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设置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设置课程。随着经济社会以及相应行业领域的发展,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科学、不合理性逐步显现出来。为此,学院再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修改的过程中,各专业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进行研讨,按照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典型的岗位能力分析,进而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如汽车工程系三个专业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汽车营销专业将商务礼仪调整为社交礼仪,新增设了消费心理学、汽车文化、汽车配件营销、大学生实用口才与演讲等实训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增加了绘画实训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增加了社区工作调查实训等。
——多学科齐动,开展教改实践。基础课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为此,各学科教研室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语文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语文的实用性,把研究性学习引入科技写作课教学,适当加大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两课”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思想品德课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评价方式,授课部分考核占70%,日常行为表现占30%,凸显了“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英语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主;体育课则尝试分项目教学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项目学习,提高了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实践课注重以能力为本位、以过程为导向。金工实训中心探讨模块式技能实训教学,将每项实际工作分为若干技能模块,每个技能模块不仅内容完整、简明易懂,易于根据技术发展调整和修改,还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实训状态;基础实训中心进一步加大虚拟实验室建设,将电工电子技术、电器控制与PLC、计算机硬件组装等实训教学改成由计算机仿真完成,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条件设计自己的作品,又极大地了缩减了消耗型实验实训的教学成本。《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6日9版
第二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什么(模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次才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年来,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时尚,各地报纸论文都在介绍研讨,我们却误认为这是纸上谈兵而束之高阁。当洋思中学、衡水中学、安丘四中的教学质量神话般辉煌起来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为什么我们有的教师很努力,有时饭都顾不上吃,可学生成绩就是不理想。这里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有的把原因归罪于学生不重视,有的归罪于学生课外没有占时间,有的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学生重视不重视原因还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你满堂讲,云里雾里讲了一堂,剥夺了学生思考,学生知识没记住,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课堂没有解决问题,能怪学生吗?作业不收不改,学生提不起劲,肯定不会重视。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也是不可取的,假若科科都去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学生没时间思考,没时间纠错,这样下去成绩自然下降。因而笔者认为进行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解决问题,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出路所在。
但为什么课改就这样难呢?关键在思想观念问题!
老课堂模式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即老师讲学生听,根深蒂固,形成一种定势。再者有的老师认为老师不讲课要老师干什么?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水平,还有的认为老方法省事省力,何必用新方法费事费力,甚至担风险。总之,对改革不乐意不同意,要求紧了搞形式,要求松了就不搞了。这种思想观念阻碍了课改的进行,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把课讲完就算万事大吉了,学生学没学,学生会不会我不知道,忘记了我们上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让学生能力提高。须知,老师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水平再高的老师,不能让学生学会,不能让学生能力提高不算好教师。能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才算是好教师。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应该是相等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学习到什么、掌握多少知识、能力是否得到锻炼,而不是讲的多少。还是叶圣陶说的好:一节课不要想着教给学生什么,要想着学生应学会什么。这一点我们要充分转变认识才有利于课改。
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是我们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心愿,我们课堂效率提不高,单靠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牺牲星期天,牺牲一切娱乐活动,牺牲一切爱好,课堂抓不住来抓课外,这样下去学生身体搞坏了,老师身体搞垮了,得不偿失。
因而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必须洗脑。从领导到教研组长到老师都要洗脑,这样课改才能实施,才能坚持下去。
但怎样改呢?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呢?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洋思、衡水、安丘四中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即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紧张的学习,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洋思中学老师上课只讲5分钟,当然这只讲5分钟不是数的概念,而是老师讲的很少,给学生讲目标、任务,让学生看书自学,学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上黑板演题。暴露的问题,再让学生批改、纠正,若还解决不了,老师一点拨很快就解决了。最后当堂练习。课堂上把作业都做了,可以说是当堂完成教学任务。课余时间对学过的内容复习思考补差。洋思中学坚持扎扎实实的抓好教学工作,实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堂堂清,就是要学生通过看书、练习,通过同学们的帮助更正、讨论,当堂及时完成作业,达到学习目标。
2、日日清,就是今日事今日毕,做错了作业要更正、纠错、补差,真正弄懂。
3、周周清,实行周五验收制度,自查自纠,清不了的问题,由任课老师帮助解决,完不成任务不回家。
4、月月清,每月检查教学质量,力求知识处处过关。
另外,洋思中学让课堂像考试那样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学习状态。许多听了洋思中学的课注意到:老师点拨讲解只有几分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却没注意到:课堂上学生学得特别紧张。课堂上学生学得紧张是洋思中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有的听,有的思想开小差,有的甚至睡觉,这怎么能提高课堂效率呢?那么课堂上,怎样让学生紧张学习呢?
