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思考对策[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03:5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思考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思考对策》。

第一篇: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思考对策

一、当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三大表现。

一般来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心理救助信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产生敌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

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甚至轻生。

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寡言,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没有身体疾病。

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

2.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三大原因。

首先在于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太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也随之产生。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第三,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常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二、用赏识教育解决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四大对策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一是抓住关键,掌握赏识教育艺术。实践证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应以赏识的眼光给予关注,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赏识,接受和喜爱身边的孩子,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哪怕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也切忌大声呵斥,而应讲究艺术,语气要委婉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孩子找到不足,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我们对他的热爱和信任,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多方引导,培养孩子自赏能力。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多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孩子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家庭,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方法很多。根据孩子喜爱的形式,在活动中,家长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赏等方式,可让孩子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克服不足,养成良好习惯;每天,家长引导孩子会使自己的好行为,同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上,并向他人介绍。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发现自己及欣赏自己的好行为、好品质,从而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三是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青少年更是渴望受到赏识。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孩子,仅仅依靠教师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更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青少年“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比赛等形式,都可以为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孩子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四是家庭与学校同步,家长参与赏识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庭与学校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家长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青少年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

第二篇: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如何戒除网瘾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

有了网瘾如何消除呢?既然网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即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所以消除网瘾的办法便是逐步不强化,使上网操作逐渐减少并不和强化物结合,网瘾便很易根除。具体办法是认知行为疗法。

1.认知。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2.系统脱敏。家长与网瘾孩子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网瘾者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4.厌恶疗法。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孩子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换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种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也随之而现。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或与上网有关的活动上,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上网,就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如焦虑、烦躁不安等。调查表明,在我国,上网人群主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症也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网络对他们来说格外有吸引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学生沉溺于网吧而荒废学业的报道。因此,探究“网络成瘾症”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是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生是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不开的。在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现象,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要求理解与难为他人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而网络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和“克隆”,如果青少年的上述矛盾心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与释放,再加上其心理特征的影响,就可能使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找到缓解这些矛盾的途径而不能自拔。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第三篇: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

□傅孙满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文是探寻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治理的一次尝试。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向变迁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山东省少管所王延海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数的24.61%。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财产问题和感情问题。但现在多了一个新的问题:性乱问题以及暴力倾向和团伙犯罪增多。

(三)滥用毒品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0年的《中国禁毒》白皮书记载:“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约52万,1999年为68.1万。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四)电脑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

人的违法犯罪总是在他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学校原因。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错误。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

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学校管理乏力造成校园治安环境恶化。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而差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则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把青少年学生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是家庭亲职教育弱化。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父母作为负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不仅不能发挥家庭亲职教育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家庭归属感与温馨感,并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他们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倔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象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

(一)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代理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责任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一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要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因而,相对应的,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理机构的设置、处理原则的确立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以期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体系。最后要讲究青少年立法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一部确实能保护、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法。二要有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建立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保障。目前很多的执法部门对青少年涉足游戏厅、迪吧、夜总会等不宜场所该管的事不管,甚至参与包庇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社会环境恶化,违法犯罪大量滋长。因此,抓好执法队伍,推进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支强大严明的执法队伍,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有效消除各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事物。三要大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就业的困难造成许多青少年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因此,必须把我们的就业培训调整到与产业发展态

势相适应,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平衡。另外,政府应当通过教育培训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来实现对就业的指导,促进两方面之间的快速磨合,解决供需矛盾问题。同时,要引导青少年在选择专业时考虑与就业相挂钩。特别是对数量巨大的因各种原因而过早辍学的青少年,要加强对符合劳动法条件、有劳动能力青少年的就业援助,把他们纳入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二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庸俗化。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使一部份人的价值观转为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个人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其结果是,社会出现一种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窘境,公德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青少年正日益成为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他制约了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因此,社会要建立有效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在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方面发挥良性自我纠正、自我监督、自我制约的体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重塑社会公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三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1)要明确教育理念。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2)要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法制教师,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以期培养青少年具备法律素质。(3)要重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

