员,不过每人都得各司其职。不管大事还是小事,我们总得完成分内的工作。
做不了大路,何不做条羊肠小道,不能成为太阳,又何妨当颗星星!讨论步骤与要求:
(1)每个人先在白纸上把自己详细的观点和看法逐条写出来;
(2)分组讨论:6~8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先讨论,然后形成一致认可的文字材料;
(3)课堂讨论: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小组成员参加课堂讨论。
测试一:我的气质类型
【测试说明】
认真阅读下列各题,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后面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分数:最符合“+2”;比较符合“+1”;说不清“0”;不太符合“-1”;完全不符合“-2”。
1.做事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只有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3.宁可一人做事,也不愿很多人在一起做。()4.很快就能适应一个新环境。()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等。()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7.喜欢安静的环境。()8.善于和人交往。()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情感的人。()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12.碰到陌生人会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控制。()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时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18.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别的事物很难让自己分心。()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况时,常有一种极度恐惧感。()21.对学习、工作、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24.一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波动。()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29.工作学习时间长时,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讨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做。()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一些。()
34.疲倦时只要经过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35.心里有话时,宁愿自己想,也不愿说出来。()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37.和别人学习、工作同样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或师傅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时,总希望他讲慢些,多重复几遍。(40.能够很快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活动,或参加各种娱乐活动。()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上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44.接受一个任务后,就希望迅速完成。()45.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风险好一些。()46.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
47.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让我高兴。()48.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小说。()49.对工作认真严谨,具有始终如一的态度。()50.和周围人的关系总是处不好。()
51.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检查已经完成的工作。()52.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53.小时候会背许多首诗歌,而且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54.别人说我“语出伤人”,可我并不觉得这样。()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56.反应敏捷,头脑机智灵活。()57.喜欢有条理而不麻烦的工作。()58.兴奋的事常常使我失眠。()
59.老师讲新的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以后就很难忘记。()60.如果工作枯燥无味,马上情绪就会低落。()
【评分标准】
按照下列横排题号,将这一行15个题目的得分横向相加,就是该气质类型的量表分数。胆汁质:2、6、9、14、17、21、27、31、36、38、42、48、50、54、58各题; 多血质:4、8、11、16、19、23、25、29、34、40、44、46、52、56、60各题; 黏液质: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各题; 抑郁质: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各题。如果某种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他三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此气质; 如两种气质得分接近(差异低于3分)而又明显高出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如果三种气质均高于第四种的得分且相接近,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
由此推算可能具有13种气质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⑤胆汁—多血质;⑥多血—黏液质;⑦黏液—抑郁质;⑧胆汁—抑郁质;⑨胆汁—多血—黏液质;⑩多血—黏液—抑郁质;?輥?輯?訛胆汁—多血—抑郁质;?輥?輰?訛胆汁—黏液—抑郁质;?輥?輱?訛胆汁—多血—黏液—抑郁质。
测试二:自信心测试
【测试说明】
对下列各题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是”则在后面的括号内打“√”,“否”则打“×”。
1.你觉得自己经常会遇到麻烦事。()2.你觉得在众人面前讲话是很困难的事。()3.如果可能,你将会改变自己的许多事情。()4.你很难作出决定。()5.你没有许多开心的事可做。()6.你在家里经常感到心烦。()7.你对新事物适应很慢。()8.你与同龄人相处得不好。()9你的家人通常不关心你的情感。()10.你常常会做出让步。()11.你的父母对你期望太多。()12.你是个很麻烦的人。()13.你的生活一团糟。()14.别人通常不听你的话()15.你对自己的评价不高。()16.你多次有离家出走的念头。()17.你常常觉得学习很烦、没有意思。()18.你认为自己不像大部分人长得那么漂亮。()19.你常常欲言又止。()20.你觉得家人不理解你。()21.你不像大部分人那样讨人喜欢。()22.你常常觉得家人好像是在督管你。()23.你常常对你所做的事感到失望。()24.你常常希望你是另外一个人。()25.你是不能被依靠的。()
【评分标准】 “是”计0分,“否”计1分;各题分数相加乘以4得总分。总分≥80分以上:属于自信程度较高; 70~79分:属于自信程度正常; 60~69分:属于自信程度偏低: 50~59分:属于自信程度较低;
总分≤49分:说明很自卑,做事总是畏缩,缺乏自信。
借助他人来认识自我
将相互熟悉的6~8个人组成一组,按如下要求进行:
(1)在纸片上描述你对各个组员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认识;(2)将纸片按姓名收集起来;
(3)每个组员获得另一组员的资料,并读出纸片上描述的内容;
(4)被描述者对别人的描述进行评价,可以询问这些看法体现在生活的哪些事情中;(5)被描述者对自我进行评价,其他组员对被描述者的自述表达各自的看法;(6)小组活动结束后,每个组员得到对自己描述的资料,并按下表进行整理。■
表格中,A中的词代表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一致。A中的词越多,表明个体自我认识越正确,心理成熟度越高。一般来说,A中词多的人,善于表达自我,能在适当的时候有分寸地展示自己,善于沟通,人缘好,受到周围人的喜欢、尊重与信赖。
B、C中的词代表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既可能是对自身认识不足或出现偏差,也可能是评价者评价不准确,还有可能是自己不善于恰当地表现自己以致被误解等。但是,如果B、C中的词很多,那么需要对这些词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