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动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汇报发言
狠抓提质扩量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推动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升级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克服了复杂宏观经济形势等诸多不利因素,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健康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坚持一个中心暨以转型升级为中心,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我县牢固树立转型升级要“主动转、加快转、持续转”意识,以“两个试点”为载体,以自主创新为关键点,积极打造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全力推动工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实现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家;新增省级新产品**个;规模企业新产品率达**%;新立项省、市科技项目**个。全县规上企业**家,超亿元企业**家、10亿元企业**家;工业企业亩产产值最高达**多万元、亩产税收最高达**万元、每度电最高产值达**元、每度电税收最高达**元。
二、围绕两条主线暨以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为主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以****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建设为着力点,全面启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服务体系、四个实验室建设;严格按照“起点要高、功能要全、配套要齐”要求,切实抓好集产品展示、交易、研发、信息、物流、培训等为一体的**项目前期工作。同时,我县电光源、汽摩配、建材等传统产业在运用先进技术、节能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
1的发展。**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70%左右;***列入全省22家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全市首个行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创建首个省级行业区域名牌;**成功创建全国首只锯床集体商标。
二是以落实“引进科技前沿领军型人才,建立科研实验室,组建高素质创业团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机制为新起点,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材料生产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8%。**公司实现产值19.3亿元,新瑞薄板公司实现产值10.8亿元。同时,我县不断强化企业科研技术开发、产品延伸拓展、品牌战略实施、销售网络建设,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向“微笑曲线”两个高端发展。
三、形成三种合力暨形成优化发展强大合力,营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 主观能动性。从“四千精神”到“新四千精神”,我县的老一辈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意识和发展热情。包括刚才提到的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以及更多的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实现自我壮大提升的企业。我县有一大批千方百计想提升品牌、扩大市场,千方百计想自主创新、改善管理的企业主,他们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脊梁,也是我县工业转型升级的忠实践行者。
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倒逼机制作用。根据新形势,修订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在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大选商引资、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更加鲜明的工业转型升级导向。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各项应急措施,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形成市场以及节能降耗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
产能,加大新型技术、节能技术改造升级。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服务作用。工业园区列入**建设规划,基本形成50平方公里空间布局;**列入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初步形成10平方公里的转型提升区规划空间;有效化解一批土地征收历史遗留问题,争取省里追加用地指标,为工业发展拓宽空间。深入开展“进企业、解难事”活动,完善难点、共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落实**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出全市首个金融新产品“**通宝”;新增中小企业贷款**亿元;延续执行减免缓停行政事业性收费帮扶政策,累计减轻企业负担**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与此同时,我县工业发展还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工业总量还不大,产业层次还不高;项目落地难、用地出让难等问题还有待加快解决;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五金产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速度还不快,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我县都将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下一步,我县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平台拓空间。启动生态产业集聚片区建设,加快完善金融、商贸、商检、教育等配套功能,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选商引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和自主创新的先行区。以**镇列入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以**项目为抓手,发展创意文化、研发设计、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提升**产业提升区综合服务水平,实现更多高端要素的汇聚。
二是抓提升促投入。切实抓好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两个试点”建设,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建设,确保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有力推进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继续深化产业招商和专业招
商,加大外资招商力度,引进更多引领型、科技型、互补型好项目、大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难题,抓开工保进度,促使项目尽快投产发挥效益。
三是抓培育强企业。引导一批有条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买壳和资产置换等方式,加快上市步伐;切实抓好两家省级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外贸发展等途径,加快做大做强。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配套体系。
四是抓服务优环境。深入开展“进企业、强服务”活动,着力破解各类难题,不断强化人力资源、土地、资金、电力、安全等要素保障。继续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商检大楼建设,积极争取设立海关办事处、外管局,为企业提高更加便捷的通关服务。
第二篇: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荐]
实施三项措施,着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着眼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规律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保持我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招商选资。加快资源招商步伐,突出“****”与**高速等主要干线的区位优势,加快对接**高新园区**园区建设,全力完成园区拆迁任务,加强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开发新兴物流项目,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项目。严格执行规划。严控界限,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高质量建设配套设施,高起点营造工业集中区环境,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2、推动转型提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创新安全管理新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实行“**挂钩联系”服务模式,持续开展“****”活动,加强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协调工作,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把扩大投入作为保增长的动力,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练好内功,保持生产经营健康稳定。积极扶持零部件、钢铁、**等传统产业发展,引导规模企业做大做强,促使企业进一步进行市场整合、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资源分配等,加快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学习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家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拓宽视野,突破自我,推进管理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化管理架构,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开拓型企业家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市级技术中心**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为重点,全力引进我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领域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利用新技术、合作开发产新产品,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主动服务。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增强服务工作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奋力推动我镇工业经济跨越提升。
第三篇:关于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1年11月12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结合池州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抓手,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历史性机遇,着力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池州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战略性跨越。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 工业规模再上台阶。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首位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20%,工业化率45%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0%。
