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范文模版)
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
重庆市开县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彭睿懿
摘要:在农村学校,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开口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在此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策略
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才能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该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力,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自然会加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二、话题设计,独具匠心
要上好口语交际课,教师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让他们有话要说,乐意说,因此在话题的设计与挖掘方面得多花点心思,多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从日常生活中摄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口语交际话题的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世界,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才会乐于参与。
如“母亲节”到了,可以要求每位同学陪母亲说说话,聊聊天,打开话匣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母亲的理解和爱都“倒”出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他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等节日都可以设计出类似的话题,既不刻意做作,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发布小小新闻,介绍一位亲人,当当节目小主持人。提个小小建议,诸如此类话题都可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中选取,以满足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需要。也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话题,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为大家所关注,街头巷尾议论较多,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符合其生活实际与发展需要,更能增强其口语交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训练方式,多种多样
口语交际训练即可和读写训练相结合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形式,缺乏新意,就不能让学生“说”兴大发。
同样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教师可以采用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复述方式;或变换角度,或变换文体,或变换结构。这样做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样是课堂上的互问互答,既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问多答或抢答的方式。这样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能促进质疑问难能力的提高,还能锻炼学
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同样是同学之间的辩论,既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开放”的方式。开放的方式就是除了“主席,计时员”以外,在场的人都可以参与辩论,你辨我驳,多方受益。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不断探究,在平常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一定能彰显出他的勃勃生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灿烂明天一定会如期到来。
第二篇:体验,让农村孩子也爱上作文
体验,让农村孩子也爱上作文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九华中心小学保桂兰
联系电话:***邮箱:bgldyx@163.com
【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多带有强迫性,学生“怕作文”成为一种通病;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单调的生活,让学生缺失了感悟生活和捕捉精彩的能力,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也一点点地枯竭。大部分学生写文章时,成了“无米而炊”的巧妇,他们围绕主题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没有真情实感,只是无病呻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农村小学体验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愉快体验、在细致观察中轻松体验、在感受生活中真情体验、在放飞想象中丰富体验,使农村孩子也爱上了作文。
【关键词】体验农村孩子作文
【正文】
《课标》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多带有强迫性,学生“怕作文”成为一种通病;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失去了很多。他们没有了“偷采白莲”的窃喜,没有了“卧剥莲蓬”的愉悦„„单调的生活,让学生缺失了感悟生活和捕捉精彩的能力,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也一点点地枯竭。大部分学生写文章时,成了“无米而炊”的巧妇,他们围绕主题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没有真情实感,只是无病呻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农村小学体验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让农村孩子也爱上了作文。
一、在亲近自然中愉快体验
根据课标关于“努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的精神,我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各种情境,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增强积累,让学生用童心去感受自然,用童眼去观察自然,用童身去体验自然,用童言去描绘自然,体验表达的愉悦。
当春天来临时,我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里、小河边,寻找春天的足迹,学生轻松愉快地写下《春天来了》《美丽的春天》《春姑娘的足迹》等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
何胜男同学这样写到:“小河边,静静地站立着一排垂柳,细长的柳枝就像少女垂 1
下的长发,那柳枝上已经钻出了许多鹅黄色的牙儿,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河岸上的小草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有的头上还顶着晶莹闪亮的露珠,就像是忽闪着的好奇的大眼睛。稀疏的草丛中,一些性急的野花已在忙着争奇斗艳,有的吹起了小喇叭,有的抹上了红胭脂,有的穿上了白纱裙„„几只小蜜蜂落在了花朵上,开始了永不停息的劳作。”就在田间地头的观察体验中,学生找到了春天,发现了美,并用优美的文字描写着乡村的美景。
作文,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一对灵性的耳朵和一颗善感的心灵。体验作文打破了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给孩子松了绑,减了压,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亲近自然:在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趣,留心“零落成泥碾作土”的率性,倾听花开的声音,让他们在愉快地体验中描绘出生命的色彩。
二、在细致观察中轻松体验
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把实验引进课堂,让学生从中学到观察的方法。在执教《有趣的实验》这堂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我这样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同学们睁大双眼,屏息凝神,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投放硬币的?水面有什么变化?硬币又是怎样沉入水底的?
