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能说会道
我们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能说会道
盱眙县仇集小学中心幼儿园 吴娟
孩子们进入了大班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这学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的进步,并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大班年级组举行了一次幼儿讲故事比赛。为了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前两个星期就请家长帮助幼儿在家准备故事。
比赛那天,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来到早已布置好的多功能厅里静静地等待节目的开始。首先登场的是一位帅气的小男孩,讲的是《小狐狸的故事》。他一边讲一边做着动作,把故事中的小狐狸表演得活灵活现的!接着亮相的是一位可爱的女孩子,她带来的是深受女孩子喜欢的《白雪公主》,这个故事小朋友们都已经听过好几遍了,可是大家百听不厌。精彩的故事在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讲演中继续着……
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在台上表演时丝毫没有胆怯,个个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班级中平时话语不多的伟伟,为了使故事更生动形象,大热天他坚持要穿上毛茸茸的演出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表演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台下的孩子们也很有礼貌,每当台上的选手表演完后他们都会给予热烈的掌声,给他们加油、鼓劲!
我们的孩子们用精彩的故事表演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自信大方。相信,孩子们在升入大班后学习会更出色。
2009年5月26日
第二篇:让学生“能说会道”
让学生“能说会道”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赞可夫认为“发展语言的工作应当首先指口头语言,因为口语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形式”。据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所用表达方式占得比例为:口头表达占95%,体态语言占4%,书面或其他形式的表达占1%。口语表达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口语表达的运用空间越来越大,时效性也越来越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3-7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口语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能力、增进心理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从事低年级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沟通时都比较吃力,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因为年龄小,模仿能力和表现欲都特别强。综合这些特点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表达要求简单化。
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学生受年龄限制,识字少,既看不懂太多文字要求,也听不懂长篇大论的道理说教。他们感兴趣的是儿歌、故事,因此我把一年级的说话要求变成简单的四句话,像儿歌一样方便他们记忆:脸上带着笑容;眼睛看着对方;说话声音洪亮;句子表达完整。并且把它抄在黑板的一角,开学前几个星期的语文课上课之前先念一遍,边教他们念时我边做出相应的举动,这样学生不仅很快就记住了前三条内容,而且不需要多加解释就明白是什么意思。有了标准,学生才知道该怎么做。
一年级下学期我执教人教版 本做到以上四点。由此我想:简单清晰地说话要求,培养学生口语表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二、口语表达内容有趣化。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因素决定他们的学习更加是以兴趣为前提。因此,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想说、乐说、大胆地说。
每学期除了上好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我还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了故事续编、看图说故事、谁是故事大王、我最喜欢的季节、成语故事大王、神话故事大王、讨论小学生要做好哪几件事、读故事讲道理等口语训练活动。
1、提前一周布置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2、活动开始时分学习小组轮流讲述故事,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讲述交流的机会。
3、推选代表上台讲述,老师适时指导。
4、共同评选,现场颁奖,营造明星效应,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三、口语表达评价多样化。
每个学生心里都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课堂上有机会当小老师是最让他们开心的一件事。在口语训练活动中,除了老师给予评价,让其他学生也有评价的机会。因为评价也是进行口语交际,在培养学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能大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这个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声音洪亮——能让周围的人都听见;什么是表达完整——能让大家听明白;也会清楚为什么要面带微笑说话——那会让听的人心情更愉悦。这样的互动,也是在培养学生“听”的 能力,他只有认真听了才能给予评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口语交际《续编故事》,我把教学重点列为能完整的说和正确的评。课堂伊始我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评分标准,发现学生在续编过程中有努力做到几点标准,站起来评价的学生能有理有据的打分、评价。这种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了课堂小主人的自觉,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四、口语训练过程精细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把目光投注在几节口语交际课上,更要多多关注学生开口说的每一句话。换而言之,口语训练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语文课上,学生看图描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点,训练他会观察图画,会有序的表达——远近高低,前后左右,这是为看图写话打下基础;回答问题,姿态大方,不摸头发摸衣服,声音洪亮能让同学们都听见,眼睛直视老师面带微笑,这是为以后与人进行良好交流沟通做好准备。
入学之初,有些学生难免出现磕磕巴巴、有头无尾的情况,老师要特别关注,倾听学生的每一句回答,并作出正确的引导。比如一年级最常问“你在图画上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等问题,学生很多都是直接给个答案“花草”“勤快的狮子”“加一加”„„这样的说话就是不完整的,老师要细心捕捉,给予提示:你是在告诉别人,就要说明白是哪里有什么,要说的具体一点,让没有看图的人听到你的描述都能想象出画面;是谁喜欢故事里的人物,如果你能告诉别人你喜欢的理由,相信大家会相信你是真的喜欢他;你是在用“加一加”的的方法记哪个字呢?它是哪部两个部件相加?„„不断地向学生说要说具体、要说完整、要说清楚是没有用的,低年级学生听不懂这些抽象的语言,他必须要老师一点一点的引导他回答,他说完了说好了你再表扬他你说的很具体,老师都听明白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什么是具体完整。
五、口语训练内容练习化
首先,所谓的“训练内容”并非指老师规定孩子说什么,而是指朗读好每一篇课文、儿歌,背诵好每一首古诗、童谣。