(三)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天然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调查表明,那些感到与家庭、家人和学校关系密切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受暴力事件、自杀现象、性行为等不良现象的影响程度较小;如果父母在一天里的关键时刻比如早晨、放学后、晚餐和就寝前能够呆在家中,青少年的感觉就会好得多,安全感也就大得多;如果父母对学校抱有很大的期望,其子女遇到的情感问题比如自杀企图或沮丧忧郁就会少得多。这一调查结果,应当引起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第四篇: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本站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青少年是人生是新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青少年来说,挫折是他成长的必修课。针对我国青少年遭受挫折的一些现象,分析青少年受挫折的原因,来探讨青少年受挫折后的教育对策,培养青少年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挫折;挫折心理;青少年挫折表现;青少年挫折教育对策

导言

统计显示:我国至少有3000万的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抵抗挫折或焦虑能力极差的学生。【1】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已达15%,青少年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日益增多。心理问题以危害青少年健康发展。【2】所以,本文力图从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分析,让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己有个了解,该如何去做才能减少挫折带来的危害。

一 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

挫折是只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道一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的以致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县级的情绪。【3】

青少年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地不能满足时,就产生了挫折。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和压力持续时间久、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离身心发展的地位,则称身处逆境,挫折、失败、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映,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心理。

挫折青少年心理的具体表现

容忍立也不同,受挫折由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期望水准不同,对挫折的后的反映也不相同。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抗搓能力普遍低,面对挫折后,一般外部行为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自卑心理:是指自我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己,并伴有自怨、自哀、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如:当青少年多次失败体验之后,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这种失败耿耿于怀而难以自拔,失去信心,把这种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

2敌对心理:是指个体遭受存在引起的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敌视与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抗对的中学生常对人有不友好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称赞也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与同学对他的提议,他会认为是挖苦,甚至是走出报复,在家顶撞父母,不愿听他们的话。

3忧郁心理:是指忧愁郁闷的消极心境。如青少年受到压力够大,成绩不好、失恋、收到不公平待遇等挫折后,会感到悲伤、苦恼、没有活力,也会伴随对生活感到无趣,觉得没有价值。

4攻击心理:是指个体受到之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后物体进行指责、驳斥后反击。如竞选班干部是以落选,而产生挫折时,可能会以报复心理对待已选上的人。

5:冷心理漠:指在受到挫折表现对挫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反映。通常受到欺骗、暗算或受到漠视、轻视甚至歧视等心灵创伤,所致受到挫折,随之产生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得态度。是指个体在到挫折后内心感到空虚心灰意冷。

6消沉心理:有的青少年受到挫折后,感到事事不顺心、精神萎靡、缺乏斗志,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与希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7逃避心理: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从而构成挫折的情景中退却、逃避到幻想和现实中的安全环境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或物体接触。如青少年在受到挫折闭门不出、喝酒、沉迷于网络等。

8心多疑理:是指对刺激物过于敏感与提防,过于自我保护心理,因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特点。在父母教育不当,在学校遇到不适应的环境,人际交流受到挫折,个体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就会产生多疑惑无端的烦恼。

在人生成长阶段,青少年会遇到种种挫折,从而产生种种挫折心理反应。

二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

(1)家长的溺爱

市残联康复部主任的一位负责人分析说:由于目前20岁左右的青年人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往往使他们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不高。而学业、就业压力大,许多人因无力面对这样的反差,而产生心理问题———挫折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青少年在优于的环境中成长,封衣足食、享受着上一代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遇到困难与问题常常由他人帮助解决,骤渐养成遇到问题就退宿或求助于家人的坏习惯。不会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环境、集体和坏境。家长抄办代替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孩子会养成对父母依赖,于是缺乏主见。当家长不在身边时,遇到挫折孩子不会处理自己的感情,从而产生挫折心理。

(2)对孩期望值子过高

对孩子期望很高,这是很多家长多会犯的错误。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将来飞红腾达,这样想无可厚非——悲剧。“99分啊!你怎么不打一

百分!”“你怎们不拿一等奖?’’ 现代家长必须记住陶行知的一句话:培养教育人才和种花一样。首先要认真是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进行因材施教,否则着会适得其反。

(3)贫家庭困

双亲不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过分的管束或放任不管,导致孩子经常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流‘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感也我能够以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产生挫折心里有直接的影响

(1)学校在管理上和教学内容上给与学生很大的压力,提出过高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片面的升学率,重点班的测验,作业,学业等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面对失败。

