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品鉴与感想

时间:2019-05-12 03:4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启超家书》品鉴与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启超家书》品鉴与感想》。

第一篇:《梁启超家书》品鉴与感想

《梁启超家书》品鉴与感想

交织着自由与闲适,奋斗与自强,成长与成熟的大学生活,有时也不可避免的迷茫与失落。此时顺校园闲步出去,看看校外之景,便觉豁然开朗心情大好,其实一本书,一杯淡茶,也能助我走出机械,走出电子的荆棘。让那一袭烦恼伴随茶香飘到窗外。读好书是享受,《梁启超家书》不仅有助于了解梁先生的生平,更有助于我们排解生活与学习的烦恼。有了大学问家,教育大师的教诲,我们也许会像他的九个子女一样优秀。

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政府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他的九个栋梁子女,其中还有三个院士,这样成功国内仅此一例,国外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大仲马、小仲马父子;汤姆逊父子;伯努利家族。为什么梁家的孩

子如此有出息、如此爱国,答案全在这厚厚一叠家信中。信中表达了一种最特别也是最超前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毫不过时,因为它包含着永恒和经典的做人真理。

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而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先生还关心孩子的人生伴侣,他最得意之作就是长女梁思顺的丈夫周希哲和长子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当然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他只是太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会喜欢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做终身伴侣,而他阅人的本领又是那么厉害。他欣赏林徽因的才华,对她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当得知林徽因的父亲意外离世后,他第一时间在给梁思成的信里写了这样的话:“我从今以后,把她(林徽因)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大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艺术界做些贡献„„” 梁启超从此承担了林徽因全部的学费,而当时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还没有结婚,都在美国读大学。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女儿思庄考大学时没考好,梁先生及时安慰。梁先生告诉她:“清华是个安乐窝,太舒服,会使人懒于进取!“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在学习上有些跟不上时,感到非常沮丧和痛苦。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当梁思成在国外的学习中感到进入“瓶颈期”,不知道该如何前行时,梁启超在信中说:“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常常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一时兴起就会在信里写:“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今人说父母与孩子有代沟,其实代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激活代沟。父母应主动缩小代沟,和孩子们多交流。孩子开始时可能不愿理你,但久而久之,你们会相处的很好。

即使如今的父母能像梁先生这么直白地对孩子表达感情也不算多,也仅限于那些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成功人士如李开复。孩子对父母说些动感情的话也常常觉得难为情,而百年前的梁启超已经这么对他的孩子做了,将自己的情感直白地、坦诚地告诉孩子们,使得他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了感情丰富、激情澎湃的人。

梁先生对子女的教诲涉及方方面面,可谓无孔不入。他用浅而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解读因果报应的佛家观点,家书内容是梁思成的兄弟梁思见因学习、做事而迷茫困惑不解而写信向兄长倾诉,梁启超看到儿子们的信件,给儿子回信说因果是有报应的,做了坏事再做好事是不可抵消的,做坏事一定要受到惩罚,会泱及后辈子孙。梁启超先生用这短短的几句,告诫儿女们做人做事的底线,正是这些传统的一脉相传,让他的儿女们知道做错事做坏事的严重后果,使他们的人生旅途多了座右铭,多了航标灯,多了舵手。梁家儿女九人成才的旅途也从梁启超先生的短短几句家书中窥见一斑,令每个看过这几句具有佛教哲理的短句而震憾。

梁家儿女九人成才的旅途也从梁启超先生的短短几句家书中窥见一斑,令每个读者震憾,在这样的教诲下,不成材似乎变得困难。

给人影响深刻的:“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即使是疲劳不堪,即使晚年身患尿血怪病,即使手术误切了他的好肾,他仍然难以停下做对年轻人有益的事。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读《家书》不仅学习梁先生的为人,更要牢记他的教诲,他的教育理念。因为这理念已经经历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学太过闲适,就很容易出问题。今天和朋友进网吧,明天进酒吧,后天进球场,周六KTV(周日睡觉),以致你发现抽不出时间去学习。是大学太舒服?,大学本该这么舒服?相信看了这本书的同学一定不会再这样了。

读一本书,学习一种理念。放松的同时开阔了视野,解除了烦恼。所以说读一本好书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你是否看到了梁先生的身影呢?

