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2 22:1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

第一篇: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

政法系2009级学年论文200982044005

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

钟泽旭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2009级4班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严重滞后于需求的现状,并结合东西方文化和制度差异,深入剖析我国法律制度、行政机关及公益文化等环境因素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转变政府观念、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培育公益文化市场以及慈善组织中的用人机制等途径寻求突破。

[关键词]慈善事业政府法律制度公益文化监管制度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各种社会制度的如何不同,慈善从来都没有消亡过,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趋向社区化、平民化,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全球化,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所必需的组织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慈善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发出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的号召,对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十七大进一步加快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步伐,谋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已成为各阶层的共识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资金来源,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公众的公益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强,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日趋活跃,参与慈善捐赠的公民和法人不断增加。因此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法律、道德文化环境都在逐步完善。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仍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存在着总体规模小、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公益文化土壤贫瘠以及慈善组织用人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比,深入剖析我国行政体制、法律制度、道德文化等环境因素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并提出恰当可行的策略以寻求突破。

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规模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呼唤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慈善基金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来源匮乏、作用有限。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公益基金会近千个,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年募集资金5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不到1%。另据民政部的调查资料显示,近半数全国性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资产规模超过了1亿元的基金会所占比例不到15%;地方性基金会资产更加贫乏,近40%的尚未达到210万元的最低资金标准。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以美国为例,仅一个盖茨基金会资产总额就超过千亿美元,而美国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1】【3】---------------------------

[完成日期]2012-3-28

[作者简介]钟泽旭(1989-)男,陕西榆林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 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类基金会进行的公益慈善捐赠更高达6700亿美元,占GDP的9%。但与超过20万亿人民币的GDP相比,我国公益慈善基金占比不到0.1%,这与经济总量全球第四的泱泱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也有愧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二)在慈善基金的运行监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我国的公益慈善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的运行监管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是背离慈善基金的公益性本质和捐赠人意志,违规运用资金,置慈善基金以高风险状态,并使得大量的公益慈善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

二、是慈善基金会内部组织规范缺失、外部监督主体弱化,导致基金组织高层管理者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必要监督;

三、是财务管理混乱,公益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缺乏透明度,缺乏公开化,造成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不足。

二、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府观念和职能定位偏差

早期,大多数地方的慈善会都是由各地民政部门发起成立,很多慈善会都属于民政部门的一个处室或科室。但是,政府介入慈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与定位,“政府今天的介入,是为了明天的退出”。遗憾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而很多地方的慈善会实质上仍然是民政部门的处室或科室,没有丝毫的改变。这种格局势必造成行政权力对慈善机构善款用途、人事任免的必然干涉,其结果是既削弱了慈善公益组织的独立性,又影响了其社会声誉。同时,行政权力对这些半官方慈善公益组织的干预与参与,也势必形成行政权力对其他社会慈善公益组织的惯性干预。

(二)慈善事业制度层次的缺陷

1.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不少意愿进入者只能驻步观望。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放开了对非公募基金的限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表明慈善事业的立法在加快,慈善公益机构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但是,慈善事业的发展长远来说依赖于第三部门的整体进步,并且和私有产权及其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

或调整。因此,建立并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框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公益慈善组织的用人和监管机制存在问题。对中国的许多慈善机构来讲,现在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大多数服务慈善的人,都是很多退下来的老干部。而这些慈善总会的少数领导,竟把慈善总会办成了家长制的协会,办成了一个人说了算的协会,办成了一个政府的行政机关中的行政单位,导致了行政、协会不分,在社会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慈善总会的主要领导,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更要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的监管力度,特别是要依法开展慈善资金的募集和救助。就目前全国慈善资金的募集和救助,仍然是不大规范的。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同时,这种救助和募资,还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大多数都是事后笼统地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一下救助的对象和金额,并没有将捐助的过程和结果公开和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三)公益文化土壤的贫瘠【2】【8】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这些政策需要做出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改进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除了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证外,还离不开公益价值观念的树立、道德文化土壤的滋润和培养。由于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统包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造成公民慈善观念落后,个人主动性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在美国,75%以上捐赠来自个人日常捐款,加上遗产捐赠,个人捐赠占社会捐赠的水平超过80%。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物质逐渐发达的同时,不少人的精神家园却渐趋荒芜,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国内有影响的公募基金会资金多来源于海外:宋庆龄基金会70%的资金来源于海外华侨捐款,中华慈善总会的这一比例为50%。而以企业和个人名义命名的私募基金发展缓慢,偶有名人成立的私募基金会出现,便有媒体竭力吹捧,难免炒做之嫌,舆论更关注的似乎是名人本身,忽视甚至背离了慈善基金成立的初衷。