其次,朗读各类经典文章是提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温家宝总理在多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经据典,让国人觉得我们的总理温文儒雅,让全世界都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的文章读得多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养也得到提升。
第三篇:培养孩子能说会道经验交流
培养孩子能说会道经验交流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认识世界、感知事物的过程,而认知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我们小学阶段的说话训练是孩子学习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想会写,先要会说。说是写的基础。“说”每个人都会,张口便说,但“说”与“会说”有所不同,不但要能“说”,更要“会说”。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就是对孩子进行说话教学的重要手段。看图说话就是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说话等综合训练,也是为以后作文打下基础。因而从低年级就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经过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逐步培养起他对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一、敢说--让孩子勇敢的站起来说话。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地表达的习惯和胆量,一些孩子从小说话爱用方言土语,不习惯用规范化的口语讲话,这些都减弱了他们说话的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就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训练要求,既让一部分学生“吃得饱”又要使不胆小的学生想说、敢说。更要特别注意那些性格内向、害怕说错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多给他们提供说话的机会。当他们能站起来讲话时,无论讲得如何,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全班同学学习他的勇敢精神。使同学们明确敢讲就比不讲好,使孩子在成功中鼓起说话的勇气。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会说--交给学生一把说话的钥匙。
这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古时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生理学家贝尔纳也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和才能”。这就是说只有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说话能力有所提高。
(一)第一把钥匙--学会“看”图
“看”是看图说话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图是说话的依据,学习看图说话首先要学会看。要指导学生看好图,必须做到看得仔细,看得有序,看得出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的顺序,并教给观察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能力。一般来说,在定好观察点后,是按从面到点的观察步骤分两个程序进行的。
(1)指导感知面上轮廓性看图。这种指导看图,只要求学生获得画面事物的表象轮廓。一般采用先从整体再到部分的方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人到物等等观察顺序,去仔细地看图。如:有一幅图,上面画着一个少先队员和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正在花坛边摘花,少先队员在和她说话。可以指导学生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看那位少先队员和他身边的小女孩、花坛,再看远处的树、假山、水池、乃至天空、云朵等。
(2)指导点上有选择性看图。这种指导看图,是从整体到部分看,老师根据图上所画内容,让学生先说图上主要画了什么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图意。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性看。它要求学生在看清画面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主体,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观察认知点往画面的主旨上靠,达到看懂画面的目的。例如上面例题中,应选择少先队员和小女孩这个主体画面重看,至于花坛、小树、假山、水池、天空、云朵可以略看。重看时设计一些辅助题促其观察思考,使学生看懂图意:在花坛边,少先队员教育小女孩不要摘花,从而初步受到“爱护公园花草树木”的教育。
(二)、第二把钥匙--学会“想”图
图画是形象的,儿童看图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图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想”就是学生看懂图、看好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让他们学会边看边想,善于思考,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静止的画面看清图画所反应的思想内容,启发他们会合理想象,善于发挥。
看图说话一般分为人物图和景物图。人物图首先指导学生从画面上的人物姿态、动态去弄清楚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怎么干的,结果干得怎么样,然后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了解人物的身份,再从人物的表情神态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从整体到部分,从这幅图到另一幅图的联系去看人物、事物的发展变化等。景物图一般先要从整体上感知图上画的是什么景物,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每一部分,最后有序地把图意说清楚,重点要说清楚景物的主要特点。
指导学生“想”图包括两方面,一是想画面的内容即根据画面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懂得应想些什么,想的内容因图而异,但基本包括:(1)想画面事件的前部分和后部分,想几幅图画之间的联系,以便把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楚(2)想人物的行动、心理活动和语言,以便把画面内容写具体。(3)想整幅图或几幅图说明一个什么中心。二是想图外之图,即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的思维活动。如有这样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吃完香蕉后随手一扔,一个少先队员看见了走过去劝说。可以根据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动作展开合理想象,弄清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从图中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看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然后仔细观察,讨论问题:一是小女孩在马路上乱丢香蕉皮,少先队员看见了,会对他说些什么?二是小女孩听了会怎样想,怎样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少先队员对小男孩的劝告可以从环保、从社会公德方面想,小男孩听后的表现、想法,会说什么也要有所不同。有些特殊的多幅图,我们还可以打乱顺序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作为开头,根据你选择的开头用不同的经过把图串连起来,达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如在指导多幅图《放风筝》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先按顺序一幅一幅地看要看清楚有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然后把四幅图连起来,想一想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从放风筝又挂风筝再小鸟取风筝,最后拿到风筝的过程,通过人和小鸟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拿到风筝后又会说些什么?把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连贯起来,同时又选择不同的画作开头,让学生围绕图意往下写,只要合乎情理和事情的发展过程就好。当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想;要扣住画面联想;想象要合乎情理,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想。
