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11项信息惠民工程 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时间:2019-05-12 21: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实施11项信息惠民工程 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实施11项信息惠民工程 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第一篇:我国实施11项信息惠民工程 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我国实施11项信息惠民工程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江国成)记者14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国家决定开展信息惠民国家示范省市创建工作、社会保障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优质教育信息惠民行动计划等11大信息惠民任务和计划,重点解决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突出问题,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为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一体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将实施社会保障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到2015年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推动社会保障卡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以及居民健康、惠民待遇发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为在全国范围实现公民的合规异地就医费用医保持卡即时结算,我国将建设跨地区医保费用中央和省级结算信息平台,制定跨地区医保联网结算标准规范。先期在15个省份100个地市开展跨省医保即时结算试点,服务城乡居民超3亿人,跨地区医保即时结算模式和协作机制逐步建立,跨地区一体化服务初见成效。

为缓解看病就医难题,便利医疗服务、惠及城乡居民、壮大健康产业,我国将组织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先期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实现就医一卡通。

为缩小中西部地区学校数字鸿沟,我国将组织实施优质教育信息惠民行动计划,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此,我国将继续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加快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将通过实施就业服务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建立更加方便快捷、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制定就业信息服务标准,鼓励职业中介机构和相关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广泛参加,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面向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就业失业登记和享受政府网上经办服务,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另外,我国还将实施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养老服务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公共安全信息惠民行动计划、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家庭服务信息惠民行动计划、信息惠民综合试点行动计划。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认为,上述信息惠民计划有助于破解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失衡、区域城乡差距扩大、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不高等老问题。国家通过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民生领域跨越发展,有助于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公共服务,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对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第二篇: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是城乡教育差距。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是城乡医疗差距。

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是城乡消费差距。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五是就业差距。

六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2、贫富差距加大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贫富分化差距越发巨大,行业间收入差距或已达10倍,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96。

3、医疗问题

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药品价格过高,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诊疗行为不规范,滥检查、大处方、开贵药、收红包、开单提成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

4、住房问题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以来,覆盖面不断扩大,但覆盖率仍然较低。

5、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五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六是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

第三篇:山海关区突出六个重点组织实施六大工程

山海关区突出六个重点组织实施六大工程

推动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

为确保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抓得实、有特色、见成效,山海关区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将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与全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与各领域党组织工作实际和岗位实践紧密结合,突出把握“六个重点”,组织实施“六大工程”。

一是以分类定级、对标争先为重点,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活力提升工程。按照“五个好”标准,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指导基层明确改进提高的目标、责任和措施。抓好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开展“五比五看争十星”百村竞赛;启动社区“四项建设”,打造“精品特色社区”;组织开展“两新”组织“双强六好”、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效能型、服务型”创建和“争当优秀老师、争当模范党员”双争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竞赛、创建、评比,让每个党支部都积极行动起来,每名党员都自觉参与进来,巩固一批先进党组织,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提高,普遍实现晋位升级。

二是以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党员干部队伍强能聚力工程。突出选优训强管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支“领头雁”队伍,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激励关爱和投入保障等工作机制。结合村“两委”换届,大力选拔“一好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深化基层干部“素质工程”,创新军营培训、院校培训、挂职培训等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深

化落实农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加大在经济、政治、发展上关爱基层干部的力度。科学制定农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实现“以绩定级、以级定酬、级酬挂钩”。通过书记抓党员,探索推行发展党员推优制、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制度”,扎实做好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切实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行党员“三日一网”做法,通过党员活动日、党代会代表工作日、党员志愿者服务日和建立共产党员网站等,促进党员更好发挥作用。

三是以强化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实施党建阵地规范升级工程。对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开展基层组织活动阵地“规范达标”和“综合利用”两个专项活动。对没有活动场所或现有活动场所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的村,采取“财政出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村里筹一点”的办法,抓紧建设和完善;对社区办公场所,加大对住宅小区建设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按要求留足办公活动用房,同时采取整合、调剂、租赁等方式,逐步达到“三个一百”。着力解决基层活动场所使用不充分、不合理的问题,建立房屋产权、配套设施等基本信息台帐,严厉查处擅自变卖、挪作他用等行为。依托活动场所,落实党建工作日制度,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和文化体育活动,大力推进农事村代办和社区“一站式”服务,真正把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成议事决策的中枢、理论培训的基地、文化活动的舞台和服务群众的中心。

