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工作中很多现象不容忽视
安全工作中很多现象不容忽视[原创]
安全管理中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
我矿一直是本地及同行业中安全生产的先锋和典范,曾经创造了长周期无事故的辉煌。目前从上到下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发展、安全也是稳定。长期以来,我矿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创立了符合我矿安全生产需要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它在安全生产管理当中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认为要进一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再创安全生产长周期无事故的辉煌,当前安全管理中的一些小的细节也不容忽视。尽管各个方面都互有联系,今分几点简单说说,哈哈:
一、以人为本,从两层意义上抓安全。(是保护人也是抓人)
安全生产提倡以人为本,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最终目的。
然而,以人为本的另一个体现也在于,安全生产的管理主体也是以人为主。纵观安全事故,不外乎三个重要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其中所战比例最重的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所以抓好安全要以人为本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在安全管理中把如何抓好人的行为列为重中之重。行业中经常说的“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就是对人的行为的警示。大到单位负责人,再到一般干部,甚至到一般职工,可以允许在其他的方面出轨、越格,惟有在安全方面不容迁就,不容说情,因为安全生产没有后悔药,从抓人来体现安全生产的严肃性非常重要。我个人始终认为安全取决于人的态度,尤其是一个单位一把手的态度。在一个企业或一个生产单位中,一把手拥有决策权。制度的能否落实,责任制的出台,管理方案的实施等,哪一项也离不开一把手最终的拍板和决策。因此,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本单位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动向。一把手的态度可以表现为支持与反对。有了支持的态度,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有了基础,安全管理就变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是相反的态度,那么整个单位的安全管理就已经注定只能是无稽之谈。一把手的态度还可以表现为坚决与纵容。前者会增强安全管理的信心和决心,让遵章守法真正感到光荣,让违规违章无地自容;而后者却只能在无形中助长违规违章的气势与苗头,同时也打击和削弱了安全管理的热情。这些截然不同的态度,必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他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与否,也将是能否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某些违章违规现象,本应该给予严厉处罚,但往往因为某些管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亲情管理”的真正含义而放纵处理,有的说可以原谅、有的说下不为例……什么事都可以有再一再二,惟有安全不可以。所以说在安全管理当中,态度要明朗起来。
二、制度和责任制等落实是关键(有不执行等于没有)
随着安全生产正规化、制度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项责任制及规程等日趋完善。然而,在检查中时有发现,一方面:部分单位对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却仍然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是长期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有这样的经验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宣传和贯彻呢?然而,企业绞尽脑汁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个别部门不是通过有效的途径让职工心领神会,而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便万事大吉了。因此在检查中,有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责和制度一概不知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同时,也有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各类文件等,在如何传达和贯彻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负责人锁进抽屉,为应付检查,做一个无用的记录,而实际呢?根本没有让所属的职工从质上去领会。更有甚者在检查中却慌称: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制度、规程、文件。请问这样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吗?另一方面是:制度订的严,执行起来难。不同行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哈哈。但安全管理中的执行难却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照现有的考核标准,提出整改的落实不下去,曾经出现有的单位不接受“隐患整改通知”,严重的将“隐患整改通知单”给当面撕毁。有哪个职能部门是出于“故意刁难”的目的?难道这种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小荣誉”的做法,不就是一个潜在的更大的隐患吗?其实这也是第一个问题提出的“态度”问题。因此这里再提出:落实是关键。否则都是行同虚设,这样的制度、考核等要不得。(决不赞同“以罚代管”的方法)
三、通过检查促安全。(有些检查中的现象要不得)
安全检查是单位管理人员或矿部及职能部门检验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检查的形式多种多样,日常检查、集中检查、重点检查、全面检查等,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通过检查查找和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便于及时纠正和整改,最终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当然处理的方式各有不同)然而时下有些安全检查却偏离了轨道,远离了初衷。
做表面文章。几人或几十人组成检查组,注重排场,却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走到为止,甚至根本走不到生产现场。这样的检查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检查不在于形式,必须沉下身、沉下心,主要看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
做老好人。时下很多检查往往与考核“挂钩”,就为某些“老好人”提供了滋生源。他们在检查中,怕得罪人,甘做老好人,对发现和查出的问题不说,不提,甚至掩盖和篡改事实,落得个皆大欢喜。这样导致了很多隐患重复存在,为事故埋下了祸根。不论到什么时候 “老好人”永远查不出问题、抓不到违章。(不乏有的参加检查的人从来没有查处过一个问题)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执法远比一次犯罪更严重,犯罪只是污染水流,而不公正的执法则是犯罪的源泉”。(哈哈,尽管用在这里夸张了)为什么所谓的 “老好人”这么多呢?是怕得罪人,怕受孤立,怕受打击的普遍心态的存在。作个顺水人情,捞个民主评议的资本,己之不正,何以正人?对任何人的“三违”,必须一视同仁,不搞亲疏,应该让其真的丢面子、少票子、让位子,同时对包庇“三违”、纵容“三违”的从重处罚,这样才能引导全体职工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对“三违”现象有鲜明的判断标准。当然,管理层应该为敢于管理、敢抓“三违”的人员撑腰,对漫骂、讥讽、侮辱、报复纠正“三违”者进行坚决制止、严肃处理。这样,全体职工才能对安全管理心服口服,才能自觉遵章守纪,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大造狠反“三违”的声势,哈哈,当然也让“老好人”无栖身地。实现由“口号”向实际行动的转变。
