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湄潭县农业人才资源现状及问题的报告
关于湄潭县农业人才资源现状及问题的报告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以科学发展观及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县情,“十二五”期间我县明确了以“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为主基调的战略实施规划,加快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我县人才资源
一、农业人才资源现状
目前我县有县级农业机构18个(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个、畜牧兽医草原机构5个、农机化推广机构3个、经营管理机构1个、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个),编制数共计79个,2010年末从业人员共有87人;乡级机构共计15个,编制数共计278个,2010年末从来人员共计278人,县乡两级机构共有从业人员365人,专业技术人员362人,工人有5人,专业技术人员人中有副高5人、中级127人、初级200人。高级职称占1.51%,中级职称占38.25%,初级以下占60.24%。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方面,专业技术人员人中有本科67人、占比例为20.18%,大专269人、占比例为81.02%,中专19人、占比例为5.72%。
二、农业人才需求情况
我县农业产业以茶叶、水稻、油菜、烤烟、青田田鱼等为主,这些主导产业人才资源现状是高级技术人才偏低,农产品深加工人才缺乏,专业农产品生产质量监督人才资源薄弱,且各行业知
识结构老化和技术人才老龄化。从人才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我县需要增加以上主导产业的人才占有比例,积极引进农业方面高新技术人才,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我县农畜产品在实现高产增收的同时,更需要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引进农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专业检疫和监督人才更为重要,确保我县农业产品符合国内国际各种认证体系标准。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应在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情况下,加大知识更新力度,要多学习、多交流、多参观、多培训、多参与,保证专业人员知识与现代农业发展同步,避免出现知识老套、思想僵化等现象。
三、解决人才问题的办法及措施
(一)营造环境引进人才
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与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是应当加大农业科技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仪器及设备,严格选聘过程,通过各种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向各院校、科研机构引进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二是保证专业技术人才有充裕时间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营造育才、重才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规范用人制度,加快建成一支集科研与推广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二)部门合作优化人才
一是重视引智、善于借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便长期取得智力和人才上的支持。二是加强人才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开发人才资源的“再生”能力。
财政要加大对优秀人才再培养的资金投入,组织优秀、拔尖人才到高府、院校、技术先进地区进修,加大人才资源“再生”能力的开发。三是出台形成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合理分担继续教育投入机制。鼓励、激励知识分子再教育、再学习的热情。
四、经验及做法
建立健全年终考核制度,根据其当年度为农业产业发展所作贡献实行绩效考核办法,从业绩的优劣来确定对其奖惩,体现对人才的充分尊重。对现有农业系统人才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原则,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篇:关于湄潭县农业人才资源现状及问题的报告
关于湄潭县农业人才资源现状及问题的报 告
薛 磊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以科学发展观及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县情,“十二五”期间我县明确了以“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为主基调的战略实施规划,加快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我县人才资源
一、农业人才资源现状
目前我县有县级农业机构18个(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个、畜牧兽医草原机构5个、农机化推广机构3个、经营管理机构1个、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个),编制数共计79个,2010年末从业人员共有87人;乡级机构共计15个,编制数共计278个,2010年末从来人员共计278人,县乡两级机构共有从业人员365人,专业技术人员362人,工人有5人,专业技术人员人中有副高5人、中级127人、初级200人。高级职称占1.51%,中级职称占38.25%,初级以下占60.24%。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方面,专业技术人员人中有本科67人、占比例为20.18%,大专269人、占比例为81.02%,中专19人、占比例为5.72%。
二、农业人才需求情况
我县农业产业以茶叶、水稻、油菜、烤烟、青田田鱼等为主,这些主导产业人才资源现状是高级技术人才偏低,农产品深加工人才缺乏,专业农产品生产质量监督人才资源薄弱,且各行业知识结构老化和技术人才老龄化。从人才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我县需要增加以上主导产业的人才占有比例,积极引进农业方面高新技术人才,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我县农畜产品在实现高产增收的同时,更需要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引进农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专业检疫和监督人才更为重要,确保我县农 1
业产品符合国内国际各种认证体系标准。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应在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情况下,加大知识更新力度,要多学习、多交流、多参观、多培训、多参与,保证专业人员知识与现代农业发展同步,避免出现知识老套、思想僵化等现象。
三、解决人才问题的办法及措施
(一)营造环境引进人才
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与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是应当加大农业科技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仪器及设备,严格选聘过程,通过各种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向各院校、科研机构引进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二是保证专业技术人才有充裕时间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营造育才、重才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规范用人制度,加快建成一支集科研与推广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二)部门合作优化人才
一是重视引智、善于借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便长期取得智力和人才上的支持。二是加强人才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开发人才资源的“再生”能力。财政要加大对优秀人才再培养的资金投入,组织优秀、拔尖人才到高府、院校、技术先进地区进修,加大人才资源“再生”能力的开发。三是出台形成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合理分担继续教育投入机制。鼓励、激励知识分子再教育、再学习的热情。
第三篇: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整合“三农”发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资源,全面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让每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都率先成为推动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先锋和表率。
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农业问题
