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微探[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2:1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微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微探》。

第一篇:当代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微探

当代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微探

摘要:慈善是一种美德,是人类最需要、最应当具备的基础性道德。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民营社会化保障事业,慈善基金特别是民间慈善基金理应成为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来源,慈善事业也理应因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而得到广泛提倡,近期以 “黑孩子 ”“壹基金 ”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一再陷入困境,成为各大媒体、舆论的头条。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中国的民间慈善组织及慈善事业如何发展日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一、我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在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确实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慈善捐助接收机构、慈善组织建设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仍然存在众多问题。

(一)近二十年来,基于发展慈善事业,我国逐步推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1.相关捐赠的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2.慈善组织、社团管理行政法规,如:《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意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3.涉及慈善基金的税收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

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救灾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办法》、《扶贫、慈善性捐赠免征进口税收暂行办法》、《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意见》、《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二)慈善组织和捐助工作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 2.9万多个社会捐助接收站,4100多个“慈善超市”,非营利组织 29万多个,从事慈善活动的中华慈善总会和各级慈善协会 400多家,还有部分义工协会组织、福利性的民办非企业。所有这些慈善机构和组织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虽然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与发达国家比较,慈善组织仍然较少,据统计,2009年中国基金会为 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 100万个,英国超过 16万个,加拿大也有 8万个以上,欧洲的德国、英国、瑞士也都有不下 1万个基金会,与他们相比我国的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第二,我国慈善组织募捐资金数额有限,据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有 1000万多家,有捐赠纪录的却不超过 10万家,也就是说有 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额数已达到 509亿元,占当年 30多万亿元 GDP的 0.17%,占中国财政收入 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 5%。比较一下,美国 2008年的捐款 3000亿美元,占当年 14万亿美元 GDP的 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 3万亿美元的 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赠额应该是 6000亿元。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和西方国家相提并论。

二、未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慈善法制建设,落实和完善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慈善事业有序、快速发展,在时机成熟时制定专门的《慈善基金募集方法规定》《慈善基金管理办法》《慈善事业组织法》等,使得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真正获得法律的保障,纠正其身份不明的现状。

(二)相关慈善事业管理部门应提高办事效率,合理分工,加强民众监督。对于合法合理的慈善组织及其募捐活动应大力支持,简约程序审批程序,制定群众监督、网络监督、媒体监督等办法,对所募捐的款项及借贷方向应及时予以公示,慈善组织也应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杜绝公款挪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

(三)合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逐步放开,引入市场运作。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缩

小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差距是不现实的,但是也不能对西方国家的相关制度照搬照抄,应首先明确政府在该领域的主管部门,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合理发展,加强组织机构管理的 “阳光工程 ”建设,使其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得到切实提高,在发展的时机成熟时,逐步减少政府对慈善事业管理的干预,采取宽松的政策,使其在市场的运作中得以创新、可持续的发展。

(四)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营造慈善事业良好氛围作为重要项目。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政府、学校、各种媒体都应参与其中,大力宣传组织或个人的善事善举,多渠道开展 “慈善宣传月 ”活动,建立 “慈善宣传日”,积极普及慈善意识,宣扬慈善文化,营造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慈善行为积极予以奖励。综上所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政府主管部门应合理地对自己的职能进行定位,提高办事效率,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我们国人也应对慈善行为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大局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少一些批判和质疑,给予慈善事业一个合理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西方的差距才能有所减少。

第二篇:慈善事业发展论文

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社会捐赠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事业,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民间的、群众性的互助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慈善事业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目前,慈善作为一项事业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时期。在社会出现新的利益分化的情况下,更需要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和新的社会团结,来凝聚人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以说,要把发展慈善事业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来认识。

(二)慈善事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乡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慈善事业为改善贫困乡村和西部地区的初级教育、初级卫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希望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5亿多元,改变了260万名贫困学子的生活道路,资助援建的11266所希望小学中,80%的学校和受助生分布在西部贫困地区。

