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探悉(2010-12-01)
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探悉
邱果1,汪令江,屈路
(成都大学,成都 610106)
摘要:城市型大学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在多年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明确了基本内涵,并显示出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的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同时,中心城市的自身发展、人才培养的区域化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也需要城市型大学进一步发展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地方性;应用性;主动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多科性与综合性的中心城市市属本科高校如何突破传统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办出特色,实现社会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提出
中心城市是指经济较发达,城市规模较大,对全国或本省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在某一区域内具有某种重要地位的城市。中心城市是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包括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中心城市本科高校指中心城市主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也称为市属高校,其办学主体是中心城市,由市政府主管并投资,以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培养当地需要的各类中高级专门人才。这类高校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一般以所在城市冠名,由于顺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在经历了30年的初创、快速发展与调整后,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与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心城市本科高校走上了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全新模式,这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层次提升,更意味着市属高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突破。
“城市型大学”是成都大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成都大学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实际,本着“立足区域、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原则,于2005年提出的办学理念。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城市型大学的内涵作者简介:邱果(1968—),女,四川射洪人,成都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人才学、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都,610106。
联系方式:四川省成都市成洛大道十陵上街1号成都大学,邮编:610106
联系电话:028—84616928;***
电子邮箱:ggmqiu@foxmail.com1
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①行政关系──隶属于中心城市人民政府,具有城市属地性质;
②学科结构──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结构;
③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紧扣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需要;
④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区域城乡建设,培养具有适度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中高端应用型专门人才;
⑤教育管理模式──突出个性发展、个性和社会协调的教学管理;
⑥高等教育属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重、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并重,同时可以完成的行业认证项目比重要高于传统大学;
⑦科学研究──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以与生产及现实的城市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项目研发为重;
⑧人才效益──培养的毕业生在区域的就业率最高,培养的人才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最好。
二、“城市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型大学需要通过形成特色走差异化错位发展的道路,其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的主动性三个方面。
(一)办学定位的地方性
“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突出特征。学校发展顺应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特征,形成与所依托的城市经济相协调的地方特色和发展方向。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还承担着提高本地区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重任,提供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科研工作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性特征。成都大学在学科建设中紧密结合成都区域经济、地方特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主要面向成都市城乡建设,培养具有适度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成都市社会经济、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的服务,突出为成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做出城市型大学应有的贡献。
(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
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中高端应用型人才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技术型与实用型,不同于理工科
大学培养的将客观规律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复合性,一般从事技术含量比较高、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工作或职业活动,具体指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转化到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管理人才,具有其他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的业务工作者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者。成都大学多年来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实践性教学改革中引入“平台+插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基础能力训练为平台,以企业标准为插件,随时引进行业新标准、新成果,与企业培训机构联合,不仅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缩短产学距离,而且培养的学生与市场前沿的联系非常紧密,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以应用性科研为引领,是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的另一重要特征。自然科学研究多为与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密切相关的科技转化应用研究与服务,解决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生产上的难题和产品开发等问题。人文社科研究紧密结合本地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应用性。成都大学将应用性科研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学校初步完成多项区域发展研究项目,为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学校围绕成都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为成都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助推作用,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功能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体现。
(三)服务地方的主动性