三、突破环境因素制约,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一)扭转政府观念偏差,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对政府职能客观定位,对政府能力合理估计,对政府权利适当限制,让出部分公用和公益事业领域,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既放权,又放钱。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以下几项工作来鼓励慈善团体的成长和发展。

第一,对慈善公益组织少干预,多指导和引导。如指导、培训和监督慈善公益组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可以出台各项管理示范文本,对公益组织领导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等。

第二,加强对慈善公益组织的财务审计,加强其财务公开透明机制,保证公益组织的钱切实用在公益上,而不是中饱某些人的私囊。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模式。

第三,出台对慈善公益组织资金运作的管理措施,保证组织资产在较为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增值。

第四,是加强对慈善公益组织的年度检查,对不合格的慈善公益组织坚决予以取缔。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在短期内尽快改革慈善事业的准入制度,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公益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统计制度,使行业组织的进入和运行初步得到有法可依,在政府之外独立发展。目前迫切需要对公益机构的双重审批、注册的进入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取消公益机构的主管部门审批制,采取直接注册或备案制的进入制度,培育更多的慈善公益组织,由市场优胜劣汰。公益财产的和公益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需要尽快出台并实施。多年来,公益组织只能借用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科目的核算上牵强附会,给公益机构的财务反映和监督带来很多不便。慈善公益机构要分类分级管理,慈善筹款机构、慈善执行机构要相互区分,全国性、区域性和社区性公益机构要相互依托发展。要建立全国性慈善信息统计制度,对慈善捐赠进行确认、登记、分类、汇总是衡量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规范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须的。

(三)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这加强监督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自己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二是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和平级之间的职能监督,包括各个社会团体的监督;三是领导与被领导的正常的监督;四是群众和社会舆论及行业之间的监督;五是捐赠者的正常的监督。

另外除了国家要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外,各慈善机构必须要制订出行业的规则,强化体【6】【6】

制内的管理,接受体制外的监督,要努力做到依法办事,树好公正公平的社会新形象

(四)公益文化市场的培育

在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和公益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公益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示范引导和制度约束,而公益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深入人心则通过提高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同度来改善法律执行的效率和效力。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法律和文化同属上层建筑,但相对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公益文化市场的培育有更长的路要走。公益文化涉及公众的道德觉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只能积极引导和培育。

1.政府应责无旁贷地积极引导和广泛宣传,从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中来。

2.要特别强调大众传媒在舆论导向上的重要作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应通过开辟专栏或其他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乐善好施、奉献社会和他人的良好风尚,介绍国内外慈善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和公益观,自觉加入公益事业中来。在众多媒体的实践中,央视二套的“春暖2007”就特别值得推崇。

3.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义工组织),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广和普及志愿者登记、培训、时间积累、绩效评估和表彰制度,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及城乡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社会救助、优抚助残、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为重点服务领域,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常性和制度化。

(五)引导和培育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1.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大力培育城乡各类慈善组织,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慈善活动,促进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在慈善组织成立和发展过程中,民

2.改革公募慈善组织的用人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用人制度改革将具备强烈责任心和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公募基金会的管理层中来;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经验;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提高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加强自律和他律,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规范慈善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强化登记机关、业务主管部门、国家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等的多重外部监管机制,通过慈善组织内部组织机构的规范、规章制度的完善等措施,对慈善组织管理者制定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指标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改变目前的监督主体弱化甚至虚置的状况,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上,政府的观念和行为最为关键:一方面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政府观念,让出部分公用事业领域给慈善组织,并从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从道德层面对公益文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并为于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及慈善组织监管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政策法律、公益文化【4】【7】政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启动资金、办公场地、人员配备、项目开展等方给予必要支持。

等环境的改善,我国慈善事业的春天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李文新.慈善投资——公益性基金运作的新途径[J].金融经济,2006,(12).[2]唐钧.给慈善捐款免税找个充分的理由[J].社区,2005,(5).[3]卢汉龙.基金会管理与“第三次分配[J].检察风云,2005,(9).[4]茅于轼.社会责任投资——新世纪的慈善事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6,(6).[5]葛道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6]徐卫华.对21世纪中国慈善的若干问题的思考[N].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网站

[7]谁阻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讨论.中国社会报,2009.[8]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第二篇: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现状

