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瑜班主任材料
倾一腔激情,坚守一方“阵地”
——市级优秀班主任申报材料
鹤壁市实验学校赵瑜
“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陶行知的谆谆教导从踏入鹤壁师范的那一刻起,时时刻刻铭记在我的心头,至今它陪伴我在教育的这片圣地已有20余载,依然对它情有独钟——
我,赵瑜,1990年毕业于鹤壁师范,后又自修大专(教育管理专业)和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高级教师。毕业20多年来,一直冲锋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执着于我的教育事业。1997年从浚县实验小学调入我校,已经15年之多。这些年,我潜心研究语文教学,做好小学语文教研组长的工作。多年来,我手不释卷的阅读了多位名家的作品《做最好的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阅读杂志《小学语文教师》《新作文小学教学》等,经常学习魏书生、李镇西、于永正、霍懋征、窦桂梅等名家的理论和课例,收获颇丰,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也使我的业务水平猛增。
每个学期,我都按照学校的要求提前制定教学计划,超周备课,每节课按优质课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撰写论文,主动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潜心新课改的研究。课堂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由于我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所以获得了很多的荣誉称号——“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市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市科技辅导员”,多次获得省市级“辅导奖”“辅导教师”。
语文教学方面的成绩更多:
1、市级语文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2、市综合实践优质课一等奖(2008年);
3、省网络公开课一等奖(2012年);
4、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
5、市电教观摩课一节,获好评(2012年);
6、校“教学成绩突出奖”;
7、优秀论文国家级、省、市级获奖多篇,如《学习仿写》获教育部证书一等奖(2012年);《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获国家级一等奖;《我的作文教改之路》获省二等奖等8篇获奖。
然而我认为,15年来,我的更大的收获就是坚守班主任职位,尽心尽力、耐心细致地管理班级。在班级管理方面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更重要的是,我对差班的管理已经有了一套管理办法,因为来到我校15年,我接手更多的是差班,担任后进班班主任一年又一年!
15年来,我始终把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中,把学生的未来放在心中,把我的班级和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中……15年来,在一个又一个班级里,我用青春和生命来谱写自己的人生!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我接手每一个差班之后,总是积极想办法,深思熟虑之后,迅速和班级融为一体,将自己视为班级一份子,然后付出常人两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去管理班级,去关爱学生。“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童年的使者”。我深深明白:担任差班班主任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前提,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耐心!有爱心!
“老师是妈妈”
——真挚的爱铸就真情
在我班主任的生涯中,记忆深刻,而且最能触动我心灵的是教寄宿班的六年。那段时光让我不堪回首,苦不堪言!却又苦中带甜——
至今回想起来不知道是何滋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班了,看着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好可爱哟!可是,好景不长。每次晚饭过后,孩子们都哭着嚷着朝我要妈妈,我好不容易哄住了这个,那个又哭了。教室里经常哭声一片,我也心疼得悄悄落泪。一个月,两个月,孩子们的哭声才渐渐停止。多么漫长的两个月啊,我是数着手指过来的!那种难熬的滋味,也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孩子们升入了三年级,50多个学生的班级,新生竟然占到了一半,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我的教学工作再次遭遇了困难。怎么办?一切从头开始吧!三年级补二年级的内容、还要补一年级的课程。我的嗓子累哑了,有时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
晚自习下课,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4岁的女儿举着故事书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我轻声说:“妈妈嗓子难受,没法讲。”“那就小声讲给我听吧!”可是嗓子疼得小声也难受。懂事的孩子望望我说:“那就别讲了!”可是,当我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时,我的心不禁一颤。这时如果孩子再问:“妈妈,你在学校就能大声讲课,小声给我讲故事就不行吗?”我真的无言以对,我真的愧对自己的孩子,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所有人:“我对得起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学生!”因为我的付出,我所带的这样一个班级,竟然取得了同年级的语文第一名的好成绩,所以那年教师节,学校专门颁发证书“教
学成绩突出奖”,并让我在全体教工大会上演讲!
现在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想流泪,我给予了学生更多,而欠自己孩子的太多了,我欠自己的也太多了——那时上班我比任何一个老师去的都早,放学后我比其他老师走的都晚。我害怕学生在学校有事,放学后我就看着他们写作业,带着他们一起玩,给学生洗澡,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具,给孩子们糖吃……等到开始上晚自习我才回家。那时孩子们都偷偷喊我是“妈妈”,他们说“妈妈才给我们糖吃”“妈妈才给我们洗澡”“妈妈才管理我们吃饭、睡觉、陪我们做游戏”……幼稚的孩子们在心里接受我管理他们一切,喜欢和我说笑,喜欢和我在一起!那时的我不仅仅是班主任,更重要的是我是孩子们的精神支柱。我心中有孩子们,孩子们心中也有我!
