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2 21:4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第一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这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中严肃的逻辑论证、枯燥的概念与难懂的专业术语,宗白华先生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引用和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和哲言,把“意境”向读者娓娓道来。这篇文章并非仅如题目所言,只叙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过程,还提到了很多与意境相关的方面。下面我就个人特别有感悟的一些文中片段来展开我的读后感想。

宗白华先生引用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开始阐述他对意境理解。他认为,意境是造化和心源的合一,是客观自然景象和主观情思的交融。“意境为艺术家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台照相机的摄影。”文中一句充分说明了艺术意境与客观呈现两者的区别。画家是具有审美感兴能力的人,能在审美感兴的基础上把情景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即使画家尽力地去客观如实的描绘眼前之景,也不能完全避免作品中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如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而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几乎丝毫不差地记录着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的,是我们眼前世界的定格,在最大限度上真实的呈现出现实场景的原初面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我们不可以说照片中没有蕴含摄影者的感情,但与如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相比较而言,不可否认的是照片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会更为淡一些。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的心绪、情感,其中的一笔一画,一点一线都带有着创作者主观情思色彩的艺术意境,这给予了欣赏者以无尽想象和意会的空间,使得其与完全客观机械反映现实的摄影区别了来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中国的美学,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书法,都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强调意境的深远空灵和天人合一,这多多少少都带了些禅意。此外,他还认为,“道”与艺术意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这让我想到“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及“道”思想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老子首先提出的“道”——世界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而不可感的。受老子思想影响,庄子发展了“道”的学说,并把“道”引入了艺术的领域。庄子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创作者的主观精神能达到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状态,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就能达到犹如天然生成般巧夺天工的境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鐻等典故都很好的阐述他的这一思想。宗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也引用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仔细想想,意境与“道”的确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意境也是无形无状之物,不可为感官所直接把握,就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样: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实体、事件、场景的,是追求着时空的无限,是不为时间空间所束缚的,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意蕴就是带有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因而,意境就犹如“道”一般,是不可言语、不可明察的。另外,“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生于“道”是由虚化实的过程,“道”通过阴阳的结合作用而衍生万物并蕴含于万物本性之中,而艺术作品经过创作者“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而诞生,意境通过客观实体与人心灵情思的凝结而蕴含于美妙的艺

术作品中,在这点上,“道”和意境是有着相似之处的。由此看来,中国美学中的意境是与老庄之“道”学说融为一体,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一脉相通的。因此,艺术创作者大都追求突破具体的“象”,因为“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道”与意境都是无限的。他们大都致力于变化无定型的山水之中发现无限,而避免为一个物象所束缚,以独创出各自心胸中灵动的气韵及无拘无束的意境。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此文中,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产生以及意境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联系的阐述激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更深刻地懂得了情景交融乃意境诞生的必要条件,让我更深一层的去思考意境与老庄“道”说的共通之处,实在是让我受益良多。

第二篇:读书报告之

本周结课,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特别是强调在写读书报告或论文时,应该找些这方面的范文,仔细阅读,从中体会一篇优秀的作品是如何组织和论证的。luo同学此前曾经发给我一篇读书报告,我也指出了一些问题。课后他又来信说,这次课堂上我提到的一些方法,“让我受益颇多”,但他“功力尚浅”,缺乏鉴别能力,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好的读书报告给他参考。我考虑到他此前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他先读读本博客上转载的陈弘毅先生的书评,并给他布置了三项任务:

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

1、本文的论证结构。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作者在主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最后再对比德国的情况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里的把握不够准确,作者最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看法,但在此之前,作者对法治为何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和反思,并基于这一看法重新反思了法治的“中国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最后一个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升华之类的说法过于含糊,应该具体说明升华的“内容”)作者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欧美法治的层面上,提出了将中华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思路。(这句说明也不准确,可以重写。不准确是因为读得不深入,尚未把握作者的论证要旨,而这一部分正是本文最精要的地方。)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A.先说整体的感觉。结构非常清楚,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明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思路,读者读起来就很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觉。我觉得我那篇就读起来很喘气,读一会儿长篇大论一下,读一会儿又长篇大论一下,读到最后,作者写作的线条都串丢了。