悠久的历史

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慈善和保障已见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模式。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周代还设有疫医负责治疗患病的国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慈善事业在此期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佛教此时在中国兴盛,对中国慈善事业影响深远。隋唐时寺院里开始建立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两宋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慈善家,如蔡京、真德秀,他们设立了一批慈善机构,挑起了慈善事业的大梁。元代更是在法律上规定了慈善事业的必行性,慈善医疗事业可圈可点。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商人在慈善的地位逐渐提高。

慈善的近代化

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发轫于晚清光绪初年民间社会兴起的大规模的义赈。晚清赈灾开始突破传统的地域性赈灾模式,破除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这一时期,一些传统的善堂、善会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慈善公益团体。

进入民国以后,慈善事业开始向制度化、法制化转变。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慈善机构管理慈善救济,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间慈善的法规。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要丰富得多。一方继续重视传统型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广泛设立慈善医院、慈善学校、慈善工厂等,推广以工代赈,实物救济和劳务谋食相结合。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

1950年,中国颁布了《劳保条例》和《劳保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等相关法规。然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慈善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被否定。

1978年改革开放为慈善事业的复兴具备了条件。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为起点,内地的慈善事业逐步走向了复兴。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开始频繁。内地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并将沿着非政府化、法制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汶川地震被视为中国的“公益元年”,民间慈善组织就是在那一年第一次参与了巨大自然灾害的救助。当时民间组织经验不足,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到今年的芦山地震,民间组织已经在救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芦山地震中,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到的基金占到了总资金的一半。以壹基金为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艺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现在的壹基金与五年前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壹基金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组织能力是政府也不可比拟的。”1从五年前的汶川 1 引自《从汶川到芦山,中国慈善学会了什么》《国际先驱导报》 地震到今天的芦山地震,民间爱心组织开始更自觉、自发地进行灾后救援,而公众也开始选择自己信任的民间公益组织献出爱心。2.民间机构的透明度提升

微博的流行也改变着慈善。芦山地震后,不少基金会通过微博等互动平台不断更新所收捐款和钱财使用情况。新的媒介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慈善机构的透明性,增强了公众对于慈善的信心。

现今慈善事业发展问题

1.慈善“去行政化”刻不容缓。慈善的本质在于公益,与权利无关。我国慈善机构的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本身就是副部级行政级别,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各省、市、县、乡镇的红十字会均为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人事制度、层级设置、工作机制方面,红十字会的与政府的行政体制都是一致的。公务员的身份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没有危机感、压力、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而行政化的背景也使它很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制度系统。在2010年之前,全国所有的慈善机构不能自立门户,只能挂名于红十字会之下,接受统一管理。上层组织尚且如此,其下的组织发展艰难可以想见。

2.红十字会遭遇信任危机。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作为慈善事业的老大。官方背景给了腐败一个绝好的滋生场所。公款吃喝、豪华公车、挪用公款等其他政府机关常有的乱象在红十字会中也不时发生。而不透明的制度阻挡了公众的知情权。许多不良官员依靠着这不平等的制度,以为可以肆意滥用职权。但是事情终会败露。“郭美美事件”彻底引发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南京市红十字会在芦山地震后为震区募集捐款,路人绕行。红十字会遭遇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3.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目前全国慈善机构仍统一由红十字会领导、管理。官方性质的慈善会状况尚好,没有资金短缺等问题。民间慈善组织,如四川“爱心早餐”工程,成立半年间未曾收到一笔捐款。能否与一些食品企业签订赞助协议获取资金?此外,如何管理募集到的资金不被挪用?如何管理团队,使慈善可以运行得更好?使用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资金利用的透明度?怎样确定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在资助过程中的吃喝、宴请费用怎么划分公费与私人消费?全部让慈善人掏腰包显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负担,不利于慈善的长期良性循环,全部公费又会大量浪费资金。建立合理、统一的制度,规定慈善组织内部领导体系、管理方式、资金筹集运作方式、资助方法和标准、资金公开标准、公费支出标准,这些势在必行。

4.增加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权。民间慈善组织需挂名于中国红十字会名下,资金先由中国红十字会收取,再转给他们。这就造成了账目的混乱。而且中国红十字会官方色彩太浓,官僚主义太强,给民间慈善机构造成了许多束缚。减少中国红十字会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干预十分必要。日前已经试点“壹基金”账目脱离红十字会账目,独立收取资金,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希望政府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尝试,让民间慈善与官方慈善作为朋友共存,而不是上下级。