── 骨干企业引领发展。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5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过亿元企业100家,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实现3-5家企业成功上市。
── 技术创新明显提升。5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7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1%以上,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1-2家,省级研发机构6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主要产品能耗、物耗达到或小于国家限额指标。
二、加大对工业大项目的支持
(三)加快引进和培育工业大项目。围绕工业转型发展,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池州市工业投资导向项目库。凡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政策、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通过环评、能评和安评,并报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可列入工业投资导向项目库。对列入的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尤其对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优先重点给予支持。工业投资导向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分实施。由
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招商局、市环保局、市安全监管局协同实施。
(四)实行工业项目前期费用补助。对工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项目竣工验收后,可申请项目前期费用补助,补助标准按不超过单个项目实际发生的前期费用60%的比例给予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30万元。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或项目申请报告编制、环评、能评等费用。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招商局、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五)实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补助)。对利用自筹资金或银行贷款购置生产设备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达产达效后一次性予以贴息(补助)。对投资额1亿元以下的项目,按生产设备实际投入额的3%享受贴息(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投资额1亿元(含)以上的项目,按生产设备实际投入额的4%享受贴息(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生产设备实际投入额的5%享受贴息(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招商局、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对投资额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经评审认定后,实行“一企一策”扶持,不再重复享受第四条和第五条扶持政策。
三、扶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六)鼓励企业发展上台阶。对首次进入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元)的企业,当年奖励该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且实缴税金达800万元的企业,当年一次性奖励该企业法定代表人1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亿元且实缴税金达8000万元的,当年一次性奖励管理团队10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占40%;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0亿元且实缴税金4亿元的,当年一次性奖励该企业1000万元,其中管理团队为400万元(法定代表人占20%);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0亿元且实缴税金达8亿元的,当年一次性奖励该企业2000万元,其中管理团队为800万元(法定代表人占20%)。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协同实施。
(七)引导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和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占40%。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八)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对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的企业,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该企业研发团队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认定为省级新产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等)的,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研发团队1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九)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对企业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占40%;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管理团队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占40%。由市工商局牵头负责,市经信委、市质监局、市农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十)鼓励企业增强标准化意识。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对参与上述各级别标准制定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和1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标准创新贡献奖”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5万元。对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会(SC)工作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承担安徽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会工作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每增加一个A级分别再奖励5万元、2万元。对获得省级质量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由市质监局牵头负责,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四、促进联合重组和资本经营
(十一)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推动企业资产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加大对落后企业、困难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凡企业联合重组在本市范围内新成立的企业注册资本金分别在2000万元(含)-5000万元、5000万元(含)-10000万元、10000万元(含)以上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工商局协同实施。
(十二)鼓励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凡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给予2000万元借款用于企业上市的前期工作,上市成功后奖励该企业100万元。对发行债券融资成功的企业一次性补助工作经费20万元。对成功上市与成功发行债券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分别一次性奖励人民币30万元、10万元。由市金融办(上市办)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下转A3版)
(上接A1版)
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十三)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对新增出口导向型企业,首次年出口额达200万美元、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15万元、40万元和60万元。凡企业参加市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国外展销,每个标准摊位补助2万元,不足2万元的按实补助;参加市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国内展销,每个摊位补助5000元,不足5000元的按实补助。每个企业同次参展补助展位不超过2个,通过其他渠道已享受补助的企业除外。由市商务局牵头负责,市经信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六、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十四)鼓励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对新建设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20万元。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十五)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我市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成果转化项目,根据有关合作协议与有效支付凭证,经成果认定后,按企业
