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体现
姓名:邱记英 学号:11021405010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主要是研究并实践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人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如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本论文就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试用哲学的观点例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英语学习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因与外因;质变与量变;英语学习与教学
现象与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英语是表音文字,但是和某些表音文字(例如俄语)相比,英语中音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一音多形和一形多音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音素可由多个字母(组合)表示;另一方面,一个字母(组合)又可以表示多种读音。这种现象很容易掩盖英语是表音文字这一本质。在入门阶段,我学习单词的拼读和拼写时,采用的做法是:不是从语音入手,通过分析单词的音节、音素,了解单词的音和形的联系,掌握单词的结构,有效快捷地识记单词;而是象教学表意文字那样,把一个单词分解为若干个孤立的字母串起来记忆,例如:b-o-o-kbook, h-o-m-ehome。记单词象记电话号码一样,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效率很低。经常在老师要求听写的头一个晚上把某课的单词背得滚瓜烂熟,但第二天却把单词忘得一干二净;结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极大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后来随着学习英语的时间长了,对一些特定的字母组合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般看到一个就自己会拼读了,而且凭读音听写出来的的单词正确率也大大提升;再加上老师的不断肯定,英语的学习兴趣便越来越浓。
无可讳言,英语在形和音的关系上错综复杂,给初学者带来不小的困难,但它毕竟是表音文字。表音,形和音的联系,才是事物的本质,是主流;而音和形中的种种变化则是非本质的现象,是支流。英语学习绝不可为这种现象所迷惑,因噎废食,在词汇学习中特别是入门阶段,置“音”和“形”的联系于不顾,孤立机械地背记字母,以至迷失方向,事倍功半。
可喜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内外英语教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设计编制一套以语音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体系,为英语学习和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澳大利亚Evelyn Garrard女士的Phonics(福尼斯)教学法、马承教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章兼中教授的“直接拼读法”,具体教法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其共同之处:从语音入手,以音和形的联系为切入点,有效地解决单词的拼读、识读问题。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上文所说的英语中“一音多形”和“一形多音”现象,形形色色,变化多端,使初学者眼花缭乱,难以招架。以字母A的读音为例,flag, take, past, tank, palace, tomato, potato, about,water等单词的构成和其中字母a的读音错综复杂,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初学者也难以了解掌握。作为英语教师,既不可能一下子全盘托出教给学生,也不应该零打碎敲,碰到哪个教哪个,使学生感到扑朔迷离,无所适从。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力量先解决主要矛盾。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解决有关英语语音的拼读和拼写问题,主要矛盾在于重读音节,特别是那些有读音规则可循的现象,例如元音字母在闭音节、开音节中的读音,以及辅音字母中一形多音但有规律可辨的情况(如c读/s/和读/k/的规律:centre,city, cat,come, cut;辅音字母g读//和读/d/的规律:gas, got, give, flag, gentle, large等等)。至于非重读音节中的问题(如palace,above等)和不常见的语音现象(如tomato, potato, chef, xylophone等)则属于次要矛盾,留待以后接触这类现象较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再解决。语法教学中同样存在分清主次的问题。以动词时态形式为例,从理论上看可以构成16 种之多,加上其被动形式则多达32种,但并不都出现于实际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最多不过十一二种,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把这些时态形式都教给学生。首先应该集中力量学好“一般现在、一般过去、一般将来、现在进行、现在完成”这五种最基本时态的主动形式。掌握了现在进行和现在完成两种时态形式,把助动词be或have改为相应的过去式was, were或had,即构成了过去进行时或过去完成时。各种时态形式的意义也有主次之别,同样应以掌握最常见的基本意义为主;其它意义待在教材中出现这种现象时再告诉学生。
教学中务必分清主次,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切勿一步到位,以至事与愿违。
内因与外因
事物的发展变化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的影响。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好英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是基于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充分发挥“内因”的积极性。同一个教学班、同一个教师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悬殊,正是内因不同的反映。
因此,在认识到“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教”的地位和作用。“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侧面。在教和学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优劣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一个教学班由于换了一个班主任而学风大变,或焕然一新,或每况愈下。这就是外因所显示的作用。因此,决不能片面强调“内因”而低估或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坚持内因与外因统一的观点。既要防止忽视内因的作用,教师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也要防止忽视外因的作用,放任自流,教师无所作为。
要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上所暴露的缺陷和失误。在这类问题面前,要学习商业和服务部门视顾客为“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那种精神,严以律己。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应首先从主观上教学上找原因,检讨是否是由于教学上的失误所造成。例如:学生将form误写为from,低年级学生学习新词时用汉字或汉语拼音注音等,都应归咎于教学上未能让学生建立语音意识,培养拼读拼写能力所致;语法运用不当则与讲练有关;书写潦草、作业马虎等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都可从教学策略上找到答案。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教学上。反思教学,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才能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深为学生爱戴的教师。