第三篇:浅谈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现状

浅谈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现状

摘要:近几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升温,但由于公益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我国慈善立法滞后已经制约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正确处理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促进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关键词:慈善事业;法律制度;慈善组织;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广大人民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不断加强,公益慈善一词在我国不断升温,特别是在5·12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受灾严重之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不断增多,各种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也不断涌现,慈善这一观念也开始在大众群体中得到普及。但是,伴随着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违反社会公益道德的事件,例如明星“诈捐门”以及吵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这些事件出现以后,公众对慈善捐赠和相关公益事业的热忱度骤然下降,慈善事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质疑。当遇到这些慈善事业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我国对其的应对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而慈善事业的继续发展非常需要法律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尤其是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虽然慈善的立法工作早已提上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慈善法来对慈善事业进行规范,在法制范围内对慈善事业各方面进行规制的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法律体系。

“慈”本意是爱,正所谓“慈为爱之深也”;“善”本意是吉祥、美好,后来演化成亲善、友爱。对于“慈善”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确切的法律定义,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人崔乃夫曾经对慈善下定义: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慈善乃是怀有人类最基础的关怀之情,不图私利的对他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怀。而慈善事业通常是指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救助行为,它通过第三方——以慈善机构为代表的社会中坚力量,根据特定的弱势群体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它是在传统分配制度基础上再进行的一次分配,即所谓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基于市场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基于税收和财政的分配;慈善事业则是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把财富从高度集中流向高度稀缺,从富裕流向贫穷,是对财富的再一次平衡。如果说第二次分配是第一次分配的补充,即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是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即民间捐赠弥补政府之不足。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化的公益事业,能够解决许多政府难以顾及的问题,对社会困难群体和边缘群体给予慈善援助,无疑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慈善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需有法律的促进和保障,而我国现行法律并不完善,因而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法规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法律。我国最基本的与慈善相关的法律,以1999年制定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及1993年制定的《红十字会法》为代表。前者主要是对作为慈善机构的代表之一,红十字会组织、标识、经费财产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第十一条明确了红十字会这一慈善机构的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后者主要是对慈善机构筹集的资金进行法律规定,主要涉及捐赠人和慈善组织这一对法律关系主体,规定了捐赠和受赠、捐赠财产管理和使用及法律责任,目的是为了促进与鼓励捐赠行为,保护捐赠资金的正常运转。此外,还有一些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慈善事业的条文,但是有些条款的规定与公益事业等捐助主体有关,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对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格,做了具体的规定。

第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了基金会的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基金会如何运作,如何募集、使用资金;在《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社会团体及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作了规定,但是总体上看,在行政法规层次上,这些规定主要是原则性规范。

第三,部门法规。这类法规,主要针对各部门特殊情形而制定的与各部门、各地方相适应的慈善法规。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行政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慈善法规。例如国务院职能部门颁布的许多部门规章,这些规章主要是针对各个不同的慈善事业主体的捐赠行为,以及在捐赠物品的运送过程中涉及的税收作了规定,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的《扶灾、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暂行办法》等等。

第四,地方性法规。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方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相应的制定了不同的地方法规,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实施办法,例如《江苏省实施(红十字会)办法》、《江苏省华侨捐赠条例》;《上海市红十字条例》、《上海市华侨捐赠条例》;《广东省基金会管理条例》、《广东省社会救济条例》等等。

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仍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在现实中慈善事业法律法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差。这已成为制约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法律体系不完善,不足以规范和保障慈善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出现的问题表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出现问题时无法对其作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有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综观上述的一些法律法规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慈善立法层次都比较低,还没有制定出用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完整性、系统性的《慈善法》等基本法律。另外,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及机构的活动领域等方面, 都缺乏完善、系统的法规规范。而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它的效力层级太低,另一方面地域性特点突出,不适于普及。因此他们也难于对整个慈善事业和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调整,制约了慈善行业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总之, 我国非常缺乏慈善事业的基本法律, 慈善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和救助项目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慈善活动难以规范和统一。

(二)法律对慈善组织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准入标准过高 以1994 年4 月中华慈善总会合法成立为标志,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三类组织:一是专门的慈善机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华慈善总会以及省级、县级、乡级的多级别的慈善会。二是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求助事业的红十字会。三是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包括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4 年3 月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88 年3 月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 年3 月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 年12 月成立),以及一些宗教团体和工会妇联组织等。在这三类组织中有关的立法却不多,而作为目前高层级的法律《红十字会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仅仅涉及了一部分参与主体,对于专门的慈善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并没有作规定。虽然《公益事业捐赠法》涉及到慈善组织,但并未对其下定义,也没有给予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甚至在设立基金会时,还需要出具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这就说明慈善组织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在管理基金的运作必然会受制于主管单位,不能完全自主的分配基金,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只有《红十字会法》对于中国红十字会这种特殊的慈善组织给予了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律地位。