(三)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四个方面所组成,共同支撑着社会保障体系这座大厦,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大厦的稳定性,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慈善事业主要来源于人们的自愿捐助,其资金和财物不是直接来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的必要扣除,受惠者不以进入生产过程就业为前提,它是富者和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困难群体是其主要的受益对象。因此,它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

二、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突出矛盾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走向来审视,慈善事业正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慈善事业作为一种对他人的爱,它的产生和发展要求行为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也要存在一定的贫富差别。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财富积累,居民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已相当可观,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末,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左右。人心向善,经济发展,在善良愿望和政府政策的促动下,富裕的社会成员中会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慈善捐助社会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对慈善事业开始了解、关注和参与,而且他们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来关照社会慈善事业,这无疑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国家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帮助,而且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尽管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党和政府这种试图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使其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努力,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慈善事业在中国社会正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中国传统的慈善价值观正在恢复和光大;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通过人道关怀体现社会自我价值等开始成为人们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突出矛盾

随着个人和社会的财富日渐丰富,慈善捐赠已成为民众奉献爱心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慈善事业的国家垄断机制是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典型瓶颈。我国慈善领域的垄断,已成为行善的障碍。目前只有中华慈善总会等7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只有它们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许可,有权开出可以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善有善报”,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的慈善机构都有政府机关为其主管部门,慈善机构的理事会由政府机关推荐、任免。这就导致慈善机构具有“准政府”性质,难以实现慈善事业的专业化,难以成为真正的慈善活动主体。慈善事业的垄断不破,就难以营造善有善报的机制,更难以有效调动全社会行善的激情,慈善事业也就难以快速长大。

2.慈善事业发展所需的专项法律

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事业促进法”。尚无规范慈善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及机构组成等方面,即使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往往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真正落实。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不少意愿进入者只能驻步观望。慈善事业的发展长远来说依赖于第三部门的整体进步,并且和私有产权及其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因此,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框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慈善机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比较弱。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慈善资金劝募方式单

一、数量少,救助面窄,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2006年,222家企业的捐赠总额为20.7236亿元,平均捐赠936万元。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2%,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我国的慈善事业在普及性上还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慈善文化传承。现在党和政府提出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现阶段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加快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1.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加快慈善事业发展,首先就是要制订相应的法律。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础上,结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两部法规,尽快研究和制订《慈善事业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对我国的慈善事业进行定位。通过立法,把我国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原则,慈善机构的登记与组织、管理与运行,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退出以及公益产权界定和转让、融投资等从体制上完整地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完善法律,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2.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对慈善事业的社会捐赠实行免税减税政策是激励社会力量对公益事业的投入,鼓励先富帮助未富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文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公益性、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措施,简化程序,为捐赠人办理免减手续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

3.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企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企事业应把参与慈善活动作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将慈善行为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议政府鼓励企业联合发起设立慈善基金会,将慈善工作作为长期项目来运营,增强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4.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将传统的慈善文化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丰富,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宣传新形势下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法规,宣传新时期慈善事业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

5.加强人才的培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从事慈善事业的专门人才十分紧缺,应大力推动慈善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强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采取有效方式,轮训现有的慈善工作者。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在大专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慈善事业专门人才,为社会输送有专业特长的慈善工作者。鉴于国际发达国家慈善组织众多,善款充裕,经验串富,联系广泛,我国慈善组织应加强与国际知名慈善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注重研究它们的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规则。定期与之联合举行国际性劝募活动,向国际社会募集资金,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中国慈善事业发展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第二个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第三个,中国慈善事业以后发展的对策。

首先我先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根据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11月2日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讲述的那样,中国慈善常规性捐赠在2007年为309亿元,2008年321亿元,2009年为332亿元;全国各类社会组织数量从2008年的41.4万个增加到2009年的43.1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1843家,非公募基金会800家,公募基金会1029家。总的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在不断的持续增长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现象,在慈善捐赠总额。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 0.17%,比较一下,美国的捐款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2%左右,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慈善组织的数量。2009年,中国的基金会为 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2009年,中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亦有60 万从业人员。由此可见,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与外国还有一段距离,还不能达到外国的同水平状态。

