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商业化发展进程中,银行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
在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商业化发展进程中,银行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已经成为有疗效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需求。而如何真正达到推行人性化优质服务的根本目的,进而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这是每一家商业银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而长远的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银行应该脚踏实地从以下八个方面做好人性化服务这篇大文章。
一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确立理财服务优势。现代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为银行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此,银行要充分利用通讯工具为客户发出各种理财信息,通过柜台和客户经理及时把最新、最有利储户的信息传递给储户,并给储户提供及时的理财建议。一旦客户有理财渴望,银行应该能够及时给予提供理财套餐,做储户真正的知心朋友。
二是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体现特色服务优势。特色服务就是要充分体现服务重点客户的能力,要不断满足不同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为此,应该全面建立重点客户和VIP客户服务档案,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做好VIP客户的走访与维护,及时了解VIP客户动态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营销金融产品。
三是要能够根据客户群体的现实差异性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服务。客户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必须根据客户需求,走“差异化”之路。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客户对于网上银行及账务往来频繁的现实需求,要利用网银业务异地汇款便利、安全的特点,及时为客户推介、指导网上银行业务的操作程序,打开网银营销的局面,以此拓宽业务的发展渠道。
四是善始善终做好引导服务。为顾客当向导,作咨询,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关注顾客物品的携带保管,能够在顾客和柜台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引导服务的另一个现实性要求就是对于柜员在接到不属自己柜台经办的业务时,不能拒绝顾客,要引示顾客到某个柜台去办,替顾客将凭证送到经办的业务柜台。
五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做好上门服务。对存款大客户可预约存款,主动上门服务;对行动不便或欠某项手续未能办理业务的客户,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主动上门服务,以此感动客户、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信任,提升银行的社会形象。
六是要适时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要“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服务大经济”,找准信贷投放切入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入大营销时代,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七是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咨询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投资渠道不断增多,人们在接受直观的金融服务同时,渴望更多地了解金融知识。银行要利用人才优势,加强业务学习,充分掌握各种金融信息,在帮助客户选择储蓄种类的同时,开展其它金融信息咨询。
八是做好公益服务。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公益服务来全面提升自身服务形象。公益服务所包括的内容应该是:兑换残钞和大小钱服务,识别假币服务,复算利息服务。开办金融公益服务虽然没有收益,但对于改变金融服务业在社会公众的印象大有陴益,如果此项工作搞得好,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有了可以利用的资本源泉。
第二篇: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力量。2009年,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总数已达到8.93万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所数的64.6%,在园幼儿数约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3%。在许多民办园举办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要驱动力的情况下,如何鼓励民办幼儿园回归公益性,支持公益性民办幼儿园大力发展,是我们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正视并努力解决的难题。
民办学前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民办教育的主体部分。但目前,民办幼儿园的社会美誉度参差不齐、正面评价有待提升,深究其中缘由,民办幼儿园公益性的弱化是一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以营利性为目的虚高收费,举办者尚不能从学前教育公益性的角度谋划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过程中,一些所谓最新理念的虚假宣传、忽悠家长的现象不时出现,难以做到优质优价;无序竞争,导致部分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水平不高,无法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公益性应该是也必须是学前教育事业追求的价值取向。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内地民办幼儿园快速发展的历史较短暂,对于民办幼儿园公益性的探索及积累的经验较浅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和地区破解民办幼儿园公益性方面的探索思路和措施,应该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从而推动我国内地民办幼儿园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用法规引导民办园提供公益性服务
公益性历来是教育的根本属性。考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端,世界上第一所托幼机构的诞生就具有慈善性、救助性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将之视作典型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予以保障。法国根本大法《宪法》(1958年)作为最上位的法律条款,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性质明确定位为:“各个阶段教育”具有“公共性、义务性、免费性和世俗性”。法国《教育法典》第L211条(2000年)指出教育是国家公共事业,其组织和执行由国家予以保证。《教育指导法》强调教育是国家最优先发展的公共事业,公共教育事业应有助于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机会平等,而不论其社会地位、文化或地理背景如何。法国国会颁布的《地方自由和责任法案》也进一步从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作出规定,明确提出“教育具有国家公共服务的性质”。迄今为止,法国已颁布实施并持续生效的学前教育及相关教育法、法令多达40余部,切实维护和保障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地位。
1997年,葡萄牙政府颁布《学前教育框架法》,将三类幼儿园(慈善性保育取向的私立幼儿园系统、公立幼儿园系统、非慈善性私立幼儿园)统整为全国统一的学前教育系统。《学前教育框架法》赋予所有幼儿园承担教育和保育两种职能,并明确规定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能的时间每天不低于5小时,每天上午9时前和下午3时半以后,幼儿园主要履行保育职能。葡萄牙中央政府重视发挥各类民办幼儿园的作用,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的学前教育体系,对其实行调控,并大幅度地资助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在日本,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已成为国民教育机构的组成部分。二战以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民办教育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确立了系统、配套、健全的有关民办教育机构的法令法规,详尽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权利和义务、设置程序及标准、对私人捐资兴学的奖励办法和教师权益等,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也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些法令法规的颁布,既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自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有利于国家的管理督导。如:政府依据有关民办教育的《振兴财团法》、《振兴资助法》和《振兴资助法施行令》等法令,为民办幼儿园提供经费补助。其后,政府又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通过国家补助减免进入民办幼儿园的入园费和保育费,从而保障了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推动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在设施、师资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家长和社会。
对非营利性民办园提供财政支持
由于教育具有公益性,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以不同形式向民办教育机构提供经济上的补助,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也通过不同方式向私立教育机构提供捐赠和资助。政府的财政援助是民办教育机构赖以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其给予民办教育机构的财政支持方式有:
提供财政经费。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对非营利民办教育机构实行免税制度。非营利民办教育机构的房地产,捐赠给非营利民办教育机构的财产、基金,以及收益用于其发展的产业可以免税。OECD(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对民办幼儿园也提供公费资助,学前教育经费是以政府资助为主,民间资助为辅,从而为学前教育公益性提供经济保障。2006年,OECD成员国在私立幼儿园就学的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的34.9%,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的公共经费投入超越了私人经费的投入。如:挪威和丹麦,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分别占国家GDP的1.02%和0.8%,其中公共经费投入分别占GDP的0.85%和0.65%,私人经费投入约占GDP的0.17%和0.15%。OECD国家向民办幼教机构提供财政支持,有利于保证学前教育机构具有更高的质量,确保惠及所有应该接受早期教育的幼儿。当然,早教机构要想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必须提供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服务,并接受政府的检查和监督,以此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资助家庭。1995年,英国公布了7.3亿英镑的“幼儿教育券计划”,对4岁儿童发放教育券,实行正规的学前1年免费教育。其实施路径为:地方教育当局把价值1100英镑的票证发给4岁儿童的家长,以保证其孩子能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家长把票证交给幼儿园,幼儿园把票证上交给地方当局,地方当局再把票证交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根据票证数额,拨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拨款给幼儿园。1996年,该计划在英国少数地区开始试行,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实施,使众多家长能自由选择公立或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推动了幼儿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高了办学质量。
提供专项资金。我国香港特区政府通过直接提供专项资金的方式,对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非营利性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工资、地租和办学条件等进行专项财政支持,以提高学前教育机构的师资建设水平、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具体措施有:采用直接资助方式对非营利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工资进行专项资助;制订《发还地租》(1997年),规定所有的非营利幼稚园可以向教育部门申请发还学校所缴纳的部分地租。香港特区政府通过上述政策给予非营利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各种优惠或倾斜政策,不断加大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财政投入,并在此过程中对其办园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过程等进行规范与管理,引导促进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向非营利性质转变,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整体联动确保民办园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事业持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整体联动,也有赖于各项政策的配套执行: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贯通。英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与技能部,负责制定学前教育相关政策,颁布法令,制定发展规划等,由教育大臣直接负责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加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宏观指导、规划、组织领导与协调方面的职责。与此同时,地方当局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立法的过程中的地位与责任也不断凸显。英国政府设立儿童服务指导的职位,负责地方当局的儿童教育和社会服务,并在教育与技能部设立儿童、青年与家庭部长的职位,以在地方政府间协调政策,支持和促进其合作。此外,英国还规定在地方上设立地方儿童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儿童权益的保护。这些,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运转和儿童发展基本权益的保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负责全国的学前教育事务,政府十几个涉及儿童发展的其他部门则要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协调、合作与整合。2003年,英国发布《每个儿童都重要》绿皮书,提出在教育与技能部建立“标准设立与调控机制”,负责制定不同部门需要满足的基本标准,并设立联合的监督与检查团,对各部门的工作及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进行评估,设立干预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各部门的行为表现等,消除影响服务有效性的障碍并减少相关的行政性负担。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在各种服务中确保儿童优先,制定清晰的与儿童相关的各部门的操作标准,使其行为目标、计划、资金来源、经济责任及其他各方面指标明确化、合理化、制度化,建立起整合的儿童服务监督指导框架。绿皮书提出要改善学前教育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分享机制,制定一个有效的评估框架,获得有关儿童成长、教育和服务的关键信
息,并减少部门间工作的重复,努力使相关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需要。
措施的系统配套。为更好实施“学券”计划,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学前教育学卷计划下的质素评核架构》,将政府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财政支持同对机构的质量评价紧密相连。该政策规定,凡是参加学前教育学券计划的非营利性幼稚园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以及参加3年过渡安排的幼稚园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必须在2007-2008学年开始接受质量评核直到2012-2013学年,且只有达到指定标准的本地非营利性幼稚园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才可继续参加学券计划,从政府那里兑现学券。评价工作由教育局组织的评价工作组与每所参与学券计划的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完成,采用评价工作组“质量保证视学”、学前教育机构“自我评估”、评价工作组对自评的核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所依据的指标主要为香港特区教育局2003年所颁布的《表现指标(学前机构)(第二版)》。《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下的质素评核架构》既是对学前教育的评估,也是一种问责制度,为香港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起了科学、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篇:我国目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2012级法律硕士(法学)学号:2012021501姓名:吕晓敏
一、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一)银行业监管的概念。银行业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广义的银行业监管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银行业监管法是调整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三部银行法已于2004年2月1 日起施行,意味着构建我国银行业法律体系的三部基本大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此外,还有一系列的金融法规和金融规章涉及了银行监管法制问题,如《借款合同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贷款通则》、《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
1.我国的金融法律目前有15部,金融法规约有40多部,中央银行已发布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约有1000多件。仅从数据上看,我国银行业监管法规似乎稍显冗繁,但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甚至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等问题。如《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定义的界定就不是很明确,也因此使得各商业银行对五级分类资产涵盖的业务口径不太一致,同时由于风险分类标准的笼统,信贷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对风险分类的标准把握度就不是很高。
2.监管法律的整个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各监管部门往往站在自身角度制定监管规则并去推动执行,并没有考虑到整体的国民经济利益。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尚不健全,基本上处于分兵把守、各自为战的状况。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税务、财政、监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者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监管和缺乏监管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也造成不少监管漏洞,银行能够借助宽松的监管环境或利用不同类型的机构的监管差异来获取利益,即为银行提供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如有些金融机构违规超范围开展某些金融业务,由于监管机构之间缺少协调机制,致使对一些违规行为处于想管而不能管或 管不了的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监管措施无法落到实处,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导致金融秩序混乱。
3.银行监管法制在适应银行业国际化方面尚有差距。银行监管法制与 WTO 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一是在跨境服务和新金融服务方面,现有的法制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非居民金融服务提供者及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性规定;二是在非歧视措施方面,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直接进入或外资机构的市场准入均有限制性的要求,也面临协调一致的问题;三是在国民待遇方面,从监管法制设置方面来看,现有法制对内、外资金融机构作了严格的区分,从国民待遇限制标准来看,现有的法制对国民待遇限制具有很强的行政性、不确定性。
(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差,问责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银行监管透明度差。
1.监管机构独立性是指监管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履行监管职责,不受政治层面和被监管机构的影响和干扰,表现在监督独立性上,我国虽然在法律法规上明确了如许可证的发放和吊销、强制性制裁和干预等权力,但现实中存在政治干预和行业俘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独立性;还有就是机构独立性,所谓机构独立性是指监管机构从政府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分离出来的状态。中国银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直接向国务院报告;采用集体决策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2.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国家先后成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加强对各自领域的业务的监督,从目前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三部之间的工作协调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个不知将业务的协调,从而更好的发展金融市场;从问责制的第二方面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监管人员问责制度,《银监法》中对监管人员的职责及处罚办法做出了规定。但是,实施严格意义上的问责制需要一整套制度和措施的支持。