我的身体也许透支太多,现在身体不够好。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精神上已经有病了,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在学校哄着爱着自己的学生,脾气只好发在家里,所以我愧对自己的孩子,我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学生,给了我那一群“孩子们”!
“希望你能挽救这个班级”
——无私的爱滋润心田
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差班,有时我就想,领导会考虑我的,也许会给我一个好管理的班级?但总是事与愿违——一次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2010年暑假过后,新学期的分班分课表贴出来了,大家都围上去看,我站在后面,结果听到一阵大笑,而且是朝我笑!我当时很纳闷,定睛一看,那个班级(班主任生病请假,一直是代理班主任,一直是代课教师,成绩差的不得了,所有的老师都害怕接的一个班级)竟然落到我的头上!一个同事说:“这个班非赵瑜莫属!”一个同事说:“这个班级只有赵瑜能带好,别人都不行!”还有人说“你真成了差班专业户了!”还有的说,“我们早就议论了,这个班级你不接没有人能接!领导肯定这样安排。”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但是我又想了想,领导估计真有困难,要不不会这样安排……我还想:这个班级我要是不接,会耽误孩子的!校长和主任找我谈话说:“这班孩子耽误不得,希望你能挽救这个班!”望着领导信任的眼神,我想:是的,孩子们耽误不得,他们一生中只有这一个五年级!
在领导和同事期盼的目光中,我信心百倍地走进了我们五四班——真的是名副其实啊!孩子们的各种习惯很差!下课不会玩只会打架,上课铃响了不知道进班,上课不会听课,作业总是写错本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观察,我发现孩子们缺乏的是自信心和责任感。怎么办?我给每个同学封了官,戴上官帽,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再从一点一滴的习惯开始培养……比如,我发现孩子们总是心情浮躁,每节课铃响之后半天安静不下来,我就想出一个主意:让孩子们喊口号“静心、专心、耐心”连喊三遍,并问他们:“你能做到吗?”学生齐喊“我行!我一定行!”办法很灵验,学生们慢慢静心去做事情了,而且自信心也由此激发,变化很大。和孩子们相处,每天下来,我都是以一个“累”字做结。但是,累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眼看着班级一天天好转,孩子们一天天懂事起来,我是多么欣慰啊!
一年过去了,我带的这个所谓的差班,已经连续两次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称号,我也获得了“优秀班主任”的称号。当我们一次次得到奖状时,同学们都感到惊讶,感到兴奋!因为五年来,他们这是第一次奖励!第二次得到奖励!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荣誉,这样的荣誉好像从来不属于他们!班级的变化让孩子们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慢慢懂事了,习惯悄悄变化,学习慢慢进步了,纪律慢慢好转了!今年秋季运动会上,我班学生心中有集体,有凝聚力,所以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竟然获得了两项奖励“总分第一名”“精神文明奖”,更是给孩子们带来了鼓舞和士气。我相信,只要我有爱心、耐心,我们的班级会越来越好!不管前路多么艰难,我依然会努力的,一切为了孩子们!
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我们只有赋予学生责任心、使命感、博大的爱心,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将心中的太阳洒下点点光辉,照射在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位名人曾说过“教育上的事情看起来很平凡,似乎每天都在周而复始,但要做到淡泊名利,把学生时刻放在心上,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想,却是很不平凡的。”是呀,我做的是多么平凡的事情,但它却是我一生的追求!