有了亲眼所见,又因为有了教者适时的观察指导,学生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自己看到的情景。
生1:我看到了老师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硬币的边缘,小心翼翼地沿着杯壁轻轻把它放入水中。(师点评:你观察很仔细,所以‚捏着边缘‛‚沿着杯壁‛就描述得很准确。)
生2:我看见水面轻轻颤动了两下,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我发现水面微微有些隆起。(师点评:你很了不起,观察到了细微的变化。)
生3:我看到那硬币下沉时,没有了那沉甸甸的感觉,倒像秋风中的落叶,飘飘悠悠地往下,再往下,最后很不情愿地打了个旋儿,才沉到水底。(师点评:你不但会观察,而且还能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把硬币下沉的情景描述得生动而又形象,让没有看到的人听了也仿佛看到了那情景一样。)
在这里我将观察指导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是在实验前提示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水面的变化以及硬币下沉的情景。教师努力将无意注意转化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将观察的过程人为地放大,如慢镜头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让学生用一双慧眼,把实验过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第二层是在交流时,主要用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时,不仅要看得准确,看得到细微的变化,而且观察时要积极参与体验,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获得体验。
习作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让学生积累了鲜活的写作素材,确保习作时“言之有物”。
三、在感受生活中真情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农村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见识远不如城里孩子那样广。
在准备《我喜欢的一种小吃》这篇习作之前,我了解到全班49名同学中,真正走出去吃饭或品尝过特色小吃的人寥寥无几。一提要让他们谈谈自己喜欢的特色小吃,便个个面露难色。
是呀,不能怪他们,我们农村孩子见世面的机会少,不少家长认为:吃饭吃菜图个饱,有鱼有肉就是好。带孩子去尝什么特色、吃什么品位,在农村家长看来是奢侈,是铺张浪费。
为了写好《我喜欢的一种小吃》,我们集体品尝了兰州拉面,没有想到,就只是让他们尝了拉面,在习作指导时,他们就一改以往“听老师讲”的状况,变成了他们在告诉我“拉面师傅怎样拉面,面怎样诱人,自己的吃相如何”等等,那一节课,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可以这样说,那一回的品尝,不仅让拉面的色装点了孩子们的笔端,而且也装点了孩子们的记忆;那拉面的香不仅飘满了他们的习作,还飘满了他们的童年„„
性急的冯天在文中这样写到:‚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面就出锅了。筋白的面,香喷喷的牛肉,再加上鲜绿的香菜和葱末儿,一切都是那样诱人。看着,看着,我的嘴里竟满是口水,忙迫不及待地卷起一大筷子面就往嘴里塞。哇,好烫!我忙吐出被烫得生疼的舌头,用手一个劲儿地扇风。‛
同样是面对刚端来的一碗面,文静的宋鸽这样写:‚我先夹起一块牛肉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啊,真香!接着我挑起一根面丝儿,想看看它究竟有多长,我把手臂伸长,伸长,再伸长,人都快站起来了,可面还是没有到尽头,我想:该不会这么满满一大碗就只有这一根面条吧。‛
有了“以身体之” 的实践,就有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就有了学生的生花妙笔。为了感悟“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我们带领孩子们来到立交桥下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野炊的活动,于是一篇篇《难忘的野炊活动》便在孩子们的笔下鲜活的生成了。为了体验中华传统节日的情结,我们让孩子和家人在端午节这天亲手包粽子,这样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习作《五月粽子香》。因为在感受生活中学生获得了真情体验,所以
在提笔作文时,即使是那些平时嚷着没东西写的后进生,也同样能洋洋洒洒地写出几百字来,而且还常常能从他们的文章里找到与众不同的精彩句段来。
四、在放飞想象中丰富体验
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和特长,年级越小,幻想越丰富,越大胆,越离奇。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蚁穴。”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唤醒他们心中曾经经历过的经验和印象,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为此,我从不轻易放过放飞他们想象的机会,让他们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表达。“只有儿童心底流出来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下面就是我的一次即兴作文教学纪实。
