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宗教观
我院举行”大学生宗教观”争锋论坛活动
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树立宗教观念.4月21日下午,学生会主席张泷与部分11级学生代表在工程楼216就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本次活动中,主持人创造性的使用了幻灯片的方式对当今中国的宗教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个个精彩的视频,一幅幅生动地图片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宗教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参加论坛的同学说:“虽然宗教有抚慰人心灵的功能,但也可能控制人的精神,使人变得消极。同时宗教也可能成为人群分裂的诱因,成为政治渗透和斗争的工具。向善、行善并不一定非要参加宗教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适当地娱乐也能促进心灵的健康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宗教的两面性。”
通过本次论坛对同学们正确对待宗教,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宗教问题。
第二篇:宗教观问卷总结报告
**学院大学生精神生活及宗教意识
调查报告
在宗教政策上,我国的主张是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形成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宗教都以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通过对我们学院宗教意识进行调查后总结出:全院751人作为调查对象,信仰佛教的人数为227人,占总数约30.23%,道教信徒为0,基督教信徒为29人,占总数约0.04%,天主教信徒7人,占总数约0.01%,目前不信仰,但将来也许会信教的人255,占总数约34.00%,目前不信教,以后也不会信教的人232,占总数约30.89%。
参加过宗教活动或者其他聚会组织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参加过的人数为313人,占总数约41.70%,定期参加的人数为7人(据了解都是基督教徒去祷告),占总数约0.09%,以前未参加,但将来也许会参加人数为230人,占总数约30.63%,从未参加过,将来也不会参加的人数为201人,占总数约26.76%,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家庭熏陶了解宗教或其他团体组织。
最后综上总结: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概况
据我们在**学院分发的调查问卷显示,信仰宗教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约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相对少得多。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中各有约一半人数认为自己现在或以后都不信仰宗教,或者现在不信,以后可能会信。二.大学生接触宗教活动概况
通过调查结果得知,在接受调查的七百五十多名学生中,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有参加过宗教活动,其中有7个同学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其余同学都回答从未参加过宗教活动,其中有一半认为自己将来可能会参加。三.大学生了解宗教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较多的(约300名,约占五分之二)是通过家庭熏陶来了解宗教的,而通过宗教书籍,学校相关课程和信教的教师了解宗教的学生人数相当,各自所占比例不大,其他通过私人聚会、熟人朋友介绍、传教人士引导和散发的小册子、传单了解宗教的在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四.正视大学生的信仰
道德标准的尺度在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是不触犯法律、遵守校规的大学生,你就不能说他道德标准低。在我国只要是正规的宗教组织,其宣传主旨大致围绕真善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些信仰宗教大学生以“爱人如己”来作为自己的准则,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再者,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宗教真善美的原则熏陶下,大多能积极地投入社会,服务社会。例如:参加青年志愿服务,当义务教师,在福利院做义工,义务为老人打扫卫生,在孤儿院陪小孩子等。这种服务都是他们自愿而非强迫的,并且不带任何报酬。
五.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大学并不是宣扬宗教信仰的地方,因此,诸如大学生在学校内宣扬宗教的行为必须严令禁止,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还应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第二,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选择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三,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注重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在国际国内“宗教升温”的大环境中处变不惊,自觉作出正确选择。
**学院学生科
**学院自律会治保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第三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宗教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宗教观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分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一是要把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二是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现实平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大学生;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59-02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更关系到未来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显得十分必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价值性质、价值评价标准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支撑范畴,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三个层面具体凝练、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其特点:第一,鲜明时代性与亲民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框架当中最本质、最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它影响并决定着所有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与亲民性表现在:在对人类以往精神文明成果的高度凝练基础上,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的同时,集中体现在对时代要求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的关照,24个字,12对范畴,无不彰显了这一特点。第二,深厚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的。它凝结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俭廉政”“仁义礼智信”等精华,符合现级阶段基本国情,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实践特色,更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第三,精神引领的进步性。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崇高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社会主义现阶段时代的要求和人民大众的需要,更应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这种核心价值观必然包含高尚和值得人们为之奋斗,不惜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引领人们为实现中国梦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奋勇前行。
二、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新阶段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新阶段,特别是信息化、微电子时代,西方文明以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形式渗透进来,反映在高校,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充斥,使一些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出现理想信念淡化、功利主义在先,遇事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些行为必然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冲击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二)高校的历史使命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是国家人才的资源库,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理应担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宗教观。
(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目前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发挥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作用的状况。高校思政教育一直存在方法、手段、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说教生硬灌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学生信仰教育的接受规律的研究缺乏关注。
三、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宗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正确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可小觑的方面。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三个层面具体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构架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厦,既有政党国家顶层设计的引领,也有社会制度层面及机制保障,更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每个公民,包括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只有深刻领会了其内涵,才能高度认同并积极投身其中践行。
2.在高校深入开展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占领高校思想阵地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宗教不甚了解,认为宗教很神秘,也有年轻人出于猎奇心理或逆反心理而选择宗教。作为一种有神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在大学生中,要强化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逐步使大学生确立无神论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占领高校思想阵地。在高校,通过开办宗教知识讲座、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全面了解宗教的起源,认识宗教的本质,纠正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偏差,逐渐消除宗教的神秘感。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复杂情况,识别真假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宗教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但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与社会文化结成千丝万缕的关联,有其存在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正视宗教存在的现实性。高校应引导大学生以包容和平和的心态对待宗教社会存在的现实性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任何宗教,在世界观上表现为以神灵信仰为特征的有神论,在人生观上表现为消磨人的精神意志,消解人的进取精神的宿命论。但是宗教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和心理调适作用。在现阶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裨益的,所以引导大学生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不能绝对否定,也不能简单粗暴。
(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现实平台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是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群体思维、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约束学校整体行为以及师生员工个体行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直接的资源[3]。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静态布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渗透、一笔一画、一文一图的折射,都应是积极健康、奋发有为的引导。二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动态引导。加强对各种社团组织的领导,关注各种社团组织活动的动态,防止有人利用这些组织开展非法传教活动,坚持各种文化活动、讲座等的思想和方向的正确性,将立德树人的德育融化寓于各种活动中。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现实途径,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高校通过开展“科技、医疗、文化三下乡”、扶贫支教、爱心奉献、志愿者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价值追求中提升价值品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从宗教信仰中走出来回到现实。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成长和谋求就业中必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与问题,这种心理的压力造成他们的种种困惑。个人力量的渺小、无助感,使部分大学生无奈地主动接近宗教。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成熟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贴近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让核心价值观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他们内在的信念,润物无声地影响他们外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1-10-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1-10/18/c_111105580.htm.[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EB/OL].[2014-02-27].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31113028/1.html.