现在的每一天,初升的朝阳里,那一声声“老师,您早”,开启
了我一天的快乐;蔼蔼暮色里,那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了温暖的希望。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更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不是吗?我感觉我做班主任取得的成绩是孩子们给予我的——
1、虽然我接手差班很多,但是几乎每年都能获得校“优秀班主任”的称号!曾获“教学成绩突出奖”。
2、2012年市级电教观摩课做课、网络公开课获省一等奖、教学成果省二等奖,还有两节课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之前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二等奖。
3、辅导多名学生的作品获奖,并在多种杂志上(《中国少年儿童》《小学生学习报》《作文指导报》《河南日报》《鹤壁日报》《作文之友》《看图作文》《小学生日记》《小学生语文课程辅导》)等发表文章,还有的获得省市级科技论文奖。2011年获青少年校园学科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
4、在市“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中,我获“优秀辅导奖”。
5、在市“讲道德,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题团队会活动中,我辅导的五四中队获得二等奖。
6、在市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增辉中原”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
7、获市“骨干教师”和“教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8、被聘为淇河晨报实验学校小记者站辅导老师。
9、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二等奖,其中在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活动中,我的论文《为孩子创设赏识的生活氛围》获一等奖。
10、发表作品:A、《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情感、行为》发表在2011年8月29日《中学生导报》上(CN62—0021)。
B、《让学生在学校如家的感觉——浅谈班主任工作艺术》发表在2012年7月10日《中学生导报》上。
C.还曾发表作品在《鹤壁日报》和《作文指导报》上。
11、在校信通第五届“书香班级”活动中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在校信通第六届“书香班级”活动中,荣获“启明星”称号。
12、紧张的工作之余,我还加紧自身的学习,不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第56号教室的奇迹》《做最好的教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我还利用2008年暑假时间,积极主动参加了鹤壁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收获很大。2011年11月5日—7日,我还在鹤壁高中参加了全国班主任专业成长学习,成绩优秀。
13、除此之外,我还在学校安排下对青年教师周艳丽进行班级方面的指导,参加了帮带活动。自周老师98年毕业至此,她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成长很快,经常获得“优秀班主任”的称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5年来,“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已经牢牢植根于我的心中!寒来暑往,一年一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小学毕业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班级,我已经习惯于班级的管理,已经在内心里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坚守一个班级!“不抛弃,不放弃”任意一个班级,用我的默默奉献,用我的悠悠慈母心,善待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满怀一腔热情,书写充满诗情的教育诗篇!
2012年11月12日
第二篇: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doc赵瑜飞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
民进彬县支部
赵瑜飞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我们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的现场直播,认真听取了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感触颇深,民生改善,绘就蓝图。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效。初步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了免费城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民生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重点工作。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这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
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的阐述,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生活新蓝图,为广大百姓画出了一幅美好幸福的画卷。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宏伟目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学有所教”。主要体现在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今后,在解决好上学难的同时,关键是要解决“上好学”,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实现因材施教。
“劳有所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据专家分析,要加快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我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太低,不利于消费需求的释放,应把这个当做大事,2020年应把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到40%左右。
“病有所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
“老有所养”。十八大报告明确,2020年要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充分突显了中央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住有所居”。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专家认为,深化住房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应走“以时间换空间”路线,具体包括以阻止恶性循环为目标,实施行政管制的制度;以弥补制度缺失为目标,率先突破核心制度的改革;以攻克制度失序为目标,依序跟进配套制度的改革;以校正制度扭曲为目标,适时推出关键制度的改革;以克服制度模糊为目标,持续完善具体制度的改革;以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为目标,逐步废止临时性行政管制的制度。
百姓期待,民生进一步改善,使温暖畅流百姓心里。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引导下,民生的改善会越来越好,一定可以建立一个幸福的中国!
第三篇:《爱的教育》读后感 赵瑜杰
《爱的教育》读后感
第四篇:运算律教学设计-赵小季琼瑜
加法运算律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季琼瑜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
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举例验证猜想。学生说等式交流,师板书3个,初步感知规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这样的算式说得完吗?
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常常用来验算
【设计意图: 加法交换律比较简单,在发现加法交换律、总结加法交换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的空间。从“一个实例——大胆猜想——类似举例——具体概括——用符号表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问: 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设计意图 :把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放
手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让他们对加法结合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比智慧,比眼力
□里填几,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1)
96+35=35+□
(2)
45+(36+64)=(45+36)+□
(3)
82+0=□+82
(4)
(A+B)+32=A+(□+32)(5)560+(70+140)=(560+□)+□ 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讨论交流560+(70+140)=(560+140)+70 2.比速度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38+76)+24
38+(76+24)
(38+45)+12
88+(45+12)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3、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汇报)
小结:我们不仅学会了两个加法运算律,而且还学会了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观察、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新的问题。
课后拓展,计算1+2+3+4+5+6+7+8+9+10,比比谁的方法更简便!
