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工作的一些建议
对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工作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FESTO公司的企业参观,我们认为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通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很多,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尺度、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再此我对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管理等工作的提出一些自己建议。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的结合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撑”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面向需求,学校与行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学校自身优势共同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搞好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努力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搞好科研工作,同时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同时要求把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实际,例如专业教师科研为企业研发,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专业指导,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实现实训与上岗的零距离。校内实训基地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符合本专业实际,建成后实现专门的实训管理,一方面要有充足的实习实训经费,使实训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经常更新内容,使实训内容跟得上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实习实训投入和管理上不能一劳永逸。另一方面,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实验员、主讲课程实践教师等,同时也可聘请著名行业人士定期做课堂实训指导。
第二篇:技工院校烹饪实训室建设探讨(推荐)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而实训室是技工院校实践教学的场所,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烹饪专业在我国正蓬勃进展,实训教学培养技能人才的手段。在我国烹饪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功能与管理等都有着着的,实训教学的。这就转变思维方式,实训室建设,烹饪专业的特点,加大实训室力度,强化并完善其功能与管理制度,使之完成实训教学的保障。
词:技工院校、烹饪、实训室、建设
烹饪专业实训室是烹饪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场所,是完成实训教学的保障,加强烹饪实训室的建设是烹饪专业顺利完成实训教学的必备条件。我国设有烹饪的院校都了大量资金来建设校内实训室,并和当地酒店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联系,在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发挥了作用。但实训室的建设还有着着这样那样的,需完善与规范。
一、烹饪专业实训室目前状况
我国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实训室建设均有着着理由,是在实训室的建设上,管理不善,功能不建全,维护保养不到位
(一)烹饪实训室建设
烹饪行业进展突飞猛进,新的饭店类型和管理方式不断出现,这要求学校的实训设备用品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行业用人需求。实训室的建设是长期投资,但院校不酒店行业进展的特点,对后续不予,导致实训室实训内容与酒店实际脱节,学生到酒店厨房工作后迅速适应环境。
(二)烹饪实训室管理不规范,功能不
实训室是开展烹饪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保证。但在实际使用中,实训室还形成独立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影响了实训室的正常运行。烹饪实训室建设是庞大的工程,院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室模仿酒店后厨的局部功能,实验室单独设立,整体配套性差,很难实践教学仿真的。
(三)烹饪实训室的维护保养不到位
烹饪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多为专业化的电器化设备或自动化较高的设备,院校虽巨资建设了实训室,但却缺乏懂维护保养和维修的专业人才,导致设备出现故障后,及时修复,直至闲置报废,造成了的资源。
二、加强烹饪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量
(一)实训室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的进展,培养论述与实践并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革新能力,适应社会进展的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形势下面对的新任务。实训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场所,技工院校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
(二)实训室是服务社会的技工学校自身的设备、师资和技术优势,为社会解决迫切的再就业群体的培训理由,以社会各对技工学校的需求。
三、烹饪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措施
(一)加大实训室建设的力度
对原有的校内实训室改造,与酒店行业进展同步,建设学生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室,教学设施一流化,教学现场化。现在院校开始建设承担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外经营四大功能的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是实训室建设的新突破,解决学生校内实训与酒店实际脱钩的目前状况,更好地达到实践教学。
(二)提高校内实训室的率
时间是影响实训室率的因素。一般来说,实训室最大可用时间等于学年总开放时间减
去实训室准备和设备维护时间,而因素是实训室的学年总开放时间。全面开放校内实训室则是提高实训室率的最途径。
(三)加强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室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实训室能否发挥其教学效用的保证,建设一支科学、经验、高素质的实训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体化教师担任专业实验课教学与管理,其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训室设备的效果。
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应寻求与管理手段先进、经营情况良好、热衷于烹饪教育的酒店合作,与之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以确保校外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社会进展不脱节,培养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第三篇: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玉卓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思考,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加强内涵建设“五个刻不容缓”等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职业大学的兴起(1980-1990年)、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论从在校生规模还是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等原因,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应当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由此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指导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必须做到: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刻不容缓。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因此,要切实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认识。如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来提高认识;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高认识;通过用环视、透视、俯视的眼光,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提高认识;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切实提认识,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并把围绕质量做贡献作为人们自觉地行动,这是加强内涵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刻不容缓。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绝不能只挂在嘴上、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要真正形成学校各部门都要围绕教学搞好服务的局面。要努力消除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就要注意做好“加减法”。即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做加法。如增加对教师的服务内容如进一步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生活条件、改善工作环境等;在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上做减法,如减轻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让专任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心从事教学工作。另外,作为服务教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总务后勤等机关部门,也要切实树立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意识,并通过严格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秩序;通过热情的服务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师生有足够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3.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刻不容缓。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首先是“明白”然后才是“知名”,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从“明白”走向“知名”,就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诸如“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顶岗锻炼等途径,不断开拓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胜任专业教学任务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让教师在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真懂、操作技能真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4.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造和培养,切实把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切实打造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缓。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实际,精心挑选一部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国家、省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且能够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打造。如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校企合作上、在学生就业上、在管理队伍的配备等事关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打造,使之成为全省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专业,切实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科学发展、可持