另外《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这一慈善组织形式做了详尽的规范,包括对其进行定义和规定基金会的准入标准等。但是从他对基金会这一慈善组织的规定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现在的慈善基金会的准入门槛太高,并且本身的性质难以定位。《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八条是对慈善基金会的准入标准进行规定:全国性公墓基金会的全是基金不低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非公墓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原始基金必须到账货币基金。从这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慈善基金会的准入要求是很高的,注册所需的资金数目太大且需必须到账的货币基金,这就使得很多有着慈善热情的组织和个人没有能力来注册基金会,也就使进行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减小。

(三)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慈善捐助实际减免率过低, 执行标准不一, 影响了企业和民众捐赠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现行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利润总额12% 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说明我国政府在税收方面加大了对发展慈善事业的支持, 利于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公益事业,实现多捐少扣,但是在目前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尚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捐赠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形下, 12% 的捐赠免税比例所体现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高。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财政部下文确定了几个公益组织接受企业捐款,捐款企业可以享受免税政策,这个政策仍然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不是所有的公益团体都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并且目前给予慈善机构捐赠全额免税的,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中小慈善机构和公众的捐助热情。另外,在个人捐赠方面,法律有明文规定,个人在进行捐款后,可以申请对于捐款金额部分免除或者退回个人所得税,这一点往往被广大群众所忽略。而且,很多人捐款之后没有申请免税, 除了有不了解税法的原因之外, 也有因申请免税手续繁琐而放弃的,申请退税和免税的手续过于繁杂,在某种程度也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政府管理和监督慈善组织的机制存在问题, 影响了善款的募集和使用效果 现有法律法规在规范慈善组织行为的的基础上, 对于慈善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方面有很多缺陷, 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 限制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府在慈善组织的管理方面制约过多, 抑制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 所有慈善机构都必须有上级主管单位, 而主管单位必须是政府及其授权的组织。主管单位拥有干涉慈善机构的权利, 其中包括负责人的推荐和任免, 大型的慈善机构理事会通常由官员或者退休官员主导。这种格局导致了慈善组织具有了“准政府”的性质。使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或成“二政府”,削弱了慈善组织的自治性。很多的民间组织由于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 不得不采用企业注册登记的办法, 使这些非营利性的组织得像营利性企业一样纳同样的税, 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

第二, 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不力, 慈善组织在募集善款和使用善款方面出现随意性, 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和募集善款有限, 影响了慈善组织社会救助责任的实现。我国筹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严重依赖由政府组织的以社会动员式的集中募捐活动,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公众传播消息。这种模式是以公众基于对政府组织的信任为基础,而一些基金会的从业人员在缺乏必要的监督时,没有将钱真正用于慈善事业,由此造成违规使用善款、最终救助效果不明显、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募集善款有限等后果也就不奇怪了。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完善我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的立法对策:

(一)提高慈善立法的层级, 制定系统规范的慈善事业基本法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 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慈善资源的不足, 而在于法制的欠完备影响了慈善机构的发育与成长。要营造真正有利于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就要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慈善基本法。这部慈善事业基本法应当把整个社会的慈善行为都囊括在内, 但又不缺少其系统性、指导性、纲领性。因此, 为了使慈善事业进一步社会化、专业化, 此法的基本内容除了规定其基本任务和原则以外,还应当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慈善工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慈善组织的进入和活动制度、促进单位,企业和个人参与捐助的积极性、增设制定解决慈善纠纷和犯罪的规定等等

(二)明确慈善主体的法律地位,给予慈善机构以独立法人地位。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我国慈善事业基本法调整的对象应为独立的民间慈善组织,因此应取消慈善机构的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对慈善机构的性质、使命、运作和管理模式应作出明确规定。

(三)进一步提高慈善捐助税前免税率,确立完善慈善捐赠激励机制

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扩大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慈善公益组织的数量,使更多的慈善组织,享受捐赠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的优惠待遇,提升企业慈善捐赠免税率。在个人捐赠方面,修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减免规定,重新规定一个比值,如果个人应缴纳的所得额低于这个比值,则在应缴纳税收总额中扣除已捐赠的金额;如果个人所应缴纳的所得额超过这个比值,则在个人应缴纳的所得额中扣除这个比值的金额,实现越多捐款越少收税,另外,还应简化免退税申请的程序,提高个人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并立法设定多种渠道、方式来激励和奖励为慈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奖励方式有物质上的, 也可有精神、名誉上的, 奖励机制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表彰和鼓励个人和机构的善举, 发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模范表率作用。2011年7月1日起,全新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我国的捐赠开始逐渐步入规范的操作流程。