(2)挫折的产生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学习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困难与问题经常成为他们挫折的根源。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如打个80分,对有的同学可能很满足,但有的没有发挥自己水平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也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由于每个人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与方法不同而造成学习成绩也不同,但有的同学则认为成绩差是失败而产生挫折感。更多的情况是不能及时正确认识自己,学习挫折,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在成学习中连续受挫折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的影响

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是非人力所及的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台风、事故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挫折感。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如今的高科技人才市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心里挫折。

4个人原因

个人原因是指由于个体的心里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发展与不足,是人的愿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挫折。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青少年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而产生的种种心理挫折。

从心理方面来看青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方面都还没到达成熟指标,还正处于人格化的过程。道德、社交意识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好一些事情而导致挫折感。

自身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处于先天性的疾病,相貌,身材,肤色都可以导致挫折感。如身体矮小,而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竞争,一些女生常为自己身材不好而感到苦恼。二是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的他们在思维上敏锐但片面性达,偏激易走极端,勇敢但片草率对社会对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常常感到困难对家长老师表现出普通的叛逆心理与行为,生理上的变化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失恋等。三是受挫折能力差,青少年产生挫折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挫折心里。性格执拗,一旦受到挫折变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影响青少年挫折的心里是多方面的。针对这些现象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三青少年挫折心里采取的教育对策

1、对青少年进行耐挫折教育

如今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眼里是个宝,在生活方面有求必应,在错误面前轻描淡写,只注重孩子分数与特长教育是不行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社会、家庭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1)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情境。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可以使 人奋进。英国哲学家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A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创办体系开放,选择多样,机制灵活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打工,在活动中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B家长则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主动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实践,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学会吸取别人的教训与经验,这样才能逐渐提高青少年受挫折能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宣泄,让他们尽情倾泻,将自己的问题全部倒出来,而父母、老师在此刻要注意安慰的办法,切勿一味的责骂或进行刻板教育。

(2)在提高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让他们积极的面对。如可以开展有关挫折的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挫折,挫折心里,它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它等。首先让学生看到挫折不不可怕,生活是个多面体,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都蕴藏其中。挫折具有两面性,他可以使人失望、忧郁、痛苦,也可以使人聪明、坚强、成熟问题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其次,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崇高的奋斗目标,产生强大的精神面貌,反之目光短浅,只会让他们遇到挫折,难免要被压倒。再次教育学生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讲述一些面对挫折事儿没有被打败的为人事迹,培养他们的将强度,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控制自己的意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只重于认识教育,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班主任、科任老师、校外辅导员、家委会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多方面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参透的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

(2)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心理健康课,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里潜能开发,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训练与自我心里保健的知识。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心里,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3)开展心理健康网站,加快心理档案的建立。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里测试,记录同学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里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据F相关ET青少年心理健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境挫折以及心理问题时,只有10个人愿意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我建议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鼓励大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与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开展讲座与个人心理博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改善网络环境。

据统计2009年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超过1亿王晓委员表示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使用不正常的网络会身心等受到伤害。青少年上网因而也会造成缺少人际交往能力。经互联网信息中统计网民达384亿人青少年站61%。对此,我建议: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关注网络环境

(1)净化网络信息,把一些不适于青少年发展的信息给过滤掉。

(2)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

(3)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安装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

(4)开展网上与心理咨询。

3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和情感,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赏识教育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与家长无意之中运用赏识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这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理念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当低要求满足时才能去实现新的需要,而且认得动机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孩子被肯定、被赏识、被鼓励时,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因此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于是产生了自信,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有时,老师常抱怨一些留守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捣乱课堂纪律,其实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填补他们缺失的爱,从而降低一写而不必要的挫折。

(2)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就的原因分为内部与与外部。家长与教师要善于用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不要一次成败论英雄,应该开导孩子,利用归因理论帮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使孩子充满自信与活力。

4青少年提高自身的心理耐挫折力

(1)学会求得心理平衡。一旦受到挫折,可以改变策略,或降低目标,或从新选择方式,可以暂时放弃目标,从别的成功方面获得成功来给与补偿,也可以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不妨尝试“酸葡萄心理”和“阿Q心里”,去悦纳自我,悦纳现。

(2)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应面对的,青少年也不要回避了解死亡对于自己的对于亲人的意味着什么,这样就不会走极端了。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的过程的当中要树立自我尊重和保护他人自尊,热情,宽容,谅解,真诚,不要形成自我意识与依赖他人。