听说台风‚韦帕‛将要影响我市,根据上级要求我市各校将放假一天。为了不引起同学们的恐慌,我很平静地宣布了这一消息。没想到我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沸腾起来。
只见有的同学故作惊恐状‚抱头鼠窜‛,有的同学鼓着腮帮冲周围的人拼命‚呼啸‛着:‚我是‘韦帕’,我来了!呼——‛还有的同学围在一起手舞足蹈地谈论着台风袭来的情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不到惊恐,看不到害怕,他们对‚韦帕‛的‚来访‛倒是感到很新奇。
望着各具情态的一群孩子,我想起了《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真情实感。‛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我脑海里迅速产生了:我要不留痕迹地进行一次想象习作教学。
师:同学们,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在聊些什么。愿意告诉老师吗? 生1:听我姐姐说,台风虽然可怕,可它的名字大多数都很好听,比如:‚韦帕‛、‚玫瑰‛、‚凯特‛等等。
生2:我昨天在电视里看到,台风大多数是用女性的名字来命名的。
(原来孩子们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了台风的有关知识。)
生3:听说‚韦帕‛影响我市时,最大风力可达十级。我们曾在语文课上学到过有关风力的知识,十级的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呢。我想台风袭来时的情景一定是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狂吼的风声淹没了地球上的一切声响。在我们眼里一直岿然不动的大树,此时也不得不低头弯腰,俯首称臣,小树苗更不用说了,它们一个个早已五体投地了。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描述更形象。
生:我想台风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关紧我家所有的门窗,拉掉电闸,等风过了再出
来。
……
同学们畅所欲言,毫无拘束。就这样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我们聊了台风的名字,想象着台风袭来的情景,介绍了自己防范台风的方法。
见孩子们想象得那样精彩,于是我对自己说:‚要让孩子们的想象飞起来!‛
师:台风所到之处庄稼倒伏,房屋倒塌,会给我们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为了让家乡免受灾害,我真想给‚韦帕‛打一个电话。
(‚打电话?‛同学们先是一愣,忽而两眼放光。我知道他们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师:如果让你给它打个电话,你会说什么呢?
生1:韦帕,我的家乡风景如画,你难得来一趟,千万要慢些走呀,慢些走,把这里的风景看个够。
生2:韦帕小姐,你的名字多么动听呀!我想你也一定长得很漂亮,千万不要成天鼓着个大腮帮。
生3:韦帕先生,你好!听说你高兴起来的时候喜欢狂奔。你可知道,就在你一路狂奔的过程中,有多少生灵会丧失生命,有多少人会无家可归?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说呢?
……
同学们仿佛真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与台风‚韦帕‛通上了电话。见时机已经成熟,我摊出了自己的底牌:‚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围绕台风‘韦帕’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你感到有困难吗?‛
‚没有!‛同学们这时候才知道我早有 ‚预谋‛。不过,他们显得很坦然,因为有了刚才毫无顾忌的畅谈,再加上老师并没有任何限制,这样写文章有什么难的。于是一个个很有特色的作文题便应运而生了。
师:想好你的作文题了吗?
生1:等台风。
生2:画台风。
生3:我给台风打电话。
生4:韦帕,请你慢些走。
生5:智斗韦帕。
……
师:愿意写一写吗?
生(齐):愿意!
这样的对话在我们的习作课上出现的几率太少了。看着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提笔作文,我开心地笑了。
孩子和成人一样,在心灵深处有着一个玄妙的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体验,就是激发儿童创作兴趣的催化剂,它淡化了作文的痕迹,为儿童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习作氛围。在尽情的倾吐中,它为儿童开启了一扇别有洞天的心灵之门,让农村孩子的作文也精彩起来。
第三篇:能说会道也吃亏美文
隔壁王大姐能说会道,人缘极好。可近日来她跟我抱怨,就因为太能说,经常吃亏。
比如有一次,王大姐瞧着菜市场里一个熟食摊的酱花生不错,就买了半斤回去。在购买过程中,王大姐又是试吃,又是询问酱花生的制作工艺,还聊到自家早餐常常很单调,只有稀饭配咸蛋。热情的摊老板小高就顺势给王大姐出各种主意,帮她解决难题。
一来二去,王大姐和小高就混熟了。那之后,只要王大姐再想买酱花生或其他熟食,基本都在小高的摊位买。有时王大姐不想买,但小高热情地来一句“今天要不要带点什么呀”,也不由自主地上前购买。
但王大姐说,这些都不是麻烦事儿,因为反正都得吃。
“关键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小高的摊周围多了很多熟食摊。我好奇呀,心想:和小高的制作工艺相比,那些熟食摊做出来的食品味道是好还是差?价格是贵还是便宜?可想归想,我迈不开腿。你说,我天天只在小高摊位上买,若哪天突然转向别的摊位,那小高会怎么看我?因为要照顾熟人的摊位,我错过了很多购买其他熟食摊食品的机会。这样一想,我觉得我吃了大亏。”
说到这儿,王大姐问我:“小张,要是你,你会怎么办?你会当小高的摊是透明的,而跑到其他摊位去购买他们的食品吗?”
