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育-别忽视省心的孩子
别忽视省心的孩子
我有这样的一个爱好,喜欢把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用相机捕捉下来,然后上传到我们的班级博客里。那天我像往常一样上传相片,我被一双失落的眼睛深深触动了:画面中孩子们在高兴地玩拖拉玩具,旁边一个小小的身影呆呆地站在那里,与画面显得格格不入,那不是蕾蕾吗?她眼睛里的那份失落让我的心顿时沉甸甸的!
脑海里马上开始搜寻让她失落的原因,昨天的那一幕情景又闪现在我眼前:孩子们在选自己喜欢的拖拉玩具,只听见“哇”的一声,我寻声过去,原来是蕾蕾和豪豪在争同一个玩具,爱哭的豪豪蛮横地把玩具往自己这里拽,蕾蕾什么也不说,但就是不松手。为了尽快平息战火,我就建议懂事的蕾蕾把玩具让给爱哭的豪豪玩,蕾蕾不情愿地松手了。我来不及多想,就叫蕾蕾去另外选了一个玩具„„
蕾蕾暖和、安静、乖巧、从来不让人操心,是个很省心的孩子,即使有时她来和我说了些什么,也似乎从没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反应。所以,我也常认为这样的孩子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做了多年教师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了维护集体正常的秩序,以使一些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常常为了一个行为问题突出的孩子费尽心机,以求得他的转变和进步;为了班上那些出色的孩子一个精彩的作品而用尽了赞美之词,但却忽略了那些不太起眼的、安静的、让人省心的孩子,忽略他们眼里的那一抹抹失落!不管他们是否很敏感和脆弱,我想,老师对他们的忽略同样造成了心理伤害,一想到这里,我的心泛起一阵抽痛。
在幼儿园里,常常最遵守规则的,是那群省心的孩子,学习活动中,最认真的,还是那群平凡的孩子。他们虽不像“优秀”孩子那样给你一个个意外惊喜,也不像“调皮”孩子那样“引人注意”,但他们用最最朴实的行动表达着自己的精彩,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第二篇:别忽视孩子的责任心
别忽视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就是能慎重的看待每件事情并能够自己去做出决定并承担其后果。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家长和宝宝一起散步,小宝宝像脱缰的野马挣脱大人的手,横冲直撞,大人在后边气喘吁吁边说边喊:“慢点,别摔了”。而小宝宝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似乎越和大人对着干越有兴致。结果得意忘形难免疏忽大意,一个趔趄绊倒在脚下的台阶上号啕大哭。大人一溜小跑奔到宝宝身边又是关切询问又是抚摸安慰,还不停拍打地面:“让你欺负宝宝,打你打你”“宝宝,妈妈给你报仇了,别哭了!”孰不知,这一举动在无心间让孩子养成了把自己的过失推诿给别人的怀习惯。当小宝宝甩开大人奔跑的刹那,他在头脑里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是听从大人的要求,还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他选择了后者,但于其中遭受了一些挫败,于是他明白了,做决定也意味着要承担附加在决定中的后果。正是这样的过程,孩子一次次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明白事情后果与自身言行间的关系,把握做事情的尺度。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行为既服从于他自身又受制于社会。具体而言体现为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如果忽视了个人那么则显得冰冷残酷其且机械,如果忽视了社会,那么个人则会退化于与低等动物需要雷同的本能冲动水平。理想的行为方式是既实现个人的需要又合乎社会的规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渐渐地成长为一个社会化的个体,一个负责的个体。也正因如此,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社会规则,不断适应外在要求的过程。
有的家长害怕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差、不懂事、容易闯祸,一味剥夺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经常在孩子耳边说着:“不许!”“不能!”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依赖他人,缺乏自己做决定做选择的勇气,容易成为一个胆怯而优柔寡断的人。有的家长过分顺从孩子,从不违背孩子的任何意愿,想尽办法让孩子高兴,就如同开篇中描述的一幕。当孩子因为自身原因出现问题时,从不让孩子寻找自己身上的源头因。明智的做法时,既给孩子一定尝试的空间,又要和他一起反思事情成败的原因和后果,尤其是多加以自我归因。当孩子摔倒时,让他明白下一次怎样避免再次重蹈覆辙。如安慰他的同时,让他想想为什么会摔倒:“是不是自己跑的速度太快?”“是否鞋子不合适?”“太粗心,没有注意路面?”
人生的道路上,孩子会跌倒的机会很多。家长替代他履行责任或者让他推卸责任都不利于他的成长。所以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吧!