(4)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总之,学生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受挫折是并不可怕的,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自己要有信心,有意志,就不会被挫折吓倒,停步不前,而要能正确认识,承受挫折,才能有希望达到胜利的终点,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

第五篇:高三学生考前心理状态及其对策建议

高三学生考前心理状态及其对策建议

为了解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辅导需求,为高三学生的心理辅导、学业辅导和升学辅导提供思路和方法,我们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予重视。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重庆市渝中区308名高三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03份。

2.调查时间:高三第一学期上半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拟制《高三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情绪状态、对高考的认识和态度、高考目标与专业定向、应对高考的信心、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辅导需求等六个方面。然后由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与高三班主任协同发放、回收问卷。统计时,对客观题采用SPSS11.0进行处理,对主观题采用关键词频度分类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绪稳定、焦虑紧张适度,学生自己和父母是焦虑紧张的主要原因,近半数高三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与成绩不甚相符

我们从情绪稳定度、焦虑紧张度、焦虑紧张源、努力和成绩的相关度等四方面考察高三学生的情绪状态。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情绪状态总体稳定。在高三学生中,情绪稳定的占24%,较稳定的占44%,起伏大的占20%。焦虑紧张度轻的占20%,适度的占62%,较重的占10%。导致焦虑紧张的直接原因,来自自己的占61%;来自父母的占33%;来自教师的占21%;来自同学的占9%。

高三学生中的24%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成正比关系,37%的认为努力与成绩不太相符,15%的认为自己的努力与成绩很不相符。

分析:从情绪稳定度和焦虑紧张度考察,情绪起伏大或很焦虑的学生约在10%~20%之间,属于正常分布状态。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并不很紧张、很焦虑,表明其焦虑紧张水平适度。感到焦虑较重的学生,其主要原因可能来自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急切追求成功而成效不明显,或者个性心理因素;其次可能与父母的过高期望、严格要求和过度关心有关;此外教师的态度,如高期望,太多的练习,严厉的态度,学习的紧张氛围,没有放松的时空等也是影响一些学生焦虑过度的主要因素。

(二)对高考的认识和态度总体积极健康,不乏消极无奈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的认识和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44%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人生的挑战。

比如:“高考是对自己的意志的检测”,“高考是一场隆重的成人礼”,“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飞跃、命运的选择”,“高考是对自我的绝对挑战”,“高考是人生的重要关头,坚定地走完它”,“怕什么,昂着头走过去就是了”,等等。

2.24%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比如:“高考就是一次定时作业”,“高考是对我们能力测试的一次考试”,“高考是对高中三年的总结”,“高考是对12年苦读的检验”,“高考不就是高中最后一次模拟考试”,“高考就是高中升学考试”,“高考是什么,就是一个过程”等等。

3.10%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一种美好人生的机遇和期望。

比如“高考是一种机遇”,“高考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径”,“高考是父母的荣誉和希望”,“进了大学就能痛快地玩”,“是摆脱农村生活的一道重要门槛”,“是通往金钱、权利的大道”,“是划分阶级的分水岭”等等。

4.14%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就是一种压力和折磨。

比如:“高考是人间地狱”,“高考是教育部自认为公平的残酷的猎杀行动”,“被逼上绝路了”,“埋没人才的无形机器”,“是一种苦难和噩梦”,“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和自由”,“是一种厮杀和打拼”等等。

5.8%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一种迷茫和无奈。

比如:“没办法的一次考试”,“去考吧”,“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高考”,“碰运气吧”等等。

分析: 78%的高三学生对高考有着较为积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其中也可能存在有情绪不够稳定或者有一定焦虑的人,如果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有效,那么在积极的态度下将会激发出他们的巨大潜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正面价值与学生的自我选择会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不容乐观的是约20%的高三学生对高考的消极无奈心态。他们或视高考为噩梦、地狱、惨无人道等;或对高考表现出无奈和迷茫。高三学生对高考这种恐惧、逃避、破罐破摔、迷茫等消极情绪,应该成为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关注的重点。

(三)自我认识和目标定向清晰与茫然并存

对于自己的兴趣和今后打算从事的专业,54%的高三学生表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高校及专业;5%的高三学生是凭感觉或依照父母的建议选择学校或专业;41%的高三学生对自己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尚不明确,感到茫然。