四是以落实幸福乡村“六项建设”任务为重点,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工程。用好用足省级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各项政策,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隆起带。在农村,全力推进新民居、现代农业、沟域经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六项建设”。因村制宜科学规划,着力实现“一村一品”;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强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增加集体财富积累;启动“大村庄制”行政体制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社区,鼓励支持通过培育壮大民间服务组织,进行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经营性开发。在企业,着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践新模式、促进新发展。全面深化城乡建设对标,统筹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提升和文化惠民行动。

五是以深化平安山海关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完善“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落实重大决策和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和维护稳定工作。按照“六个以”维稳工作要求,全面落实信访工作“八三”工作法,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确保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合理解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群众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工作站、群众工作室的作用。

六是以强责问效为重点,深入实施基层基础工作机制深化工程。强化基层党建在基层基础工作全局中的统领和龙头作用,坚持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一同问效。建立推行“联述联评联考”制度,认真抓好镇(街)、村(居)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试行现场进行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度测评打分,把自我述评、上级点评与群众测评结合

起来,提高述职质量;探索采取向基层党组织书记寄送信函和约谈反馈情况等办法,压实管党责任;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列入镇街和部门党委(党组)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以党的建设为牵引,组织推动各级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帮助基层抓改革、促发展、解难题、保稳定,在城乡基层组织间形成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指出,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为我们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盯“治气、治水、治土”等环境整治关键环节,制定废气收集处理、污水收集处理、固体废物收集处理等三种能力提升方案。紧紧围绕环保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划定重点,挂牌督办、立行立改、边督边改,补齐环境短板,让连云港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绿意盎然。

坚持综合治理,提升蓝天清新水平。一是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实施常规污染物深度减排,持续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施钢铁、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到2020年VOCs排放?量削减25%以上,重点工业行业VOCs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落实减煤专项行动,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三是深入治理机动车尾气。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全面取缔黑加油站,实施严格的船舶燃油使用要求,船舶靠泊期间优先使用岸电。四是管控城乡面源污染。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建筑工地、港口散货装卸以及各类堆场扬尘污染管控,开展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污染专项整治。

坚持陆海统筹,提升碧水清洁水平。开展不达标水体整治。以重污染入海河流为重点,推进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生态配水与修复等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加强重要功能水体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监测预警、巡查和调查评估,加强重要生态功能水体保护。推进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加大截污纳管、管网改造修复力度,解决污水直排入河问题;加强水系沟通,实施清淤疏浚,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防控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加强沿海化工园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加强河口海湾等生态系统保护。

坚持标本兼治,提升土壤安全水平。严格管控污染用地。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开展协同监测与评价。有序开展污染场地修复治理,确保土地转换用途后的安全利用。完善固废处置设施。进一步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高固废管理水平,严格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产废企业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5%,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达70%和60%,无害化处理率达98%;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80%,中心城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全覆盖。

坚持全面从严,提升执法监管水平。全面落实“双随机”抽查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园区环境执法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格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升监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环境执法装备水平,全程纳入平台监管,实现规范执法、精确执法、效能执法。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计划,完成企业一企一档信息采集录入,督促企业按时完成问题整改。加强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预警,推进环境监测自动化、标准化建设,建成网格化环保信息系统,全面掌握辖区内环境质量状况,为大气、流域及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系连云港市环保局局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

第五篇: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工伤保险制度的现状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第12条对工伤保险的待遇作了规定。1957年2月,由卫生部制定和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首次将职业病列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并规定,患职业病的工人、职员,按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按工伤待遇处理。国务院1958年2月颁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1978年6月颁布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都对工人工伤保险待遇作了调整和提高。1987年11月,卫生部、劳动人事部等部委颁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列了9大类、99种职业病。1994年7月,劳动法第73条对工伤者及其亲属应当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作了明确规定。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趋复杂化,1996年8月,劳动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的工伤立法经验,于1996年8月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6年3月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国家标准。这两个规章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工伤保险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两个规章的主要内容有:

(一)工伤的范围

试行办法第8条规定,职工在下列10种情形之一下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直接从事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因公、因战致残的工人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同时,还规定,发生以下情形的,不认定为工伤:犯罪或违法、自杀或自残、斗殴、酗酒、蓄意违章等。