3.银监会成立后,在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外部条件的不充分制约了透明度建设步伐,主要表现在:监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不足。目前银行业还没有实行国际通行会计标准,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影响了监管信息的准确性;缺乏高速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以及有效地机制来保证银行能够自觉根据监管当局公布的信息调整经营行为;广大社会公众和金融消费者的监管信息、金融信息获知意识不足。
(三)监管理念更新滞后,监管内容不够全面,监管方法有待改进。
1.我国银行业发展和管理的特殊历史背景,使银行业监管始终抹不掉政府行为的影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快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和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步伐,但由于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理论研究滞后,监管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监管政策缺乏前瞻性。银行业监管绝不仅仅是传统理念中简单的行政管理,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稽核问题。它是一种包含金融学、管理行为学和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就很难感悟监管政策的潜在效应和我们应该遵循的监管政策取向。事实上,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方面风险的特殊性,相对银行内部人而言,外部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其风险问题。银行资产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外部监督管理作用是有限的。银行业监管虽然是一种强制的政府监管行为,但在强制的背后,却更多地隐含着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强制监管只有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充分激励银行机构在风险规避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强制的监管政策和行为变成银行机构的一种主动意愿,才能使监管发生效力。
2.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内容主要是银行经营合规性的审批,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的经营风险性监管则相对较弱, 对市场退出前的监管则接近空白,监管内容显得极为狭窄,在现行的监管中, 还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等问题,在市场准入的监管中, 又过于注重对数量上的控制, 而忽略设立严格的标准与程序, 审批条件或宽或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都给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造成了隐患。
3.现场监管是指在贷款的时候现场检查你的经营状况,项目情况等,是监管人员发现核实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现场检查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监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现场检查往往都是运动式的检查,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来,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现场检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非现场监管则是后期监管贷款资金的流向,检查是否按照贷款合同中约定的那样使用,是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另一重要手段,但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在有效评价银行经营状况和实现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仅仅起到统计作用)。首先,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不完整,设计又欠合理,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是1996年制定的,这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甚至于部分数据指标的计算标准已不符合银行经营的实际状况;其次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这都难以起到早
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四)监管队伍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不论是非现场监管分析、现场检查、日常监管审批,还是监管政策把握,都需要有一支精通监管知识和业务的监管队伍作智力保障支持。监管理念的更新,不是务虚的口号,是基本理论修养和业务技能在实践监管工作中的具体化,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只有监管人员熟练掌握了银行具体业务操作和风险点,甚至要精于被监管对象,才能检查出问题的症结,评价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的金融业务水平,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业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方面,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只重视日常行政监管,监管队伍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监管理念的更新和风险的防范控制,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业务的监管人员来实现。只有监管人员既精通被监管对象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和内控制度,又熟悉被监管对象相关业务的经济政策、行业运行和市场变化等,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相关市场变化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影响,真正发挥风险预警、识别和控制的监管作用。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中
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中 创新协会工作,推进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第十四次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索 沪 生(2010年2月4日)
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办公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全国交通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总结2008-09年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工作,交流经验,研究和安排2010年的工作,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推进现代物流发展中,推进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交通运输及物流发展形势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遇到严重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就业矛盾凸显。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同其他兄弟行业一样,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1.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生产稳步回升,呈现明显向好态势
(1)交通运输运行情况
金融危机使国内外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明显不足:2008年10月全国铁路货运增幅同比出现较大下滑,同年11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跌至近十年最低,外贸铁矿石进口量、沿海内贸煤炭发运量均呈负增长态势,BDI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由当年5月的11000多 点高位,跌至12月的600多点。到08年底、09年初,我国航运、民航运输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即便像长期处于运力紧张、运能不足的铁路货运,也转而呈现为需求不足。其他运输企业效益也有不同程度下滑。运输需求下降、企业效益下滑,运输生产形势严峻。
进入09年二季度以后,随着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效果初显,国内经济企稳,交通运输业逐步出现止跌态势。三季度,随着经济进一步好转,运输业除受国际贸易影响的远洋运输、国际航空客货运输总体仍维持低迷外,国内铁路、公路、航空和沿海运输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特别是国内航空客运保持两位数增长,铁路货运量也在7月实现金融危机后的首次正增长。进入四季度以后,国内运输业继续保持稳步回升势头。
2009年底,全国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较08年同期分别增长3.8%和5.9%,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增长4.6%和7.7%,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8.2%。国内运输业经济效益提高,回升、趋稳态势明显。
(2)物流业运行情况
2009年,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前9个都是制造业的,唯一一个服务业的就是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一规划的出台,对促进我国物流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极大地提振了处于金融危机冲击中的行业信心。目前,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区市出台了物流业振兴规划或实施细则,并在积极组织贯彻实施。
根据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供的资料,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为: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三季度实现2%的正增长,四季度达到15%的正增长。从物流服务企业收入看,09年一季度止跌,二季度企稳,三季度后回升向好。受国家振兴汽车工业和家电下乡等政策带动,服务于汽车及家电产业的物流企业,去年收入普遍增长,特别是从事汽车整车运输和物流服务的企业收入增长较大。但从全国重点物流企业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物流服务企业去年前三季度主要运营指标同比仍呈普遍下降之势。其中货运量 同比下降1.5%,配送量同比下降17.3%,流通加工量同比下降16.5%。企业普遍效益下滑,主营业务利润额下降17%,近六成企业利润额同比呈负增长,近一成企业出现亏损。物流需求不足,特别是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与出口相关的物流需求上升缓慢,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09年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反映我国物流业总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部分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专注主业,增大外包比例,这也促使一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抓住机遇,扩大市场,增加效益,提升服务能力。(3)运输与物流业运行特点