社会服务是高校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但城市型综合大学与一般高校在社会服务的重点和方向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更强调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理念使成都大学紧密结合成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特色,广泛参与并深度融合到成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中,主动为成都社会经济、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与和谐成都建设服务。学校成立了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和地方服务与合作处,集聚、整合地方与学校各类资源,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稳步推进与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良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主动地把握成都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的人才及技术需求,开展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与各类应用研究,努力形成与成都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学科群和学科链。近年来,承担成都市村、涉农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和成都市赴泰干部英语强化培训,为地方经济、科技、旅游、食品、制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教育培训和智力支撑,作为受检单位出色完成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考评,逐步实现由适应、支持、协助到促进、带动成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中心城市发展需要“城市型大学”
(一)城市自身发展需要“城市型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城市新建了一批市属地方高校,它们以所在城市冠名,以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一批合并组建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如广州大学、沈阳大学、江汉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通过科学合理定位,不断整合办学资源,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科水平显著提高,办学层次得到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冠名城市重要的文化品牌,与所在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高水平市属综合性大学已成为当前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与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乃至西部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已成为中国西部城市的“领头羊”。“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都经济区作为全省、全国的重点发展区域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其集聚和辐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市需要办好一所以自己城市名命名,紧密结合成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成都区域培养生产一线急需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市属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这不仅是成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的区域化需要“城市型大学”
地方经济的区域化要求人才培养相应区域化,地方经济的广泛性、多样性、独特性特点决定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别、多形式的人才需求。省部属高校虽然也在不断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扩大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但他们的服务面向是全国、全省范围,与中心城市在专门人才培养方面特有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差异。“城市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面向城乡建设发展的一线,其与地方政府、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能更好地了解地方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更具有直接性与显效性。积极开展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对地方干部、专业人员及广大市民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可以有效地弥补部、省属高校在专业类型和层次上的不足。
成都市现有的高等教育虽能基本上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但在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国际化、均等化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应用性一线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同时,人才资源在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此外,人才资源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未来成都市经济发展急需大量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特别是本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成都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正是找准了本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盲点。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城市型大学”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城乡差别、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城乡人才二元化结构问题突出。高等学校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中发挥先导性作用,而市属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在中心城市城乡协调发展改革中可以利用其作为地方高校有利的身份发挥重要作用,为
城乡发展培养大量急需的各类技术与管理人才,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主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实现农村全面进步服务,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社会职能。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将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城乡产业布局和城镇建设格局,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需要高校培养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咨询服务。为此,成都大学结合创建“城市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资源、调整学科设置、丰富学科类别,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本地生源比例,加快提高成都市尤其是三圈层农村地区的大学毛入学率,满足城乡发展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为推进区域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三、结束语
建设城市型大学已经成为中心城市举办的大学的一个共识。作为城市型大学,如何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更紧密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与良性互动,更鲜明地形成自身的特色与品牌,还需要在:建设途径,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大学文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万玲莉.江汉大学的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思考[J].武汉冶金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2):64-66
[2] 陈复新.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7.(1):22-24
[3] 周晓辉骆少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
学报,2006.(3):26-28
[4] 余达忠.大学的文化选择与功能类型----兼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J].龙岩学
院学报,2008.(1):107-110
第二篇:办学定位示范材料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办学定位
1、建设目标
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抓手,在稳定办学规模、狠抓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都市职院的专业品牌、质量品牌、就业品牌和管理品牌,将我院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省内名列前茅的民办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今后将学院建设成本科职业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1)规模定位
学院将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日制高职专科学生稳定在6000人左右,每年各类短期培训稳定在5000人次。
(2)类型定位
以全日制专科形式的高职教育为主,以技工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以培养土建大类和材料与能源大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重点,其它专业类型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
(3)层次定位
