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词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利用
《成语词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利用
404300 重庆市忠县中学 田春国 电话:***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大家讨论热烈,各有高见。但从研究的现状来看,理论探讨的较多,而实际操作的较少。随着新世纪开始的新一轮课标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学力的提升,总给人一种“莫名”之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游离之状,真正实施起来,应该说,难度挺大,理想化的东西较多,可感的可供实际操作的太少。我们认为,不管怎样课改,不论何种模式,都应以提高学生学力,使学生保持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为育人的终极目的。如果大、中、小学各阶段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对学生进行恶性开发,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奥赛获金牌的学生的最终走向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国人从情感上不承认、不愿意接受而已。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登山须用绳索,渡海得用航船。要想取得课改的真正实效,就得花力气去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就得“善假于”这些“物”(教育资源),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来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纸上谈兵,对学生无实际的指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凭借一“物”,使学生经过我们的指导后也有一种真真切切的“顺风而呼”之畅意。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物”(教育资源)莫过于《成语词典》,它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成语词典》的内容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成与荟萃。它不仅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且还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在《成语词典》里,我们能找到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德。根据《成语词典》中的成语构成特点,语文课的人文特点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利用《成语词典》,必须依照这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其方法有四:
1、诗歌咏叹法。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其流传下来的诗歌如秋夜天空之星星一样,繁多而又闪烁着光芒。许多优美感人又被浓缩成为一个个成语,如:“猛志常在”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句;“悲欢离合”出自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春风得意”出自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成语词典》中这样的“诗歌浓缩型”的成语其数量是相当多的,单就《诗经》中的诗句浓缩成的成语就有上百个之多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此可见,一切古诗都是“志”与“情”的结晶。因此,我们在教学是学习“诗歌浓缩型”成语时,就得“善假”诗歌感情丰富这一特点。采用咏叹法,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把成语还原成诗歌,反复朗读,反复咏叹。老师要讲明“诗歌浓缩型”成语的出处渊源,咏出成语中所包含的感情,叹出成语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
2、故事演讲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一部部历史巨著,记下了众多英雄豪杰,写出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明星”,光照千秋。他们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被浓缩成一个个感人的成语,变成一句句鼓舞人教育人的名句,一直传到今天。青少年学生最爱看人物传记,特别爱听历史故事。他们喜欢把这些故事记在心里,化做行动的力量之源。而《成语词典》中出自历史著作的成语个个是特别感人的,是千百年一直被人传诵的。成语易诵易记,记住了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性的成语,不仅仅在于记住了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记住了一段历史,还在于通过这一成语,这一人物记住了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使这种精神激励我们的学生去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报效国家。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类成语时,可采用故事演讲法,精心选择出《成语词典》中的对人特别有教育意义的成语,而后自己先去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然后分类分批地一一向学生作演讲,这一形式的好处是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天长日久,这些成语所包含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水”,便会融入学生“血脉”之中。教师如能在讲演完这类成语故事之后,再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效果会更好。现(2002年)出版的《中华故事》丛书(计12册),为老师寻找相关题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格物致知法。
“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大学》,格:推究;致:求得。整体的意思是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推理严密的言辞,把明德、正心最终归结为“格物”。《大学》接着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有不理;惟于理有无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我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理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很清楚,古人是非常重视这“格物致知”的。他们把“格物”当作是做人做学问(即提高个人文化素质)的根本。他们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思想都是通过“格物”得来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认为,古人特别喜欢观察天地万物,他们能有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句,有种种光辉的思想,这全是他们对天地万物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王安石所见极是。仔细分析《成语词典》中部分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成语,无一不是如此。教师要通过对这些成语的研究与分析,认真地指导学生学会“格物致知”,从而使学生的工具性、人文性、观念性素质同时得到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成语词典》的过程中,若能使学生学会“格物致知”,学到天地之道,学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么,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就会变得像天一样高明博大;学生的爱心和品德就会变得像地一般仁慈广厚;学生的好学进取之心就会像水一样昼夜不息;若此,则语文教育的目的何愁不达呢?