大家也都看到了,中国人民还是很有爱心的,每年慈善捐款都有几百亿的资金。但是,我们都想知道,这些钱都到哪里了,这些钱是不是真的用于那些需要救济的人手里呢。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内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感觉,中国慈善发展出现的问题有第一:制度不健全。单说中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和非公募基金,只有公募基金才能向社会公开招募,而公募基金会都是官办的,并且地方上基本上都是与民政部合二为一,请问这些收上来的钱都归政府管,政府真的是用来搞慈善了吗,我看未必。举个例子,在08年,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向汶川捐钱,然后我们班学生包括班长都不相信学校,因此直接就把钱送到银行,转账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而没给学校。就是怕学校把这些钱贪污了。第二就是信息不透明,捐款人把钱捐出去以后就没回音了,不知道自己的钱是否真的用于慈善,而慈善机构也大多不透明,不想外接公布这些钱的去想,这就严重影响捐款人捐款的积极性。第三,机构管理滞后,组织不健全,人才缺乏。一些慈善机构存在重复捐赠,过分介绍捐款人和被捐款人,组织涣散,没有专业的人员从事这项行业。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想了几点建议,1.慈善组织要及时发布信息,对外公布资金流动情况,每次较大规模募捐后都要在媒体上详细报告善款善物的募集和分配情况,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2.慈善机构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慈善发展,培育慈善队伍。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人员的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她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使之在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愿为慈善事业作出奉献。这一点我就想起了“社工”,去年暑假我在咱们郑州绿城社工服务站做社会实践,我记得刚去做培训时,那里的站长说了一句话说,社工不等于义工,社工是“职业雷锋”,也就是说,社工是拿工资助人为乐,其实,社工真的挺专业的,中国的慈善组织是不是应该需要更多的社工人员,而不是更多的义工呢。这需要深思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将来会走上民间道路,民营道路。

这就是我的发言,谢谢。

第四篇: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于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华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宗教事务局职能部门的有关领导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11月29日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司长戴晨京,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泽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邱永辉研究员等五位学者,分别从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问题、民间信仰研究继续在两个维度上拓展、苯教研究与西藏的历史和现状、民间信仰的认定和治理以及中国民间信仰的国际视角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这个主题,根据与会专家学者提交论文的内容分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民间信仰的新发展”以及“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发展现状”等六个研讨专题。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从理论到实践、整体到个案等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对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民间信仰的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的彭牧作了题为《迷信、理性与民间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视角》的报告,她通过梳理美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发展历程指出,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是在逐渐微观化的研究取向中,发现了民众信仰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即信的过程与实践,其关注的宗教实践基本上是个人层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的《近代民间信仰的污名化过程》从“民间信仰的定义、近代以来的中国民间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的现状”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信仰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吴真的《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民间信仰的合法化历程》通过对历史上民间俗神正名化途径的回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信仰百年以来获得的最为正统的合法身份,这种正名化正是民间信仰的内在发展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的《从民间信仰的特征看管理》回顾了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问题,并指出民间信仰在化解当前信仰危机方面的作用,藉此有关部门应妥善管理尽量保持其民间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的《民间信仰事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反思——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梳理福建省及各地市的管理经验指出管理当局应本着务实和谨慎的原则,坚持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改进管理方式,尊重和鼓励民间庙宇走自治化的道路,从而减轻社会治理的成本。