在大学期间,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同时也为提前适应自己将来做教师的这个职业,找了几份家教的兼职,分别教不同年级学生的英语。有些学生自己感觉已经很尽心尽力地在辅导,可效果却甚微。但是有些学生只要稍微的点拨,就会取得或大或小的进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作为辅导老师,“教”是这其中的内因,而学生的“学”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过“教”这个内因起作用的。而学生的“学”这个外因又影响着老师的“教”。于是在家教一段时间后,便反思了一下,如何将内因与外因有机地统一起来。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对策。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就多讲解一些语法知识点,句型结构等,让其获得一个提升。对于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就多讲解基础的知识,再加上适当的练习来加强巩固。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渐渐地得到提升,“教”这个内因就起作用了,关键还是在于学生“学”的这个外因在影响着学习效果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量变的积累就会引起质的飞跃(质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言学习中量变与质变关系的生动形象的解说。儿童学习母语的全过程,由听到说,由读到写,由知到用,由少到多,由生到熟,都是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学习外语由于缺乏学习母语那样的有利环境和条件,提倡听说带动读写,听读带动说写,增多接触外语的机会。无论是口语带动书面语,还是输入带动输出,都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质的变化随量的变化而异,但又是隐形的,不易察觉。因此,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阅读在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但往往在阅读数量不多的读物后因觉察不到明显的收获,觉得不如作语法词汇练习收效显著而中断放弃。要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定数量的量变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和教育活动也同样是量变与质变的转化过程。无论过程长短,都是渐进的。在渐进的过程中,却孕育着质变的因素。教和学都不应急于求成,更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外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是学习了十年英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初中到大学都在学习外语,外语水平随着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初中外语刚启蒙的时候,就只会26个字母。而且反复的唱着26个字母的那首歌来记住所写的26字母;接着就是每天很认真把这26个字母分批的书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区分大小写,渐渐的达到能够书写程度,由听说带动读写。在牢固了26个字母这个基础之后,就开始了简单的由多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这些单词也是一个一个的熟读和识记,渐渐累积下来的。接着通过非常简单的语法知识将这些零碎的单词拼凑起来就学会了像 ”How are you?”, ”I’m six years old.”, “She is my sister.”, “My mother is a teacher.”, “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 等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比较简单的日常用语。这样就由先会读写单个的单词再连成简单的句子,做到由读写带动听说。继而由高中的比较复杂的语法和单词的记忆,以达到可以比较轻松地阅读比较简单的文章或小说;最后由大学里的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样就是可以跟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太大的障碍。并通过其他的渠道来将英语的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词汇学的开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英语里面很多由词缀或是组合等带来的词汇变化,跨文化交际学让我比较容易理解那些在通常语境情况下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等。这其实也是量变带动质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30年(第一卷)毛泽东.《矛盾论》,人民出版社,1937年,第256页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张正东.《论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思路》,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年07期
第三篇: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一切事业的指针,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新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应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新闻学大致分为七大块;新闻起源论,新闻本源论,新闻价值论,新闻属性论,新闻受众论,新闻功能论和新闻环境论。下面我打算从这七个方面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关于新闻的起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本能欲望,另一种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社会交往和劳动。之所以有这样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在于指导的哲学观的对立。第一种观点是在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指导下得出的。而第二种观点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得出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实践证明,第一种观点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错误的。而第二种观点则是正确的。决定新闻传播规模大小,新闻传播活动有无的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方式。人类最初传播信息的原因不是因为本能的要求,而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认识世界以便改造世界,这就要求进行信息交流。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规模也越来越大,最终新闻事业诞生了。可见,新闻的起源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新闻的本源是什末?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指导思想不同,有两种回答。一种从唯物论的角度来回答,一种从唯心论的角度来回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理解新闻本源,得出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这个正确的结论。新闻来自事实这个理论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新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不能随意更改。当前,从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可看出,不实新闻充斥西方媒体,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至今在西方,新闻的本源是什末,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新闻工作者意识到,仅仅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具体的事实,做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社会问题。新闻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寻求“总体真实”,寻求在“具体真实”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的内部规律性。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都被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就是科学的思想一旦被接受和掌握就会自觉地指导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同时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地,发展地观察事物,防止片面性,努力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做到新闻报道的“总体真实”。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相结合,有机地运动,就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完成新闻事业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使命。