以高职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体,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文凭与资格证书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结合的多层次的办学格局,融高职教育、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4)服务面向定位
在服务面向上,将立足长株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层工作和生产一线需要,提供区域建设类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对口支援与社区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更好地为长株潭区域“四化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5)形式定位
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学历教育为主体,兼顾技工教育,大力发展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适当发展高等函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多渠道、多形式联合办学,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以全日制教育为重点,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并存。
(6)专业设置定位
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适应生产一线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重点发展印刷技术类、建筑工程类、航空服务类和机电工程类专业,形成以印刷、建筑、航空和机电专业群为主体,计算机和财经等专业群为补充的具有湖南都市职业学院特色的专业体系。到2015年,力争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3个、院级重点专业10个,建立起以省校级重点专业为龙头、与区域经济社会相协调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并形成龙头带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梯度结构。
(7)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建筑、建材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 “首选高技能型人才”。
(8)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和“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首选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和创新符合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特点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图5办学定位构成图
2、建设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对接产业(行业),深入企业调研进行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准确定位符合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创新和完善湖南城建特色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具有湖南城建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湖南经济建设和长株潭“四化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建设内容
(1)修改完善《组织章程》,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办学思路。每年召开2次院董事会会议,对学院发展战略、工作计划和阶段性重要建设工作进行研讨和审核。全年召开2次湖南建筑职教集团理事会会议,与省内建筑建材龙头企业共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对照湖南建筑建材行业发展需要,每年上半年开展“党委书记说发展、院长说办学、分管院长说管理、处室负责人说服务”、下半年开展“系部主任说专业、教师说课、职工说岗位”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全院上下对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研究,形成质量建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特色立院的办学理念。每年组织召开2次有关国家、省市高职教育政策和精神的专题学习会、集中培训和专项讲座,邀请国家著名职教专家和省教育厅职成处领导来校指导,深化对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坚持依章程办学。结合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通过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等民主决策会议、中层干部会和离退休教职工会等院务公开会以及邀请建筑建材行业内紧密合作企业召开校企合作办学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多方论证,对学院《组织章程》进一步修改完善,以《组织章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具有湖南城建特色的办学定位,实现依章程规范办学。
(2)科学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湖南经济发展和建筑建材行业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每年组织各教学系部深入省建工集团、中国建材南方水泥集团等校企紧密合作企业,围绕职业岗位工作标准和新工艺、新工法的要求进行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形成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每年5月和9月邀请湖南省建工集团及所属各公司、中国建材南方水泥集团公司、湖南路桥集团公司、中铁十二局、上海大华集团等多家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部长参加学院人才培养座谈会,围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开展合作交流。组织院领导、部门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赴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示范性高
职院校、中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围绕建筑节能、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开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考察调研和校校合作。通过网络、走访等方式加强与校友的密切联系,结合当前企业一线的实际需求,针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征集校友意见和建议。
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建设方案。组织各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针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深入校企紧密合作企业开展专业调研与分析,强化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标准的对应关系,结合各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意见,科学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深度融合。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湖南城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强与湖南建工集团、中国建材南方水泥集团等优势企业的合作融合,构建和创新符合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特点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订单培养”比例达到在校生的30%以上,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创新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湖南建工集团及所属各公司等企业构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重点专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4+1+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4个学期进行素质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基本知识和通用能力。第5学期按照多个不同专业方向(建筑、装饰、安装)进行专项职业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再组织实施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综合实训。最后1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依托湖南建工集团规划设计院等企业,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1+1+1”的“前堂后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三一重工等企业,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校-企业三循环”的工学交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武汉比城比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构建数字城市专业“项目+公司+工作室”工学交替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搭建校企合作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湖南建筑职教集团、湖南城建产业公司等项目的内涵建设工作,以湖南建院董事会体制建设、湖南建筑职教集团理事会管理体制建设、湖南城建产业公司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多种体制建设、专业系与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权责明晰、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五项建设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为学院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环境,并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校企专家