自发生工伤之日或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企业、工伤职工本人或亲属应当在15日以内,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工伤报告或工伤保险待遇申请,最长不得超过30日。劳动行政部门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在7日内做好调查取证与工伤确认工作,特殊情况最长不得超过30日。

(二)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

发生工伤事故以后,职工在工伤医疗期间治愈或者伤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通过劳动鉴定最后评定的工伤等级是确定伤残待遇和安置工伤职工的主要依据。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按照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对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伤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行等级鉴定。符合该标准1-4级的,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6级的,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10级的,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三)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和因工死亡待遇。

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者职业病所需一切费用全部报销,甚至包括就医往返路费。工伤医疗期为1-24个月,最长不超过36个月。工伤医疗期停发工资,按月发给工伤津贴,标准为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工伤医疗期满或评定伤残等级以后停发工伤津贴,开始享受伤残待遇。需要护理者,按月发给护理费。

伤残待遇。伤残待遇分为三类,一是工伤护理费。护理等级根据工伤职工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为三级,由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三个等级分别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发给。二是残疾辅助器具费。例如为辅助生活和生产需要配置的假肢、代步车等器具,可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费用。三是伤残抚恤金。伤残抚恤金按按伤残程度提供。鉴定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享受以下待遇:按月发给为本人工资90%-75%的伤残抚恤金;发给相当于本人18-24个月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职工退休,继续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抚恤金,伤残抚恤金低于养老保险金的,补足差额部分。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5-10级)的,原则上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并享受以下待遇:按伤残等级发给相当于本人6-16个月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由所在单位发给相当于工资降低部分90%的伤残补助金;因伤残(5-6级)企业难以安排工作的,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70%的伤残抚恤金;7-10级的伤残者,愿自谋职业并经企业同意的,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因工伤亡待遇。职工因工死亡,按规定发给标准为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6个月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本人工资;发给标准为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48-60个月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四)工伤保险基金

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统一筹集。基金由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工伤保险利息、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组成,其中主要是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由企业的开户银行按规定代为扣缴,存入银行开设的基金专户,不得挪用。工伤保险基金留有一定的风险储备金,不足时由政府临时垫制支。

工伤保险费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差别费率是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测算出某行业工伤保险费的缴费率,各行业的平均费率一般不超过1%,差别费率每5年调整一次。浮动费率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上一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评估,据此调整企业下一年工伤保险费率,调整幅度为本行业标准费率的5%-40%。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于工伤保险待遇、事故预防费、职业康复费等。

工伤保险以中心城市或者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的社会统筹。

(五)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对于当年未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或发生率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可以从该企业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中返还5%-20%给企业,用于安全生产的宣传、培训工作和奖励为此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有条件的地区,应举办工伤职业康复事业,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通过培训可以恢复和提高劳动能力的工伤残疾人,劳动行政部门和企业应对其实施康复训练,由职业康复费用支付所需费用。

(六)工伤保险争议处理

工伤保险争议有三种,相应也有三种解决途径:发生在工伤职工及其亲属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关申报和处理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发生在工伤职工及其亲属与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之间有关工伤认定和待遇支付的争议,按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有关规定处理;发生在工伤职工与劳动鉴定委员会之间有关伤残等级鉴定结论的争议,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1996年的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是:统一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待遇标准;保障了工伤职工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均衡了企业之间工伤费用的负担,为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条件;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标准更加规范化。到1999年底,北京、广州等26个大中城市,近2000个县市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覆盖人口4200万,覆盖面达到42%;北京、广东等省市覆盖面达到92%。[1]

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伤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反映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各方面认识的不一致,也凸显我国社会法缺位造成的困惑。

(一)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1、关于公务员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工伤保险条例》第6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按照本条规定,公务员的工伤问题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解决。与其他用人单位需要缴费来看,公务员的机关不用缴费,直接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待遇执行。单位先垫付费用后,由财政在预算中给予补足。在研究具体办法过程中,由于有不同意见,使得具体操作办法未能及时出台。目前,公务员由于没有一个完整、可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安排,形成了出现工伤无人认定,工伤医疗费无处开支,伤残等级无法鉴定,工伤待遇无法落实的情况,这几年上访、信访大量增加,造成很不和谐的现象。公务员中的工伤职工和地方党政领导,呼吁抓紧完善制度,建立起公务员的工伤保险。