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事业是人干出来的。要想干成事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积极性提高了,才会把实现共同目标作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下决心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局面。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并能有奔头,有盼头,这是关键。其实就是要解决好“名”和“利”的问题。解决“名”就是要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让想干,会干,能干,实干、不出事的有位置,让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光说不干的让位置;解决“利”就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学校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改革完善有碍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经常要求教职工“好好干”,在这里应当首先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干什么”,这是岗位职责的问题。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且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的设计的岗位职责,更符合工作的实际。二是明确标准。怎样才算干好、干好了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如何保障,这都必须明确。对此,作为管理者,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出来怎么办也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盘活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切实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1.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中心,教育管理是保障,决不能在强调教学工作的时候,弱化和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人、成才同样重要,二者决不可失之偏颇。
2.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协调发展
中年教师是事业的骨干,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发展中年轻教师的作用。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体现着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和事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多给他们提供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应当建立健全让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机制和措施,如在一些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评选上,青年教师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打破什么事都按职称论资排辈的做法,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招生、就业协调发展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决不能形成,只要把学生招来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学生的就业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否则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好比一个水池的入水管和出水管,只有都畅通了,水池内的水才会成为活水,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要注意改变学生松散的就业模式,切实杜绝学生的“跑冒滴漏”。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学生自主联系就业实习单位,在时间的安排上很不统一,这样就造成了即便是有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人员也招不到人的情况。因此,专业课程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能和就业结合起来为原则。另外要注意切实组织好校企招聘会活动,统一招聘的时间,待校企招聘会结束后再安排学生的半工半读等。这样就避免了平时因为学生的“跑冒滴漏”,而到了企业招聘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的“水龙头”放水时,却放不出水来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查振祥《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第四篇:对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生物工程系党支部
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服务和服从于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个中心。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培养的环境、要求和教师队伍的状况,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这一规定,清楚地表明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笔者了解,在高职学校的党务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学校疲于招生大战,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招生工作中,重教学业务而轻党组织工作;对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使党组织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还不够,不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和后备干部的培养等问题。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上的偏差。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当前,职校党建工作的中心就是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领导下,面对新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把抓好党建工作提高到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党务工作队伍,联系实际,务求实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果没有坚定的办学方向,就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只有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才能加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也只有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以在学校贯彻执行,保证学校的稳定,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确保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只有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党建工作要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协助、配合、监督学校行政开展工作,不断加强对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学校德育建
设,领导教代会、团委、学生会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认真开展“三会一课”,精心制定工作计划和理论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七一”重要讲话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并进行阶段性检查,使学习有深度、有广度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以“三个代表”为思想武器,搞好调研。要以改革精神研究解决问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抵制种种消极的东西,以创新精神去构筑党支部的新形象。笔者以为,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转化为教职工的实际行动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工作中,党支部要努力做到切实掌握并引导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学校发展始终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2、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总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强党性修养,拓宽眼光,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理论素养的主题,以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和当代世界经济等为主要内容,从学校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校发展的目标着眼,在“适应、提高、从严”要求上下功夫,使学校党员干部具备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精神面貌、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党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形象,也决定了学校党建工作的成效。只有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强学习,不断开拓知识面,才能稳定干部队伍,提高党支部工作的影响和威信。
3、搞好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统一的好机制。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应该说,这是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治本之策。校党支部要把已有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严格执行起来,根据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已有制度的配套建设,力争建立健全一项制度就要解决一些实际教育教学问题,逐步建立起一套保障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具体制度。与此同时,还要深入开展民主集中制教育,增强学校党员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意识。通过教育,努力掌握新形势下领导工作的艺术和方法。
4、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积极培养后备力量。党支部要抓住有利时机,在教职工中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宣传学习,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在优秀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入党对象。
三、只有充分认识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才能使党组织积极参与、配合、监督学校开展各项工作
校党支部要正确处理与学校行政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及时开展教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聘请法制校长及不定期开设法制讲座,有力地遏制歪风邪气的滋生和泛滥,使正气得以弘扬,校风得以净化。二是直接参与教职工的人事管理、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工作,开拓支部工作领域。三是及时了解和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维护教职工的正当权益,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时刻关注教职工思想动态,防止矛盾积累和激化。同时,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以法治教、以法治校。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和批评。四是加强对教代会、团委、学生会的领导,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努力探索以党建带团建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用“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武装团员青年,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党组织的号召变为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及普通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搞好团组织和团干部的作风建设。