B.第一部分:开头很好。背景介绍得很清楚。问题引出得也很直接。读这里的时候想起老师上次发给我的您的《法学方法论》短评。我觉得那个开头就特别好。您一开篇马上就提出了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个论证思路我觉得就十分典型,应该可以作为模板的一种。对比我之前写的,就发现我的开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问题的背景介绍,缺乏对本书核心问题的引出;其次一读起来就是“就书读书”的感觉,开头非常生硬,没有那种“带着问题读书,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点我会再好好改进。

C.第二部分:作者对全书的介绍一气呵成,对作者论证结构的梳理简明扼要,而且都写到了点上,重点突出,安排也很合理。我记得老师的那篇短评也是这样的,最后梳理作者观点时都只是纯粹地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不会在这个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读起来我就一点梗的感觉都没有,很顺畅。对比我自己的读书报告,就发现我把对作者论证的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全部杂糅在一起了,显得非常杂乱,没有章法。我在想,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概括应该算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吧,即便读者本人读完此书,没有产生任何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把作者的论证思路阐述明白,这样的读书报告也能算是完整的了吧。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总想着要提出所有值得讨论的问题,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可做挑选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执迷于细节,忽视了核心与方向。这点也是我该改正的地方。

D.第三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论述自己的读后感。他用辩证的态度指出了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流于无力的批判,并写出了大概的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弥补的部分。我觉得这点十分可贵。很多人写批判的文章,仅仅是批判,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但是却不会进一步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态度就很好。批判也批判得十分有底气。他认为作者的书没有讨论德国法治的部分比较遗憾,所以他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进而结合我国的法治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与倡议,即我国的法治国家构建应该与我国的法治文化和历史相结合,寻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治思路来。(这部分要结合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来谈,注意,作者对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面的论证。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应该反思自己为何会漏掉了这一点。)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这个我在上一部分也粗略说了些,这里总结一下我的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本书的主题缺乏一个有背景有力度的引论。开头十分干瘪。

其次,对本书所谈论的问题的核心缺乏一个比较深层次的把握。且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即便我懂了这本书讨论的核心是什么,但是我的阅读视野还十分狭隘,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没法做到从横向和纵向上把握,谈论起来也显得十分无力,没有其他的观点的佐证,没有旁征博引,没有视野广阔点的讨论。(第一次的读书报告相对简略没有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带着问题扩展阅读,逐渐形成对该问题的系统看法,讨论起来就会有深度和广度,如果你的看法确实有价值的话,可以扩展为一篇针对该问题的专题论文)

再次,写作层次与结构十分混乱。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但我的过于执迷于细节,忽略了对整本书整体的体系化的把握。开头部分本来就没有开好,到第二部分的写作时又将作者的论述总结与自己的随意观点杂糅在一起,感觉完全没有重点,写作太随意,结构太松散,没有凝聚力。另外,即便是写自己观点的地方的论证也都十分弱。当然,我了解得不多本身也是个原因,还需要深入阅读,形成比较体系化的观点和概念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还需要做以下修改:

其一,开头重新写。按照老师的短评的方法,或者陈的这篇读书报告的方法。思路是以背景提出问题。重点在于将问题提出来,然后用最简练的方法总结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其二,把第二部分中作者的论证与自己的观点剥离开。第二部分整体只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提炼出来。这部分的介绍一定要有重点,简练,有力,这部分十分考验自己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概括能力。所以一定要好好写。

其三,可以集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但切记不可流于对某些问题的逐一评论。最好是能够按照作者写作本书的思路来串自己的看法。一定要写出串起来的感觉,要使这部分的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松散。也不要仅仅提出问题,切记不要用自己朴素的正义观来论述,这是外行人的做法。最好有理有据。

最后,最好做一个升华。可以结合大陆的实践谈一谈发展方向。毕竟法学之理论探讨到最后也是为法律之实践服务。若能结合一下,应该能使此读书报告的写作显得更有价值一些。(如何写好这部分,还要多思考和揣摩。读书报告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谈,但不必一定要落实到如何为实践服务。把理论问题谈清楚了也是一种重要贡献。)