(三)、第三把钥匙--学会说图
看图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说图,是在会看图,会想图两个训练之上高层次的训练。它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看细了,看全了,理解了,要把图说出来就有条件。要边看边想边说,要在看懂想好基础上说,通过思维能用简短的口头语言清晰通顺地表达画面内容。
看图说话的“图”是学生练说的凭借。老师可在画面上做启发性移动。学生的练说有遗漏时,老师可有意识地指点遗忘部分。如此说图意,学生便能在直观顿悟中说清图意。
看图说话是由视觉引发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语言表达活动。练说时应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的迁移规律,细心处理好三种过渡。即说话由不完整向完整过渡;由一句向几句过渡;由单幅简单图向单幅复杂图过渡;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发挥儿童认知层次的迁移互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般来说,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对话、自然界声响、是无法表现出来的。练说时必须抓住画面事物间联系,引发学生想象。如上面例题中例如:前面有一幅图,那小女孩在摘花时在想些什么?少先队员是怎样劝?这里正是合理想象的结果,才能使练说生动具体,把画面内容展示无遗。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机的引导学生说:A.先把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部分,先一部分一部分地描述,然后连起来口述,能把难点分散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B.按看图顺序边讨论边板书表示时间或方位等中心词语,让学生按板书提示系统述图,这样可使学生说得有条理,层次清楚,还可以促使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按顺序提出一串问题,让学生按问题回答,这些回答连起来就成了口述作文了。如一幅春景图,让学生看图说清图上的景物,春天冰雪融化,小草变绿,花儿开放等特点,再说一说春天还有哪些特点,有的同学看图后说:春天,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小鸟从南方飞回来,柳树变绿,桃花开了,接着,让学生想象春天会对花儿、小草、青蛙、柳树等说些什么,结果怎样。学生便会借助图充分发挥再造想象进行说话。如:春天对花儿说:“花妹妹,春天来了你应该开放了。”花儿听话地点点头,渐渐地展开了花衣裳。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提高看图说话的能力。
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让我们用心的为孩子打造这一把把开启看图说话大门的钥匙,让他们都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吧!
第四篇:培养孩子能说会道
培养孩子能说会道。
语言是实现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表现。儿童期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期,抓紧这个时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将受益终生。
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的家长们对孩子一般只注重识字教育,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其实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口头语言要比识字更为重要。因为口语能力是丰富知识、发展智能最重要的工具。
孩子对知识的获得主要借助于口头语言,因为他们的知识很贫乏,需要通过多看、多听、多接触许多具体事物来增加知识,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语言的。孩子在认识这样或那样东西的时候,都需要用语言来标志它的名称、形状和特征等。
孩子除接触事物获得直接知识以外,还要靠听讲故事等办法获得间接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就起着主要的作用。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也都要借助语言。他们经常用语言来迫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是那样的?”等等。一般说,语言发展比较好的孩子,往往求知欲旺盛,知识面也广,智能发展得比较好。
口头语言能力也是学习文字的基础,口头语言发展得好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在识字、造句、写文章等各方面都进步得比较快。
此外,语言对孩子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往往思想活跃,性格开朗,喜欢同别人交往,活动能力比较强。相反,语言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则往往沉默寡言,比较胆小,活动能力比较差。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用表现在:
语言能促进孩子交往的发展。重视对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能促进他主动与成人、同龄人交往,能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孩子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语言能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孩子掌握了语言,就掌握了认识事物的工具,能促进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里的发展。
语言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从小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某些社会规则。孩子的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为今后其走出家门,步入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打下基础。
语言能促进孩子情感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情绪的良好发展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孩子情绪外露多变,控制能力较差。而语言的发展,能培养孩子表达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从而让孩子具有健康的、积极的情绪情感。
第五篇:如何培养出能说会道的孩子
如何培养出能说会道的孩子
语言是一切思维的基础。0-6岁又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几乎每个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时期“能说会道”。针对各种学龄前儿童开办的“讲故事大赛”、朗读班”“ 也层出不穷。要想让孩子“能说会道”,家长可需懂一些“道道”。
0-6岁,说影响一生
逢年过节,带孩子跑亲戚,家长总是喜欢叫小孩在大家面前表演节目,讲故事便是一种常见“节目”。如果孩子能把一个故事完整地讲完,爸妈在一边总会觉得脸上有光;
幼儿才艺表演的舞台上,不少孩子的拿手戏都是讲故事。小手捧着话筒,绘声绘色地把一个长篇故事演绎完的孩子,会引来家长观众们的啧啧赞叹:这小孩真强!