另外,学习美国,鼓励富人开办基金会,将基金用于贫困群体、教育和文化事业,对于受助群体赋予一种法律义务,即在他们将来有能力偿还受助金额时,即时偿还,同时使他们树立一种慈善捐助意识,以便帮助社会上的其他弱势群体。把富人的捐赠行为看作对社会的贡献,在评价企业的实力时,引入社会贡献率的概念,作为评价企业的潜在和内在价值的一个因素,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慈善机构之间的关系

慈善机构不能是政府的附属物, 慈善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应由法律规定。“政府的角色就应该是一个支持者、扶持者、监督者, 而不是领导者、管理者, 应该是伙伴关系, 是互利互助的关系。”因此在立法时要明确限定政府的权力,例如取消基金会的成立需要出具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定。政府应转换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逐渐淡出捐助的主体市场,而主要担负起监督、检查、评估等职能,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慈善机构合法提取运行成本, 使社会参与慈善的法律环境得到改善;要建立全国性慈善信息统计制度, 对慈善捐赠进行确认、登记、分类、汇总, 这是衡量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规范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须的。

在经历了郭美美事件对我国慈善事业领域的大震荡之后,完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愈发重要,加快慈善事业的立法, 在我国不仅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而且具有紧迫性,希望我国能尽快出台一部完整,综合,全面的公益事业基本法,来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 1]赵倩.论我国现有慈善法律制度的几大缺陷[ J].法制与社会,2007(10)[ 5]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 J].求索, 2010(3)[5]王云斌.建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J].社会福利,2010,(6).孙高辉.浅论中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的缺陷和对策,法学研究,2011 陈发云.真的需要你,但是不容易——中国慈善业法制环境探.中国律师.2005.12期.

[ 1] 李培林.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1).[ 5] 吴兴国.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之立法选择[ J].中国民政, 2005, 10.[ 6] 李慎波.慈善立法: 中国慈善事业的现实路径[ N].法制早报, 2005-07-17.[ 7] 钱飞鸣.慈善事业需要制度培育[ N].深圳商报, 2006-07-13.[ 9] 孙萍, 吕志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J].中州学刊, 2006,(2)[ 10] 葛道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1)

第四篇:我国煤炭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模版)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煤炭产业进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梦柔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指导老师:马静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炭的进出口贸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2009年统计,我国累计进口煤炭1.26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煤炭2240万吨,下降50.7%,全年净进口1.03亿吨,这是我国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煤炭进出口的贸易结构仍然会以进口为主而续下去,不会有过大的变化。

2002-2012年9月煤炭进出口总量及其同比增速(表一)

2009-2012年煤炭进口量及其同比增速(表二)

二、煤炭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问题及原因

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且运输成本较高,促进了煤炭进口额的增加。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贵州,安徽五大省区,且据统计我国煤炭总储量的75%以上都储蓄这五个省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较为迅速,因此对电力的需求量自然就会相应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地特点,且相较于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而言,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煤炭资源要实现跨省市的销售就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完成煤炭的交易,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国内煤炭铁路运输却成为煤炭交易的一个瓶颈制约因素。也就是说铁路运输的增长缓慢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目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煤炭供需关系紧张的一个制约性因素。据统计,2006年,我国煤炭铁路运输总量同比增长仅4.6%,增幅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增幅比煤炭产需增幅低3.5个百分点。由于铁路运输的制约性影响,煤炭生产地区的产能增加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满足消费地区需求的有效供给,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产地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煤炭相对过剩、消费地区资源较为紧张。因此煤炭从“三西”(山西、陕西、蒙西)地区到各主要煤炭转运港口的铁路运输成本也相应的提高;港口及东南沿海主要消费地区煤炭供应偏紧,导致海上运输费用也大幅提高。而相比之下,进口煤炭的成本却低于国内运输,与国内煤炭相比就具有更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我国对国际煤炭的市场准入政策发生了变化,进口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由于进口煤炭质量有较高的保证,因此很多南方沿海城市在煤炭的使用方面,自然是将目光转入了国际市场,这也使得我国国内煤炭市场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而随着国际经济的恢复,各国也不断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也使得各国工业对于煤炭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总而言之,由于我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成本的不断增加,煤炭出口后也不具有价格的竞争优势,因此使得我国进口煤炭更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导致我国出口量降低,进口数量增加。正如广东、广西等地区,由于毗邻东南亚煤炭主要生产国,因此在国内资源供给紧张,价格却居高的趋势下,越南、印度尼西亚的低价煤炭在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2.我国煤炭生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影响煤炭进出口额度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一直占50%以上的比例,其中发电、建材、化工、钢铁几个行业的需求量占煤炭需求的90%以上,其中煤炭主要用于发电。目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较低,除几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外,例如神东神华集团等,我国还有众多中小煤炭企业。因此安全、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净成为煤炭行业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虽然政府一直也在致力于整顿那些小型煤炭企业以促进煤炭行业的整合,但是由于存在地方利益问题,我国煤炭行业的整合速度较为缓慢,影响了煤炭开采总量的减少,进而使得我国国内煤炭供给减少,显现出煤炭供给不足,需求过旺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对煤炭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也是煤炭进口量增加的一个影响因素。