另外想补充的是,看完老师的批改后,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估计得全盘推翻…加上本身对法学方法论的东西了解得也不多,我在想,我是再将杨的《法学方法论》精读一遍再理出一份专门针对此书的读书报告呢(这样我觉得论证有些干瘪,因为老师提到的那些名字还有他们写的书我都没看过,比如什么阿列可西啦,拉伦茨的那本书我也没读过),还是先大致了解一下其他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著作,结合这些了解再深入地重写读书报告?这样视野会不会就宽一点?写作也不至于流于无力的讨论?(此点我在信件中会有所建议,略)

突然想起我准备学术十星答辩的事儿。那时候文章已经写完了,但是答辩要求花5分钟左右介绍自己的论证结构与思路。当时我的方法就是画图。拿出一张白纸开始一点一点缕思路,理结构。从哪一步到哪一步之间的逻辑纽带是什么,论证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整篇文章的体系有没有偏离轨道,是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的写作来说十分有用。每一次的反思都促进了我进一步完善论文,本来有一些没理清楚的地方因为自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发问也理清楚了。跟老师说这个,是想问老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在所有的写作中呢。或者说,或许也可以用在阅读中,读书的时候也边读边画图,在每一个画箭头的地方都写上,从论点A到论点B的逻辑思路。额,只是突然想到的。或许这个方法能融到整个阅读,思考,论证,写作的过程中去呢。(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提炼和升华,转化成自觉的技能)感谢老师的批改和指导!祝开心。luo

第三篇:体验式教学之诞生篇

体验式教学之诞生篇

来源:中国素质教育跆拳道网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环教”。我们希望通过设立一个环境,让学员们在环境中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明白和获得一些道理。

先讲一个小故事,2009年的冬天,济南的气温达到了零下十几度,尤其是下午太阳落下后,天气特别的冷,许多的小学为了防止孩子们冻病便提前放学。济南各大媒体也都参与议论了这件事,济南时报在刊登这条新闻的同时登了一张韩国小朋友在军队参加意志训练的一站照片,这些小朋友们身穿迷彩裤,裸着上身在雪地里做蹲跳,以此来驱赶寒冷,与我们国内小学的做法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这又让我想起了1993年的冬天,我和我弟弟辛廷华到郓城宋江武校习武的经历,郓城的冬天特别冷,北风刺骨,我们学校条件分外简陋,没有暖气,也没有室内训练场,所有人都在户外训练。教练们为了锻炼我们的毅力,就让我们脱了上衣裸着上身训练,在这种恶劣环境里我们不敢停下练习,一停下皮肤就像被小刀刮一样疼痛,冷风会慢慢冻僵我们的身体,这样,经过一冬天的训练,我们并没有生病,不只身体强盛了很多,意志力也变得更加顽强。

结合自己的习武经历,又看到这篇文章很受启发,不同的环境培养不同的人格,如果我们把汉城黑带的训练内容建立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不就可以使学生通过体验后能够达到获得智慧、和某种品质的目的了吗?

紧接着我们队一些训练内容做了调整,例如在压韧下叉时,我们用一套词语来激励学员们。并告诉学员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例如,战胜疼痛,我们只有忍受这些拉腿下叉的痛楚,才能在学习跆拳道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既然我们选择了学习,我们就应该把下叉当做是一个好机会来锻炼自己的意志,感受什么是疼痛,什么是忍耐,什么是克己。忍耐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坚持,而克己是挑战现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同学们,我们能否战胜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跆拳道黑带,就看我们有没有克己的精神,大家一起挑战吧!

经过语言的激励,学员们不仅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在下叉中验证了这个道理,在疼痛中增强了战胜自己的信心。就这么简单,学员们的下叉不用外力来压,就可以做得很好,学员们的心志不用外界的督促,就可以主管的挑战自我,得到内心的照映,从而得到意志上的提升。

后来我们对考级仪式也作了调整,把一个简单的考级设计成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环境。

晋级考试的变化首先是改变了舞台,30cm高的红色舞台上面打着一个高亮度的聚光灯,主席台上有家长和主考官,左右两侧有队友、同学和家长团,环境使晋级者心里充满了自豪与紧张感,学院的晋级流程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把晋升技术完成就可以过关,而且还要看上场的姿势、声音的大小、理解的规范等等。每一次晋级还要有父母的参与及表现成绩,父母的声音、姿势也会深深影响到学院的表现与成绩。学员们通过这样的晋级考试,每次都要做好登大舞台的准备,站在舞台上要展现自己的精气神,还要展现自己3个月所学习的跆拳道技术,不仅有动作还要有背诵的内容,看着学员们如同一战场上的将军一样帅气,我相信父母们会由衷的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在很多的时候,父母在为孩子加油的时候,声音是颤抖的,那是一份激动而自豪的心声。