受检单位有抵触。被检查的单位与检查人员存在抵触情绪。总认为自己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好了,不愿意接受检查,看不到问题,即使有人善意的提出了问题,却听不进建议。(这就有了上面说的“不接受隐患通知或竟然撕毁”)有的竟然隐瞒情况,表面上顺利通过,却后患无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作为单位的管理人员,也要检查下面的班组和个人安全生产情况,请问,你在检查中遇到这样的抵触情况,将如何处理呢? 为检查而检查。安全检查后,下达了隐患通知单,也下发了整改指令,便没事了。隐患整改了没有得不到落实,是否落实了防范措施没有下文,不了了之。
检查人员资质低。不论是生产管理人员还是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都充当着检查人员的角色,然而有的人员安全业务素质比较低,法律法规及行业安全规程一概不懂,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管理人员如何管理,这样的检查人员凭什么参与检查,同样这样的检查结果也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业务怎么也的稍微懂点吧。呵呵。正所谓“管什么、懂什么”。
不纠正上几种情况,安全检查的意义还能体现出来吗?
四、克服“安全是哪个人或哪个部门的事”的错误思想。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生产不是哪个人或哪个单位自己的事情,实现安全生产也不是某个人或单位能够完成的。安全要求全员参与,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管理,所谓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职工当中尤其是在一些干部当中经常流露出的-------“不该咱事,是安全科的事”,这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俗话说“真情流露”,哈哈,既然已经流露出这样的话,那在这些人心中“安全”的分额已经大打折扣了。(尤其担负一定职责 的同志所起的作用)
五、预防为主是主题。
防患于未然是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和永恒的主题。尽管亡羊补牢很重要,但我们不提倡亡羊补牢的安全管理。咱可以回忆一下,在不发生事故时,很难查出不安全因素,出了事故后,处处都是不安全隐患;没发生事故时,就是指出存在的问题,也不一定能接受,出了事故后,似乎到处都是隐患。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安全理念及安全管理方式的创新。过去我们提的是“零事故”,我想提出的是以“零违章”确保“零事故”。“零违章”就是使安全工作的关口前移,将追求“零事故”的行动体现在“零违章”上,把长期以来我们脑海中的“事后惩戒”转变为“事前疏导”,将被动防范转变为预防优先,这不就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吗?呵呵。。违
章是事故的前奏,零违章就是从源头遏制事故隐患,只有强化源头,强化监护措施,强化预案制度,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六、别总把责任推给职工。
生产单位出了事故,或差点出事故,分析和处理时,经常是说“职工素质低,违章操作”,车间管理人员却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或是上面领导把车间管理人员的责任卸的一干二净。职工确实有存在素质低下、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的现象,但是车间管理人员担负管理、培训、教育、监控、监护等职责,既然在这个位置、享受这个待遇,就不能在有问题时,把责任卸载的一干二净,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无形中淡化车间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
不是就事论事,仅从一些细节或现象分析。勿以事小而不思。
其实不论是什么措施、什么方案、什么模式。。。说白了首先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否则都白费。(未完)
第二篇: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不容忽视
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分析
河北省岗南水库管理局
任吉武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作为企业主要的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企业资产运行效率与效益发挥着基础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已经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固定资产流失的涵义: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备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3)固定资产是有形的。固定资产流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固定资产产权、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为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固定资产毁损、漏评固定资产价值,使固定资产消失的形式形成的流失。
现阶段固定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
其一,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有些固定资产并未完全毁损,使用单位便申请报废,经批准报废后,其清理的价值损失,单位又无能力自行消化处理,只好转入“待处理财产损失”账户挂账。但实物资产仍在继续使用,且不提折旧,因早已被逐出帐外。
其二,“黑户资产”的存在。直接列支费用,特别是有些基建项目发生的日常支出常年挂在往来科目中不作决算,形成隐形资产;计划外私建或改造房屋,全部建筑成本分期或当年列入费用,未转增固定资产,造成“黑户资产”,无帐可查。另因考虑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有意回避监管,利用假发票、假名称购置固定资产,也是形成“黑户资产”的重要原因。
其三,资产估价不确切。在财产清查中,对清理出来的帐外固定资产,没有会同国资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其价值进行认真的评估确定,而只是单位自行估价入账。因此,带有很大的主管随意性,固定资产价值的估计偏低,使其一部分价值流失。
其四、超过使用年限,依然在用的固定资产。有的固定资产虽然已到使用年限,且折旧已提足,但仍完好,可供正常使用,然而,使用单位却没有上报国资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其完全重置价值,据以登帐并按规定折旧率提取折旧,无疑这些资产价值也是流于帐外。
其五、随意处置固定资产。在资产处置中,即不经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也不对资产进行评估,随意处置,或私自作价处理,将非法处置所得,作为单位“小金库”
其六,资产长期闲置、重复构建及廉价出租。有些购置的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有些固定资产超需要的重复购置,造成资产的损失和浪费。有的单位将固定资产以低价甚至是零租金出租给内部职工或下属单位经营,形成“帐外交易”,造成固定资产经营收益严重流失。
其七,抵账固定资产疏于管理。一是抵顶资产的实际价值低于原应收账款,是单位无形中蒙受损失;二是抵顶资产的处理手续不完备,未经有关部门的评估就予以处理,甚至有的单位将抵账资产低价销售给自己的内部人员,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三是对以物抵债的固定资产干脆不入账,或将抵账资产作为职工福利发放。
