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中几个突发性问题的防范和处理
2001年,春节后开学11天,江苏金坛市就有3名学生自杀;5月16日,南京城北某中专连续有两名学生自杀;7月14日,北京市一名16岁男生跳楼自杀;9月11日,南京市六合县东沟镇小学学生秦某服农药自杀;9月17日凌晨,广州海珠区某高校一名新生跳楼身亡。《江海晚报》2002年11月28日综合消息称:在全国每年死亡的人数中,3、6的人的生命是自己结束的。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专家指出,自杀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任何细致全面到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无法避免班级突发事件的发生。否认这一点,回避这一点,都不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知识爆炸、网络虚拟、信息全球化的文化背景,更是给班主任工作中突发性问题的防范和处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突发性问题有:
1、学生离家出走;
2、自杀;
3、群殴;等等。突发性问题虽然不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常见问题,但因其对学生个体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对家庭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对学校声誉和社会稳定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班主任工作中突发性问题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班级突发性问题的特点
1、突发性。此类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预见,突如其来。学生气血未定,自控能力较之成人相对较弱。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行为。一时冲动,惨剧即已酿成。
2、危害性。如前所列几种突发性问题,无论是其中哪一种,其对学校、家庭、社会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3、广泛性。无论是从地域界限还是从年龄层次上来考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是贫穷或富有,突发性问题对于校园并不陌生。近年且呈上升趋势。相信也是令美国总统比较头痛的问题之一。
4、低龄化。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回龙观医院提供的资料来看,自杀人群的低幼龄比例逐年上升。
二、突发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习压力。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化产业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随着第三个人口高峰的到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也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就业形势空前紧张,就业压力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到教育领域。如今学生所背负的学习压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过重的学习压力重压下的稚嫩心灵很容易发生心理地震,造成心灵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
2、施教不当。教育过程中的任何偏差和失误,都可能导致学生的不理解,愤怒,偏执和过激行为。这种偏差和失误可能来自家庭,也有可能来自学校。家长的溺爱、严厉、过分的关心、母鸡式的呵护、呵斥、打骂等都有可能导致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从而引发过激行为。学校的专制教育、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缺失的环境、粗暴的语言、简单的方法等也是校园突发事件的导火线。
3、心理问题。必须承认,现代文明在带给我们舒适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现代文明病。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荡然无存,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已被彻底改变,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对人心灵的冲击,已使很多人患了心理疾病。偏执狂、变态者,这些书本上的名词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而心理问题研究和治疗水平的相对滞后,又大大的加剧了这一矛盾。
4、人际矛盾。花季少年,情感丰富;又正直由幼体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型期,此时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和对大人的逆反驱使他们很容易“抱团成伙”。人生经验的缺乏,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既容易聚也容易散,聚散之间,矛盾丛杂。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往往会越理越乱,矛盾越来越多,事态越来越大,终而至于不可收拾。