吴景博

第二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集合,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2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面临国难与战争,厮杀与离别时,能维系亲情的便是那封千里迢迢的家书,一字一句包含千言万语,尽数牵挂与思念之情。其中梁启超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通过一封封家书悉心对子女进行教育,看的出作为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政治上,他敢于尝试百日维新,在教育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他的教育既不盲目跟从中国封建传统,将老一套生搬硬套,也不随意追求西方时尚,给予完全的自由,而是注重将两者结合起来。他精心教导子女,但是对子女们没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每一种学术与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错误,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也正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文化结合以提升自己。

梁启超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梁启超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表率作用给予了子女极大的鼓舞,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

除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梁启超在子女的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关心,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父亲,甚至无法与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匹配起来,瞬间变身为老顽童。

只可惜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得以重聚,而空间的距离使得家书弥足珍贵,正因为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

第三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一)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二)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三)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应该像梁启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样,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把国家的荣辱兴亡当成是自己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一)林颐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二)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三)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

第五篇: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1

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对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2

最近读了《梁启超家书》感受颇深: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在辈出的英雄中,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而又独特的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的博学和繁杂的重大社会活动外,其对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动情、细致、关怀、指导也是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众多家长所不及,虽历尽百年对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值得家长和年轻人认真学习和反思。

为教育即将步入大学学习的孩子,我将该书摘抄部分交由孩子录入电脑,以便记录,深层含义为使其在逐字录入的过程中起到学习教育之效果。也感谢孩子所做的工作,但愿能使其有所获,对今后的求学之路有益处。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3

父母是我们从呱呱坠地时便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至亲之人,他们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在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不仅更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梁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对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导与教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要为父母道一声感谢!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看到的梁启超没有《少年中国说》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在家书中对儿女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向儿女告知自己的近况与家庭琐事。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亲的父爱以及对儿女深切的冀望。梁启超作为一位过来人,在家书中向儿女传授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或许我们的父母很少会以家书这种形式教育我们,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我们一生的榜样作用,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登山锻炼身体,那时的我还小,身体也没有那么强壮,望着被晨雾环绕的高大山峰,不免产生畏惧退缩之意。爸爸摸着自己并不算瘦的身体,笑着说:“你看爸爸那么胖,你年纪轻体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这句话又让我重燃斗志,也让我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但登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刚走过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双腿仿佛被灌上了铅,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时,高挂的太阳也展现着它的威力,灼热的阳光仿佛要让人融化,我热得汗流浃背,真是又热又累,十分难受。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着气,心里又开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来招呼我走时,我就“黏”在石凳上,赖着不走,嘴里还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拿我没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我:“儿子,坚持才会胜利,不坚持是没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话,那我先走一步。”望着爸爸用力迈动双腿但仍不放弃的背影,我的脑海久久回响那句话——“坚持才会胜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们在山顶上见到了壮观的山间美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在所见所闻中传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很严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却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天,我写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终于可以脱离作业的海洋,出去玩一会。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让我的幻想破灭了:“玩什么玩!来,做做练习题吧。”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一般垂头丧气,母亲之命我可不能违背,只得摇头叹气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题海的怀抱。英语的一个个字母让我眼花缭乱,数学的一个个数字让我头晕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鸟语花香、打闹嬉戏,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这样子过去,我心里不禁闹起了情绪,干脆心一横,笔一丢,眼一闭,趴在桌子上打算与周公畅聊。这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太阳穴在被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边又响起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儿子,我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妈妈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过,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也有了重新握笔的动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会了我们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情与栽培之恩,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4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样身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学术、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该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那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们的学习而不顾儿女们的健康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

首先,他对的子女称呼方面。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甚至有些颠覆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如此开放的思想,在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的那时还正是前卫啊。大概梁启超先生这开放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与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仅鼓励引导子女学业发展,还时刻念叨着子女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身体健康方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关心孩子的好父亲。

只可惜了,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如此艰难。但正是因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书给我们的无限思索与启迪,何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因呢?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5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下载《梁启超家书》品鉴与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启超家书》品鉴与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先生的演讲 《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先生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 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梁启超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一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我......

    与家书

    与家书 当年林觉民写下那封《与妻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林觉民用“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来形容他......

    曾国藩家书 读书感想

    见字如面--读《曾国藩家书》 四十个小时的旅程,不免有些乏味,于是临行前,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曾国藩家书》随身带着。这是妻子前些日子从书店买回来的,她还没有看完,只记得她对我说......

    《傅雷家书》感想与笔记600字(5篇材料)

    《傅雷家书》感想与笔记600字《傅雷家书》感想与笔记600字1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

    读《傅雷家书》感想

    这本书是我在西安的网红地“言几又”购买的,周末带娃去书店他看绘本我看书,随手拿了这本书,看着里面的插图都是60.70年代的老照片,很吸引我,就想着买下来拿回家珍藏吧。这本书是......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启蒙运动讲稿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启蒙运动 一、生平、著述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现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著名学术大师。他的书斋及藏书室取......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读《最苦与最乐》有感 梁启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情不是贫穷,不是失意,不是老死。他认为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每个人自打出生以来都在承担着大大小小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