我笑了笑,说:“我可没您这样的烦恼。因为我跟小高不熟,我跟其他摊的摊主更不熟。我买东西,都是瞧着不错,就默默地买。若菜市场类似的摊有很多个,我就这家买一买,那家试一试。所谓货比三家嘛,等比较完了,我觉得哪家的东西又好又便宜,再经常购买。不过,即使是常在同一个摊位购买,我也尽量少说话,争取不和老板混熟。”
“争取不和老板混熟?”王大姐不解。
“对呀,正因为不熟,当我一朝‘翻脸’转身走向别的商家,我和摊老板的关系才不至于那么尴尬。”
王大姐不住地点头:“有道理有道理!看来,以后我得注意场合管好我这张嘴了。买菜时多‘闭嘴’,争取不和老板混熟,那就可以避免吃亏了!”
第四篇:让学生“能说会道”
让学生“能说会道”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赞可夫认为“发展语言的工作应当首先指口头语言,因为口语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形式”。据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所用表达方式占得比例为:口头表达占95%,体态语言占4%,书面或其他形式的表达占1%。口语表达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口语表达的运用空间越来越大,时效性也越来越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3-7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口语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能力、增进心理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从事低年级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沟通时都比较吃力,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因为年龄小,模仿能力和表现欲都特别强。综合这些特点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表达要求简单化。
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学生受年龄限制,识字少,既看不懂太多文字要求,也听不懂长篇大论的道理说教。他们感兴趣的是儿歌、故事,因此我把一年级的说话要求变成简单的四句话,像儿歌一样方便他们记忆:脸上带着笑容;眼睛看着对方;说话声音洪亮;句子表达完整。并且把它抄在黑板的一角,开学前几个星期的语文课上课之前先念一遍,边教他们念时我边做出相应的举动,这样学生不仅很快就记住了前三条内容,而且不需要多加解释就明白是什么意思。有了标准,学生才知道该怎么做。
一年级下学期我执教人教版 本做到以上四点。由此我想:简单清晰地说话要求,培养学生口语表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二、口语表达内容有趣化。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因素决定他们的学习更加是以兴趣为前提。因此,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想说、乐说、大胆地说。
每学期除了上好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我还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了故事续编、看图说故事、谁是故事大王、我最喜欢的季节、成语故事大王、神话故事大王、讨论小学生要做好哪几件事、读故事讲道理等口语训练活动。
1、提前一周布置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2、活动开始时分学习小组轮流讲述故事,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讲述交流的机会。
3、推选代表上台讲述,老师适时指导。
4、共同评选,现场颁奖,营造明星效应,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三、口语表达评价多样化。
每个学生心里都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课堂上有机会当小老师是最让他们开心的一件事。在口语训练活动中,除了老师给予评价,让其他学生也有评价的机会。因为评价也是进行口语交际,在培养学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能大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这个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声音洪亮——能让周围的人都听见;什么是表达完整——能让大家听明白;也会清楚为什么要面带微笑说话——那会让听的人心情更愉悦。