四、只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增强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党支部要把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手抓违纪事件的处理,一手帮助教职工及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强调以人为本,搞好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教职工的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际困难。当然,作为学校,因为现行条件的制约,往往不可能满足每个教职工的需要,必须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把疏导和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使教职工队伍爱岗敬业蔚然成风。鼓励教职工坦诚地向支部反映意见和建议,召集校领导班子讨论研究,采纳合理化建议。党支部工作只有做到办事公道、作风民主、以理服人,润物无声,才能使党群关系贴的更近。
当前,靠空洞无物的政治说教来开展思想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了。把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同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焕发精神,才能形成一种向心力,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事实证明,搞好学校党建工作,是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的重要保证。今天,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党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把党建工作建立在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基础上,以建设一个好的班子,抓好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机制,培养一种好的作风为目标,努力提高学校党建工作水平,推动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第五篇: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是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的科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的试探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物流专业的建设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急躁”行为。有些院校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够,但对物流专业建设的工作期望却很高,结果往往定位不准,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实际上,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全方位考虑、综合平衡。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共有97所本科院校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也开设了这两个专业(当然,限于实力所限,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了本科院校的体系。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承担的是职业教育的重任,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
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零、配件、能源等)采购、储存、生产物流管理、包装、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此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懂得进出口贸易、报关、通关业务、电子商务物流、掌握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的人才,都是社会高度需求的人才。
所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只一味的效仿本科院校。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当前某些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只是强调,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物流人才日趋细分,高职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明确目标,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现在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即“零距离”上岗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并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开设上,命名“物流
管理”可以,但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进一步细分,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
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当然,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竞争力,这一点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得以充分证明)。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仓储方向的学...................................生,就应着重培养其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物流知识,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招生规模一定要适量。
随着物流在我国社会被逐渐重视,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34万人。巨大的人才供需差距使得物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的高职院校,似乎得到了一个“香饽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院校在本校物流教学条件和师资还没有很好建设和培养的前提下,不但不控制招生的规模,反而想方设法扩大招生途径,无限制的招生。
其实,办物流专业并不是某些院校想象那样——门槛很低,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如果错误的认为一次投入或者短期之内就可以建设好物流专业的话,往往会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招生规模上不加控制的话,在后期教学工作当中难以保证质量和效果,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得不偿失。关于这一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认为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高职院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设计强化专业细分特色。
物流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所涉及的课程自然很多,这种情况导致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内容设计时常常难以取舍,认为每门课程都很重要、学生都必须学习,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味的填塞课程,导致教学内容臃肿不堪。实际上,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多门课程不加以改进的填塞,往往会造成科任老师由于内容重复带来的教学困难。并且,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的广泛,往往难以体现教学的专业特色。看到这一点,结合前面的观点,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既然要突出专业特色,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专业细分的特色,大
胆砍掉一些课程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物流是一门知识性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如果砍掉一些课程,往往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那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在教学内容优化上下工夫。具体做法是:可以将物流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是突
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即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学》、《库存控制管理》、《商品保养》、《仓库规划与设计》、《仓储实务》、《包装学》;第三类是相关课程,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仍旧以物流管理仓储方向为例),如《配送学》、《运输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我们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第三类课程我们只做介绍性教学,亦即将几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压缩至一个学期教学,删除重复、不重要的内容(适当的话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讲义),着重介绍基本内容、理念。这么做,我们相信可以较好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有利于真正体现专业细分特色。
当然,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上,上述方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材选择、内容把握等方面狠下工夫。现在,不论是学校物流教育还是社会物流培训上,存在的问题是: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讲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很不利于物流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应更多的注意实际经验、方法、技巧的讲述,结合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国内物流实际,精心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实用的物流人才。
四、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有些同志,在了解我前面的观点之后,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办学的话,尽管办学效果很好,但必将耗费较大人力、物力、财力,会给办学带来一系列困难,增加学校负担。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在办学方向上“大而全”或“小而全”,而是提倡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物流专业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战略性问题。从资源配置与优化来讲,每所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院系专业的设置等诸多因素,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物流专业建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稀缺资源,就可以较低的成本办出专业特色。如果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那么在物流专业细分时,或者说在办学特色上,就应该利用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报关、通关等的办学资源,突出货运代理优势,亦即物流专业细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而如果学校
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就应该在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办出特色;如果学校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应该在生产物流上办出特色等等;甚至,如果学校在汽车生产专业上具有优势,办汽车物流方向也未尝不可。
就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而言,绝大多数院校都刚刚起步,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影响物流专业办学的发展速度、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更关系到所办专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也会影响院校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差异化策略,抓住机遇,求实、创新,不断摸索,高职院校就一定能真正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