新闻的价值是什末?当前,新闻界很难对新闻价值的定义达成共识,许多著名的新闻学者都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都有其科学性,并越来越完善。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价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履行的功能;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包括价值源,价值观和价值的实现三部分。因此在为新闻价值下定义时,要包含这三点。首先,要明白新闻价值来自新闻,而新闻来自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价值的定义里理应提及客观事实。其次,要理解价值观,即记者选择新闻的标准。定义中也应提及。最后,要认识到新闻价值是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这一社会实践实现的,定义中也应提及实现的方式。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科学的新闻价值定义应该体现新闻价值客观性(价值源,价值的实现)和主观性(价值观)的统一。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是什末?西方新闻学者在“客观主义”,“超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否认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认为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会舆论工具。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物质的关系的反映。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不难发现,新闻事业产生以后,很快便成为了政党,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成为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舆论工具。由此我们可以说,新闻事业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诞生,它已经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精神上也居于统治地位。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是其具有阶级性。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我们很难正确地分析出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也无法找到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支撑点。既然我们承认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那末我们也就承认新闻事业也具有党性。因为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政治家办报”,一步步层层深入,更为具体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丰富了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新闻来自社会生活,也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这对新闻学中的受众论有很大的启发。受众就是接收新闻的人民群众,他们
是社会的实践者,他们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观点和选择事物的标准。新闻报道只有贴近他们的实践和生活,他们才感兴趣。在马克思这一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受众第一位”的口号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解决受传之间的矛盾,更好地适应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
尽管西方新闻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受众的重要性,也在尽其所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但他们错误地认为,受众所想要的都应该给予,忽视了新闻传播事业引导舆论的功能。当前西方新闻界被色情与暴力充斥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推进者,但人民群众中也有思想落后的,既要避免忽视人民群众作用的“纯英雄主义”,又要防止一味跟着群众走的“尾巴主义”。因此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一直坚持满足受众需求与引导受众前进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而纯净的舆论氛围。
新闻的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的思想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舆论一旦形成并加以传播就会形成社会思潮,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舆论也是一种思想,如果正确,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错误,则祸国祸民。作为舆论工具的新闻机构,担负着传播舆论的作用。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引导舆论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以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恪守的准则。而西方新闻界在“客观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闻必录,不分主次,忽视了新闻机构引导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没有这种理念,西方新闻界在利润的驱使下,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社会效益,没有很好地承担起传承文明,引导舆论的任务。西方的媒体市场取向,受众导向,迫使媒体只能跟着手中的兴趣走,历次的调查都显示,美国以及西方媒体对严肃新闻的关注程度不断下降。西方受众最感兴趣的犯罪新闻是各家媒体抢夺的焦点新闻。媒体日趋庸俗化和粗鄙化,其结果是西方人的文化品位日益下降,道德观念日益沦丧。
新闻环境是指新闻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指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新闻的自由度程度。看待一个国家新闻自由发达的认识,首先要看它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什末程度,以及这种规律被本国的新闻事业运用到什末程度。西方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完全对立的,自由就是不受任何限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西方新闻界崇尚和追求绝对的新闻自由,要求拥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新闻自由。在利润的驱使下,新闻界展开了自由竞争,渲染暴力色情来吸引受众眼球,结果是西方新闻界黄色新闻泛滥,造成了社会的紊乱和社会道德价值的沦丧,造成了西方人的堕落,自杀比例不断上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性,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因此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提出新闻事业应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以保证正确的舆论方向。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着新闻宣传工作纪律,避免了在社会主义新闻发展史上出现黄色新闻泛滥这一负面影响。当前,经历了“自由新闻时期”的惨痛后,资本主义社会也认识到了“绝对新闻自由”的不科学性和不可能性,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加强了新闻的自律和法律的约束。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新闻者要强过资本主义新闻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对理论新闻学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国的理论新闻学不断的得以发展和完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种核心地位既体现在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进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主张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认为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同时,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同样把实践作为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几整体。
2、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确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而正确指导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因而其反映论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从而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人的认识是具有选择性和建构性的反映活动。