这样的互动,也是在培养学生“听”的 能力,他只有认真听了才能给予评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口语交际《续编故事》,我把教学重点列为能完整的说和正确的评。课堂伊始我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评分标准,发现学生在续编过程中有努力做到几点标准,站起来评价的学生能有理有据的打分、评价。这种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了课堂小主人的自觉,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四、口语训练过程精细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把目光投注在几节口语交际课上,更要多多关注学生开口说的每一句话。换而言之,口语训练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语文课上,学生看图描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点,训练他会观察图画,会有序的表达——远近高低,前后左右,这是为看图写话打下基础;回答问题,姿态大方,不摸头发摸衣服,声音洪亮能让同学们都听见,眼睛直视老师面带微笑,这是为以后与人进行良好交流沟通做好准备。
入学之初,有些学生难免出现磕磕巴巴、有头无尾的情况,老师要特别关注,倾听学生的每一句回答,并作出正确的引导。比如一年级最常问“你在图画上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等问题,学生很多都是直接给个答案“花草”“勤快的狮子”“加一加”„„这样的说话就是不完整的,老师要细心捕捉,给予提示:你是在告诉别人,就要说明白是哪里有什么,要说的具体一点,让没有看图的人听到你的描述都能想象出画面;是谁喜欢故事里的人物,如果你能告诉别人你喜欢的理由,相信大家会相信你是真的喜欢他;你是在用“加一加”的的方法记哪个字呢?它是哪部两个部件相加?„„不断地向学生说要说具体、要说完整、要说清楚是没有用的,低年级学生听不懂这些抽象的语言,他必须要老师一点一点的引导他回答,他说完了说好了你再表扬他你说的很具体,老师都听明白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什么是具体完整。
五、口语训练内容练习化
首先,所谓的“训练内容”并非指老师规定孩子说什么,而是指朗读好每一篇课文、儿歌,背诵好每一首古诗、童谣。
其次,朗读各类经典文章是提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温家宝总理在多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经据典,让国人觉得我们的总理温文儒雅,让全世界都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的文章读得多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养也得到提升。
第五篇:能说会道也莫言(范文)
能说会道也莫言
胡殷红
①莫言的责编拉着我第一次去见莫言,是他的小说《檀香刑》刚刚交到出版社。他虽名“莫言”,我却早已“如雷贯耳”。很早之前,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到北京,我们中国作协宴请他时,除了鲁迅外,他居然百里挑一地只赞美了莫言,而且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
②莫言笑眯眯坐在我对面,长成那样不能怨他,头发稀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挺壮一老爷们儿在前额头上别个彩色发卡,他自己是免得头发阻碍视力,而置别人的视觉感受于不顾就是他的不对了。伸出手来握,在他几十年的老手上,居然看到了儿童般的“胖窝窝”,翘起“二郎腿”,一只肉脚把旧皮鞋撑得鼓鼓囊囊。他的样子自由自在,可笑又可爱:烧包加得瑟。
③莫言看我直勾勾地盯着他脑袋,憨态可掬地摸摸发卡,像怕我伸手把那劳什子扯下来,其实我也没那么勇。你想啊,挺著名的一个人物了,仍能保持身心的悠然自得,容易嘛!聊到他的中短篇,尤其是说到《透明的红萝卜》,我慷慨地奉献了我能表达出的所有溢美之词。然后,不无遗憾地问他,看样子你以后就写长篇了?没想到,我只问一句,莫言回了我一堆:长中短什么都写,三匹马拉车。我总得从我熟悉的生活写起吧,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亲人都是我小说中的人物。高密东北乡是我的故乡,屋边的街、村口的树、流淌的河,身边熟悉的一切总在我脑子里转。写别的地方,我也写不像啊。只要写长篇我都回老家,触景才生情嘛。
④莫言极狡猾地在媒体面前制造了一个不爱说话的“谎言”。其实,莫言嘴皮子利索得很,莫言“名不符实”。就说他在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的演说吧,那叫一个“全球化”,那叫一个得体,那叫一个轰动。莫言告诉我说,他的笔名是自己取的,是因为小时候动手打不过别人,就编顺口溜骂人,学校告到家里来,被爹娘合伙暴打过一顿。噢,莫言是记住了那次为多话而挨的打。开始写小说,就把名字里的一个“谟”字拆开用,想警示自己少说话。我们聊了一个中午,我挤兑他这著名作家抽的是假烟,戴的是假名表,穿的也是假名牌,他这次回答倒简约了:可以省钱嘛。看来,别说见记者,他就是上电视,也是冬天大棉裤小棉袄,夏天布衬衫旧军裤,衣着审美水平“相当凑合”。