第三篇:别忽视了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别忽视了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前不久,一个家长来找我帮忙,说:“老师啊,我家小宇校服不见了,这可是他最后一件校服了。他说没有校服穿,不敢去上学,那该怎么办?”我问她:“小宇的校服是在哪里不见的?他找过没有?”家长说:“他说找过了,就是没有。老师,您看能不能帮忙补订几套啊?”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班上时常有学生在教室拾获笔、橡皮擦、尺子之类文具,一问是谁丢的,却也一样很少有同学认领回去。但这些文具确实是在教室拾获的,一定是班上同学丢的,可他们就是不出来认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都是源于学生害怕承担丢失的责任,害怕被老师批评罢了!面对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我们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重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捧在手上怕伤着,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很多孩子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上学放学,父母接送,书包父母背,作业父母陪着做,做完了父母检查,做错了事,父母善后。一些父母只让孩子尽情享受他们的权利,却没让他们了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现在的老师普遍有一个感觉——不敢批评学生。殊不知,在这种缺少惩罚和批评的教育中,孩子的责任感慢慢地消失了,心灵也变得十分脆弱。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说:“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学生在责任感方面有淡薄的趋势,他们的认识理想中缺少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缺少了民族忧患意识”。我认为,他们还缺少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意识。
第四篇:别忽视了理论学习
别忽视了理论学习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其实,我觉得这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理论学习。每年年终总结或个人述职,也总有一条或一句“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等一些同志的“时尚缺点”。这也都是对理论学习的放松、不够重视。
一个个沉痛的教训表明,当一个领导干部以各种借口逃避学习、抵制学习的时候,就是他走上犯错误道路的开端。有的同志错误地认为:理论学习是“软指标”,学多学少、学深学浅无关紧要,自己的业务知识尚且够用,思想境界还可以,主观上并没有什么违法违纪的想法,只要把自己的工作搞好就行了。于是把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看成是形式,当作一种负担,把有限的学习时间用在了无休止的上网聊天上,用在了没完没了的吃喝应酬上,用在了通宵达旦的麻将桌上,用在了花红柳绿的娱乐场所里,不但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工作,一些不良嗜好也潜滋暗长,堕入歧途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一些人之所以被香风吹倒,被糖衣炮弹击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忽视了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对我们党员和领导干部而言,科学运用和准确掌握科学理论,关系到能否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在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高屋建瓴、明察秋毫;关系到能否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不乱方寸、沉着应对,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工作之余,抽出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认真读一点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意识,打牢理论功底。依靠理论上的成熟,确保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不断增强辨别是非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努力提高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是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警醒起来,请别忽视了
第五篇:别忽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元旦刚过,许多家长便向记者热线诉说,反映孩子节日期间不懂礼貌令家长尴尬不堪,同时家长们意识到生活中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春节即将到来,孩子与亲朋好友交往的机会会更多,因此《少儿乐园》在此提醒家长。不懂礼仪闹尴尬尴尬镜头之一:元旦这天,章先生的儿子正坐在门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一响,几个同事来家拜访。章先生高高兴兴地接待同事,并让儿子让出位置,让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似乎没反应,还没好气地说:“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章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同事们只好尴尬地寒暄几句,匆匆离去。而章先生则在尴尬地送客之后,陷入恼羞之中。尴尬镜头之二:宋女士的儿子在家里正玩游戏,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没在家!”随即“啪”地一声挂了。岂不知,来电话者正是宋女士的领导有公事来找,而宋女士正在厨房做饭,对此却浑然不知。尴尬镜头之三:李女士应邀带着女儿去赴宴,行前深怕女儿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女儿一定要懂得礼节。可是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女儿尽管随口应诺,其实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吃了个遍,最后挑出自己愿吃的菜,放在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饱腹的她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无地自容。采访到的类似孩子不懂礼节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很多家长平时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而一旦到了一定的场合,才出现了本不应有的尴尬。将餐桌当成课堂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之语。在采访一些在餐桌礼仪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给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后才能离开。孩子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不要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撒尿”之类的不文明语。同时,吃饭时不要用手抠牙,如果塞了食物,要悄悄地告诉妈妈,请妈妈帮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据在某机关工作的崔先生讲,他常常带着女儿参加一些朋友的宴会,他成功地借助这种场合,对女儿进行了有效的礼仪教育。开始的时候,女儿并不习惯,但他不断地循循善诱。一旦女儿做得好时,还要适时表扬。特别是客人们表扬女儿时,他还会锦上添花地继续表扬。女儿在这种肯定中,越来越知情达礼,成了一个人人称道的小淑女。在日常交往中学习礼仪教育学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中心曹云昌主任认为,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期。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在家长指导着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接听电话有礼仪接听电话是透视一个家庭是否具有礼仪的一个窗口,所以要借助这一载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教育专家提出了9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1)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2)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3)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4)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5)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6)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7)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摔话筒,或重重地挂电话。(8)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9)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