分析:54%的高三学生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高考目标明确。46%的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的高考目标。自我认识不清,目标定向不明,父母意见干扰,势必给高三学生的学习、备考在情绪和效率方面造成压力,带来负面影响。

(四)应对高考的信心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中对高考“充满信心”的占58%,“信心一般”的占8%,“不确定是否自信”的占17%,“不自信”的占16%。不少学生明确表示比较自卑或很自卑,怀疑自己。

分析:虽然充满自信的学生接近六成,但不少学生的自信是盲目乐观的,而非自知基础上的自信。比如,这种盲目的乐观会影响学生以现实的态度去面对考试复习,其努力程度和自觉程度会受影响。而信心一般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则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对不确定是否自信的这部分学生,应该首先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自我认知,重塑他们的信心。不自信的学生,常有压抑和焦虑情绪,不良的心理素质将会影响复习及考试水平的发挥,因此这部分学生是心理辅导的重中之重。

(五)学习方法策略简单盲目。

关于“应考的方法与复习策略”,55%的高三学生选择在最后三个月里,努力加拼命;27%的高三学生认为时间与方法、心态的结合是取胜的法宝;16%的高三学生表示没有什么方法,也不知道有什么有效的方法。

分析: 55%的高三学生表示面对高考要“努力加拼命”,精神可嘉,却不容乐观。这种“豁出去”、“赌一把”的心态无助于高三学生科学、高效地复习备考。多数学生在高三阶段都只能是:盲目地紧跟教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时间加汗水,这样的方法和策略事倍功半,会导致学习的低效率和疲惫状态,容易引起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怀疑和对复习备考的厌倦。

(六)辅导需求偏重效率,忽视自我认识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对教师给予帮助指导的需要由高到低排序为:复习效率(76%)、计划制订(51%)、目标确定(44%)、临场技巧(44%)、情绪调控(42%)、自我认识(36%)。

分析: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教师和家长、学校和家庭给予科学有效的帮助与指导。辅导的重点可分为:有效的方法策略;制定可行的目标计划;自我认识和情绪行为调控。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是对学生自我认识的辅导和引导。多数学生、甚至一些教师与家长都未认识到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他们以为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没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就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仅靠所谓技巧、方法和策略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三学生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不少家长、甚至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上,总认为高三是一个特殊阶段,高三学生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复习备考、考出高分、考入重点大学,而理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那么重要。结果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日益临近并加重的高考压力,许多高三学生缺乏的不是知识、技能和时间、不是亲情和关心,他们最缺的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方向、人生理想和精神支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在某些教育方面的失败。因此,对高三年级学生加强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进行职业性向测试和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二)帮助高三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自我

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复习备考的疲劳困倦使高三学生无暇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自我,他们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就是每次考试后的分数和排名。他们的情绪、信心和自我认识往往易受分数和排名的左右,失之偏颇。自我认识的误区导致许多高三学生或盲目自信、或迷茫自卑。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引导高三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自我,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三)为高三学生提供情绪调节、放松技术、宣泄训练等方面的心理辅导

在科学合理安排高三复习备考课程的同时,学校一方面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积极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减轻高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高三学生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排遣压力、调节情绪、放松心情、振奋精神的技术和方法。学校还应告诫家长关注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指导家长对高三学生要关心、督促适度,期望不易过高,注意方法态度。

(四)为高三学生提供复习备考方法与策略的辅导

高三阶段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较好掌握运用的。高三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基础,有针对性地给予方法和策略的指导,通过方法和策略的改善提高学习效率和复习效果,进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减轻他们的紧张和焦虑、稳定他们的情绪、维护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

出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8期

在高三考前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作者:许兴震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67

更新时间:2007-5-21

文章录入:公道中学 ]

【字体:

亲爱的各位高三年级的同学们:

今天,距离高考只有17天时间了,十二年寒窗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今天,我们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和同学们谈一谈与高考相关的几个问题,目的就是与大家一起探讨,最后十几天我们该注意一些什么,怎样做才能在高考中发挥得更好。

一、增进自信

信心是同学们成功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高考成功的信心,高考就不太可能成功。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对自己目标信心是很重要的,这也是高考的心理准备,也是一个心理健康者应有的正常心态。只要心中充满自信,就会拥有信心和勇气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会一步一步接近胜利,最后取得胜利。

怎么强化信心呢?