2.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陈立健作了题为《甘川藏族交界地区的民间苯教信仰》的发言,他通过梳理川西及阿坝周边地区的苯教和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指出苯教虽然已经高度佛教化但在当地民间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较大影响,对于净化社会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德吉卓玛的《个体、世家、社群——民间载体的觉域教法信仰与实践》以藏传佛教八支派中唯一由女性创始的觉域派为例,指出以个体、世家以及民间社群为载体的奉持、传承是当下觉域教法在藏区民间流传的基本形态,虽然传承样态不尽相同,但都能延续其法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尕藏加的《藏区民间信仰与生态环境——以神山信仰与生态保护为例》通过对藏区神山信仰的介绍,指出神山信仰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也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它符合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理念。青海师范大学李姝睿的《那家错哇的娘娘与龙王》以那家错哇当地土族人民的娘娘信仰与龙王信仰为个案,介绍了青海民族地区一隅的独特民间信仰。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的《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的现代传承》通过对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特点及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认为农业现代化已经严重冲击了西藏传统的农耕信仰,但是传统的信仰性的农耕习俗仍然得以保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色音的《中国萨满信仰的现状与发展态势》通过对中国萨满教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指出萨满教作为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民俗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精华部分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列为民俗项进行保护。

3.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

台湾慈济大学的林美容作了题为《民间信仰与民间佛教的交融与互异——闽台田野的交互观看》的发言,她认为民间信仰与佛教两者通过民间佛教才有了关联,通过对闽台斋教的田野调查,她指出台湾斋教正走向空门化而福建斋教文化仍有持续发光发热的未来。复旦大学郑土有的《民间信仰与道教关系问题的疑虑与思考》从民间信仰的尴尬身份历史谈起,提出了将民间信仰归入道教从而整合为“大道教”的可能性思考,并从为民间信仰正名的角度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呼吁成立“中国民俗宗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潇楠的《从冲突到和谐: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北京地区的基督教发展现状为例,详尽列举了本地基督信仰中民间信仰成分的存在,指出中国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岛大学马光亭的《耶稣叫魂歌:时间的分别与融汇——以苏北依村为个案》通过对苏北依村的田野调查,指出当地基督徒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时间体系上仍以中国的农历为主,而当地民间信仰则服膺于传统时间和地方文化,彼此用各自的知识体系来解构对方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相互融汇。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鄂崇荣的《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互动与共享略述》从研究民间信仰的当下意义出发,重点阐述了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的特征及其互动特色,从而得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青海,民间信仰成为各民族、多群体和谐共存的润滑剂,这为探讨多元文化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在差异性中找到共同性,提供了一幅可参考的缩微图。

4.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

中山大学王霄冰作了题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现代性转换与后现代型反思》的发言,她提出了如何对待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当何去何从这两个问题,她从政府管理机构、学术界和普通群众三个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得出应当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的《地方神: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核心》通过以甘肃天水、河北沧县以及西方国家的某些地方性神灵为例,指出人们对同自身关系较密切的诸神所做的地方化处理是为了更顺利地达到目的的愿望,而就此构建起的地方神网络则是民众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逻辑的自我理解。北京大学陈泳超的《非遗思潮下民间信仰的自我调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庙会活动为例》通过对洪洞县庙会活动的个案调查,指出在“民俗精英”的作用下传统庙会活动得以进入非遗名录,从而实现合法化发展,但是“民俗精英”的组合是松散且非实体的,他们相互之间的联合和纷争都对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尧的《凡人成神类地方性神灵信仰的发生机制》分别举例说明凡人成神的四个条件“凡人成神的传说结构、影发成神联想的元素、灵异事件——传说演述的特殊语境以及巫性演述人”。福建工程学院庄恒恺的《探寻民间信仰研究的中国范式》主要梳理了汪毅夫教授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特色及成果,指出汪教授的“双翼结构”理论以及他对制度化宗教与世俗化的民间信仰两者关系的阐释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而他研究民间信仰的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更是值得后生学习借鉴。