3.煤炭行业与电力发展的问题:电煤供应短缺,国内煤炭需求量增加

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有量有价的长期合同是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做法。政府干预下的长期煤炭合同是中国解决煤电之间矛盾的一个方面。中国目前煤炭发电占总发电的80%,煤炭成本占发电成本的60%-70%,因此煤炭价格对电力供应有着直接的影响。山西是国内最大的电煤供应省,但是由于近年来电煤供应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2010年1月5日太原供电分公司发布“限电令”,同时对市内40余家高耗能企业实行“开三停四”的限电措施。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山西出现电煤供应不足,各港口煤炭价格普遍上涨,大多缺煤的省份都在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煤炭资源已解决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在电力装机充裕情况下的“软缺电”,这种缺电的成本更大),因此从更深层次角度来看,如果不尽快解决煤炭问题,电力供需就会失去平衡,“电荒”问题将会由各种原因引发并持续恶化发展(包括煤电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气候的异常变化等),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同时成为影响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潜在不可忽略的问题。

4.国家宏观政策为满足国内需求增长影响煤炭进出口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煤炭行业正在逐步完成市场化进程,并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的煤炭价格也有所升高。但受国家重视环保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对于煤炭进出口管理也相应提出了政策。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国内煤炭需求增长的问题,并缓解煤炭大量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消耗问题,缓解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能源供给不足,扩大从东南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煤炭, 在煤炭出口方面停止了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对煤炭出口实行的配额限制来控制煤炭的出口量,以保持国内经济发展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持续旺盛。同时,我国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制度,对于进口煤炭却没有太多的规定。这对于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国际市场煤价略显低迷.促进进口煤炭量成倍增加 进口煤炭比国内煤炭价格有竞争力.加入WT0后,我国对国外煤炭的市场准入更加宽松。进口成本的减少.再加上进口煤炭质量的稳定性更有保障,于是沿海一些发电厂的目光自然转向了国外市场,从而使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着进口煤炭的激烈竞争。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6.煤炭净进口促进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

近几年随着以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高耗能重工业的飞速发展,煤炭行业产能屡创新高的同时,我国煤炭资源的浪费程度让人心惊.煤炭的过度开采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已成为煤炭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做大企业的一条捷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煤炭净进口”局面的出现是推动煤炭企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其中我国内煤炭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发展趋势势必要求我国进口煤炭总量的增加,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煤炭总需求量的逐步增加也对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基于煤炭进出口变化现状分析的对策分析

1.降低煤炭运输成本,增加煤炭产能。针对我国煤炭铁路运输成本问题过高,如果由于市场改革的问题,政府不想在煤价上下功夫,那就只能降低运输成本,或者增加煤炭产能,使得煤炭供应相对宽松,但是这并不是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因此解决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成本问题势在必行。

2.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国家在煤炭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方面的改变,是国家实施经济调控、对煤炭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的主要依据,也能够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因此,煤炭企业要对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根据政策的变化及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以此来实现煤炭企业始终处在稳定的发展轨道。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称,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末加快全国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基地内煤炭产量占全国90%以上;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大型煤炭企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5%左右。同时,力争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矿区环境保护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原煤入选率由2010年的51%提高到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由61%提高到75%,矿井水利用率由59%提高到70%,达标排放率达到100%,沉陷区土地复垦率由35%提高到60%。此外,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28%以上。加紧对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基地内大中型煤炭企业区域煤炭资源状况、生态承载力和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生产能力,尽早研究制定总量控制目标下产能分配方案。