1、高考目标定位适当

同学们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心态的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如果目标定位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考试焦虑;如果目标定位太低,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

2、不要攀比 每个同学们的学习实力与心态状况不一样,确定的高考期待值也不一样。有的同学们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对同学们来说只要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平时水平就是成功。

3、回忆辉煌,点燃自信

学习和考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成功就有失败,这就是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自然正常的事情。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每一个同学在求学过程中,都有过辉煌的时候,在我们即将走进高考考场之前,不妨回忆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辉煌,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增强自信。

4、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暗示能增强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进行心理调整,强化信心。可以把写上积极暗示的字条放在桌子上,如“我有学习能力,我一定能成功!”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能行”,“我能成功”等等。积极的自我暗示需要经常进行,最好变成每天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5、挺胸抬头,步伐加快

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动作相一致。人在高兴、充满信心时就会挺胸抬头,走起路来很有精神,步伐稍快而有力;人在沮丧、缺乏信心时,就会无精打采,走路缓慢无力。同学们可利用人的内心体验和自己的行为动作一致的原理,每天走路挺胸抬头,步伐稍快。经常这样做,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6、不要迷信

有一次,一位学习不错的同学们讲自己考重点大学没希望了。他说这两天他看到了乌鸦,是不祥之兆,十有八九考不上重点大学。考试成功与否,由自己平时学习实力与高考时的心态决定,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同学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千万不要去求神、拜佛、算命。

二、优化情绪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高考的成绩,消极的情绪能降低高考的成绩。调整好情绪是高考心态调节的重要环节。

什么是高考成功的良好情绪呢?

●心平气和

●情绪饱满

●控制情绪能力较好

同学们怎么优化情绪呢?

1、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无论在考前和考中都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这样心情自然稳定。

2、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太重

同学们在考试前和考试中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即:有些紧张,有些不安,有些着急。这对同学们来讲是难免的。同学们存在中等程度焦虑与严重程度焦虑对同学们的发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3、积极的自我想象和暗示

积极的自我想象和暗示能唤起人的良好的情绪。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想象和暗示,焕发与强化自己良好的情绪,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比如,一面想象雨水沿身体向下流,一面想雨水把自己的烦恼、忧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统统冲刷掉;又比如,一面想象着自己漫步在大海边的沙滩上,一面想象着海浪轻轻的拍打着沙滩和自己的脚背。同学们进入考场的时候,如果情绪过于紧张,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当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当心灰意懒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4、听听音乐

听音乐,尤其是听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的效果是肯定的。心理学家在对高考状元及一些成功的同学们进行过调查研究,询问他们课后情绪紧张时怎么进行心理调节,他们中不少人以听自己喜欢的轻音乐来放松自己的情绪。

5、深呼吸

深呼吸无论在高考时还是平时学习时,都是调整情绪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经常训练深呼吸的操作方法,在使用时才会得心应手。闭目坐在椅子上,缓慢有节奏地吸气,停几秒钟后,再缓慢有节奏地呼气。

6、放松训练法

这是一种利用语言暗示进行放松的方法。同学们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眼睛微闭。心中默念:头部松,面部松,颈部松,前胸松,后背松,腹部松,腰部松,前大腿松,后大腿松,前小腿松,后小腿松,脚背松,脚掌松。如此,按照顺序反复默念,可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上也得到放松。

三、进入状态

众所周知,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是否进入竞技状态,与竞赛成绩的关系甚为密切。考试也是一样。怎样才算进入状态呢?

●冷静、沉着

●情绪饱满

●聚精会神,注意力集中

●旺盛的精力

●有能正常发挥的信心

●智力活动正常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进入状态不仅指高考时,还包括平时的学习、考试、自习时都能进入状态。

怎样才能进入状态呢?