5.民间信仰的新发展

复旦大学的郁喆隽作了题为《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发言,他通过历史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状况,勾陈出迎神赛会零星恢复的现状,由此引发对政府管理、国家基层建设以及宗教自由等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岳永逸的《教育、文化与福利:从庙产兴学到兴老》从“改、破、建、立”四个视角讨论了民国到当代对庙产的不同处理方式:民国的“改”以教育的名义兼并庙产,而“破”则以革命的名义对庙产造成极大毁坏,发展至今却又以两可的文化资本与遗产的名义再度“建”,最后“立”则是让庙成为老人的俱乐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庙宇的兴衰都是承载历史事实的最重要的记忆场。上海大学黄景春的《走进道观的毛泽东——以浦东圣堂道院毛泽东祭拜仪式为例》先对毛泽东生前死后被神化情况的进行简单介绍,后以圣堂道院毛泽东诞辰祭拜为个案,指出这种祭拜的实质是精神和金钱的多重目的,但是神化和崇拜毛泽东这个民间行为是源于中国历来的帝王、英雄崇拜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杨志超的《从解放军庙看当代英烈崇拜》以泉州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庙为个案,阐述了解放军成神并被建庙奉祀的过程,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英烈崇拜的根源及其它的现世人文动机和社会功能,而该庙的发展历程却是对中国民间信仰功利性特征的有力驳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华伟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妙峰山庙会的影响》以北京的妙峰山庙会为个案,详细描述了妙峰山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让渡于实用主义和金钱利益的现实状况,虽然妙峰山庙会得到了合法性的外衣,但是它内在留存的民间信仰的内核还有多少令人深思。

6.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的发展现状

台湾成功大学的陈益源作了题为《越南的天后信仰》的发言,他介绍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随着福建人传播到越南的路径以及天后宫在越南的分布情况,探讨了天后信仰在越南民间发挥的社会功能,分析了不同宫庙发展的兴衰之道。华侨大学陈景熙的《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本土化现象——以泰、马潮州族群的城隍崇拜为案例》以个案的方式介绍了泰国的德教会秀骷法会上的北榄城隍公崇拜法会以及马来西亚柔佛古庙的速报爷崇拜,通过这些个案提示大家对于海外华人社会和侨乡民间信仰的研究需要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的《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研究与东海国家战略思想》通过对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的划分,以及对琉球等地的调查,指出琉球群岛在信仰体系上与东海沿岸民间信仰同出一系,然而我们却疏于与其建立信仰间的联系,作为记忆场的东亚,应当淡化政治关系,强化信仰关系,实现共同文明的延续。温州大学林亦修的《温州民间信仰现状报告》介绍了温州民间信仰基本状况、政府对民间信仰事务的管理、非遗和学术活动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民众信仰消费动态,指出温州地区民间信仰的村庙机制正在被瓦解,它在当地的担当力日趋微弱,倡导启用“神明信仰”的概念来代替民间信仰。赣南师范学院林晓平的《关于民间信仰当代功能的思考——以客家地区为考察重点》全面介绍了赣南客家民间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民间信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功能予以正面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肖健美的《民间信仰宫庙的发展探究——以泉州通淮关岳庙为例》以对泉州通淮关岳庙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介绍了该庙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善世构建以及海外交流情况,她指出该庙在发展过程中所建构的社会资本,不仅为其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也为其进一步发展争取了合法性,但是这个社会资本网络在扩张过程中也有弊端,该庙如何实现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如何有效管理还有待研究。

11月30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的主持下,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副研究员作了精彩总结,并希望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两年召开一次民间信仰研究论坛。

本次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首次举办关于民间信仰主题的研讨活动,论坛研讨的成果对于深化中国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全方位探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地位与管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慈善事业的首部法律将走上前台。

慈善法将是今后我国慈善事业的“定盘星”,必将对慈善公益事业带来深刻影响。

我省慈善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了解,目前,全省基金会数量已达115个,慈善总会155个,社会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434个。慈善募捐方式不断创新,2015年全省慈善会系统募捐款物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以慈善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慈善活动日趋活跃,鹤壁、荥阳等地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受到了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充分肯定,我省先后获得中华慈善奖21项。

那么,慈善法出台后我省慈善公益事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省众多慈善公益人士,看他们如何解读。

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

河南省慈善总会作为我省慈善界的“老大哥”,可以说是我省慈善事业的开拓者。以200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成立为标志,我省现代慈善事业已走过16年发展历程。

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刘高贵认为,慈善法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进行全面规范,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引领、法律推动和法治保障。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既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刘高贵对此解释说,我省慈善事业将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和活力,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支持慈善的热情,促进营造和谐有序、活力迸发的慈善生态链,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领域延伸。