1.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玩闹。
2.课堂上,要让学生快速走进教材,课堂教学从看书开始,让学生从看书中领悟。
3.要用好教材的“探究与练习”、“练习”、“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应是学生自学的载体,是自学的思考题。检测题有的可作为“教学环节”,有的可改变练习的顺序,不能就题讲题,应该注意拓展,从练习题得出一般规律,要让学生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4.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像安丘四中那样将情感价值观写进教学目的,课堂上启动学生心理自信系统。
1)备课精心设计激发学生自信的素材。
2)上课对于学生的回答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的话。3)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自信的源泉。4)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5)课堂用语实施暖心工程,给学生以自信和希望,禁止使用挖苦学生的字眼,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回答充满自信心,并不断的思考、质疑。
另外,安丘四中在教学管理上还规定了“三讲”、“三不讲”的内容,即“三讲”是: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讲;“三不讲”是:学生会了的不讲(这就要了解学生情况,认真批改作业),学生看书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老师们,教学无定法,我们只要能学到先进学校经验的精髓,即想法引导、激励学生紧张积极的学习,不浪费他们的时间,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学习效率,那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提高了,我们就是一位好教师,就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专家了。
第三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先了解什么是教育教学质量,它包括两个概念:
1,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那么人格也健全了,品行也三观正了,潜力、能力自然有了。
2,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损害了身心健康,不叫教育。
只关注身心健康,不关心知识,肯定也不叫教育。
身心健康与掌握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身心健康为掌握知识打基础,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为身心健康服务。
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1,好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于学,有兴趣地学,既心理健康了,也学了知识。所以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之一。
2,科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多少、难度、科目,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内容多了不利于身心健康,少了荒废青春时光;内容难度、科目开设也是如此。所以,科学增减内容也是关键之一。
3,教学时间、作业多寡、老师经验水平也是关键之一。
每天教学多少时长,布置多少作业,老师的经验如何,老师的学历如何,都很关键。
4,学校制度是教育重要关键所在。
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最终关乎学生素质。学校制度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抓住四个点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抓住“四个点”
——枝江一中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省级“示范学校”。十八年来,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把握时代特点,高举改革大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根本目标,在教学管理上抓住“四点”。不断深化教学领域的创新和改革,大胆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攀登教育思想管理的“制高点”
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引导和渗透。思想这个东西,看不见,捉不住,却又以一种强大的惯性支配和左右着教师的行为。传统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种种教育弊端,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阻力;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是当前影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集中表现。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管理就会寸步难行,教学研究就会事倍而功半。
——转变基础教育为构建“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真正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
——转变读书为升学,“英才”即人才的观念,确立多层次,多规格育才,多渠道、多途径成才,能为“四化”建立“添砖加瓦”即是人才的人才观。
——转变以分数论质量,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美、劳 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看重社会和高校评价的质量观。
——转变偏爱学习尖子、歧视差生、厌恶后进生等“爱生有别”的教学观,确立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终身负责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确:以学生为起点,学校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学、生活赖以建立的基础;以兴趣为桥梁,兴趣是学生主体学习的内在动力;以鼓励为方法,鼓励是激发学生自主意识,积极进取的手段;以成功为原则,成功是教学效果的最高准则。
摆脱陈旧、过时的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从提出一些鲜明而具体的教育观念入手,来引导教师捕捉住最强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提出来后,老师们感到这一理论高深莫测,我们提出了“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的观点,让教师看得见,悟得透。一个班,学生总是参差不齐,我们鼓励教师要“把学生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学校数学教研组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矛盾,在学校以往“班内分层”、“培优、辅差”等教学实践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进行了“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即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分层组合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并实行升、降层,此举,全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优化了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使各层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他们撰写的阶段性实验报告,在省数学年会中获得一等奖。我们引导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训练,一种终身的培训。学校将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入学学习阶段将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对自己的知识提出质疑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认识事物,解决客观问题的方法。正是如此,我们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每周开设了一课学法课。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晚自习从来不分配到科任教师,一律为学生自己学习。面对教师争抢自习的现象,我们明确提出了“种好自己的自留地,不侵占他人的责任田”的要求,并且要求课堂教学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精而少,教学方法活而巧,教学效果实而好”。
二、狠抓教学质量管理的“着力点”
在狠抓教学质量过程中,我们把评价、常规、课堂作为教学管理的三大“着力点”,尝到了许多甜头。