1、自我减压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对进入状态关系很大。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考试,有助于进入状态。

同学们若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进入状态。

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机会,就会以一种珍惜的心情对待。

若把考试看成是如临大敌,就会紧张不安。

若把考试看成是倒霉的事,就会心灰意懒。

有些高考状元说,六月是难忘的六月,因为平时的辛勤劳动就要在六月的高考考场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2、正确对待外来压力

家庭和社会对同学们考试的过分关注,都会使同学们产生心理压力。同学们如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压力,有助于自己轻装上阵。

考试是同学们自己的事情,别人的意见、想法正确的就接受。别人尽管出于好心,但意见不一定正确,也没必要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3、注意饮食规律和饮食结构,调节好生物钟 不是每一个同学在24小时中都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不少同学常常感到上午一、二节课精力充沛,三、四节课效果就差。造成这种现象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饮食和生物钟。营养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物质基础,实践证明,通过饮食可以迅速改善大脑的疲劳状态。有效的健脑方法是摄入对大脑有益的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并进行合理搭配以增强大脑的功能,使大脑的灵敏度和记忆力增强。因此,必须做到食物结构多样化,要保证优质的蛋白质的摄入。人们常说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有一定道理。

此外,高考的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高考的时间段内,使自己精力处于较佳或最佳状态。同学们就要在考前进行所谓生物钟的调节,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调整到与高考相一致的时间段。

4、考试期间晚上睡觉不要改变平时规律

不少同学们认为6月7日就要考试了,6月6日晚上早点睡吧。结果由于睡得早,与平时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反过来又影响入睡。

有的家长认为6月6日早点睡好,因此督促孩子上床闭灯,父母房间的灯也闭了。其实同学们没睡着,父母也没睡着,大家在床上煎熬。有的家长到12点看孩子还没入睡就着急了,甚至给孩子安眠药吃,结果早上叫孩子叫不醒,只好把孩子推醒。孩子脑袋昏昏沉沉,自然对进入考试状态不利了。有的同学们6月6日晚上彻夜不眠。没有睡觉对精力是会有些影响的。但没睡好觉和没有睡觉对考试的影响最大的还不在于睡觉少本身,而是由于睡不好产生了担心、焦虑、不安。万一同学们在6月6日晚上睡得不好,要以平常心对待,我们还年轻,一个晚上不睡觉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有些同学们越到考试前越忙,很少想想怎么进入最佳状态,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很缺乏考试战略眼光的。我建议同学们在考试前半个月到十天要多用点时间,好好想想自己怎么能更好地进入状态,怎么能在考试中提高考试效率,提高考试质量。

四、充分发挥:实现理想的最后一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怎样在高考中充分发挥,就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放下包袱,沉着应对,百折不挠,心向成功。

1、充分了解高考形势

不少同学们埋头复习,不了解高考内容改革,不了解高考命题改革,他们认为只要把功课掌握好,就能考得好,就能发挥得好。我建议每个同学们都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反复地阅读与理解“考试说明”,把握住高考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对高考进行充分的准备。

2、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战略上藐视,指的是自己已经准备相当长的时间了,也经历多次模拟考试,对考试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战术上重视,指的是对高考中的每一道题都要认真对待,分是一分一分地拿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道题。

3、讲究考试策略与技巧

运用考试策略与技巧对充分发挥有很大的作用。参加高考的同学们都是久经考场的老将,要在高考前系统总结一下自己考试的策略与技巧。同学们不仅要对一般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而且要对每门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

4、及时总结高考经验

高考考试开始后,要总结前一门考试的经验,以使后面的科目考得更好。

5、及时调整心态

同学们在高考中随着考试题目的难易与自己答题的状况,心态会发生一定、甚至相当大的变化,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关键是同学们要及时调整心态,力求保持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与充满信心的状态。我送给同学们两句话: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我易人易,我不大意。

最后,祝愿亲爱的同学们在高考中发挥出色,考出自己的最佳成绩!

下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思考对策[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思考对策[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状态调查

    中学生心理状态调查 您好,我们是109班梦之翼小组,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小学一年级 生理特点: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

    心理知识自我状态

    心理知识自我状态 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PAC) 结构分析是沟通分析中对个人自我分析的重要理论。主要是用来区分个人不同且可明确区别的自我状态。什么是自我状态?伯......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耿尧天 2013115588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

    青少年痴迷网络的心理诱因及其对策[合集]

    青少年痴迷网络的心理诱因及其对策 一、青少年接触网络的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利用网络文明所带来的方便快捷......

    学困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调查报告(小编整理)

    调查报告 1.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吗? A非常喜欢B 比较喜欢C一般D不喜欢 2.在数学课堂上,你愿意老师多讲解还是多提些问题让大家讨论? A多讲解B多提问题C不要太多问题,给点时间思考D......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2000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2000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