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1:5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第一篇: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都安澄江兰堂小学雅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小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键词:小学实施感恩教育思考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目前,一些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们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1、家庭因素影响道德的培育。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别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的关爱,家 1

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社会因素导致道德的缺失。

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使人们普遍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

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小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小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想,不断侵袭与冲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3、忽视品德教育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考试指挥棒的压力,学校片面追求

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孩子们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二、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他们所获

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社会的回报、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涵的感恩

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之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们可以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诸如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了别开生面的“亲子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2、让学生参与“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创设

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心灵得到震撼。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里,我们组织学生以校园为场所,要求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学校领导、感谢同学等等。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同学们观看后,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响应,有的班级写感恩信,张贴在校园;有的班级制作板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也可以向全体师生写感谢信,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同时,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插着温馨的羽翼飞向了家庭、学校和社会。

3、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感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

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

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例如国际“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真情的温暖。在教师节,师生之间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件特别的礼物(自制的、作业本、小作品等)都在述说着人间至纯的真情和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可以成立了环保活动小组,深入社会,广泛宣传环保。在校园积极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之情。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第二篇: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键词:感恩教育基本道德知恩报恩施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最后还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们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1、备受呵护的“独生代”——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文化大潮中的“漂流族”——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3、功利教育体制下的“半成品”——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三、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主要三个层面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并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为此,西安高级中学做了大量的实践。学校始建于清崇化书院,迄今已有116年文字可考的历史,鲁迅、朱自清、李仪祉、于右任等大师先贤曾在此执讲学,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重德兴化”的优良校风得以传承和发扬。学校以开展校园“感恩文化周”为平台,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大力开恨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活动”。

1、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格的构建,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

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之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把三八妇女节所在的周定为感恩文化周,在活动中,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诸如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了别开生面的“亲子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2、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例如:在学校的感恩文化周里,我们组织学生以校园为场所,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丰富多彩的感恩氛围。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要求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学校领导、感谢同学、感谢食堂的师傅、感谢公寓管理员、感谢校园清洁工。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同学们观看后,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响应,有的班级写感恩信,张贴在校园;有的班级制作大的横幅悬挂在校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也可以向全体师生写感谢信,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

同时,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班主任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插着温馨的羽翼飞向了家庭、学校和社会,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媒体电台纷纷到学校采访,不少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或者亲自写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书信这种传递爱的方式已经很少了,我十多年都没有收到书信,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拿着信到学校,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志愿者把一些孤寡老人接到学校,请校医对他们进行体检。同时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小区,帮助老弱病残者,用行动和歌声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把盲哑学校的学生请进校园,和他们同台演出,向他们捐款、捐书,传递爱的温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感恩活动由校园延伸到社会,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其此,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谢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学生志愿者每月走进小区为小区居民服务,帮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间、端茶送水。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最后,学校还成立了环保活动小组,深入社会,广泛宣传环保,在校园积极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之情。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第三篇:中学生感恩教育之思考

中学生感恩教育之思考

------------------

发布:唐艳荣时间:2009-2-13 11:55:56来源:点击:740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1、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社会因素。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3、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几个方面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学校以开展校园“感恩教育月”为平台,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大力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

育活动”。

1、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无功利的给予。教师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们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还可以组织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等。

2、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学校通过开展写致家长、老师一系列书信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同学,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班主任组织学生给父母、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不少家长反映要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从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吧,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呀!

标题:

内容: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生活体验式教育之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生活体验式教育之思考

【摘要】生活是课堂之源,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注重生活体验生成,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因体验而升华,因体验而幸福,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语文教学人本化、生活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构建生活体验课堂

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素材,只要我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例如,笔者在一次“美德就是幸福”的作文课上,尝试重构新的教学模式,力图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挖掘素材。

学生需要触动心灵的东西来激发其灵感的火花。我向学生发问:你们觉得自己幸福与否?请说明理由?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叽叽喳喳地展开了热烈讨论,全班共60人,只有2人表示自己觉得比较幸福,20位同学觉得不幸福,其余同学都是简单随大流――生活得很平淡,无所谓幸福不幸福。结果一出,与我事先想象的结果大相径庭,因为我本想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展开对幸福表现及源泉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师生共享等环节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幸福内容,并进而归纳幸福的源泉及具体表现,可结果却显得令人心情有些沉重,这么多同学觉得没有幸福感,或者持无所谓态度,说明这已是带有一定典型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成为当务之急。