4、系统归类法。
知识是需要分类的,通过知识的归类,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及相互联系的了解。《成语词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其中的一个个成语分别来自《诗经》、《孟子》、《礼记》、《荀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世说新语》、《景德传灯录》等诸子百家名著及《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著作。另外还有取自李白、杜甫、杜牧、苏轼等历代诗人的名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著名小说。人们
常说不登泰山,不知山之高地之厚,不涉东海,不知海之深洋之广。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坐井观天,要带领学生走进《成语词典》这个大海,并通过分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整理归类完出自《诗经》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叹《诗经》的内容确实感人;整理完出自《论语》、《孟子》、《礼记》中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到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实在深远;整理完出自《左传》、《史记》等历史著作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到祖国历史之悠久和人物流传之广;读了出自《孙子》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到《孙子》这部兵书真神奇真高深。如能这样,那我们的学生就已经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了,他们就会自觉地顺着这些成语发源流去追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去阅读那一本本名著,去领悟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这样,则“水到渠成”矣。学生的工具性文化素质与人文性文化素质、观念性文化素质必定能提高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了。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南县三仙湖镇下柴市中学
王艳平
提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除了专门的思品、政治学科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题教育外,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实际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心理健康等教育。信息技术是正以其新颖、便捷、生动、容量大等特点,受到师生的接受。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方法、过程和原则,从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借签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目前,社会公众道德水平缺失,在校学生德育教育薄弱,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在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学生上网的情况,近年来社会非常关注。他们上网目的不明确,没有计划,不会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大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聊天,只有很少数学生上网是为了查资料,交流学习经验的。这样致使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网瘾、网恋居多,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近视率上升。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以网络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化手段,对于学生也有诸多的好处。信息量大,新颖,交流便捷,自由度强,学生在网上可以开阔视野。网络提供学生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学生的问题,只是在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课上课下统一,师生合力,家校一致,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我,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一种新颖重要的形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方法。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利用数字手段进行德育渗透,能够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课堂渗透
1.老师讲授中渗透
老师的课堂讲授可以借助于许多数字手段,例如,《岳阳楼记》可以利用播放配乐录音的方式,带动学生体味文章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通过声音创造一种情境,以此来感染学生,达到德育的效果。而《画山秀水》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视觉角度增强审美能力,达到德育目的。这些都可以在班班通电子白板中完美实现,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
2.学生展示中渗透
课下学生利用数字手段搜集、整理的大量资料和创作的作品,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智育的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一件只认钱不认亲的事,从本课当中,我们要学生体味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爱的感受,宣传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课下我们进行了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在我班的公共博客上展出,同学们可以加入家庭照片、配乐等。同学们积极响应这次的征文活动,认真对待,写出了不少好文章,而且饶有兴趣的给文章配照片、音乐,自豪地在博客里展示自己地作品。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但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学会了关注家人,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学会了克服困难,认真、主动完成任务,感受到了劳动中的乐趣。在课堂上,我对这些发在博客上的文章进行了展示,并要求一些作者配乐朗读,很多同学深受感动,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课上的这些数字手段,丰富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从多个感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对于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些数字手段也在德育渗透上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下渗透
课下由于不受时间的限制,语文教学的形式更灵活,利用数字手段进行德育渗透也就更方便,嵌入形式也就更灵活。
1.指导学生在课下利用数字手段搜集、整合资料。在搜集、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感化。如《岳阳楼记》的预习作业包括上网搜集作者的资料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对于用上网的方法很感兴趣,而且网络上资源丰富、方便查询,学生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从范仲淹的身上学到了他热爱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同时,由于网上资料丰富,学生们还了解了范仲淹身上的其他高尚品质。有的同学查到范仲淹小时候刻苦学习的小故事,从中也受到了教育。
2.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展示。现在,借助于数字手段,人们可以在电脑上实现许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诸如以前班级制作期刊杂志就很困难。现在利用数字手段,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制作期刊,方便经济,学生兴趣盎然。制作网络期刊,也渗透着德育。比如在学习完《成功》这一课后,我们鼓励学生制作一期关于勤奋的专题期刊。学生们上网搜集了很多名人依靠勤奋取得成功的例子,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筛选,然后写序言、赏析、读后感,并排版、配画、配乐、设计封面。每个人在制作期刊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勤奋对于成功的作用,从前人的身上汲取了力量,并且从自身创作的过程中体味到了勤奋与成功的关系。