另一方面,各类慈善组织将大量涌现,慈善组织之间的资源竞争必然加剧,在社会选择机制下,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募捐和救助水平等,时刻面临社会公众的考验。

“尽早实现向枢纽型慈善组织的转身。”刘高贵提出了省慈善总会下一步发展目标。他说,随着慈善法颁布实施,慈善事业外部条件和发展环境都将发生变化,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进一步做好省总会本级募捐救助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全省慈善会系统联动救助、实施公益伙伴计划、举办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引导、推动全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刘高贵还透露,他们正以民非形式筹建河南慈善信息中心,并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授权,收集和发布全省慈善信息,努力打造河南的透明慈善。

规范慈善活动,呵护社会爱心

“近几年我省慈善事业发展势头很好,参与到爱心捐助、志愿服务的人士越来越多。”长期关注慈善公益、社会工作的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锁说,河南人连续3年登上感动中国颁奖台,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等人物都是大爱厚德的代表。

不过张明锁指出,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去年南阳一小女孩烫伤,通过媒体呼吁公开募捐几十万元,但孩子没被抢救过来,未花完的善款怎么办?引发了人们的争论。

张明锁说,有了慈善法,可以结束类似争论了。这笔钱应该转到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慈善组织或公募基金会,列入大病救助的基金中,救助其他遭遇突发性事故的困难人士。

张明锁认为,慈善活动中的一些做法确实需要规范。否则,出现的少数现象不利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比如募捐鱼龙混杂,谁都可以发起。不否认大多数募捐是慈善行为,但也存在个别欺诈行为。

“颁布实施慈善法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大进步,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对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张明锁认为,这也会促进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

张明锁说,在慈善法出台后他更期待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的出现,从而开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新渠道。

慈善组织定位会越来越明确

曾在国内某公募基金会工作四年,现在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的博士许冰,对于慈善组织的运作状况有着切身感受。她说,国内不少慈善组织发展已经超越了社会的原有印象,他们正采取各种创新方式开展工作,比如线上线下结合的募捐方式、商业和公益结合的发展模式等等。

“慈善组织定位会越来越明确。”许冰认为,慈善法从法律层面上规范管理慈善事业,慈善组织依靠市场化运行机制,慈善资源市场必然面临竞争,专业化是趋势,救助也需要精细化。

许冰认为,基金会负责募款并实现保值增值,不一定都是自己做项目,可以遴选机构和项目,把款项交给做具体项目的机构;具体做慈善项目的组织不断提高自己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的专业水平;而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支付宝E公益等几大在线捐赠平台经过授权后可以充当募款渠道。

不过许冰了解到目前实际情况,当下我国的基金会只做平台还不行,没有自主项目,“只做平台会让人觉得你就是打酱油!”因此基金会必须两手硬,一手建平台,一手做自己的项目。但许冰认为,专业化是未来慈善的发展趋势,慈善组织适当分工会是个大趋势。

“我国慈善信托亟待发展。”许冰说,慈善法已有了慈善信托的内容,值得慈善组织进一步探索。

亟待规范、透明、创新

龙全录原本是郑州一家软件公司老总,“4年前郭美美事件发生,我们当时注意到这个行业透明度低,是因为信息化水平较低。”龙全录发现,当时不少慈善组织还是人工统计捐赠来往账目。

不过随着慈善事业发展,不少慈善组织逐渐意识到了信息透明的必要性,开始纷纷上马信息系统。龙全录敏锐捕捉到这个趋势,从那时开始,他广泛接触众多慈善组织,了解慈善工作流程,开发信息化产品。

如今全国有100多家慈善组织用到了他们公司开发的信息化产品服务。龙全录告诉记者,为开拓业务,他们这几年一直研究从国家到各省市关于慈善的法规、文件,在慈善法草案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他们也写了一些建议提交给全国人大。