五、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 = 17+28
观察
(28+17)+23 =28+(17+23)
猜想
举例(1)
(5+1)+9 =5+(1+9)
举例(2)
举例(3)
„„
a+b=b+a
验证
(45+5)+13 =45+(25+13)
(36+18)+22 =36+(18+22)
„„ 结论
(a+b)+c=a+(b+c)
第五篇: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读后感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书评
如今,社会史研究可以说是仍是历史研究领域中最具活力的领域,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可以说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各地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把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较易掌握的单位”①,进行“以区域、省份或是地方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而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以下简称《小历史与大历史》)就是这么一部专门以区域社会史的切身实践探讨区域社会史的理念与方法的专著,本文试就该书的内容及相关理念进行初步的评述和探讨。
《小历史与大历史》一书是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共同主编的《历史·田野丛书》中的一部。全书共分为“学术史·理念·前瞻”、“传说与区域历史”、“‘国家’所在的地方”、“小历史与大历史”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均为作者按某种形式和逻辑编排起来的论文集,全书最后还附录有以“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为题的作者的访谈录。事实上,从这四部分的名称上我们对作者的区域社会史的理念可见一斑:作者通过关注大众信仰和民间传说等进行区域社会史的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国家”角色的存在,试图通过对“小历史”(即局部的、常态的历史:如个人性的、地方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大历史”(即全局性的历史:如改朝换代、治乱兴衰的历史,重要的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是一篇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与一般综述性文章不同的是,该文“试图以研究者的自身认同或从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作为梳理百年社会史发展的分类基础”②。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社会史著作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的分析,厘出了社会史研究由“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这样一种研究思路的转变。同一般综述性文章单纯地综述研究状况不同的是,作者在该文中还有着自己的意识倾向:即对于区域社会史这一研究方法或者说研究理念的推崇。作者在对社会史的研究状况、社会史的理念和方法思考的同时,着力反思了区域社会史的理论。同样的倾向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另外两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
作者在探讨“明清史”、“近代史”这两个概念时认为由于研究者忽略了明清史与晚清以降的历史之间的连续性并简化了社会变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导致这些历史时期之间出现“断①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178页。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②
店,2006年版,4页。/
5裂”,而社会史尤其是区域社会史则是“打破主观分歧局限的一种探究方式”。作者认为区域社会史是“以‘问题’设定研究时段、重新审视传统分期,而非在传统分期的既定框架下解释历史的做法”①,故而相关的研究可以为明清史学者和近代史学者搭建一个“进行有共同逻辑的对话和讨论”的平台。在对于社会史的发展的分析上,作者认为社会史研究具有开放性,而社会史为了更有活力的发展,应该注意与传统史学的对话,并反思与政治史的互动,最后还应该注重社会史的方法与表达,在这点上,一个方法论意义上具有整合意义的平台就是历史人类学,也就是区域社会史。
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一个有效的着力点就是传说、记忆,因为区域历史的创作是和象征资源密不可分的。作者首先论述了历史、传说和历史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历史、传说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记忆,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意义上,传说就和历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那么同正史文献一样,传说也可以用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作者通过对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的解析阐述了“人们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的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建构,②而且是出于他们面临具体的生活境遇时的需求”。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汾水流域的“分
水之争”的相关故事的探讨,指出公共资源的产权界定问题是“分水问题”的症结所在。
赵世瑜对区域社会史的实践主要活动于华北地区,他强调华北的研究要“特别注意国家的在场”,即对华北地区的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应该特别注意国家的或官府的力量投射。书中讨论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和关于东岳庙的相关研究均能体现出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国家”的角色,认为在北方尤其是京师地区,国家对于民间的影响是远大过其他地方的。在书的第四部分,作者分别讨论了以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代表的市镇权力关系与社会变迁、以山西阳城陈氏为代表的地方士绅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陈确的忠节观和明清泽潞商人。这些研究都反映了作者观念中的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即通过地方性的、日常生活的历史更好地诠释和理解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治权力、事件制度等。
对于一个初学社会史的学生来说,读这样一本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著作实在是受益匪浅的。笔者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赵世瑜教授的深厚理论素养和鲜明问题意识。作者曾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自己注重历史学理论问题,③我想正是作者注重自己理论素养的提升,才能在日常的历史研究中不断更新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层次。在《小历史与大历史》这本书中,①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46页。
同上,124页。
见赵世瑜、梁勇《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赵世瑜教授访谈》,载于《学术月刊》,2005年②③
12期;赵世瑜、杜正贞《追求不断创新之路——赵世瑜教授访谈录》,载于《历史教学》,2005年1期。