从国内情况看,由于公务员工伤问题矛盾突出,很多地区等不得全国统一办法出台,已通过地方立法或政府规章将公务员纳入了工伤保险的范围。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3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公务员工伤保险,公务员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已达78万人,其中海南省、上海市的公务员已全部参加工伤保险,较好地保障了公务员的工伤保险权益。实践也证明了公务员实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关于灵活就业人员(自雇劳动者)的工伤保险问题。目前,从制度设计上看,工伤保险已经覆盖了所有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雇员)。但大量的没有稳定劳动关系或没有劳动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的工伤问题日益突出,逐步上升,如家庭保姆,出现工伤后无法得到保障,社会反响强烈。由于参加工伤保险的前提是建立劳动关系,工伤的责任实行雇主责任制,工伤保险由雇主缴费,个人不缴费,因此这部分无雇主的劳动者无法参保。

从国际发展情况看,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很多国家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甚至学校的学生已经纳入了工伤保险,有的由个人缴费,有的由国家为其缴费(如学生)。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这部分劳动者人数众多,在生产经营或工作过程中的职业伤害也存在着一定的概率,应当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

(二)关于参保的强制性问题

工伤保险是国家强制的保障制度,但从《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看,强制性没能体现。《条例》第60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这种没有处罚的规定在实际中难以强制。因此,虽然这几年劳动保障部门在扩面上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仍有部分企业拒不参保。结果是出现工伤事故后,企业拒不支付工伤职工待遇,甚至抢救费用都不支付,导致工伤职工为讨要工伤待遇与企业打官司,严重影响了工伤职工的权益。据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近6000起行政复议、3000起行政诉讼案件中,70%以上是企业未参保,工伤职工追讨待遇的案件,这不仅给工伤职工的个人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也成为了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工伤保险与商业意外伤害保险的关系问题 在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建筑法》等法律规定了危险岗位工人必须投保商业意外伤害险。这在工伤保险制度未全面实施前对工伤职工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但工伤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后,商业保险不应再强制投保了。由于法律的规定无法及时修订,企业很大程度上要面对两个保险制度,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在实际上造成了工伤保险制度实施的困难。由于商业保险能够给投保的单位提供回扣(高的30%-40%),使得一些机关、单位为此用行政手段强推商业险,而拒绝参加工伤保险。从世界各国的实际看,实行了工伤社会保险后,商业保险一般都不进入工伤事故领域,更没有通过立法强制投商业保险的规定。各国政府在解决工伤事故中普遍采用社会保险的方式,实施大数法则,主要是工伤作为一种工业化中的社会问题,是政府要承担的责任,必须建立一种社会统筹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解决好。在工伤领域,工伤社会保险是基本的,是主体的,是非盈利的,是强制的制度。而商业保险是盈利的,是企业自愿选择投保的制度。

(四)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一是由工伤侵权取代民事侵权责任,工伤者只能请求工伤补偿,而不能向侵权人请求民事赔偿;二是工伤者在两者中选择一种请求;三是两者兼得;四是两者互补,两种请求所得数额,不超过实际损失。从各国情况看,多数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等均采取第四种做法;北欧国家、新西兰等采取第一种做法,第二、第三种做法目前了解到的尚无国家实行。

采取第四种做法的理由,第一是社会保险的特性决定的。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基本的保障,主要是保障工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基本生活,提供的物质帮助不能超过工伤者的实际损失;由于侵害是第三人引起的,第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当第三人提供的赔偿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时,工伤保险负责补足;当第三人无法或无力提供赔偿时,工伤保险足额赔偿,以确保工伤者的工伤救治和工伤待遇。第二,社会保险给予由于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者的待遇,不应与在企业内因工负伤的工伤者得到的补偿不同,避免不同工伤者待遇的不平等。第三,社会保险只在规定的项目和标准上不重复支付,并不影响工伤者向第三人索取其他方面如精神的、财产的赔偿。第四,国际劳工公约普遍认可的原则是,工伤者(如上下班交通)已受到其他赔偿保护时,可以不必再列入工伤补偿。

(五)未参保企业工伤职工待遇保障问题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四年来,企业未参保引发的工伤争议日益增多,目前占到工伤保险争议件数的70%以上。主要是企业不支付或用恶意诉讼的办法拖欠工伤职工应得的工伤待遇,造成工伤职工工伤待遇不落实,从而引发尖锐的矛盾,社会反响强烈。

三、工伤保险制度问题解决对策

总的来说:

(一)适应需要,完善工伤保险的法规体系

作为我国工伤保险的法律体系,无疑《工伤保险条例》是其核心,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例如制定《工伤认定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工伤申请、受理、认定的程序及相关人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管理和程序;制定《工伤保险遗属抚恤条件》用以明确享受遗属抚恤的资格;制定《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管理办法》用以规范长期工伤待遇改为一次性支付的条件和标准;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工伤医疗服务的水平、标准和相关机构的责任。

(二)不断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科学、规范的费率机制,有利于工伤保险成本分配的公平性,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国家应按行业分类标准,根据近年来工伤事故的发生率、伤亡人数及程度进行测算,制定全国的行业风险费率,并根据各投保单位每年的职业风险变化和保险基金的支付率定期对费率进行调整。

(三)理顺体制,将工伤保险纳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从表面上看,工伤保险具有社会保障的属性,将社会保障多险种放在同一部门管理,似乎理顺了关系,但从实际上看,因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相关性不大,组织方式与实际效果和制度目标之间产生了脱节。工伤保险是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为了减少事故和工伤补偿,可以说工伤保险离开了安全生产就无生存的根基。从代表世界发展主流趋势的德国、日本两大模式来看,或作为国家法律授权的社团组织独立运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或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管理。[5)我国工伤保险的体制建设,应取德国和日本之所长,并结合我国实际,由国家和各省设立独立的事业单位负责基金运作,实行省级统筹,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和工伤基金的监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四)确立新型观念,完善工伤保险的运行系统

就整个工伤保险运行系统来讲,工伤保险的赔偿只是工伤保险的一部分。国际工伤保险的发展已走过被动赔偿的消极工伤保险阶段,工伤预防、职业康复和工伤赔偿相结合已是国际工伤保险发展的主流。近几年我国工矿企业事故频繁,除安全监察水平、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外,工伤保险开展不阿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确立预防、康复、赔偿相结合的新型观念,在切实做好工伤理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工伤事故预防,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率和职业病发病率,并逐步将受伤职工的康复也纳入保险体系。

(五)加强队组织管理水平

提高工伤保险组织管理工作,加强工伤保险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的基础。一要加强工伤保险行政机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组织建设;二要建立一支工伤保险法律、劳动鉴定技术、信息化和计算机管理研究的专家队伍,开展工伤保险的科学研究工作,依靠科学研究推进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三要加强劳动保障的执法队伍建设,逐步淡化其行政色彩,强化其法律特点,时机成熟时在法院系统建立“劳动保障法庭”,形成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从事劳动保障法律事务的经办队伍。

改革工伤保险制度应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扩大覆盖面,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

应当把工伤保险范围扩展到所有企业及其劳动者,使各类企业的劳动者在遭受职业伤害时都依法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经济补偿,以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

2.要分散企业工伤风险,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

按照国际惯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由企业负担全部工伤保险费用,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形成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和进行管理服务,减轻企业工伤保险费用负担和行政事务负担,保证各项工伤待遇按时足额支付,而不受企业兴衰存亡的影响。

3.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相结合,并做好职业康复工作

应当充分运用工伤保险的费率杠杆和行政的、经济的惩戒手段,引导和促使企业加强安全卫生管理,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还应当做好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工作,帮助工伤职工恢复生活和劳动功能并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工作。

4.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建立长期待遇调整机制,使之保障工伤职工和遗属的基本生活需要,适当补偿职工因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的收入损失。为照顾地区间、企业问的经济效益差别,国家在规定基本待遇标准的同时,应倡导企业实行补充性工伤保险或举办群众互助性工伤保险。

5.工伤保险管理要规范化、法制化

要根据工伤问题情况复杂、技术性强、待遇项目多、容易引起争议纠纷等特点,把工伤界定、评残标准、待遇项目和标准、享受待遇的条件和程序等问题规定得明确、具体,尽量减少操作上的困难。工伤保险的实施可按属地原则,以地级市为基本统筹管理单位,便于因地制宜,迅速处理事故。

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情况和效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化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改革工伤保险制度。1999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中第九章把工伤保险作为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之一而规定下来,并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中贯彻实施。

为了实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原劳动部从1988年开始研究工伤保险改革方案,并支持和推动沿海的经济特区先行试点。同时,原劳动部会同卫生部委托课题组研制《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原劳动部还设立“职业伤害补偿及基金筹集模式研究”课题,请专家研究和论证工伤保险改革方案。在总结试点经验、课题研究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原劳动部于1992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草拟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条例(草案)》,为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办法。1996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1996),作为工伤评残国家标准;1996年8月,原劳动部以部颁规章印发《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这两个重要文件已于1996年10月1日实施,成为全国实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办法。