5、失恋绝望。琼瑶对于现代中学生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她教会了我们的孩子怎么谈恋爱。在她的作品里,早恋并不可耻,师生恋也无可厚非。改革开放20年,我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我们孩子谈恋爱的年龄也与时俱进,大大的提前了。由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发育的反差,过早开放的花朵结出了苦涩的果子。“为情所困,少女千里寻情人,网络爱情,一痴心青年为此自杀身亡……”类似标题,在今日的报刊杂志上已屡见不鲜。
6、邪教蛊惑。邪教不光是一个宗教问题,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和我们争夺下一代。邪教之邪,就在于它用歪理邪说蛊惑人心,伤害人群,危害社会,祸乱国家。一旦被邪教迷惑,法律、道德、亲情都置若罔闻,视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狂热的头脑很难有理智的举动。
三、防范措施
1、加强人生观和崇尚科学的教育
(1)科学的人生观。人生观的教育必须长抓不懈。怎样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古圣先贤,屡有阐述。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被教育者引起高度重视。
(2)崇尚科学。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有一个从蒙昧走
第二篇:核酸采集人员突发情况防范及处理流程
核酸釆集人员突发情况防范及处理
流程
避免工作人员发生突发状况防范措施
1.工作人员上岗前进行健康品估,严禁带病上岗。
2.上岗前需补充足够的能量和水分。
3.尽量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凉爽环境下采集。
.给患者釆集时工作人员必须在上风口。
5.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4小时。
核酸釆集人员突然晕倒情况处理流程
工作人员突然晕倒一通知医生一立即将其安置至阴凉安全、安静处一工作人员着二级防护按流程协助晕倒人员脱去防
护用品一医生对其进行对症处理
核酸釆集人员突然感到不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处置流程
核酸采集人员突感不适(头痛、头晕、恶性、呕吐)等症状
服立即向同行工作人员报告一离开采集点服在一安全、安静
处脱去防护用品一手消,口服蕾香正气水、莲花清瘟胶囊等
中成药服在安全、安静处休息,多喝水服医生对其进行对症
处理
防护服破损防范
1・穿防护服前应去除身上的尖锐物,以免在工作中造成防护
服的损坏。
2.穿着前要确认防护服的尺码是否适合,一般选择比自己日
常衣服大一码的防护服,太大或太小都会造成工作过程中行
动不便或意外挂坏、撕裂。
3.检查防护服的整体完整性,如缝线处有无开裂等,有破损
立即弃用;
4.在穿好防护服之后,可通过上举双臂、弯腰、下蹲等动作,评估所选防护服是否合适,确保合适后方可进入工作区。
5.工作中关注防护服的完整性,及时发现开裂与破损。
防护服破损应急处理流程
发现防护服破损一7
%乙醇喷洒或速干手消毒剂涂抹破
损处(喷洒或涂抹范围大于破损处直径的3倍)一告知同班
人员一撤离工作区一按流程脱摘防护用品一脱工作服一沐
浴更衣一根据工作需要重新穿戴防护用品后入工作区。
手套破损的防范措说
1.戴手套前应修剪指甲。
2.选择型号合适的手套,检查手套的完整性,有破损则立即
弃用,戴手套时,尽量避免过度牵拉。
3.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尖锐物尖
端,操作完毕,注射器针头、釆血针等锐器应直接放入锐器
盒内,避免二次清理。
4,工作人员熟知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工作中
随时检查手套的完整性。
手套破损的应急处理流程
手套破损有外层手套破损、双层手套破损、手套破损且有皮
肤损伤三种情况,发现手套破损后,先评估属于哪种情况再
决定处理流程。
1.外层手套破损:发现手套破损服实施手卫生一脱外层手套
服手卫生服重新戴外层手套一继续操作。
2.双层手套破损:发现手套破损一实施手卫生一脱外层手套
-手卫生一脱内层手套一手卫生一重新戴双层手套一继续
工作。
3.手套破损且有皮肤损伤:发现手套破损且有皮肤损伤一离
开工作区实施手卫生一脱外层手套一手卫生一脱内层手套
一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伤口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
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
冲洗,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一重新戴双层手套一按流程脱摘防护用品一脱工作服一沐
浴更衣一接受专业评估与指导一预防用药(必要时)一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护目镜起雾或松脱的防范措施
.检查护目镜的密闭性,护目镜松紧带的质量。
2.正确佩戴防护口罩,注意检查口罩的气密性。
.建议选用有防雾功能的护目镜。
4.戴护目镜前,做好防雾处理,可取适量洗手液+水用纱布
均匀涂抹于镜片表面,静置晾干。
5.正确佩戴护目镜,调整护目镜松紧带,避免大力呼气致护
目镜起雾。
6.若室温低所致,可以用暖炉、空调等提高室温。
护目镜起雾的应急处理流程
护目镜起雾影响临床工作时一离开工作区实施手卫生服脱
外层手套一手卫生一取下护目镜一手卫生一戴外层手套一
戴护冃镜服进入工作区。
护目镜松脱应急处理流程
1.护目镜松脱一离开工作区实施手卫生一脱外层手套一手
卫生服取下护目镜一手卫生服戴外层手套一戴护冃镜一进
入工作区。
2.进行喷溅操作时护目镜松脱一立即通知同班人员(继续进
行操作)一离开工作区一按流程脱摘防护用品一脱工作服一
沐浴更衣一接受专业评估与指导一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防护口罩松脱防范措施
1.戴口罩前一定要检查口罩的完整性以及松紧带的质量,有
异常立即弃用。
2.正确佩戴防护口罩,每次佩戴后应做气密性检查。
防护口罩松脱的应急处理流程
防护口罩松脱服告知同班人员一离开隔离区一按流程脱摘
防护用品一脱工作服一沐浴更衣一接受专业评估与指导一
登记、上报、追踪随访服呼吸道直接暴露按密切接触者管理
注:1・在疑似患者Im以外或佩戴口罩的患者面前口罩松脱,属低风险暴露,无需隔离,需自我监测症状,有症状随时报
告。
3.在疑似患者lm内或未佩戴口罩的患者而前口罩松脱,属于高风险暴露,需隔离监测新冠抗体和核酸,有症状随时
报告
4.