实际支付技术合作经费总额的5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制约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经省级主管部门立项,通过验收合格后按其实际投入技术和研发设备的4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400万元。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十六)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并在本地实行产业化。企业利用科技成果新增税收增幅达30%以上的,按实际购买或实际取得的费用30%-50%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该项目投产后一年新增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60%。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市经信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协同实施。(十七)鼓励企业提升创新示范能力。对企业新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的每件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占40%。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创新团队10万元、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占40%。对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4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8万元、5万元,其中法人代表占40%。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七、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十八)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对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应用中,软件及配套硬件投入达到50万元(含)以上、实施期限不超过2年,软件按财务投入数的20%给予补助,配套硬件按财务投入数的10%给予补助,补助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其中法人代表占40%。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十九)支持发展软件企业。对落户我市的国内外软件公司、软件技术研发机构和现代信息服务企业,首次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万元、2000万元、5000万元和10000万元,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40万元和60万元;五年内创造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按全额奖励,后三年按减半奖励给企业;每年评选1-5家池州市优秀软件企业并给予5万元奖励。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八、支持节能环保和淘汰落后
(二十)鼓励企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对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和节能技改项目,按项目节能量给予奖励。年节能量达到1000吨标煤或节电300万千瓦时奖励10万元,同一项目按累计节能量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经省级批准和验收投产达标后,一次性奖励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占40%。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二十一)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凡通过国家、省清洁生产认定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协同实施。
(二十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按有关政策规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给予必要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对按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优先支持申报中央、省财政奖励资金。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九、推动企业集约发展
(二十三)鼓励产业集群发展。原则上工业企业一律进入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未进园区的新办企业不享受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的园区管委会,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二十四)鼓励企业协作配套。本市行业龙头企业从市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60%奖励给龙头企业,40%奖励给配套企业。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协同实施。
(二十五)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对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设在本市并在本市注册登记,经有关部门认定后,优先安排总部建设用地,总部建成后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500万元、300万元,主要用于企业总部筹建经费。经营业绩达到协议相关指标要求的,五年内企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40%返还给企业,主要用于解决企业总部行政人员购买住房、子女教育、工作经费补助等。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协同实施。
十、保障措施
(二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各地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
(二十七)集中财力加大扶持。市财政要统筹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也要相应加大扶持力度。本政策兑现的资金,由市财政与企业注册所在地县区政府、管委会各按50%共同承担。对企(事)业单位同一事项涉及多项补助扶持的,按最高奖项执行。
(二十八)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建立项目联审机制,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各类验收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有关收费按政策下限收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十九)开展企业争先评优活动。每年评选优秀企业家10名,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每人奖励人民币5-10万元,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同实施。
十一、其他
(三十)凡在本市区域内注册并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本意见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但法律、法规、规章和产业政策有限制条件的除外。
(三十一)对我市招商引资企业已享受“一企一策”优惠政策的,不再享受本意见中规定的政策。
(三十二)本意见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三十三)本意见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池州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池发〔2006〕11号)、《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州市推进工业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池政〔2009〕46号)、《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层次推进自主创新重点工业企业的意见(试行)》(池政〔2009〕61号)、《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关于扶持工业企业技改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池政办〔2010〕47号)同时废止。本市以前出台的其他相关政策文件,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第四篇: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根本措施,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大办工业,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调查分析,对全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今后全县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现汇报如下:
一、全县工业发展现状
我县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涌现出了甘洛集团、建新公司、宝徽集团、金徽酒业公司四大重点骨干企业,建新公司、甘洛集团和宝徽集团进入2004年全省工业100强之列。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4.6%,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7%,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4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
1 产值81929万元,比上年增长37% ;完成工业增加值25207万元,比上年增长80.9%,工业发展呈强劲的上升势头。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项目。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宝徽集团公司2万吨锌冶炼、3000吨合金锌粉、7万吨硫酸生产线、甘洛集团公司日处理200多吨黄金选厂、2万吨铅盐化工生产线、铅冶炼除尘技改、鸿德公司贵金属深加工厂、新天药业公司天然植物提取分离项目、索坤公司1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芳香植物公司香精香料提取项目、青河矿业公司嘉陵镇东沟河电站,为全县工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以民营化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列入改制的20户国有企业,已有17户全面完成改制任务,3户即将完成改制。企业改制后引入全新的经营机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四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通过及时兑现投资优惠政策,实行公开承诺限时办理制度和重点企业政府挂牌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为外商参与我县工业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优质快捷服务,使宝徽公司2万吨锌冶炼、铅盐化工厂、鸿德贵金属厂等项目如期建成。五是着力培育地方工业的小巨人,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作用凸显。甘洛、宝徽、陇酒三大财政支柱已形成,其上缴税费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六是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乡人民生
2 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今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县工业强县的意识不强。全社会大办工业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在抓工业、企业方面比较被动。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主要以铅锌资源为主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建材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多元主导型的工业结构呈未形成。三是铅锌产业精深加工不足。资源向优势加工企业配置难,面临着已探明矿产资源枯竭,后续探矿不足,大型矿产企业向县内其他矿产领域和非矿产业转移步伐缓慢,矿山企业资金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活。县域工业经济缺乏数量多,具有活力的千家万户小企业支撑,现有农产的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带动作用不强。五是发展环境不宽松。全县抓工业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差,有的部门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差。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相对接,前期工作成熟的工业项目储备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虽然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存在着一些不