互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促进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增强办学活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院的互利共赢。
4、建设进度
第一阶段:调研与规划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
成立由省建工集团工会主席石俊云、学院党委书记袁钢强为负责人的办学定位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组织章程与办学指导思想建设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组、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组等重点项目建设组,完成项目建设的基础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阶段:改革与建设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结合学院实际,利用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平台,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等高职教育政策文件,依托院报、学报平台和高职教育研究所的作用,使全院上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加强、深度优化项目建设。
第三阶段:完善与发展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完成项目4个重点建设内容的建设任务,形成湖南城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5、资金预算
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建设中,办学定位专项投入10万(2011年投入43.4万元,2012年投入32.4万元,2013年投入24.2万元)。其中组织章程与办学指导思想建设投入3万元,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投入7万元,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投入10万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80万元。
6、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办学定位项目建设
学院及时成立办学定位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建设内容建设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党政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建设计划并督查落实。
(2)加强政策学习,明确项目建设思路
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国家和省市高职教育政策文件,引导教师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使全院上下统一认识,形成明确的办学定位建设项目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向。
(3)建立符合地方性、职业性、高等性办学定位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完善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办学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学院组成的战略合作工作委员会;依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办学定位
项目建设运行机制;依托院—质量督查办—系三级督导管理体系,建立动态管理的项目建设监控机制;依托学院成熟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客观优化的项目考核评估机制。
(4)依托省建工集团,多措并举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一方面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省建工集团的大力支持,以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学院增收节支,从办学收入中节支,逐年加大学院发展性投入中用于办学定位建设的比例。
第三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悉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悉
张文璟
(青海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和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问题。解决提高词汇教学质量的策略是,把词汇学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联想的方法来学习、记忆词汇;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联想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词汇又是最重要的要素。词汇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基石。对英语学习者而言,词汇水平决定了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词汇量的大小、词汇记忆能力的强弱往往被当成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因此,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理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词汇量对英语水平的制约就更为明显。因为在高中阶段已基本完成了主要的一些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大学英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扩充词汇量,这是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特点。因此,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值得去摸索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词汇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上对词汇教学的不重视必然会影响后期的教学效果。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学生在中学的时候已经学习了英语的基本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词汇量的扩大和语法巩固是学生课后自学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也不会把大量时间花在词汇教学上,而是重点放在对语篇的讲解,以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
2、教学方法不尽合理
在词汇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比较传统和单调。典型的词汇教学步骤是:教师先带领学生朗读单词表,再挑选部分单词逐一讲解,并附上例句。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法,首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脱离了课文语境,孤立地讲授词汇会使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单词枯燥无味,况且仅停留在语言形式表层的学习远不能使学生达到准确理解并恰当运用语言的水平。另外,根据实际听课调查,多数英语老师讲解词汇知识的深度不够,也很少提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意义。
3、词汇学习方法不当
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面对数量激增的生词,在记忆单词的方法上偏重于机械的死记硬背,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对生词不会分析和比较,遇到生词要么死记,要么找个词汇表硬背。长期采用这种单一被动的记忆方式将会挫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应当让学生明白,扩大词汇量是有方法可循的,课文所附的词汇表只是辅助理解课文的工具,不能把背诵词汇表看作积累词汇的主要手段。
二、词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将词汇学的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专门拿出几课时的时间进行直接的词汇教学,为学生讲解一些最基本的词汇学知识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另外,还可以将词汇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尤其是精读课教学)当中,这样词汇知识可以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其它环节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生也可以将其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减少一次性学习大量词汇知识或者背诵大量英语单词的负担,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内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通过联想的方式记忆和学习词汇
巴甫洛夫说: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则是新旧事物建立联系的产物。课堂上词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激活学生的词汇网络,调动他们的联系能力,使他们语义网中的一个单词能够“唤起”其他一系列的相关词,达到融会贯通。词汇的联想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六种方式:
一是派生联想,同根词会派生出意思相近词性不同的单词。例如由success(成功)可以派生出successful(成功的),successive(连续的),succession(继任,继承),successor(继承者);由单词society(社会)派生出social(社交的),socialist(社会主义者),socialism(社会主义),sociology(社会学),sociable(好交际的),societal(社会的)。
二是词根联想,用构词法来记忆单词会使记忆更深刻有效。例如词根struct/stru(建造),与不同的词缀组合,可以构成如下词汇:structure(结构),superstructure(上层建筑),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construct(建造),construction(建筑物),reconstruct(重建),destruct(故意破坏),destruction(破坏),destructive(破坏性的),destructible(可破坏的),indestructible(不可破坏的),obstruct(阻隔),obstruction(阻塞)。
三是反义联想,在记忆单词时,通过反义联想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更有助于辨析形容词及其派生词。例如形容词loose(宽松的),其派生词是loosen(变松)。如果我们用反义联想,则可以同时记住tight(紧的)和tighten(变紧,拉紧)。再如形容词manual(手工的,体力的),其派生词是manually(手动地),由此二词我们可以联想到其反义词automatic(自动的)和automatically(自动地)。
四是概念联想,运用概念联想来记忆同类词汇,会加深对“同类概念”词汇的应用。例如storm在表示“暴风雨”的意思时,我们会联想到drizzle(毛毛细雨),shower(阵雨),torrent(骤雨),sprinkle(小雨)。当见到meeting(会议)时,我们会联想到assembly(集会),conference(协商会),convention(大会),congress(代表大会),parliament(国会),symposium(座谈会,讨论会),seminar(研究会)。
五是语境联想,同一语境下会联想到很多词汇。例如由单词sick(有病的)会联想到sickness(疾病),homesickness(思乡病),lovesickness(相思病),airsickness(晕机),seasickness(晕船),carsickness(晕车)。同一单词在不同语境下会有很多词义,这就需要学生把形式和意义统一起来。例如由单词submit在例句She refused to submit to threats.(她面对权威,拒不低头。),此处的submit的意思是“屈服,顺从”。而在例句He submitted a new proposal at the peace talk.(在和平谈判中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此处submit的意思是“提交”。但在例句I submit that the terms are entirely unreasonable.(我认为这些名称是完全不合理的)中,submit的意思是“认为”。
六是搭配联想,在短语和句子中学习词汇。英语中当作单个词项看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习惯上连在一起使用,而每一个词都有其搭配范围,这些搭配范围限制它的意义和用法。词的搭配对英语来说十分重要,掌握搭配关系,把词汇学习与语法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便于理解,便于记忆和应用。例如heart一次的搭配范围就很广:to learn by heart(铭记于心),to cry one’s heart out(伤心欲绝),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kind-hearted(心地善良地),hard-hearted(铁石心肠地),warm-hearted(热情地)。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3、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到 “要强调通过大量的自主阅读来提高词汇量和增加知识”。阅读是学生习得词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视野,教师布置任务并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期刊杂志或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泛读中附带学习词汇。例如报纸21st century,English Weekly,China Daily,杂志期刊Reader’s Digest,英语世界,从中挑选出描述我们日常发生的熟悉事物的文章和迎合学生多种兴趣的文章。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对所读内容复述,总结、评论等方式对课外阅读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测。
三、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之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词汇训练,例如构词法、同义词辨析等,通过阅读和写作等语言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扩大词汇量,巩固已学的词汇知识,真正实现词汇的灵活运用,从而最终达到语言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004,(2).[3]黎宏.词汇教学法与英语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5,(2).[4]何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期刊文献
第四篇:太原城市定位(范文)
太原城市定位
太原城市定位
提 纲:
一、城市定位基本理论
二、所用理论
三、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思路和科学依据
四、太原城市定位的阐释
摘 要: 城市定位是引导城市发展的指南针,是谋划城市中长期发展必须解答的重大课题。城市功能的合理正确定位对于一个城市的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定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对山西的发展具有带头的作用。本文以城市定位理论为基础,太原的现实依据,确定太原城市定位的综合性方案。
关键词:城市定位;太原市;定位原则;定位依据;地域分工
一、城市定位基本理论
1、城市定位的内容
城市定位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在全面深刻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地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的过程。其含义是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臵。
从内容分析, 城市定位由定性、定向、定形和定量四个方面或环节组成。“定性”是指确定城市的性质,即在详尽分析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各种职能作用的基础上, 筛选出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城市职能。“定向”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包括城市的发展方针、目标走向、战略模式等, 这一工作是以区域分析、城市对比分析和发展战略研究为基础的。“定形”是指城市形象的确定, 这里不仅是指城市的代表性的景观特色, 更重要的是指城市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东西。为此, 必须处理好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 处理好自然生态潜质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关系, 做到城市形象与城市灵魂、活力的有机融合。“定量”是指从数量的角度给城市发展以某种形式的标定, 它既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确定, 也包括城市经济地位、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的科学预测与数量分析。
2、城市定位的作用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或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臵资源,最有效地转化资源,最有效地制定战略,最大化地占领目标市场,从而最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否则,城市定位不准,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特色,丧失自身的竞争力。
城市定位是城市营销和品牌建立的基础。城市定位既是城市品牌营销的前提,也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础,还是塑造良好城市品牌的核心性要素。要使城市脱颖而出,定位的关键点在于找出最能代表城市特点的“名片”。因此,城市管理者要想准确定位就要对自身以及外围竞争城市有着深入的了解,找出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旦定位下来,城市管理者就要耐住寂寞不受外界的干扰坚持下去,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定能提高受众对城市的认知。而要想提高美誉度,城市管理者就要改善环境,提高整个城市的服务水平,让来访者真实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并且使其感受超过对这个城市的期望值。做到了这一点,城市定位、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就可以有机融合,从而释放出巨大形象效应和辐射能量。
3、城市定位的原则
城市定位应遵从独特性原则。城市定位应该有鲜明的个性,要尽可能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城市的个性是不可接近、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实际上,特色就是个性,就是独具一格。城市特色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野、文化的积淀。城市定位的个性可以从历史文脉、名胜古迹、革命传统、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交通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诸多方面去发掘培育,讲究创意和标新立异。
城市定位应遵从美誉性原则。城市定位的美誉性、生动性越强,就越易进入人们的眼帘和头脑,越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城市定位应遵从连续性原则。科学的城市定位一旦确定,就必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坚定不移地去贯彻、宣传和实施。不能因为城市管理者、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而中断。摇摆不定的城市定位会影响城市营销战略,会使城市营销人员、宣传媒体无所适从,也会使城市产品的潜在顾客迷惑不解。摇摆不定的城市定位表明城市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灵魂和核心价值、没有把握住自身的本质特征。