第三篇:在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中1
在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中,必须把宗教与邪教严格地区别开来,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打击违法。对合法的宗教活动,要依法给予保护,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对于邪教组织及其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依法打击,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千里送利益。
(一)把握方针、原则和政策,坚决有效地防范和处理邪教
防范和处理冒有宗教名义的邪教要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有效处置。
1、坚持有什么问题处理什么问题的原则。对邪教的刑事犯罪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高度警惕,经常教育群众,说认清邪教危害并加强防范。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要依照我国《刑法》有有关规定,坚决依法对涉嫌犯罪的邪教头目、重要骨干和直接从事违法犯罪的人员进行惩处,有什么问题主处理什么问题,是什么罪就按什么罪名惩处,从而打击犯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受骗上当的群众,依法打击极少数违法犯罪分子的基本政策。要依法打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教头目和重要骨干,对被裹挟进去的一般群众要立足教育,给予同情和关心,切实帮助他们摆脱邪教的控制。
(二)基层党政组织要建立防范邪教工作机制,做到常抓不懈
在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中,基层党政组织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要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防患于未然,保护人民群众不受邪教的蛊惑和侵害。
1、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纳入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实践,纳入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
2、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工作敏锐性。努力形成从县、乡镇一直到社区、农村的工作网络,把防范和处理邪教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保障。
3、坚持以预防为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要积极开展创建“无邪教乡镇”活动,对邪教活动及早发现、及早处置并及时揭露。
(三)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反邪教教育活动
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对人民群众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丰富活跃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努力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抵御邪教的侵蚀和渗透使邪教活动没有市场。
1、主动入户、面对面地对群众开展宣传教育。
2、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反邪教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相关的反邪教知识,远离邪教,还要发挥他们在反邪教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3、积极开展适合本地群众特点和需求的文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加。开展这些活动既能娱乐身心、提高身体素质,又能让群众掌握一些科学的健身知识。
4、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引导群众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靠诚实劳动致富奔小康。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以及在实用科技知识培训活活动中,都可以适当地加入反邪教的内容,使群众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教育。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青州中心小学 赖伟东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产生反教育的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呢?
一.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主任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特点。通过自查,来调节心理状态,达到内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
二.改变教育方式,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处理逆反心理的重要基础。
首先,班主任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其次是班主任在纠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时一定要沉着、机智,细心观察和捕捉学生逆反的真正缘由和意图,并及时攻破其内心深处的反击防线,扭转其心理偏差。再次是要求班主任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错误要有耐心,要宽容。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班主任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班主任“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因出现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班主任要多跟学生交流。交流是化解学生逆反情绪的有效方法,也是发挥教育效能的重要手段。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因为中学生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所思考的东西是十分广泛的,只有全方位交流,深层次交流,以理服人,才能赢得他们的共鸣。
(2)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班主任要尽一切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动肝火,因
为人在发火的时候是很容易说错话做错事的,而对于老师的过失学生是很难谅解的。(3)要选择好交流的时间。课余正是老师和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最好时间,所以,下课后,班主任不要马上就离开教室,要利用这个时间多跟学生交流。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能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人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但是,必要的批评还是应该有的,只是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这样几点:(1)时间:有的需当时批评,但有的缓一缓将更有利于接受;(2)地点:有的适于在办公室批评,有的适于在教室、操场;(3)场合:注意适当用私下交谈代替公开批评;(4)语言份量:注意要恰如其分;(5)态度:批评不能讽刺、挖苦,切忌使用“语言的刀子”、“心灵的鞭子”;(6)次数:不宜太多,切忌反复唠叨;(7)时机:选择学生易接受的最佳时机,促成学生接受批评的心理状态的形成;(8)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性格以及错误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对比式、过渡式、迂回式、暗示式、商讨式、直接式等等。