根据我会对全国交通运输与物流运行态势的分析,2009年我国交通运输与物流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国内运输与国际运输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国际运输。由于外需萎缩,国际航运、航空运输以及服务于出口贸易的物流服务受到严重打击。远洋航运损失最大,其中尤以国际集装箱航运为甚。在外需不足和运力过剩的双重压力下,航运企业严重亏损,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远洋运输,特别是国际集装箱航运仍可能处于困境。
2.国内货运与客运中,货运受到冲击较大,但客运,不论铁路、航空,还是公路运输,09年总体均不同程度保持增长。其中民航国内客运增长最快,月平均同比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其次铁路客运增长较快,主要是城际铁路开通后的中短途旅客运输增加;公路客运受民航客运和铁路客运增长分流影响,增长较少。
3.由于新增的城际铁路及高速铁路陆续投入运营,对航空客运和公路客运形成新的竞争态势,由此不仅拉开了国内客运市场格局调整的序幕,同时随着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所释放出来的铁路货运能力,使国内货运市场格局的调整也在演进之中。
4.由于客货运输市场格局的调整,以及能源资源的压力和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需要,运输需求会更多地转向使用铁路和水运;同 时对运输效率和便捷化的要求,使综合运输的理念得到空前重视。
5.单一从事运输服务的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较大,而一部分提供包括运输服务在内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物流服务企业,则能在危机中逐步站稳,形成较为稳定的经营能力与盈利水平,成为成长性较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物流服务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力拉动了内需,加快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
应对金融危机,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的总体部署下,国家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增长、扩大内需、带动就业等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一批区际、区域运输通道建设,完善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使多年的瓶颈制约得以基本缓解,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综合能力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迅猛增长,大都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问题,09年国家加快了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截止09年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近1000公里,国家已批准25个大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规划建设2200公里以上,投资在1万亿元以上。
3.综合交通网络的加快建设,使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状况逐步缓解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建设,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基本缓解。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也为我国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4.2010年交通运输和物流业面临的形势(1)经济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去年,但是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过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 家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换,以便在新的经济时代来临时占领战略制高点。这一过程十分复杂,对我国经济,乃至运输和物流业的影响也在演变之中。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稳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但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性矛盾并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交通运输形势
国家发改委徐宪平副主任在09年12月全国交通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企稳向好,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输需求将会稳步增长。预测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客货运量将保持增长。但经济运行中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总量和有效供给仍然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交通网络不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建立;运输设施及服务衔接不畅;重点领域的交通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以及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制约等问题依然存在。
(3)物流服务业发展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物流服务需求会持续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也将进一步改善。今年围绕继续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将尽快细化政策措施,使物流企业能真正得到实惠。但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可能影响物流需求的增长,加上当前物流税收、交通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些因素仍会影响我国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从上述对我国经济、交通运输和物流发展形势的简要分析中,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信心;又要足够估计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紧紧围绕中央和委部确定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和改革的政策、规划和部署,做好协会工作。
二、两年来协会工作回顾
自2007年12月全国交通运输协会第十三次工作会议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与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共同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与时俱进,努力开拓,使协会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一)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工作回顾
围绕推动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两年来我会不仅在传统的研究咨询、会议展览、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方面积极拓展工作,同时大力创新服务内容,与时俱进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协会分支机构的作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1.深化研究咨询、会议展览、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工作(1)研究咨询工作
研究咨询工作历来是我会工作的重要领域。我会每年承担大量的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和工程咨询评估任务。我会坚持以高质量完成这些课题研究和评估咨询工作,受到委托单位的认可和较高评价。
两年来,我会受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政府部门委托开展的重大课题研究项目30多个,主要包括:《“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港口产业变化及对港口发展的影响》、《我国铁路提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铁路体制改革与运输效率关系》、《物流发展对节能减排促进作用的研究》、《建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机构实施方案的研究报告》、《我国沿海产业变化对港口发展的影响》、《2008-2009中国邮轮发展报告》、《海峡两岸邮轮业发展政策研究》、《我国游艇业现状与发展》《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RFID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应用的状况》等,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和交通运输部《发展现代物流与提高运输效率政策研究》课题研究。
两年来我会承担的各地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咨询项目 30多个。
(2)会议展览工作
我会会议展览工作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国内与国际间对接和交流的平台。几年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如“中国国际物流节”、“物流万里行”活动、“中美物流会议”、“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论坛”、“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等。
这两年协会主办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主要有:分别在成都、南京举行的“第四、第五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第七、第八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2008中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论坛”、“第二届中美物流会议”、“中国民用机场发展战略高峰会议”、中韩物流日、东亚物流会议、物流万里行活动、分别举办了2008和2009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游艇展等。
(3)教育培训工作
我会的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企业重点业务需求为导向开展的专题短期培训,另一类是以资格认证和自学考试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
两年来协会培训中心开展的各类专题短期培训,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和物流的政策法规、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共计89期,培训课题79个,培训人数数千人。