3.以活动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作文、随笔、演讲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工作。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语文考试形式的不断变化,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的几节课是不能提高的,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举办的演讲比赛,不仅可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在演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教师指导学生把作品上传到博客、空间等,班级学校学生都可以人人分享交流,进而使品行得以提高。又
如在寒假中,学生一起出去游玩,可以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影像资料,就是很好的方法。节假日文学兴趣小组社区活动,学生可以把摄影、写作、宣传、演讲等活动的资料汇总,制作一个个精美的影像、文字综合的MTV等。放到网络空间里,这些都是很生动的德育素材,可以长时间的教育学生。
4.德育渗透老师要从我做起。在课下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老师开博,制作网页。语文老师大多很长于文字,在网络上开出空间,宣传介绍语文学科的知识、经验,抒写工作生活心得,讨论社会热点,探索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利用数字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德育渗透,重在互动
德育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教育。缺少了对象的互动参与,渗透便无从谈起。利用数字手段,学生和老师可以达到多种形式的互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及时沟通。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那么在互动中德育也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微博、QQ聊天、论坛、贴吧、空间、邮箱等数字手段,和学生多方、多形式的交流,在完成对知识教育的同时,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例如,教授《小巷深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教育学生了解长辈、理解长辈、关心长辈、回报长辈;教《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
(二)面对现实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面对现实,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三)机智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机智渗透。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要见义智为。
(四)去糟取精
教材中的课文人物思想倾向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思想糟粕,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分辨。如《桃花源记》一文,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对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否定,是不正确的。
(五)结合时政
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时政热点,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德育教育。如教学《三峡》时,学生在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借助“钓鱼岛事件”,多媒体出示“钓鱼岛事件”相关图片、视频、文字,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热爱祖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将以其无以伦比的优势,必将会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品德得以提高,素质得以提升。
第三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定稿]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历史学科辅助的教学手段很重要,我经常应用历史教学挂图、运用幻灯等进行讲解,可有的内容难以用挂图和幻灯片展示,我开始研究多媒体,利用网络可以获得好多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知识更形象化地教给学生。
一、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如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四大发明,比较了罗盘、司南、指南针,并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进一步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动手自作泥活字,自制活字版,在动手的同时,还积极动脑,有的同学还对活版进行了改造。
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时,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学生一听到熟悉、喜欢的歌曲,就跟着节奏一起唱。听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简单地说出东汉末年中原的局势,从而引出“三国鼎立”这一课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插入主要战争的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相关文物等形象的材料,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历史资料讲历史小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应用,使教学由“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静态灌输逐步向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过渡,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 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隋朝的统一”内容时,我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其中开发和培养智能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占了特殊的地位,它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点出发,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可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脑、眼、耳、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感官共同参与认识,由此获得综合感受,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我先不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根据电脑所显示的材料,让他们自己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再作个小结,这激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定的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宽容在教学中的价值
宽容在教学中的价值
作者:魏胜强
沙河营镇上道院小学
邮编:723206
电话:7350122
摘要:
宽容
自尊心和自信心
创造力
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教师给予学生的宽容教育意义:
一、宽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宽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三、宽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四、宽容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五、宽容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宽容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容。”这是著名作家安德·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一书中描述的,这就是宽容的魅力。
在宽容老师的眼里,宽容是一种艺术,宽容别人不代表懦弱,不代表自己没有能力与对方抗衡。
在他们看来,认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如果没有宽容之心,就会觉得处处有人和自己“作对”,令生活平添许多烦恼与无奈;而宽容待人,则能使生活更加快乐,更加有意义!