三.加强感情投入。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其行为意向和决策,受感情因素影响更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有体会,学生对某一门功课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所以,师生之间多些沟通,多些亲近,多些相容,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天冷了,班主任提醒学生多穿些衣服;头发长了,提醒学生去理一理;提醒学生晚上要早点睡,早晨要吃好,中午争取休息一会;放假了,要注意安全,不要玩水⋯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班主任如果能这样时刻为学生想得周到一点,既有严父般的要求,更有慈母的心怀,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班主任可亲、可信、可敬,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向班主任敞开情感的大门,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说来,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越远,学生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对学生冷冰冰,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对班主任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们形容这样的班主任是“冰冷的心,木乃伊似的脸,刻薄的语言,古板的眼”,对他们往往嗤之以鼻。而如果班主任能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就会感到班主任是他们的“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就会倍增。这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El臻完善。”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
加给学生。要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多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优化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风就是学生受教育的有利的外部条件,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有调查显示,98.5% 的学生有强烈的参加集体活动、获得友情、受到尊重的内在心理需要;97.9% 的学生十分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些内在的心理需要,发挥集体活动对每位学生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是造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产生的有效途径。
所以,班主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2)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克服逆反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五篇:教学突发情况处理
1.转移注意策略
转移注意策略是指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注意规律,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不利因素,创造条件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之中。
在课堂上,就课堂教学刺激物而言,教室内部的布置和周围的环境,师生的衣着行为,教师讲课的声音、板书以及教学教具的出现等,都可能会诱发突发事件,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分散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如果处理得当,就会增强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因此,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观察刺激物的特点,把学生从注意课堂教学无关的对象转移到教学活动目标上。
如,一次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的叶、茎、根”的课堂上,刚一上课,窗外就传来一户人家办丧事的吹打声,而且连声不断,全教室的学生都被那“美妙”的声音吸引过去。如果听之任之,则原先所有的教学设想将会成为泡影。怎么办?我的大脑高速旋转起来,突然心中一亮,何不让学生到校园的绿化带学习。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并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实地、真实的植物环境中学习有关绿色植物的叶、茎、根知识。这样重新安排教学过程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能避免外界环境的刺激物——“吹打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比原来在教室里更有吸引力的真实植物环境中,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2.因势利导策略
因势利导策略是指利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找出突发事件和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向课堂教学目标靠近。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的变化或学生的傲慢、恶作剧等而发生突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尽量找出事物间的联系,然后,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如,一次到一个班级里代课,在板书时,突然发现黑板上写着“××同学××动物生”几个醒目大字,若假装不在意,学生会认为老师“是非不分”,而且“好欺负”。若对学生说“要找出是谁写的,如果不找出来,课就不上”之类的话,会使得结果更糟。在这种情况下,我极力控制心中不满的情绪,指着黑板上的字向学生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这位同学所写的是不符合生物的哪种基本特征?然后,因势利导复习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内容。这样处理后,学生会心一笑,并肃然起敬,那位写字的学生刹时红着脸低下了头。实际上,这样做是留给了那位同学一定自我教育的空间,消除了由于突发事件可能进一步引起师生抵触的消极情感,并促使其向着积极情感的方向转化。
3.摆脱窘境策略
摆脱窘境策略是指教师能发挥教学机智,含蓄幽默地使自己暂时摆脱窘境,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下去。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失误情况而发生突发事件,若处理,则会拖延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到师生的情感,若不予理睬,则又会损害教师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采取摆脱窘境策略,以保护学生脆弱的一面和保持课堂和谐的气氛。
如,一次探究实验课,要求每小组都要汇报探究结果。没想到第一小组的成员刚一站起来,“砰!”就把实验桌上的一个烧杯砰到在地。顿时,教室鸦雀无声,那位学生尴尬地愣在那儿。我机灵一动,说:“哈!我们的实验交流第一炮打响了——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汇报!”这位同学在掌声中稳定了情绪,从容地汇报了探究结果。
再如,一次公开课,让学生帮忙做“鱼鳍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刚用剪刀剪鱼鳍时,鱼身体用力一摆,从学生手中滑出,掉在地上。“刷!”几百位听课的师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我的脸上。我抓住了这个时机,微微一笑,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鱼从手中挣脱的情景,想想看,为什么鱼会这么难被抓住呢?”经过讨论,学生灵活应用了“鱼的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滑的液体,可以保护身体”的知识点,并进一步理解了“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原理。结果,不仅摆脱了窘境,而且深化了教学内容。
4.制止策略
制止策略是指通过传达对学生的要求以终止或改变学生行为,以达到控制突发事件进一步扩大的目的。