主要谈及史学理论及史学研究动态的文章所占比例不小。这种理论性(尤其是关于社会史研究和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较强文章,对于一个社会史初学者提升自己对于社会史理论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传说·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是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文章。作者在论述历史和传说本质上都是历史记忆的同时还有对后现代史学的阐述,这对笔者都是大开眼界的。在论述历史记忆这一点上,让笔者意识到传说在历史记忆这个层面上是同样有文献史料的价值的,这无疑可以大大拓展我们以后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对于史料来源的拓展。不必拘泥于文献资料,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求诸民俗、传说等,通过对于传说、民俗的解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历史。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语言学的转向等问题,同样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意义的阐释。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以往文献史料的解析和使用,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历史。
鲜明的问题意识,既可以体现在社会史理论的探讨上,也能见之于赵世瑜教授具体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史学实践。由于作者博士期间乃是跟从钟敬文先生学习民俗学,故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会使赵世瑜教授对于历史的理解较之纯历史出身的学者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民俗传说的注重,注意对区域历史的象征资源解析,以解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再者如提出华北区域历史的研究应该注意“国家”的角色,现研究阶段区域社会史在方法论意义上是可以与历史人类学互换的概念工具,这样的观点对于笔者都是耳目一新的观点。
史学实践中问题意识同样突出,而且我认为很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赵世瑜教授总是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如通过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的分析,继而探讨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进一步指出人们自身历史的记忆在成为社会记忆时创造出共享的资源以为契机。“分水之争”和“识宝传说”的解析也同样是从习俗、传说这样的日常生活着手,继而探讨这些习俗传说背后的隐喻,从而上升到“小历史”背后的关系国家权力、文化、传统基层社会运作等“大历史”的探讨。在读书的时候,不禁感叹作者是如何注意到的诸如“识宝传说”这样的故事,又是如何通过对这样的故事的解析进一步联系到国家与社会,以至引出“异域与本土的文化差异”和“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发展张力”这样的深层概念的。赵世瑜教授这种鲜明的问题意识让笔者深受触动,我们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也应该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尤其是一些细微、不易为人注意的现象等,更应为我们注意。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从书的名字我们可以想到,赵世瑜教授希望通过书中具体的史学实践阐述区域社会史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区域社会史的相关探讨应该是该书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由于社会史
不再是从国家宏观层面(如王朝更替、治乱兴衰、典章制度等)切入分析历史问题,更关注大众的、日常的“小历史”,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域之间差异较大的国家来说,区域社会历史的探讨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年鉴学派①第三代掌门人雅克·勒高夫也认为:“历史实在场所和空间演进的,忽视空间的重要性就无法研究历史。”②上文提到的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也提倡区域历史的研究。
赵世瑜在书中论及:区域社会史在材料上既重视地方文献和口述材料也重视传统的官方文献和文人著述,在研究对象上既重视民众生活或基层社会也重视重大事件、国家政策与制度和精英人物。“与以往的史学史不同,它更注意地方历史和国家(帝国)历史是如何建构
③的,特别注意这二者建构过程的互动。”这个区域社会史的概念与华南历史人类学者提倡的区域研究其实是很接近的。如陈春声亦主张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史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研究中,既要把个案的、区域的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努力注意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和中国人的意识出发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历史现象,从不同地区遗民、拓殖、身份与族群关系等方面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社会的国家认同,又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国家制度和国家观念出发理解具体地域中‘地方性知识’与‘区域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机制”。④
事实上,区域社会史的理论不仅仅为华南历史人类学者,日本明清史研究、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关于山西地方社会史的研究也都对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有所倡导。⑤如今的社会史研究也多注重从区域社会研究入手,从而在区域社会中探究“国家”与“社会”、“国家”与“民间”的互动。
由于笔者所学尚浅,故从学理、理论上分析该书的问题所在着实力不从心。倒是从全书的编排上可以略抒己见。由于该书乃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而论文发表时间有所间隔,故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该书在学术水平与学术视野上有着前后不一的问题。前两章的文章相对来说发表时间较晚,多是2005年以后的,笔者以为质量较高,尤其是第二章的论文可以说无① 作为年鉴运动的领袖,雅克·勒高夫并不太认同“年鉴学派”这么个叫法,在他看来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学派,故而其本人更倾向于“年鉴运动”这个称呼。此处从中国史学界惯用叫法。
② [法]雅克·勒高夫撰,刘立文译:《<年鉴>运动及西方史学的回归》,《史学理论研究》,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68页。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丛书总序”。关于日本学者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可参看常建华:《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③④⑤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1-190页。关于山西地方的区域研究可参看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论是阅读性还是文章立意都可拍手称秒。但相对来说,后两章的文章由于发表时间较早,个人感觉与前面部分的文章,在学术视野与文章意涵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在阅读的时候,缺少前面的文章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当然,我们似乎应该为作者的理论素养和问题意识的不断提升而高兴,但作为读者,前后文章水平和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不免是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