但是,宽容型的老师,绝不是没有原则地宽容他人的缺点与错误,更不是因为宽容而放弃自己的立场。
尤其是在对待学生时,他们知道如何用宽容化解学生对自己的疏远,如何用宽容缝合学生的心伤。所以,在现实中,宽容型教师与学生走的最近,最容易获得学生的真心尊敬与爱戴。
一、教师给予学生的宽容教育,具体意义。
(一)、宽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如果犯了错且屡教不改,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容易受到挫折、打击。在心理上,他们经常感觉恐惧、不安;在行为上,他们有话不敢跟老师讲,有问题不敢跟老师提。
如果教师对这种学生是宽容一点,多给他们一些尊重、信任、理解,他们就会逐渐地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恢复正常,甚至会主动接近老师,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直至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应该注意,宽容这些学生,绝不同于放纵他们。
(二)、宽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爱犯错误、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自控能力比较差,没有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一旦受到批评后就破罐子破摔,甚至在他们的脑海中还会形成“只要犯错误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如果教师多给他们一点宽容,采取“冷处理”,就会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
(三)、宽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五大需要。只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还有研究表明,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人们产生并发展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给予他们心里安全及心理自由,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宽容他们的“另类”与“谬论”,宽容他们的“不切实际”与“异想天开”,甚至是“班门弄斧”与“目无尊长”。
(四)、宽容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宽容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说,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
如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能相互宽容,而是固执己见,偏要坚持某一个标准,就会引发对立、对抗。而在对立、对抗的环境中,自由是无从体现的。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异想天开”、允许他们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允许”他们犯错误。
(五)、宽容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自古以来,师生关系就不是敌对的,而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但是在现实中生活中,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却从未消除过。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实行宽容教育,甚至有的教师把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的关系 :他们不容许学生打破自己建立的课堂秩序,如果有学生破坏这种秩序,就必须遭到惩罚。而学生呢,难免会有意无意地破坏这种秩序,但是又不愿意接受他们认为不合理的、承受不了的惩罚。
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的教师,与不服管制的学生起了冲突,建立了双方都厌恶的恶劣关系。
但是,如果双方都能适当妥协一下,多宽容对方的“错误”,情况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改观,甚至会由针锋相对转变为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然,在宽容对方这一点上,应该有占优势地位的教师主动,首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武断和专横,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并且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那时,一种愉悦的、融洽的、暂新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二、宽容教育的具体方法
宽容对于老师而言,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博爱,但绝不是胆小无能,绝不是纵然与放弃。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宽容,让学生在宽容中健康成长。
要想成为一个宽容型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必须拥有爱心。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放电或自由地发展。”因此,对于老师来说,爱不应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是教育的前提。而教育也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没有爱,教育就无法实施;有了爱,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真正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通、心心互换。
因此,要想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或者做人的准则,教师首先应摆正与学生的关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发问,允许他们与教师争论,允许他们对教师提意见。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学生间的差异。
没有两个指纹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学生与学生也是存在差异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
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不管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还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不管是外表漂亮的学生,还是相貌丑陋的学生······
这一切外在条件,在教师眼里都应该是平等的。虽然他们各有不同,各有差异,但教师应该理解、接受这些差异,应该尊重、欣赏这些差异,应该明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才是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奇妙无比。
最后,教师应该学会尊重、理解学生。
尊重意味着承认,这就要求我们要体贴入微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所提的建议、尊重他们所提的问题,甚至尊重他你所犯的错误。对于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得出的结果,而是走向正确度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犯错误的空间,并充放电尊重、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
对学生宽容一点,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台阶下,就是要他们的自我意识受到保护,这样的教育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们也能适时地采用这种方式,相信他一定会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网络活动可谓当下青少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1世纪的中学生喜欢在电脑网络中畅游,他们的口头语中不乏“另类表达”的网络用语,他们的作文中不乏在网络中的感受,他们会用电子相册纪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他们的文艺节目也会用电脑来配合音效渲染氛围。面对这样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学生,语文教师备课已经不能只依靠一本语文教参书,我们的课堂也更不能少了网络资源的参与,这些都要求教师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应怎样利用好网络资源的问题。