在资格认证和自学考试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由我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开考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专业”项目,两年来报考总数达51.1378万人/科/次,获得证书2.5896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和中英合作采购与供应管理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的报考总数达6.3402万人/科/次,在业内有着较好的声誉。
(4)交流合作 我协会一贯重视对外交流的活动,以达到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
除在会议展览活动中注重扩大交流合作外,协会自90年代开始,就与世界银行、德国外贸部、韩国贸易协会、英国皇家运输与物流学会、亚洲运输学会、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以及东南亚、澳新、港澳台地区的运输、物流界,开展了合作研究、论坛、培训等多项合作与交流活动。我会与以上各组织建立了定期的联系,每年举行定期活动,如每年的亚洲运输学会活动、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活动、中美物流会议,中韩物流日,和与港澳台地区的两岸四地物流会议,规模逐年增大,扩大了协会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媒体信息交流方面,《航务周刊》、《物流时代》和《中国交通年鉴》是协会主办的三大刊物。同时,我会还有由各分支机构主办的内部交流刊物:如《中国联运》、《物流信息》、《物流与运输研究会会员通讯》、《邮轮游艇行业动态》、《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讯》、《交通荟萃》、《中国地方客运》等,《物流技术与装备》杂志目前正在筹办。
另外,协会和各分支机构建立的一批网站,有效发挥了传递行业资讯,联络海内外同行,服务企业需要的作用。2.积极开拓协会工作新领域
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协会积极拓展新的工作领域,开展了“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活动,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和交通运输和物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等工作。
(1)开展“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活动
由我会主办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已经进行了四届,秉承公开、公平和科学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物流企业评价体系。该项工作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几年来,国内物流企业踊跃参加,百强评选获得行业较高的认可度,在国际上也获得一定知名度。
(2)开展月度、季度和全国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 工作
去年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复杂经济形势,我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加强对交通运输及物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开展了月度、季度和全国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工作。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企业做好服务。一年来协会每月定期组织铁路、公路、航运、航空和物流方面的有关企业、院所和业内专家,对行业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交通运输及物流运行态势分析报告》报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委,同时作为交通运输方面的代表,参加国家发改委每月召开的全国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会。我会每月运行态势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运输运行态势综述,各种运输方式运行情况分述及分析,典型地区和企业调查,问题和政策建议等。
通过这项工作,我会不仅向政府部门及时反映了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运行情况,而且通过这一渠道,向政府部门反映和提出了二十余项涉及企业、行业发展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其中包括:“高油价对运输行业的影响分析”、“面对危机扶持我国航运业的政策措施建议”、“关于物流园区建设问题的建议”、“关于上海世博期间危险品多式联运问题的建议”、“解决物流企业专用发票、纳税税率、城市通行等问题的建议”、“解决运输车辆大吨小标问题的建议”、以及“中小运输物流企业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受益较少”等问题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年来我会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得到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有关领导和司局的支持和认可,得到许多参与单位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
(3)开展交通运输和物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
为促进和鼓励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在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经国家科技部核备,我协会开展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协会成立了评审办公室,并委托信息专委会主办这项工作。去年9月受广东新沙港委托,我会开展了首个鉴定项目——“门座式起重机动态 电子称重系统”的科技鉴定。经评审鉴定后,我会向被鉴定单位颁发了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该项目的鉴定资料已录入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纳入国家科技成果统计。
3.协会各分支机构努力拓展业务活动
两年来,我会各分支机构,在改革的浪潮中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扩大行业影响,为协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专家委员会及评标专家库;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研讨会”等大型活动。
运输与物流研究分会重点推动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合作,组团参加了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CILT)在香港和毛里求斯召开的CILT国际理事大会及学术研究会。组织了“第二届中国食品物流安全论坛暨冷链系统建设洽谈会”。
信息专委会承担工信部委托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与推进策略》研究项目,还受协会委托开展了科技鉴定评审工作。
地方客运协作委员会着力为企业办实事,该分会主办的旅游协作网和安全协作网,受到企业普遍欢迎。旅游协作网以“运”、“游”为结合点,促成80多家单位签署了相互旅游协作协议。09年该会还举办了“中国陆路客运产业发展论坛”。
快运分会以“又快又好发展快运业”为主题,召开了“中国快运发展论坛”;发布《2008年中国快运发展报告》;举办了“新经济环境下快运业发展专家座谈会”、“第二届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论坛暨首届海峡两岸电子商务与物流联运发展研讨会”;建立了“快运分会荣泰物流与电子商务奖励基金”。
邮轮分会积极推动我国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邮轮中国境内多点挂靠”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至今已举办四届,成为亚洲邮轮业界的盛会。物流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举办了“2009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发展高端论坛”,该会关于物流信息化的两个调研报告《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和《RFID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应用的状况》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西部物流分会急政府、企业所急,为解决四川地震灾区应急供水难问题,积极组织研制了车载式移动净化供水装臵。
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09年5月组织在台湾逢甲大学召开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以人性、科技、永续的交通运输系统为主题作了深入探讨,促进海峡两岸在智能运输系统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联运分会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会议”;物流企业分会组织了“2008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论坛”;中心城市工作委员会组织了“中国中心城市现代物流发展论坛”;化工专业委员会、交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也都积极推进各自领域的工作。
4.加强协会自身建设(1)建立健全协会工作机制
协会坚持会长办公会制度,坚持秘书处工作例会制度。秘书处在原有的定期工作例会制度上,又建立了在京分支机构、直属单位通气会制度,及时传达上级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工作要求和意见,加强同各分支机构、直属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秘书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制定了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分支机构运行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目前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设立的分支机构14个,正在报批的3个。为加强分支机构管理,促进分支机构积极开展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协会秘书处经过数月的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起草制定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两个办法于2009年1月由协会发布实施。实施一年来,大多数分支机构能按照管理办法,逐步规范运作,分支机构的管理得到加强。
(3)适时调整和新设分支机构,以适应发展需要 为适应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协会在现有分支机构基础上,及时新设和调整有关分支机构。
为适应快运市场发展需要,更好地为从事快运、快递和相关业务的企业服务,2009年初,经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批准,我会新成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经过一年的筹备,2009年底我会在原有联运分会的基础上,通过换届,改组了过去以中小型公路运输和货贷企业为主的联运分会,组建了以大型集装箱运输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共同参与的、以推动铁路、公路、海运和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为主要目的的新一届联运分会。