体验式跆拳道我们已经推广了两年多了,并且是已经创新了固有的跆拳道教学模式,开发出了24节精细课程,每一节都是体验,每一节都有成长教育的意义。

第四篇:《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

《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

2013-4-3 4:32:02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09 版)光明日报北京4月2日电(记者李韵)今天,《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

作为首部艺术行业发展报告,《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是一部对中国艺术总体发展状况包括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各艺术门类发展状况的汇集、概览、辨析和总结的综合性文献。

这份由中国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组织文艺界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报告》,运用翔实的数据、丰富的事实、充分的论述和典型的作品分析,全面系统地反映2012年中国艺术发展的状况、成就和特点,跟踪和再现我国文艺发展轨迹,展示艺术创作表演实践、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研究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国艺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入分析预测2012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较好地实现了实践性与理论性、学术性与指导性的统一。

《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描绘出一幅中国文艺事业整体发展状况的“全景图”,为国内外了解和研究中国艺术发展进程提供了权威依据;也是各级文艺主管部门和各类艺术团体、机构的重要“参考书”,为上级机关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参考和信息服务;从长远来看,更是打造出了一座丰富的艺术“数据资料库”,对于相关学术研究将具有宝贵的史料和留存价值。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小楼:思恋故国、思乡怀人。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 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寒蝉:悲凉、愁苦。

5、落花:惜春、伤春、感慨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生命短暂。

6、黄叶:飘零、凄凉、孤独、迟暮。

7、杜鹃(子规):哀怨、凄凉。

8、芳草:离愁、思恋。

9、鹧鸪:旅途途寂寞、离愁别绪。

10、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11、哀猿:悲愁、思乡怀人、贬谪。

12、夕阳:失落凄凉、漂泊沧桑、家国之悲、身世之感。

13、细雨:无边轻愁、郁闷。

14、秋天、秋风、西风:悲凉。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代表坚强、清高、超凡脱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2.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孤高、高洁的品格。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牡丹:富贵、雍容华贵。

4、莲花:高洁、坚守节操。

5.松柏。歌颂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的人格,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6.竹。代表清高、正直、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7.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冰雪。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10、采薇:坚守节操、隐居。

11、南山:归隐田园、淡泊。

(五)、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 老边州。”

2.长城。指边关、战争。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5.请缨。喻杀敌报国。

6.羌笛。多表达边关将士的思乡与忧怨之情。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阳关:边塞。

三、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四、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的画面)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5、萧条冷寂/荒凉寂寥:羁旅思乡、贬谪思归。

6、绚丽繁盛:春天图景、都市繁华。

四、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着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画面+氛围特点+感情

3、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考题演示。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意境明净绚丽、恬静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下载《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之意境教师版

    个性化再处理: 课 题:诗歌鉴赏之意境⑴教学流程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意境题的分类和作答方法。2、联系上下文力争准确解答此种类型题目。※课前练习2002全国卷17题阅......

    毕业设计之读书报告

    读后感——《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一目经济平稳发展的持久动力。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各国......

    读书报告之红楼梦

    读书报告 论《红楼梦》 之王熙凤论《红楼梦》之王熙凤 几十个立体深刻,富有风采的任务角色在一曲红楼大梦中各种演绎着独一无二的喜悲,使得红楼梦如久酿的酒一般耐人品味,滋味......

    读书报告之水浒传

    读书报告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图书简介: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水浒传》,类别为小说。 写作背景:据书中导读,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不过史书上的记载只......

    毛泽东选集之读书报告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之读书笔记 软件0906班张玲曼09301175中国人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著作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

    呐喊 之读书报告

    《呐喊》之读书笔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读书报告之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 谁的孤独 小的时候很喜欢读一本叫《世界名著导读》的书,里面对用《百年孤独》做了很简短的介绍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拉丁美洲魔幻现......

    读书报告之《围城》(合集)

    关于《围城》的读书报告 小说《围城》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它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写的唯一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故事以抗战初期为背景,以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