第四篇:读《我之宗教观》
读《我之宗教观》
印顺法师(1906-2005)在开篇即说:“我是佛教徒。‘我之宗教观’,是以佛教的见地来看宗教,看宗教的价值,看宗教的深浅不同。”
Religion一词,本是泊来语;却也解释得通。宗即宗证,教为教化。自证、化他,由内观而通达无我。
《我之宗教观》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非只谈佛教,亦论孔孟、老庄。儒释道本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一论一明。
被看作“初学入德入门”的《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在梵语中,“迦耶”译为身,是积聚的意思。佛法中“我见”,与儒学中所指相同。儒者以修身为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以致知,即知止于至善为先,以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为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佛法,亦强调自修其身。身心清净,自由自在;着重自身修治的小乘,与儒家大人之学无二义。而依大乘真义,“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萨以是初发心”,以利他为先。此是分别。
在印顺法师看来,儒者是世间的,佛法是出世的,是出世而又入世,世出世间无碍的。而道家则不同于两家,重自然,重于天道。《老子》说“天之道”,“人之道”,主张法天道以明人事。
书中如此说到,“人心,人间,是当前的现实。无论是寄心大道、天国,或者现证涅槃,依旧在人间;佛与阿罗汉们也还是穿衣吃饭,生活于人间。‘如来见于三界,不如三界所见。’”
合上书本,启示甚明。
正觉的宗教,确提供人类新生的最佳方法。
高行健在《我与宗教的因缘》中写到,“佛堂净地让人清净,是个好去处”。
印象深刻的寺庙,有武汉的古德寺,“心性好古,修之以德”。西安的卧龙禅林,寺院里处处悬挂着“照顾话头,念佛是谁”的竖匾。
寺庙形状尽不相同,你我有无信仰,或信仰不同,皆能有所体悟。
这次朋友去香港修行一周。在寺院每日学佛。睡简单的通铺。过午不食。四点半起床早课。最后一天,恰逢开光大典。因缘殊胜,她说看见佛光。从头顶灌入,直至脚心。
她已与早前时候大不同。早起读经,傍晚施食。面色红润,心态平和。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宇宙待解的谜。
作者信息:李仕辉 ***
第五篇: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学习心得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场党委组织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我了解马克思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和民族问题有关的宗教问题。
学习后,让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伟大意义,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由来,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让我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解决好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通过学习《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从而提高我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同于阶级,不同于国家,不同于政党,也不同于种族,而是一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实体,并有着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同样由于民族存在引起的民族问题,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同于阶级问题、国家问题、政党问题和种族问题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新世纪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就不同问题所发表的有关宗教的论述,当代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和阐发。这很正常,因为时间、场景和人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怎样解读和阐发,一是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即要有理有据;二是要在实践上行得通,即合乎国情,合乎实际,合乎民心。
宗教是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其他社会事物、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维度。宗教发展既有内因亦有外因,宗教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互动使宗教创新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我们对宗教的认知,与60年前相比,与30年前相比,都已大不相同。即使如此,我们的认知还会发展变化,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仍旧继续,宗教的存在、发展和变化没有终结,我们的认识发展也就不会有终点,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社会里,人们将宗教视为文化这种价值取向会营造一种宽容的社会心理氛围,这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善良愿望和社会舆论,即在**不安的当代世界里,宗教不能成为偏执、欺诈、怨恨、误解和冲突的根源,而要成为善良、宽容、精神升华与社会和谐的动力。认同这一共识的人,既有归属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人士,也有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士。这种社会认知与心理底线,有利于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和扩展,无形中也减少了社会各方面将宗教作为政治武器的可能性,而且随着新世纪世界格局与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认同这一点的人正日益增多,而将宗教作为第二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则越来越不受欢迎或引起人们的反感、质疑和警惕。
认识我国各民族问题,解读中国宗教,可能有多种角度。但不论怎样的认识和解读,都不能背离基本事实,不能离开群众路线与实践检验这两个尺度。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树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观、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最可靠的锐利武器。就中国来说,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观,认真制定和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民族问题,将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