(一)突出“三.三”制的评价力度
所谓“三.三”制是指学校建立了三系三复合的评价模式。一个“三”是指三种评价对象构成三个评价系统。一是组织评价系统,即对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这一系统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工作状况和业绩评价系统;三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成绩评价系统。还有一个“三”是指教育评价手段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即三个维度与教学管理中的三个方面完全统一并复合为一体。一是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工作目标完全复合;二是评价方法、技术与管理方法、技术复合;三是评价结果的处理与行政管理调控复合。
按照这样一种模式,通过教学管理整合在一起,发挥了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功能,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运行机制的动力作用。
首先,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改革的需要确定评价体系。学校于1999年拟定了《枝江一中十年发展规则和五年奋斗目标》;1999年人事制度改革后,选举产生了新的校长,新一届领导班子又拟定了《1999——2002年校长任期目标》,这一目标出台后,教务处、年级组等处室又分别拟定目标,分别与主管校长签定责任状。备课组、教师又分别与年级组签定了目标责任状。这些责任状就成了考核评价各单位、教师的依据。从整体看,这个目标体系的设置,其“管理需要”色彩也是很浓的,且随着每一年学校整体目标的变化,个别指标也是变化的。如1999年,为保证“省级示范学校”评估一次性通过,在考核目标中,都增加了“课堂教学不合格,一次性否决”的条款。十年来,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形成了3大系统、31项评价方案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管理。
其次与工作过程同步的评价过程。我们评价基层单位组织和教师的操作过程是与管理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步的一种“即时”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终结评价。评价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工作进行到哪一步,评价就跟到哪一步。使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的检查、督促指导过程变成了评价过程。这样的评价,对教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就大大增强了。如教务处设计了一张《课堂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周报表》,每一个班在每周末,要将本周内各学科教师在普通话、提问、电教手段、作业布置与批改、下班辅导等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交教务处,教务员再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一学期下来,还很能看出一些问题。又如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学校也明确规定,教研组、备课组必须每周检查教师的常规教学,每月25日将结果报教务处,与结构工资硬性挂钩。教务处也随时抽查,每月以教学通报的形式,向全校通报教学检查情况。
其三,充分地利用评价结果,逐步树立学校评价的权威性。评价结果的处理,既是上一个评价周期的总结性环节,也是下一个评价周期的开始,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且处理方式不同,评价产生的效度和信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明确提出了“科学设计评价工具、周密安排评价过程、合理运用评价结果”的要求,在处理方式上,一是作为奖惩、聘任教师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对单位、个人的奖惩,还是评先、职务晋升、提拔干部、聘任教师,都与评价结果挂钩。今年暑期聘任教师,我们先全面组织评价工作,后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实施“末位淘汰制”,首次落聘18人,但没有一人闹意见。最终落聘的4个均是考评分在最后的几名。二是作为调整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参数。无论是对宏观工作层面,还是对个人工作,都通过数据来全面、准确、细致地分析。
(二)突出常规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长期以来,我们的常规教学往往是“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轻习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针对这种情况,在常规教学中,加大了质量监控的力度。
强化四级质量监控管理。教师自我监控——每一阶段知识教学结束后应有书面质量分析,教案整理检查,这是重要的一环。教研组监控——期中、期末两次质量分析必须深入、透彻,发挥其导向作用。今年还与同类学校实行统一命题考试、联合质量分析的教研活动,使这一环节更为有力。学校领导重点监控——每学期在期中前后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课堂教学调查诊断活动。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诊断评价,找出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学校再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性意见。如本学期7——8两周共听课139节次,被听课教师77人,占专任教师的63.7%。市教育局全面质量监控——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两全视导”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检查学校教学管理状况和教师教学状况,以督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全面到位。正是依照规章制度,加大了质量监控力度,学校形成了求真务实,严谨善导,生动活泼,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突出课堂教学的管理力度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升降,一个学科教学水平的高低,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可以说都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学校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力度。
如何管理课堂,我校注重了“七管”,管方向,保障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减少课堂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课堂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管容量,保证课堂教学的知识量、思维量、能力量、训练量等要素比例恰当,构成完整;管难度,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水平程度使学生可以接受;管程序,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敦促教师树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意识,学习和应用现成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管时间,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管教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强化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丰富性、灵活性;管气氛,营造课堂群体心理气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督促教师编教学计划和拟定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将课堂45分钟改为40分钟,开展学生整体评教活动,都意在将这一思想贯彻落实。本学期教务处新出台了《枝江一中课堂教学规范》,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三句话”(教学内容精而少,教学方法活而巧,教学效果实而好)的要求。