在组织教学时,有时会遇到学生故意刁难教师或捣蛋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 处理这种突发事件,常会感到非常棘手。此时, 教师要明辨是非, 严肃对待,不能让学生过于放肆,以免导致学生那些不良品质得以巩固和加强。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运用“低强度——隐蔽”的方式,让少数学生知道,使突发事件扼杀在局部范围之内。在特殊情况下,如打架,教师就要果断地使用“高强度——公开”的方式告诉学生,如果继续错误下去行为将产生的后果,并用大声的命令语言要求全班的大多数学生对此加以注意。
以上几种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在教学中操作起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若遇到难以解决的偏题、难题时,教师切忌推搪,或“打肿脸充胖子”向学生乱解释而误人子弟。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此时,教师可如实相告或向学生请教。这不仅不会失面子,相反,还体现了课堂的“教学相长”和教师“不耻下问”的高尚品德。
总之,在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要根据教学机智的特点和原则,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去引导、启发和教育学生。做到“眼睛扫一扫,了解到全貌”,“眉头皱一皱,心中出计谋”,“大手伸一伸,全班都得听”。正是这种能力的发挥,这种教学机智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其乐无穷。
第一个问题: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
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当然会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时,需要把课停下来,打开门窗,把小鸟放出去。然后幽上一默: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
处理这样一件事,大约需要3分钟。处理得当,可以培养学生排斥干扰专心学习的能力,以及爱护鸟类的环保意识。
第二个问题:一个女生伏在桌子上哭了。
这种情况,多半不是她当时受到别人的欺侮。而有几种可能:
1、因为教材内容或老师的话引起了她的联想,触动了她的伤心处;
2、对学习内容越听越不懂,越不懂越着急;
3、家庭里或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形成了心里难解的结;
4、身体有病。
这时,可以轻轻地走到她身边,轻轻地对她说:“哪里不舒服?还是心情不太好?如果有病,要抓紧治疗;如果心情不好,可以先到宿舍去休息一会,课下咱们谈谈好吗?有什么困难老师会帮助你的。”
这种情况下,她一般如果能坚持学习,就会擦干眼泪抬起头来听课;如果确实有病或心情很不好,就可以让同学陪同她去医务室或宿舍。然后继续上课。
处理完这样一件事,大约需要两三分钟,对上课不是没有一点影响,但却有另一种教育效果,即让她本人和所有学生都接受一次爱心教育。
第三个问题:两个男生打了起来。
老师先做一个体育裁判用的“暂停”动作,一是表示讲课暂停,二是要求打架的孩子停下来。全班学生的目光、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打架的人那里。一般情况下,打架的孩子就会暂停下来。这时老师可以用诙谐的语言加以评判:“嗬,打起来了。看来矛盾够激烈的。不会比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大吧?中美矛盾还是靠谈判解决的呢,你们同学之间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这么着,你们现在别打了,免得影响大家上课,下课后,你们觉得确有必要一决雌雄,我去给你们当裁判、定输赢。”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就会唤醒打架的孩子沉睡的羞耻心,冷静下来。教师继续上课。下课后找他们谈话解决,最后使其握手言欢。第四个问题: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
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个别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
这样处理,不用专门占用时间,也不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效果理想。
第五个问题:正在上微机课时,某生把电源插座碰掉了。
发现后,及时把电源插座插上。然后指导学生重新开启微机。非正常关闭的微机打开时程序复杂一些,这时可以说:“某某同学碰掉插座,说明他比较粗心。不过,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在非正常关闭的情况下怎样打开微机。”教师的表现要平静、自然,使意外事故发生的副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小小调整中完全抵消。
这样处理,稍稍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会有任何影响。可以使学生了解处理意外情况的一种技巧。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教师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那样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也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因而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
方法集总 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往往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变时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其方法技巧应随着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仔细分析起来,它还是有一些方法技巧可寻。
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变应变。
2、借题发挥法。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笔者也碰到过前面所讲的麻雀飞进教室的那种情况,我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
3、将“错”就“措”法。笔者前面提到一位政治老师,误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表述成“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还是那位政治教师,他及时发现自己出现了口误,但学生却没有发现,这时他及时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讲得对吗?能不能把事物的普遍联系理解成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听了老师的提醒,学生就会重新审视和思考,并发现错误。
4、实话实说法。面对自己的失误,前面提到的那位化学老师却采取了另外一种处理方法,那就是实话实说,不文过饰非,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面对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同学们愕然的表情时,这位化学老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成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结果再次演示实验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化学教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仅有学生的,而且有听课教师的。是化学老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5、因势利导法。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6、暂时悬挂(冷处理)法。就是把在教室中发生的偶发事件,采取淡化的方法,暂时“搁置”起来,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了争执对立,或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一些较严重的违纪事件时。因为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老师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7、爱心感化法。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差生身上,他们自尊心强,同时自卑心理也较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即使有了差错,也希望得到原谅。作为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多地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加批评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塞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8、巧给台阶法。课堂上,对于那些好出风头或恶作剧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千万不能闹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对偶尔犯错误的同学更应如此。