为适应综合运输的发展,推动旅客运输的现代化,推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客运“零”换乘,我会正在积极筹备将原有的以公路客运站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客运站建设技术专业委员会”,扩建改组为综合型的“现代客运枢纽分会”。现代客运枢纽分会,将为从事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企业、研究设计单位搭建一个共同交流、探讨的平台和国内外交流的平台,推动我国客运枢纽的发展。目前该分支机构的各项工作正在加紧筹备中。
(4)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职工思想建设、队伍建设 从加强协会职工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入手,按照国家发改委机关党委的要求,协会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和职工进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结合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88周年,支部举办了“唱响发展主旋律、欣为自豪交通人”的主题党日活动,在协会领导的带领下,组织协会全体党员、职工和离退休同志一起进行“京津交通一日行”。支部还召开了青年党员座谈会,邀请老中青党员同志一起畅谈成长经历,出版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党员座谈会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集》一书,激励大家,发奋图强,为协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内容生动,协会上下反响热烈,在协会树正风、树正气,增强了协会自身的凝聚力。
(二)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工作回顾
两年来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坚持以服务为己任,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服务政府、服务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工作形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当地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发挥行业特长,积极建言献策
各地协会发挥专业特长,聚集专家,积极研究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言献策,为政府当好助手,为企业当好参谋。
两年来各地协会参与和承担了大量政府部门委托的课题研究任务,如广东交协的《联运企业的出路在于解放思想、自主创新》调研报告,上海交协的《上海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前期思路》、《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福建交协的《福建省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保护监管细则》、《海峡西岸港口经济腹地及外贸货源调研报告》,江西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的《江西省物流园区调研报告》,江苏交协的《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陕西交协的《陕西物流行业发展现状》、长春市交协的《长春市物流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和长沙市交协的《长沙农村客运调查》、《物流行业调查》等等,这些课题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建议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采纳。
2.开展有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行业统计工作
河北交通企协针对河北快递制定了《安检管理办法》、《贵重物品管理办法》、《河北快递业务受理操作规程》及《河北快递快速运输操作规程》。浙江交协开展了行业统计分析工作。江西交通与物流协会紧跟发展需要,以“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率先建立全省行业数据库和重点企业月报制度。
3.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地协会协助企业,积极研究应对措施,如江西交通与物流协会撰写了《我省物流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部分物流企业运营情况调查》,并为会员单位提供“点对点”的服务。针对燃油税改革后对政府管理工作的要求,常州市交通运输与物流协 会开展了《关于燃油税改革后常州交通管理职能转变问题的调查》,还积极协调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推动驾驶员培训分工问题的解决。
4.积极开展行业宣传
各地协会的网站和刊物成为行业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这些网站和刊物通过不断更新改进,内容更加丰富,版式更加活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陕西省交协网站点击率很高,受到百度搜索引擎的主动邀请加盟;广西交协的“八桂交通”网站,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合肥市交协出版了《合肥交通邮电改革开放30年》、长沙市交协出版了《长沙交通改革30年》。
5.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各地协会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协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如广东交协制定了《信息披露制度》、《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印章管理制度》、《劳动工资(津贴)分配办法》、《劳动人事管理制度》、长沙交协制定了《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会员管理办法》、《议事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
在人手不足、经费紧张的困难下,各地协会积极通过做好服务,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增强自给自养能力。福建省交协大胆推行“经营协会”的理念,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业务饱满,充满活力,增强了协会的自给自养能力,多次被评为先进协会。
两年来各地交通运输(物流)协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大量工作,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总结到。
各地协会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关系虽不隶属,但同出一源,同一目标,工作中相互支持,携手共进。长期以来,“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是个大家庭,中交协的工作得到各地协会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咨询、培训还是在会议展览等业务活动上,各地协会总是全力加入到中交协的工作中来,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中交协开展的各项活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协会的联系,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把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的事业办得更好。两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省市兄弟协会,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在协会的发展和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服务形式,这些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回顾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与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与广大会员积极支持和参与分不开的,更是与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会员单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座的各位从事协会工作的领导和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协会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协会工作的适应性还不强,协会自身建设、内部管理还应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继续认真地加以解决,推动协会工作向前发展。三.2010年协会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一年,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国家发改委的部署,按照张德江副总理最近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今年协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是:围绕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节能减排和低碳型交通运输的发展;拓展和深化新形势下协会工作,全面做好四个服务;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促进我国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1.在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进程中,推动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综合运输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各种运输方式有了相对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现代化交通运输组织方式。特别是今天,在全球资源、能源环境 日益受到约束,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型运输的要求下,推进综合运输的发展,显得尤为现实和迫切。用综合运输的理念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达到更畅通高效、更节能环保、更方便舒适和更经济合理的运输目的。
综合运输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把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目前正在制定的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作为规划宗旨。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整体战略构想,先后制订并颁布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等十余个规划,构成了指导我国未来综合运输发展的战略规划体系。同时,随着综合运输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运输能力和组织水平的全面提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的逐步推进,这些为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动综合运输的发展是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省市协会的根本工作任务。20几年来,协会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有效的工作。今天,综合运输的发展已经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在这样一个大形势、大背景、大任务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会的优势,发挥我会的作用,在综合运输发展格局和模式、运营组织与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等方面,推动行业和企业的研究与实践。