(一)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步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到课堂教学中,网络优势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上。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地利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其他各种感官,使学习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达到“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它能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创设出相关的情境。
1. 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源
网络技术在发展,网络资源也正在不断补充着纸质资源的不足,网络上面的图片、音视频资料非常丰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俯拾皆是。在《别了,不列颠利亚》授课中,既可以为学生再现中英交接仪式的场景,也可以播放截录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香港问题的和谈片段,更可以把香港的优美风景辑录到学生眼前,文章不再显得单调乏味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了对香港问题的全面了解,更增添了今日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课文《阿炳在1950》中将阿炳人生经历的图片连缀,配以凄婉哀怨的二胡乐曲《二泉映月》,一方面印证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一方面也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效果多角度刺激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感知、领悟、思考。
2. 有效利用网络上的信息
网络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可互动,而文本资源比其它资源更有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毕竟是以文本为载体,文本资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我们的课堂要时时利用网络信息及时性的特点,把最新的东西传达给学生,三鹿奶粉、玉树、世博会召开等重大事件可通过网络上的一些评论文章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情操。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下载一些优秀作文给学生展示;还可以让学生看看郭沫若、艾青的诗歌;也可以品读丁玲、朱自清的散文。使语文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几十篇课文之中,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系统,电视、新闻、报纸、文学作品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丰富内容。
(二)网络与学生课外活动
语文课本只是蓝本,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多需要在课堂之外,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补充。网络阅读能满足学生知识量的需求,减少在阅览室和图书馆查找资料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有极大帮助。
1、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课外阅读,重视积累,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教材中的例子学完以后,我常常借助网络,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原有方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阅读书籍报刊杂志及与有知识的人们进行交流,免不了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网络介入以后,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甚至可以用网络征询许多专家的意见。网络为我们更好的开展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学完《桃花源记》后,学生对常德传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我引导他们去开展常德民歌传说的研究。在学《岳阳楼记》时,学生对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难以理解,于是我又引导他们去研究范仲淹。如此还开展了丁玲文学研究、藏在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研究、校园文化特征的研究等等。
3、利用网络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下载资料和了解信息。网络上的内容更是良莠不齐。我们可以把教育延伸到网上,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如何给学生以正确的指示、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把握住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用网络授之以“渔”,网络里重要的已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探求知识的方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寻求到所需要的宝藏,没有一定的方法好比大海捞针。所以教师要做网上的先行者,不仅熟悉各种搜索引擎:如搜狐、雅虎、百度、163等,而且要尽可能多的先行探索众多网站里的具体内容,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元化的知识,同时也提供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对他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三)网络资源与教师备课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网络备课已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迅速兴起。用教学参考书备课的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教师备课的需要,就连工具书也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网络资源备好课。
1、用网络对课文知识进行延伸。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广泛搜集和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关于作者、写作背景、对课文的评价、对课文的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
2、用网络对疑难知识进行查实。
我们在备课中往往会遇到教学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网络来解决,通过网络搜索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还有些问题可以参加网上论坛的研究讨论。
3、学会利用网络工具书。
网络工具书有其强大的功能,特别是查找字词的功能,作为在线语文工具书首推《汉典》,它完全可以代替我们的《现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
4、查阅有关试题库。语文少不了命题考试,那么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交流试卷的平台,参考别人的试卷,把自己的试卷发表让其它语文教师借鉴评价。初三综合复习了,在网上找专题复习资料拿来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进行整合取舍,是很好的办法。
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网络时代的老师,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我们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总结,使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普及,充分而又合理的利用资源,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属于自己的资料,在教学应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料库,让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网络信息资源润泽下变得多层次全方位、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开放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