9、巧妙暗示法、个别提醒法、重点提问法、幽默调侃法。这些方法多用在那些上课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而导致分心的学生身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如果暗示法不起作用时,教师可换用个别提醒法,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或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地敲敲他的书本和课桌;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见效,还可以尝试重点提问法,通过个别提问,强迫他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生在课堂上适度地进行幽默调侃,也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学生分心型偶发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如发生学生打瞌睡,随机说了句诗:“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同学们一笑,那位同学睡意全无了;再如对于个别开小差的学生,可随机说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唯有一心不可二用,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
10、停顿休整法。当学生精神疲劳,将要发生分心型情况时,教师可暂时停止上课,或让学生闭目养神休息几分钟,或做做小游戏,唱上一支歌,或讲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待学生精力恢复,注意力集中时,再讲课,效率会大大提高。课堂应变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课堂上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见机行事,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自我嘲弄法
教师通过自我嘲弄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将尴尬变成笑声,并在笑声中展现出问题的答案。
一次,我刚将课题书写在黑板上,班上舒超同学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并指出:“老师,您写的多少的多字上的一点出了头,语文老师说没有出头!”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书写时写潦草了一点,将那点带出来了一些。于是,我微笑地对学生说:“你观察很仔细,老师也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哦,竟然让点的小脑袋伸出来了,希望同学们拿出舒超同学在语文课上学习的干劲来学习好本节课,好不好?”这样一来,不仅教师不再尴尬,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挫伤,同学们的学习激情也提了起来。
二、暂时悬挂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总是与课堂关系不大,或比较难回答、难解释。如果教师把时间耗费在这些无关紧要而又一时难于解释清楚的问题上,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暂时的悬挂法,答应学生下课后解释,或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既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还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我在杂志上就曾看到一篇文章。说于漪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白杨礼赞》,还没教完,一个女生站起来问:“茅盾讲白杨树怎么美好,我看不见得。楠木是贵重木材, 白杨怎么比楠木好?”她还引用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的话作为证据。对于这个同学的意外提问,于漪老师并未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这样的意见,那是非常好。你继续学下去,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学完课文,那么同学们终于明白了景随情移,这里用的是象征手法的道理。在对这一意外提问的处理上,于漪老师表现了高度的教育机智,既保护了学生肯动脑筋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畅;更重要的是,存疑不答,激起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浓厚兴趣。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调虎离山法
我在单元检测前上了一节复习课,要写的字比较多些。我刚一转身在黑板写字,就听到有人在轻轻地敲击桌子,我转过身,声音又停止了。如此反复几次,令人十分生气。在忍无可忍之下,我干脆停下课,目光严厉地扫视全班同学。从表情和眼神中,教师发现后排一个同学神态有些异常,有重大“作案嫌疑”。但毕竟只是嫌疑,如果直接盘问他,他是不会承认的。于是我把那个同学叫到讲台上“演板”,并趁机对学生们说:“刚才我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有种特别的声音响起,不过现在没有了,你们听,某某同学在黑板上写字,教室里寂静无声。”听了我的这番话,学生们个个掩面窃笑,由此断定我的判断没有错。这样应急处理了以后,后半堂课再也没有响声了。
学生天生调皮任性,偶尔在课堂上捣乱是常有的事。所以教师期望每一节课都“规规矩矩”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在遇到学生故意捣乱时,教师要遇变不惊,并设法诱导。我这样做,把捣乱学生调离“作案现场”,并暗示他,教师已清楚是谁的作为,但又不与学生正面冲突,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个别重点提醒法
今天天气比较闷热,下午的课的确很难静下心来听。所以在课上有个学生在下边玩起了东西。我起先给了他一个暗示,但不起作用。我就在教室里边走边讲,走到这位开小差的同学身边时,我伸手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头,并对大家说:“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难理解,同学们一定要集中精力,否则就难于听懂。”经这一提醒,玩东西的同学便注意听讲了,这堂课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何有效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及时将意外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之中,这最能表现教师高度的教育机智,同时也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增长才干、树立威信、塑造自我形象的良好机会。课堂上只要教师依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见机行事,采取多种应急方法,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业务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各科必看)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十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6、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7、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
8、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