⑤30年前,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百年孤独》对莫言的影响可谓“巨大”。但30年后,莫言读到了它的不足,这表明了莫言的进步。他觉得马尔克斯和他有共同的缺点:都把短篇的情节写到长篇里去了。所以,提到“重复”这个问题,莫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列数“老马”作品中的不足时,真能算倒背如流。
⑥在《十月》杂志颁奖会上,莫言的《生死疲劳》拔了头筹。他把古典小说章回体做成小说各章标题,有人说他是“旧瓶装新酒,故弄玄虚”,可这个小伎俩确实是奏效了。尽管我也觉得莫言这么个写法,跟穿旗袍骑自行车似的。对此,莫言给了记者们一个非常合理的说法:我不是想创新出奇,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章回体的标题字数多,能全面地把这一章的内容概括出来,也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我的小说怀念起中国古典文学。大家听听,想通过个小标题就能让现代“哄客”们怀念古典文学,他也太会说辞了。但我确实认为,他让一个地主“猪狗不如”地“千年等一回”,等着做牛、做驴、做猪、做狗、做猴,这种奇思妙想只有莫言那个大脑袋能想出来,看似写历史,又像写现实。这部作品中,有让人读来笑得喷饭、也让人想哭的语言艺术,不服不行。可以说,莫言的每部小说都是语言狂欢,感觉诡异,并且颇具庄子“鲲鹏万里”的想象力,细体味,含意都挺深的。正如他著文说他是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⑦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他本人的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密切相关。莫言从小懦弱,家里穷,常受人欺负,胆子还小,别说杀鸡,连看杀鸡都不敢,但他的作品却总是“杀气腾腾”。这要按心理学家分析,那一定是他童年“印痕”造成的,难怪他明明能说会道,又总要求自己“莫言”呢!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6.(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京赴作协宴会时只赞美了莫言,并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B.莫言见到“我”时头上别着彩色发卡,是免得头发乱,并阻碍视力,他自己并不在意形象如何,但是怕我伸手把那彩色发卡扯下来。
C.魔幻现实主义曾在中国风行一时。莫言读到《百年孤独》时就认识到了它的不足,认识到了马尔克斯和自己有共同的缺点——都把短篇的情节写到长篇里去了。
D.莫言从小懦弱,家里穷,常受人欺负,胆子还小,但他的作品却总是“杀气腾腾”;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他明明能说会道,却又要求自己“莫言”。
E.本文作者在写自己采访莫言时,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来展示出作家莫言独特的个性特征。
(2)文章②③④段文字写出了莫言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请赏析第⑥段划线语句“尽管我也觉得莫言这么个写法,跟穿旗袍骑自行车似的”,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16.(1)选D项2分,选E项2分。(A项还有鲁迅。B项原文是“像怕我伸手把那彩色发卡取下来”。C项30年后,莫言认识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不足。)(2)①率性自然、自由自在、可爱:一壮老爷们儿在前额头上别个彩色发卡。笑眯眯坐在我对面,握手让人看到了儿童般的“胖窝窝”,翘起“二郎腿”,一只肉脚把旧皮鞋撑得鼓鼓囊囊。憨态可掬地摸摸发卡。②生活俭朴:见记者穿破皮鞋,抽的烟、戴的表、穿的衣服都不讲究。造型保持冬天大棉裤小棉袄,夏天布衬衫旧军裤。③善于自警:嘴皮子利索、演说有“全球化”境界,但以笔名“莫言”来警示自己少说话。
(3)①含义:用“穿旗袍骑自行车”的比喻手法,(1分)写出了莫言小说的现代性内容与古典小说章回体式的小说各章标题的巨大反差,使得语言更形象生动。(2分)
作用:②此句承上启下,(1分)用“尽管”一词承接了上文某些人评价“故弄玄虚”,过渡到下文莫言对自己创作手法的解释,表达了莫言创作理念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重视与坚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