1.都市农业带的产业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农业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和产业布局,以粮食功能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二区”建设为主平台,抓住品种、品质、品牌三个环节,着力发展精品农业,打造农业精品、名牌,走“农超”结合之路,至2015年力争10家以上农业企业与大中型超市建立精品农产品供销关系,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2.农田水利建设中圩区建设有什么规划?大力加强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王凝圩区规划总投资1.35亿元,控制范围51平方公里, 工程从2011-2012分两年实施。2011年北部防洪工程规划投资2000万元,集镇防洪工程规划总投资2000万元,2014年开始启动。
3.村庄整治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什么?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减少过量化肥、农药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推行桔杆还田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防止水域、大气、土壤环境劣化的趋势,维护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绿道景观林、生态涵养林、农田防护林等平原绿网建设,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
第五篇:国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05-15 13:51:02来源: 《中国人才》 作者: 王臻良 跟贴2条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一、有企业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日,笔者对湖北省部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人才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国有企业在人才开发上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乏
在被调查的65家企业中,在岗职工总数为327635人。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101260人,占总人数的30.9%,具有高级职称的9483人,占总人数2.8%,具有高学历(研究生)和高级职称的仅有556人,平均1000人中不到1.7人。这556人只分布在其中的31个企业中,另外34个企业则无一人。这说明,有的企业高层次人才高度集中,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高层次人才。某企业利税过亿元,近90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没有一人。从抽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全省国有企业中,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十分突出。
在65家企业十万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中,从学历上看,具有研究生,本、专科学历的分别占总数的1.1%、9.6%、9.2%。学历结构(研究生、本科、专科)为1:27:63。从职称看,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分别占总数的9%、42%、49%,职称结构(高级、中级、初级)为1:4.5:5.2。由此可以看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尽合理。65家企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1111人,高级职称的有9483人,分别占在岗职工总数的9.4%和2.9%。全省所有国有企业,这两个比例可能更低。
2.国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难,结构性流失严重
调查数字显示,65家企业中流入16981人,流出5820人,流入大于流出,似乎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实际上,理工类、高层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1)从职称结构来分析,流入高、中、初级人才分别是159、1709、15113人。流出高、中、初级人才分别为322、2176、3322人。对比可以发现,高层次人才流出为流入的两倍多。(2)从学历结构上分析,流入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分别为118、8022、4399人,流出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分别为136人、2666人、1636人,本科、专科生流入的多,研究生流出的多。(3)从两者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同时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的企业人才流入519人,流出1217人,流出是流入的2.3倍。
其次,从企业人才流向来分析,流向国外和省外的为2478人,占流出人数的43%。从流向国外和省外的企业人才的学历层次来分析,研究生90人,占流出研究生人数的66%;本科生1425人,占流出本科生的53%;大专生963人,占流出大专生的59%。可见,流出人员素质一般较高,尤其是流向发达地区的人才。调查还发现,凡从企业考出去的研究生,只有极少数回原企业,绝大部分一去不复返。由此可见:国有企业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普遍存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难的问题。
二、影响国企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国有企业人均收入偏低,待遇定位不准。
从被调查的两千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月均收入和家庭住房来分析,100-2000元的366人;2000元以上的只有70人;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1566人,占78%。有住房人数1728人,占86%,但人均20平方米以上只有788人,占39%。这说明,我省企业的中、高级人才,收入水平较低,住房条件不很宽裕。过去国有企业在医疗、住房、子女安排方面的三大优势已不复存在。远离大城市的企业普遍反映,企业附属单位(学校、医院)的改革分离不利于企业稳定和引进人才。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企业虽然出台了不封顶的奖励办法,但因企业经济效益差等因素,兑现很难。由于受工资政策框框的限制,国企靠待遇留人很难做到。调查显示,85.5%的人认为,“工资低、住房少、福利待遇差”,严重影响企业人才的稳定,成为高素质人才外流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所有影响人才外流的因素中排第一位。
企业普遍反映,企业高工不如教授,“国企干部”社会地位不高。部分同志觉得,在国企工作没有发展前途,在国企干光荣的概念也没有了,企业中层干部的思想也不稳定,从被调查人员今后的打算来看,想脱产学习,出国深造,流动到机关事业单位,调其他企业或外地发展的807人,占40%。考虑到这一问题的“敏感性”,一些被调查者可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流动意愿,实际上想调出国企的人更多。
2.认识上的差异和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的影响。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8%的人认为,人才资源价值在国有企业不能很好体现,对此很不满意;50%的人认为,保护人才政策,培养、激励政策都有待完善;51.6%的人认为,目前人事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企业评职称往往易陷入“论资排辈、唯学历论”、不重视现实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误区,调查反映,“企业改制首先要改革人事制度”。有80.8%的人认为,体制、机制问题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成为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人才自身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以前人们崇尚“干一行爱一行”,现在却是“干一行,学两行,看三行”。现在人们更看重自己的职业前景,发展机遇和创业机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目前工作、生活现状的评价回答不满意的占55.1%,满意的仅占3.9%。企业人才普遍感到缺乏创业机会,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43.5%的人对创业机会不满意,满意的只占6.1%。只有13.2%的人对才能发挥情况感到满意。
国有企业的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并非一个组织的行为,而应当是一种全社会的、由相关组织机构协同参加的战略行为。因此,它在许多层面上都涉及到政策和法律问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许多新的人才问题的出现,导人相应的新法规和新政策,以规范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行为模式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