要集中力量完成好国家发改委委托我协会研究的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工作,积极参与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有关工作。
要从推动综合运输发展出发,进一步深化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联运分会、快运分会、地方客运工作委员会、中心城市运输委员会、化工专委会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做好筹建现代客运枢纽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继续办好各类研讨会、行业调研、培训和国际交流活动,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内容和服务领域。
同时,随着城乡二元交通管理体制的突破,协会要适时研究增加在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方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机构。
2.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现代物流发展
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物流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又因为物流业是现代工业的支撑产业,它的发展必将会促进现代工业水平的提升。因此发展物流,既扩大了第三产业,又提升了第二产业。
交通运输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物流运作的重要环节。促进物流发展也是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会是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系会议的成员单位,积极推动物流发展是我会责无旁贷的任务。十几年来,我会同各地交通运输协会、物流协会一起,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促进我国物流发展中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在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地协会要继续积极作为。
特别是要把工作重点继续放到关注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上,因为物流的发展,说到底,是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了行业才能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国家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要积极推进一部分有条件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企业间以上层次、上水平为目的的兼并和重组;要协助一部分比较好的物流服务企业,在跟随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中国工程等“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构筑我国的全球供应链中,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提升我国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臵,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只能是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的全球产品制造商的角色,和由此带给我们的“全球产业链低端的被动性和比较利益的低下性”的状况;要特别关注中小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切实帮助和鼓励他们做专、做精,推进企业发展面临的税收、融资、运输车辆和市场公平竞争等问题的解决。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地协会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推动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推动植入和拓展物流园区的功能,促进我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协会要继续及时反映企业、行业的诉求,抓好物流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服务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继续搞好物流人才培训;继续办好“中国物流企业百强评选”、中国国际物流节等大型活动;继续办好中美物流会议、中韩物流日、与港澳台地区的两岸四地物流交流活动和与国外物流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危险品、快运、冷藏、汽车、医药等专业领域和农村物流的发展,推进金融与物流服务的结合,推进先进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应用。运输与物流研究分会、物流企业分会、西部物流分会、物流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和交通投融资分会等分支机构,要继续发挥作用,拓展工作。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型交通是交通运输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今天我们深刻意识到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挑战。全球的资源、能源禀赋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不能支持我们的经济,包括我们的交通运输,再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发展,也不能按照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了。全球都在围绕资源、能源和节能减排重新布局,各国的资源、能源之争、“碳排放权”之争,实际是发展权之争。
交通运输行业是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行业。我国石油消费中,交通运输业是主要领域,并且增长速度很快。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我国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业石油消费量占全国石油消费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10.41%增加到2007年的33.62%。随着客货运量的增长,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规模还将逐年 上升。同时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预计“十二五”末将达到13%,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因此在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中,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型交通”是重要课题。节能减排、低碳型交通追求高效能、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围绕这一目标,将对现有交通运输结构、交通出行模式、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交通新技术、新能源交通运输设备等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协会各专业机构和各省市协会,要把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型交通”摆上自己的工作日程,通过各种形式,推进交通运输领域里节能减排和“低碳型交通”的发展。
4.发挥协会职能,拓展和深化服务领域
从发展看,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界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团体组织,有着独立的社会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协会的发展、成熟与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这些年越来越重视协会的作用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牵头调研、制定我国行业协会商会法,把协会的发展和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的层面。另外近年来,张德江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谈到协会的发展,对做好协会工作有许多重要指示。我们满怀信心地看到,我国的行业协会,将进入一个健康、较快发展时期。
从现实看,我们是协会发展的先行者、实践者,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社会改革和前进的一种方向。但是也毋庸臵疑,协会工作目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协会的性质、作用还在探索中,虽已“定位”,但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到位”。同时,缺乏资金,缺乏所需要的人才,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式受到一定制约、协会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等。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处在变革中、发展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逐步完善中,因此我们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 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要认清改革发展的大方向,要通过我们积极的工作,推动协会在国家层面和全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另一方面更要着眼于现实,努力奋斗,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在发展和改革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站稳脚跟,以更好的服务,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的要求和企业变革的要求,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实现协会自身的社会价值。
做好“四个服务”是我会的工作之本、立足之本、发展之本。我们要坚持这一宗旨,发挥好协会的行业服务职能、行业自律职能、行业代表职能和行业协调职能。通过深入开展行业重大课题调研、企业热点难点问题追踪、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国内外交流和法律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协会的凝聚力。要不断探索在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政府、企业新的要求下,如何创新协会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把协会建设成适应改革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职能、有所作为的学习型协会、服务型协会和创新型协会。
要继续抓好每月全国交通运输和物流运行态势分析工作,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反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渠道。努力把运行态势分析工作办成我会为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提供的又一个新的服务“产品”。同时也希望各地协会、协会各分支机构积极支持并参与这项工作,全面及时反映我国交通运输及物流发展运行情况。