二、所用理论
1、劳动分工理论:斯密的分工理论体现在两个层次:其一是微观层次的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历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其二是宏观层次的分工。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
2、都市圈理论:
大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教授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已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大都市圈理论“,通俗的说法就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一二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这种城市群或城市带具有集聚效应的制造业产业链和集约化的永久性城市社区居民群体。
3、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臵,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臵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臵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中心地理
4、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即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
三、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思路和科学依据
太原市的城市定位经历多次变化过程,由 “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城市”,再到“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城市定位已经无法适新形势的要求,制定新的城市定位是必然的。
1、城市定位的逻辑判据
从全国劳动地域分工角度看,太原地处山西能源基地的地理中心,承担着区域性煤炭能源生产和管理服务的战略性任务。当前,全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结构与模式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探索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和新的能源消费模式等方面,太原是责无旁贷的。根据全国经济的总体布局,太原还应承担重化工、制造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生产任务。
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层面分析,太原对于能源经济安全起着不可低估的脊梁作用,作为不可替代的重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地处中部地带,地理区位较为重要,便于依托现有城市基础,组织区域经济活动,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对于全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出发,太原应当面向中西部,逐步发展成为跨省域的综合服务基地和地带性创业中心。
就山西兴晋富民的战略要求而言,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和不可替代的省域中心城市,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市经济发展,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全省产业调整、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布局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等方面的肩负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任务。为此,城市定位必需对城市的生产、管理、服务、创新、集聚、辐射、组织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明确其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
2、太原城市定位的现实依据
宏观背景: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化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进入适度增长区间、城市化越过快速发展的拐点、城市群的极化效应不断增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趋于尖锐、就业压力增大等。
区域背景: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西部开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部五省出现崛起态势、能源基地重心逐步西移、传统工业基地出现衰退、周边城市群(特别是京津唐城市群及胶济沿线城市带、中原准城市群)极化效应日益突出。
空间区位:从大位臵看,太原市处于中部地带的过渡性区位、环渤海地区的边缘区位、中国经济开发的冷区域;从中位臵看,处于能源基地的前中心、山西省域的地理中心;从小位臵看,处于汾河上游地区、太原盆地的北缘、晋中腹地区域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枢。
依托基点:建国50年来,太原的城市发展总体上依赖矿产资源优势和原有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低层次、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从未来发展分析,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大都市基础、省会地位等将会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因素。
障碍条件:人均水资源量很少,受三面环山的盆地地形、高频率的静风天气、季节性河流等生态地理特征的影响,城市环境对污染物质的自然降解能力偏低;多年以来,SO2和TSP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雾霾近年来也很严重,已被列为全球头号污染城市;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城市职能分工雷同、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
历史基础:3,000多年以来,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直是山西中部地区、而后是山西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交通枢纽,同时是全国性商业中心与手工业重镇。建国以来,太原被确定为重点开发的新兴工业城市,而后成为山西能源基地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区域基础:太原是山西省省会、省域首位中心城市。从山西省域来看,山西地处国家的第二阶梯、属于中部经济地带,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过渡性特征十分鲜明,矿产资源赋存丰富,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山西是以煤炭工业为主导、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建材为支柱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产业结初级化、单一化和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为突出。处于省域外环地带的地市,如大同、运城、阳泉、晋城等,与周边省区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历史文化也较为密切,经济的外向型十分突出,向心性相对薄弱。从大晋中经济区来看,能矿资源蕴藏丰裕,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1/2左右。区域内部的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较为密切,除阳泉具有明显的趋东性外,其余地区受到太原强有力辐射影响,是太原最为稳定的腹地区域和发展空间。
经济基础:2012年全市GDP已达2311.43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5.5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9.8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8.44亿元,增长7.6%;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30.13亿元,增长14.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41.22亿元,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440元,比上年增长9.8%,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8624美元。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为1.6%、44.8%、53.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4和6.0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以能源、机械、化工、冶金为支柱,重型化特征相当突出。向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初级原料和部分重加工产品,主要经济联系区域为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 地区。
城市基础: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与省内其它城市相比较,太原市在住宅、用气、公交、绿化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但在用水、道路等方面则处于中下游水平。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善,如2013年并州路建成等。