带着这些问题,我顺势改变原先的教学设想,尝试播放一段现实生活中名人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片段及对幸福的看法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2.视频中名人与普通人所谈到的幸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们的心灵之门似乎被打开了,开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感悟到物质层面的富足并不能与幸福划等号,幸福与否关键在于心态,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境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幸福并不一定轰轰烈烈,现实生活中拥有的许多东西都能使我们感到幸福,幸福其实可以有多种表现,如处在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中而不是处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是一种幸福;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饱受病痛的折磨就是一种幸福;将掉落在地上的垃圾放进垃圾桶是一种幸福;帮助他人解决了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是一种幸福;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一种幸福;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景致是一种幸福;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是一种幸福……总而言之,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包含着幸福。生活中并不缺乏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见时机已到,我开始让学生代表重新思考自己刚才认为不幸福的原因,确认自己是否真的不幸福?如果有人真的不幸福,你打算怎样帮助他获得幸福?师生在互动讨论中深化了对幸福的认识与理解,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正确的幸福观。

二、关注动态体验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生活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教学源于生活,也是为了提升生活的境界。极少部分同学存在学习压力大、生活贫困等具体困难,容易使他们以偏概全,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幸福。要想使学生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就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师生、生生的讨论与争鸣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动态生成。

三、引导体验回归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回归到实践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包括生活体验式教育,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生成后,还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意志――道德行为”的转化,才有真正的现实意义。那次作文课后,我们班成立了一个“帮您幸福”社团,学生经常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解决生活困难、进行心理疏导等,影响力逐步扩大,效果很好。

生活是?n堂之源,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第五篇: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对父母、师长的感激之情,缺乏对社会的回报和奉献之心的现象。因此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我校根据教办“以德育人、学会感恩、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感恩教育为载体,从根本抓起,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从认知、情感、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孩子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下面通过几方面来阐述我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1、抓德育教育,营造感恩氛围。我校在教学楼、实验楼楼头楼厅及走廊、厕所墙壁上喷涂了千字文、名言警句、经典古诗词,教育意义突出,氛围浓厚,寓教育于无声。并且在教学楼走廊设置了以感恩活动为主题的版面,在版面下方各有一个空白,学生对于感恩的感想感受、行动目标以及承诺决心等都在上面展示,而且定期更换轮流感悟。每天大课间活动坚持唱一首感恩歌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校联合,共同激发感恩情结。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一直坚持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形式,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举办感恩教育家长座谈会,要求父母抛弃对孩子“过度溺爱”的思想。并在星期天、节假日通过教师、班主任与家长进行的联系,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具体表现。学校还统一印发了学生德育家庭作业记录反馈表,其中的内容有今星期天我在家中做了什么?我有什么活动感受?最后是家长意见及建议。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在教育孩子认知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感恩。

3、抓主题教育,培养感恩情感。学校每周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定期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感恩作文竞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开展“老师,谢谢您”活动,以此理解老师工作的艰辛;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使孩子们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学校把感恩活动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使学生们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抓实践活动,践行感恩之情。我校经常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感恩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常抓不懈,人人参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孩子们感恩的心灯,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

下载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语,它们作为社会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世人称颂。然而放眼社会,我们却不得不......

    感恩教育之主题班会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设计 一、 班会主题:感恩父母,点亮亲情 二、 主题背景:如今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却很少 从父母的角度去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越......

    当代教师思考之浅谈小学美育教育价值

    当代教师思考之浅谈小学美育教育价值 小教1001 李志鹏 1505100101 在当代,评价孩子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孩子的智育成绩。因此,孩子、家长、学校、老师都很注重智育,注重课本知......

    深圳考察之教育思考

    深圳考察之教育思考 2013年11月17日星期天下午开始出发去深圳进行为期三天的新课改考察。这次考察给我震撼很大,从深圳的市容市貌、教育环境、理念等学到很多,开阔了眼界,在空......

    浅析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浅析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近年来,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通过问卷,对小学阶段学生感恩......

    小学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小学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信息学科感恩教育成果总结 执教者:彭晴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

    《浅谈结合道德三要素实施感恩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

    卞小大力实施感恩教育

    大力实施感恩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卞家庄小学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古人用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着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