其次,人的认识是抽象、概括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活动。再次,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3、“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成都。”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总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破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运动总过程的原理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与“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中来,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到群众中去。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相统一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和领导方法中的创造性运用,它把基于实践的能动的反映论提升为认识路线,又把认识路线转化为群众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真理认识和把握总是有局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
把握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有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为什么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既然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那么,要判明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只停留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认识本身不能自我鉴定,当然也就不能成为检验自己的标准。而客观世界本身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不会也不可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不会也不可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所以,认识本身和客观对象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和沟通起来的桥梁、纽带,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的是更好地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而要切实推进真理的发展,必须按照实践标准的要求,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
二是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
三是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
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使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从理论方面来看,不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且,任何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其活力与生命力,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从实践方面来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如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善于学习。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第五篇: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指导工作实践——中青班交流发言材料
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指导工作实践——中青班交流发言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市委党校第*期中青班学习中,特别是近期密集学习了*省大学蒋俊明教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正确的党史观》、省委党校*教授《青年干部的哲学思维方法》、市商务局*局长《青年干部成长之道》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与任务》关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论等理论和实践案例,让我对于如何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指导工作实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生动的感悟。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四大思维、坚持四项工作基本原则。
一是培养战略思维,坚持求真务实。
战略思维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高度,是在统筹目标与手段、现在与未来、局部与全局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全局性的认识。战略必须“求真”,就是立足发展实际,也要“务实”,就是有明确目标、具体举措以及狠抓落实的战略执行。当前,*市市委市政府将产业强市明确为“一号战略”,就是立足我市实际做出的重大战略规划,是实现“争得城市荣光”的路径安排。“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上来,从实际工作出发,以“跑起来”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之以恒抓好落实,为产业强市战略转化为现实贡献力量。二是培养系统思维,坚持开拓创新。
系统思维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宽度,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对象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开拓创新。比如,在当前百年大变局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下,受制于产业结构偏重偏化、产业链层次偏低以及用地、用能和环境容量要素资源收紧等多方面因素,我市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如何发挥好国务院“稳经济33条”、*省省“苏政40条”政策措施的撬动作用,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稳住市场主体,持续提升我市“四群八链”主导产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求我们敢于开拓创新,破解原有的线性思维,培养多点关注的系统思维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培养辩证思维,坚持问题导向。
辩证思维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深度,就是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有机结合,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以*市市利用外资为例,近3年来,我市制造业外资占比均在60%以上,占比保持全省第一,但外资总量占全省比重不足3%,总量全省排位靠后。在当前稳外资和全省高质量考核背景下,总量不足就是我市利用外资的主要矛盾,而服务业外资贡献偏低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出台了《*市市外资扩量提质三年行动方案(20*-2024年)》,突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在保持制造业外资占比50%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全市利用外资总量到2024年底实现翻番。四是培养底线思维,坚持遵规守距。
底线思维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精度,在实践中,底线就表现为最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是帮助我们更好研判形势、主动作为的实践利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严守纪律规矩。一要守好生态保护“红线”,准确把握“双碳”发展、长江大保护等“国之大者”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严把项目准入关,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二要守好安全生产“底线”,严格落细落实商务领域各项安全生产职能,加大加油站、餐饮燃气和二手汽车拆解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和隐患排查,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三要守好清正廉洁“高压线”,树牢正确的政绩观,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坚持公正用权、阳光用权、廉洁用权,自觉同各类不正之风作斗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自身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