目前,太原与省内多数城市、地区之间缺乏明确的技术经济分工,主要专业化生产部门大致相似,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较为严重,城市职能也大都处于同一层次,城市的职能影响多为远辐射型,与腹地区域联系相对薄弱。从全省城镇体系发展的角度分析,妥善处理好太原与邻近的古交、榆次、介休、孝义、汾阳、忻州、原平、阳泉等城市之间,与大同、长治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乃至与邻近省区的核心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是太原城市定位的重要任务。
3、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判定
一般而言,城市的基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服务功能、流通功能、管理功能、极化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等多个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功能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创新功能、集散功能、服务功能的地位与影响将会越加突出。太原的城市定位不仅是单纯在深化或强化生产功能方面做文章,而是要在围绕城市的基本功能层面,在提高功能的综合性、效能性方面下大功夫,把它放在省域发展、跨省域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筹划。从城市地位、区域影响和发展基础等方面出发,太原的城市定位要着重于高层次和高附加价值的生产功能、通畅性和现代化的流通功能、综合性和多层次的服务功能、强大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功能、强辐射和市场化的管理功能等,而非其它一般性的、低层次的城市功能。职能层次和职能影响层面的确定是城市定位的重要内容。就太原而言,主要的职能影响范围重点是中部腹地区域、山西省域、中西部、环渤海经济区、全国五个层次。其中,山西省域、中西部、全国为主要层面,其它两个为辅助分析层面。从大晋中经济区分析,太原是综合性经济中枢,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焦点;从山西省域分析,太原是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信息、商贸和旅游中心,职能组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是职能强度参差不齐,职能影响尺度也不够一致;从环渤海经济区分析,太原以能源重化工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化工、机械产业为特色和专业化生产方向,初级化的能源重化工产品为主要交换商品;从中西部地区分析,对于太原而言其拓展空间、市场空间较大,便于实行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相结合的经济开发模式,若以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制造装备产业为战略重点,可望形成互补、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从全国经济发展分析,太原的清洁能源生产和技术开发、三晋文化发展、重加工设备制造具有良好发展前景,有些还具有国际性影响,产业化开发的潜力较大,如何把握变得十分重要。
综上,太原城市定位的逻辑判定大致为,职能发展以综合性、高度化、高效化为方面,职能区域以山西省域和中西部为主要层面,城市发展以现代化和生态型人居中心为目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山西省会、现代都市、三晋腹地经济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省域综合性中心城市、环渤海西部中心城市、中西部生产与服务复合中心,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开发基地等,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城市定位的备选性性要素。
四、太原城市定位的阐释
空间定位:以大晋中经济区为基本腹地,服务和辐射山西省,面向中西部地带、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能源基地,着眼于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未来城市的区域地位是,山西省域中心城市、能源基地和黄土高原的生产与服务中心,中西部重要的技术、产业、服务多重辐射源之一,全国性专业化生产基地。中部重要中心城市。
职能定位:省域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工业、科技、教育、旅游服务、信息、交通职能
产业定位:专业化的高科技产业与技术、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都市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全国重要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城市形象:生态城市、重加工制造基地、现代化都市、技术创新基地、三晋历史文化中心,与自然相互融合、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人居环境。
城市特色:以重化工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开发、三晋文化、大都市为主导性特征,以汾河滨河城市、晋祠、凌宵双塔、王氏宗情故里、迎泽大街、五一广场为城市象征和标志。
都市文化:黄河文化、黄土高原文化、佛教文化、三晋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良好融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化气息的大文化构架体系。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参考文献:(1)2012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3)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以太原市为例作者:张复明;
(4)太原市2008--2020总体规划
第五篇:一些大学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
福建省省属重点高校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
省内部分高校
1.厦门大学
办学定位:是一所包括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战略途径: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特色:近年来厦门大学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思路,坚持“树优势、争一流、创名牌”的理念,逐步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巩固、重点突出、交叉融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南洋研究、台湾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2.福州大学
办学定位: 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属重点大学
战略途径: 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建设我国东南地区强校。
学科特色: 坚持理工结合,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式办学,与社会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福建师范大学
办学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造就职业市场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教学型大学。
战略途径: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基础教育、造就优秀专门人才的摇篮,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融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对外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学科特色:
4.福建农林大学
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战略途径: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教学科研并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并重,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发展重点,立足福建、辐射华东、面向东南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成为福建省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綦地,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学科特色: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发展重点。
5.华侨大学
办学定位: 华侨大学是一所以招收华侨、港澳、台湾籍青年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
战略途径:以全面发展华文教育、全面建设厦门校区、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三大任务为核心,致力于建设成以华文教育为特色、以工程学科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科特色: 坚持和强化海外华文教育学科特色、工程学科优势,贯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发挥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多学科、跨学科群体优势,立足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学科前沿,使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科取得较好的学术成就和标志性成果。
6.福建医科大学
办学定位: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医科大学。
战略途径:.福建医科大学正大力推进新一轮发展,努力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平台、基础医学研究创新平台、临床医学诊疗创新平台、公共卫生服务创新平台、医学实验动物服务平台和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六大平台,努力成为海峡西岸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跨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学科特色:以医为主,理、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全省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培养的学生在省内、外医疗单位得到广泛认可和肯定。目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等医学类及医技类专业已成为我校优势专业。