龙全录说,实施慈善法,慈善组织自身建设需要更高要求。慈善组织能够做到规范、透明、精准、有效、及时,将极大提升公信力,提升民众参与积极性。而那些不规范、不透明、不创新的慈善组织将受到处罚,被市场抛弃。

龙全录认为,慈善组织需要从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从制度、流程、标准上建立符合组织章程的管理制度,像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一样信息化、网络化,提升公信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慈善项目需要专业人才去做

我省部分地区实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后,社工这一崭新的职业群体也走入了社区街头。作为一个职业公益策划人,一个工作了十年的社工,爨宏涛谈了他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看法。

与慈善法中所定义的“大慈善”概念不同,“在我看来,慈善是公益的一种。”爨宏涛认为,公益有三类参与方:第一类是政府参与,不管是公用事业还是救助保底,政府行为必须让公众受益;第二类是专业的职业公益人士参与,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包括基金会和各类公益机构的管理者、职业筹资人、负责具体公益策划和执行的社会工作者等;第三类是基金会出资人和其他公益项目的捐助者及民间志愿者参与,他们捐赠资金、物品和志愿服务的时间。

“严格来说,第三类公益行为才是慈善行为。因为政府公务员和公益执行人都拿了工资做事,那是他们的职责。”爨宏涛认为,慈善是无条件无偿付出,而执行慈善人必须是各种专业人员。“不然就相当于造一座桥,把钢筋水泥往河边一堆,就等着过桥呢!”

“公益专业人才很欠缺,现在慈善项目对工作人员要求越来越高,助人活动也越来越细致。”爨宏涛说,我们应该鼓励培养职业公益策划和执行人,负责怎样让项目执行有成效。而政府、专业的公益执行人和慈善捐助人形成良性互动,才能适应这个时代人民的需要。

让草根组织拿到“身份证”

近些年,不少爱心人士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大量草根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张楠就是其中的代表。原本在北京上学时就创办了和勤公益社的张楠,毕业后回到郑州,继续从事爱心事业,立足社区开展志愿服务。2012年,张楠和其他志愿者开始了“给盲人讲电影”的公益项目。

张楠说,慈善法对于机构注册、募捐行为、慈善捐助等都有了详细规定,相比之前有了很大进步。

张楠呼吁我省进一步降低慈善组织注册门槛,“原来我以为广东等沿海地区注册门槛低,没想到一些内陆省份也开始打开大门。”前几天张楠去内蒙古做公益培训,发现当地注册社会组织只需填报一个表格,场地、资金等都不用发愁,当地民政部门还办有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可以帮助草根公益创投者。

“如果不在视野里,你怎么去监管?”张楠认为,慈善法助推草根拿“身份证”,会让更多机构积极主动去注册。但原来自发组织搞活动,朋友圈、微博募捐,现在可能都会一不小心触及法律底线。在合法框架下做好事,从此行善不能再任性。另一方面催化行业规范,以和勤为例,已成立两年了,按照慈善法条款,可以申请公募资质,但可以预见审批会很严格,这实质上督促了行业规范。

下载当代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微探[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微探[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现状 悠久的历史 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慈善和保障已见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模式。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

    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最终定稿]

    中国的慈善事业历史悠久,唐朝时期的寺院赈济就是最早的慈善形式。如今中国的慈善事业更是在新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弥补着政府在组织应对重大灾难中的不足,尤其是汶川地震中,以中......

    浅谈中国民间融资的发展

    浅谈中国民间融资的发展 摘要: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今天,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即个私中小企业出现了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有很重要......

    浅谈如何加快福利慈善事业的发展

    浅谈如何加快福利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是造福社会的美好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却相去甚远。改革......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摘要:2008年以来,冰川、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这一系列不行的天灾引发了一股慈善潮,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还是......

    进一步加快发展慈善事业[5篇材料]

    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性意见 (天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根据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

    泸水县慈善事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泸水县慈善事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11-2015年)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新形式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

    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社会保障概论作者许盛时学籍批次201203学习中心福建电大学习中心层次高中起点专科专业行政管理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慈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