以上场景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对“能说会道”的孩子,大家总会万般欣赏。不过,专家提醒我们,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讲精彩的故事。
教育专家罗海洲老师认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表达的能力:表述够流畅吗?用词是否能较确切地表达意思?但比这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也与幼儿的品格密切相关,一个孩子即使口齿不太清楚,但很愿意主动地和别人说话、沟通,从品格的角度来看,这个孩子的表达是应该被肯定的,他自我发展、融入社会的能力也会比较强。
简建萍老师曾经赴国外专门作过有关早期阅读和表达方面的课题研究。她告诉记者,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做到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而在当今的社会竞争中,语言是社交能力的一大砝码。因此,0-6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言之有“物”,靠不断输入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语言表达,直接取决于他所吸收的素材。
简建萍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又可细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在0-3岁,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输入”,就是不断地对孩子讲话,让孩子倾听。当然,输入要讲究量和质,她建议,家长每天起码要有15分钟、最好30分钟为孩子讲一些文字优美、琅琅上口的故事,一定要原文朗读,儿歌、童谣之类具有韵律的读物,也很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兴趣。到了3-6岁,家长一方面需要继续“输入”,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孩子的“输出”。这时候,孩子的话开始明显多起来,而且可能会“瞎说”,比如在复述故事时,会有较大的偏差,甚至瞎编一通。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要求孩子“听懂”,要允许他“畅所欲言”。
优成长中心的罗海洲也表示,幼儿的早期阅读对他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孩子的表达,关键是要‘言之有物’。物在哪里?一方面来自大量优良的阅读素材,另一方面,孩子要有自己能够自由表达的思想。家长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来限制孩子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讲故事班 重激发兴趣
讲故事大赛、童谣朗诵,时下各种幼儿“口才”培训班、公开赛非常多。专家指出,参加这类社会活动,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
“讲故事大赛绝不应该是竞技赛,孩子需要的是表演赛。这一点家长一定要
‘拎清’。”罗海洲对记者说,适当地给予孩子上台表演的机会,能够增强他表达的自信。但有些比赛活动过分注重结果和形式,用大人的眼光来设定评判标准,要求孩子“注重台风,口齿清楚,声音宏亮”,结果不是把小孩弄得“吓势势”的,就是训练得“装腔作势”,反而限制了他表达的发展,不利于将来的成长。简建萍提醒道,在报名参加这类培训活动时,家长应该亲身实地体验,看看这项活动强调技能训练还是兴趣启蒙。如果光是训练技能,就不必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在上面。“事实上,‘讲故事’也并不是单纯的复述和模仿,用角色扮演等生动的形式呈现,反而更能激发孩子们对表达的兴趣,增强他们表达的能力。”无独有偶,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正好开展过类似的实践。该幼儿园别出心裁地推出“艺术小社团”活动,让小朋友凭自己兴趣报名参加各类艺术社团,其中的“金话筒”和“梦幻剧场”都是培养表达能力的。“金话筒班让孩子们学做主持人,梦幻剧场让小朋友参与儿童剧的演出,孩子们在这类活动当中,体验到了多种表达形式,兴趣非常浓,效果非常好。”园长宋青向记者介绍说。家长配合 别打断孩子
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家长培育心切,有时却不知不觉地走入误区。为此,专家纷纷给出建议。
1.要充分创设和孩子交流的氛围。
荷花池幼儿园园长宋青指出,家长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下班回到家,一身疲惫,正想坐下来好好休息,孩子却冲过来问你各种很幼稚的问题,不少家长便会说一句“你自己先玩一会,让妈妈好好休息一下”,这其实是对孩子很大的伤害,下一次,他想开口和你说话时,便会产生顾虑。
简建萍提出,不少家庭总是理所当然地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饭、洗澡、睡觉,做之前从不和孩子打声招呼,时间一到就把他扔到床上去,这其实也是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
2.不要让孩子产生表达的压力。
宋青认为,孩子在说话、讲故事时,不要对他的语言表述要求太高,话才说到一半,就指出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而是应该先让他大胆地讲出来,然后用“做榜样”的方式予以纠正。但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可爱,故意模仿他奶声奶气的样子,这更需要避免。孩子缺少了正面示范,可能会养成终身难改的错误的发声习惯。
3.孩子“自说自话”、“胡言乱语”要多倾听,少干涉。
孩子在6岁以前经常会自己重复说,或是和小朋友在一起说些没有意义的话。这时,家长不要粗暴地去打断,而应顺其自然,让他充分发挥。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同时,家长也要多留意倾听,及时注意到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