3 容忽视的问题,但实现工业经济转型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工业发展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对大办工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更加明确,必将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轻型升级。二是随着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产业梯度转移速度越来越快,为我县更好地利用其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今后工业发展的思路
针对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结合今后工业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今后全县工业发展思路是:以加快发展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以资金和市场为纽带,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优化环境为保证,以发展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水电资源开发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并举,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并举,激活县内资本和引进县外资本并举,走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我
4 县工业从规模和质量、速度和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利用向多元主导转变。建成结构合理,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支柱企业多领域发展,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今后加快工业转型的措施
1、成立工业经济转型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县工业经济转型问题。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工业会议,分析工业发展形势,研究和解决加快工业发展的具体问题。把县级领导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的制度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县经贸局设立工业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办公,为工业项目建设搞好协调服务,搜集、论证、储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多渠道引进工业项目。
2、县上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信用服务中心,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加入中心,为市场前景好、有信用的工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
3、由经贸局、国土局牵头,对全县铅锌矿资源开发进行整合。促成建新集团、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天洛矿业四大矿产企业的股份制合作,组建以股权为纽带头的矿业集
5 团,对柳林矿区内的铅锌矿产资源进行统一有序开采,以提高柳林矿区资源利用率和矿山服务年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铅锌精深加工产品,新上铅锌合金材料和功能材料,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争取成为上市公司,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发展和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积蓄力量。
4、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促其发展成为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以稳固我县财政的骨干财源。在引导扶持甘洛集团在进行铅锌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鼓励甘洛集团在辉煌时期积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积累和良好信用,尽快向铁矿、石灰石矿等其它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轻工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引导宝徽公司在抓好锌冶炼的同时,积极实施锌基合金等下游产品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近值。引导陇酒集团在稳定白酒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走低度、优质、高效的路子,积极开发绿色新型保健饮品,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吸引矿山企业出资,对柳林、榆树境内的铅锌矿资源、对嘉陵境内的黄金资源、对大河、虞关境内的铁矿资源进行风险探矿,以增加后续储备资源。
6、由国土局、乡企局牵头,整合大河境内铁矿资源开发,全力促成正华钢铁5万吨铁冶炼项目建设,配套建设焦炭厂和水泥厂,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培植新的财源。
6
7、由水电局牵头,对全县境内水资源现状进行详细普查,查明全县水资源的可开发量,对全县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进行水资源开发,做大水电产业。
8、由经贸局、国土资源局牵头,积极和有关科研机构联系,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考察论证开发石灰石资源,论证高标号水泥、重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双氰胺等石灰石资源开发项目,引导县内资本或吸引县外投资建设,把化工建材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9、由乡镇企业局牵头,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公司、芳香植物公司三户企业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和清吉玉米开发公司联系,促其尽快完善环保设施,重新启动生产,并利用其雄厚的深加工能力和庞大的销售网络,积极开发下游终端产品。积极和新天药业、芳香植物公司洽谈协商,组织农户为其建立原材料基地,走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道路。
10、由旅游局牵头,对三滩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分块开发,精选田家河旅游渡假村、月亮峡渡假村、严坪渡假村、嘉陵江水上风情游等若干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投资开发,做活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的发展。
11、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计划、经贸、乡企等
7 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加工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推介项目,选择一个与我县经济有互补性,加工业发达的县建立友好经济协作关系,达成双方定期相互交流机制,吸引对方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发展,并带动更多的投资者我县投资。
12、县上调整工业布局,在柳林镇规划建设铅锌产业开发工业区,形成以宝徽公司为龙头的铅锌产业集群;在县城西河以西、制药厂以北规划建设河西工业区,形成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伏家镇金徽酒业公司以南,沿国道316线西侧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吸引相关企业来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以金徽酒业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提高工业经济的聚集效益,发挥规模优势。
13、县上把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纳入乡镇工作考核目标责任书。公路沿线和川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成2-3个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山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设2-3个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以进一步壮大全县工业基础。
1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筛选、编制、包装一批资源开发项目,由县上主要领导带队,到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招商洽谈活动,积极探索有偿委托代理招商制和以商招商制,和东部沿海有关市县的招商部门建立招商协作关系,委托当地招商部门介绍有到西部发展意向的企业来我县投资。
8
15、县上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对工业发展采取超常规倾斜服务。只要是有利于我县工业发展的项目,在办理各种手续时,由县工业协调办公室负责代办,一时不能办结的手续,可实行先上马,后补办的办法,为投资者提供“零障碍”服务,以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
9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市深入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来,端州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端州的核心任务,抓住经济发展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端州城区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增长12%;外贸净出口4.7387亿美元,增长6.3%。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过程中,端州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2012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5:42.6:56.9,服务业经济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是编制了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以项目驱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规划,端州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华南智慧城、中巴软件园、广东云服务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出台实施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优惠措施,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全年累计签约、奠基动工、投产剪 1
彩项目45宗,投资总额达263亿元。
三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城区各专业镇转型升级。端州区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24个,推动技改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全区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率达50%。睦岗电子元器件专业镇、城东现代服务业专业镇和黄岗端砚专业镇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全面建设省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五是重点抓好服务工作,实行挂点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切实为企业经营发展排忧解难,化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和配置资源,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信贷融资发展。
以上经验同各位分享,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端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