其八、资产产权管理不健全,捐赠资产不登记。机器设备、车辆以各种名义借出,无偿划转给其他组织或个人长期使用,随着人员的不断更换,逐渐无人关心其产权关系,固定资产由国有变为集体占有,无人收回或不能收回,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或变为个人所有。赞助、捐赠资产,赠方和接收方均不如帐,赞助、捐赠方在购入时资产直接列支费用,接受方不将资产入账反映,造成资产长期游离帐外。
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以各种方式存在,所以,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及其财会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就水利工程管理到位而言,固定资产流失的结果将造成: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减少,由于漏题折旧,还虚增了利润,使盈亏不实,会计核算失真;同时还漏缴房产税等,给国家造成一定损失。
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对策。
为防止固定资产流失,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首先,加强对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看家理财的本领;要以对国有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对帐外和帐内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和登记,保证固定资产完整而不受侵犯。其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对属于重估增值范围而又未予评估增值的,应予重估,将增值部分补于帐内;对于弄虚作假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就作相反的账务调整,重新转为正常使用的资产,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账簿建立之后,要妥善保管和使用。固定资产账簿应跨年连续登记使用,终了不必结转,因为账簿的连续使用,按年序先后登记,便可系统的、完整的记录下某项固定资产变迁的全部内容,诸如资产来源、批准构建单位及文号、原始价值、投入使用时间、使用年限、年折旧率、累计折旧、使用过程中的更新、按有关政策重估增值、以及毁损报废或出售时的清理情况等。当单位固定资产发生变化时,查账方便,资料确凿齐全。对固定资产门类较多,使用较为分散的单位,可以结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管理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到人。除财务上建立的明细账簿外,使用单位可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记载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及更新等有关资料。如需内部转移,亦应办理有关手续。其三,要不断挖掘固定资产的潜力,提高资产经营效率,一是对在用固定资产加强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二是搞好闲置报废、积压资产的处置和调剂工作,积极进入资产市场,使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三是定期不定期组织闲置资产调剂活动;四是严格控制资金投入,资金投入要以效益为先,加强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使其发挥最大投资效益。最后,财会部门还应积极配合后勤或管理部门,以固定资产账簿为依据,对单位全部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核对,逐一盘点实物。一经发现不相符者,应查明原因,报告领导,及时做好处理并进行账务调整,以确保账实相符。
第三篇:学生乱花钱现象不容忽视
学生乱花钱现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8刀实在是惨无人道。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专家建议,至少在孩子七八岁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第四篇:工作中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工作中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太简单了,根本不值得全心投入,更不必花费太多精力,于是一边抱怨没有机会,抱怨上司不识自己卓越的才华,一边敷衍工作,只做到差不多、说得过去、上司挑不出毛病来就行了。殊不知,这种“差不多”的思想导致的最后结果却是“差不多”。
比如会计工作,你必须保证正确填写了各种账簿和票据,任何一个都不允许有一点差错,不能80%就算合格,99%都不行,必须做到100%。这才叫“到位。很多员工在工作中不注意,认为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了,60分就及格了。何必做到100分呢?因此做事经常不到位,一旦出错又不得不重新做,既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影响别人工作。
做事虎头蛇尾是员工最大的毛病,企业员工的工作不认真、不到位,企业就不得不为弥补员工做事不到位而付出很大的代价。
只把工作做到“差不多”就好了的心理对于职场中人是极其有害的,只以60分要求自己的人,根本不可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业绩的提升。有的人尊重自己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业绩的提升。有的人尊重自己的工作,从不应付凑合,没做一件事情,都以做到100分要求自己,这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所以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总体工作时间完成的工作也更多更好了,所以才能创造出数倍于别人的业绩。
差不多就是差很多,产一点儿成功就是没有成功。“差不多”精神是企业经营的大忌,如果企业上下都形成了“差不多”的文化和风气,那么这个企业差不多就要走到尽头了。
如果连企业的老总都喜欢用“差一点儿”为自己推脱责任,就很难想象这家企业能够像海尔、联想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一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骄傲。
卓越员工懂得,差一点儿就是差很多,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做任何事情,细节决定成败是一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
工作中总有一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卓越员工对待小事上的一丝不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开拓出他们职业生涯更为广阔的明天。在到处都是散漫粗心之人的这个社会上,只有善始善终、一丝不苟工作的卓越员工才能是职场中的佼佼者。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不容忽视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不容忽视
—慈利县
“国家兴亡,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在于基础。“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一边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边仍有不少农村孩子在校园外徘徊,即将成为新一代文盲。
有人说: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暂且不谈论它是不是哲理,但就从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看,它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美好的小康终将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人民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眼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有些抬头,有的学校实际辍学率甚至达到10%以上,悚目惊心!