3.加强总量控制下的相关财政、税收、监管及政策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制定,使各类规划能够落到实处;继续深化煤矿整顿关闭政策,推进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型煤矿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从源头上做好煤炭生产总量控制提供保障;加快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煤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限制、甚至禁止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减少对煤炭的过度需求,确保煤炭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继续完善资源出口税收政策,限制煤炭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在合理警戒线范围内鼓励进口;加快煤炭战略储备建设,提高煤炭供应应急能力;在核电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要在原规划基础上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发展力度,并加快<核电安全规划>出台步伐,必要时提出时间表,确保在核安全发展的前提下,核电能够尽早得到发展;尽快启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解决价格成本过高以及光伏发电并网消纳难等问题,切实发挥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加快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升海上天然气勘探 和开发程度,加大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力度,确保煤炭总量控制后,天然气能够得到有效供应。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四、总结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煤炭进出口经历了从少量出口、没有进口,大量出口、少量进口,到现在的出口量急剧下降、进口量迅速增加的变化历程。这些变化主要受经济建设发展,煤炭资源分布,主要用煤行业需求变化,煤炭进出口政策变化,中国煤炭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认为一方面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炭进出口方面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要多方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保住重要的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国外大客户.要走中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适量增加进口煤炭的同时,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力度,增加国家的煤炭战略储备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绿色环保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基于煤炭进出口变化现状分析的营销战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2]房颖.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3]神华能源案例研究组.神华能源成功之道。能源工业,2011(1)P5-6 [4]林伯强.中国能源思危.能源政策,2012(1)P135-139

Import and export of co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uthor: Li Meng Rou(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conomy and law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in hanzhong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723000 1102)

Tutor: ma j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s real economy is affected by different degree, coal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ha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09 China imported coal 126 million tons, up 211.9% from 2008, exports of 22.4 million tons of coal, fell by 50.7%, annual net imports of 103 million ton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net exporter of coal into a net importer of coal in about 3% of the external dependency.This change is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ange of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coal trade policy and the increasing domestic demand for coal in our country, it will mean a further reduction of China's coal exports, but still maintained a stable market share.According to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oal change, we should adjust the coal trade policy in the pas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import coal inspection and import link, to further stabiliz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mported coal, standardize the order of import trad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oal industry, enhance the co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bility,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Coal industry;Import and export trade;The coal trade policy

第五篇:我国仓储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仓储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物流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仓储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提升了其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凸显了其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仓储业务量不断增大,货物吞吐量、平均库存量、货物周转次数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储运业务收入也随之增长,仓储保管收入、运输配送收入、流通加工收入等的年增幅基本都达到了10%以上。仓储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也加大了对仓储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仓储技术也获得较快发展。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以及条码技术、RFID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和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等技术也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

尽管我国仓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仓储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不断建设现代化仓库作为发展物流的平台。这种趋势加大了仓储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状况不容乐观。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和了解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推进慢,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3自动化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造成许多库场资源闲置。4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5仓储管理人才缺乏。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物流行业更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我国仓储业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仓储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仓储管理:1优化仓储布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物资仓储企业要充分利用都市商流 活跃、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这一优势,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策略,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结构。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安排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解决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调整库区布局,更新库房,进行必要的技改,使之适应物资大流通的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面向社会经营,参与竞争。2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营管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3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要适应开放市场的要求,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4加强仓储人才培养。仓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大物流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将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5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仓储增值服务。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服务项目,现代仓储企业还要努力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符合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以提升仓储企业的内在价值、保持竞争能力,赢得更多的客户。6合理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先进的供应连库存管理策略,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达到降低总的库存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的目的。7盘活资产,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8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仓储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而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为

了提高我国仓储业的竞争力,应当在管理观念更新与创新、现代物流管理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问题、服务领域的延伸上多下功夫,不断优化配置仓储资源。要及时适应行业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就必须在信息管理高效率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

下载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摘要:2008年以来,冰川、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这一系列不行的天灾引发了一股慈善潮,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还是......

    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社会保障概论作者许盛时学籍批次201203学习中心福建电大学习中心层次高中起点专科专业行政管理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慈善事......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摘要:电子商务的实现包括了对信息流、商流、资金链和物流的整合运作。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的物......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其巨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显......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大全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08-01-03 22:20:22|分类: 原创感悟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电视从发明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电视在我国电视行业企业生产上占有相当大的......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食品安全是目前全国上下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今后食品安全监管中应该制定完......

    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