《试行办法》和国家评残标准发布后,各地的工伤保险改革加大了力度和进度。目前,除了个别边远地区外,基本都执行新的待遇标准和评残标准。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也形成较大局面。1997年底有27个省区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推进统筹,共计1400多个市县先后实行统筹,参保职工达到3507万人。其中包括22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加上地级城市约为150个左右,初步形成工业集中的中心城市工伤保险统筹局面。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是:

1.扩大了保险覆盖面,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从而进一步保障了职工基本权益

由于《试行办法》适用于境内所有企业和职工,突破了过去“全民执行、集体参照”的格局,使现在的各类企业和不同用工形式的职工都可依照规定享受工伤待遇。待遇标准也提高了,例如护理费标准,由改革前每月50多元提高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50%、40%和30%(按不同护理等级确定),丧葬费标准由过去的3个月企业平均工资提高为6个月社会平均工资。改革后又增加了一次性补助金待遇,例如,以前因工死亡没有法定的一次性补助,现在规定设立“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本省区社会平均工资48个月至60个月,使工亡职工供养亲属除按月领取抚恤金外,还能领取二三万元补助金。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工伤职工得到实惠,减轻了他们的困难,进一步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2.统一规范了工伤政策和标准,使企业和有关部门便于处理工伤问题,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稳定

工伤保险改革办法对于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伤待遇项目和标准,有关政策和工作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处理工伤问题时,职工、企业和主管部门有章可循,提高了办事效率。例如,199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的都江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4名职工死亡,6人受伤。由于该矿参加了成都工伤保险统筹,仅用3天时间就处理了23名死难职工的抚恤问题,有一名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也在事故后第10天处理完毕。这样及时妥善处理事故的案例在各地都有,与改革前“闹工伤”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经历过“闹工伤”纠缠的厂长感慨地说:工伤保险真正为企业办了一件大好事,从今以后,我们这些厂长不必再为处理工伤事故而烦恼了。

3.工伤费用社会统筹,保证了各项待遇按时足额支付,调剂和减轻了企业负担。

《试行办法》规定:工伤医疗费、护理费、伤残抚恤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8项长期支付和大额支付的费用,由工伤统筹支付。实行统筹的地区,基本做到这8项待遇全额统筹支付,保证了工伤职工和遗属按时足额领取待遇。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率一般在工资总额的0.2%~2%,平均费率不到1%。企业缴费不多,当发生事故时,这些费用都由工伤基金支付。例如,都江煤矿“5·13”事故,成都市工伤保险基金已支付300多万元,并对6名深度烧伤住院治疗的职工继续支付医疗费。这个煤矿工伤保险费率为工资的2%,现在已宣告破产,不能再缴纳保险费了,而成都市社保局不仅要负责支付这起事故所发生的长期抚恤金,而且将对该煤矿历年累计约400名工伤和矽肺病职工负责支付有关待遇。各地的许多事例说明,工伤统筹已发挥了保障职工权益、分散工伤风险和为企业改革服务的良好作用。

4.初步建立了工伤预防机制,一些地区已出现事故下降的效果 《试行办法》规定,征缴工伤保险费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并在年终时对安全生产好或较好的企业实行安全奖励制度。各地工伤保险实施办法都已建立和逐步完善了这种机制和措施。工伤保险的预防机制与国家安全卫生监察必定产生合力,促进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一些地区已有事故下降的报告,例如:海南省工伤事故1995年比1994年下降12.8%;南昌市1994年比1993年死亡事故下降27%,重伤事故下降39%;大连市1995年上半年因工死亡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30.4%,是1994年5月工伤保险改革后所出现的历史上安全生产最好的状况。此外,福建省、宁夏银川市、湖北襄樊市和四川广元市等地区也有事故下降的报告。一个企业和一个地区事故下降会有各种因素起作用,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和奖励措施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工伤保险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的作用,主要是从经济上约束和激励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使企业把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相信,随着这种机制的完善和力度的加强,工伤预防机制的效果将长远地造福于我国广大企业和职工。

下载我国实施11项信息惠民工程 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实施11项信息惠民工程 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