一、贫困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主潮流。
改革开放,确实让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但同时应看到,大部分农民并不十分富裕,特别是偏远山区,仍有少数农民还未脱离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可能交不起学杂费,入校后又要经受少食的生活磨难,使幼小的心灵与开放的社会差距大。况且,贫困家庭父母大都纷纷外出,孩子们成了“留守一族”,他们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成绩每况愈下,野孩子最终真正成为“野”了。
二、超负荷的学费开支让家庭囊中羞涩。
由于长期的投入不足,使许多农村中小学陷入困境,学校无法创收,只好依靠学生的杂费维持生存,尽管“一费制”的实施,还是三令五申的禁止,但有些收费还是在“上面”的默认下开了绿灯。这势必增加了学杂费。除了学校必要开支,往往各级政府乃至学校本身,都习惯地进行高负债,而低收费又使之矛盾重重。什么示范性学校,硬件达标,政府无钱投入,学校无外援资金,而保证教师各项工资兑现又叫校长们大伤脑筋,还要进行一系列改革?结果把手伸向学生,掏家长本来干瘪的口袋。无奈,“牛无力打横耙,人无钱说横话”,一走了之。
三、课业负担重仍是广大中小学身上的枷锁。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有人提出整体水平均衡发展的观点,不能说出发点不对。优化环境,优化资源,这是使教育向前发展的势头。但广大偏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限制,无论怎么优化,不可能立即把他们一一优成良种,于是,上面有令,下面有行,在简陋的土屋也同时展开了一场超课时、超作业量的运动,使一些学生对学习望而生畏。由于不堪重负,于是厌学弃学,仍你千呼万唤,我生在大山,回到大山。
四、“读书无用论”是最现实的话题。
既然就业困难,那么,读书还有啥用?近些年,有些家长眼光短浅,认为孩子读书不但赚不到钱,而且投入很大,回报极慢,于是有了退缩。有些学生,看到别的稍大一些,或辍学早的孩子,他们一个个从外地“光宗耀祖”的回来,于是心动了。因此,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而实际上在广大山区,人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是有了“考上也不分配,分配不了学了知识也用不上”的观念,既然跳不出大山,就早找捷径。我们山区中小学教育在成功背后不乏有逊色之处,仍有一些适龄少年儿童不得不失去教育权利,因此,我们应抓紧解决呈发现趋势的辍学问题,让劝学这个话题少谈。
首先,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禁止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个体工商户使用童工,使想外出打工的中小学生苦于无门。此路不通了,他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书还没念完。还要在互联网上建立档案,否则,茫茫人海中寻求一个中小学生又只是大海捞针。
其次,要进一步宣传《义务教育法》,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了解并自觉执行,建立健全依法治教的机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让家长和学生懂得,不读书是违法,像偷税漏税一样,不能让他们继续麻木—“读不读书是我的事”。
再次,大力宣传“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既然贫穷造成辍学,那么就不应该再有辍学而导致新的贫穷。要知道没有知识和技术,出门找工作难。孩子的未来、幸福,作为政府、一所学校、当老师的、当家长的要从将来出发,总之,一切为了将来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喜欢上学。在小学,切实要真正减轻课业负担,改革教育方法,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功夫,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这样学生快乐了,上学的积极性也高。到了初中,懂事一些了,会促使他学得更扎实。
我深信,真正不读书的恐怕不多吧!他们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一定会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