7.福建中医药大学
办学定位: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战略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大学在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在教育方面,突出中医药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在科学研究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和标准化研究等,加强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积极参与并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等六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院校,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科特色:学校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学科建设思路,突出中医药优势,凝炼了一批重点学科和学科方向,确定中医学(含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并以此带动护理学、心理学、情报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共同发展。
8.漳州师范学院
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以教育创新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战略途径: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生为本,分流培养,面向社会”的育人指导思想,形成了“传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与培训衔接,服务与引领并行”,实现与中小学互动发展,共同培育基础教育师资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科特色: 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省外部分高校
1.宁波大学
办学定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战略途径: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朝着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海外影响的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前进。
学科特色:以应用海洋生物工程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学科,以理论物理学科为强势学科。把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建立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在融入地方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亮点,在服务地方中不断获得学科资源,在与地方合作中快速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安徽大学
办学定位:安徽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是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
战略途径:立足本省、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培养‘三基(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并重,全面发展’的各领域专门人才。
学科特色:学校拥有汉语言文字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计量认证中心。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收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3.南昌大学
办学定位: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和江西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战略途径:坚持“育人为本、教研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特色:学校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
4.上海大学
办学定位: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高校之一。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战略途径:建构绿色、文明、平安、信息化校园,培育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兼容并蓄、和谐向上的上海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满足全校各类学生在科学、文化、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学科特色:上海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钱伟长校长提出的关于“拆除四堵墙”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办学理念,在学校一系列重大措施上,始终坚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放在第一位。
5.北京工业大学
办学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
战略途径: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全面推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努力将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学科特色:材料学、光学、结构工程等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6.扬州大学
办学定位: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教学科研并重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战略途径:合并办学1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构建了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减少了管理层次,理顺了内部关系,提高了运行效益,为学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征程中,扬州大学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由“规模大校”到“内涵强校”的转变,由“改革名校”到“质量名校”的转变。
学科特色:预防兽医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首批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在首席学科带头人刘秀梵院士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四个研究方向和体系,在畜禽主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防制对策、畜禽重要疫病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畜禽主要传染病发病机理和免疫机理以及转基因动物与实验动物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
7.大连海事大学
办学定位: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战略途径: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弘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承载使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并向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学科特色: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的发展脉络始终沿着一条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探索路线前进。
8.上海海事大学 办学定位: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战略途径:学校将立足航运,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为建成世界高水平的海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科特色: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学科,是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证书以及挪威船级社颁发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证书的高校。
9.上海海洋大学(原名:上海水产大学)
办学定位:上海海洋大学是由农业部与上海市共建,属地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办学特色鲜明,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战略途径:学校办学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学科特色:水产、海洋、食品等学科是特色学科
10.青岛大学
办学定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战略途径: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科品牌建设、科研振兴、人才强校、国际化发展和管理创新六大办学战略,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科特色:国家级特色专业:纺织工程
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应用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