三、加固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关键仍在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和建设,是巩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们注重突出“三个优化”。优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构成自身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而师德的核心是“爱学生”。为此,我们制定了《教职工学习制度》,定期有主题地组织学习。拟定了《文明教师忌事忌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每年推出一批先进典型,树立教师学习的榜样。优化教师的身体素质。我们打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把“在讲台上奉献四十年”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做课间操。工会每月组织一次群体活动比赛,充实教师文化生活;每年组织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引导教师时时关注身体健康。优化教师的业务素质,从学校实际出发,狠抓课堂教学,以“功夫放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为中心,开展了“青蓝杯”、“中流杯”、“红烛杯”优质课竞赛和展示课活动,重点突出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为了提高教师教改和科研能力,组织多种专题讲座,印发专题教育资料,每学期组织一次教育理论考试,还帮助教师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论文。
我校现有在岗专任教师120名,其中30——40岁的教师36名,30岁以下的教师63名,占52.1%,青年教师是枝江一中的希望所在,是一支很有潜力可挖的生力军。为使青年教师成长,学校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地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过五关考核办法》,力争一年适应,二年掌握教学基本功,三年独立工作。青年教师上岗后,对他们进行“四个三”的教育,即要有“三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勇于向上的朝气,摆脱平庸、不甘落后的英气)、“三个一”(一手好字,一口标准话,一篇好文章)、“三个心”(虚心,拜一位老教师为师;恒心,做到爱岗敬业;爱心,真正地热爱学生。)、“三节课”(入格课,提高课,汇报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没停留在一般性的培养上,而是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摔打,成为奉献型、业务型、研究型的“三型”教师。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坚持业余为主、在岗为主、自学为主的进修学习,提高现代化的技能。不惜重金,派教师外出学习,先后有2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省市教育教学研讨会。倡导青年教师“学点理论、搞点实验、写点文章”,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近几年,一批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1998年来,有16名教师主讲宜昌市级以上公开课,10名教师在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其中付伟老师获化学优质课竞赛全国一等奖,谢辉志老师获湖北省政治优质课一等奖,陈士武老师获湖北省劳技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创下了我校历史上最好成绩。研究之风浓郁,1998年以来,青年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4篇,有三名青年教师被认定为宜昌市学科带头人。
四、强攻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
找准出击的突破口,从而积累经验,从点到面,各个击破,实现质的飞跃,这是枝江一中多年来的一条成功经验。强攻的突破点有二个。
一是调整课程结构,狠抓“三类课程”的落实。我们提出,在三类课程中,必修课是基础和重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是难点。只有夯实基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素质教育才能有所突破。为此,我们明确了在实施“三类课程”教学中,坚持课内课外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确定了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原则,逐步提高了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时间比例。每周开设知识型、技能型活动课各一次,新开设了英语沙龙、哲学沙龙、合唱培训、器乐演奏知识培训,象棋、围棋、形体训练等多种活动课程。原有文学社、数理化培优辅差、天文观测、劳技操作训练等活动课得到了加强。活动课程共计38种。学生自发组织的足球比赛、周末系列活动也得到了健康引导。教务处还拟定了旨在培养学生特长的《“一人一技”考核实施方案》。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技周”活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课内外相结合的“三类课程”体系,涌现了一批全面发展,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典型。中央教科所和省教研室的专家对我校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是加大教育教学科研力度。学校制订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常规教学为基础的工作方针,明确提出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翼齐飞,才能为枝江一中这艘航船添加新的动力源。要求常规教研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教学艺术等三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重点围绕教学模式探讨、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和学生的潜能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等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力争五年内出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的目标。为此,我们成立了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学研究室,创办了内部刊物——《教与学》,制定出台了《教育科研成果奖实施办法》,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宜昌市教研中心李绪德主任,王镇副主任等专家学才来校为教师作教育科研辅导讲座,安排4位教师赴北京、广州等地参加教育科研学术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
学校科研如何才能与教学紧紧结合起来呢?以往“课题”与“课堂”存在明显距离,“教”与“研”是分离的“两张皮”。在实践中,我们将钭“问题课题化,课题大众化”,以此推动科研与教学工作。“问题课题化,课题大众化”就是通过听课、评课、调查等形式,找到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中提练出课题加强研究、形成成果,然后再将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课堂教学效率调查中,发现注入式、复制式的教学现象依然严重,我们在“教贵引导、学贵创造”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启发——创新”的学校整体教学模式。各学科在总体教学模式之下又提炼出了符合各科教学特点的学科模式,如语文的“导练”教学模式、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英语的“复习、导入、操练、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模式,政治的“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物理的“引导发现——分解探究”教学模式等等,以教学模式为载体,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我校的课题研究呈现喜人的态势。一是规范、有序。先后出台了《课题招标实施方案》、《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奖实施办法》、《教育理论学习与考试制度》等规章制度;二是立项课题多,有中科院心理所的《元认知与教学干预实验研究》、省级《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实验研究》、《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潜能开发研究》等七个省部级课题,还有历史、政治、数学、英语等市级课题四个。三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本学期12月中旬即将对语文课题进行验收。近几年来,围绕每一个课题撰写的论文有数十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先后有十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