我们要以极大的热情关心会员,了解会员,倾听他们的呼声,千方百计为他们服务。要办好协会会刊、网站和各类刊物,密切同会员的联系,努力为会员提供他们更需要的服务和更有力的帮助。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兄弟协会的合作,通过组织对接和业务联手,扩大行业覆盖面,延伸服务链,满足会员需要,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各地协会的代表性和影响 力。
5.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提升履行职能、做好服务的素质和本领 协会履行职能,要有能够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本领;做好服务,要有能够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本领。这种能力和本领首先来自协会的自身建设,来自协会自身素质的提升。打铁先得本身硬。一是队伍建设,二是制度建设,这是加强协会自身建设的两大主题,要切实解决好。
首先是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当今政府、企业都把人才作为竞争的制高点,协会也是一样,而且更应该是这样。没有人,没有真本领,我们靠什么为企业、为政府服务?没有高于别人的东西,政府和企业凭什么听从我们的建议?因此,协会首要的问题是要着力造就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要有一批政治思想好、有专业素养、生气勃勃、勇于开拓、年富力强,把协会的发展作为事业来研究、来推动、来奋斗的干部。一流的干部、一流的人才,才可能做出一流的事业。因此建立好的干部队伍、人才队伍是协会自身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需要一定的待遇,更需要事业的平台和好的用人机制。协会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考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行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广纳贤才,优化人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逐步实现协会工作人员职业化。
要重视协会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党组织作用,在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和推动协会工作向前发展。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协会运行。
近年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开展了一系列检查清理活动,旨在加强和规范协会管理。我们在协会的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按照协会的章程、制度办事,保证协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的管理,是当前协会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协会将随着改革的深化,加强对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的规范管理。各单位要重视政府主管部门有关加强协会管理的政策和规定,自觉遵守 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协会的各项规定。
借这个机会,就目前分支机构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再明确几个基本要点,请大家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规定,根据协会章程和《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协会各分支机构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各分支机构是非独立法人,协会是各分支机构的法人,并承担法律责任;分支机构开展工作时,应按管理规定报请协会会长办公会批准同意,或报秘书处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分支机构原则上不单独设银行基本帐户,不单独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财务工作由协会财务管理,或按规定由协会委托的分支机构的依托单位管理;分支机构的会员也是协会的会员,有按章程缴纳会费的义务;所有会费要按规定开具民政部会费专用发票,不得开具其他发票,不得借其他名目转移会费收入;所有会费按照国家审计要求,必须进入协会帐户,由协会按管理办法的规定返还各分支机构,作为开展活动的经费。以上基本规定,请各分支机构自觉遵守。
协会各直属单位是为协会发展服务的,这些年在研究、咨询、培训、出版和经营等方面,为协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直属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努力开拓业务,开辟市场,积极创收,把为协会服务放在首位,为协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
同志们,去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不论从基础设施总量,还是从运输总量来说,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曾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改变。我国正在从一个交通小国、弱国变成一个交通大国,并且向着交通强国的目标迈进。在座的每一位交通人都亲身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亲身感受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更有责任努力推动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事 业,在发展质量、发展方式上的转变,实现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让我们在协会工作的舞台上,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和物流的现代化,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今天是立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值此之时,祝同志们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祝大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部分内容有删节)
第五篇:在规范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进程中发展
在规范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进程中发展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切实强化督导工作、完善区域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朝阳区本着夯实基础、高位规范、科学创新、体现特色的目标推进挂牌督导工作,在制度体系、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形成了具有朝阳特色的教育督导新格局。
科学谋划,高位规范,夯实挂牌督导新基础
1.构建制度新体系,形成挂牌督导新机制
系统梳理,谋划对接。从创建督导站到建设督学责任区,朝阳区已经结合实际形成各项督导工作都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依据实施挂牌督导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对现有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哪些制度可以对接、沿用,哪些需要完善、补充,形成系统思考,坚持规范、细致、务实的原则,将完善制度体系作为构建挂牌督导机制的重要基石。
整体设计,构建体系。整体构建新形势下的督导制度体系。围绕督学选聘、责任区管理、督学职责、行为规范、督导方法和流程、督导过程监控等各个环节,完善8项工作制度,保证了挂牌督导工作在更加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在研制挂牌督导规范流程时,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踪改进的工作闭环;在编制《朝阳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手册》时,对责任督学听评课、建言献策、参加重大活动、处理投诉、重大问题督办等工作均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规范了挂牌督导工作流程,明确了责任督学工作职责,健全了责任区、责任督学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对考核优秀的督学给予表彰,对不适合继续履行督学职务的按程序予以解聘,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加强联动,形成机制。区教工委、教委和教育督导室联合出台了《中小学校挂牌督导结果的使用办法》,挂牌督导结果成为行政部门处理出现重大问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重要依据,形成党、政、督联动的问责机制。对挂牌督导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若未能按要求及时整改,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或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以致在维护学校权益、保障师生安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由教工委、教委按管理权限和相关管理办法实施责任追究。
研制了《挂牌督导重大问题督办单》,责任督学针对督导中发现的重点、难点及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的问题,及时提交督办单,由教委相关部门依据职责核查、协调解决,并由责任督学全程追踪,形成了挂牌督学、督导部门、行政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2.增设专业机构,为挂牌督导注入新活力
朝阳区成立了区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编制15人。目前有12位专职督学,均为校级正职干部,具有特级或高级职称,不但具有学科专业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这个机构的建立增加了专职督学的数量,优化了督学队伍的结构,提高了督学队伍的专业性,为挂牌督导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针对经常性督导中发现的教育教学专业问题,研究制定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工作流程》,形成专职督学和责任督学共同研究、吸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指导、责任督学持续追踪落实改进情况的工作闭环,让挂牌督导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发挥出更有力的专业支撑作用。
3.加强培训,提升督学专业水平
朝阳区所聘用的百余名责任督学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副校级以上干部资历和高级职称,其专业也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学科。依据教育督导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制定责任督学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标准,促进督学专业化发展水平。采取全员培训、专题培训、研修培训和细节培训等多种措施和形式,引导督学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研究方法、规范行为,提升督导水平,造就督导人才。
每年组织2次全员集中培训、通识培训,请国家级、市级专家等做专题报告,达到开拓视野、统一思想的目的。研发了《朝阳区责任督学培训读本》,创新培训方法,与市督学研修中心合作开设“责任督学专题培训研修班”,所有责任督学都取得了结业证书,做到了挂牌督学持证上岗。自2013年年底以来,组织大型专题培训12次,参加督学达1300人次。国务院督导办何秀超主任亲自为朝阳区全体督学做培训,有效促进了责任督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围绕挂牌督导进行专题培训。开展督学责任区主任培训,让骨干力量带领责任区内督学共同提高;围绕接听电话礼仪、怎样接待家长、怎样反馈问题、如何填写记录单等细节问题开展培训,让责任督学接听电话、回复来信、指导工作时言行更加规范。