三是以教育手段现代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我们不再局限于课程内容组织的优化,更主要依赖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的优化。推行课堂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头戏。我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工作小组,全面统筹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的能力,先后举办了四期计算机操作培训班,二期课件开发的专题培训班。目前,50岁以下教师计算机操作合格率达100%,35岁以下教师能进行课件开发设计的教师达80%。学校成立了多媒体课件开发小组,开发小组在全校开展了“三个一”的活动。即要求3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至少设计一个较成熟的多媒体课件,至少上一节多媒体教学研究课,写一篇多媒体学科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教师已编制出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系列课件,政治、物理、劳技等学科多媒体课件受到了省市专家的好评。其中,政治教师谢辉志设计的课件《国际价格》荣获全国优质课件奖,他用多媒体执教的《矛盾的特殊性》一课获省优质课一等奖。
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抓住关键问题,探索新时期教学管理特点,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五篇:如何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
摘 要:本研究不是从《专业外语》课程本身出发,而是基于学生专业外语能力形成,构建了《专业外语》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1+1”“立体式、专业课并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专业课程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外语+专业课程”并行的课程体系,根据每学期专业课的种类,设置专业外语课程的内容;开发特色的《专业外语》教改校本教材;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组建一直具有英语水平高或者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外语教师队伍;构建利于专业外语能力形成的多元化、全程评价考核体系。从多方面建设《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能力。
关键词:专业外语 教学 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到来,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都作为第二语言,在我国社会对“专业精、外语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所以,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规格,在学生培养中应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学生未来的上升空间有极大的益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出国留学的大学生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专业外语的水平影响其出国深造的机会及效果。因此,对专业外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外语》的教学思想应该是让学生比较流利地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清楚地表达科学概念、专业技术。《专业外语》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课程,而应该是学生专业外语能力养成的过程和途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及表达专业思想的能力的是很重要途径。
专业外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教材方面来看,主要问题是教材陈旧,更新缓慢,落后于前科技发展水平。从内容看仅是本专业的文献,覆盖面窄,不利于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且没有考虑同基础专业的衔接,开门见山就是专业,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接。教学手段还停留在,黑板粉笔,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的状态,学生感受不到色彩、声光所激发的学习兴趣,没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对专业外语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专业外语就是基础英语和专业的简单组合,只重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那么,专业外语教育究竟应如何抓,其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应如何确定,其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究竟应如何改革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我们思考与处理。
作者简介:范金霞,女,东北农业大学,讲师,博士,一、明确课程的定位
社会迫切要求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全能人才。因此,制定高目标的教学大纲是社会的要求,已近在眉睫。根据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现行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专业外语定位于必修课,并且延长授课时间为两学期,同时,对听、说、读、写、翻译的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上强化专业外语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专业外语的重视。
二、构建“1+1”“立体式、专业课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外语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1+1”“立体式、专业课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开专业课的第一学期为专业外语课第一阶段,根据专业课的内容,以英语为主,重点、难点知识用汉语来分析、讲解,目的是增加专业词汇,培养专业外语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已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所以,教学应以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专业内容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扩充专业外语词汇,培养专业外语的语言能力。专业课第二学期为专业外语课第二阶段,根据专业课的内容,应以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形成英语思维,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专业外语思维能力。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伴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与专业课并行的思想,使学生专业外语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三、精选教材、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专业外语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有的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水平的经典理论阶段。因此,构建 “专业外语+专业课程并行”的课程体系,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即根据每学期专业课的种类,设置专业外语课程的内容。
首先,精选英文原版教材,在专业外语教学中,在教材方面精减经典理论内容,大量补充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技术的资料,提高学生对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选材应保持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专业的同步性。其次,老师指定专业学术文章让学生背诵和讲解;最后,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若干个专业实验写作项目、实习总结、小论文等让学生写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扩大专业外语的词汇,提升专业水平,提高专业外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语言课程有自身的规律,具有极强实践性和技能性,因此,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中应采用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课前精心组织各种场景、画面、问题和组织实施过程。专业外语由于其信息量大、题材广,利于教学手段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